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之劍

出版時間:1996  出版社:廣東教育出版社  作者:趙汀陽 著,黃穗中 插圖  頁數(shù):79  字數(shù):500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人們在年幼時,大都會對我們生存的世界有一種不可遏止的驚奇,而對生命現(xiàn)象除了驚奇之外,對于死亡更有一種畏懼。對世界的驚奇和敏畏恰恰就是一種哲學關懷,許多兒童的問題常常也就是哲學問題;尤其是那些半大的孩子,會對一些根本性的問題執(zhí)著地思考。但是,這些問題我們很難在大人那里找到滿意的答案。   哲學就是愛智慧。哲學是一種思考,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這套叢書就是面向那些愛思考、愛智慧的青少年,由幾位著名的中青年哲學家和他們一起來想一些關于世界和人生的問題;通過一些小故事,小問題來解說一些爸爸媽媽最不耐煩或者根本無法回答的問題。

作者簡介

趙汀陽,哲學碩士,現(xiàn)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工作。

書籍目錄

前言思想的功夫開路而行平常心,異常思追問之一追問之二詭辯懷疑剃刀還原分析辯證解釋消解詩化正名無立場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思想之劍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6條)

 
 

  •   介紹了一些著名的哲學上的思想方法,語言樸實,又很生動有趣,而且我們也可以看出作者大致的思想傾向,既有西方那種厲害的邏輯方法,又融合了中國的思想傳統(tǒng)。
  •     漫畫簡單而又極有智慧
      
     ?。ū疚臉祟}為編者所加)
      
     ?。ò鏅嗌昝鳎哼@個文檔的版權歸該文的原作者所有)
      
      米爾彌冬人
      
      2007-11-01 21:57:38 一言難以蔽之enough is enough BLOG
      
      (原文總標題:我不和你說什么)
      
       知道趙汀陽是因為《論可能生活》一書,書的副標題是“一種關于幸福和公正的理論”,大一時自己在圖書館誤打誤撞地看到過,書名很喜歡,就借回去了。但是,閱讀這種哲學倫理學的書對我來說很吃力,所以細細看完前半部分之后,就開始走馬觀花了。后來還在浦苑聽了一次“第六聽書棚”的講座,講的就是這本書,印象中講座老師還援引了對趙汀陽很高的一個評價“當代中國少有的不被西方理論霸權影響的哲學家”。今天看了97、98年的《天涯》之后,迫切想去買趙汀陽的書,不是他的學術著作,而是他的漫畫書。《天涯》封二上的“學者漫畫”是趙汀陽的專欄,每期兩幅單格漫畫,簡單而又極有智慧。他的漫畫和文字都很好,分開來也互不損傷。畫面喜歡用大塊的陰影,不喜歡用線條,人物要么方頭房腦,要么胖胖園園,像極了企鵝。文字極簡短,但是犀利處、幽默處絲毫不少。因為是搞哲學的緣故,趙氏漫畫常常拿哲學家開玩笑,畫里畫外都有哲學背景,像我這樣的外行只能是看看熱鬧。熱鬧確實是熱鬧,據(jù)說當年有很多人是因為想看趙汀陽的漫畫才買《天涯》的。
      
       ……
      
      
      
      
      
      
      
  •     此書評作者:蓑笠翁 原發(fā)表于: 2006-3-30
      原文題目:購書瑣記
      
      
      
       ……
      
       趙汀陽無疑是個極為聰明的人,記得去年講課的時候第一句話就是“這個話筒很變態(tài),你們不覺得嗎?”他的意思是聲音通過話筒傳出聽起來怪。他的書名都很有意思,“論可能生活”、“沒有世界觀的世界”、“一個或所有問題”,這些名字給人以無限的遐想。李澤厚就曾說過,他的學生中趙汀陽是最聰明的一個。
      
       ……
      
  •     此書評來源: 2006.03.21. 王占陽:黎鳴的愚蠢與趙汀陽的聰明
      
      
      (說一下子,《思想的原創(chuàng)性要求》一文可是我今年(2006年)春節(jié)期間照著紙本敲成電子版本的哦~~~~)
      
      
       ……………………
      
      
       二、趙汀陽先生的聰明
      
      
        有意思的是,當黎鳴先生目空一切地高聲責問“中國人為什么這么愚蠢?”、“中國為什么產(chǎn)生不了哲學和哲學家?”時,中國的一位富有自信心的哲學家卻在勇敢地宣稱自已是一位“哲學家”。這位真正的哲學家就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的趙汀陽先生。趙汀陽先生無疑是很聰明的。趙先生的聰明不僅表現(xiàn)在他在純哲學領域的創(chuàng)造性方面,而且也表現(xiàn)在他喚醒國人的創(chuàng)造力方面的做法也是“美國式”的、是擺事實講道理的,而絕不是愚蠢的“黎鳴式”的。趙先生的這種聰明,在他所撰寫的《思想的原創(chuàng)性要求》一文中,得到了集中的表現(xiàn)。趙先生何以是聰明的,相信大家耐心看過這篇通俗易懂、平易近人、富于理智和智慧的文章,自然也就明白了。
      
      
       趙汀陽:《思想的原創(chuàng)性要求》(轉貼)
      
      
        在90年代的學術規(guī)范討論中,不知道怎么就慢慢形成了一種通常以委婉方式表達出來的看法,按照這種看法,思想原創(chuàng)似乎被認為是一種“不能太多”的奢侈品(本來人們的正常感覺是,原創(chuàng)的東西是“不可多得”的),甚至似乎在學術規(guī)范之外。這種感覺確實有些怪誕,因為本來人人都知道,創(chuàng)造性恰恰是學術規(guī)范的一個要求,尤其是個最重要的要求。今天居然需要強調(diào)創(chuàng)造性,這說明事情已經(jīng)很變態(tài)了,就像當年弗洛伊德“發(fā)現(xiàn)”了性沖動必須被重視一樣說明文明已經(jīng)很變態(tài)了。不管是科學家、哲學家、藝術家還是政治家、企業(yè)家,當然都是那些有創(chuàng)造性的才是最好的,例如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牛頓、愛因斯坦、弗洛伊德、馬克思、維特根斯坦、凡?高、馬赫、莎士比亞、愛迪生之類(這些偉大人物太多,懶得羅列了)。為什么現(xiàn)在會有許多人失去了對創(chuàng)造性的樸素敬意?為什么許多人不再有衷心贊美的心情?至少有兩個原因,一是現(xiàn)代性導致的平等、民主、個人主義之類觀念的夸張發(fā)展使得許多人只以自我為標準,而不再超越自我去尊重作為“別人”的偉大人物和偉大思想;另一個原因是現(xiàn)代社會所允許的太過容易的創(chuàng)造與涂鴉分不清楚,當然,可能還有一些別的更不正常的原因,比如說學術政治。在中國,由于失去自信,還產(chǎn)生了一種“貴而賤目”的文化仆從心理,即不相信今天中國人自己會有創(chuàng)造,創(chuàng)造者在西方。隨便一本西方人的書好像都刻意好好學習、活學活用。大概是11年前,有個中國學者拿著他的書對包括我在內(nèi)的一群同行說道,你們?yōu)槭裁匆谎鄱疾豢次业臅??為什么康德的書你們讀了一遍又一遍?你們刻意指出我的書完全錯了,但不能一眼不看。我以為這是一針見血的質(zhì)問。沒有道理地侮辱自己的同胞就是侮辱自己。
      
        在這里我只想復述人人心中其實都有的關于創(chuàng)造性的一些基本感覺——至少我相信是人人心中本來就有的感覺。
      
       ?。?)一種東西被認為是好的,首先因為人們需要它。顯然,創(chuàng)造性思想和非創(chuàng)造性文獻都是需要的,前者創(chuàng)造觀念,后者整理、解說和宣傳觀念,所以它們都好。當一種東西被認為是更好的,是因為存在著比較。有些比較特別明顯,因此容易理解,例如新鮮空氣比污濁空氣好。有些比較則隱蔽一些,例如創(chuàng)造性。我們是什么覺得創(chuàng)造比模仿更好?這種“更好”不一定是更精致,模仿性作品有可能比創(chuàng)造性作品更精致,一幅凡?高的偽作有可能和原作一眼或更漂亮,一本解釋康德的著作可能比康德自己說得更清楚。創(chuàng)造所以被認為是更好的,一個原因是,創(chuàng)造是更難的,而難以做到的東西相當于稀缺的東西,物以稀為貴的道理在此同樣成立;更進一步的原因可能是,創(chuàng)造性相當于活力,人類文化也需要新生力量,就像生命需要活力一樣。假如文化沒有新生觀念,那么就將“熱寂”為無文化的物理過程。
      
        (2)再從人的經(jīng)驗角度看,所有心有感覺的人都能體會到,永遠“例行公事”(routine)是不可容忍的生命經(jīng)驗,人會瘋掉,或者白癡化,只有創(chuàng)造才能拯救經(jīng)驗和思想。在這個意義上說,藝術和哲學——文化中兩種以創(chuàng)造性為主要特點的工作——的功能在于拯救經(jīng)驗和思想,它們使得人類能夠保持總會有更有意思的經(jīng)驗和觀念刻意感受和思考。不過這里有個必須考慮的問題:人類既渴望創(chuàng)造又希望保守,人本來就是自相矛盾的,這兩者都是人類的基本需要。從詞匯表上看,創(chuàng)造、冒險、征服、新奇、不凡、奇跡、革命、反叛等等是一個系列的,而保守、安全、傳統(tǒng)、規(guī)范、平庸、齊常、屈服、模仿、因循等等是另一個系列,分別表達兩種基本需要,即人又要奇跡又要安全感。因此,創(chuàng)造和制度同樣重要同樣正當。
      
        (3)但是有兩種不正當?shù)男袨?。一種是以制度化的方式來搞亂價值的自然體系,特別是把制度所機械蘊含的東西定義為最高成就或最有價值的東西。這等于斷了文化的生路。所以,制度化、齊?;?、標準化、規(guī)范化、全球化等普遍主義要求在文化上恰恰必須非普遍地成立。這意味著,任何一個原則,包括任何一個普遍原則,都只能有限地非普遍使用。我相信這一似乎自相矛盾的原理是文化和生活的真理。這個原理也適合用來批評另一種不正當行為,即把創(chuàng)造濫化為“一切都行”的涂鴉,創(chuàng)造的濫化反而等于把創(chuàng)造制度化,最后就是無創(chuàng)造可言。
      
       ?。?)如果創(chuàng)造是任意的,那么就是無價值的涂鴉。這一點本來應該是顯然的,不過要證明它居然是個理論難題。幸虧人們的直覺已經(jīng)是很好的證明:為什么順手亂畫、順嘴胡說不算創(chuàng)造?因為太容易,人人都會的事情就不值錢。因此,創(chuàng)造在于難度。另外,只對自己有意義的私人問題有感悟,也許很獨特,有個性,但也不是創(chuàng)造,就是說,個性不是創(chuàng)造的特征,創(chuàng)造必須有公共意義。就像我們說一個人有個性,并不見得是在稱贊他是偉大的。我們贊美一個偉大的作品,相當于在說“它做了我們想做但做不到的事情”,而不是在說,“它這么有個性,它做了我們并不想做的事情”。
      
      
  •     此書評來源:《商務周刊》雜志
      
       —趙汀陽 哲學家,最令人尊敬的是他用漫畫的幽默表達多元和智慧的思想味道,每期《商務周刊》的第95頁,都能看到他的漫畫專欄《過度詮釋》
  •   剛知道是李的學生.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