出版時間:2003-10 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 作者:郝舫 頁數(shù):364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這是一本并不晦澀的搖滾樂理論讀物,它涉及到早期搖滾樂的社會文化意義,研究了一些至今沒有得到深入探討的問題,由于涉及音樂、社會、學術背景較深,所以妨礙了十年前那批讀者的理解,但看來它正適合今天的讀者。 本書的主題,正如它副標題所說,是搖滾樂的被縛與抗爭,這是任何人理解搖滾樂都不可繞過去的主題,其中的悖論、矛盾、希望,以及論題展開的整個文化問題,都值得用十倍于此書的篇幅去論述。所以說,它應該被再版,在今天這個中國音樂界期待著資本主義全面勝利的關口引起更多思考。
作者簡介
郝舫,著名作家、樂評人,著有《將你的靈魂接到我的線路上--大眾文化中的流行音樂》、《傷花怒放--搖滾的被縛與抗爭》、《燦爛涅磐--柯特·科本的一生》、《比零還少--探訪歐美先鋒音樂的異端禁地》等影響巨大的搖滾和文化著作,譯有《上車走人--與黑旗搖滾在路上》、《請宰了我--紐約叛逆文化圈口述實錄》等。十數(shù)種國內(nèi)重要報刊專欄作家 ,并被視為搖滾文化和另類文化的代言人,被各國重要媒體常年廣泛報道評論。曾任大學教師、報社編輯、雜志主編、網(wǎng)站總監(jiān),電視節(jié)目制作人?,F(xiàn)任《rolling stone》中文版主編。
書籍目錄
《傷花怒放》是怎么出籠的?(代序)——答客問緒言 搖滾何為第一章 命運風景:去勢或毀滅的星辰第二章 革命(一):溫柔的顛覆之聲鳴響第三章 革命(二):快感沖鋒第四章 鐵壁清音:刀叢中起飛的希望鳥第五章 拒絕高雅:締造新經(jīng)典第六章 世界音樂:讓柔情粉碎喧囂第七章 激情之旅:自我的廢墟第八章 上帝也瘋狂:神圣反搖滾十字軍第九章 毒與噪:阿波羅與狄奧尼索斯之爭結束語 永不遁世:搖滾在操練中附錄 搖滾麻煩大事記新版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書摘 備受打擊的弗雷德在1962年之后也曾在加州擔任過一段時間的主持人,但時常處于別人監(jiān)視之下,他自己也心灰意冷。但即便如此,反搖滾勢力還是不放過他。1964年,他又因“在1957年至1958年間漏稅”而被起訴。還未等此案理出眉目,心力交瘁的弗雷德便于1965年1月20日撒手人寰,年僅43歲。 埃爾維斯和弗雷德(僅僅是兩個例子)的遭遇必定讓人生出的感慨是盧梭的名言:“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中?!? 說及自由,我們必然要提及以賽亞·伯林的天才貢獻。雖然伯林在他那次驚天動地的《兩種自由概念》的演講中也曾提及,有人認為“說人生而自由實際上等于說魚生而會飛”,且此類言談往往發(fā)自赫爾岑式的真正的自由斗士之口,就更加值得人深思。但我們可以從那些走投無路的中國土大夫的自嘲語句中看到類似的態(tài)度,這種態(tài)度與其說是投降,不如說是另一種戰(zhàn)斗,骨子里依然是乾坤皆醉我獨醒的傲氣,以及其中深藏的無奈。 以伯林的“消極自由”概念及其必要性的觀點觀照埃爾維斯·普萊斯利和艾倫·弗雷德諸人的沉浮,不失為一種有意義的操練。 所謂“消極自由”,乃是相對于“積極自由”而言,最簡單地講,我們可將“消極自由”理解為一種“保留區(qū)”的自由,它劃定個人的某一范圍為外人、社會、法律及其他因素不得加以干涉的“保留區(qū)”,“不管這一不得加以干涉的范圍是依據(jù)什么原則來劃定的,是自然法、自然權利也好,或是功利原則或絕對命令也罷,抑或是社會契約的神圣不可侵犯性,或是任何其他人們用以闡明論證其信念的概念,反正在這種意義上,自由意味著‘免于’的自由,意味著在一個雖然變動不居卻總是可以加以確認的界限之內(nèi)不受干擾。”②與此不同,…積極自由’的概念并不意味著‘免于’的自由,而是‘去做’的自由……去按一種已經(jīng)規(guī)定好的方式生活的自由?!雹圩匀?,這種“已經(jīng)規(guī)定好的方式”,意味的也是“不受干擾”。但這種不受干擾不是一種“被動范圍”內(nèi)的不受干擾,而是“我希望我的生活及抉擇由自己而不是任何外在力量所決定,我希望只是自己的意志而非任何他人意志的行動手段”④。 這一兩種自由的區(qū)分,在表面上看起來并不明顯,但人們通常所理解的自由無疑是“積極自由”。1967年,伯林的這一區(qū)分便曾遇到了杰拉爾德·麥卡勒姆的挑戰(zhàn),他提出了一個有名的公式:(行為者)X的自由(或不自由)在于免于Y而去做(或不去做;成為或不去成為)Z。因此,不存在什么“消極自由”或“積極自由”⑤。伯林本人對此進行了簡要的反駁。然而,即使在1983年那本專門為紀念伯林學術生涯而出版的文集《自由觀念》和1991年為伯林誕辰82周年而出版的祝賀文集中,對“消極自由”及兩種自由的劃分頗有微詞者亦為數(shù)不少。⑥ 我們無心沉溺于其中的學術糾纏,相反我依然傾向于堅持伯林所作的區(qū)分(我認為伯林的基本觀點是雄辯而難以駁斥的)。因為此種區(qū)分的確意義非凡;更重要的是,搖滾的歷史像人類其他的歷史一樣證明著這種意義。 當一個家長以各種手段強迫孩子接受教育或訓導時,面對孩子的不滿,他的最好借口便是:“我這是為了你好?!边@一簡單的經(jīng)驗事實被無條件地予以擴充放大,便是“積極自由”背離自由的初衷而成為壓制工具的裂變點,這也是我們理解伯林區(qū)分兩種自由的意義的關鍵所在,同時也可以了解壓制搖滾者的最終觀念憑據(jù)。 “積極自由”的主張的出發(fā)點是個人選擇和行動的不受干擾性,是一般人所謂的“自我設計”、“自我實現(xiàn)”。在這一觀念之中,凡是想強迫個人改變意志或行為的東西,比如自然障礙、不合理制度、他人的意志和行為,乃至自我的“非理性”的情感,都被視為應當去除的對自由的壓制。 由此,“積極自由”開始出現(xiàn)魔術般的轉換:首先,人總是發(fā)現(xiàn),這種自由意志總是容易受到欲望、沖動、本能之類的誘惑而偏離“真正的”、“理性的”自由所設定的航向;同時,即使是“自我設計”和“自我實現(xiàn)”著的個人,在設計目標上也可能被某些“非自我”的因素所誘惑,從而成為“不自由”的。因此,必然(必須)存在著一個更加理性和自主的自由方向,它不被無謂的激情和欲望所引誘,也不為外在的物質(zhì)或精神因素所誤導,它會堅持自我的真正目標而絕不屈服。而要做到此點,必然會要求嚴格的自制。鑒于許多人并未能意識到這一點,或者意識到了這一點卻沒能讓“理性自我”占上風,從而未能真正自由。(這是“積極自由”產(chǎn)生魔術性轉換的關鍵所在,我們不必對其進行詳述,但要指出一點:“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或認識到非理性的存在并用知識和行動予以解除,才可獲得自由的觀念,是產(chǎn)生這一轉換的基礎。在這種觀念看來,由于多數(shù)人停留在無知的水平上,因而自由必定是遙不可及的,實施包括教育、訓導和強制手段,于是變成了合理的行為。)因此,“自由”和“自我”的概念便不能只停留于個人,而應當推己及人,擴大到集體和社會。因為許多人都是受蒙蔽者,他們沒能意識到自己真正的自我何在,真正的利益和目標何在和真正的自由何在,為了把他們從盲目之中解放出來,找到他們真正的自我和自由方向,就有必要將他們未能做到的自制以紀律、規(guī)矩的形式強加到他們身上,否則便是任其墮落、無知和失去自由?!白晕摇敝械睦硇杂斜匾雒鎵褐浦切┓抢硇缘谋灸堋⒂?;相應地,社會中較為優(yōu)秀的分子也有義務以強制性手段使那些背離了“真正自我”的人重新找到“自我”,使那些沉醉于非理性的沖動、欲望、樂趣的人重新回到理性的道路上來向自由和解放邁進。反搖滾者對埃爾維斯和弗雷德的攻擊表明,“積極自由”的確具有此一面目。因為它深得此一觀念的實質(zhì):以一種自由的名義行“必要的”壓制。的確,與生活中的經(jīng)驗自我相比,與搖滾所帶來的當下愉悅相比,“真正自我”及其擴大形象——青少年的身心、社會的祥和與公眾的標準等等無疑是更具“真實性”和“本質(zhì)性”的,是“真正自我”和“自由”更為依賴的母體,在這種更高的價值之下,應當作出犧牲的是誰不言而喻,何況搖滾這種被激情和沖動所宰制的東西,本就應當被自制所抑止。因此,在搖滾樂手們繼續(xù)放縱自己而無力自拔之時,當然沒有必要等到他們恢復理性,而是要當機立斷,代表他們的理性和自由對其進行必要的壓制。只要是為了公眾和搖滾樂手“自我”的利益和“自由”,手段可以不在話下。 由此,我們可以認為,“積極自由”概念的確存在,而且它正是一般人所理解的自由,甚至是比那種視自由為“為所欲為”的觀念看起來合理得多的自由。它也的確是值得我們反復思考并加以警戒的“自由”。特別是,有時候這種自由會表現(xiàn)得極為必要,比如在殘暴的苛政之下奮而抗爭所爭取的,也往往是這種自由。然而歷史提醒我們,即使在這種時候,也應當在“自由”來到之時不讓它過于膨脹,否則必然意味著另一類扼制的來到。 與此相對,說埃爾維斯、弗雷德諸人所有意無意保持或踐行的是“消極自由”,似乎也不算牽強(自然,這一說法也是因為他們所處的是被壓制的地位);但他們的受制,恰恰又是這種“消極自由”未能得到保障,或者說,是“消極自由”觀念一直未能坐大的結果。 伯林曾從另一個角度分析“消極自由”與“積極自由”的區(qū)別:“前者想盡量約束權威本身,后者卻想將權威置于自己手中?!? ……
媒體關注與評論
序“書寫與影像系列”最初,文字與圖形是二位一體、混沌不分的,那是人類最初的書寫。這種書寫既有意象式的直接,可以迅速地透進心靈,又使思維包裹了一層詩意。所以,列維一斯特勞斯說,原始人的思維是詩性思維,有野意。 后來,文字迅速生長、成熟,掌握的技能也多了起來:敘事、狀物、摹情、思辨,諸般器具揮舞到圓熟。語言即思,人類的大腦由此鍛煉得有如精密的機械,泛濫的文字大軍里多了無數(shù)深沉的面孔,只有沿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網(wǎng)狀路徑才能覓見一些直接的詩意了。與此同時,圖形作為包袱被文字甩掉之后,也經(jīng)營起一片圖像的王國,儲備著養(yǎng)眼的豐富資源。只是具有權力意志的理性的人們相信:知識就是權力,而知識是由文字堆起來的高深的理論和玄妙的公式。睜眼即獲閉眼則失的圖像是不可靠的休閑品,以鉆研圖像為抱負的人也要搬來文字方程式做救兵,等到在圖像里又挖掘出一堆文字來,方才心滿意足。 幾年前,有人喊“來了”的“讀圖時代”,無非是工具理性式的噱頭,是一個造了來使使的時尚工具。其實,圖像一直就在那兒,只是撿拾者寡而已。圖像是一種碰觸到不同光亮的眼睛就會催生不同化學反應的催化劑,反應的結果像哈姆雷特一樣多。這種結果對于我們來說,是一種積累,一種成長,當然也是一種知識。有智商,也有情商;有智識,也有情識吧。 這套叢書的立意并不新鮮(叢書名里的兩個詞也被一些率真的人聲討過),甚至面目上也跟當前打著“視覺”或“讀圖”之類旗號的“出版工程”差不太多。但我們的出發(fā)點可能會有些不同。我們不想找來一堆圖,然后再為圖而文;也不是要有了文,就找一些相干不相干的圖來作作裝修。我們盡量讓兩者各說各的話,說自己能說的話,甚至是看似不相干的話;但卻總有著相互發(fā)生的因緣。也許我們并不總能做到這一點,但有一點是我們的宗旨,那就是我們將盡可能讓兩者都把自己的話說得更真實些,或許也是更動聽些。 編者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