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年02月 出版社: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作者: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 頁數(shù):70 譯者:張帆 注譯(參考馮至譯本)
Tag標簽:無
前言
出版“外教社走近經(jīng)典德語閱讀系列”,出自外教社策劃編輯的總體設想。既是“導讀注譯”本,也就是說叢書體例已定,無須編者費神。但“導讀”什么,卻頗費躊躇。篇幅所限,不能過長;要單獨成冊,也不能太短。所以最后選出的,大體為中等篇幅的作品,也有由短篇組成的“文集”?! ∽髡叩拇_定,是選篇的另一問題。德語文學的不少經(jīng)典之作,尤其是像歌德、席勒、海涅等人的作品,其德語原文,近年來在國內(nèi)屢被選家看中。研究或?qū)懽饕蟆俺鲂隆保x編外語讀物也該不拘一隅。經(jīng)過斟酌,我們?nèi)Χǎㄒ韵掳醋髡叱錾攴菖帕校┦灞救A(1788-1860)、默里克(1804-1875)、俾斯麥(1815-1898)、馬克思(1818-1883)和恩格斯(1820-1895)、馮塔納(1819-1898)、拉伯(1831-1910)、里爾克(1875-1926)以及愛因斯坦(1879一1955)的八冊德語作品。作者大多出生于19世紀,其活動時間,除了最后三位,也集中在19世紀。這個選擇的結果,首先與“經(jīng)典”的要求和“出新”的愿望相干,因為所選作品不僅可算“經(jīng)典”,更主要是它們(尤指德語原文)在國內(nèi)不容易讀到,有的甚至闕如。其次同德語語言的發(fā)展關聯(lián),因為恰恰在19世紀,現(xiàn)代德語正式形成,并在成熟和規(guī)范、豐富及典雅上,達到一個后世很難企及的高峰。而且,鑒于我們目前的德語學習,世風所趨,更多地依靠時文,追求實效,閱讀來自這個時期的文本,對我們研習經(jīng)典德語,認識德意志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愈顯重要。
內(nèi)容概要
里爾克超越了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思想與手法,被視為象征主義文學大師,尤其以詩鳴于世。本系列則選中他的《給一個青年詩人的十封信》。用中國詩人和日耳曼學者馮至的話說,這些信“渾然天成,無形中自有首位”,“里面他論到詩和藝術,論到兩性的愛,嚴肅和冷嘲,悲哀和懷疑,論到生活和職業(yè)的艱難”。而他那詩人婉麗多姿的筆法和真誠感人的情誼,讓這些信箋的動人魅力,經(jīng)久不衰。坊間也有此書中譯本,德語原文尚未見有國內(nèi)出版社印行。
書籍目錄
Einleitung1. Brief am 17. Februar 19032. Brief am 5. April 19033. Brief am 23. April 19034. Brief am 16. Juli 19035. Brief am 29. Oktober 19036. Brief am 23. Dezember 19037. Brief am 14. Mai 19048. Brief am 12. August 19049. Brief am 4. November 190410. Brief am zweiten Weihnachtstage 1908
章節(jié)摘錄
在此,我奉勸您盡可能少讀審美批評的文章,——它們要么是一己之見,已經(jīng)固化在毫無生機的僵硬之中而變得毫無意義。要么是賣乖的文字游戲,今天持這種觀點,明天卻持相反的觀點。藝術作品源于無窮的寂寞,批評難以企及其真諦。只有愛能夠理解它們,把握它們,公正地對待它們。——每當面對這樣的探討、評論或?qū)а詴r,您要相信自己和自己的感覺,否則,您內(nèi)在生命的自然成長就會慢慢地、在時間的推移中把您引向不一樣的認識之中。讓您的判斷力靜靜地、不受干擾地自我發(fā)展,如同每一次進步一樣,產(chǎn)生于內(nèi)心深處,既不能強迫,也不能催促。一切都是這樣孕育而生的。讓每個印象和情感的萌芽完全在自身中、在黑暗里、在不能言說、不知不覺及個人理性所達不到的地方得以完成,以極大的謙虛和忍耐,期待新的豁然開朗的狀態(tài)到來的那一時刻:唯有此,才可謂藝術生活:無論是理解還是創(chuàng)作,都不例外?! ∵@里不能用時間,也不能用年份計量,就是十年也算不上什么。作為一名藝術家就意味著:既不算也不數(shù);像不擠壓汁液的樹木般成熟,自信地屹立在春天的疾風驟雨中,不怕風雨過后夏天不會到來。夏天一定會來的,但它只會來到這里——能夠忍耐的人身邊,好像永恒一樣。那么無憂無慮、寂靜而寬廣。我每天都在學習,在令我感激的疼痛中學習:“忍耐”就是一切!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