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

出版時間:2001-9  出版社:岳麓  作者:吳敬梓  頁數(shù):328  字數(shù):370000  
Tag標簽:無  

前言

古今稗官野史,不下數(shù)百千種,而《三國志》、《西游記》、《水滸傳》及《金瓶梅演義》世稱“四大奇書”,人人樂得而觀之,余竊有疑焉。稗官為史之支流,善讀稗官者可進于史,故其為書亦必善善惡惡,俾讀老有所觀感戒懼,而風俗人心庶以維持不壞也。《西游》玄虛荒渺,論者謂為談道之書;所云“意馬心猿”、“金公木母”,大抵“心即是佛”之旨,予弗敢知。《三國》不盡合正史,而就中魏、晉代禪,依樣葫蘆,天道循環(huán),可為篡弒者鑒;其他蜀與吳所以廢興存亡之故,亦具可發(fā)人深省,予何敢厚非?至《水滸》、《金瓶梅》誨盜誨淫,久干例禁;乃言者津津,夸其章法之奇、用筆之妙,且謂其摹寫人物事故,即家常日用、米鹽瑣屑,皆各窮神盡相,畫工化工,合為一手,從來稗官無有出其右者。嗚呼!其未見《儒林外史》一書乎?夫曰“外史”,原不自居正史之列也;曰“儒林”,迥異玄虛荒渺之談也。其書以功名富貴為一篇之骨:有心艷功名富貴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貴而驕人傲人者;有假托無意功名富貴自以為高,被人看破恥笑者;終乃以辭卻功名富貴,品地最上一層為中流砥柱。篇中所載之人,不可枚舉,而其人之性情心術(shù),一一活現(xiàn)紙上。讀之者無論是何人品,無不可取以自鏡?!秱鳌吩疲骸吧普吒邪l(fā)人之善心,惡者懲創(chuàng)人之逸志?!笔菚醒?。甚矣,有《水滸》、《金瓶梅》之筆之才,而非若《水滸》、《金瓶梅》之致為風俗人心之害也!則與其讀《水滸》、《金瓶梅》,無寧讀《儒林外史》。世有善讀稗官者,當不河漢予言也夫!乾隆元年春二月閑齋老人序。

內(nèi)容概要

《儒林外史》以寫“儒林”為中心,旁及當時的官僚政治和社會風尚。抨擊以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從而揭示封建末世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方面的嚴重危機,乃是全書的主要內(nèi)容。    《儒林外史》是我國清代一部杰出的現(xiàn)實義義長篇諷刺小說,主要描寫封建社會后期知識分子及官紳的活動和精神面貌。原本為五十五回,現(xiàn)在通行的刻本是五十六回。    《儒林外史》的批判矛頭主要是針對以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作品塑了一群熱中科興、追求“功名富貴”的讀書人的形象,諷刺因熱衷功名富貴而造成的極端虛偽、惡劣的社會風習、這在當時是有其重大現(xiàn)實意義和教育意義的。它的語言是準確、生動、洗練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栩栩如生、諷刺手法高超絕妙,藝術(shù)上達到了較高水平。魯迅先生認為《儒林外史》的出現(xiàn), “乃始有足稱諷刺之書”。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吳敬梓,字敏桿 ,安徽全椒人。他看透了當時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會風氣,通過寫作《儒林外史》,對丑惡現(xiàn)實進行了深刻揭露和有力批判,顯示出民主主義思想色彩。

作者簡介

吳敬梓(1701--1754),字敏軒,號粒民,又自號秦淮寓客,晚年稱文木先生、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吳敬梓熟讀經(jīng)史,博涉百家,14歲隨父宦游,18風考中秀才,23歲父病故,幾年屢試不第以及族人肆意,侵掠祖遺財產(chǎn),使他寧靜和諧的心態(tài)被打破,由憤世嫉俗轉(zhuǎn)而悖禮放達,自此“田廬賣盡,鄉(xiāng)里傳為子弟戒”。33歲離鄉(xiāng)適居南京,從此告別科舉。生活拮據(jù),以藏書易米,冬日苦寒,呼朋引類,繞城步行,謂之“暖足”。家境逆轉(zhuǎn),世態(tài)炎涼,使他對社會現(xiàn)實和下層人民的疾苦有了更深切的感受。孤高耿介的吳敬梓嘔心瀝血十余載,約于1749年完成傳世之作《儒林外史》。

書籍目錄

第一回 說楔子敷陳大義  借名流隱括全文第二回 王孝廉村學識同科 周蒙師暮年登上第第三回 周學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戶行兇鬧捷報第四回 薦亡齋和尚契官司 打秋風鄉(xiāng)紳遭模事第五回 王秀才議立偏房  嚴監(jiān)生疾終正寢第六回 鄉(xiāng)紳發(fā)病鬧船家  寡婦含冤控大伯第七回 范學道視學報師恩 王員外立朝敦友誼第八回 王觀察窮途逢世好 婁公子故里遇貧交第九回 婁公子捐金贖朋友 劉守備冒姓打般家第十回 魯翰林憐才擇婿  蓬公孫富室招親第十一回 魯小姐制義難新郎 楊司訓(xùn)相府薦賢上第十二回 名土大宴鶯脰湖  俠客虛設(shè)人頭會第十三回 蘧駪夫求賢問業(yè)  馬純上仗義疏財?shù)谑幕亍∞竟珜O書訪送良友 馬秀才山洞通神仙第十五回 葬神仙馬秀才送喪 思父母匡童生盡孝第十六回 大柳在孝子事親  樂清縣賢宰愛士第十七回 匡秀才重游舊地  趙醫(yī)生高踞詩壇第十八回 約詩會名士攜匡二 訪朋友書店會潘三第十九回 匡超人幸得良朋  潘自業(yè)橫遭禍事第二十回 匡超人高興長安道 牛布衣客死蕪湖關(guān)第二十一回 冒姓字小子求名 念親戚老夫臥病……第五十五回  添四客述往思來  彈一曲高山流水

章節(jié)摘錄

書摘話說山東兗州府汶上縣有個鄉(xiāng)村,叫做薛家集。這集上有百十來人家,都是務(wù)農(nóng)為業(yè)。村口一個觀音庵,殿宇三間之外,另還有十幾間空房子,后門臨著水次。這庵是十方的香火,只得一個和尚住持。集上人家,凡有公事,就在這庵里來同議。    那時成化末年,正是天下繁富的時候。新年正月初八日,集上人約齊了,都到庵里來議鬧龍燈之事。到了早飯時候,為頭的申祥甫帶了七八個人走了進來,在殿上拜了佛。和尚走來與諸位見禮,都還過了禮。申祥甫發(fā)作和尚道:“和尚,你新年新歲,也該把菩薩面前香燭點勤些!阿彌陀佛!受了十方的錢鈔,也要消受?!庇纸校骸爸T位都來看看,這琉璃燈內(nèi),只得半琉璃油!”指著內(nèi)中一個穿齊整些的老翁,說道:“不論別人,只這一位茍老爹,三十晚里還送了五十斤油與你,白自給你炒菜吃,全不敬佛!”和尚陪著小心,等他發(fā)作過了,拿一把鉛壺,撮了一把苦丁茶葉,倒?jié)M了水,在火上燎得滾熱,送與眾位吃。    茍老爹先開口道:“今年龍燈上廟,我們戶下各家,須出多少銀子?”申祥甫道:“且住,等我親家來一同商議?!闭f著,外邊走進一個人,兩只紅眼邊,一副鍋鐵瞼,幾根黃胡子,歪戴著瓦楞帽,身上青布衣服,就如油簍一般,手里拿著一根趕驢的鞭子,走進門來,和眾人拱一拱手,一屁股就坐在上席。這人姓夏,乃薛家集上舊年新參的總甲。夏總甲坐在上席,先吩咐和尚道:“和尚,把我的驢牽在后園槽上,卸了鞍子,將些草喂得飽飽的。我議完了事,還要到縣門口黃老爹家吃年酒去哩?!狈愿肋^了和尚,把腿蹺起一只來,自己拿拳頭在腰上只管捶。捶著,說道:“俺如今到不如你們務(wù)農(nóng)的快活了。想這新年大節(jié),老爺衙門里,三班六房,那一位不送帖子來。我怎好不去賀節(jié)?每日騎著這個驢,上縣下鄉(xiāng),跑得昏頭暈?zāi)X。打緊又被這瞎眼的忘八在路上打個前失,把我跌了下來,跌得腰胯生疼?!鄙晗楦Φ溃骸靶履瓿跞覀淞藗€豆腐飯邀請親家,想是有事不得來了?!毕目偧椎溃骸澳氵€說哩。從新年這七八日,何曾得一個閑?恨不得長出兩張嘴來,還吃不退。就像今日請我的黃老爹,他就是老爺面前站得起來的班頭;他抬舉我,我若不到,不惹他怪?”申祥甫道:“西班黃老爹,我聽見說,他從年里頭就是老爺差出去了。他家又無兄弟、兒子,卻是誰做主人?”夏總甲道:“你又不知道了。今日的酒,是快班李老爹請,李老爹家房子褊窄,所以把席擺在黃老爹家大廳上?!?   ’說了半日,才講到龍燈上。夏總甲道:“這樣事,俺如今也有些不耐煩管了。從前年年是我做頭,眾人寫了功德,賴著不拿出來,不知累俺賠了多少。況今年老爺衙門里,領(lǐng)班、二班、西班、快班,家家都興龍燈,我料想看個不了,那得功夫來看鄉(xiāng)里這條把燈。但你們說了一場,我也少不得搭個分子,任憑你們那一個做頭。像這茍老爹,田地又廣,糧食又多,叫他多出些;你們各家照分子派,這事就舞起來了?!北娙瞬桓疫`拗,當下捺著姓茍的出了一半,其余眾戶也派了,共二三兩銀子,寫在紙上,和尚捧出茶盤——云片糕、紅棗,和些瓜子、豆腐干、栗子、雜色糖,擺了兩桌,尊夏老爹坐在首席,斟上茶來。    申祥甫又說:“孩子大了,今年要請一個先生。就在這觀音庵里做個學堂?!北娙说溃骸鞍硞円灿泻脦准液⒆右蠈W。只這申老爹的令郎,就是夏老爹的令婿;夏老爹時刻有縣主老爺?shù)呐破保惨苏J得字。只是這個先生,須要到城里去請才好?!毕目偧椎溃骸跋壬褂幸粋€。你道是誰?就是咱衙門里戶總科提控顧老相公家請的一位先生,姓周,官名叫做周進,年紀六十多歲,前任老爺取過他個頭名,卻還不曾中過學。顧老相公請他在家里三個年頭,他家顧小舍人去年就中了學,和咱鎮(zhèn)上梅三相一齊中的。那日從學里師爺家迎了回來,小舍人頭上戴著方巾,身上披著大紅綢,騎著老爺棚子里的馬,大吹大打,來到家門口。俺合衙門的人都攔著街遞酒。落后請將周先生來,顧老相公親自奉他三杯,尊在首席。點了一本戲,是梁灝八十歲中狀元的故事。顧老相公為這戲,心里還不大喜歡,落后戲文內(nèi)唱到梁灝的學生卻是十七八歲就中了狀元,顧老相公知道是替他兒子發(fā)兆,方才喜了。你們?nèi)粢壬?,俺替你把周先生請來。”眾人都說是好。吃完了茶,和尚又下了一箸牛肉面吃了,各自散訖。    次日,夏總甲果然替周先生說了,每年館金十二兩銀子,每日二分銀子在和尚家代飯。約定燈節(jié)后下鄉(xiāng),正月二十開館。    到了十六日,眾人將分子送到申祥甫家備酒飯,請了集上新進學的梅三相做陪客。那梅玖戴著新方巾老早到了。直到巳牌時候,周先生才來。聽得門外狗叫,申祥甫走出去迎了進來。眾人看周進時,頭戴一頂舊氈帽,身穿元色綢舊直裰,那右邊袖子同后邊坐處都破了,腳下一雙舊大紅綢鞋,黑瘦面皮,花白胡子。申祥甫拱進堂屋,梅玖方才慢慢的立起來和他相見。周進就問:“此位相公是誰?”眾人道:“這是我們集上在庠的梅相公?!敝苓M聽了,謙讓不肯僭梅玖作揖。梅玖道:“今日之事不同?!敝苓M再三不肯。    P8-9

后記

《儒林外史》,清吳敬梓著。五十六回。中國小說史上不多的幾部杰出巨制之一。全書以寫實主義方法描寫形形色色的“士”對于“功名富貴”的各類表現(xiàn),深刻批判嘲諷了科舉的弊端和禮教的虛偽,同時通過褒揚推崇真儒士、真名士,寄寓了作者的理想。本書的最大特色,是對科舉制度虛偽性鞭辟入里的揭露和諷刺。是唯一一部真正意義上的諷刺小說?!度辶滞馐贰妨硪粋€突出特色是結(jié)構(gòu)上的獨創(chuàng)性。沒有貫穿全篇的主干,用一系列相對獨立的故事串聯(lián)而成。這為作者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提供了最佳范式。本次整理,以清嘉慶臥閑草堂本為底本,參校諸本,擇善而從。趙國華2011年5月

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儒林外史》是中國古典小說名著普及版書系30部中的一本,本套名著還包括(均可單買): 水滸傳(上下)、三國演義(上下)、封神演義(上下)、西游記(上下)、聊齋志異、東周列國志(上下)、紅樓夢(上下)、蕩寇志(上下)、醒世恒言(上下)、野叟曝言(上中下)、隋唐演義(上下)、警世通言、鏡花緣、儒林外史、說岳全傳、喻世明言、孽?;āだ蠚堄斡?、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 也可整套夠買:中國古典小說名著普及版書系30部《儒林外史》的結(jié)構(gòu)特點是,全書無主線、無貫徹始終的中心人物,以連環(huán)的情節(jié)構(gòu)成儒林士流的風俗長卷。這種連環(huán)結(jié)構(gòu),其優(yōu)點是行文靈活多變,由于吳敬梓功力深堪,“集諸碎錦”、“時見珍異”,“因亦娛心,使人刮目”。但也透露了小說從短篇向長篇轉(zhuǎn)型的痕跡。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儒林外史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03條)

 
 

  •   《儒林外史》以寫“儒林”為中心,旁及當時的官僚政治和社會風尚。抨擊以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從而揭示封建末世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方面的嚴重危機,乃是全書的主要內(nèi)容。
  •   《儒林外史》是一本挺難讀的小說。初中的時候課本里范進中舉一篇,我極不喜歡,連帶著對全書也沒啥好感。(當年我還不喜歡圍城,不喜歡三重門,所以我應(yīng)該是不喜歡刻薄和故作刻薄的小說)前兩年要考試,背小說史的時候找來讀,被流水般的人物弄得暈頭轉(zhuǎn)向,這個公子那個公子,這個先生那個先生的,當真是“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又沒什么核心劇情,看了十幾回就棄了
  •   不知怎的,一遍一遍讀來,提起儒林外史,最先想到的卻都是范進守制時的喬張作勢,以及他迫不及待夾起的那一粒大蝦元子。 竊以為,范進夾大蝦元子的動作,完全可以成為本書一切故事的縮略圖:做張做致,奉禮守法處幾乎騙過眾人,無奈作者妙筆一轉(zhuǎn),賣出個破綻:大蝦元子,人家還是要吃的;大官,人家還是要做的。
  •   古典諷刺小說,沒讀此書之前就己經(jīng)知道,記得初中學過范進中舉己經(jīng)很生動,讀此書的目的是因為《紅樓夢》,據(jù)說此書在當時與紅樓夢并列,由于對歷史,我把他當紀實小說讀,當時的人的衣食住行等方面。
  •   讀得酣暢淋漓,吳敬梓先生文筆真老辣,哈哈
  •   很早就聽說過這本諷刺小說,終于買到了,得好好看看
  •   以前只看過其中的幾篇,沒有一個完整的概念,現(xiàn)在買來完整版本,看個過癮。一直認為岳麓書社很給力,裝幀雖不豪華,但很厚重。
  •   硬皮的,包裝、印刷都還可以,就是字偏小了點,正在看…
  •   文字非常好,值得一看,古典小說好的還是很吸引人的
  •   書是好書,印刷一般,不過還算性忦比高的,活動時候買的。
  •   讀此類書籍,方知今人一直在重復(fù)前人的腳步。很好的書,值得讀了深思。
  •   這是古典小說經(jīng)典之作,我就不多說了。
  •   岳麓書社都不錯,值得一買。還會買其他書
  •   這本書封面一看就喜歡,更不要說內(nèi)容了,更加大愛,值得一看,給個好評
  •   給孩子買的。不錯。
  •   這個版本還是不錯的。但當當?shù)陌b太差了吧,直接膠帶封了方便袋。以前都是用紙盒的。
  •   書本薄,質(zhì)量不錯,價格也不貴,這本書整體比較滿意。
  •   這本書很好,很喜歡,到貨也很快
  •   家里原來的一本翻爛了,再買一本
  •   字體有點小,其他的都很好
  •   一般啊有點臟
  •   還沒讀,很好。
  •   老版本,實惠。滿意。
  •   一直想讀的
  •   暫時未讀,翻了一下,應(yīng)該值得一讀
  •   質(zhì)量不錯很滿意
  •   老師讓孩子閱讀,她很期待。
  •   精典文學名著,值得擁有。
  •   從頭到尾看了兩遍。經(jīng)得起時間考驗的東西必定值得一讀再讀。放在今天的官場也不過時。
  •   給同事代買的,這本書很經(jīng)典。非常滿意
  •   儒林外史 還可以,支持下。
  •   看了一段,就感覺挺好看,書很好,挺便宜,字比較密集
  •   老師給我們推薦的,適合高年級的人看。
  •   還沒怎么讀 不過聽別人說肯定是一本好書 古典小說的經(jīng)典之作
  •   書的質(zhì)量還可以,和正版沒差別,就是貴了點,這書不算厚也要11塊多,和紅樓夢這么厚的相差不了多少
  •   這書,看中的是其性價比,夠便宜的
  •   紙質(zhì)不怎么好 但是喜歡的是里面的內(nèi)容 受益匪淺
  •   感覺還可以 挺不錯的
  •   跟我所想像的岳麓之套書差不多。
  •   還好吧。。對得起這個價格?。。?!
  •   紙質(zhì)和版面安排比較一般。但價格很合適。所以要個人考慮。
  •   本書已是第二版,并多次印刷,還不錯。
  •   整體覺得不錯的
  •   清朝的故事會,無聊的時候看看挺好
  •   書不錯,但書封面不如想像重好,有些臟!另外正面硬書面卻裂開一個口,不只是哪個環(huán)節(jié)的事,希望以后注意!至于書的內(nèi)容,還沒細看,但以前上學時,語文課上沒少接觸這些,總之是名著,既然能流傳下來,就肯定有其價值,不單單是文學的,還有對社會的一種思考吧!
  •   書的質(zhì)量沒想象中的好,主要是感覺書有點舊,雖然還沒有人看過。。
  •   書有點磨損,不那么新
  •   封面好臟啊,用橡皮擦了半天。
  •   是給女兒買的,可能是還不太懂,大點再看吧。
  •   就是有點貴。書還有點破。
  •   質(zhì)量不好,不象是正版的
  •   沒事看看名著
  •   岳麓書院的書很棒
  •   滿200減100買的
  •   古典小說的精品
  •   古典通俗小說岳麓版收集中
  •     前記:有時間,我想寫一篇《開卷細讀儒林傳》,至今為止,讀到的最好的評論就是這一篇樂蘅軍先生的小文。
      
      時間越長,我越覺得,《儒林外史》才是我真正喜歡的小說。竟然超過了《紅樓夢》。
      
      -------------------------------------
      
      
      作者:樂蘅軍
      
      儒林百態(tài) 栩栩如生
      
        金圣嘆說梁山泊石碣受天文是《水滸》全書一大結(jié)束,一百零八個好漢 到此都如“千里群龍,一齊入?!?;《儒林外史》同樣是寫許多人的故事, 卻顯然缺少如此雄健而完整的布局,甚至在情節(jié)上根本看不出有任何統(tǒng)一發(fā) 展的趨勢,于是它被指為是后來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那一類不成全書 的體裁之始作俑者。作如是觀的,顯然只把《儒林外史》當作一套匯集了許 多諷刺場面的畫冊看:所有的畫面都表現(xiàn)一個共同的主題,但是每一幅畫卻 各自經(jīng)營獨存。這種看法對一部完整謀篇的藝術(shù)作品來講,未免粗疏。《儒 林外史》的人物事件,畢竟不是一網(wǎng)偶然打上來的魚。它雖然缺少梁山泊的 歸宿,或者大觀園盛衰一類的進程,可是吳敬梓的內(nèi)在是在尋求著一個統(tǒng)一 的過程的。因為生存的意義既然必須在一連串相關(guān)過程里完成,那么要表現(xiàn) 一個社會生存的普遍共相,吳敬梓不可能只描寫一些各不相干的孤立情狀。 他需要一個能籠罩全局的大結(jié)構(gòu)。因此他的興趣就不是只供獻幾幅嘲諷的漫 畫或素描;漫畫和素描是小情節(jié)的經(jīng)營,重點在塑造人物,反映某一片斷的 生活真相,但是對整體命運的表露,卻是不足為用的。那么我們就試著把《儒 林外史》作為一個整體來考察。
        假使我們順著每一個角色的故事脈絡(luò)去追蹤尋跡,于是,在原只是一片雜杳的聲影中,就逐漸呈現(xiàn)了一個渦漩式的結(jié)構(gòu),渦漩式結(jié)構(gòu)固然不具有建 筑結(jié)構(gòu)的嚴密,可是每一個情節(jié)仍然在朝向同一的終點運動(猶如每一水紋 都漩向中心一般);從故事說,這個終點的象征就是“南京”。每一個角色 從原來散居的地方,紛紛流向南京這個中心地,就是《儒林外史》潛伏著的 主脈動作,也就是吳敬梓所尋求和締造的一個統(tǒng)一的過程。雖然文字敘述上 并沒有特別強調(diào)這個過程的形式結(jié)構(gòu),可是讀者仍然能從里面隱隱感覺到, 那些人物在各自不同的情況下漂流到南京來,是被同一命運所推移的。于是, 至少在這一個大結(jié)構(gòu)里,作者暫時拋開了一貫的諷刺,或者說在最后的主題 里他超越了這部作品表層的諷刺,而讓讀者窺視到一個群體生存的大悲劇——一批知識分子的永無休止的襤褸的流浪。
        如果把這個過程的意義再加以分解的話,還可以做兩個層次來說,第一 是,從人物開始登場到各處漂蕩,以及來到南京的種種,都是不折不扣的無 數(shù)重復(fù)而又重復(fù)的流浪生涯。第二是,他們大多數(shù)都是在經(jīng)歷若干挫敗之后, 不約而同地以南京做了漂流或投訴的暫時性終點,于是南京成為某種意義的 象征。而和南京這個象征城市對比的是北京,當時京師所在?!度辶滞馐贰?除了南京以外,因為描寫各類角色的出身,曾經(jīng)將場景推移到遍及南北許多 大小鄉(xiāng)村城鎮(zhèn),但是卻絕不實地描寫北京。“京師”一詞只間接提到;而當 說到“進京”,“往京師去”,或“從京師來”的時候,“京師”象征發(fā)達 和成功,同時也是一種作者避而不談的權(quán)力象征,一個已經(jīng)固結(jié)了或者說已 腐蝕了的生活樣式。《儒林外史》前五分之一中大部分人物是不去南京的; 除非當他們從破陋平凡的環(huán)境里科舉考中以后,他們便往北京去,像周進、 范進、荀玫、匡超人等。到最后甚至馬純上也以優(yōu)行保舉進京:杜慎卿則在 南京等待到少年名士的聲譽醞釀成熟以后,也就奔赴北京加貢選官去了。而 相對的,慎卿堂弟少卿在家產(chǎn)揮盡以后,卻遷居到南京來。他到南京的第一天,就結(jié)識了馬純上、蘧駪夫、景蘭江,接著第二天又是季葦蕭這班更典型 的浪蕩江湖的名士。因此少卿人格是一回事,少卿的命運卻也逃不出一個涇 渭同流。南京便是少卿在如此情況下聊以寄居的地方。對別的人講,也都是 如此,例如蕭云仙,這個少年英發(fā)的名將,半生的功業(yè)毀于讒妒,被貶到南 京來投間置散;沈瓊枝以士人之女,受騙于鹽商后,從揚州流落到秦淮賣藝; 王玉輝喪女亡友之余,也從徽州徬徨到秦淮河畔來了;即使原要選做翰林的 虞博士,天子說:“這虞育德年紀老了,著他去做一個閑官罷?!庇谑撬?從北京來到了南京。總之,南京和北京是一個對比的意義,北京是一意亢進 者的目的地。(當馬純上優(yōu)貢進京以后,有人說“馬純上知進而不知退,直 是一條小小亢龍”——第四十九回)。在南京,卻結(jié)集著一群曾經(jīng)歷過各種 失敗的人,一批失去了目的的人,以及一批不知其所以而盲然追逐的人。于 是南京又不僅僅是一個北京式人生的對比象征,南京表征著比較更復(fù)雜的一 般人生上的問題。北京式的人生,吳敬梓曾經(jīng)藉周進、范進和匡超人等痛快 的嘲謔過了;也曾藉荀玫、王惠(兩人不是沉浮不定,就是造禍及身)徹底 的否定過了;于是他切斷這一景,把北京干脆遠推到不再關(guān)心的后臺去。當 他轉(zhuǎn)到南京這邊來的時候,一方面他采用了一個普遍的眼光,廣泛地取材; 一方面便經(jīng)此而展示出多種生存的樣式,包括他不厭其辭去諷刺的,和他自 己還在徬徨疑惑的;一些流行在一般人中間的俗世生活,和一些明哲者在追 尋著的理想生活。但無論是此抑或彼,吳敬梓都把它們系在同一根桅柱上, 讓它隨著傳統(tǒng)和現(xiàn)實所形成的風向去漂浮。
        于是隨著人物的遞相賡續(xù),開始了一種輪唱式的流浪故事。我們不妨先把前面幾個屬于北京的人物和一些枝節(jié)的伴奏性的角色放開不論,姑且作一 個按序的出場,那么婁玉亭和瑟亭兩兄弟可以說是最先揭開了這一連串流浪 的序幕。雖然婁氏兄弟本身并沒有向南京方向去,但寄身在他家門下的,如 蘧公孫、牛布衣、陳和甫、張鐵臂等人,后來都浪跡到南京或蕪湖沿江一帶。 而且人頭會以后張鐵臂、權(quán)勿用貪得無厭的丑劇,使得婁氏兄弟高門貴族的 豪俠夢破碎,庇護流浪食客的那一種自尊自負受到狼狽的諷刺,從此后婁府 門雖設(shè)而常關(guān),這一批人再也找不到如此托庇之所了。受豪門豢養(yǎng)的時代后 來成為一種回憶而已(蘧駪夫道:“我家婁表叔那番豪舉,而今再不可得了?!?第三十四回)。雖然杜少卿的慷慨又勝于二婁,但是當季葦蕭說這話的時候(同上節(jié)),少卿其實早已成了無恒產(chǎn)的平人,在秦淮岸邊過著有出無進的生活,所以二婁“結(jié)交賓客”的時代過去以后,從蘧公孫引出的馬純上開始, 讀者看到一個接一個的士子文人孤單單地踽踽在漂泊的旅途上。即使像季葦 蕭這樣乖巧善謀的人,能夠在窮極無聊時,入贅商家打打秋風,但是仍然不 能因此而獲得生根的鄉(xiāng)土之念;實際上他根本就脫不掉中國文人本質(zhì)上的那 一種流浪命運。
        吳敬梓在許多故事里告訴我們,自從養(yǎng)士的古風顯得越來越不切實際, 而科舉滲入農(nóng)村社會以后,士人已經(jīng)由于種種原因,被迫、或被誘,離開了 他們曾一度生根于斯土的鄉(xiāng)國,來到一個不再有權(quán)勢護佑而實際是彼此利用 和依賴的社會上漂泊流浪(這時文人已從賓客降到被雇用的地位,例如周進、 牛玉圃、余大先生的遭遇就是例證)。當知識增進以后,就和素樸簡單的古 老傳統(tǒng)生活生出齟齬來(匡超人、牛浦郎是最好的例證),而來到社會上卻 又成了無用之才。再回鄉(xiāng)村故土既不可能,于是他們便無休止的流浪漂泊, 一世紀又一世紀的。追求虛飾無用的知識的結(jié)果,是整個失去了人生的方向,這就是吳敬梓對這個科舉文化提出來的最大的問題。 同時,吳敬梓不僅指出科舉制度下經(jīng)濟結(jié)構(gòu)和社會結(jié)構(gòu)的紊亂,他更把這流離漂泊擴大到整個生存形態(tài)上去。從季恬逸的三餐無著,到莊紹光的玄 武湖隱居等等,作者簡單地概括了兩個類型,一個是基本物質(zhì)的嚴重匱乏, 一個是精神上的不得要領(lǐng)。先就前一種看,吳敬梓在這方面的描寫興趣是相 當濃厚的。事實上,文人挨餓是個永遠的苦難。我們在開篇不久已經(jīng)看到周 進吃齋的苦戲,和范進草標賣雞的鬧劇了,接著楊執(zhí)中這個三人小組的騙吃 騙喝等等,我們都撇過不談,馬純上開始被饑餓所追趕而東飄西蕩;牛布衣 從范進的幕客,而婁府的幕客,婁府席散門關(guān)以后,牛布衣似乎依靠無著, 就毫無目的地流浪到蕪湖一個荒庵里;病死的時候,殘骸之外,只有六兩買 棺木的銀子,和一本徒具空名的唱和詩集,而離家一千余里之外。這幕景象 自然是流落文人最凄涼的挽歌了。再說陳和甫打卦算命,永遠如影逐形一樣 的,承意觀色在各式各類權(quán)貴的客廳里,情況的困頓狼狽也是可知的。接著 牛浦郎又冒著牛布衣的名字,離鄉(xiāng)背井,寄食四方,雙重的托身于人,到后 來不但真的失去了自己的名字,而且完全失去了本來的自己,居然也就借用 著牛布衣的意識在那里生活。當然,這種景況就比牛布衣的客死,悲慘之外, 還加上諷刺。然而牛浦郎的故事并不是僅屬于他個人的一個荒唐笑話而已。 牛浦郎以后,由季葦蕭為首的一班浪子文人,一伙一伙地登場,包括辛東之、 金寓劉、季恬逸、蕭金鉉、諸葛佑、郭鐵筆、金東崖等等。這一班人的共同 形象是:秀才方巾、衫履不整,以游蕩為生活,沒有一定的居處,而且根本 就沒有行業(yè);甚至,我們既不清楚他們來歷,也不知道他們除了騙取以外究 竟怎樣生活。他們像浮萍樣的,忽然風向相同就聚在一起,忽然一陣亂風又 被吹散了。作者并不費文字去一一分辨他們,因此雖各有姓名,但面目是模 糊的,他們只有,也只認一頂方巾做共同的標志,只要見了方巾,就可以稱 兄稱友。在方巾意識下,他們結(jié)為一個大群體,呼吸著同樣的空氣,說著同 樣的言語,做著同樣的動作,于是在集體同化作用下,他們或結(jié)伴而行(如 牛玉圃、牛浦郎一對假祖孫,以及季葦蕭一群),或孤形只影(如馬純上、 牛布衣、余大先生),艱難地,像漂鳥采食一樣,流浪在以南京為中心的大 城市之間;也像漂鳥的命運一樣,沒有一個地方可供長久的飽足,永遠在食 盡則行的循環(huán)里生活。他們所憑藉的,既不是才智的供應(yīng),也不是真正的生 存勇氣,簡直只是一種本能的條件反應(yīng)而已。他們既被北京的成功所拒(秀 才之倫,在科舉上只能算是最不幸的和最小的成功。做不成秀才還可以去種 田,做生意,做了秀才,運氣最好的是坐館,但永遠不在朝廷考慮的人才之 列),又被他們自己離棄的鄉(xiāng)土所遺,過著逐世如轉(zhuǎn)蓬的生活。魏晉時代狂 狷之士曾經(jīng)自我放逐于現(xiàn)實世界之外,而《儒林外史》中這一群襤褸的漂泊 者,卻被放逐到最赤裸無情的生存環(huán)境里來。但是我們何必只把這命運限制 在科舉時代的秀才身上呢?在一個被制度所僵化的社會,和一個空談文教、 卻觀念狹隘因循不進的環(huán)境,這種中層以下的知識分子永遠是被犧牲的。吳 敬梓至少已經(jīng)無意中(或根本就是有心的)指出:舉人進士固然是糟蹋自己 人格換來,但身家性命總算保住了,唯有這些遍地流落的秀才,才是最徹底 的沉淪:既無從以道德自守,又甚至喪失了根本的吃飽肚子的能力。不幸這 種秀才又不勝其多,檢視《儒林外史》全書,除了寥寥幾個舉人進士外,描 寫秀才生涯,或與秀才差不多類層的如童生、貢生、監(jiān)生、廩生之類占了八 九成,假如說《儒林外史》是一部秀才史是更切實的。換句話說,這些不能登上儒林傳的秀才,便是一個社會中知識階層的最大組成分子,也就是社會 的中等階層(雖然在經(jīng)濟層面上,他們絕大多數(shù)降入了無產(chǎn)的貧陋),因此, 吳敬梓的全書構(gòu)圖已經(jīng)一目了然,他早在柴霍甫前一世紀,已在關(guān)懷著這個 最苦悶無奈的人群,他認為生存的荒謬在這些人中間顯出了最赤裸的面目。 因此他雖然不能不仍站在道德的立場,對他們德性上的自棄有所譴責,但是 他泄露了這一群人艱難破陋的處境,不能說不懷有某種憐憫之情的。
        當這一群純粹如覓食之鳥的流浪文人,還在躑躅來去的時候,吳敬梓開 始寫杜慎卿,以杜慎卿逐漸引出另一層次的精神上漂泊無主的景況來。慎卿 本人原是不能歸類到任何一個漂泊群里的,他在主題上是一個過渡人物。作 者寫他似乎是在轉(zhuǎn)換一種趣味。把季葦蕭和蕭金鉉等那一群太荒唐鄙吝不堪 的場景結(jié)束,而過渡到杜少卿的磊落境界上來;因為一部《儒林外史》的整 個意念并不只在浮世繪而已。而同時慎卿本人也有若干潛意識是值得討論 的。譬如作者一直把慎卿浸染在“自我愛戀”的情緒中(慎卿舉手投足莫不 屬此,而最嘲謔不過的,是雨花臺夕陽中顧影徘徊的一景),照說像他這樣 矜貴自憐,應(yīng)該及早丟開季葦蕭那一班糟爛的朋友,超然高立的;但他在南 京卻終日和他們盤桓,甚至與季葦蕭氣味相投起來,結(jié)果便正落在他譏刺蕭 金鉉的那句“雅的這樣俗”的諷言里。以他輕世傲俗的才情,卻也投順著當 朝的權(quán)威,例如他說方孝孺朝服斬于市不為冤枉這種含混是非的話,不免叫 人疑惑慎卿骨子里面究竟是不是真有一個生存的原則?慎卿算得上是絕頂聰 明的人了,可是他終于自誤于歧途;神樂觀會來霞士的一幕,就是慎卿后來 也會去優(yōu)貢選官的預(yù)言,而做官在作者的價值系統(tǒng)里是沒有可信地位的。吳 敬梓認為一個人刻意做官,不僅是放棄一己的操守,向現(xiàn)成的利益投降,并 且是放棄生存意義的追求,而自墮于已經(jīng)論定的模式中(因此角色一旦做了 官,作者就停止對他的傳述)。但慎卿終于進京做官,那么他忍受來道人的 惡丑,也就成了一個妙喻,而不足為怪的了。杜慎卿這種徘徊于兩者之中的 居間性質(zhì),對他自己來說,倒沒有什么特殊意義,因為他永遠在自我修飾的 優(yōu)越心理中生活,以致于總不去逼近地揭開這一層外幕,讓他自己去正視內(nèi) 里的矛盾虛假。于是,就是像羅亭那樣太晚來的悔痛也是絕不可能的了。
        而這種居間性質(zhì),卻在另外幾個人物的精神上留下比較深刻的沖突痕跡。他們大多是被播弄在兩個價值世界里,一個是既有的傳統(tǒng)價值體系,一 個是個人良知的價值觀。因為這幾個角色比較帶有反省的氣質(zhì),當兩者發(fā)生 沖突而必須有所選擇的時候,就有了《儒林外史》里難得有的人物的心理過 程。換言之,有了心理過程,于是才展現(xiàn)了人物精神上的失主和失調(diào)。像王 惠、馬純上、莊紹光、王玉輝、余大先生等,可以算是其中最顯著的例證人 物了。王惠本來是跟荀玫甚至匡超人等同型類的,他接受官場上現(xiàn)成的一切 作法;但是歸降寧王的罪禍,使他在現(xiàn)實生活上不得不拋掉舊有的一切,逃 匿江湖(陳和甫替他扶乩已預(yù)言:大江煙浪杳無蹤)。在這形體的流浪中, 精神當然有無限痛悔,不過這起始的痛悔,只是對降順的事而言(扶乩辭說 “一盞醇醪心痛”,王惠投降時,寧王曾賜酒一杯。)還不是整個思想和心 理的轉(zhuǎn)變。直等到第三十八回,郭孝子出現(xiàn),從他的故事,我們看到王惠的 最后面目,那才是一個經(jīng)過掙扎而徹底痛悔的人;但卻是一種可怕的悔恨。 王惠對數(shù)十年來萬里尋親的兒子(即郭孝子,這時已“花白胡子”了)說: “我是沒有兒子的”,終于到死都閉門不見。他以棄絕倫理做個人的贖罪, 無寧是太偏妄了。莊子說“無入而藏,無出而陽”(達生篇語),如此,則王惠并沒有找到真正的精神安居。王玉輝的悔恨卻不同于這樣。一方面他沒 有采取前者那種艱難晦黯的方式,開始的時候,王玉輝執(zhí)意贊同女兒做那“青 史上留名的事”,讓她在丈夫死后活活餓死殉節(jié)。王玉輝那一種斯芬克斯(Sphinx)式的冷靜,的確令人震驚;可是貞節(jié)牌坊豎完了以后,死人榮譽 的荒謬,和活人情感的痛切,終于榨出了他一絲半點的被禮教所枯涸的人性 來。我們看到他流出了眼淚,一個平常人悔恨時應(yīng)有的眼淚。這眼淚雖然沒 有使他的心靈完全復(fù)蘇,但至少我們總算看到了“痛苦”;這痛苦是幾世紀 以來,在錯誤道德重荷下,所透出的一聲哽咽。而另外一方面,王玉輝的悔 恨又比王惠要復(fù)雜的多,王惠不過是是非分明的個人取舍的問題,但王玉輝 卻負擔著對傳統(tǒng)道德的信念面臨考驗的問題。王玉輝一切舉動都是從一個概 念里演繹出來的(他畢生致力寫三本書,字書、鄉(xiāng)約書之外,最重要的就是 禮書),例如要女兒殉節(jié),就是那最戲劇化的道德箴言“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 大”的不折不扣的實驗。吳敬梓對傳統(tǒng)道德最大的一個疑問是:當它(傳統(tǒng) 道德)中間的某些只萎縮成了形式的訓(xùn)條以后,它對我們的生存內(nèi)容,究竟 會腐蝕到如何程度?但是這種經(jīng)過幾世紀堆砌成的信念,在王玉輝心里,卻 不太容易動搖的。女兒犧牲了以后,痛悔未消,他看到蘇州婦人公然拋頭露 面地游船尋樂,又不自禁地泛起了“道德”的憤懣。事實是,像王玉輝這樣 的讀書人,可以學習的東西實在太少了;既然不能向?qū)嶋H的生活學習,只有 仍舊把握住那一部自古及今的經(jīng)典不放手。唯一還存有一線希望的是,他終 于曾逸出舊有的規(guī)范徬徨過一陣子(假使一個人物從來無需徬徨,那必定不 會使人滿足的,因為我們自己的內(nèi)心就充滿了徬徨之苦;唯其如此,我們才 會覺得他跟我們一起生活著)——只要人的心還有一部分在呼吸著,它就是 脆弱的,它不能被一種制度永遠撐持在那里,而不想逃脫掉。
        和前兩人相比,莊紹光又不同。他在全書中被作者劃歸在智者一小群中;大致來說,他已經(jīng)超脫了如王惠、王玉輝對形式的追求。作者竭力強調(diào)他那 一種超世遺俗的風格,而他的優(yōu)雅從容也似乎給了我們某種信心??墒乔f紹 光終于還是逃不掉一個知識分子在中國這樣的社會里,終久要遭遇上的問 題,就是出與處,為與不為的困擾。莊紹光固然絕不屑像王惠之流夤緣以求, 但是天子弓旌招賢,以禮樂教養(yǎng)垂問,做為一個知識分子就不能像山野之人 一樣的掉頭不顧而去。對于文化制度的關(guān)心,是知識分子不貸之職。于是莊 紹光面臨了一個嚴重的選擇:究竟是保全素志?還是奮力行道?在這種難題 下,作者吳敬梓忽然做了一個很意外的解決:當莊紹光正要向天子奏對的頃 刻,忽然頭頂心一點難忍的疼痛,竟使他當時答不出話來?;貋沓骂^巾, 發(fā)現(xiàn)里面一個蝎子,他笑說:“藏倉小人,原來就是此物,看來我道不行了?!?第二天自己又揲了一個蓍,得“天光遯”,于是此后莊紹光主意便定,一心 懇賜還山。這顯然是一個避重就輕或者有意晦澀的描寫,以西方小說的觀點 看,可能是難以接受的。而反過來,這種遁入神話的技巧,卻是中國小說里 窮而后通的常法,它把艱苦的人事掙扎化成一個含糊隱約的神諭。在藝術(shù)上 的得失,或許是張力的削弱,而也可能是表現(xiàn)了暗示的簡潔??傊?,莊紹光 在表面上做了一個不選擇的選擇。但對作者來說,莊紹光的事件并沒有就此 平息。不久,在歸途上,他由一對老夫婦的暴死和“走尸”(僵尸)的恐怖 景象自悔說:“吉兇悔吝生乎動”,京師應(yīng)詔還是由于“到底是義理不深”。 作者在這里讓他去自諷了一番。然而莊紹光懸崖勒馬,問題的癥結(jié)還不在這 里。天子賜他玄武湖隱居,他們夫婦搬到湖中大洲上住,“門口系了一只船,要往那邊,在湖里渡了過去;若把這船收過,那邊飛也飛不過來?!睆拇俗?擁山水,果然是世外高人。但是有一天,這個封閉式的寧靜還是被擾亂了。 逮捕傾慕紹光高名而來的虞信侯的官兵,千枚火把,把花園團團圍住。世網(wǎng) 是難逃而且不可逃的。即使是優(yōu)越的心智,也仍舊要被牽回到人類普遍生存 的環(huán)境里來。因此吳敬梓不以為莊紹光的高蹈便解決了問題。和莊紹光君子 之悔相對的,是余大先生的曖昧。余大先生和余二先生潔身自愛的行止,在 五河縣的勢利薰心之中宛如云隙中一片蔚藍的天光,但是在無為州關(guān)說人命 的事,固然是白璧之瑕,在南京向遲衡山、杜少卿請教郭璞風水,也還有幾 分猶疑。余大先生有知識分子向善的良知,但是現(xiàn)實問題的驅(qū)迫(例如需錢 葬母),向傳統(tǒng)權(quán)威的慣性服從,諸如此類,尤其是書生性格的缺乏獨立特 行的見識,也終將使一個人迷途。只是余大先生是一個曖昧的人物,他內(nèi)心 里,究竟有過怎樣的迷惑和懺悔,作者完全用浮云掩月的方式交待過去。
        吳敬梓藉上面這幾個人物,在《儒林外史》里構(gòu)造一個可懷疑的世界, 以對既存的價值觀提出種種質(zhì)疑。然后吳敬梓又撇開這一群人,作了一個完 全不同的假設(shè),就是:在這一班士子的徬徨無主之外,仍舊有某種確定的價 值或信念,可以永恒規(guī)范人生是不是可能的?這層意思吳敬梓用祭泰伯祠一 事作最高象征來描述。為了泰伯祠,作者特別引出虞育德這個角色。并且把 虞育德塑造成中國知識分子的最完美典型,他除了具有農(nóng)村型的樸實敦厚的 天性以外,并且篤學而勵行。他的降生也有一個小神話的預(yù)言,他父母禱于 文昌求子;文昌君賜了一個字條是“君子以果行育德。”他確實是一個果行 育德之士,他有比一般士人剛強得多的道德意志;因為這個緣故,也就很幸 運地在他個人的世界里建立了一個穩(wěn)固的信念,就是他不懈地理智地抱持著 古典的理想,永遠努力實踐古人的完美品德。主持泰伯祠的祭祀,應(yīng)該就是 虞育德這一種精神事業(yè)的最高象征了。吳敬梓要把一個知識分子高尚而莊嚴 的心靈,投像在古典的儀式上。他似乎要藉恢復(fù)古老的禮樂制度,來回憶往 昔的楷模,和對于古典文化的信念(儀式是信仰和崇拜的表征)。據(jù)說泰伯 祠的祭祀,當時非常成功;而虞育德也成為一個雕塑型的紀念性人物,他完 善的精神凝結(jié)在每一個刻面上。他整個人格的表現(xiàn),是一個妥妥帖帖的完成 式(請注意他一大半故事都是追述的),無論是莊紹光或王玉輝式的疑慮都 不能來扭曲他的形象。但是,這個事業(yè)是否真能永恒呢?祭泰伯這一儀式, 事實上并沒有信仰的熱情,而只是理智的瞻顧——泰伯避太王傳位而逃隱, 斷發(fā)紋身,永居草野;遲衡山、杜少卿發(fā)起建祠的意思,不過是藉此頌揚隱 退的高志以自白罷了。——吳敬梓不厭其詳?shù)臈l述祭祀的每一細節(jié),制造了 堂皇逼真的氣氛,但是在這種錯覺之后,卻是形式的枯燥;不錯,整個祭祀 的過程只是形式的追溯,和理智的模擬,而獨缺少某種生命的熱情。缺少熱 情的東西可能也無法長遠存在,于是,虞育德本身雖然逃過了吳敬梓正面的 批判,但泰伯祠終于很快地頹壞了。王玉輝來南京的時候,他拂去灰塵才看 到當年的儀注單和執(zhí)事單,樂器和祭器都鎖著;全書收場的時候,最后呈現(xiàn) 出的泰伯祠,更純粹是廢墟的荒涼:遠望大殿的屋山頭倒了半邊,大門倒了 一扇睡在地下,里面空無所有,槅子樓板不剩一片。唯有小孩子在門前踢球, 老婦人在丹墀挑野菜。古代的碑碣是要傾頹的;虞育德并不能藉僅僅激于義 理的善,就把往昔完美的道德世界重新建立起來。
        而這個譬喻還不夠,其他方式的落空仍舊還會不斷的上演。泰伯祠大祭 之后,緊接著出現(xiàn)了一些非常異樣的畫面,帶著神話和傳說的詭秘色彩,閃現(xiàn)在山野和荒邊。郭孝子萬里尋親,蕭云仙明月嶺救難,以及青楓城的功業(yè), 確實和前面那一班閑無所事的文士不同。吳敬梓似乎是想在接近尾聲的時 候,努力再藉寓言式的想像有所振作,可是結(jié)果他還是不可避免的用了嘲諷 的手法。郭孝子精誠所至,可以克猛虎化惡人,但是卻終于不能感動自己的 父親;蕭云仙文治武功,耕作教化,儼然是一個理想國的構(gòu)圖,結(jié)果也是海 市蜃樓。所以這兩個故事和泰伯祠布景雖異,而本質(zhì)相同,他們雖然努力以 理想主義自負,暫時逃過了形式的失敗,結(jié)局還是一樣的空洞。
        于是,在莊紹光的猶疑和虞、郭、蕭等人的果行之間,又有了杜少卿的 率意而為。吳敬梓顯然把少卿放在最了悟的一個層次上,如余大先生的含混, 王玉輝的迂執(zhí),對少卿是絕不可能的;他也無需像莊紹光一樣在猶疑中選擇。 他雖被人當糊涂少爺去欺騙,被人當敗類去嘲罵,可是他了然無礙于心。千 金散去,認為是快意豪舉,河房蝸居,也不悔典當度日,而這一切并不僅僅 說明少卿具有倜儻不群的個性而已。少卿在豪杰的慷慨之外又復(fù)別具內(nèi)涵。 他對古典文化深具敬愛(例如捐助泰伯祠最慷慨),但談起古人卻另有見解(如說詩經(jīng));他既然能夠痛斥風水的愚妄,當然也能明白王胡子黃大這流 人的狡詐貪婪,可是他終于還是以赤子之心去包容施舍;對于求助于己的(像 鮑廷璽、郭孝子等),他懷著古代的道義精神;對先祖的懷念,流露著高尚 的家族情感??傊?,杜少卿具有一個古典而同時又浪漫的精神人格。另一方 面,他和莊紹光一樣,以辭官為高,然而卻從來沒有興起過做巖穴之士、高 蹈深隱的念頭——假如他真羨慕過像莊紹光那樣的玄武湖生活,他大可以早 早買山而居的。婁敬亭臨終勸他趁家業(yè)未盡之前,到南京去做些事業(yè),但是 在南京卻是高興起來就夫婦去游游山,或者交結(jié)自虞育德、遲衡山、以至季 葦蕭這些不等的人?!安裢校说负醮蠓健?,少卿似乎在追求著這一種 境界。他不關(guān)心世俗的利害,但對生存的利害,應(yīng)該是極透徹的,所以他雖 然對虞育德極為欽敬,卻從來不加以模仿;他似乎不打算建立任何固定的成 敗利鈍的價值觀。他只抱著“以無厚入有間”的態(tài)度,在艱苦的生存中爭取 一分從容;因此家產(chǎn)揮盡,對他不是喪失什么,而是讓他充分自由地,以不 分町畦的身分投到廣大的生活場中來。而,尤其超乎這一切意義之上的,是 少卿具有《儒林外史》里其他人物所從來沒有表現(xiàn)過的一種品質(zhì),就是一種 純潔而誠摯的情感的品質(zhì)。像季葦蕭、蕭金鉉那種沒心腸不去提它,匡超人、 牛浦郎是極端私己的自愛;杜慎卿、莊紹光也不免自好自愛;郭孝子對父親 的苦孝,余二先生對余大先生的手足衛(wèi)護,可以說是天倫之音,但總讓人感 到基于天職的成分甚于感情。唯有少卿不然,他對祖父、父親懷念的敬愛, 常常被人利用為騙取好處的進口,他對忠仆故舊的誠摯之愛,使他超越了貴 賤尊卑的形式;他對妻子的知己情愛,使他遺禮棄俗,純純?nèi)蝗缣煺嫱印?當他面對惡人惡事時,他毫不猶疑地立刻報以憤激,當他目睹悲苦,他不自 禁地攘臂而起。他的情感永遠像溢滿的泉水一樣的湓涌。在《儒林外史》這 樣一本書里,而描繪了少卿這樣的人,真正是可驚異的事。像季葦蕭以至于 莊紹光等固然不足以窺少卿情感的堂奧,而尤其具有反省意謂的是,以少卿 這樣情感品質(zhì)的人物,和作者有意塑造完美的虞育德比較,就產(chǎn)生了一個相 當重大的意義:假使我們說虞育德歸結(jié)還是一個失敗的角色的話,那么,他 缺少的正是少卿的這份天稟。虞育德的善和少卿的善并不在一個天地中。我 們不妨把虞育德水中救人的善行和少卿種種沖動的豪舉比較,前者是理性的 道德理想主義,后者則純?nèi)皇抢寺木?。無疑的,理性的善行是可尊敬的,但不一定能把握存在的本質(zhì),我們或許能肯定地說,作者似正企圖以少卿這 樣角色把人類從虞育德那冷靜的純?nèi)恢缘挠钪胬锝粨Q出來,因為由生命來 表現(xiàn)的美德,不是雕刻在堅硬的石碑上的,而是在溫暖的蠕蠕而動的心田上 呵養(yǎng)出來的。少卿差不多是作者賦予了最豐富的人性的角色了。他被保有了 完整性,因而沒有前后牴觸的自諷舉動。然而盡管如此,少卿不自諷,而人 生卻酸苦地諷刺了少卿,秦淮賣文的生活越來越艱難,后來竟至于追隨虞博 士漂流寄生去了——形式上和季葦蕭簡直沒有差別。則不后悔又何如?他對 余大先生說山水朋友和天倫自足的快樂,雖然不會是遁辭,但是和浮士德最 后頌贊生命的那一種衷心的歡悅,相差實在太遠了。像他這樣本性原是極慷 慨自負的人,雖然始終不違初衷,行其所愿行,可是整個生存過程的空虛, 他應(yīng)該有某種無從言說的痛苦。而且從社會的生存看,少卿也不免還是個浮 游分子,他仍然反映了一個失去重力的世界,一個只有屬于個人的哲學并不 足以維系普遍生存的空虛時代。
        除非比少卿心靈更素樸的人物可以心安理得,生存無憾,像蘧太守和蘧 景玉父子,薄田敝廬、唱曲吟詩可以消遣;像鮑文卿守己行仁,一片樸實的 惻隱,但不久作者就讓蘧公孫代替了景玉父子,以鮑廷璽代替了鮑文卿。往 昔純樸自足的理想已經(jīng)結(jié)束(蘧太守、蘧景玉、鮑文卿的死,在書中特別被 提到,尤其蘧景玉英年早逝,應(yīng)該不無意義。)至于書末最后四個市井奇人, 也不過聊以寄意而已。
        總結(jié)之下,《儒林外史》差不多展現(xiàn)了中國文士社會的傳統(tǒng)生活全貌,這里面雖然有許多結(jié)構(gòu)上的層次,但都重疊在一個基點上,就是所有的生命 都被投到“無用”的和“廢置”的情境;只是被生活的浪潮無意義地追逐著。 這個“無用”和“廢置”的痛感被吳敬梓用閃避的和啞口不說的方法掩飾過——全書實在缺少充分的心理呈現(xiàn)和內(nèi)在自白——他讓他的人物只有客廳式的談話,而絕不曾出現(xiàn)角色的內(nèi)在互訴或自訴。但這只能算是吳敬梓一半的 過失。中國傳統(tǒng)的生活態(tài)度本來就是這樣的。而且這外表的閃避和含糊,其 實也某種程度地反映著內(nèi)在。柴霍甫筆下的“多余的人”會在一番掙扎之后 自裁(例如伊凡諾夫、和海鷗里的特里波夫),可是《儒林外史》人物卻無 止境地在忍受喪失信念,被廢置、和流浪度日的生涯;既不斷然反抗現(xiàn)實, 也不完全棄絕現(xiàn)實。這主要是因為他們中間一部分人物并沒有足夠的道德意 識,來從事嚴肅的選擇;而另一部分則遁入儒家的容忍,和道家的逍遙這兩 條現(xiàn)有的路子上來。但無論如何,這并不表示個人對生存意義的尋求已得到 了真切的答案。事實上,吳敬梓已經(jīng)做了這樣的結(jié)論:“風流云散、賢豪才 色總成空”(五十四回收場詩)、“從今后,伴藥爐經(jīng)卷,自禮空王”(末 回終場詩)。也許我們可以說,《儒林外史》是中國最徹底的一部描繪知識 分子虛無思想的作品。
       ?。ㄟx自《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叢刊》,臺灣巨流圖書公司 1979 年版)
  •     代作者貼文。微博@mimiball
      
      作者:米團子,愛好曲藝的財務(wù)工作者
      
      周進是儒林外史里的第一個主要人物(不算楔子里的王冕),他的知名度遠在他的學生范進之下。中國的古典小說有一大特色,人物的名字和他的命運之間有著很緊密的聯(lián)系,當然現(xiàn)實中我們也很講究這個,不然為什么現(xiàn)在好多人給孩子起名字還要找算命先生。周進和范進同名,自然也有相似的命運。
      
      周進在故事之初是極凄慘的。在第一次出場時,已經(jīng)60多歲了。此時他的身份是一個落魄的老書生,一輩子連個秀才都沒考下來,在給山東省兗州府汶上縣縣衙里一名顧姓小吏的兒子當家教。
      
      古代的公務(wù)員分成官和吏兩種,官員是通過科舉考試后,由中央政府統(tǒng)一任命的,工作地點由中央政府指派,幾年一換;而吏員相反,他們通常是地方政府自行雇傭的工作人員,不需要通過科舉考試,基本都是當?shù)厝?,不犯錯誤的話,可以干一輩子,退休了還能推薦兒子來接班。吏員和官府一樣,屬于“鐵打的營盤”,而官員則是“流水的兵”。所以,懦弱的官員受制于手下的小吏,搞得“強龍難壓地頭蛇”時有發(fā)生?,F(xiàn)在經(jīng)辦具體事務(wù)的科員,可以因為辦事得力甚至通過熬年頭升職成為科長,而古代經(jīng)辦具體事務(wù)的吏員絕無可能升職成為官員。正因為如此,他們反而會用心經(jīng)營自己在當?shù)氐膭萘?。對于普通屁民而言,他們可能是比官員更可敬畏的存在。所以,書中的人民提起這位顧姓小吏時,紛紛尊稱他為“顧老相公”。
      
      周進自己雖然命不好,到了60多歲連秀才都沒中過一個,但他其實水平很不錯。他給顧老相公的兒子顧小相公當家教,才教了3年,顧小相公就考上了秀才。現(xiàn)在的人自高身價,以為秀才最多相當于現(xiàn)在的初中畢業(yè),上過高中便算中舉,高考考上個三流大學的本科就自以為“金榜題名”了。當然,就知識總量來看,過去的進士也未必有現(xiàn)在的初中生懂得多,但就錄取難度和“知識改變命運”的程度而言,秀才其實至少相當于現(xiàn)在本科甚至碩士研究生畢業(yè)。
      
      到了明清時期,科舉制度已經(jīng)相當完善,秀才已經(jīng)很難考上了,要通過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層次的考試才行??h試每年一次,在各縣進行,由當?shù)刂h主持(多么高的規(guī)格!縣長當主考啊,就沖這一條,科舉考試里最低等級的考試已經(jīng)比現(xiàn)在的高考規(guī)格高多了吧)。要連考5場,通過后才有資格參加在府里舉行的府試。府大約相當于現(xiàn)在的地級市,府試同樣每年一次,在縣試之后兩個月進行,要連考3場,通過后有資格去省里參加院試。院試頻率極低,大約三年兩次,只有牛、虎、龍、蛇、羊、猴、雞、狗、豬年才有,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官員到各地主考。直到把院試也通過,才獲得“生員”資格,俗稱秀才。
      
      秀才其實已經(jīng)進入了統(tǒng)治階層,雖然還沒有實際上的好處,但已有了免除差徭,見知縣不跪、不能隨便用刑等特權(quán)。從這一點看,現(xiàn)在的大學生根本無法與之相比。更重要的是,成為秀才以后,才有資格參加下一等級的科舉考試——鄉(xiāng)試。說起來,鄉(xiāng)試才算是正經(jīng)科舉考試的第一關(guān),每三年才有一次。考中者稱為舉人,舉人已經(jīng)可以直接去吏部(相當于現(xiàn)在的中組部?)報到,等待分配官職了,只不過舉人可以被授予的職位都比較低,升遷也比較慢,所以大多數(shù)舉人都會選擇再參加會試和殿試,爭取考中進士。進士可以被授予的官職要略高一些,升遷也快些。
      
      也就是說,考中秀才可以使你進入統(tǒng)治階級的最下層,與一般屁民有所區(qū)別??贾信e人才是真正使你成為統(tǒng)治階級的關(guān)鍵。考中秀才,別人不過客氣點叫你聲“相公”,享受點虛無縹緲的成就感,沒有實際好處,就像現(xiàn)在念過大學,別人客氣點叫你聲“人才”一樣。但考中舉人,就可以真正成為“老爺”,當上官員,完全改變命運。至少也能相當于現(xiàn)在通過中央機關(guān)公務(wù)員考試。要不為什么范進以全省第一的成績考中秀才的時候沒瘋,考中舉人的時候才歡喜得瘋了呢……現(xiàn)在中央機關(guān)公務(wù)員報考條件起碼要求本科畢業(yè),相當數(shù)量的職位要求碩士以上。從考公務(wù)員上看,現(xiàn)在的本科畢業(yè)遠沒有明清時期的秀才好使。
      
      我們現(xiàn)在所熟知的“大文學家”,比如《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還有《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自己,都只是秀才而已,一生未能中舉,曹雪芹更連秀才都不是。其實道理很簡單,他們要是能中舉,就會致力于成為一個“大政治家”了。
      
      所以,周進60多歲了連秀才都沒考上,并不能說明他是個笨蛋,中間可能有種種陰差陽錯。譬如康有為36歲才中舉,他的學生梁啟超16歲就中舉了,而梁啟超在改變政治觀點之前,對康有為的學術(shù)水平都是很敬佩的。何況秀才本來就很難考,考不上實屬正常。但周進的學生考中了秀才,顯然需要一位更加高大上的老師,他面臨著嚴重的失業(yè)威脅。
      
      好在,周進的老板——顧稅吏(顧老相公是負責稅收的吏員)——的同事——夏總甲(大約相當于城管)——的兒女親家——申詳甫他們村,想辦一間鄉(xiāng)村小學,需要請一位老師,沒有合適的人選。申詳甫便委托他那見多識廣在縣城里當差的親家夏城管幫著找找。夏城管想到了即將失業(yè)的周進,推薦了他,鄉(xiāng)親們都覺得很好。于是周進有了新工作——鄉(xiāng)村小學的教師。
      
      這鄉(xiāng)村小學的教師具體待遇是什么樣的呢?
      
      首先,生活環(huán)境。學校開在村口的一間廟里,周進本人也要住在這里。但這廟不是個正經(jīng)寺院:正殿里供著佛,后面空屋兼當旅店和飯館,同時村里有什么事都來廟里商量。廟里只有一個和尚,但這和尚也不是個好人,大家敬佛的香油,都讓和尚自己炒菜吃了,同時這和尚還吃牛肉面。吃牛肉面是個很荒唐的笑點,不光說明這和尚吃肉這么簡單。牛是很重要的生產(chǎn)工具,我國很多朝代都是立法禁止宰殺耕牛的。在古代吃牛肉,比現(xiàn)在吃狗肉要野蠻得多,通常只有《水滸》中的綠林好漢才吃牛肉。這和尚不光吃肉還吃牛肉,可見他很可能是個金盆洗手的土匪,最起碼也是個無賴。和這樣的人住在一起,應(yīng)該不會很開心。
      
      其次,生源質(zhì)量?!捌唛L八短幾個孩子”,“那些孩子就像蠢牛一般,一時照顧不到,就溜到外邊去打瓦踢球,每日淘氣不了。”
      
      最后,工資水平。本來說好是每年館金12兩銀子,相當于每月1兩。但由于吃住在廟里,要向和尚交伙食費,伙食費是每天2分銀子,也就是說每個月光交伙食費就要交60分。1兩=100分,周進的工資有一大半要用來吃飯。但這還只是名義工資,等真正開學以后,大家并沒有給周進那么多錢,除了村里的富農(nóng)荀家給了18分銀子,其余幾家“也有三分的,也有四分的,也有十來個錢的”。加在一起還不夠一個月的伙食費。周進的房東又是個敢吃牛肉的和尚,這樣的人啥事干不出來。學生賴周進的學費,周進卻不能賴和尚的伙食費,他只能把所有收到的錢都交給和尚,剩下的慢慢再說。
      
      然而,就連這么差的工作,他也沒能干多久。
      
      周進是我國厚道善良還略有點迂腐的知識分子的典型。未得志時難免受盡欺負,但發(fā)達后也并無報復(fù)甚至炫耀的念頭。是的,周進后來居然發(fā)達了。60多歲時還是窮苦落魄一事無成的老書生(都不配被稱為秀才)周進,居然還有“后來”,“后來”還居然“發(fā)達”了。
      
      周進去薛家集鄉(xiāng)村小學報到的那天,鄉(xiāng)親們準備了一桌酒席為他接風。為了表示重視,還特地叫來了村里唯一的一位秀才梅玖做陪客。梅玖是個年輕小伙子,去年剛剛考中秀才,正處于自我無限膨脹的時候。他此刻當然不知道他這一生到頭也就是個秀才,日后甚至還要靠冒充周進的學生才能免去一頓板子。
      
      梅玖在接風宴上各種喧賓奪主,甚至無故多次羞辱周進,完全是小人得志的嘴臉。比如他來來回回地強調(diào)自己是個秀才而周進不是,哪怕周進比他大好幾十歲,僅僅因為不是秀才,他就不必尊重周進。周進吃素,自稱是為了紀念母親,但也可能是因為窮所以吃不起肉。但梅玖一定要說破,非要跟鄉(xiāng)親們說周進不是不吃肉,而是吃不著肉,吃不起肉罷了。更離譜的是他還說,自己進學(考中秀才)那年的正月初一,做了個夢,夢見天上的太陽掉下來砸在了他的身上,于是果然那年就進學了。
      
      真是見鬼,秀才雖然難考,考中后雖然算是勉強擠進了統(tǒng)治階級,但畢竟一點實惠也沒有。所以范進進學后,他那屠夫老丈人不過送了一副豬大腸以示祝賀——在范屠夫眼里,秀才不過只配吃口豬下水,連肉都不配吃。到了梅玖這里,已經(jīng)是太陽都要砸在他身上的偉業(yè)了??梢姶巳耸竽看绻獾胶蔚瘸潭?。《儒林外史》里是相信鬼神存在的,梅玖說他做了這個夢,未必是完全胡說,可能是真的。但他發(fā)自內(nèi)心地相信考上秀才就已經(jīng)應(yīng)了這個夢,可見連他自己都認為自己一生成就到此為止已足夠了。周進在接風宴上被梅玖各種擠兌,鄉(xiāng)親們雖然沒明著表示什么,但不免從此暗暗看低周進幾分。
      
      過了兩個月,春天到了。一位30多歲的鄉(xiāng)紳帶領(lǐng)兩個隨從來到廟里投宿。和尚介紹說這位是上一屆新中舉的王老爺。這位王舉人年齡只有周進一半,但在未進學的周進面前擺足派頭。周進此刻人窮志短,不僅毫不介意,還努力奉承王舉人文章寫得好。王舉人大言不慚,說那文章不是自己寫的,是魁星下凡附在自己身上寫出來的,有了主管文運的神靈相助,自己當然高中。
      
      此時薛家集村富農(nóng)荀老爹之子荀玫來交作業(yè),荀玫這時候才7歲,還不太識字,他交的作業(yè)是照著樣子描的大字。王舉人看見作業(yè)本上“荀玫”二字,大驚失色,做出種種不得體的表情。原來,他在今年正月初一也做過一個夢,他夢見自己在看會試榜(會試過了可以去考殿試,殿試通過就成為進士,但殿試是不淘汰人的,只是重新排一下最終的名次,殿試第一是狀元),榜上有自己是當然的了,但那會試榜上的第三名,也是汶上縣人,名字就叫荀玫。他一直奇怪從沒聽說本縣還有個叫荀玫的舉人,甚至沒聽說本縣有誰叫荀玫這個名字——顯然荀也不是個常見的姓。沒想到今天見到了荀玫,卻只是個剛學認字的孩子?!半y道和他同榜不成?”王舉人心里不免晦氣,那還得等多少年啊!但他馬上轉(zhuǎn)變思想“可見夢做不得準!”
      
      周進也不知是真傻還是裝傻,專揀人不愛聽的說:“那可不一定,鎮(zhèn)上的梅相公,也是正月初一夢見太陽砸在了他身上,果然他那年就發(fā)達了?!蓖跖e人聽了更不高興:“笑話!他考個秀才就太陽落在身上,那像我中了舉,豈非連天都該掉在我肩上讓我一人扛著!”
      
      說話到了晚飯時間,王舉人的隨從拿出各類雞鴨魚肉,讓和尚去做飯——這和尚真是混不吝,自己吃肉不說還兼做廚師,替客人做飯殺生。王舉人自己吃了一整桌雞鴨魚肉,就讓周進在一旁干看著,甚至不假意客氣一下。等他吃完飯,和尚才端出周進的晚飯:一盤老菜葉,一壺熱水。第二天,王舉人揚長而去,“撒了一地的雞骨頭、鴨翅膀、魚刺、瓜子殼。周進昏頭昏腦,掃了一早晨?!痹捳f這舉人素質(zhì)夠低。但和尚的旅館招待的客人扔了一地垃圾,按說應(yīng)該是店主人和尚自己打掃干凈才對。周進雖然窮,但好歹也是房客,并不是和尚雇的伙計,哪有讓周進掃地的道理。但如前所述,這和尚既吃肉又殺生,完全是個惡棍,他欺負周進是個潦倒的老書生,只給人家提供很差的伙食,還使喚人家讓人家干活。十年后,同一個和尚,在周進發(fā)達之后,在廟里正殿的佛像旁邊,供了周進的長生牌位,每日焚香禮拜供奉。連周進早年貼在屋門口的對聯(lián),都小心揭下,裱了起來。
      
      從此之后,全村的人都知道荀家的孩子是縣里王舉人的進士同年,傳為笑話。小孩子們趕著他都不叫荀玫了,叫他“荀進士”。大人們追著荀玫他爹叫封翁太老爺。荀老爹是個厚道本分的農(nóng)民,經(jīng)不起這種惡意的戲弄,十分氣憤。偏偏村長申祥甫又四處去說:這話并不是舉人王老爺自己說的,而是周進看全村就荀家略有點錢,而且荀家曾經(jīng)給周進送過幾個饅頭,周進為了奉承巴結(jié),故意編出這種話來討好荀家。于是鄉(xiāng)親們紛紛覺得周進人品不好,想辭退他。但想到周進畢竟是縣城里夏城管介紹來的,辭了他怕傷了夏城管面子,勉強忍著。不想夏城管嫌周進呆,自己給他介紹了工作,他居然完全沒有巴結(jié)感謝的意思。過了一年,由著大家把周進辭退了。
      
      可憐周進在薛家集鄉(xiāng)村小學一年,沒收到幾個錢的學費,各類閑雜人等的氣倒受了不少,末了居然還莫名其妙的被開除了。夢又不是他做的,荀玫將來要當進士的話也未必是他傳出去的。若說他平時對荀玫略有照顧也是應(yīng)該,畢竟只有荀家交足了學費。他并沒得罪誰,鄉(xiāng)親們居然人人看他不順眼,后來他在官場上也沒被這么排擠過??梢娙说碾H遇可能會多么難以預(yù)測。
      
      周進徹底失了業(yè),又沒有別的收入來源,眼看快要餓死了。他姐夫是個小商人,看他可憐,讓他跟著自己和幾個合伙人一起去省里做買賣,順便幫著記記賬,其實也就是賞他一碗飯吃的意思。周進來到省城,見到了貢院。這是進行舉人考試的地方,他想進去看看,“被看門的用大鞭子打了出來”——有點小權(quán)力的底層人民對什么都沒有的底層人民格外窮兇惡極——他求姐夫,姐夫給了看門的幾個小錢(幾個小錢而已,不用給很多),看門的不但不阻攔,還派了導(dǎo)游給他們指路。走到考場門口,導(dǎo)游說:“周客人(連聲先生也不配了),這就是秀才們進的門了,你想進去看看么?”周進走進這從來沒資格進入的考場,幾十年的失敗心酸無法控制,突然間不想活了,一頭撞在墻上,昏了過去。
      
      同行的眾人救醒他之后,他大哭不止,滿地打滾,哭了又哭,哭了一陣,又是一陣,直哭到口里吐出鮮血來??薜门匀诵睦锒计鄳K起來。他姐夫解釋說,周進本是個讀書人,只可惜苦讀了幾十年書,秀才也沒考上。今天看見貢院,不免痛不欲生。
      
      俗話說“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總是讀書人”,同行的商人們甚至不認識周進,僅僅因為看他可憐,居然決定湊錢替他捐個監(jiān)生,好讓他有資格真正參加一次舉人考試——可見眾募學費也不是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才有的新鮮事。監(jiān)生相當于秀才的同等學力,不用考試,花錢就行,跟現(xiàn)在的EMBA似的。買了監(jiān)生頭銜之后,也可以去參加舉人的選拔考試。賈寶玉好像就是家里早早給捐了監(jiān)生,所以他第一次參加科舉考試,就中了舉人。監(jiān)生是很貴的,要200兩銀子才能捐一個。周進在鄉(xiāng)村小學教書,名義工資一年才12兩,扣除伙食費,他一輩子都攢不出200兩銀子。所以他聽說人家要給他捐監(jiān)生,當即跪倒磕頭“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進變驢變馬,也要報效!”——唉,人窮志短,人窮志短?。?br />   
      買監(jiān)生是有意義的。因為考不中秀才的人,未必就考不中舉人。秀才考試童生試的三大步驟里,第一步縣試,是當?shù)刂h當主考的。古代一個知縣是多么繁忙啊,要管一個縣內(nèi)的治安、司法、財政、稅收、工商、行政、教育,執(zhí)行上級的各類精神和政策。他哪里有功夫去判縣試的卷子?卷子都是師爺判的,知縣最多最后把把關(guān),或者象征性地判一部分。啥人會去當師爺?顯然是自己考不上、當不了官的人才會去給別人當師爺。
      
      問題來了:他自己都考不過的人,讓他來判斷別人寫的文章是否能通過,這得多么不靠譜?!就好比讓一個初中生去判高考卷子一樣。當然,初中生里肯定有天才,肯定有人有資格判高考卷子,但沒資格的恐怕是大多數(shù)。師爺們也一樣。再加上科舉考試是考寫作文,俗話說“文無最佳”,每個人的評判標準都不太一樣,閱卷的師爺們水平普遍不高,而且級別越低的考試,閱卷的師爺水平越低——通常來講,五品官的師爺總比七品官的師爺水平高點吧?結(jié)果越是低等級的考試,其通過率反而越隨機。
      
      這規(guī)律在周進和范進身上都應(yīng)驗過:秀才一考就是幾十年,怎么也考不過,但舉人、進士考試都是一次通過。這甚至是個普遍現(xiàn)象,《儒林外史》書中還特意做過解釋。所以有錢人家的孩子為了少受罪,多數(shù)都直接捐個監(jiān)生。而窮人家的孩子只能一級一級考試地死磕。最近一篇網(wǎng)文《為什么現(xiàn)在寒門難出貴子》廣為流行,大家都假模假式地各種分析贊同。其實寒門想出貴子什么時候都難得不行,從來沒有容易過。清道光時廣東曾經(jīng)多次有百歲童生參加院試的紀錄。窮人活了100歲也沒磕下一個秀才來。
      
      商人們替周進捐了監(jiān)生,繼續(xù)留在當?shù)剡M貨做生意。當年正好有舉人考試,周進一擊即中,“那七篇文字,做的花團錦簇一般”——考試其實不容易,哪有那么多僥幸,要寫七篇文章呢。發(fā)榜那天,商人們還在挑選進貨,想必周進當時應(yīng)該也跟在一旁幫著算賬吧?科舉最關(guān)鍵的一道就是中舉,這是你由“士”而“官”的關(guān)鍵。中了舉,整個世界的面目都不同了。
      
      中舉之后要回家鄉(xiāng)感謝知縣、啟蒙老師等等。縣里的小吏們——包括前老板的顧老相公、嫌棄他不來巴結(jié)自己的夏城管,紛紛拿著“晚生”帖子登門道喜——人只有面對位高權(quán)重的長輩時才自稱“晚生”的。全縣的人,不是親戚的也來冒充親戚。甚至只因為自己親家也姓周,就有人敢頂著周進親戚的名號四處橫行霸道;原本不認識的也要冒充朋友。原本四處說他壞話的申祥甫“聽見這事,在薛家集聚了分子,買了四只雞、五十個蛋,和些炒米飯團之類,親自上門來賀喜。”世態(tài)炎涼到這么好笑的程度,也就是周進老成穩(wěn)重,尚能自持。換了在中舉前夕幾乎餓死的范進,讓他如何不瘋!
      
      周進真心是個厚道人,申祥甫去年才害他失業(yè),現(xiàn)在又上趕著來跪舔,不說報復(fù),攆出去不搭理總是正常的。但他全不計較,不光接待,還留他吃了酒飯。
      
      接下來會試殿試一帆風順,中了進士,再過三年升了御史,皇帝派他去當廣東省的院試(考秀才的最后一級)主考官——為了防止營私舞弊,一般都不會派去家鄉(xiāng)的。周進就是在這里遇見了范進。
      
      周進在童生試這一關(guān)吃夠了苦頭,一輩子也沒考過,最后花錢繞了過去。他不光沒有為此心理變態(tài),反而下定決心,一定要親自把卷子都看一遍,不能光聽師爺?shù)?,爭取讓別人不再吃自己這樣的苦。多高尚的人??!
      
      第三場考試,考生是南海和番禺兩個縣的童生。進考場時,周進注意到最后一個進來的考生,“面黃肌瘦,花白胡須”,當時已經(jīng)是陰歷十二月,一年中最冷的時候,那老童生只穿了件麻布衣服,凍得哆哆嗦嗦。這位老童生,就是全書中知名度最高的人物,范進先生了。麻布透氣性極好,所以在古代又被叫做夏布。冬天即使穿不起棉襖,起碼也應(yīng)該穿件棉布的衣服,保暖性多少能好點。范進連棉布衣服都沒有,可見是有多窮。
      
      科舉考試都是一考就考一整天的,幾乎沒有時間限制,而一篇八股文不過幾百字而已。由于時間極其充裕,所以字跡難看、潦草、錯別字、卷面骯臟都是不可饒恕的錯誤,這些都是態(tài)度問題而不是水平問題。因為基本沒時間限制,所以水平高的考生,寫完自己的再去幫別人作弊都有富余——《醒世姻緣傳》里的狄希陳,考秀才就是靠表哥相于庭寫完自己的再給他寫一篇,結(jié)果倆人都能考中。水平低的,別人都交卷走了,他還在寫,磨蹭得天都黑了,考場門口等著的書童以為他在里面出了事,滿世界問“難道我家相公肚子里就連5、6百字都沒有嗎?如何到現(xiàn)在還不出來?”別人只好說,5、6百字再怎么也有吧,只是一時湊不到一起罷了。
      
      范進是第一個交卷的。周進看他穿的衣裳不光是夏衣,而且已經(jīng)破了,猶如看見幾年前的自己。低頭看看自己身上,緋袍錦帶,何等輝煌?大約就是在那個瞬間,周進決定,范進的文章哪怕只有“一線之明”,也要錄取他,說是“可憐他苦志”,恐怕更是可憐當年的自己。周進問他,你今年幾歲了?范進說“童生冊上寫的是30歲,但我其實已經(jīng)54歲了?!薄澳憧歼^多少回了?”范進說:“從20歲開始,考過20多次?!薄澳銥槭裁纯偪疾恢心兀俊狈哆M說“因為我文章寫得不好?!边@可真是君子之言,一般的憤青盧瑟一定會說,因為判卷子和出題的都是傻x,一個傻x出的題,10個聰明人也答不出。直到現(xiàn)在這也是最流行的言論吧?但范進只是說,因為我寫得不好。
      
      周進認認真真把范進的卷子看了一遍,發(fā)現(xiàn)寫得果然不好@_@十分氣憤,心想活該你考不上。過一會兒還是不忍心,又看一遍,這一遍發(fā)現(xiàn)寫得其實有點意思。這時候第二個童生來交卷子了,這人叫魏好古,他要求面試。周進奇怪,你卷子不都交了嗎?為什么要面試呢?魏好古說,我還會詩詞歌賦,請您考我。言下之意很明顯:即使我的文章不好,是不是也就可以海涵了呢?
      
      這個邏輯很符合一般人的思維方式,模特會做飯,會計能寫詩,都是優(yōu)點。周進對此的反應(yīng)是:呸。既然考試是考文章,那么作為一個考生,自然應(yīng)該先把文章寫好再談其他。一個牙醫(yī)特別懂物理,有物理學的phd,也不能以此為據(jù)發(fā)給他牙醫(yī)的行醫(yī)執(zhí)照。這跟物理還是牙科哪個更高深沒有關(guān)系。懂詩詞歌賦和是否能考中秀才無關(guān),反而你分心去搞詩詞歌賦,并不利于你寫好文章。童生不好好鉆研文章寫法,反而去玩這些無聊的東西,就該批評。周進把他攆了出去,這態(tài)度是完全正確的?,F(xiàn)在的人惡意抹黑科舉制度,把周進這一完全正確行為也視作迂腐狹隘,其實是不講道理?,F(xiàn)在的人覺得詩詞歌賦和八股文章差異過小,還要區(qū)別對待,就是狹隘。但在外行人看來,計量經(jīng)濟學和微觀經(jīng)濟學之間的區(qū)別也未必就比這更大。
      
      周進說“左右的!趕了出去!”兩旁走過幾個如狼似虎的公人,把那童生“叉著膊子,一路跟頭,叉到大門外?!辈娴囊馑际怯昧ν妻^一路跟頭,想必是人家還沒完全站起來就又用力推,搞得這倒霉孩子幾乎是連滾帶爬的被扔了出去。所以這些吏員當真討厭,何必如此狗仗人勢。人家萬一要是考中了呢?回頭還不是要去跪舔,為什么一定要把事做得這么絕。
      
      周進雖然趕走了魏好古,其實依然把他的卷子看了一遍,發(fā)現(xiàn)他寫得其實還行,于是也放他過了——周進為人真的是很寬厚的。這時候還是沒別人交卷,于是第三次去看范進的卷子,才發(fā)現(xiàn)寫得是真好??赡苷驗閷懙锰锰逎?,所以乍一看反而看不懂。于是特意把范進錄取成第一,魏好古是第二十,其實也不錯了。
      
      放榜那天,周進著實贊揚了范進一番,同時也鼓勵魏好古要用心讀書,不要琢磨亂七八糟的東西。他離開那天,范進一直送到30里地之外,他又特意把范進叫到跟前,好好鼓勵了一番,說他一定能繼續(xù)考中,我在北京等著你云云。
      
      周進的故事,至此基本就結(jié)束了。
      
      十來年后,被派去山東省當主考的范進臨走前特地來拜訪周進,問他有沒有什么要交待的。周進此刻在北京的國子監(jiān)當司業(yè)(大約相當于教育部享受副局級待遇的調(diào)研員?),周進晚年才發(fā)達,在家鄉(xiāng)并沒有什么近親。他說,以前在汶上縣鄉(xiāng)村小學教書時,教過一個叫荀玫的孩子,他當年才7歲,他家是務(wù)農(nóng)的,不知道還有沒有繼續(xù)念書了。如果這次你看見他來考試,只要不是特別差的話,麻煩你錄取了他吧。此時周進已經(jīng)是80來歲的老人了,但近20年前荀老爹對他的那一點點尊敬,他一直記著并心存感激。
      
      周進其實是個很正面的形象,他心地非常善良,欺負過他的人,他并不計較;對他好的人,他十分感恩。對有才華的晚輩,更是竭盡全力幫忙提攜。范進到北京考試,他記得范進家窮,怕他錢不夠,還要借錢給范進。他發(fā)達后各種亂七八糟的人都來攀附,他也沒有搭理。標準說法都說周進是個可憐可笑的人,提起他就是撞號板(貢院考場是用板子隔出來的獨立小間,叫號房),哭死過去,給商販磕頭什么的。仿佛他是“一個被科舉制度毒害的、扭曲了靈魂的”完全沒皮沒臉沒自尊心的糟老頭。
      
      確實他在落魄時人窮志短,自尊低落。但這其實很合理,連肚子都填不飽,空有一腔遠大理想反而更莫名其妙。地命海心(住地下室的命,操中南海的心)是罵人的話不是夸人的話,只有特別年輕和特別那啥的人才會在地下室里吃著方便面構(gòu)思世界局勢和世道人心。整天想著要當將軍的士兵未必是好士兵,那個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人光速忘本,心腸歹毒。周進是儒林外史的真正引子人物,后面一系列人都能多少勉強跟他扯上點關(guān)系,比如見過他的學生之類-_-。我是個庸俗的人,并不喜歡后面的標準正面人物杜少卿、遲衡山、莊紹光、虞育德等人。他們的形象虛無縹緲,不接地氣,好像拿著一張床單就能直飛上天,得道成仙,高大全之余有點莫名其妙。我還是喜歡后面出現(xiàn)的呆頭呆腦的馬二先生,喜歡和所有庸人一樣蠅營狗茍掙扎在這個世界里但又不失厚道淳樸的周進。
      
      未完待米團子續(xù)......
      
      
  •     《儒林外史》是一本挺難讀的小說。初中的時候課本里范進中舉一篇,我極不喜歡,連帶著對全書也沒啥好感。(當年我還不喜歡圍城,不喜歡三重門,所以我應(yīng)該是不喜歡刻薄和故作刻薄的小說)前兩年要考試,背小說史的時候找來讀,被流水般的人物弄得暈頭轉(zhuǎn)向,這個公子那個公子,這個先生那個先生的,當真是“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又沒什么核心劇情,看了十幾回就棄了。
      
      這次又撿起來看,也常常不能一次性集中注意力看超過三回。眼睛一滑,就跑神兒了??戳艘粋€多月,終于死撐著看完了。(以我日常讀小說的速度,區(qū)區(qū)五十六回居然看了一個多月,可見真是很難進入?。?br />   
      看完了以后很激動,昨晚跟丁老板談到半夜。決定寫點感想:
      
      1、結(jié)構(gòu)
      
      《儒林》最讓我覺得神妙的是結(jié)構(gòu)。
      
      背小說史的時候永遠會背到魯迅對《儒林外史》的經(jīng)典概括“雖云長篇,頗同短制”,說它雖然是一個長篇小說,卻是由一個一個人物引出各自的故事,再勾連在一起,人在事在,人走事去,就好像一堆短篇小說大集合,因此也得了一個“結(jié)構(gòu)松散”的評價。(這結(jié)構(gòu)與《水滸傳》頗類似。)雖然是經(jīng)典論斷,但這概括就算不錯,也至少很表面。《儒林》絕對是一個精心結(jié)構(gòu)的大長篇。最表面、最明顯的特征就是前十幾回出場的人物,在三十多回、四十多回以及到五十多回的時候,總會被反復(fù)提及。馬二先生、匡超人、婁公子、張鐵臂、蘧公孫、牛布衣……等等人物,一直到最后,都還被人提及,作為讀者的我都忘了,作者沒忘,時不時拉出來遛個彎兒,更不用說作為最核心正面角色的杜少卿虞博士一類了。(莫名想起了《日瓦戈醫(yī)生》,那里面的主要人物也紛紛在不同章節(jié)、不同場合重復(fù)地“偶遇”。)
      
      次第出場的人物們,達到一定數(shù)量和階段的時候,就會集體匯集一次。不論真假,“名士們”有幾次聚會,一次是鶯脰湖聚會,一次是西湖詩會,還有就是以南京杜少卿為核心的人物集合,高潮是那次熱熱鬧鬧的祭泰伯祠。在那之后,便漸漸走向收尾。杜少卿的出場也早在鮑文卿做主線人物的時候伏下了,而杜少卿的故事過后,雖然又進入了不同主線人物引出不同劇情的模式,但每條分線多多少少都與南京、與杜家有些瓜葛,劇情不論繞到四川還是繞到貴州,繞到京城,最終都繞回了南京。南京,在書里應(yīng)該是有象征意義的。
      
      看前二十幾回的時候我在想,這書這樣寫下去,沒完沒了,要怎么收尾呢?看到后來攤子越鋪越大,愈發(fā)覺得要收尾很困難。到了第四十八回,苗頭出現(xiàn)了—— 南京之后的分線人物們往往會跟杜少卿有點兒瓜葛,有親戚、有朋友、有朋友的朋友,最終杜少卿等人總會再小小地出一次場。 這一回寫女兒殉了夫的王玉輝來南京訪杜少卿那一批名士,結(jié)果卻是“那知因虞博士選在浙江做官,杜少卿尋他去了;莊征君到故鄉(xiāng)去修祖墳;遲衡山、武正字都到遠處做官去了,一個也遇不著”,遇見一位鄧質(zhì)夫說:“小侄也恨的來遲了。當年南京有虞博士在這里,名壇鼎盛,那泰伯祠大祭的事,天下皆聞。自從虞博士去了,這些賢人君子,風流云散。小侄去年來,曾會著杜少卿先生,又因少卿先生在元武湖拜過莊征君。而今都不在家了。”——“風流云散”啊,要點出的就是這個詞。后來他們?nèi)タ刺┎?,門也鎖了,灰也落了,于是我明白,這是準備要收場了。之前覺得挺困難的大攤子,就這么從側(cè)面輕輕巧巧地開始收了。
      
      之后又一筆宕開,嘲諷了一通高翰林,花了幾回篇幅講了個豪杰鳳四的故事,到了第五十四回,又是一收——出來個混不吝的人物陳思阮,陳和甫的兒子。他是個測字先生,天天住在家里和老丈人吵架。吵架這一段極精彩,中有一段,陳思阮反駁老丈人罵他混賬:“老爹,我也沒有什么混賬處。我又不吃酒,又不賭錢,又不嫖老婆。每日在測字的桌子上還拿著一本詩念,有什么混賬處?”這念詩是一伏筆,稀里糊涂話趕話的,這陳思阮就去剃了頭當了和尚,真就每日坐在南京文德橋邊念詩。遇上丁言志,見他看書,便說這書:“是鶯脰湖唱和的詩。當年胡三公子約了趙雪齋、景蘭江、楊執(zhí)中先生、匡超人、馬純上一班大名士,大會鶯脰湖,分韻作詩。我還切記得趙雪齋先生是分的八齊’。你看這起句:’湖如鶯脰夕陽低?!幌@一句,便將題目點出,以下就句句貼切,移不到別處宴會的題目上去了。” 陳思阮不同意,說鶯脰湖是婁三、婁四公子為主人,參與者有他父親,也并不是趙雪齋、景蘭江那一場,也并不曾作詩,趙雪齋這些事,是西湖會的事。二人爭論不休,還動了手,最后陳和尚還骨碌骨碌從橋上滾了下去。
      
      這一番爭論我也看得糊涂,連忙回去翻前面,才知陳和尚的父親“陳山人和甫”,確實曾經(jīng)出現(xiàn)在鶯脰湖聚會的名單中,丁言志記錯了,可能刻書的也記錯了,讀者我也記不得了,陳和尚倒是對的?!矣X得這是極精彩而真切的一筆,普通情況下要回應(yīng)前文,總是能記得明白的。但真實的情況往往是,時間過去許久了,人物來了又散,有過的事情,流傳開去,慢慢地便錯了、混了,也就湮滅了,該收尾了。
      
      并且,這一番回憶,這一番有些抒情感的內(nèi)容,卻是在很不體面的兩個人打架中,以很不體面的骨碌碌滾下橋去的方式結(jié)束了。吳敬梓真是冷靜,收得住。
      
      于是下一回開篇,吳敬梓便正面直接寫道:“話說萬歷二十三年,那南京的名士都已漸漸銷磨盡了。此時虞博士那一輩人,也有老了的,也有死了的,也有四散去了的,也有閉門不問世事的?;▔粕?,都沒有那些才俊之人;禮樂文章,就不見那些賢人講究。論出處,不過得手的就是才能,失意的就是愚拙;論豪俠,不過有余的就會奢華,不足的就見蕭索。憑你有李杜的文章,顏曾的品行,卻是也沒有一個人來問你?!?br />   
      這時泰伯祠也倒了半邊,破敗不堪。那樣的盛事和理想,終究也成一片無意義的廢墟?!笆芯嫒恕敝坏纳w寬和鄰居老爹站在雨花臺上,“望著隔江的山色,嵐翠鮮明,那江中往來的船只,帆檣歷歷可數(shù)。那一輪紅日,沉沉的傍著山頭下去了。”——這是《儒林外史》中少有的不那么冷峻而抒情感比較強的地方。
      
      王冕為“楔子”,市井奇人為“余韻”,中間一陣熱鬧而終歸于沉寂,這種呼應(yīng)一定是精心構(gòu)造的。
      
      2、時間
      
      我沒有精確統(tǒng)計過書里的時間線,但能覺得書中彌漫著一種強烈的時間感:許多人物在這一章出場時尚是個小孩,過幾章便成了大人,后來就老了,也有出場是青年,過幾章便到了老年。在幾句話之間,特別不經(jīng)意的時候,幾年、十幾年、幾十年就過去了,以至于開篇到結(jié)尾,隔了大概有三代人。這種日常生活瑣碎間默默的、不動聲色的時間流逝感,在意識到的時候往往讓人一驚,隨之而來的是一種潛在的“抒情性”,一種悲哀。
      
      由于沒有更精細地讀,無法舉例說明這種感覺。
      
      3、生存方式
      
      文人們都漂泊著。除了慎卿少卿婁三婁四這樣有些家產(chǎn)的,大部分文人都沒有什么固定資產(chǎn),他們或依附于朋友,或游走于門戶之間,或者去人家家中坐館,或入贅于某家,奔來走去,少有安定時候。記得看到蘧公孫、季葦蕭娶妻時,我很是驚訝,覺得為何會如此隨意——這種隨意并非以現(xiàn)代愛情觀看起來的那種父母之命的隨意,而是即使“成了家”,也絲毫沒有“家”的根基感,絲毫沒有一個“可歸之地”。錢嘛,也是到手就沒,一年到頭也沒個積蓄,互相借來借去,給來給去。這似乎是大部分人的常態(tài)。少卿這樣有家產(chǎn)的,最終也是漂泊南京,最后尋虞博士去了。以我們?nèi)缃竦纳罘绞较雭?,總覺得不可思議。如今正常的生活軌道是步步前進的,總覺得積蓄會越來越多,生活條件會越來越好,穩(wěn)定的工作、穩(wěn)定的住所?!度辶帧防锼宫F(xiàn)的那種一整個階層的人,全部的人生的漂泊無依,讀起來總讓人覺得蒼涼而惶恐。
      
      當然還有社會方方面面是如何運作的,各階層之間的關(guān)系、地位,涉及官場、儒林、商戶,從大城市到小縣城再到鄉(xiāng)村,極為真切而完整的圖景。吳敬梓對生活的觀察和描述能力真是令人驚嘆。
      
      前幾日見太傅時說起《儒林》,太傅說有一位臺灣大學的學者寫過一篇文章他認為很好,核心點是“漂泊”,我一聽覺得很中,要去搞來看看。
      
      該文全文在此,寫得極為到位,我表示非常非常贊同:《世紀的漂泊者——論儒林外史群像》http://read.workercn.cn/Ebooks/T01/200612251715413293/yuedu13.html
      
      4、諷刺
      
      其刻畫眾生相的水平也確實堪稱神妙,一切由人物、故事本身自己說話,作者不置一辭,到了最后五河縣才忍不住出來吐了幾句槽。眾多場面,讓人拍案叫絕,不再多言。許多人、許多事,如今看來,也仍能紛紛中槍倒地。
      
      范進中舉一回確實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了吳敬梓到底能有多刻薄。雖然后頭婁三婁四見楊執(zhí)中,西湖名士聚會以及高翰林談?wù)摽婆e心得等等等等也都刻薄得能讓人笑出聲來,但范進中舉這一回,真是讓我有——本以為這一句已經(jīng)是刻薄的極限了,沒想到下一句他就又突破下限了的感腳……內(nèi)心深處默默同情著這些被寫的人。
      
      杜慎卿暴露出自己愛好男風,被季葦蕭耍的那一段,之前在別的文章里見到提起過,總說是嘲諷了杜慎卿虛偽的嘴臉。自己讀來,倒不怎么覺得,嘲諷是有點兒的,卻也是個玩笑。我看到這里總懷疑這以后杜怎么也得和季絕交了呀,結(jié)果二人見面,卻頗不忌諱地談起此事,杜慎卿也說這個玩笑開得不錯,雖然被坑了,但也覺得有趣。后來二人也常和其他朋友提起此玩笑。杜慎卿是朵奇葩,在這件事上也還是有趣為主吧。我還挺喜歡他的。
      
      還是想說一下周進,第一個出場的被嘲諷者。他走進貢院,號啕大哭,撞在板上的那一幕,真是激起了我心里一種由衷的難過,以至于去年讀到時,差點也跟著哭出來。這一幕也讓我覺得,吳敬梓是刻薄、是嘲諷,是極盡挖苦之能事,但也終究帶著同情和憫人之心。
      
      5、食物
      
      沒有什么像紅樓夢里茄鲞啊荷葉小蓮蓬湯啊那樣精致可人的食物,但總也能讓人留下印象。我的盆友周老板告訴我,她小時候讀完儒林外史,別的不記得,單單記得馬二先生吃的那一碗煨得爛熟的豬肉。馬二先生游西湖那一段,兩三頁篇幅,吃了六、七回,也是這細節(jié),讓我覺得馬二先生是個可愛的人。
      
      6、錢
      
      還有一件事兒我很想弄清楚,就是書里面錢的用法。到底多少錢能辦什么事兒,多少錢能支持怎樣的生活——又懶得去統(tǒng)計,有木有現(xiàn)成的論文呀?
      
      還想找一些考據(jù)類的文章來讀,看看儒林外史和吳敬梓本人生活的聯(lián)系,人物的原型什么的,應(yīng)該也很有趣。
      
      另外,杜少卿雖也是奇人怪人,但略顯瑪麗蘇,以至于他剛出場的時候我很不習慣,停了一陣子才繼續(xù)下去。
      
      又,郭孝子、蕭云仙以及后來那一段打仗,亂入了水滸傳和西游記,鳳四那一段,亂入了黃衫客。吳敬梓多面手呀。
      
      就寫這么多吧。只讀了一遍,貪快,還不是很細,寫的感想也大都懶得去翻原文找證據(jù),也懶得細寫了。等以后再讀,肯定還會修正舊想法,產(chǎn)生新想法的。
  •     看到三分之一的時候大失所望 感覺真名士貌似只有引子里的王冕
      
      從中間開始漸入佳境
      虞博士有長者之風
      杜少卿太不拿銀子當回事兒了 隨便給人用 不過他也不在乎
      杜慎卿認為愛情超越性別 希望找到一個真漢子肝膽相照 卻被季葦蕭擺了一道
      
      后半部出來的人物明顯不如前半部瀟灑
      陳四老爺四處借債去嫖妓
      王玉輝生生看著女兒餓死。。。。我眼睛都看直了!
      
      不過風四老爹算是個小高潮
      我也想成為那么瀟灑不羈 武功高強 世事通達 仗劍而行的人物!
      星星眼~~~
      
      
  •      人之患,束冠立于朝。一部《儒林外史》,用盜跖這句話做注真是再貼切不過了。
       官員的選拔制度自古至今都是政府的老大難。周朝之前,官祿是世代相傳,結(jié)果傳統(tǒng)的諸侯貴族漸漸腐化。至秦漢的察舉制為一變,結(jié)果借著察舉起家的地方勢力在黃巾之亂后反噬了漢朝,而后魏晉的九品中正制與察舉制本質(zhì)相同,最終的結(jié)果是士族階層的徹底腐化。至隋唐的科舉制又是一變,科舉制本意是打破察舉與九品中正制的弊端,讓國家選拔人才有個客觀標準,孰料科舉制一施行就施行了千余年。一方面是科舉成了做官的唯一手段,另一方面做官又成了人生的唯一出路。當年唐太宗大笑說,“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蛇@笑容背后,入其彀中的豈止是天下英雄,此后千余年中國的命運也陷入萬劫不復(fù)矣。
       最近挺火的一個詞叫“制度性腐敗”,是指在某種特定的政治制度下造成的必然腐敗。我也就偷個懶,直接把類似科舉制造成的種種人心敗壞、道德淪喪稱之為“制度性人格扭曲”,即由特定制度造成的人性的必然扭曲。“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不孝也”,這是恐嚇世人,家里窮,不去當官吃俸祿養(yǎng)活父母是不孝?!叭f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是以財色名來誘惑世人。為農(nóng)為工為商又毫無出路,仕途的道路上自然擠滿了人??v擠得頭破血流,能有個一官半職的又有幾個呢。于是在仕途上動歪心思的人自然也就多了。仕途的競爭愈激烈,道德腐化的現(xiàn)象愈嚴重。馬克思在注釋《資本論》時引過一段有名的話,“一有適當?shù)睦麧?,資本就膽大起來。如果有10%的利潤,它就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有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边@段話不止適用于資本,也適用于人性。
       我不同意性善論,而覺得性惡論更符合人性?!拔覀兠刻焖枰氖沉虾惋嬃?不是出自屠戶、釀酒家或烙面師的恩惠,而是出于他們自自利的打算。我們不說喚起他們利他心的話,而說喚起他們利己心的話。我們不說自己有需要,而說對他們有利。”亞當斯密這句淺顯的話正是現(xiàn)代社會的重要基石?!疤煜挛跷?,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傳統(tǒng)社會科舉制成為唯一出路的過程正是其利潤不斷增值的過程,其利潤愈豐,對人的吸引力也愈大,為之十年寒窗的人會增多,為之徇私舞弊的人亦會增多。
       在傳統(tǒng)社會中,為著防止徇私舞弊,科舉制中的規(guī)則極多,犯法者量刑也極重。這些手段放在現(xiàn)代來說可稱之為拉升科舉制下的犯罪成本。至明清時候,這些做法實在是已經(jīng)達到極限了,但是科舉制中的利潤仍然不斷攀升。長此以往,徇私舞弊之流焉得不多。
       更為麻煩的是,人們只看到徇私舞弊的短處,卻看不到十年寒窗的短處?!度辶滞馐贰返牡匚蝗绱酥哒且驗槠漕^一次如此深刻地批判了十年寒窗的荒謬。周進、范進的可笑讓我們看到功名二字能讓人著迷到何等地步。
       用重典、敦教化當然也是改善制度性人格扭曲的一種方法,但要破除科舉制的弊端,究其本,仍要從制度著手,一要將仕途從神壇上拉下,使之降為人生出路之一而非唯一,并且一個社會必須不能讓人生只有唯一的出路,二要關(guān)注考試內(nèi)容,要考察真才實學,且絕不能僵化了世人的思想。
       當今之世,制度性人格扭曲的現(xiàn)象仍然存在。此現(xiàn)象最為嚴重的方面正是當下的考試尤其是高考制度。1977年恢復(fù)高考時,高考何嘗不是為國家選拔人才的最佳手段。但至今高考制度已施行近四十年,弊端已然顯現(xiàn)出來。
       今年的高考剛剛過去,最觸目驚心的話題恐怕是西安女孩劉慶的故事。其家人因為擔心影響其高考,竟將其父劉海信去世的消息掩蓋了長達兩個月之久,直到劉慶高考結(jié)束的時候才將實情告訴她。當網(wǎng)上已經(jīng)將劉海信神化成“西安最美司機”的時候,真的深深地覺得,當今社會的制度性人格扭曲已經(jīng)相當嚴重了。
      
  •      幾百年過去,中國人的美的風姿和丑的嘴臉似乎也并無多大變化,想必再上溯千把年或者下數(shù)千來年,也大致還是如此。世情知冷暖,人面逐高低,要知世態(tài)人心,還是得讀小說。
      
       讀《儒林外史》這樣的小說,讀到妙處時會不禁令人拍案叫絕,同時往往也要倒抽一口涼氣,在不冷不熱的旁觀中,頗有張愛玲所說的“蒼涼的啟示”。
      
       [內(nèi)中一個少年幕客蘧景玉說道:“老先生這件事倒合了一件故事。數(shù)年前有一位老先生點了四川學差,在何景明先生寓處吃酒,景明先生醉后大聲道:‘四川如蘇軾的文章,是該考六等的了?!@位老先生記在心里,到后典了三年學差回來,再會見何老先生,說:‘學生在四川三年,到處細查,并不見蘇軾來考,想是臨場規(guī)避了?!闭f罷將袖子掩了口笑。又道:“不知這荀玫是貴老師怎么樣向老先生說的?”范學道是個老實人,也不曉得他說的是笑話,只愁著眉道:“蘇軾既文章不好,查不著也罷了,這荀玫是老師要提撥的人,查不著不好意思的?!盷 {特別喜歡的作者對于范進的表情和語言描寫,文人愚態(tài),栩栩如生,充滿著辛辣的諷刺。但是想到范進中舉前后人生際遇,他的“愚”對于他來說卻是值得的,同時也還是幸運的,這多少便令人感到有些凄涼了}
      
       [季葦蕭道:“恭喜納寵?!倍派髑涑钪嫉溃骸跋壬@也為嗣續(xù)大計,無可奈何。不然,我做這樣事怎的?”季葦蕭道:“才子佳人,正宜及時行樂。先生怎反如此說?”杜慎卿道:“葦兄這話,可謂不知我了。我太祖高皇帝云:”我若不是婦人生,天下婦人都殺盡!’婦人那有一個好的?小弟性情,是和婦人隔著三間屋就聞見他的臭氣。”]{杜慎卿這樣的奇男,恐怕也只有賈寶玉可以跟他匹敵了,可惜的是這人最后還是走了舉業(yè)}
      
      
      
      
  •     吳敬梓與《儒林外史》
      余杰
      
      吳敬梓一生以移居南京為界可分前后兩段。前期,他與小山一樣,以聲色犬馬的生活方式游離于“正常”的生活軌道之外?!吧倌陼r,青溪九曲畫船,曾記游冶……朝復(fù)夜,費蜀錦吳綾,那惜纏頭價?!保ā顿I肢塘》)“王家曇首,伎識歌聲春載酒,白板橋西,贏得才名曲部知?!保ā稖p字木蘭花》)吳敬梓不像小山一樣真正沉醉到情愛之中,而更多地標榜一種不見容于俗世的生活姿態(tài)。不是為游冶而游冶,而是在游冶中體驗自由。胡適說,吳氏的家產(chǎn)是在秦淮嫖掉的,我倒覺得,“泥沙一擲金一擔”是他有意為之。只有喪失了財產(chǎn),掙脫了宗族的約束后,他才能以純粹的心境進入到文學創(chuàng)作之中。 “梟鳥東徒,渾未解于更鳴”?。ā兑萍屹x》)33歲、不名一文的吳敬棒移家南京時,他在族人眼中已是“傳為子弟戒”的“敗家子”。到了“白門三日雨,灶冷囊無錢” 的地步,他仍拒不參加傅學鴻詞科考試。當“長老苦口譏喃喃”干涉他的自由時,他“叉手謝長老,兩眉如戟聲如虎”。[45]他的“癡憨”、“顛憨”、“隱括”終一生而不變,與小晏何其相似!
      《儒林外史》以王冕作為“隱括全文”的“名流”。他之所以有這么大的能耐,就因為他是一個“嵌崎磊落”的人,一個“有意思”的人。王冕既是葆有童心的放牛娃,又是才華橫溢的畸人。他畫荷花,“那荷花精神、顏色無一不像”,因為他自己就是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坝鲋髁牡臅r節(jié),把一乘牛車載了母親,他便戴了高帽,穿了闊衣,執(zhí)著鞭子,口里唱著歌曲,在鄉(xiāng)村鎮(zhèn)上以及湖邊到處玩耍,惹得鄉(xiāng)下陔子們,三五成群跟著他笑,他也不放在眼里?!边@是何等任情自遂、天真自然!面對“滅門知縣”的威逼,王冕寧可風餐露宿逃亡在外,也不肯低頭。他處茅屋之遠而懷天下蒼生,一語道出入股取仕的實質(zhì):“這法子卻定得不好!將來讀書人即有一條榮身之路,把那文行出處,都看得輕了?!?
      鳳四老爹在小說中看似可有可無,實則為一大關(guān)鍵。據(jù)考證,鳳四老爹的原型為俠客甘鳳池。當時浙江總督李衛(wèi)在奏折中這樣描述甘鳳池:“查此輩棍徒,造作訛信,往來煽感,著實痛恨,斷難容其漏網(wǎng)。臣細思江浙好事悻謬之人,莫過于現(xiàn)在拿獲之甘鳳池等各犯?!保ā队赫炫I旨》)對于這樣一個叛逆者,吳敬棒卻由衷地贊美道: “官府嚴刑密網(wǎng),多少士大夫見了就屈膝就范,你一個小百姓,視如上芥,這就可敬了!” 《懦林外史》以四大奇人的故事作結(jié)。當“那南京的名士都已漸漸銷磨盡了”的時候,奇人卻出現(xiàn)在市井中間。會寫字的季遇年,“卻又不肯學古人的法帖,只是自己創(chuàng)出來的格調(diào),由著筆性寫去”。“他若不情愿時,任你王侯將相大捧的銀子送他,他正眼兒也不看”。他這樣迎著施御史的臉痛罵:“你是何等之人?敢來叫我寫字!我又不貪你的錢,又不慕你的勢,又不借你的光,你敢叫我寫起字來卜獨立人格,意氣風發(fā)。
      吳敬梓把“四大奇人”當作“述往思來”的一流人物。儒林中一片狼藉,而井市中則有閃光的人格,吳敬梓已悄悄換了一套嶄新的價值標準。為什么在市井中反倒能保持人格的獨立與心靈的自由呢?
      做裁縫的荊元,會彈琴、會寫字,也喜歡做詩。朋友問他:“你既要做雅人,為甚么還要做你這貴行?何不同些學校里的人相與相與?”他道:“我也不是要做雅人,也只為性情相近,故此時常學學。至于我們這個賤行,是祖父遺留下來的。難道讀書寫字,做了裁縫,就玷污了不成?況且那些學校中的朋友,他們另有一番見識,怎肯與我們相與!而今每日尋得六七分銀子,吃飽了飯要彈琴,要寫字,諸事都由我。又不貪圖人的富貴,又不伺候人的臉色;天不收,地不管,倒也快活廠這席話真石破天驚。吳敬梓認識到,人格獨立的背后是經(jīng)濟獨立。被權(quán)力網(wǎng)絡(luò)所覆蓋的儒林中,只有爬墻藤一樣的附庸,而元巖上松一樣的獨立者。市井人物操持著被士大夫所蔑視的職業(yè),他們卻在這職業(yè)中獲得了真正的經(jīng)濟獨立。好一個“諸事都由我”!儒林人士即使爬到宰輔這樣的最高位置,怕也不敢說這樣的大話。吳敬梓突破傳統(tǒng)的道德評判,揭示出產(chǎn)生“奇人”的經(jīng)濟基礎(chǔ)。這一點,此前無人認識到。
      開頭出現(xiàn)王冕,中間出現(xiàn)風四老爹,結(jié)尾出現(xiàn)四大奇人,這是作者的精心安排。他們?nèi)菦]有任何社會地位、游離于統(tǒng)治秩序之外的平頭百姓。他們的冰清玉潔、古道熱腸、淡泊明志,都與丑態(tài)百出的儒林和官場形成鮮明對照,正如胡適在《吳敬梓評傳》中所說:“不給你官做,便是專制君主困死人才的唯一的妙法。要想抵制這種惡毒的牢籠,只有一個法子:就是提倡一種新的社會心理,叫人知道舉業(yè)的丑態(tài),知道官的丑態(tài);叫人覺得‘人’比‘官’格外可貴,人格比富貴格外可貴。社會上養(yǎng)成這種心理,就不怕皇帝‘不給你官做’的毒手段了。而一部《儒林外史》的用意只是要想養(yǎng)成這種社會心理罷了。”
      然而,這種社會心理終究很難養(yǎng)成。吳敬梓這個嵌崎磊落的敗家子是寂寞的,他筆下的奇人們也是寂寞的。荊元為知音于老者彈琴,“彈了一會,忽作變徽之音,凄清宛轉(zhuǎn),于老者聽到深微之處不覺凄然淚下”。讀者讀到這里,掩卷深思,怕也要“凄然淚下”了!
  •     二十幾歲以后,才正經(jīng)看儒林外史。在中國的古典小說里,這是我最喜歡的一部,到現(xiàn)在我雖然只看過兩遍,如再看幾遍,也不會膩煩。
      
      《儒林外史》的作者雖然在書中冷嘲熱諷地笑罵當時的制度和文化現(xiàn)象,但是他更應(yīng)該感謝那些制度和風俗的頑固性,唯有如此,他的作品直到今日仍有鮮活的生命力,今天和明天的國度里,仍是他筆下那幫人在行動,只不過是脫去了長衫而已。
      
      社會各階層,尤其從事文化產(chǎn)業(yè)的人,最忌諱顯露出自己庸俗的一面,便把那流行的“高雅”符號,給自己裹了一層又一層。從古至今,都是如此,但真正從骨子里脫俗的人物,卻又寥若晨星,在這些星座里,寫《儒林外史》的吳敬梓先生是最亮的一顆吧。
      
      且不說他的身世和性格,就說他這部書里的文氣,清爽如風過竹林。紅樓前八十回雖也有清爽氣,卻顯得陰柔如大家閨秀。外史的清爽文氣則如獨行于江湖恩怨之外的劍客。讀一部文人寫的小說,竟然覺得全篇都彌漫著一種俠氣,讀之如受洗,把自己沾染多年的社會凡塵給沖刷一遍。
      
      年過三十的男女,有些閱世經(jīng)驗的同時,又沾染了很多紅塵習氣,如這時卻想讀點古典名著,我老人家的意見,最好是找本《儒林外史》來讀,讀著喜歡的話,那就反復(fù)閱讀,即是娛樂,又是藥劑,能治各類凡庸之疾。
      
  •     對我來說,《儒林外史》是一部典型讓人慢熱的書。讀開頭時未覺其良,到三成時方品出個中滋味,卻在過半之后,深覺其不可多得。
      
      開頭寫王冕,代表作者所崇敬的讀書人形象,并抨擊八股取士,可惜我讀過無感。接著從周進開始寫儒林眾生相,然而那種簡練的白描筆觸,已經(jīng)很難將今天的人們很快引入幾百年前讀書人的語境。接下來范進中舉的著名故事,讀起來卻對胡屠戶前倨后恭那種春晚小品式的夸張描寫倍感不真實。對嚴監(jiān)生的著名描寫也沒覺得有多么入木三分,倒是對他哥哥巧奪家產(chǎn)、訛詐船家等惡行有些印象,但終覺臉譜化太重。
      
      而從楊執(zhí)中這個人物的出現(xiàn)開始,我逐漸被這本書所吸引。這位讀過些書,與鄉(xiāng)里人的日常生活開始呈現(xiàn)出一種主動的隔膜的人物,對從自己視野出發(fā)想象的“圣賢之治”的向往和對此時此地的憤世嫉俗,使其日常生活越發(fā)地窮困潦倒,甚至因為給人算賬算不清而遭牢獄之災(zāi)。與魯迅筆下的孔乙己相比,他同樣卑微,沒有能力料理日常生活卻對周圍的人不屑一顧。而與孔乙己的不同是他并無強烈的功名仕進之心,不是那么好面子卻有對圣賢之道的真心向往。這里適時出現(xiàn)了權(quán)勿用和張鐵臂兩個人物,在個體的對照中這個群體的特征開始呈現(xiàn)出來。權(quán)勿用背景和生活境遇與楊執(zhí)中相似,卻將自己有點可憐的自私心用可笑的方式合理化,張鐵臂帶有很強的表演人格,你說他是騙子,卻也無大惡,倒與后來裝神弄鬼的洪憨仙有所呼應(yīng)。不僅魯迅先生刻畫的孔乙己,前幾年顧長衛(wèi)在《立春》中塑造的人物群像也證明這個群體從未從我們這片土地上消失過。
      
      匡超人這個形象出現(xiàn)后,此書也不禁令我拍案叫絕了。前面部分那個在農(nóng)村里淳樸善良、事親至孝、勤學苦讀的小伙子,通過遇到的一件件事、結(jié)交的一個個人,開始慢慢變化,到后來變成那個勢力而且虛偽的匡超人形象,雖令人惋惜,卻也十分可信。接下來牛浦冒名頂替死去的牛布衣,卻也左右逢源,也是一段非常生動的故事。其實全書中混跡各種文人交際圈的冒名頂替者絕不止牛浦一人,那位造假的“萬中書”還能得幸遇到俠客鳳四老爹的搭救。(算來老爹搭救或幫助的幾人,自身都各有短處,且都以短取敗。)另外那位真心仰慕圣賢,卻無眼界格局,支持女兒絕食殉夫,并為此心靈備受煎熬的王玉輝也寫得頗入木三分。
      
      而小說中以虞博士、杜少卿等幾位作者正面歌頌的人物為主的那幾回,或為了襯托出書中諸色俗人的渺小,但我讀來卻覺失去了其他段落那種鮮活的真實性。讀過作者吳敬梓的生平經(jīng)歷,深覺杜少卿這個人是以作者自己的經(jīng)歷為基礎(chǔ)拔高而成。按理說寫自己完全有寫得更加生動的生活積累,小說里杜少卿的形象,作者雖也對其不知世道人心錯幫很多無行之徒有所微詞,但總的看來顯得雖可敬卻單薄,讓我覺得作者對周邊人物冷眼看透,卻沒有不留情面自我解剖的勇氣,只有兩句輕描淡寫的自嘲。
      
      而對五河縣的那段描述,作者對地方士紳社會趨炎附勢風俗之惡的痛恨溢于言表。但作者同情的余大先生,也著實參與過通過與其相熟的官員的權(quán)力尋租而獲益的不光彩交易,和匡超人為潘三所做的那些事無太大差別??梢娙辶稚鷳B(tài),小儒靠結(jié)交大官或者大儒來獲得衣食、名聲乃至進位的階梯,而這些好處歸根結(jié)底與權(quán)力的尋租有關(guān)。個人品行雖有高下之別,但在這個鏈條中沒有人能置身事外。
      
      所以,我覺得《儒林外史》最有趣的是寫清楚了士紳社會的運作細節(jié),以及士紳社會與上面的官僚社會分享資源的方式,在下面的平民社會中的基礎(chǔ)所在:用心八股者高榜得中便咸魚翻身,未得中者也可以通過選書,也就是出版“科舉復(fù)習指南”或者“歷年高分試卷分析”之類而維持生計并獲得名聲──底下千百萬希圖進學者便是其市場基礎(chǔ);大家子弟可視八股為俗,通過養(yǎng)士的活動獲得其名聲和資源,同時也讓下層讀書人有了生計上的另一個途徑;還有那些未必多有才華者,通過吟詠詩會,并由書商出版而獲得聲名,以至于小店主之孫牛浦靠冒充曾參與過這個圈子的牛布衣,哪怕沒半分實力也可借到光獲得好處。所以,組戲班子的鮑家父子、書商郭鐵筆、鹽商乃至妓女等非儒林人物在書中也占一定篇幅。書中的人物一部分寫得栩栩如生,有些稍顯程式化或者過分夸張,還有不大真實的,但由于作為儒林群像的真實可信而得以不朽。如果我配套推薦看起來和這本書八竿子打不著的《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shù)》,或許有些好笑,但我覺得布迪厄說出的內(nèi)容,雖在不同文化中差異巨大,方式完全不同,但終究是所有文化都難以逃脫的東西。而不同的運作規(guī)則,會塑造出不同性格、不同追求的各色人等。置于文化之中,我們很難說他們異化和扭曲的程度究竟如何,而《儒林外史》難得的是用自己的慧眼,對此做了入木三分的記錄,其中的是非得失讀者可以做出自己的判斷。
  •     去年三四月買的二手書,斷斷續(xù)續(xù)看了快一年了還看了不到一半,幾度欲中止,幾度狂瀾力挽。雖然前言就介紹了說故事結(jié)構(gòu)松散,全篇無主體線索或主干人物,還是比較出乎意料地覺得作者寫這樣的東西,或許就沒那么想“抓人”,至少抓的不是銷量,大約抓的也只是那一小撮之乎者也的讀書人吧。
      
      不過最近看著看著發(fā)覺生出一些興趣,比如讀到匡超人那段,雖然這個人物我想用不了多時也要斷線,一如前篇曾被我以為是一號的列位角兒。不過確實有點吸引人,不單是作者尖酸細膩的筆觸,或許也是跟那個時代的迂腐氣臭味相投了吧。
      
      回到匡超人這一段,名字就夠有氣魄,說到他娶親,回看前篇也有的幾處娶親段落,感覺那個時代的人至少在婚姻方面是絕對不會像現(xiàn)代人這樣犯愁,比如找不到對象,或者如我這種基本就沒給自己什么找對象的機會的社交貧乏性選手。古人認為由家庭,父母定親事是天經(jīng)地義,這個從現(xiàn)代啟蒙語境看簡直是“大逆不道”,或許都不會用這種腐朽的成語吧,我是想不出更貼切的了。但摘掉這幅有色眼鏡,其實也未必,至少由父母家庭主導(dǎo)安排婚姻在過去乃至現(xiàn)在并非一無是處。下面,作為找不到對象的單身漢,就容我大致狡辯一下。
      
      我們可以看到古人結(jié)婚年齡很早,一般二十左右,甚至如本書中的匡超人才十八,他爺爺就憂心忡忡覺得他是不務(wù)正業(yè),只是苦于沒有資財籌備親事,故而一聽說人家有主動尋親的就激動得不行。但是在傳統(tǒng)社會里,人結(jié)婚早大概也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xiàn)象,不論是本朝還是西方皆是,這其中緣由暫且擱置先不贅述,那么一個人如果二十歲就結(jié)婚他有自己決定自己幸福的判斷力和能力嗎?如果沒有這個能力,那么他還應(yīng)該有決定自己終身大事的權(quán)力嗎?三十歲呢?還是人達到社會科學家們紙上談兵出來的一個指定的年歲,就具備了自己決定自己一切事物的理性及各類獨立品質(zhì)?在我看這樣的年限及不是一個可求項,也沒有任何意義。因為人就不是什么純粹理性的動物,包括精英在內(nèi),對于大眾來說就更缺乏這種能力,而至于婚姻這種終身大事,當然長輩是具有比子女遠為豐富的社會閱歷的,那么當然在進行決策的時候他們的意見往往會更有遠見。
      
      另一方面前商品社會里,尚無建樹的年輕人在經(jīng)濟上對掌有實權(quán)的中年人之依附關(guān)系也更強,它可以從社會或想我們今天的“國家”吸取的資源和機會也是極為有限的,這也就決定了他們不可能像我們今天現(xiàn)代人這樣敢于不惜“違抗父命”,自由戀愛?;橐鲋v究一個門當戶對,這個是從整體角度看,不排除古今中外皆有的門不當戶不對現(xiàn)象,其實即使是今天門當戶對也是談婚論嫁的一個重要因素(夫妻雙方之間及家庭親屬之間的經(jīng)濟實力大致和諧對等),只不過可能觀念上現(xiàn)代人更加開放包容度也更高,但那種為了愛情一切皆可拋、死去活來的愛其實只不過是影視劇里才有,從而影響力被夸大扭曲出來的一種假象。浪漫是有的,但現(xiàn)實里大家還是很現(xiàn)實的,想象力就像這乏善可陳的詞匯量。
      
      愛情,我這樣沒談過戀愛的人大約沒有資格談?wù)?。那就冒死談?wù)搩删?,吐兩顆酸葡萄來。所謂男女卿卿我我自以為自己找到了絕對屬于自己的另一半,是一種絕對的幻象,但相對來講又的確是可欲的,可以追求乃至實現(xiàn)的,只要雙方懂得妥協(xié),像現(xiàn)實妥協(xié)像彼此妥協(xié),就你好我好了。只是現(xiàn)在的主流文化跟這個正相反,價值觀上針鋒相對,就不是這篇小文能說清了。
      
      像那個蘇格拉底跟柏拉圖的對話講的,當然我沒讀過原文,不知是不是后人寄名的段子,讀者大可自行斧正及考證。說柏拉圖問蘇格拉底愛情和婚姻是什么,蘇格拉底說你去麥田找一棵最最飽滿的美的麥穗來,但一路不可回頭,且只可摘一次。結(jié)果柏拉圖失望地兩手空空地回來,說:“很難的看見一棵看似不錯的,卻不知是不是最好,不得已,因為只可以摘一次,只好放棄,再看看有沒有更好的,到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走到盡頭時,才發(fā)覺手上一棵麥穗也沒有。” 蘇格拉底告訴他這就是愛情;第二次他再要柏拉圖去找麥穗,結(jié)果他很快就會來了,帶著一根一般的麥穗,而這正是蘇格拉底眼中的婚姻。所謂前者追求完滿,后者妥協(xié)當下和現(xiàn)實,或是如此吧。
      
      
  •      讀過書的人似乎往往被賦予了高尚的光環(huán),殊不知讀書人也是人。
       一個人的秉性養(yǎng)成,是眾多因素合力而成的結(jié)果。先天遺傳,后天養(yǎng)成,而讀書只是其中一部分。 熟讀四書五經(jīng),熟知孔孟之道的人不一定都會,從其所讀。古往今來,斯文敗類,數(shù)不甚數(shù)。究其原因,更是紛繁復(fù)雜。
       讀書,的確是培養(yǎng)自身素質(zhì)的一種途徑,但絕不是唯一的方法。為人處世,往往需要的是,社會的磨練加上對自我的批判。卻不是一心只讀圣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學子,能靠書本習得的。
       百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思想,應(yīng)該有所修整。讀書人雖有值得稱頌的地方,但不能因其豐富的知識量而斷定他的為人?,F(xiàn)不是已有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論斷嗎?其正確與否,暫且不論。但他敢于懷疑,讀書之用的想法,是值得稱頌的。
       這里,我所提出的問題是,不是讀書對人有沒有用,而是讀書究竟對人有多少用?或者說,讀書對人的品格養(yǎng)成,是否完全起的是積極作用?
       我也是一個喜歡讀書的人,但試問自己,比起儒林外史的人物,甚至自愧不如,沒有杜少卿的無私豪壯,也沒有馬二先生的心懷天下的悲憫之心,更別談蕭采的那一身本事。
       當我們因作者的諷刺,笑話書中人物時,請別忘了自己。倘若自己處其一般境遇,又會做出何種選擇呢?
  •      人物較多,有些有頭無尾,看著傷神!不知道此書怎會推薦給中學生看,鄙人還是覺著年齡稍大者看著會獲益匪淺,畢竟里面還是糅搓了大量的文史知識需要閱讀者細細品味。對同齡人我還是比較推薦此書的。八股文、高壓文化政策下知識分子的眾生百態(tài),惹人發(fā)笑,回味笑中帶點苦澀,每個時代的知識分子都有對其時代病詬的抨擊,誰又能逃脫現(xiàn)世版的儒林外史嗎?
  •     書的內(nèi)容相信大家都知道,中學課本中范進中舉的摘選,想來大多數(shù)人都不會忘記。
      其實此書的開頭,王冕學畫記得在自己的小學的課本里也有,只是要看《儒林外史》,起碼得中學的水平吧(這也只是說因為認的字比較多,可以看完本書,要理解本書的話,沒點閱歷和文學水平,感覺還是比較難的)。
      《儒林外史》感覺與《官場現(xiàn)形記》等官場文學應(yīng)該屬于一類,都是在揭露一個荒誕的官場,將做官的、在野的、想做官的……等等各色人群描繪的入木三分。
      當然,人的世界是復(fù)雜的,真要看明白平白文字后所表示的人性復(fù)雜,需要相當?shù)纳鐣啔v,將反話看正、隱喻看明……
      可以受限于閱讀時的年齡,看這部書時的感覺不是很強烈,只是看到范進中舉的一塊時有點感覺(主要還是與中學課本中的具體說明有關(guān)),能夠深刻認識所說的語境和瘋癲之處。這類書可以在年長時再看一遍,感受必大不相同。
      從版本來說,這個版本不是很好,從紙張到排版、字體,對閱讀而言,都覺得有點差強人意,可能與那個時代有關(guān)。
      不過估計這個版本現(xiàn)在也買不到了。
  •      該書重在細膩、真實,比如書中對大多數(shù)物品都是詳細描述到幾個、幾只,對商品一般都說出價格,很有生活感。閑時翻看一下,很有《挪威的森林》中所說的“隨意翻到哪頁,讀下去都不會讓人失望”的感覺。不足之處是該書篇幅太短,社會百態(tài),再寫上一百回也寫不盡啊。
  •     
       所謂“外史”者,即不同于“正史”,講的是與那些一般場面上所說的不同的事情。然而在表面儒雅風流的背后還另一番面目。而吳敬梓的《儒林外史》就是在看透了封建社會中的讀書人的悲劇命運后為他們寫下的正傳。
       人從出生以來有幾種前途,不外乎士農(nóng)工商,其余不入流者不提。而讀書是首選,圣人有言: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然而讀書人并不是每一個都可以揚名立萬的。有的合運有沒有那個命。但凡讀書人,從五六歲其開始進學讀書,十年寒窗,還是參加考試,博取功名,鄉(xiāng)試、會試、殿試,童生、秀才、舉人……一條條壕溝,隨時可能栽進去就再也爬不起來了,但那也是一道一道龍門,越攀就越高了。讀書人是一種身份,一旦有了功名就是老爺了。有了功名,富貴也馬上隨時而來,房子田產(chǎn)奴仆銀子,都有人白白送來。**那一群裝模作樣的假名士就討論過人生理想是什么?不過功名富貴,兒孫滿堂。這就是讀書人最完滿的人生理想。范進中舉的時候,他才聽說自己就瘋了,剛搬進新宅沒多久,老母親也突然興奮過頭去世了??梢?,這種富貴榮華來得多么的迅速,甚至讓人難以承受。
       讀書做官好,當了考官,便可以想取誰取誰,自己不但不用再看別人的臉色,還可以掌握他人的命運了。就像周進,同情范進跟自己一樣考了幾十次不中,才賞了他一個舉人。
       讀書做官好,有了功名,便可以結(jié)識權(quán)貴,停妻再娶,做乘龍快婿,當朝廷新貴,不在乎小仁小義,忘記了父母親孝。就像匡超人,一步一步從忠厚孝順的少年淪落為虛偽無恥的小人。
       讀書做官好,可以封妻蔭子,做一方豪霸。如果不做官,哪怕是出身名門,才華滿腹,都還覺得美中不足。就像遽公孫,雖然有做詩的才華卻不大會做文章,氣得妻子哭鬧,岳丈早逝,后來妻子把全部希望又寄托于兒子身上,才四歲大,便天天拘了他在房間讀書,盼著兒子高中,將來自己來能封個誥命夫人。
       但是能高中的畢竟只是少數(shù)人,更多的人考了一年又一年,都只能名落孫山,望洋興嘆。絕了這條路,讀書人便只能坐館(當教書匠),或者是當幕僚,能寫會算的還可以做個會計,尋點小錢養(yǎng)家糊口。第一類富貴榮華了的人大多數(shù)會黑暗的官場和現(xiàn)實的社會所污染,整日為了名利奔波,文章才學只是他們求富貴的板磚。反倒是這第二類貧窮浪蕩的,但凡是有點才氣,傲氣的,能做出點真正的好文章,流傳后世。蒲松齡、吳敬梓、曹雪芹都是這樣的人。蒲松齡71歲才成歲貢生,為生活所迫,曾為孫蕙做幕賓數(shù)年,在畢際友家做塾師42年,直到61歲才撤帳歸家。吳敬梓不是很熱心功名,他將自己排斥在主流之外也只能一生過得清貧慘淡,但他生平有真才實學,他一生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詩歌、散文和史學研究著作,有《文木山房詩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不過最終奠定了他在文學史上崇高,地位的還是這部諷刺小說《武林外史》。他們雖然生活清貧,但是沒有忘記自我,而《儒林外史》中,那一批落魄失意的文人卻是過著極度空虛的、沒有靈魂的生活。馬二先生是一個名揚千里的選家,就是靠為書店編選公務(wù)員考試真題和點評優(yōu)秀文章出書,賺點銀子過活。馬二先生是八股取士的犧牲品,他思想僵化,迂腐可笑,雖然編書點評文章,卻一直考不中,一把年紀了,腹中半點文才也沒有,游覽西湖美景,半天只說出一句套話。不過他也有善良的一面,為了幫朋友,被小人詐去九十二兩潤筆的銀子,只好又只身清貧的到別處去了。
       這種貧窮落魄的文人還算可悲,最可笑的還是那群愛裝模作樣狗屁不通的“風雅名士”。婁家二位公子喜歡結(jié)交名士,并以風雅自居,然而,他們結(jié)交的名士都是什么人呢?楊執(zhí)中是一個無賴混混,胡亂寫上幾首詩貼在墻上,婁公子們看了就以為是位深居不出的高人,兩番登門拜訪,最后那了帖子去請才來,沒想到楊執(zhí)中連城里也沒怎么去過,弄丟了帽子不算,還一身邋遢,好不狼狽。再說陳和甫,自稱“卜易、談星、看相、算命、內(nèi)科外科、內(nèi)丹、外丹,以及請仙判事”都略知一二,還說大話顯擺自己在京城名聲如何,多少富貴官宦人家想請都請不到的。還有權(quán)勿用(諧音全無用),更是一個靠“我和你至交相愛,分什么彼此?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這種鬼話騙人過活的騙子。更可笑的是俠客張鐵臂,用一顆豬頭騙走婁公子五百兩銀子。
       名士們某次聚會上談到,到底是富貴好還是功名好的時候,先前還是強作清高的一致贊同說但享人生只樂,不須功名,但是,后來還是覺得如果功名富貴都有的全福才最好。他們這些人,其實是科場失意,卻又放不下讀書人的自尊心,也不愿意被人瞧不起,便假裝清高,鄙視起功名富貴起來。除了這些假名士們喜歡交游以外,做官的讀書人也喜歡的結(jié)交一些名人,牛布衣本來也只是一個窮困潦倒的書生,編了幾本書,寫了幾首與人的歪詩,落得個虛名,不少讀書人都還敬重他的名聲??尚Φ氖撬篮?,牛哺冒名頂替他到處招搖撞騙,惹下許多可笑的事情。
       吳敬梓的《儒林外史》是為千百年來中國的讀書人做的傳,講的是讀書人發(fā)達、潦倒,辛酸、苦悶的事情,以及跟讀書人相關(guān)的事情。
       在這本書里,吳敬梓也并沒有一味的評判諷刺,其中也寫了不少忠厚善良的人。厚道本分的鮑文卿,知恩圖報的向鼎,還有寄托作者理想的人物杜少卿、虞博士等。最末,那些文人名士都湮沒了,真真假假,虛虛實實,都隨著時代的流轉(zhuǎn)抹去了痕跡,而那些理想也一個個的破滅了,最后只剩得“四客述往思來”,篇末一曲高山流水,直教人淚沾青衫。
       荊元慢慢的和了弦,彈起來,鏗鏗鏘鏘,聲振林木,那些鳥雀聞之,都棲息在枝間竊聽。彈了一會,忽作變徽之音,凄清宛轉(zhuǎn)。于老者聽到深微之處,不覺凄然淚下。
       老者不單單是因為這琴聲傷感,他的淚也是作者的淚。這一連串的儒林的故事,個個都讓人覺得那么悲哀,含笑的淚,是最心酸的淚。不遇之傷,世風日下之悲,具在書中。述志遣懷,感慨萬千。
       作者托明朝年事,寫本朝故事。他的感慨和胸懷讓我想起明初著名學者楊慎的一首比他本人有名得多的詞: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楊慎《臨江仙》)
       這首詞,道盡了一生的悲傷,也說出了一代儒生的蒼涼。
  •     儒林外史缺少令人熱血的成分。如果把儒林外史比作音樂,儒林外史就相當于巴赫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就像生命的獨白,該說的都說了,一切都如煙般的飄散。
      儒林外史中沒有令人心搖的愛情;儒林外史中沒有劉關(guān)張、水滸中的兄弟情;儒林外史中沒有讓人血脈噴張的生死相搏;儒林外史中沒有大張旗鼓的家國情懷;儒林外史中更沒有水滸、金瓶梅中的活色奸情。儒林外史太淡了。王冕一出場,就淡定住了全書。
      儒林外史不是故事,也不是儒林的史記。一個人來了,一個人走了。你不需要知道他的本末,他也沒有驚天動地的劇情,他只是走了、沒了。你做個好人,你那樣活的平淡自在,就像虞育德那樣。你做個滑頭,還是那樣,就像匡超人。你是風流人、你是杜慎卿。你是通脫士,恰如杜少卿。
      沒有什么好不好,生活本來就是這樣罷了。那是一潭走向絕望的死水,所以還有那么幾波微瀾,在斜陽下散出回光。
      乾隆年間,一個士林中人寫了這部外史,還有一個來自英吉利的使節(jié),看透了這個斜陽下的泥足巨人。
  •      “……惟全書無主干,僅驅(qū)使各種人物,行列而來,事與其來俱起,亦與其去俱訖,雖云長篇,頗同短制;但如集諸碎錦,合為帖子,雖非巨幅,而時見珍異,因亦娛心,使人刮目矣?!?br />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
      
       上邊是魯迅先生評述《儒林外史》的一段話,幾乎已成經(jīng)典論述,常被征引以說明《儒林》的結(jié)構(gòu)特征。
       魯迅看得還是比較準的,但我認為這段話尚有可商榷之處。
      
       《儒林》一書確實沒什么“終極目標”,不像《水滸》要集齊一百單八將,不像《西游記》里師徒眾人專心打怪取經(jīng),不像《紅樓》繞著寶玉黛玉寶釵等人轉(zhuǎn)?!度辶帧分T多筆法出自《水滸》,此點前人多有指摘,不論。單從結(jié)構(gòu)上說,其實兩本書都有一個情節(jié)的高潮——《水滸》是公布英雄排行榜,《儒林》則是泰伯祠大祭?!度辶帧返谌呋兀┎舸蠹溃诖酥?,吳敬梓已盡述參加祭祀的諸人之事跡,這部分可算是全書的腰身(頭部自周進范進起,王冕獨為楔子,自不必說;泰伯祠大祭后的郭孝子、蕭云仙及市井四奇人可算為腿腳)。所以,《儒林》確實沒有可以統(tǒng)領(lǐng)全書的大事件,但說它“全書無主干”似乎也不準確。
      
       魯迅先生認為吳敬梓“僅驅(qū)使各種人物,行列而來,事與其來俱起,亦與其去俱訖,雖云長篇,頗同短制”。表面上看,《儒林》確乎有這種特色,但是,《儒林》中的人物和情節(jié)往往是前后勾連,互相映襯的。
       我以前寫過一篇評論,說“王冕之所以被置于全書之首,蓋在于王冕猶如一面清鏡,站在隊列最先,其身后的一干儒生次第經(jīng)過,王冕的高潔正映襯出其后眾多出場者低劣的人品和污濁的心靈。王冕仿似一桿標尺,衡量出眾人的蠅營狗茍。”我現(xiàn)在仍然是這么認為的,若沒有王冕、虞博士和杜少卿等人,匡超人之流如何能顯其低劣。
       黃小田為《儒林》所寫的序中嘗言,“是書亦人各為傳,而前后聯(lián)絡(luò),每以不結(jié)結(jié)之?!笨芍^深得此書之妙。
       第二十三回回末天二評曰:“寫牛浦、匡超人往往相對……”其實《儒林》中這種前后對比的筆法實在不可勝數(shù)。若真將其視為“短制”,只看到一個故事或一個人物形象,可能就會錯失吳敬梓的一片苦心。
      
      
      
       本書書末附有陳獨秀和錢玄同為亞東版《儒林》所寫的序言,現(xiàn)在看來實在有趣得很。比如陳獨秀寫道——“《儒林外史》之所以難能可貴,就在他不是主觀的、理想的,——是客觀的、寫實的。”錢玄同則認為《水滸》和《紅樓夢》中都有黃段子,而《儒林》“沒有一句淫穢語”,所以是“青年學生的良好讀物”。
       此外,魯迅、陳獨秀和錢玄同在評述《儒林》時都提到的一個情節(jié)是——王玉輝勸自己的女兒殉夫,事后又覺悲傷。由此亦可窺見五四時期思想的一個側(cè)面。
       (補充一下陳獨秀的評論,以饗諸位朋友:“這一段文章(指王玉輝勸女殉夫),很看得出吳敬梓對于貞操問題,覺得是極不自然的?!保?br />   
      
  •      吳敬梓的小說《儒林外史》像是一部人物品評集,作者使用春秋筆法,不言褒貶而褒貶自現(xiàn)。杜少卿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位重要人物,是作者主要歌頌的對象。正如賈寶玉有曹雪芹自己的影子,杜少卿也是吳敬梓自我人格的寫照,表達了他對完美人格的理想。
      一、儒者之心與魏晉風流
       在杜少卿身上,既有儒家“達則兼濟天下”的情懷,又有魏晉人恬淡自適、瀟灑不羈的生活態(tài)度,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他生于書香門第,家境殷實,不以科第為念,而以詩酒自娛;他仗義疏財,救人于危難,頗具豪俠氣概;他積極投身泰伯祠的祭祀大典,與名士會詩飲酒,攜妻游山而毫無顧忌。他是名士眼中的風流才子、仗義豪杰,人皆仰慕其才華氣概;他又是俗士眼中的怪人,被當做反面典型,教導(dǎo)兒童“莫學天長杜儀”。作者站在名士的角度,表達了對這類人格的無限贊美和仰慕,反過來對“濫俗”的社會投去輕蔑的一瞥。
       賈寶玉是一位比較復(fù)雜的人物。儒者之心與魏晉風流在他身上也有所體現(xiàn),但不構(gòu)成他性格的全部。賈寶玉“生于深院,長于婦人之手”,對大觀園以外的世界所知甚少,然而他對所了解到的污濁世界憎惡至極;他自幼接受儒家思想,從他與襲人爭辯“文死諫,武死戰(zhàn)”的問題中更可以體會出他的儒者情懷。賈寶玉身上的魏晉風流不是“詩酒趁年華”,而是實實在在的“玄心、洞見、妙賞、深情”。他保留著一顆“童心”,熱愛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物,對林黛玉更是有著詩一般的純潔無暇的愛情??梢?,杜少卿與賈寶玉在人格上有相似之處,他們是現(xiàn)實的,又是理想化的,是古代失意文人所追慕的理想人格。不同的是,杜少卿的人格近乎完美,更具理想色彩;賈寶玉有諸如紈绔習氣等等的性格缺陷,更加貼近現(xiàn)實生活。
      二、生于繁華,終于淪落
       曹雪芹的一生,“生于繁華,終于淪落”,在《紅樓夢》序言里,對自己“一技無成,半生潦倒”感到深深懺悔。賈寶玉也是如此。賈府繁盛之時,他和其他主子一樣,耽于游樂,不慮后事;然而一旦大廈傾頹,賈寶玉將失去一切?;谝矡o益,死而不能,一技無成的他將如何立身?也許他會皈依佛門,也許他會在窮愁潦倒中度過殘生??傊Z寶玉會經(jīng)歷這一番磨難,往日的風流妙賞被窮愁悲痛所替代,留給讀者的是美被毀滅的深重悲劇感。
       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中沒有明寫杜少卿的結(jié)局。只說他漸漸耗盡家產(chǎn),甚至靠典當去接濟別人;往日的泰伯大祭、名士會詩也風飄云散。杜少卿雖然沒有經(jīng)歷大喜大悲,沒有賈寶玉式的人生幻滅感,但當他耗盡家財、無力維系他的儒者之行和名士風流之時,也只好任憑一輪紅日西墜,望著日趨沒落的社會而深深嘆息。
      三、書生無用
       杜少卿和賈寶玉的悲劇結(jié)局隱含著一個沉重的話題:百無一用是書生。關(guān)于“書生之用”,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中有過一番設(shè)想。他描寫了如莊征君、遲衡山、虞博士等真儒名賢,與匡超人、嚴貢生、范進等可悲可笑之人形成鮮明的反差;又描寫了沈瓊枝這位奇女子,為了擺脫為人作妾的命運,賣詩賣畫,自食其力;書末的四位奇人更是作者心中理想的生存方式,毫無依傍,安于貧賤,詩書琴酒,以樂天年。然而這些設(shè)想都過于理想化:莊征君受皇帝征辟而不就,隱于南京,玩賞湖光山色;沈瓊枝得到杜少卿的幫助,得以結(jié)束賣詩的生活,回到家鄉(xiāng);四位奇人各有絕技,無一點煙火氣,飄然如仙。對這些既有志于兼濟天下而又蔑視功名富貴的讀書人,吳敬梓為他們構(gòu)建了理想的社會人生。然而,杜少卿等名士風飄云散的現(xiàn)實又將作者美好的設(shè)想無情地摧毀,留下的只有無限的悲哀與迷茫。
       這種悲哀與迷茫在賈寶玉身上體現(xiàn)得更為深重。賈寶玉不滿于這個社會,然而他必須依賴于這個社會。當他所依賴的賈府分崩離析,他的前途就變得一片黑暗:不習舉業(yè),無榮身之階;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無稼穡之份;嬌生慣養(yǎng),手無縛雞之力,無一技之能……他漸漸成了一個“多余的人”。賈寶玉的乖戾性格和風流妙賞顯然是作者所歌頌的,然而這類人面對現(xiàn)實社會的大風大浪將如何立身?書生究竟有什么用處?這是古代失意文人,包括曹雪芹和吳敬梓,苦苦探尋而又不得其解沉重話題。
       我們喜愛美好的文字,但我們不愛坎坷的命運;然而沒有坎坷的命運和無限的悲傷迷茫,何來驚天動地的文字?只要世間存在苦難,驚天動地的文字就會生生不息。正如地藏王菩薩一樣,“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驚天動地的背后是飽含血淚的鮮活生命,這樣的生命值得我們敬仰。
      
  •     馬二先生是《儒林外史》中塑造的形象鮮明的角色之一。很多人認為他被科舉所累,一生毫無成就,最后只得靠編寫科舉“參考書”來謀生。將舉業(yè)視為人生的唯一奮斗目標,是一個毫無是處的可憐蟲
       但是我覺得這種看法未免過于片面,馬二先生雖然有很多荒唐之處,可身上還是有許多閃光點。
       第一馬二先生為人古道熱腸,對朋友夠義氣。比如書中第十四回,璩公孫遭到衙役的勒索,馬先生為了朋友講自己辛辛苦苦攢的錢全部拿出來幫璩公孫脫難。他當時是這樣想的“我同他是深交,眼睜睜看他有事,不能替他掩下了,也就不成個朋友了。”之后他又對璩公孫說“為朋友上一時激于意氣,難道就要你還?但不得不告訴你一遍,明日叫人到我那里把箱子拿來……不可再留著惹事。”不僅不圖回報,反而為朋友想的更深遠。從這里也可以看出來,馬二先生并不是迂腐呆滯的。面對萍水相逢的匡超人,馬二先生同樣也顯出了一種俠氣??锍寺牭鸟R二先生要贈與盤纏,只希望有一兩銀子便足夠了。沒想到馬二先生說“不然,你這一到家,也要些許有個本錢奉養(yǎng)父母,才得有功夫讀書,我這里竟拿十兩銀子給你?!笨吹竭@里誰敢說馬二先生只是個被科舉制毒害的無用可憐蟲,憑這句話馬二先生被稱為俠者,當之無愧。
       第二馬二先生為人光明磊落。他把舉業(yè)當做畢生奮斗的目標,先不說這個目標定的是否有問題,為了這個目標馬二先生辛辛苦苦的努力了幾十年。不像周進遭受打擊后就放棄去經(jīng)商去了,這種堅持的精神就值得我們欽佩。他渴望功名,光明磊落的為之努力奮斗,從來沒有想過為了功名,去做一些有失人格的事情。
       第三馬二先生有一顆寬容、善良的心。在書中第十五回,馬二先生發(fā)現(xiàn)自己被“洪神仙”欺騙利用后,卻沒有計較,寬容的原諒了他?!八瓉斫Y(jié)交我是要借我騙胡三公子?!庇窒氲健八澚宋沂裁矗业降自摳屑に?。”并且馬二先生助其裝殮,備了牲醴紙錢去祭奠,剩下的銀子他也一個毫不取,全送了洪神仙的女婿和侄子。從這里還可以看出馬二先生雖然會羨慕有錢有勢人家的排場,但是他不是一個吝嗇愛財?shù)娜?,屬于仗義輕財?shù)念愋汀?br />    馬二先生是一個有血有肉、十分豐滿的形象。他是被科舉制度所毒害,有時顯得荒唐迂腐,但是不能因為這些就否定他,把他定義為一個消極的人物。他的身上有著許多優(yōu)秀的品德,上面列舉的三點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這些品德使他成為一個令人尊敬的讀書人。
      
  •     好多年沒翻了,記得當年只覺得先生白眼看世界,人性的丑陋刻畫得入木三分,20年過去了,我等凡人隨波逐流,也算是閱盡人間百態(tài),現(xiàn)在舉國逐利、禮崩樂壞,各種社會精英、專家學者都能對號入座,一派末世亂象,但愿大亂后有大治,吾輩不知是否有幸得見,嗚呼哀哉!
  •      我喜歡《儒林外史》,當年還用它拿了一個校級課題。我也曾經(jīng)謅了一篇論文,可惜毀于搬家的過程中。我就是喜歡它的真實,真實得叫你對一個階層感到絕望:可能吳敬梓當年還挺在乎正文里面的某幾個人物,但是我在《儒林外史》里就很難發(fā)現(xiàn)一個爽麗的讀書人(或者說知識分子)。我最喜歡的是正文后那四個還不錯的俗人,但是那四個俗人根本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就存在不了,給人的只是一種希望,就象魯迅小說里夏瑜墳上的幾朵小花。其實《儒林外史》反映出來的明清知識分子的齷齪,我們這個時代的人是應(yīng)該能夠理解的。宋代以來,隨著教育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知識階層的擴大是相當劇烈的。但是,蒙古和滿清入關(guān),為了控制漢人,連官僚都分為兩個系統(tǒng),雖然實行科舉制度,但是明顯貶斥漢人知識分子。明朝雖然是漢人政權(quán),但是國家政策卻顯得太具有收縮性了,制約了知識分子的行為。在這樣的時代,通過科舉進入官僚系統(tǒng)只能是極其少數(shù)。即使進了官僚系統(tǒng),在元清兩代也是受壓制的對象。知識分子坐館、上街算卦、代寫書信、給商人和地主管理財產(chǎn)、做幕僚等,這就是他們的職業(yè)選擇的若干可能性。專業(yè)性很強的職業(yè)都被專門的匠人占據(jù)了,知識分子不屑于做,也是做不來的。如果他們沒有足夠的家產(chǎn)的話,也進不了官僚系統(tǒng),知識分子的實際地位是很低的。社會雖然有了很大發(fā)展了,明清知識分子關(guān)于“知識”的觀念還是很局限,沒有能夠去逐步擴大涉獵范圍,以促進和順應(yīng)社會的發(fā)展,依然關(guān)注的就是傳統(tǒng)的倫常、道德、政治。
        這就注定知識分子自身不能進行一次大的蛻變,價值觀念發(fā)生重大轉(zhuǎn)變,積累更多實際“知識”,投身到更實際的社會生活中,擴大就業(yè)范圍。他們做不到!這個群體越來越龐大,他們卻越來越顯得對社會沒有多少實用價值,更可惜的是他們中很多人的價值觀念總是轉(zhuǎn)變不過來。在那樣的時代,他們是無比痛苦的,他們深刻體驗到時代出現(xiàn)了問題,卻迷失在一系列問題中:民族矛盾、政治的黑暗、文字獄、知識分子地位不斷下降、市民階層實際地位的上升、俗文化的興起、個人經(jīng)濟生活的危機,這一切把他們壓得透不過氣來。面對這樣的壓力,這個階層分裂,有的繼續(xù)盲目追逐功名(比如說落第二十次以上也要繼續(xù)考),有的選擇堅守傳統(tǒng),有的選擇清高,有的選擇歸隱,有的選擇放縱,有的選擇鉆營,當然有一小部分也能轉(zhuǎn)變觀念去經(jīng)營工商賤業(yè)。我曾經(jīng)做過一些關(guān)于清朝知識分子群體的數(shù)字統(tǒng)計,可惜的是這些數(shù)字都丟了。我常常覺得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地位,跟擴招以后的中國大學生的境況很相似?!度辶滞馐贰方o人的是清醒與悲涼。
      
  •      王冕是《儒林外史》中登場的第一人。對于一部小說而言,最難寫的就是開頭,小說的開頭往往都暗藏玄機,且不論現(xiàn)代小說對完美開頭的孜孜追求,單是中國古典小說的開頭,大多字字珠璣,別有深意,并且喜好以詩詞開篇?!度辶滞馐贰芬嗍侨绱?。
       王冕是全書中作者最傾心、最具有人格魅力的人物之一,和杜少卿前后輝映,猶如兩座山峰,拱起了整本小說?!度辶滞馐贰分械姆疵嫒宋锉姸啵c對王冕杜少卿等人的推崇相比,吳敬梓無疑更重批判,而對眾多腐儒昏儒的批判則更顯出王冕的出場在整部小說中極其關(guān)鍵的作用。我覺得,王冕之所以被置于全書之首,蓋在于王冕猶如一面清鏡,站在隊列最先,其身后的一干儒生次第經(jīng)過,王冕的高潔正映襯出其后眾多出場者低劣的人品和污濁的心靈。王冕仿似一桿標尺,衡量出眾人的蠅營狗茍。
       當然,王冕的出場的作用絕不僅僅是為了“對比”。這實際上是一個在對比中雙向互動的過程——每出場一個反面人物,如范進,他們身上的某些弱點便在王冕幾近完美的人格魅力的照射下凸顯出齷齪,同時,他們的齷齪也加深了我們對王冕的敬佩,于是,幾乎每有一個新人物出場,王冕的圣潔便加深了一層,王冕的人格并非只在第一回中被表現(xiàn),其后的每一回都可以看做是對王冕人格的隱性描述。比如,周進欲撞死在貢院,表現(xiàn)的是其對功名的執(zhí)著,而這正好映襯出王冕的超然,所以,吳敬梓在描寫周進范進一干人的同時也更清晰地描摹出王冕的畫像。王冕就像泉水之源,清澈甘洌,而其下游之水則清濁不定,但每一股細流都源于王冕,都能夠在王冕這里找到一點影子。所以,王冕差不多只能出現(xiàn)在小說的開頭,甚至只能是小說中出場的第一人,王冕若是在小說中部抑或后部才出現(xiàn),則這種“正本清源”的安排就蕩然無顯了。
       具體摹寫王冕的章節(jié)只有第一回,但王冕的身影卻貫穿全書,閃動在所有的五十六回之中。
  •     我是一個上課從來不聽講的人,上課無聊,除了睡覺還是睡覺,正好這本書可以消遣幾天時間,書上不是一個人的故事,也不是一個年代,看著看著,才忽然明白,故事前面的人物已經(jīng)老了死了,也真的看見了時間的人世百態(tài),沒事的時候也想想明朝那些文人,真的很有意思,還沒看完,人物太多了,記也記得不太清楚了,算了,還得繼續(xù)......
  •     人生南北多歧路,將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興亡朝復(fù)暮,江風吹倒前朝樹 功名富貴無憑據(jù),費勁心情,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     這一首詞也是個老生常談。不過說人生富貴功名是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見了功名,便舍著性命去求他,及至到手之后,味同嚼蠟。自古及今,那一個是看得破的。
  •      這書的確是放在任何一個時代都能警醒世人的一部經(jīng)典,不過或許是因為古時的寫作手法比較單一,人物眾多,又礙于現(xiàn)實,所以作為一部書,不可避免的顯得有些松散單調(diào)了,人物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幾乎僅僅是會面和幫襯,有的甚至只是在末章,姓名被印在了一張紙上罷了
       不過,如果把它當作評彈或是說書的唱詞,倒可謂是一流的了,流暢的表達,事無巨細的闡述,間雜著的裊裊鄉(xiāng)音,若真能在耳畔響起,一定會余音繞梁
       想來古時候底層人民之間的交流就用的是這樣的口吻吧
  •   也正讀到這里,僅一章就讓你分析的這么完整,贊一個!
  •   謝謝,勾起了興趣~
  •   “本以為這一句已經(jīng)是刻薄的極限了,沒想到下一句他就又突破下限了的感腳”這一句與下一句指的是什么?
  •   讀起來各種各樣的趣味和感悟。
  •   印象挺深的一段文字是鶯脰湖上游春:
    “當下牛布衣吟詩,張鐵臂擊劍,陳和甫打哄說笑,伴著兩公子的雍容爾雅,蘧公孫的俊俏風流,楊執(zhí)中古貌古心,權(quán)勿用怪模怪樣:真乃一時勝會?!?br /> 絕妙的群像。
  •   這些都是可憐人,不像今天可考公務(wù)員,但也可參加大小公司或擺攤。我就不覺得孔乙己純是熱衷功名,不知大家是如何得出這結(jié)果?當年說要救國,不做奴才,但卻對孔乙己這些讀了許多書,算是中國的精英或精英儲備,卻不幫他們轉(zhuǎn)型參加救國,不做奴才??梢娬f救國等只是推銷自己的西學的口號而已??滓壹阂D(zhuǎn)型只需要學一兩年數(shù)學及英法或日德文即可,之后就看他們自己的意向了,不過至少就可以有百家爭鳴,好過魯迅胡適獨霸話語權(quán)。
  •   說的不錯,這種轉(zhuǎn)換總是帶些惆悵吶
  •   鳳鳴岐可算其中的一個異數(shù)
  •   正因為平淡,讓人能靜下心來細細品味作者呈現(xiàn)給我們的明清兩朝的風土人情。
  •   第一次讀這樣的小說,整部書讀來沒有什么引人入勝的曲折情節(jié),也沒有貫穿全書始末的主人翁,只有一個一個走馬燈似上場的各色人物,毋須道清他們源自哪里走向何處,讀的過程中稍覺枯燥無味,當闔上全書,確有一絲淡淡的悲涼。
  •   唯痛惜一點,吳敬梓在一個敘事節(jié)里著重描畫一兩個人物,這一兩個人物到別的敘事節(jié)中客串時性格就少有發(fā)展。原來鮮明的人物隨著作者邊緣化的處置漸漸黯淡下去了。
  •   恩,有道理
  •   為神馬袁行霈的《中國文學史》上只說了王玉輝鼓勵女人殉夫而不說他事后哀傷,太坑爹了啊。。這讓我們這些只停留在范進中舉水平的考生情何以堪啊。。。
  •   大概因為王老哥只是略微傷心了一下而已,不過文學史畢竟只是片段的真實,某種程度上說也是文學作品的敵人吧。
  •   多謝學長指教。的確會有這種感覺唉,看來還是得讀原著??!
  •   確實,看原著才是王道啊……
  •   有淫穢語更顯真實,人情冷暖
  •   說的很誠懇,正在看呢
  •   馬二先生是最最真性情的人,馬二先生行的是本心,和水滸的魯智深一樣。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