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革命

出版時間:2011-10  出版社:中央編譯出版社  作者:[美]埃德溫?J.丁格爾(Edwin J.Dingle)  頁數:220  譯者:張建軍  
Tag標簽:無  

前言

本書旨在介紹1911年10月發(fā)生在中國武昌、漢口和漢陽三鎮(zhèn)那段人所共知的革命歷史。由于成書非常倉促,讀者很難指望從其中找到重要的政治意義。然而,在本書的講述過程中,有著大量有價值的東西,涉及中國革命主義的新信息以及導致目前風起云涌的革命高潮的一些重大事件。雖然此次革命的重要性在目前尚難理解,但本書的寫作,意在使那些不太了解中國的學者知道一些中國人生活中的動人之處。    革命爆發(fā)時,我正住在漢口。整個戰(zhàn)爭期間,我一直呆在漢口。當和談會議在上海舉行時,我離開了這個革命中心前往上海。我是革命領袖黎元洪將軍的私人朋友,因此在那段時間里,我全時段地從政治幕后獲得了大量獨家新聞,這使我有可能寫出發(fā)生在這個革命地區(qū)并明顯影響這一地區(qū)的主要活動。恰在革命爆發(fā)前夕,我的一本書在英國和美國同時出版。書中包含著一些神奇的預言性話語,它給那些從未對中國政治進行過研究的讀者提供了一個總的概念:當革命使數百萬青年民眾認清真相時,這個國家會是什么樣子。    非常感謝《大陸日報》的編輯托斯·米拉德先生(Thos.F.Millard)所在辦公室人員的熱心幫助。因為他們容許我自由地采用那一時期該報的所有內容,書中的很多信息就是選自《大陸日報》,盡管其中的許多文章是我在戰(zhàn)爭進行期間為該報所撰,我在其后所寫的許多東西亦來源于此。    特別感謝住在漢口的熱威·伯納德(Rev.Betnard),在本書準備階段,他曾給我以不小幫助。以“一些革命因素”為題的一章,以及以“袁世凱”為標題的那一章,出自他筆下,本書中的許多圖釋也得益于他的精心搜集。真誠地感謝斯坦利·馮·波克斯(Stanley V.Boxer)先生,他為本書繪制了兩幅地圖的草稿,并為戰(zhàn)場略圖撰寫了文字說明。    最后,為我自己說幾句或許還算公道的話,由于不可避免的環(huán)境關系,本書公開出版上市之前,我無法得到出版商提供的校樣。    埃德溫·J.丁格爾    中國湖北漢口    1912年4月1日

內容概要

  該書英文原版出版的時間距辛亥革命爆發(fā)不到半年,旨在介紹1911年10月發(fā)生在中國武昌、漢口和漢陽三鎮(zhèn)那段人所共知的革命歷史。作者是一個外國人,對時局的實地觀察真切而又準確。本書內容包括了武昌起義、南北雙方在武漢的激烈爭奪、上海和平會議、民國建立等重要事件,以及許多重要人物,書中有70余幅當時拍攝的照片,更增加了讀者的現場感。全書既有作者本人對辛亥革命一些重要當事人的采訪,又有作者對時局的觀察與深層思考,同時,也對辛亥革命產生的原因作了深層次的分析,更像是介于新聞報道與學術研究之間的
“深度報道”。在本書的講述過程中,有著大量有價值的東西,涉及關乎中國革命主義的新信息以及導致目前風起云涌的革命高潮的一些重大事件。

作者簡介

  埃德溫·J.丁格爾(Edwin
J.Dingle,1881—1972),中文名丁樂梅,出生于英格蘭康沃爾郡,1884年來到中國,在華生活多年,對中國有著很深的感情與了解,特別注意將中國的情況介紹給西方世界。
  辛亥革命爆發(fā)時,作為上海《大陸日報》的記者,丁格爾就住在漢口。他還是革命軍領導人黎元洪的私人朋友。整個戰(zhàn)爭期間,他一直在漢口,目睹了革命發(fā)生初期的種種情況。南北和談在上海舉行時,他又去了上海、南京,接觸過袁世凱的幕僚。他利用獨特的身份,穿梭于各派政治力量之間,探尋政治幕后的消息,撰寫了大量獨家新聞。除此書外,他還著有《徒步穿越中國》、《我在西藏的生活》等著作。

書籍目錄

戰(zhàn)場略圖
引言
第一章 黎元洪:他的新中國藍圖
第二章 沖突的開始
第三章 革命戰(zhàn)爭
第四章 十里鋪的戰(zhàn)斗
第五章 漢口大火
第六章 武昌的政治活動
第七章 黎元洪期望和平
第八章 外國人的危急處境
第九章 漢陽的陷落
第十章 伍廷芳向世界呼吁
第十一章 和談會議——君主或共和
第十二章 孫逸仙歸來
第十三章 袁世凱
第十四章 四川動亂
第十五章 一些革命因素
第十六章 結論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插圖:人們都承認,在北京政權中,具有強烈的個性和具有綜合領導素質的那個人就是袁世凱。袁世凱在北京的第一個行動是精明的,但失敗了。他那個打算調停各派勢力的內閣實際上還未組成就解散了。連資政院也覺得自己除了只是舉手通過一些決議外,并無任何權力。不過,幾年前迅速罷免袁氏的攝政王被迫告退,成了這位內閣總理大臣對滿人的第一個大勝利。12月8日的《大陸日報》很好地敘述了“告退”的經過——皇太后這道允許攝政王“告退”的秘而不宣的詔令,構成這場政治大動蕩中所有事件里最有戲劇性的事件之一。它反映出改革勢力在貶黜滿人的計劃中已經有了巨大進展。這件事除了它本身那實實在在、具體而重要的意義之外,還說明了促使攝政王退職的袁世凱和攝政王之間的關系另有一番意趣。如果總理大臣袁世凱隱藏著某種報復心理,當下必在幸災樂禍,因為攝政王在短短三年前使袁氏丟官返籍,蒙受恥辱,如今袁完全戰(zhàn)勝了對方。誰也不知道,至少誰也說不出這件大事是怎樣促成的??墒?,袁世凱似乎一直為此活動,時間長達好幾個星期。他得到慶親王奕助的鼎力支持。他們二人對攝政王本人和隆裕皇太后說,為了解決當前帝國的動亂局面,攝政王應當隱退。攝政王不甘心退讓,但終于還是屈從了這一要求。從此,他完全退出了公眾視野。袁世凱及其追隨者和贊助者們希望,這一步驟會大大有利于朝廷,并有望與反叛者達成和解的可能。他們說,他們認為這會是事實??墒?,其他人,尤其是一些外國人認為,這一步驟如同其他很多步驟一樣,或許已經來得太遲;而且南方的騷亂分子會把這看成是朝廷方面軟弱的征候,因而會鼓起勇氣,繼續(xù)作戰(zhàn)。這些中國人說,事情不會如此。

后記

本譯本實際上并非第一個中文譯本,卻是目前最完整也最忠實于原書的譯本。    本譯本的接手是因中國人民大學蕭延中教授的引薦。當獲悉莫世祥先生曾有摘譯本(發(fā)表在《辛亥革命史叢刊》第七輯),2002年復有陳紅民教授主持翻譯的《辛亥革命目擊記》(中國青年出版社)時,譯者曾與出版社負責本書的賈宇琰先生談過個中詳情,賈先生在和出版社主編交流后仍決定重新組織翻譯,這樣,這本書的翻譯工作就開始了。    在翻譯過程中,我認真品讀了原書兩遍,即著手翻譯。在翻譯過程中,遇到不少專有名詞和歷史典故。為此,我查閱了黃光域先生編著的《近代中國專名翻譯詞典》和孫修福先生編著的《近代中國華洋譯名大全》以及其他一些工具書,對當時的武漢及鄰近地區(qū)的學校、機構等,進行了準確的對譯。盡管作者曾指出,“由于不可避免的環(huán)境關系,本書公開出版上市之前,我無法得到出版商提供的校樣”,實際上,全文并未因作者未來得及再校而出現文意含混之處。如果說有一丁點兒瑕疵,僅是七八處的文字略顯粗糙,全部如下:    第151頁(所指為原書,下同):hove to and cast anchor應為hove to cast anchor    第233頁:hour應為honour    第270頁:profered,應是proffered    第247頁:nakimura,應是nakamura    第287頁:antideluvianism應為antedeluvianjsm    第300頁:sinking應為sinkiang    第345頁:inate應為innate    需要指出的是,原書中腳注均標注為“木”。譯者在翻譯書稿時對某些地方標注了一些解釋性腳注,為行文方便,將原注和譯者注全部按順序改為腳注。譯者自認是本著認真的態(tài)度來完成本部譯稿的,呈現在諸位讀者面前的是一部最為符合作者本意的完整的譯本,但因能力學識有限,內中勢必還有一些不足,望有識者不吝指正。已經盡力的譯者只想在此處說,這個譯本終于可對得起丁格爾先生的在天英靈了。    在翻譯過程中,得到本系同仁郭永勝、丁曉杰兩位先生和韓澍同學的幫助,以及內蒙古圖書館忒莫勒先生的點撥。此外,還參考了莫世祥、陳紅民先生的兩個譯本。在此一并謹表謝忱!     張建軍    2011年9月19日正午

編輯推薦

《中國的革命1911-1912》:我是一個英國人,那時我一直在漢口。如果沒有辛亥革命,中國將會怎樣?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的革命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8條)

 
 

  •   此書為我的大學老師所譯著作,翻譯的水準還是很高的!我也很喜歡近代史,故而購此一本細細品讀并留作紀念。
  •   還沒閱讀,應該不錯
  •   一本譯書,質量上乘,作為辛亥那一年的記錄很多近距離的記錄,了解當時人的思想,行動等都有很大的參考性
  •      你曾經注意到一個中國人在一般情況下損壞或者徹底破壞東西的速度嗎?無論是在工廠里的技工,還是廚房里的廚師,抑或是在房子周圍的男孩子,或者園丁、船夫、補鍋匠或水手等,無法否認的是,中國人在破壞藝術乃至把一些東西徹底搞得不成樣子方面,都是行家里手。人們不只在一個地區(qū)看見過,也不只在中國社會的一個階層中看見過——在這個國家里和人民中間這是普遍的。當你橫穿中國領土時,你會被一種特殊的方式打動,這種方式對你的觸動遠在其他任何東西之上。每件事物以這種方式進入一種相同的腐朽并且尚不至過于無用的狀態(tài)。因此,在戰(zhàn)爭期間,中國人已經在告訴我們他們的天性是多么具有破壞性,他們在大肆打砸搶劫中是多么卑鄙。在漢口城周圍,經歷過大肆燒搶的街區(qū)綿延數英里,已感受不到絲毫苦痛。這就是這場可怕的內戰(zhàn)導致的災情的明證。
        來自北方的這群勝利者,如果能夠稍作努力的話,他們本不應表現得如此之壞——這些話說得多余了。所有的殘忍,所有以最粗野的方式表現出來的無恥,所有的反復無常的毀壞,所有的偷盜行為,對純潔少女的強奸,對幼小兒童的虐殺,對年輕姑娘的綁架,等等,都是北洋清軍所為。他們全體對老百姓造成的所有壓迫,都會載入史冊,但都不配是任何文明國家的軍隊所為。我明白,在寫作這部分時,我可以請求很多人站出來對我進行批評,但我不理解為什么那種事情會不讓公眾知道。中國正在一如既往地制造著口號,宣稱自己正在和西方文明并行向前。中國宣稱:她已經跳出了歷史發(fā)展的舊式軌道;這個世界在當下可以自信地尋找一種東西,這種東西在歷史上曾經使世界上各民族國家變得強大;自由和正義,以及其他目前還不能叫出名來的美德,存在于她當前進行的軍事活動中。這場戰(zhàn)爭旨在反抗那些——就我們所能描述的——確實是在推進真正改革的人。但是,中國給我們的證據卻是非常不充分的。
      
      
  •      該書英文原版出版的時間距辛亥革命爆發(fā)不到半年,旨在介紹1911年10月發(fā)生在中國武昌、漢口和漢陽三鎮(zhèn)那段人所共知的革命歷史。本書內容包括了武昌起義、南北雙方在武漢的激烈爭奪、上海和平會議、民國建立等重要事件,以及許多重要人物,書中有70余幅當時拍攝的照片,更增加了讀者的現場感。全書既有作者本人對辛亥革命一些重要當事人的采訪,又有作者對時局的觀察與深層思考,同時,也對辛亥革命產生的原因作了深層次的分析,更像是介于新聞報道與學術研究之間的“深度報道”。在本書的講述過程中,有著大量有價值的東西,涉及關乎中國革命主義的新信息以及導致目前風起云涌的革命高潮的一些重大事件。
      
       辛亥革命爆發(fā)時,作為上?!洞箨懭請蟆返挠浾?,丁格爾就住在漢口。他還是革命軍領導人黎元洪的私人朋友。整個戰(zhàn)爭期間,他一直在漢口,目睹了革命發(fā)生初期的種種情況。他活躍在戰(zhàn)場第一線,詳細描述了1911年武昌起義、革命黨和?;逝傻膽?zhàn)爭與和談。當時,一戰(zhàn)“絞肉機”還未發(fā)動,因此作者認為漢口戰(zhàn)場的慘烈史無前例;也可能是因為作者被中國人殺中國人的慘烈所震驚。即便是在后來的兩次世界大戰(zhàn),更多的也是異族之間的廝殺。對時局的實地觀察真切而又準確。
      
       丁格爾在革命黨人和北洋軍的軍營中,反復問一個問題:為什么中國人要殺中國人?沒有什么人理會他這個問題。一方為了自由、民主中國的理想,一方為了剿清逆匪。在“道”面前,“命”,是無足輕重的。
        書中還詳細錄入了革命黨人和北洋軍——袁世凱——往來的信件全文,革命黨人和大清皇帝告民眾書。相比起來,大清皇帝的告革命黨人和民眾的告示,文才出色,措辭優(yōu)雅,態(tài)度溫和。可見,清廷什么都缺,唯一不缺的是文膽。告示中,清廷并未向革命黨人那樣,苛罵對方,反而對起義表達了理解之情,并希望革命黨人與清廷和談,將來組成反對黨,參加政府建設??上?,這樣的溫和寬容,來得太遲太遲。而另一廂,革命黨與北洋軍作戰(zhàn)的殘酷,也使得溫和終究只是文字上的。于是記者以為:中國人是最奇怪的民族,最擅于借立約來拖延時間。他說的對,辛亥時是這樣,三十多年后的1945又何嘗不是。
      
        清軍占領漢口后,大火焚城,漢口成了現代版的所多瑪城和蛾摩拉城。大火熊熊,在租界里看到這一景象的人,與在火中的人,同樣受著煎熬,雖然程度不同、痛苦不同。
      
        在辛亥革命和民國建立的宏大意義下,漢口所經歷的浴血奮戰(zhàn)和殘酷,往往被忽略了。在缺乏音頻設備的時代,戰(zhàn)地記者的筆為我們生動展現了當時的血腥混戰(zhàn),為那些像荒草一樣無聲死去的百姓,記上一筆。
      
      
      
  •       此書作者是當年的英國戰(zhàn)地記者,活躍在戰(zhàn)場第一線,詳細描述了1911年武昌起義、革命黨和?;逝傻膽?zhàn)爭與和談。當時,一戰(zhàn)“絞肉機”還未發(fā)動,因此作者認為漢口戰(zhàn)場的慘烈史無前例;也可能是因為作者被中國人殺中國人的慘烈所震驚。即便是在后來的兩次世界大戰(zhàn),更多的也是異族之間的廝殺。
        這個記者——一個外國人——在革命黨人和北洋軍的軍營中,反復問一個問題:為什么中國人要殺中國人?沒有什么人理會他這個問題。一方為了自由、民主中國的理想,一方為了剿清逆匪。在“道”面前,“命”,是無足輕重的。
        書中還詳細錄入了革命黨人和北洋軍——袁世凱——往來的信件全文,革命黨人和大清皇帝告民眾書。相比起來,大清皇帝的告革命黨人和民眾的告示,文才出色,措辭優(yōu)雅,態(tài)度溫和??梢?,清廷什么都缺,唯一不缺的是文膽。告示中,清廷并未向革命黨人那樣,苛罵對方,反而對起義表達了理解之情,并希望革命黨人與清廷和談,將來組成反對黨,參加政府建設??上В@樣的溫和寬容,來得太遲太遲。而另一廂,革命黨與北洋軍作戰(zhàn)的殘酷,也使得溫和終究只是文字上的。于是記者以為:中國人是最奇怪的民族,最擅于借立約來拖延時間。他說的對,辛亥時是這樣,三十多年后的1945又何嘗不是。
        清軍占領漢口后,大火焚城,漢口成了現代版的所多瑪城和蛾摩拉城。大火熊熊,在租界里看到這一景象的人,與在火中的人,同樣受著煎熬,雖然程度不同、痛苦不同。
        在辛亥革命和民國建立的宏大意義下,漢口所經歷的浴血奮戰(zhàn)和殘酷,往往被忽略了。在缺乏音頻設備的時代,戰(zhàn)地記者的筆為我們生動展現了當時的血腥混戰(zhàn),為那些像荒草一樣無聲死去的百姓,記上一筆。
      
  •      這本書翻譯的并不輕松。首先是歷史典故的引證問題,原作者在本書中充分展現了其知識的廣博,書中出現的大量史事,都被運用穿插那么得恰到好處,使得這本書并非只是一部觀察記錄。翻譯作品為保持作者原意,在這個方面都盡可能做了認真的注釋。其次,該書還利用權威工具書,對于當時的人名、地名以及軍事術語等進行了準確的翻譯,使原作品盡量保持了它的原味,只是換成了當下中國人可接受的口味。先前讀過許多中文翻譯作品,往往感覺語句拗口,這個譯本則通俗許多。
       丁格爾是很有勇氣的,敢于沖到江中游,甚至在與喋喋不休地希望增加勞務費的船工討價還價之時,仍沒忘記自己的記錄工作,隨時可能遭遇流彈襲擊而葬身魚腹。他的努力為我們今天以這種方式觀察武昌革命提供了極大的便利!為此,我希望每位讀此書的人,都應對這位洋人懷有一份敬意!
       丁格爾對于史事的判斷,對于中國各方政治勢力在時代鼎革之際的種種表現,都盡量呈現。他對于黎元洪表現出罕見的夸贊,把黎元洪的照片放作為全書第一幅。在我看來,這種夸贊是有其道理的,固然黎元洪在民初政治風波中站在革命黨的對立面,但在當時那個風口浪尖,又有哪個現實的政治家不為自己后路著想呢?畢竟黎元洪堅持到清帝退位,這種堅持,是與一旦革命失敗后所極可能面對的來自朝廷的懲處力度是成正比的。
       正如譯者虛心指出,該譯本并非首個譯本,但確實最完整的最忠實原著的譯本!編輯的功力也深,版式很特別新穎,圖中照片是其他中譯本中最清楚的。手拿著書,感覺很不錯!
      
  •     他們結束了一個王朝,卻未能馬上給中國一個新的未來。
      他們的勇敢讓外國人折服,卻只是自己人打自己人而已。
      中國人,1911—1912年的那代中國人,有的去思考,有的在嘆息,有的正逃命,還有很多始終不明白為何要經歷這般歲月?
      一個外國人,穿梭在炮彈、雙方軍營、普通百姓之間,帶著自己的良心、鋼筆、照相機,為我們再現了那個令人匪夷所思卻終報以一聲嘆息的革命現場!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