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7-6 出版社:山東畫報出版社 作者:白永達 頁數(shù):293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為了方便,我在一生經(jīng)歷中,選取值得一記也大致可以說清的片段,寫成一些單篇的散文雜記式文字。并在可能中配以圖片,結集為一本自謂的回眸性散文集“圖文書”。還應說明,我并不是個一生全程都“吃文化飯”的文化入。而只是一個從三十年前,即“文革”末期文化被“大破壞”得不成樣子時,才被從“五七”干校另行分配到文化工作上的“半截子文化工作者”。雖然我對文化本有興趣,而此后不久就“文革”結束了,改革開放了,文化又被看重并得到了相當?shù)幕謴?、修補與發(fā)展。我也理所當然抱著“同病相憐”的心情,主動積極地投入了此項工作,并因原學經(jīng)濟而對文化與經(jīng)濟的關系更加注意??墒侨鐚嵖矗鞍肼烦黾业暮蜕小碑吘沟鬃颖?,體味淺。難以如賈先生所期望,寫出精湛深入、完整系統(tǒng)的回憶錄。而只能這樣像縫“百衲衣”一般,東掇西拾,零打碎敲著回眸。好比人家主力軍打陣地戰(zhàn),我是“偏師”打游擊。
作者簡介
白永達,生于1920年,河北白洋淀人。中學在北京讀書,后就讀于金陵大學、西南聯(lián)大,在戰(zhàn)亂中顛沛流離。解放后長期從事金融工作,后任教于內蒙古包頭師范??茖W校。近年來時有回憶文章散見于國內報刊。
書籍目錄
貧而思變的下海人家小學生看“北伐”父親的趣味八十年前白洋淀邊的鄉(xiāng)鎮(zhèn)女子小學從保定府到北平廠甸我三次見到的蔣介石老北京的名牌中學西苑受訓雜記“火花”一現(xiàn)的劉克忠舊時學友動心忍性在山城洗牛塘上生死間“青春故土”華西壩卜凱教授及其家羌區(qū)步走三千里左右不逢源的“現(xiàn)實文學會”我家的“戰(zhàn)爭殤”譯員生活上海《密勒氏評論報》上的一次爭辯一段下海為商的經(jīng)歷上?!俺餍〗M”與我“金女大”昔影流浪中迎解放青梅竹馬——我負心的故事時代的邂逅——幸福又不幸的“初歡”戀情化友情——一樁被海峽阻斷了的婚姻巧遇與晚成——姻緣不期而至杭州一年北京求職下鄉(xiāng)偶遇難忘的1955年幸免的“漏網(wǎng)之魚”頭腫大如斗“八不”生活夢中行河套“桃源”話干校第二春:“思補更鳴”
章節(jié)摘錄
有一次下鄉(xiāng)是去內蒙東部的哲里木盟,那里是產糧區(qū),號稱“內蒙的烏克蘭”。先到了盟里的中心支行,由一位于股長陪我到奈曼旗(旗等于縣)的麥新公社。麥新公社的信用合作社開辦較早,是我進行考查調研的對象?! ←溞鹿?,是為紀念音樂家麥新而命名的。40年代有名的抗戰(zhàn)歌曲《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就是他作曲的。40年代中期,抗戰(zhàn)勝利后大批干部從延安被派赴東北開辟工作,麥新即其中之一。他可能是廣東人,是為了參加抗戰(zhàn)而投奔延安的??箲?zhàn)后到東北解放區(qū),曾在這里任區(qū)委書記。當時土匪和反動軍隊還很多。他在戰(zhàn)斗中犧牲了,這個區(qū)后來被命名為麥新區(qū),區(qū)所在地的人民公社,也隨之名為麥新公社。范圍雖小,但以音樂家之名作為地名,還是少有?! ‘?shù)劂y行營業(yè)所與信用社的同志們引我去拜謁與憑吊了麥新的墓園。在一片青青的草地上,幾叢馬蘭花圍著烈士的墓,樸素的花和葉子,象征著這位知識分子與革命者平凡而又年輕的一生。這時我三十幾歲,他犧牲時可能也這樣年輕。他的父母兄弟姐妹可能還在吧?作家馬加寫過一篇小說《開不敗的花朵》。馬加也是從延安被派赴東北的干部,和一隊人曾坐著馬拉大車,一路邊戰(zhàn)斗邊前進,同伴中也有犧牲在途中的,小說也可以說是“麥新們”戰(zhàn)斗生活的寫照。他們都是“開不敗的花朵”?! ∽≡诠绲你y行營業(yè)所。那時已經(jīng)入夏,中午飯后,我和小于及營業(yè)所的幾個同志,在門口閑談兼納涼,有人手里揮著芭蕉扇?! ?/pre>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