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及其門人的教化理念與實踐

出版時間:2003/07/01  出版社: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孟淑慧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禮樂教化是傳統(tǒng)儒家的政治理想。先秦儒家的教化思想主流,為孔子的德治思想、孟子的王道思想、荀子的禮治思想??酌匣缎陨魄疤?,主張修己治人的政治原則,以道德禮樂導民向善,教化順序上先養(yǎng)後教。荀子主張性惡,更強調禮樂的約束,及刑罰的懲治。至隋唐,儒家的教化理想未變,但面臨佛、老挑戰(zhàn)。佛、老出世之教,與儒家人倫禮樂之教相衝突,因此王通、韓愈等都希望重振儒家人倫禮樂之教。宋代儒學復興後,宋學諸儒廣設學校,教育平民,培養(yǎng)政治人才,建立制度推廣儒家人倫禮樂之教。北宋道學家則深入探討心性義理,以宇宙論與心性論為基礎,建立起一套儒學的實理,從根本處對抗佛教的空理。
朱熹的教化理念,部分淵源於早年家學,部分來自師友討論,更重要的是其研究經(jīng)典所得。他晚年完成的《四書章句集注》,為其教化理論的成熟著作,主張明德新民。他的理氣論與心性論,肯定人性之善,也正視人性中的陰暗面:氣稟之雜。他主張學者與統(tǒng)治者應先自明明德,不斷地格物窮理與涵養(yǎng)踐履,自明明德,之後應己立立人,繼續(xù)做新民工夫,使他人也能明其明德。新民則應依循兩原則:一是推己及人,一是絜矩之道。
朱熹也真正落實其明德新民教化理念,其教化實踐分正君心正綱紀、興學校明教化、養(yǎng)民與新民三層次,首重正君心與正綱紀。其正君心作為,具有批判時政的意義,要求統(tǒng)治階層循道德理性原則從政,合理分配資源。他畢生改革官學教育,修復書院,在精舍中教育門人,培養(yǎng)出大批學道愛人的學生。他在養(yǎng)民與教民上也有重要成就。雖然無法實現(xiàn)正經(jīng)界與改革賦稅的理想,但他開創(chuàng)的社倉制度在他身後漸次普及於全國,成為農村社會中重要的穩(wěn)定機制。在教民上,他確實實踐其以教明倫、刑以弼教的理想。
朱熹門人在教化理論上有持續(xù)的發(fā)展。再傳弟子真德秀著有《大學衍義》,是正君心的著作。然而《大學衍義》雖強調正君心,內容上卻偏重鞏固王權,空有明德新民的外殼,實則成為合理化君主獨裁的理論緣飾。門人在兒童教育的教材與理論方面也有發(fā)展,發(fā)展出易於記誦,又加入心性義理之學的童蒙教材。
門人亦持續(xù)推廣教化事業(yè)。南宋晚期政治腐敗,使門人的政治道德批判作用極微。門人與再傳弟子在地方社會推展的教化事業(yè)則產生了重要影響。他們持續(xù)推廣學校教育;抱持均平與仁民愛物的精神,講究荒政,推廣社倉制度,興辦各種養(yǎng)老、撫幼、醫(yī)療等社會救助事業(yè);更將儒家禮教推廣到庶民階層,使庶民在婚、冠、喪、祭時有禮可循。在門人及再傳弟子的持續(xù)努力下,儒家的人倫道德禮教得以深入民間。南宋末期,道學思想成為國家的正統(tǒng)思想,此一轉變,使朱熹的教化理想普及於全國。

作者簡介

孟淑慧君,臺灣大學九十學年度歷史研究所碩士班畢業(yè),本論文由梁庚堯教授指導。

書籍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jié) 研究動機
第二節(jié) 研究回顧
第三節(jié) 史料與研究方法
第二章 儒家的德治理想與教化思想
第一節(jié) 先秦至隋唐儒家教化思想的演變
第二節(jié) 北宋儒學復興下的教化思想
第三章 朱熹的教化理念
第一節(jié) 教化理念的形成
第二節(jié) 明德新民的教化理念
第三節(jié) 教化制度規(guī)劃與構想
第四章 朱熹的教化實踐
第一節(jié) 朱熹的志向與性格
第二節(jié) 正君心正綱紀
第三節(jié) 興學校明教化
第四節(jié) 養(yǎng)民與新民
第五章 門人的繼承與發(fā)展
第一節(jié) 理念教化的發(fā)展
第二節(jié) 教化實踐的推廣
第三節(jié) 道學思想的正統(tǒng)化
第六章 結論
附錄
附錄一 朱熹重要著作表
附錄二 朱熹擔任官職、祠職及重要教化事蹟年表
附錄三 朱熹《文集》中的祠記
附錄四 朱熹《文集》中的學記
附錄五 朱熹《文集》中其他與學校教育有關的記文
附錄六 朱熹《文集》中有關社倉及社會救濟事業(yè)的記文
附錄七 朱熹門人及再傳弟子批判時政事蹟
附錄八 朱熹門人及再傳弟子在家實行儒家古禮事蹟
引用書目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朱熹及其門人的教化理念與實踐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