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歡而散的文化聚會

出版時間:2007-6  出版社:安徽教育  作者:孫宜學  頁數(shù):224  
Tag標簽:無  

前言

  進入20世紀,一向閉關鎖國的中國被迫慢慢敞開了大門,中外文化、文學的交流也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恢復、豐富起來,拜倫、雨果、托爾斯泰、屠格涅夫、杜威、羅素……在中國人面前打開了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印度詩人、哲學家和社會活動家泰戈爾就是在這股潮流中訪問了中國,并對中國文學和文化產生過很大影響的外國作家,他的來訪重新使早就中斷的中印文化交流煥發(fā)活力。泰戈爾是抱著對中國人民的深情厚誼訪華的,令人遺憾的是,這是伴隨著一連串的誤解的不愉快的交流,是一次不歡而散的文化聚會。在今天的人看來仍不免為這些誤解而深表遺憾?! ∩掀g介紹  泰戈爾與中國的這次文化交流,是由他訪華前中國文化界對其思想和作品的翻譯介紹拉開序幕的。這一序幕大致分三個階段徐徐拉開。 ?。ㄒ唬 √└隊柵c中國的最早接觸,開始于“五四”前后,這與他在1913年以英譯的詩集《吉檀迦利》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有直接關系。因為他的獲獎,不僅印度人感到歡欣鼓舞,實際上整個亞洲都在為此載歌載舞——這畢竟是亞洲人第一次獲得如此高的世界榮譽?! ≡谔└隊柅@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前,他在歐洲就已經(jīng)獲得了不少贊譽,得獎后不久,歐洲就掀起了盛況空前的“泰戈爾熱”。而泰戈爾也頻繁地被邀請到歐洲和美洲各國巡回演講,到處宣傳東方的精神文明。所到之處,萬人稱頌,一路鮮花和掌聲。一時間,《吉檀迦利》成為歐洲最暢銷的書。而英國女王也適時地授予泰戈爾爵士稱號,錦上添花。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開始之后,詩人對歐洲感到了失望,于是轉而把拯救世界的希望寄托在美國和日本,并對這兩個國家進行了多次訪問。1914年之后,歐洲興起的這股“泰戈爾熱”傳到了日本。眾所周知,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兩個主要影響源就是歐洲和日本,在這兩個源頭處興起的這股“泰戈爾熱”不會不影響到當時在國內或國外的敏感的中國知識分子。而泰戈爾作為亞洲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也必然讓作為鄰邦的中國人感到驕傲和自豪,在翻譯介紹他和他的作品時自然也就增添了一種特殊的感情?! ?jù)筆者掌握的材料,中國最早介紹泰戈爾的生平和思想的文章是1913年《東方雜志》(第10卷第4號)上發(fā)表的錢智修的文章《臺莪爾之人生觀》。該文介紹了泰戈爾的基本哲學思想,如關于痛苦、快樂、愛情的看法,并說泰戈爾思想的基本核心是“人類之趨向,由惡而馴至于善而已”。泰戈爾主張人們應該過一種“獻身于理想、獻身于國家、獻身于人類之福利者”的生活,“臺氏所謂善之生活,即人類全體之生活者”,“泰戈爾屬于那種明知快樂而避之者,明知苦痛而求之者”,認為只有這樣,人的生活才能獲得較高的價值。文章盛贊了泰戈爾在生活和創(chuàng)作上那種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文章還附有一幅泰戈爾的像。而讓人欣慰又不解的是,中國這第一篇介紹泰戈爾的文章,實際上遠遠比后來的一些只知道贊揚或批評的文章更全面,更有價值?! ?915年起,泰戈爾的作品開始出現(xiàn)在中國的報刊上。1915年10月15日,《青年雜志》第1卷第2號上發(fā)表了陳獨秀用文言翻譯的泰戈爾的詩集《吉檀迦利》中的四首詩,以《贊歌》為題,署名為達噶爾著。在“注”中陳獨秀這樣介紹泰戈爾:“達噶爾,印度當代之詩人,提倡東洋之精神文明者,曾受諾貝爾和平獎金,馳名歐洲。印度青年尊為先覺,其詩富于宗教哲學之理想?!逼渲谐税盐膶W獎誤當作和平獎外,其他介紹基本上是中肯的?!   ‘斎?,在歡迎或批判的人群里,并非沒有對泰戈爾文藝作品的分析與研究。歡迎者如徐志摩就不用說了,批評者如沈澤民也傾心承認:“臺戈爾作為一個文學家是不錯的,我們不能否認他的價值。他的詩如《園丁集》、《飛鳥集》等,含著溫柔舒暇的南方情調;他的文如《人格論》、《人生之實現(xiàn)》等,證明他是一個最優(yōu)秀的Stylist(文體家?!幷咦ⅲ?;他的小說和戲曲,我雖沒有仔細讀過,可是就我讀過的講,確是值得介紹給中國青年的一種讀物。”只不過與對泰戈爾作為哲學家的思想的探討相比,國內對他作為文學家的身份關注較少而已。這并非因為他們無力談這個問題或不重視這個問題,而是因為他們在這個問題上基本上是一致的,基本承認泰戈爾在文學上的杰出成就。但也有人對此存在異議,代表者為聞一多。他在《泰果爾的批評》一文中就深刻地批評了泰戈爾詩的哲理性壓倒了藝術性,認為他的詩的最大缺憾是“沒有把捉到現(xiàn)實”,“他的藝術實在平庸得很”,“泰果爾的詩是清淡,然而太清談,清淡到空虛了;泰果爾的詩是秀麗,然而太秀麗。秀麗到纖弱了”。但這樣針對泰戈爾作品的批評畢竟太少了,大多數(shù)注意到泰戈爾作品的人多采取沈澤民的態(tài)度:“然而我們今天不是問這些事情,我們是問臺戈爾的思想,對于今日的中國青年是否要得?!薄 嶋H上,泰戈爾對中國一直是懷著深情的,他一直是以滿腔的同情和親情在關注著中國。他反對戰(zhàn)爭,反對盲目崇拜物質進步的聲音,他對中國人民發(fā)出的聲音是親切友善的,他希望和偉大的中國人民一起為迎接新時代的春天而共同努力,就像他在上海的第一次談話中所說的:“我的希冀只在共同你們新來生命的動蕩,共同你們的想望與歡欣。我求你們容許我的參加。我不是一個哲學家,你們只須當我詩人看待。在你們的心里替我預備著一個地位,不要在公開的講壇上安置高座。我只求得你們的心,我要你們的情愛,不叫辜負這難得的時機。我相信你們的前途有一個偉大的將來,也就是亞洲的將來,我盼望那一天你們的民族興起,表現(xiàn)你們內在的精神,那是我們共有榮華的一樁盛業(yè)?!睂嶋H上,泰戈爾不但在訪華時是這樣說的,他對中國一直是這樣的態(tài)度。從這一點上說,當國內一些批判者把那些只有對敵人才說的話都潑到這位慈懷善心的好人身上時,我們這些后來者也難免感到難為情?! √└隊柕倪@次來華在中國思想文化界引起的爭論范圍之廣、持續(xù)時間之長、影響之大,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一個不容忽視的事件。這次論爭也是當時國內正深入開展的新與舊、中與西文化論爭的一個內在組成部分。論爭促進了中印兩國思想、文化的交流,推動了中國新文學運動的發(fā)展,加深了國人對東、西文化的理解和認識。泰戈爾來華引起的爭論,實際上也涉及到如何對待外來文化、文學這個中外文化、文學交流的根本性問題,其意義遠遠超出泰戈爾與中國,印度文化、文學與中國文化、文學的關系問題。這次爭論的成敗得失,對我們今天研究中外文化、文學關系,不失為一個可貴的參照。

內容概要

1924年5月29日,印度詩人、哲學家和社會活動家泰戈爾在鮮花和掌聲的簇擁下踏上了中國的土地。泰戈爾對中國的友好之情在上海第一次講演時就表露無疑:“我相信你們的前途有一個偉大的將來,也就是亞洲的將來,我盼望那一天你們的民族興起,表現(xiàn)你們內在的精神,那是我們共有榮華的一樁盛業(yè)?!比欢粩鄰娬{的“東方文明優(yōu)于西方文明”的論調在當時一批以救亡圖存、科學救國為宗旨的中國知識分子眼中無異于一種不抵抗主義、一種亡國奴哲學。于是,一場圍繞泰戈爾的文化大論爭在中國文化界拉開了序幕……

作者簡介

孫宜學,1968年生,復旦大學文學博士,2004年赴英國愛丁堡大學英文系進行博士后研究?,F(xiàn)為同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外文學關系研究。已出版學術著作《現(xiàn)當代西方文學》(合著)、《外國文學專題研究》(合著)、《中外浪漫主義文學導引》、《浪漫的精神行旅——走近文學大師莫洛亞》、《雪泥上的鱗爪——中外文學論》、《泰戈爾與中國》等;譯著《獄中記》《文學的哲學》《法國現(xiàn)代批評大師》《盧俊與浪漫主義》《美國的文明》等;主編大型學術叢書“中國大論壇叢書”、“西方近現(xiàn)代思想文化經(jīng)典譯叢”、“西方文庫·家庭書架”等;在《文學評論》《文藝理論研究》《中國比較文學》等雜志上發(fā)表學術論文六十多篇。

書籍目錄

序  一次不歡而散的文化聚會泰戈爾來華講演精華 東方與西方之警醒——過緬甸時對華僑的講演  詩人的使命——在上海的第一次談話  從友愛上尋光明的路——在杭州各界歡迎會上的講演  東方文明之危機——在上海各團體歡迎會上的講演  東方文明之發(fā)揚——在南京東南大學的講演 中國與印度是兄弟——在濟南各界歡迎會上的露天講演 創(chuàng)辦和平之鄉(xiāng)學校的歷史——在北京英美協(xié)會歡迎會上的講演 愛為濟世良方——游北海時對中外人士的講演 東西文化之精髓——在北京法源寺的講演 我的詩人生涯——在北京海軍聯(lián)社的講演 人類第三期之世界——在北京雩壇的講演 中國畫之觀感——在北京畫界同志會歡迎會上的講演 你們要遠離物質主義的毒害——在清華大學的講演 余之革命精神——對北京青年的第一次公開講演 巨人之統(tǒng)治及撲滅”巨人”——對北京青年的第二次公開講演 東西文化之批判——在北京的最后講演 佛教與東方文化——關于佛教的談話 我之教育方法——在漢口輔德中學的講演 友誼的記憶——告別詞泰戈爾來華論爭文精華后記

章節(jié)摘錄

  今天是我歡喜的日子,我多多地感謝你們把我從遙遠的印度請到你們的國里,這真是我的難得福氣。我有幾句供認的話對你們講。最初我接到你們邀我的信,我心里很躊躇。我從書本上看到關于你們的宗教與習慣的種種不同的說法,我認不清哪一家的話是對的。我心里想:“他們要我去究竟存什么盼望,我去時又有什么好消息帶給他們?”  年前我心里只是遲疑不決的,屢次展緩我的行期,一半固然為我的身體不健,但是老實說,一半也為是決斷不下。正在那個時候,春天到了,我們的春天比你們的來得早。我本來打算坐定一時著手我的演講,因為用英文講我是要預備的。但是春光來了,詩人也有了他的感召。一天一天的,樂調來到我的心里,自然地形成了新鮮的詩歌,我不由得忘卻了我自以為應盡的責任?! 〉俏夷菚r還是滿懷的不自在,像這樣地白費光陰,什么事也沒有做成,只做什么無聊的詩歌,我如何對得起中國盼望我的朋友。但是你們當然也明知道詩人是決不會履行什么職務的。詩人的職務如其有,也無非是開張著他的樂器,擒拿住太空中生命的秘密的顫動,調譜他的先覺的妙樂。是的,詩人的用途,只在生命蘇醒的俄頃,他來朗聲的布告,雖則人們還不會覺察,河里的堅冰已經(jīng)漸次地蘇解,嚴斂的肅殺的冷酷的寒冬已經(jīng)無形地消隱。它的無情的冰鏈曾經(jīng)封鎖住整個的世界,恫嚇愛和暖的人群,蟄居在緊閉的戶內。緊閉的門戶快開放了,現(xiàn)在春天已經(jīng)來到?! ∥倚磐心銈円欢w諒我的怠惰,體諒我的放棄責任。那時我心里忽然會悟,也許你們的邀請與春風的感召只是同一的消息,你們自己當年瀟灑的詩人還不是一樣地在春風里舉杯自醉,他們也何嘗記得他們的職務?我也只得荒廢我的職務,我愿意放棄你們的尊敬,取得你們的鐘愛與姑息。在其余的國內,我就不敢想望這樣的優(yōu)容,因為他們從不放松他們嚴厲的督飭,他們是絲毫不容假借的,所以我為顧全自己起見,也只得兢兢地盡我的責任,忘懷我的詩神。  我方才說過,詩人們的使命是在鉤探空中無聲的音樂,啟示夢境似的微妙的色彩,鼓舞理想的信仰與努力,像春風似的,帶來消息,私語懷疑的人間,不久便有絢爛的花朝。  現(xiàn)代的世界上多的是缺乏信仰的人們。他們不知道信仰是創(chuàng)造的勢力,不知道對于一個偉大的未來的信仰自身就會創(chuàng)造個未來。沒有信仰,你就不認識機會,你就容易錯過機會。有信仰的人們曾經(jīng)產生過他們偉大的文明。顧慮與懷疑只是滋生無益的爭訌,真文化的建設者只是有信仰的人們,他們有的是不存猜疑的童真,他們是夢人。  這創(chuàng)造的天才,你們可以在你們的歷史里看出,憑著信仰的真誠永遠向前進取,不問阻礙與限度。現(xiàn)代所謂懷疑派的批評,恰只能摧毀,不能生產任何的果實。所以朋友們,來吧,認定我們標準,再不必游移我們的信仰,我們處在一個緊要的時期,這是所有的民族結合的時期。現(xiàn)代的流血與苦痛是不能容許的,我們人類的靈魂在煩惱中想望和平,厭倦了爭競與擾攘的生活。我們都盼望這件大事的實現(xiàn),現(xiàn)在有的是可喜的機兆。你們這次邀我來到中國,便是一個憑證。在這幾百年間來打擾你們平安的門庭的,無非是商人與兵士與種種不討歡喜的賓客,但你們從不曾想著到外邦去邀請詩人。今天我竟然到了你們的中間。這不是一件大事嗎?——不是對我個人人格的禮貌,這是遭逢新紀元的春光的敬意。所以你們更不必問我?guī)硎裁聪?。從前的人們曾?jīng)用白鴿傳遞音信,在這爭戰(zhàn)的世紀的人們,也一般地寶貴他們的羽翼,但他們恰不再珍異他們云外的翱翔,他們只是利用他們來增加血流的分量。所以你們千萬不可利用詩人們來傳布消息。  我的希冀只在共同你們新來生命的動蕩,共同你們的想望與歡欣,我求你們容許我的參加。我不是一個哲學家,你們只須當我詩人看待。在你們的心里替我預備著一個地位,不要在公開的講壇上安置高座。我只求得你們的心,我要你們的情愛,不叫辜負這難得的時機。我相信你們的前途有一個偉大的將來,也就是亞洲的將來,我盼望那一天你們的民族興起,表現(xiàn)你們內在的精神,那是我們共有榮華的一樁盛業(yè)。

媒體關注與評論

  泰戈爾優(yōu)美而富哲理的講演,在20世紀20年代引起中國文化界的紛擾和論爭,為青年人的理想及“中國之崛起”找尋思想基點。  物質文明,雖然負有光圈的表面,但卻不如精神生活有活潑自然的愉慰,能給人以真的充實的生命?! ∶肯肫痫L吹著流蘇飄動的時候,便使我理想中得著中國文化的很深的印象,以為中國是一個奇異的浪漫的國家。早想親來一游,卻到今天才成事實?!  └隊枴 ∥覀兯约颖兜貧g迎泰戈爾來華,因為他那高超和諧的人格,可以給我們不可計量的慰安,可以開發(fā)我們原來淤塞的心靈泉源,可以指示我們努力的方向與標準,可以糾正現(xiàn)代狂放恣縱的反常行為,可以摩挲我們想見古人的憂心,可以消平我們過渡時期張皂的意義,可以使我們擴大同情與愛心,可以引導我們入完全的夢境?!  熘灸Α ∥覀兘^不歡迎高唱東方文化的泰戈爾;也不歡迎創(chuàng)造了詩的靈的樂園的泰戈爾;我們歡迎的,是實行農民運動(雖然他的農民運動的方法是我們所反對的)、高唱“跟隨著光明”的泰戈爾!  ——茅盾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不歡而散的文化聚會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1924年對中國素抱好感的泰戈爾踏上中國了的土地,但是泰戈爾來華卻成了一場“不歡而散的文化聚會”。對于他引起的一場關于東西方文化的論爭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