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驚奇

出版時間:2005-11-11  出版社:臉譜出版社  作者:艾勒里·昆恩  譯者:沈雲(yún)驄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哈渥.范.霍恩在意識模糊的狀況下醒來,分不清自己身處的時間、地點,以及身上那塊像血漬般的污痕從何而來。他只知道他又失憶了,又無意識地離家了,搞不好還犯下什麼滔天大罪……他決定向過去有一面之緣的艾勒里.昆恩求助,艾勒里也決定擔任起貼身偵探的角色,監(jiān)控哈渥發(fā)病時不能自主的舉動,並調查可能的病因。
當艾勒里接下哈渥家鄉(xiāng)的地址,赫然發(fā)現(xiàn)他竟然住在萊維爾,那個充滿罪惡、悲劇的「災難之城」,艾勒里決定壓低姿態(tài)悄聲回去,但即將發(fā)生在萊維爾的一切已經(jīng)註定成為艾勒里的夢魘。
在這短短的十天當中,何只是一波接一波出人意表的驚奇,更徹底扭轉了艾勒里.昆恩的一生。這不僅是偵探昆恩性格上的轉捩點,是作家昆恩重要的創(chuàng)作轉向,亦是世界短篇推理之王愛德華.霍克所稱「下一世代的推理讀者有可能會將這本書視為昆恩作品的最高成就」之代表作。

作者簡介

艾勒里?昆恩
其實是兩個人,一個是佛列德瑞克?丹奈(Frederic Dannay),一個是曼佛瑞?李(Manfred Lee),這是一對堂兄弟,艾勒里?昆恩這個名字是他們聯(lián)手創(chuàng)造出來的。
而這個名字,據(jù)推理評論家安東尼?鮑查所言,「艾勒里?昆恩,即是美國推理小說的同義詞。」
所謂推理小說的同義詞指的是,從1928年首部長篇《羅馬帽子的祕密》問世開始,昆恩便逐步接收了范達因美國首席古典推理大師的位置,以每年一至兩部的速度穩(wěn)定出書,一路貫穿到七○年代,統(tǒng)治時間長達半世紀之久;而昆恩扮演的可不只是書寫者而已,他們(因為有兩個人,連體嬰)同時辦雜誌,編選集,搞廣播和電視,不讓古典推理征服全國勢不罷休--他們既是王者,也是傳教士和大使。
做為推理小說家的昆恩,不以創(chuàng)新詭計取勝,他們最大的力量來源,是通過對過往推理名著的整理和深徹理解,總結前代大師之精髓而集其大成,使小說呈現(xiàn)一種高度成熟期的穩(wěn)定水平,和讀者的基本需求配合得很好--昆恩的作品是基本古典推理迷極佳的選擇。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十日驚奇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7條)

 
 

  •     這部書我認為是奎因中期作品中最為精彩的一部。
      
      而我之所以說從這本書開始,佩服奎恩,是因為我驚詫于一個什么樣的腦容量和思維模式,可以讓作者如此源源不斷地為我們制造驚奇,并且在已經(jīng)出了一部部作品后,再度超越自我,再次構造出這么設局精巧,懸疑性非常高的作品來。
      
      在這部書里,埃勒里遭遇了他平生以來遇到過的最狡猾的罪犯,最后甚至自己成為了犯人的幫兇而不自知。僅僅是在一年之后一個偶然的機會使得他認識到了自己的愚蠢,回到萊特鎮(zhèn)找出了真兇。但是,毫無疑問的是,在這本書里是兇手勝利了而埃勒里敗了。這也是埃勒里最為慘痛的一次經(jīng)歷。
      
      在情節(jié)方面, 兇手利用巧妙的心理陷阱,讓受害人一步步地走進地獄,而自己則幾乎置身事外,雙手沒有沾上一滴血。最后埃勒里的推理也讓人信服。
      
      
  •     一直對帶有悲劇色彩的作品抱有好感,無論是電影,游戲還是小說,只要結局帶有一些傷感色彩,而且作品品質不是爛到無法接受的,都容易在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十日驚奇”就是這樣一個故事,在這個故事中埃勒里再不是過去那個無所不曉的神探,而是一個被常人情感蒙蔽了理智,并且被真兇誤導以致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劇的輸家,盡管最后成功讓兇手伏法,但是霍華德和莎莉的生命,還有埃勒里對于自己智慧的絕對自信,都在這場悲劇中一去不返了。
      自從“災難之城“,埃勒里和萊特鎮(zhèn)結下不解之緣開始,埃勒里就不再是過去那個充滿自信,甚至有些傲慢的名偵探了,置身于萊特鎮(zhèn)之中的埃勒里,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的感性而非他的理性,讀者在埃勒里身上看到了更多的普通人的情感,他會懷疑自己,在面對困難時一樣會猶豫不決,在理智告訴自己應該如何做時,卻會因為情感原因做出意氣用事的行為來。萊特鎮(zhèn)發(fā)生的案件不是埃勒里所遇到的最離奇、最錯綜復雜的,但恐怕卻是埃勒里偵破起來最困難的,這是由于埃勒里徹底融入了在萊特鎮(zhèn)發(fā)生的案件之中,他和案件的相關人員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再也無法像從前那樣置身于案件之外,以絕對客觀的旁觀者來調查整個案子。一旦一個人被情感所左右,無論他多么理智,多么機智非凡,出現(xiàn)判斷失誤都將是不可避免的。即使智慧優(yōu)如埃勒里,偵破案件起來也只能是磕磕絆絆,失誤不斷,甚至犯下大錯。在“十日驚奇”中,埃勒里幾乎和整個案件融為一體,他以當事人的角度,目睹并經(jīng)歷了整個案件的萌芽,發(fā)展,直至爆發(fā),再到最后破案的全過程。在這起略帶些神秘色彩的罪案中,埃勒里不再像過去一樣主要依靠物證一點一點建立起推理的思路,“十日驚奇”中的埃勒里更像是一個心理學家或者神學家,主要以心證的方式來破解案件的謎團。既然是心證,就要對周圍的人有絕對正確的看法,可是人心又豈是常人能夠輕易看穿的,埃勒里對案件相關的幾乎所有人都出現(xiàn)了判斷失誤的情況。他初次見到莎莉時,覺得她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女人,但事實證明她也只是個會被欲望沖昏頭腦的普通女人;他視霍華德為好友,但是當他深陷困境指望霍華德能夠伸出援助之手時,霍華德卻選擇了袖手旁觀和矢口否認;他很同情迪德里希被最親密的人所背叛,但從一開始他就被迪德里希玩弄于鼓掌之中,以致最后犯下難以挽回的大錯。沒有人能夠看穿人性,即使是埃勒里也不例外。
      神探已死,從踏入萊特鎮(zhèn)的那天開始。
      
  •     It’s a sad story…a sad story…
      
      小說腰封上的一段話是我對《十日驚奇》產(chǎn)生了“我一定要看這本小說”這個想法的原因。那段話是:“上帝用七日創(chuàng)造萬物,惡魔用十日毀滅世界,地獄般的十天里,艾勒里.奎因可以救贖一切嗎?”另一個原因當然是一如既往的帶著奎因這個高品質的標志。某些比較尷尬的細節(jié)是,這個黃色的腰封底面,居然毫無緣由地泄密了,這對于那些看過腰封底面的人大概就像第十日的艾勒里那樣吧——同樣的驚訝,不同的是前者還會又一絲的憤怒。
      
       國名系列的艾勒里.奎因給我的感覺是,他是一個思維慎密、邏輯嚴謹還帶有年少氣盛這種混合氣質的年輕人,在那游戲人生的九部國名系列中,他一直扮演著上帝的角色。從第一時期到第三時期的萊特鎮(zhèn)系列,很多東西都改變了。書本之外的艾勒里.奎因變了,小說中那個年少氣盛的青年也變了。艾勒里不再是一個男孩,他變成了一個男人。這樣的轉變是必然的,我沒想到的是,艾勒里最后變成了杰瑞.雷恩那樣的人物,我一直都以為,他們代表著兩個完全不同的極端,沒想到的是,最后奎因也變成了雷恩。小說結尾處的處理,仿佛雷恩回來了,用他的方式去解決案子。
      
      這是一部帶有宗教氣息的作品,我毫不猶豫地就把萊特鎮(zhèn)和索多瑪聯(lián)系在一起了,并且堅定地認為,萊特鎮(zhèn)在某種程度上就是索多瑪。亞伯拉罕憑借高超的談判技巧,硬是把談判的籌碼從五十個義人減到了十個,但這毫無意義,全能的上帝早已窺見到那個必然的結局。艾勒里.奎因又來到了萊特鎮(zhèn),就像腰封寫的那樣,他扮演者亞伯拉罕的角色,他要救贖一切。我固執(zhí)地認為,亞伯拉罕無法拯救索多瑪,不是因為那里沒有足夠的義人,而是因為這座罪惡之城已經(jīng)沒有被拯救的資格了。十個義人完全無法去救贖這里的罪惡。到了艾勒里這兒,他打從心底希望去拯救一切,他很努力,但終歸什么也救贖不,沒有需要救贖的人了。
      
      看一本推理小說,我有一些個人的標準,詭計、推理、人性、懲罰、意外性,達到這幾個標準的就是一本非常棒的小說了。這部《十日驚奇》毫無疑問都達到了我的這些標準。當然,并不是每個人都對同意的。一些人認為,《十日驚奇》在推理方面還是無法和國名系列相提并論,但確實是第三時期非常不錯的作品。某些人則不太喜歡詭計方面,認為很多的牽強和巧合在里面。平心而論,詭計——以“十誡”為賣點的詭計,并不見得每個人都能夠去了解。圣經(jīng)中的十誡,對于我們這些東方國家的人來說,確實難以理解。特別是你不能強迫所有的讀者都是教徒,看過無數(shù)次的圣經(jīng)。自認為對圣經(jīng)還是有一定了解,當艾勒里解釋十誡的時候,腦袋中確實是有一些印象。這來源于很久之前看過的各種各樣的圣經(jīng)資料,那個時候我甚至打算翻譯一下撒旦圣經(jīng)。不過即便是一個資深的推理迷,對范達因的十誡,也無法倒背如流吧。推理——一如既往的奎因式推理,實在無法吹毛求疵。人性的刻畫——把這個東西放到推理小說實在不太恰當,因為畢竟不是社會派,但是在某種程度,或者某些情況,所謂的人性——或者該加上下面提到的“懲罰”,卻比前面的推理和詭計更能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偉大的悲劇系列中,雷恩在某個篇章做的決定,反映了人性,反映了懲罰,這個舉動留下了太多的空間——讓我們去討論,去爭議。當你看到雷恩親自手刃一個罪犯的時候,心里的感覺是非常糾結,非常難以描述的。這樣的一個細節(jié),代表了某些傷感的情緒,這是“年老的征兆”,雷恩、波洛都是這樣,他們真的老了。那個說著“游戲萬歲”的偵探…老了?,F(xiàn)在輪到了奎因,十日驚奇,萊特鎮(zhèn)過后,他也老了。國名系列,奎因就像年輕的波洛,他一樣說著“游戲萬歲”這樣的話。意外性,其實嚴格來說,這也不算太意外。就像有些人說的,看一部推理小說,你看到四分之三的時候,偵探抓到兇手了,故事結束了。但是你當然知道故事還沒有結束,還有四分之一的篇幅,剩下的才是故事的高潮。這種感覺,記憶中,看戴維.鮑爾達奇的《死神計時游戲》也曾有過,不過奎因處理得比較巧妙。這就是所謂的意外性,就看你看待事物的切入口。如果你覺得四分之一的篇幅就是告訴你故事還沒結束,你當然知道這一點,這就無所謂意外性了。你也可以認為,作者處理故事后段的情節(jié),讓你覺得“意外”,那它就符合意外性了。我個人是傾向于后者的。
      
      說說這部小說情節(jié)方面,三百頁的小說,前面二百頁還沒有死人的出現(xiàn),很多人看到這里都會覺得厭倦,但前面的鋪墊正是為了最后的高潮。小說的人物不多,這是值得表揚的一個地方。不知道為什么,里面的人物——沒有一個是讓我喜歡的,這些人真的就像生活在索多瑪一樣。艾勒里以前認識的一個叫霍華德的朋友朋友認為自己得了失憶癥,總是忘記某些時間的事情,他想請艾勒里到萊特鎮(zhèn)(艾勒里先前并不知道霍華德是住在萊特鎮(zhèn)的)住一段日子,幫他確認失憶癥的事情。聰明的艾勒里推理到,也許這個曾經(jīng)的朋友在失憶癥期間曾經(jīng)做了些犯法的事情——例如,殺人。最后艾勒里答應前往索多瑪。然后原來霍華德那個偉大的父親的那個年輕的妻子和霍華德搞起了亂倫。是的,亂倫,十誡的其中一誡。他們把這個秘密告訴了艾勒里,當然要求他保密——然后還請求艾勒里替他們向那個勒索者交錢。某個可疑的小偷碰巧偷了那個年輕妻子的東西,而這些東西里面恰好有某些信件,而這些信件又恰好能證明他們的亂倫??蓱z的艾勒里一開始就做錯了,他不該答應的,這是一個兩難的選擇題。
      
      “我學到了重要的一課:千萬不要基于在巴黎短短幾個星期的經(jīng)驗,就對一個人的人格下結論。而且,永遠,永遠不要對一個女人下結論,不管是基于什么樣的經(jīng)驗”。
      
      這段話是艾勒里被出賣后的感悟。事實上,在整個故事里面,他一直被耍,幾乎所有的人都在耍他。艾勒里在這里告訴我們,神探已死。是的,以前的艾勒里死了,那個小上帝死了。結尾處的那番話,就像是一個顯而易見的路標,它告訴我們,這不是國名系列的艾勒里,這是萊特鎮(zhèn),我們都變了,都變了。
      
      “你已經(jīng)毀了我,你明白嗎?你毀了我!”
      
      “你毀了我對自己的信心。我以后還能再繼續(xù)扮演假冒的小上帝嗎?我不能了。我不敢了。范霍恩先生,我不是那種以別人生命為賭注的人。在我所選擇的這個職業(yè)里,往往會以人的生命做賭注,或即便不是生命,也是一個人的聲望、事業(yè)或快樂。你讓我無法再繼續(xù)做下去,我完了,我再也無法接別的案子了?!?br />   
      結尾的部分確實是高潮。只是我沒預見到,艾勒里成了雷恩。艾勒里最后通過一大段的推理,指出了最后的兇手——這第十天是在一年之后,太晚了,真的太晚了。罪犯似乎是認罪了。其實,艾勒里在這里指出的所謂物證,很多都是牽強的,一年的時間可以改變太多事情了。唯一可行的是,追蹤那筆勒索的金錢——不過這個我也不太確定是否能成功。一個無關大雅的細節(jié):為什么謀殺計劃成功后,范霍恩先生居然一下子像老了幾十歲一樣,不應該是這樣的。面對著幾乎是待宰的獵物,艾勒里給出了兩個簡單的選擇,第一,艾勒里自己向公眾宣布真相,第二,艾勒里要兇手自殺,隨便寫點什么,然后自殺,這樣還能挽回罪犯的聲望。這樣的行為完全不應該是艾勒里的,那是雷恩,雷恩老先生才會這么做。
      
      一直以來,艾勒里都是這樣說的:“我負責找出罪犯,不是懲罰罪犯”。在這里,他變了,不管是出于維護自己那可憐的自尊心還是為了所謂的正義,他在懲罰罪犯,這同時也是在懲罰他自己。
      
      最后,罪犯自殺了,艾勒里通過私人車道離開了犯罪現(xiàn)場——全書完。
      
      在這場游戲里,惡魔贏了,艾勒里什么也拯救不了,神話降下了帷幕,神探真的已經(jīng)死了。
      
      第九日的結尾恰好能作為本文的結尾:
      
      死人的故事,到這里結束。
      
      活人的故事,從這里開始。
  •     推理小說一旦發(fā)展到挑戰(zhàn)讀者的模式化階段,就會面臨另一種公式化的反推理.這種反推理不是針對小說故事而言,而是針對小說模式而言.
      
      簡言之,如果一部推理小說在3/4處就已經(jīng)抓獲兇手,那么我們知道憑借著固定的套路就可以推斷出最后1/4一定還有真兇大曝光。因為推理小說不可能留下25%的篇幅去抒情。
      
      還有,推理之所以是推理,并不僅僅在于猜兇手。若僅僅是猜對,那么劃拳和擲色子也算推理了。文字游戲也許能讓人不那么好猜到兇手,但是也同樣讓作者不那么容易自圓其說。
      
      而實事求是地說,我沒有到3/4處就知道兇手是誰了。這是靠常識推理而言的。因為abc三個案件直接關系人,不是ab就是c嘛。于是我只能 去關注作者如何自圓其說。但結果令人比較失望。怎么說呢?就是還可以,但失望。沒有表現(xiàn)出令人吃驚的效果。在這方面甚至不如卡爾的《燃燒的法庭》。
      
      最后提到《燃燒的法庭》,我認為奎因這篇所謂一案兩破的佳作的確更加寫實,更加讓人信服,沒有動用玄幻去自圓其說。但是心理學隱喻,暗示,符號,象征意義等概念畢竟說服力不足。同時也看到,奎因創(chuàng)作風格從犯罪手法和過程的推理,轉向犯罪動機推理的傾向,也無可奈地讓推理性減弱了。而《圣經(jīng)》和英文字謎游戲的‘詭計’又使中國讀者看來缺乏‘親和性’。當然這不是作者的錯誤。
      
      不過作者還是借大偵探之口提到了中國。那句話叫:嗨,這里程表看起來像中國的戰(zhàn)爭賠款!
      
      
      
      
  •     埃勒里?奎因的大名早已如雷貫耳,然而慚愧的是,直到現(xiàn)在我才剛剛讀完他(或者是“他們”)的一本書,這本書就是萊特鎮(zhèn)系列的第三部——《十日驚奇》?! 】赐赀@本書之后,我的第一感覺是奎因果然是名不虛傳,小說的情節(jié)設置、結構、語言等等都是大師級水準。小說當中有一些語言非常有意思,比如,書的后半段出現(xiàn)了一個從事殯儀館工作的肥嘟嘟的小鄧肯,奎因是這樣描寫他的:“從他和驗尸官、檢察官查蘭斯基,以及和達金警長討論問題的樣子來判斷,埃勒里覺得他一定是在停尸板上受孕、在棺材里爬著長大、在停尸間里的香味里斷奶的。他第一次發(fā)情的對象,可能是某個周末到他父親店里去的顧客?!边@樣辛辣的諷刺真是讓人拍案叫絕,真不知道奎因是怎么想出來的?! ≈S刺完殯儀館的人,反過來,到了下一頁,奎因又諷刺了一位精神病顧問,奎因是這樣說的:“這副樣子——這副‘隨時都會有靈方冒出來可是卻從來沒有靈方冒出來過’的樣子,他(埃勒里)從太多醫(yī)務人員臉上看到過?!薄 ∽x這樣的語言是很有趣味的。而為什么奎因會寫出來這樣的語言呢?我想是和他洞悉人們的心理有很大的關系。說到洞悉心理,《十日驚奇》這本書最妙的地方就在于奎因對人們心理的把握。從小說開頭霍華德奇怪的失憶癥開始,一直到小說的結束,奎因完全從各個人物的心理入手:他們的心理所引起的行為的反應,反過來他們的行為又反應了他們什么樣的心理;人們?yōu)槭裁磿缸?,犯罪的心理是什么;更為可怕的是人可以利用他人的心理來犯罪,當然也可以利用他人的心理來破案。而這部小說當中和其他的小說不同的地方在于,書中的主角,大偵探奎因也是有心理弱點的,而且也會被人利用這種心理弱點。這倒也符合心理學的最基本的特點——誰的心理都不會完美?! 《沁@種心理學上的特點,才會讓人們在明知是錯誤的情況下,還是會繼續(xù)走下去,不敢喊停。因為喊停會馬上面對痛苦。當然不喊停會有更大的痛苦,只不過,人們都有僥幸心理,以為自己不喊停就永遠不會停下來,也就永遠不會承受直面錯誤時的痛苦??墒?,這種僥幸心理往往會讓自己走入更深的深淵,最后萬劫不復?!  俺松系酆涂颍瑳]人知道結局?!钡俏以谧x這本書的時候,對結局是有準備的。不過為了防止劇透,在這里就不多說了。
  •     看《十日驚奇》之前,有個大神級的人物(or寵物)和我說,這本書非常好看,吸引他一口氣就看完了,然后還讓我嘗試著閱讀的時候猜猜兇手,很好猜。我抱著濃厚的興趣打開了這本書,再次在埃勒里奎因的引領下,來到萊特鎮(zhèn),體驗一場精彩的斷案經(jīng)歷。
      
      我讀啊讀,看啊看,陪著霍華德來找奎因求助,陪著他們回到萊特鎮(zhèn)尋找失憶真相,陪著霍華德和薩利墜入愛河,還陪著他們遭遇勒索,故事節(jié)奏很快,翻譯很流暢,讀起來很有酣暢淋漓之感??上У氖且还?00頁的書,我看了將近200頁依然沒有發(fā)現(xiàn)有誰被殺了,就更別提去完成大神交給我的猜殺手的任務了。于是我的怨氣越來越重,最初猜殺手的熱情已經(jīng)轉變成猜被害者了。角色就這么幾個,奎因是肯定死不了了。那么到底是受人尊敬的父親大人迪德里希,還是美麗的后母薩利,抑或是不時失憶幾次的霍華德,還是那個陰冷冷的叔叔沃爾弗特呢。十日驚奇進行到了第八日,故事講到了208頁,兇殺案終于發(fā)生了,我不厚道地輕喘了一口氣,終于可以踏實地猜兇手了??上Э蚍从程炝耍枥锱纠驳木桶褍词值淖靼甘址ㄅc《圣經(jīng)》里面的“十誡”一一串連在一起,一點都沒有給我猜測的時間和余地。我的怨氣又來了(大神后來說,在我怨氣累積的時候,他在遙遠的地方渾身發(fā)抖,可見我怨氣之重),奎因啊奎因,你們干啥剖析的這么快呢?連點鍛煉讀者頭腦的機會都不給,小氣啊小氣!
      
      雖然腦筋長久缺乏鍛煉,但還是看出了奎因在第一次解謎時埋下的伏筆,沒有參透的謎、沒有得到解釋的關鍵人物便是他第二次獲得正確答案的開門鑰匙。當奎因經(jīng)歷了一段自我膨脹后,機緣巧合下發(fā)現(xiàn)了此案上次偵斷時落下的疑點,從而最后真真正正的完成正確推理。
      
      不知道是不是萊特鎮(zhèn)的風水不好,三次在這里發(fā)生的案件,最后的真相都沒有被昭告天下,但幸虧每次小說都很好看,推理都很精彩。
      
      最后,還是感謝那位以寵物為名的大神,強烈推薦了這本書給我,雖然我沒有耐心去猜殺手,卻經(jīng)歷了一個好的故事,感謝感謝!
      
  •     美國的通俗文學非常發(fā)達,暢銷書作家賽珍珠甚至還得到了諾貝爾文學獎。埃勒里?奎因是我們的老朋友了,他的作品一向水準較高,《十日驚奇》也不例外——雖然故事沒有多么“驚奇”,但對于人心理世界的發(fā)掘則達到了相當?shù)纳疃取?br />   
      一般說來,長篇推理小說很少有不死人的(當然有例外)。《十日驚奇》中文版一共301頁,要到200頁之后才出現(xiàn)死者,這對讀者的耐心是個考驗。讀完全書,回頭想想,這個故事簡單而平凡,如果一開頭就出現(xiàn)死者,估計寫個中篇就夠了。但奎因運用多種推理機關,巧妙地設置小說結構,把故事寫得五光十色,毫無注水嫌疑。
      
      這本書人物太少,即使把那個百歲老母親算上,有犯罪嫌疑的人不過5個。如果最后罪犯是奎因,我或許會驚奇一下。不過,那是不可能的。對于愛好推理小說的讀者,讀到迪特里希要薩利去參加晚宴那一段,應該能夠看出些端倪了。讀奎因的小說,猜出誰是兇手不重要,重要的是兇手的詭計,這個就比較復雜了。
      
      這本書的詭計涉及到多種手法,串在一起,倒也新穎??吹交羧A德的失憶癥,我不禁想起別問寫的《記憶碎片》。這個短篇也是講失憶癥的,詭計相當出色。阿加莎的《最后一幕》與《十日驚奇》有異曲同工之處,都有高水平的心理操控。在那本書中,一代名探波洛先生悲情落幕,雖然故事有點牽強,但以情取勝??虻耐评韯t更為嚴密。
      
      小說中運用到了“字謎推理”,這是常見的詭計橋段。在日本推理小說中經(jīng)常見到,江戶川亂步、有棲川有棲都是這方面的高手。但由于語言差異,雖然神奇,卻總覺得食之無味。英語稍微好點,畢竟是熟悉的??蚯擅畹匕炎种i的盒子隱藏起來了,最后打開,還是有點“驚奇”。
      
      小說的核心情節(jié)寫了一場“美國夢”:迪特里希依靠個人奮斗,從貧民窟飛進了上流社會,娶了年輕漂亮的薩利,還有個十分崇拜他的養(yǎng)子霍華德??此菩腋C罎M的一家人,卻暗藏危機??蚪柽@本小說,描繪了二戰(zhàn)以后不久美國浮華空虛的社會生態(tài)。而對于人性中暗黑角落的發(fā)掘,無疑是這本書的一大亮點??驅敃r流行的心理分析方法與邏輯推理手段相結合,成功地揭開了表象背后的真相。
  •     埃勒里·奎因大師第三次蒞臨萊特鎮(zhèn),偉大的故事,偉大的推理,偉大的埃勒里·奎因!他是這里的天皇巨星,是superstar!這只是公眾眼中的埃勒里,僅此而已。
      
      新星版屎黃色的可惡腰封,不僅將情節(jié)透了個精光,居然還使用了這樣聳人聽聞的文字───“上帝用七日創(chuàng)造萬物,惡魔用十日毀滅世界。地獄般的七天里,埃勒里·奎因可以救贖一切么?” 讓我忍不住像House一樣,在小黑板上的豎線左面寫上上帝或者命運,右面寫上埃勒里。然而,在小小的萊特鎮(zhèn),上帝就已經(jīng)輕松的得了三分,埃勒里那面只是零蛋。迄今為止,萊特鎮(zhèn)的三次案子都被他搞砸了,至少在他自己心中,他認為自己搞砸了,因為作為萊特鎮(zhèn)全知全能的superstar,他應該挽救一切的。
      
      如果說在《兇鎮(zhèn)》與《兇手是狐》中埃勒里只是選擇了做一個善意的守密者,默默的保護著小鎮(zhèn)上的人,不愿揭露殘酷的事實,那么這一回他在范霍恩家就輸?shù)锰珣K了,居然還任由魔鬼控制了自己,連對那些仰慕著他的可憐人的保護都沒做到。
      
      在十天里救贖一切,埃勒里沒有作到,或許上帝可以,但他沒有。這座美麗友好的小城,比洛杉磯,比紐約更現(xiàn)實,更殘酷。對萊特鎮(zhèn),埃勒里摻雜了太過的個人情感,他根本不是這座災難之城的救主,萊特鎮(zhèn)才是他的災難之城,讓他看到自己面對命運的渺小,讓他看到自己面對邪惡的無力。
      
      好吧埃勒里,既然你不是那個全知全能的人,那么起碼蒙起雙眼,手執(zhí)利劍,去主持正義吧。我承認,在我看到第十日,埃勒里帶上手套拜訪范霍恩大宅時,一股不詳之兆就從心底升起。想當年,雷恩先生出手殺人,給我幼小的心靈造成的陰影至今已然無法平復!雖然埃勒里沒有親自動手,但是教唆自殺依然不是一個正義使者應有的作為。
      
      嘆息過后,更多的是無奈,套用一句俗不可耐的話,這就是生活,萊特鎮(zhèn)只是我們生活世界的縮影,正像其他系列小說的第一部,名字總是無形中代標了整個系列的基調,臺版將萊特鎮(zhèn)系列的第一部譯名為《災難之城》,對于萊特鎮(zhèn)發(fā)生過的種種故事,再貼切不過了。
      
      《十日驚奇》里揉進了太多的宗教元素,有人說他都不像是推理了,沒有真相大白前的“挑戰(zhàn)讀者”,但是我還是義無反顧的給五顆星,挑戰(zhàn)讀者其實很容易,作者挑戰(zhàn)自己,讓自己的主人公陷入如此尷尬境地才是最難的。
  •     《十日驚奇》,萊特小鎮(zhèn)第三集,與前兩本《災難之城》和《兇手是狐》一樣,幾乎一口氣將書看完。我讀過東野,道尾,布洛克,康薇兒,席勒曼,萊克斯的一些書,但是到目前為止也就奎因的書,讀起來會如此之酣暢淋漓,其他人的多少都會有些沉悶的感覺。究其原因,自己看書時浮于表面不愿太費腦細胞去思考是一方面,另一更重要的方面,相比其他大家寫的書,奎因的書閱讀的趣味性更高一些,我覺得老奎即使不寫推理,也一樣能寫出十分吸引人的小說?!妒阵@奇》在看到三分之二處時,仍然沒看出一絲與謀殺案相關的聯(lián)系,神秘又復雜的范霍恩家族,四個家族成員錯綜的情感糾葛,就已經(jīng)讓人看的眼花繚亂了,而我唯一想的比老奎快的,就是養(yǎng)子與后母的奸情,嘆氣,我果真是個猥瑣的熊。
      
      奎因的推理過程總是被描述的十分復雜,他太過細膩,不會放過任何一個細枝末節(jié),而由這些紛繁的細枝末節(jié)再延伸出去的細支末節(jié)所構成的龐大的“線索空間”,完全能讓我這種笨蛋暈掉,無怪乎,總在腰封見到那句:只有上帝和埃勒里·奎因才會知道故事的真相。好吧,就算我熟知基督教舊約的那“十戒”,我也完全不會將案情與之聯(lián)系起來,冰山太大,露出的角太小,文章又行云流水吸引的人不愿停下來細細思考。線索繁多,每一個都是不可或缺的,我可以很清晰地記得很久前看過的《放學后》里那一長一短的最關鍵的兩根箭,但是老奎的書,腦子就只剩一團亂亂的麻。十分喜歡破解謎題的讀者,讀來該是很郁悶的,好比數(shù)學里的證明題,給的條件必須要不多不少,才能推斷出結論,給多了太容易,給少了就根本無解。
      
      萊特鎮(zhèn),它不就是一個小鎮(zhèn)嘛,它怎么總這么倒霉,每次老奎一來,就有悲劇要發(fā)生。偵探也就是偵探,不是神,所以奎因無法在《災難之城》中阻止悲劇的發(fā)生,在《兇手是狐》中給了老福克斯希望最后卻發(fā)現(xiàn)希望一開始就不存在。而《十日驚奇》,奎因更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與恥辱,他很善于揣摩人物心理,可是這一次,他在研究案件相關人物心理時,卻也成了別人的研究對象,兇手設計的一個局中局,讓謀殺進行的無懈可擊,大偵探奎因沒破了案子,卻成了大幫兇,等他幡然醒悟,已經(jīng)在太久的之后了。
      
      安排這樣一個黑色幽默般的結局,作者已經(jīng)不再是追求懸疑推理過程的完美了。奎因很聰明,但這聰明似乎老讓他在繞遠路,甚至這一次,聰明反被聰明誤。《紅樓夢》中,最精明的非王熙鳳莫屬,但最后給她的判詞卻是:“機關算盡太聰明,反送了卿卿性命”。蘇軾易有云:“人皆養(yǎng)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哇偶,值得好好深思,雖然我是頭笨熊。
  •     我總覺得讀美國一派作家的推理作品,像極了已經(jīng)在國內遍地開花的美式快餐,那些漢堡或者熱狗,營養(yǎng)不是很多,但是有另一種過癮,特別是體現(xiàn)在喜歡麥當勞,肯德雞的朋友身上,不過老實說,我是偏好中餐多于西餐,小吃多于快餐的人,所以我總覺得對美式快餐沒有那種欲罷不能的感覺,但是很有意思,我認識過一些人,還是相當喜歡這種快餐的,所以說問題可能主要還是出在偏好上。
      
      奎恩的這本《十日驚奇》之前,我讀過布洛克的《八百萬種死法》,康奈利的《最后的郊狼》和《黑色回聲》,都是我覺得可讀,但是沒有什么值得回味的作品。顯然前者屬于硬漢小說,后者屬于偵探小說,奎恩的作品也應該屬于類似于偵探的小說,只是本書的主角是作者本人,更接近于推理小說作家的角色,其實這一系列作品都是進行如此設定的,而《十日驚奇》屬于萊特鎮(zhèn)系列的第三本作品。不過我言及其他兩位作家的書是因為覺得他們風格上的近似性。比起日本推理作家,多數(shù)美國推理作家的模式性太重,而且他們不喜歡花哨的布局,沒有眾多的人物線索,更加注重嚴謹和純粹性,而在故事的流程上趨于單一的故事講述,沒有多少枝末,以至于能夠蔓延出更加深刻的訴求,這也就是我之所以說美國推理小說像快餐的原因所在。
      
      《十日驚奇》的故事起始于奎因多年前認識的一個朋友霍華德的來訪,霍華德有嚴重的短期失憶的癥狀,在失憶期間他不知道自己做過些什么事,但是極有可能是帶有犯罪性質的事件,所以他來邀請奎因陪他回到萊特鎮(zhèn)的家中,以見證他的下一次失憶行為,以便找出真相。于是奎因不久后來了,帶著他正在創(chuàng)作的小說,以創(chuàng)作為由住進了霍華德的家中,迎接他的除了霍華德,還包括他的父親迪德里希,和他年輕的后母薩利,以及跟他非常不對付的叔叔沃爾弗特,還有像幽靈一樣的祖母。
      
      有意思的是,小說的起始并沒有謀殺,或者犯罪,作者在開篇不久反而就把誘因捅了出來,這委實是一種冒險,也確實讓我?guī)缀鯊囊婚_始就抓住了整個故事的脈落,即使結尾處有了作者的一次推翻,也是我早已預料的,在看過的那么多的推理小說中,這部小說的推翻完全不具有讓人驚嘆的地方,所以嚴格意義上來說,對于追求巧妙布局的讀者而言,這個故事顯得有點薄弱。
      
      在推理系列小說中,多數(shù)作者會把主角塑造成無所不能的,獨一無二的英雄,但是也有一些作家會在某部作品里還主角以血肉之軀,比如這本作品里,奎因就被設定成了一個共犯,一個參與其中并被誤導了的人物,直到他在第十日驚奇的篇章里揭露出真相。其實這種手法在別的作品中我也見過,只是沒有像這部里面奎因覺悟的那么晚,在一切不可挽回之后,只能來一個黑暗處決,我會把他看作奎因的一個伏筆,也是所謂的真相永遠不可能被公之于眾的另類詮釋。
      
      而書中關于第一重真相與宗教“十誡”相契合的解讀是比較有意思的,尤其是對宗教興趣盎然者一定能品讀出其中的味道。把無意識行為嵌入宗教的盒子,以達到有意識的謀劃,正是全書的靈魂所在,而這本書最突出的特點恐怕不是在于推理的過程,而是對于十誡的引用。
  •     首先說一句,書底的簡介透底。
      萊特鎮(zhèn)三部曲,屬這部最好看,總算有了頗為像樣的詭計(之前兩部只有謎面,屬于虎頭蛇尾型的),還有離奇的、頗有新意的模仿“十誡”犯罪方式。我看的十幾本奎因里面,除了公認的四大神作(希臘、埃及、X、Y),個人覺得,此書可列第五。
      雖然推理仍然不能和國名系列比(主要是嚴密性,我覺得,即使在最后較量中,嚴密性也和從前不能比),不過和兇鎮(zhèn)、兇手是狐比,十日驚奇的推理部分分量比較大,質量也高得多。而且如果不是簡介透底的話,估計此書的逆轉有一定的震懾力。
      兇手確實很了得,怎么了得法不能說,說了就透底了??虼_實很窩囊,而且我覺得此書的奎因從頭到尾一個膿包,所有人,無論兇手、受害者都利用他或者耍他、出賣他。兇手的詭計,奎因技不如人上了當,我沒話可說,但是其他場合,奎因知道被利用還那個樣地受虐真是窩囊過頭了。
      結局能發(fā)現(xiàn),奎因徹底失敗,兇手大獲全勝??蚴且荒旰蟛盼虺鲎约荷袭?,他找兇手并且逼對方自殺,但是我很質疑奎因是否有這個資格,某件罪行,雖然說是兇手幕后操縱的,但是實際執(zhí)行人是奎因,奎因最后指責兇手動機時說兇手試圖通過這種方式展現(xiàn)他凌駕于法律、免于受處罰的超人能力,但是奎因自己呢?他何嘗不是?他逼死兇手何嘗不是自詡上帝、凌駕于法律。而且,這一次我看得出來,根本不是出于“為了正義”的理由,而是出于自尊心被打擊的復仇行為。(否則的話,他應該不惜毀掉自己社會上的一切名譽,把兇手身份抖給警方,并向大眾承認自己該承擔的責任)。我認為,奎因在這本書里不但是個窩囊廢,而且在結局里表現(xiàn)得像個懦夫,而且這個懦夫到最后還可悲地維護他那支離破碎的自尊心。
      總之一句話,雖然這本書是我看過的奎因里面第五好看的,但是出于對奎因在結局里面這種對人馬列主義,對己自由主義的行徑的反感,便扣一星,給四星。
  •     【本作及《希臘棺材之謎》泄底】
      
      萊特鎮(zhèn)系列的第三部。案件的前端鋪成很多,但卻掩蓋不了更加弱化的推理過程。最后的顛覆性推理就和首次推理有關兇手所違反的“十誡”一樣“輕率”和“搞笑”。就詭計而言,也是趨于平庸懸疑小說的水平。
      
      多年過去,EQ兄弟改變了寫作模式,而我們的埃勒里卻仍然沒有改掉他那自以為是的性格。當兇手輕松的在奎因面前演繹了一場和《希臘棺材之謎》的兇手如出一轍的好戲后,我看到只有被羞辱的奎因那怒不可遏的表情。對于兇手的自裁,雖說是罪有應得,但對正義的伸張還是需要置身事外的立場,這一次你只是在道德層面上有所虧欠,也許下一次你就會逾越法律的界限。推理小說作為“消遣的讀物”,給我們帶來興奮和刺激的同時,也在每個案件中告訴我們“理性”就像一樣每個人都擁有,卻并不屬于每個人的東西。
      
      
  •     當時為了買<希臘棺材之謎>,找到一家舊書店,沒有想到還有一本奎因的書,就一起買了
      看完以后,更喜歡這本
      奎因的書就是這樣,你不能相信作者給出的信息,除非將此書看完,否則會被有技巧地引入歧途.
      這本書似乎沒有被編入午夜文庫,我買的是初版初刷,可惜品相不佳,否則真是值得珍藏的優(yōu)秀偵探心理小說.
      書內還有淡淡的,難以捉摸的另一種情感,如果你仔細看,是可以發(fā)現(xiàn)的.
  •     在奎因中后期的作品中,《十日驚奇》是令我驚喜外加驚奇的一部。
      
      這是艾勒里萊特鎮(zhèn)探案系列的第三部,前兩部分別是《兇鎮(zhèn)》(臺版譯作《多災小鎮(zhèn)》)、《兇手是狐》。三個案件都發(fā)生在萊特鎮(zhèn)及其周邊,鄉(xiāng)村氣息濃郁。而前兩本書中的配角也在第三作中露面或者被談及。
      這三部作品的創(chuàng)作,每一部距離上一部的創(chuàng)作間隔都是兩年,算是很有些回憶味道的討好的作品。
      
      只不過,《兇手是狐》就我的感覺來說,是三部作品中比較乏味的,這個承上啟下的腰就顯得有點軟弱。
      
      《十日驚奇》的案件本身也不算特別復雜,屬于單線發(fā)展的結構,并沒有設置過多的注水紅鯡魚來迷惑讀者。一個受失憶癥困擾的青年雕塑家愛德華求助于艾勒里幫忙解決他的病癥,奎因來到他在萊特鎮(zhèn)的家中作客,邂逅了他的養(yǎng)父養(yǎng)母與叔叔。
      在作客的九天中,艾勒里被愛德華告知了他與養(yǎng)母的奸情,兩人間的通奸情書被人盜竊并被脅迫勒索,一念之仁的艾勒里為其充當了交贖款換回情書的角色,卻不知道陷入了更大的麻煩中。。。
      
      這個案件在第九天的晚上發(fā)生了謀殺案,奎因憑借自己的推理得出了結論,卻在很長一段時間之后才發(fā)現(xiàn)了真正的兇手。其實,真兇并不是很難猜,但對讀者而言那是建立在習慣的排除法上的,但真正的第十日的推理過程卻相當嚴密繁復,頗有早期的奎因作品的風范,即使這贊譽多少有一點放大化,但是對于中越來越注重故事性與角色的內心刻畫,減弱了邏輯比重的后期作品來說,《十日驚奇》中的推理還是讓我這樣的奎因迷感受到了久違的醍醐味的。
      
      再來,就是這部作品中的種種細節(jié)被與《圣經(jīng)》上的“十戒”律條關聯(lián)起來,用理性推理與宗教信仰歸結在一起,是十分有意思的嘗試。后期的奎因作品,也洗凈了國名系列之后的一些比較世俗化的好萊巫化的融入愛情元素呈現(xiàn)有情人終成眷屬的“醬料”,開始像人的精神與內心領域進軍,雖然我是不太喜歡《兇手是狐》中的淡寡推理味,但是這種心理層面的探索在那部作品中就已經(jīng)開始嶄露頭角,不可以不說這是奎因作品風格的又一次異化,雖然說相較于最前期的純解謎來說不會太讓推理謎感冒,但是比之好萊巫化的那些作品來,還是有更多的東西可以挖掘,況且這部作品的兇手雖然并不難猜,但整個故事的構思(包括其中艾勒里幾度被困窘到)、超強的兇手智慧與其中頗有趣的字謎游戲,依然是為這部作品增色不少,顯得很耐看。
      
      有關于奎因推翻了自己原先所下的結論的起因,在作品中出現(xiàn)的比較突兀,是若干時日之后意外的發(fā)現(xiàn)了一篇受屈者的日記。不過日記給奎因的啟發(fā)僅來源于其中的姓名字謎排列,屬于觸動了奎因靈機的某個導火索,從而開始對整件事做重新的考量,在破解整個謎團上并未提供更直接的線索,所以可以說與最后的推翻重來并無實質的聯(lián)系,相信天才的艾勒里即使當時沒有發(fā)現(xiàn)那頁日記,將來也總有一天會對整個案件原先的錯誤進行再度思索,所以也就牽涉不到公不公平的質疑了。
      
      另一個方面,艾勒里的性格在這部作品中重新顯現(xiàn)出來,正是由于過分自信的執(zhí)拗使他淪為了被人利用的角色,也正是這種自信被打擊后,讓他對真兇發(fā)出了“你毀了我,你明白嗎?你毀了我!”的呼喊,這是一種信念被摧毀的懷恨,一種從被吹捧的云端墜落下凡的羞愧,也許也是一種從此更謹小慎微更理性的標示。從《希臘棺材的秘密》中回溯的奎因初次探案的挫敗之后,似乎這次的奎因是遇到的對手最強大,丑的最厲害的一次,也許這本是作者要再一次給艾勒里增加人間味道的,之后還有近十本的作品沒有看,不知道是否有更令人驚喜的后續(xù)。
      
      萊特鎮(zhèn)的三起案件,艾勒里到了最后都沒有公布出真相,前兩次是出于善意,這一次雖然威逼真兇自裁顯得有一點不合法(三起案件的不公布真相也許正是作者要將案件擺設在紐約之外的舞臺的原因),但是也是出自于對真兇注重名譽的體諒。
      
      奎因的作品,看三部有一部驚喜就會把前兩部的不快掃盡,當然,依然希望之后的那部《九尾怪貓》會帶來更多或者至少差不多的驚奇。
      
      
  •   死人的故事,到這里結束,活人的故事,從這里開始。
  •   大神。。是貓啊,呵呵
  •   小熊聰明啊
  •   我還是覺得接受這種推理是在個人能力范圍之外的事。。關于十誡,字母組合之類的。
  •   比起日本推理作家,多數(shù)美國推理作家的模式性太重,而且他們不喜歡花哨的布局,沒有眾多的人物線索,更加注重嚴謹和純粹性,而在故事的流程上趨于單一的故事講述,沒有多少枝末,以至于能夠蔓延出更加深刻的訴求,這也就是我之所以說美國推理小說像快餐的原因所在。
    相當無語 對比起日本作家漏洞百出、邏輯松散且作弊性很強的推理 嚴謹?shù)拿绹评硇≌f卻變成了快餐
    我持一定的反對觀點 不好意思
  •   “這一次你只是在道德層面上有所虧欠,也許下一次你就會逾越法律的界限”
    這句話不錯
  •   午夜文庫也會出這本的。
  •   我買了很多“午夜文庫”出的書了,呵呵,真喜歡
  •   看這類書需要花很多時間和精力吖
  •   真的很費神啊
  •   一個下午在圖書館看玩了《十日驚奇》,痛快~
  •   這部的精彩的確是在最后,當埃勒里發(fā)現(xiàn)霍華德留給他的那個地址開始。不過聽到埃勒里說“你毀了我”時,心里還是不由小觸動了一下。這個兇手并非十惡不赦,相較于在《希臘棺材》中埃勒里被利用中計,這一次顯然是不同的,那一次兇手只是想轉移視線,躲避追捕。而這一次的真兇是一個對犯罪心理學極有研究的天才。埃勒里是他劇本中的一個,他把整個犯罪過程塑造成一個完美的藝術品。埃勒里的悲憤源于他認為自己成了殺人工具。而真兇卻把他看做是自己整個腳本中最委以重任,值得信賴的一部分。也許這樣描繪一起精心策劃的謀殺案是不合適的,然而究其源頭,兇手一不為財,二不為利,也許他只是覺得在以自己的方式懲罰他們。
    最后的結果,埃勒里選擇讓兇手自裁。關于這一點,也許是創(chuàng)作年度和如今時代不同吧,以前的人名譽比任何東西都重要。在這一點上來說,埃勒里又何嘗不是一樣?如果真的將兇手交給警方處理,那等于將自己前一次被夸得天花亂墜的成就一并抹煞。
  •   下一部 萊特鎮(zhèn)系列不是 九尾怪貓吧 是 雙面萊特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