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3-12 出版社:滬書畫 作者:上海書畫出版社 頁數(shù):6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欣賞和學習中國畫,離不開對畫史上經典名作的了解。中國畫的歷史源遠流長,由于種種原因,古代流傳至今的繪畫名作非但數(shù)量十分稀少,而且散佚于世界各地。緣于此,我們編輯了這套《國寶在線》叢書,按繪畫題材、風格技法等要素重新進行分類,將中國畫史上的國寶級名作聚于一堂,精心印制,并盡量放大至原寸,為學畫者提供了下真跡一等的范本。此外,我們還對書中收入的每一幅名畫進行了詳盡的介紹與分析,敘述這些流傳千年的國寶背后的故事,并插入與之相關的其他名畫的照片與材料,為廣大喜愛中國藝術的讀者提供了豐富的欣賞素材和參考資料。 本書收入的古代繪畫作品為故宮博物院、遼寧博物院、上海博物院等三大博物院聯(lián)合在上海舉辦的“國寶展”作品,從原作拍攝制版。
書籍目錄
晉 顧愷之 洛神賦圖(局部)晉 顧愷之 洛神賦圖之一晉 顧愷之 洛神賦圖之二晉 顧愷之 洛神賦圖之三晉 顧愷之 洛神賦圖之四晉 顧愷之 洛神賦圖之五晉 顧愷之 洛神賦圖之六晉 顧愷之 洛神賦圖之七晉 顧愷之 洛神賦圖之八晉 顧愷之 洛神賦圖之九晉 顧愷之 洛神賦圖之十晉 顧愷之 洛神賦圖之十一晉 顧愷之 洛神賦圖之十二晉 顧愷之 洛神賦圖之十三晉 顧愷之 洛神賦圖之十四晉 顧愷之 女史箴圖之一晉 顧愷之 女史箴圖之二晉 顧愷之 女史箴圖之三晉 顧愷之 女史箴圖之四晉 顧愷之 女史箴圖之五晉 顧愷之 女史箴圖之六晉 顧愷之 女史箴圖之七晉 顧愷之 女史箴圖之八晉 顧愷之 女史箴圖之九隋 展子虔 游春圖唐 李思訓 江帆樓閣圖唐 李昭道 明皇幸蜀圖唐 佚名 明皇幸蜀圖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插圖:
媒體關注與評論
晉唐古風 胡建君 八王之亂、永嘉之亂、五胡之亂……三國以降直至李唐盛世的很長一段時期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黑暗的時代,也是輕國家、重自我、熱情而富有個性的時代。既然命數(shù)無常、朝生暮死,人們便更加珍重生命本身的價值。因此,一方面希望生命的意義得到肯定,或放浪形骸,或及時行樂;另一方面,『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殆希望這種生活方式有傳諸后世之價值,這種心態(tài)沉淀了整個社會對個體之人才性、氣質、容貌、格調的品藻,也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這一時期的人物畫藝術?! 翰沤^、畫絕、癡絕』的顧愷之因此穎脫而出。體迅飛鳧、羅襪絕塵的洛水女神從曹子建的文字中走出,神采畢現(xiàn)于《洛神賦圖》中。那春蠶吐絲般的高古游絲描將洛神臨風飄舉的身姿與若顰若喜的意態(tài)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比之《洛神賦圖》,顧氏的穴女史箴圖移似乎多了些現(xiàn)實的意味,那些附錄的說教與規(guī)諫如苦口良藥,在千載之下,讀來仍讓人心有戚戚。 『古鏡照神、空潭寫春』,『愛美』的魏晉六朝人以對鏡妝容為譬,內視自身之余,又外觀自然,寓天地之理于山水之質。魏晉玄學承繼莊子的藝術精神,對人之風神的關注造就了人物畫的品鑒,而玄學之根本精神,在山水中更能淋漓畢現(xiàn),如莊子之究天探地逾山越川,融乾坤之意于人之神韻風采,臻于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之境。魏晉人將之融會貫通,視自然山水為一種獨立的審美對象,王羲之曰:『從山陰道上行,如在鏡中游!』于是存形于畫,澄懷觀道,臥以游之。從顧愷之的《洛神賦圖》中,可以了解魏晉山水畫的大致面貌,人大于山,水不容泛,那古拙的氣息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在《女史箴圖》中『世事盛衰』那段山水畫面中,一虎、一馬、一獐、一兔,那懸于左右的日月,那張弓待射的人物,仿佛也都是剪紙一般,如它的年代一樣遙遠而難以捉摸,稚拙而古意盎然。 『棲丘飲谷,三十余年』的宗炳發(fā)現(xiàn)了此中的問題,他在理論上提出了『以小見大』的透視之法——『豎畫三寸,當千仞之高;橫墨數(shù)尺,體百里之迥』,不知道他自己有沒有化理論為實踐,因為他的山水畫早已湮沒在歷史的流沙中。直到隋代展子虔《游春圖》的出現(xiàn),才預示了一種新的歷史轉折,讓人們真正體會到了『咫尺有千里之趣』,約略可見『丈山尺樹,寸馬分人。遠人無目,遠樹無枝。遠山無石,隱隱如眉。遠水無波,高于云齊』,從而改變了顧愷之時期山水畫那種不合比例的稚拙狀態(tài)。因而,《游春圖》在山水畫史上有著橋梁意義,有了它,《女史箴圖移中的山石、穴洛神賦圖移中的山水以及敦煌、麥積山壁畫中的山石,才能和世傳唐代大小李將軍等人的畫跡相銜接。 氣壯山河的開拓與俊逸飄灑的吟唱交織在一起,終于造就了華美堂皇的大唐氣象。唐代二李將軍繼承了展子虔的畫法,在空間表現(xiàn)上青出于藍,使畫面顯得愈加富麗多姿。世傳李思訓《江帆樓閣圖》的構圖,近于穴游春圖移的左段,但江面取景比穴游春圖》更覺深厚雄壯,體現(xiàn)出盛唐風貌。世傳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圖》則更把俯瞰構圖改成了平視構圖,在空間處理上進一步探索了『深遠』的意境,強調了復雜的山石結構。這三件作品的風格準確地反映了此期山水畫發(fā)展的階段性特征,空間透視問題已得到解決。但如清人安岐在《墨緣匯觀》中所說『《游春圖》山巒樹石皆空勾無皴,惟渲染山頭小樹色,以花青作大點如苔,真六朝人筆,始開李將軍一派』,與穴游春圖移一樣,二李筆下的山石仍是空勾無皴,然后再填彩上色,尚不能用筆墨來表現(xiàn)山石的質感和肌理。但也正是因為如此,千載之下,當現(xiàn)代人用慣看寫實作風的挑剔目光再度審視那遠古的高華時,卻陡然發(fā)現(xiàn)那稚拙樸素的手法恰恰正是力圖返樸歸真的他們所企望的那種意味的形式,歷史就是這樣,常常會使蒙塵已久的東西在新的時空中重又煥發(fā)青春?! ∪张c月兮往如馳。在筆墨技法無所不用其極的今天,重新在晉唐古風中擇徑而行,尤覺萬塵息吹,游目騁懷間,是那吟唱不盡的高古風流。
編輯推薦
《晉唐古風》收入的古代繪畫作品為故宮博物院、遼寧博物院、上海博物院等三大博物院聯(lián)合在上海舉辦的“國寶展”作品,從原作拍攝制版?!秶鴮氃诰€:晉唐古風》涵蓋了晉唐傳統(tǒng)繪畫的經典佳作,可供學畫者臨摹、鑒賞,也可供普通讀者欣賞品讀。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