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畹恩露

出版時間:2011-7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作者:何西來 編  頁數(shù):332  
Tag標簽:無  

前言

何西來    半個多世紀之前的1959年,正當新中國建立10周年之際,根據(jù)時任中宣部副部長的周揚的提議,由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何其芳,商得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吳玉章同意,兩家合辦文藝理論研究班,簡稱文研班,集中培養(yǎng)文藝理論骨干人才。何其芳、何洛任正、副班主任。研究班面向全國招生,由高校、省文聯(lián)、省作協(xié)等相關單位推薦,經(jīng)考試合格,予以錄取。前后共辦三期,外加一期進修班。    文研班的業(yè)務由何其芳領導的文學研究所負責,包括課程設置,教師延聘,派專業(yè)輔導員,安排論文導師等。人民大學負責日常管理,包括黨員組織生活,學員政治思想工作,食宿管理,以及外語課、政治課、邏輯課和少數(shù)專業(yè)課。    文研班第一期共招收研究生39名,全部是調(diào)干帶薪學習,絕大多數(shù)為中共黨員。專業(yè)課按照周揚的意圖,何其芳邀請各學科頂級的海內(nèi)外專家名師前來講課。學制3年,統(tǒng)一延長1年。滿3年時,因工作需要,有相當一部分學員返回原單位。到最后舉行畢業(yè)典禮時,僅剩18人。文研班的學習,除了組織系統(tǒng)的、一流專家的高水平授課外,還非常重視學以致用的寫作能力訓練。不算各人的畢業(yè)論文,在四年學習中,文研班一期的同學,還按照當時“反修”的需要,以馬文兵的筆名,寫過大量習作發(fā)表,也有些短文以文效東的筆名發(fā)表。其中,《論資產(chǎn)階級人道主義》,《在“人性”問題上兩種世界觀的斗爭》,《批判地繼承托爾斯泰的藝術遺產(chǎn)》三篇習作,在1960年不到半年的時間里,先后在《文藝報》被作為重點文章,乃至領頭文章刊出,總字數(shù)7萬多。這是極少見的,因而產(chǎn)生了極大的社會影響。由于當時具體的歷史文化環(huán)境,這些習作的價值取向,顯然受到某些左傾思潮的嚴重影響,如對巴人的批判,就很值得反思。    文研班一期的同窗們畢業(yè)后不久,便碰上綿延10年的“文革”災難,學術的結(jié)果期、鼎盛期,被大大地推后了。直到改革開放后的七八十年代和90年代前期,他們才得以在全國各地的文藝領域,頗見光彩地發(fā)揮了骨干的或?qū)W科帶頭的作用,為黨和人民的文藝事業(yè),作出了各自的貢獻。    到了新世紀的2005年,當年馬文兵的成員們已經(jīng)很有一些過世了。活著的同學們,懷著難以抑制的對母校的思念和對師長們教導深恩的感激之情,聚首北京。能來的都來了,也就14個人。文學所的領導和人民大學的領導,都分別熱情地接待了大家。在座談中,時任文學所所長的楊義,在充分肯定當年文研班辦學經(jīng)驗的同時,還提出,寫一本回憶錄將會很有意義,并說寫好后文學所可以幫助出版。    那次聚會中,成立了文研班一期(馬文兵)同學會,推舉繆俊杰、何西來、賀興安為會長、副會長,韋鳳葆為秘書長。聯(lián)系仍健在的馬文兵成員寫稿的工作,便從那時開始了。但由于大家年事已高,又分散在全國各地,還有少數(shù)人定居海外,聯(lián)系十分困難,回憶錄的寫作,進展得并不十分順利,只有部分稿子收了上來。    2009年,是新中國成立60周年大慶,也是文研班一期開班50周年,同窗們相約,再回母??纯?,以為紀念。9月金秋,大家又一次欣喜地聚首北京。文學所的領導和人民大學的領導,像上次一樣熱情地接待了大家。然而,來的同窗又比上次少了4位,有的故去,有的重病纏身,有的-遠在海外。滿打滿算,也就到了10人,不過是當年那支意氣風發(fā)的馬文兵隊伍的四分之一,相當零落了。大家相視而笑,都是白發(fā)蕭疏的耄耋老人了。    回憶錄的寫作和催收和出版,變得十分緊迫了。同窗之中,已經(jīng)很有幾位當年的寫手根本不能動筆,有的甚至老年癡呆到不認人了。所幸出版的事,得到黨委書記鐘代勝和黨圣元、劉躍進兩位副所長的大力支持,列入所史“搶救”項目。從去年聚首,到今年5月,無論是寫稿者,還是催收人,都非常辛苦。然而讓人感到欣慰的是,終于可以把到手的回憶錄文稿,圖片和相關資料編排出版了。    這本文研班一期(馬文兵)回憶錄,定名為《九畹恩露》,取屈原“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的典故,以感念前輩師長們滋樹栽培,陽光雨露之恩。    回憶錄共收21位馬文兵成員的追念文稿36篇,其中包括新、舊體詩(詞)4篇。其芳師是文研班的主要創(chuàng)辦者、組織者、授課教師和論文導師,他德高望重,無論在做人上,還是在作文上,都堪為師表,所以將《先師何其芳治學錄》置于首篇。    附錄共兩部分:第一部分是何其芳老師當年為文研班同學所開具的《必讀書目三百部》。這個書目非常重要,好多回憶都提到它,但因年代久遠,誰也沒有保留下來,誰也回憶不起全部,徒令不少文學史家遺憾與嘆惋。最后收到潘翠青的回憶文章,講到這個書目,有些細節(jié),非持原件者不能道。打電話一問,果然她那里有一份原件,真讓人喜出望外。據(jù)潘翠青說,她“文化大革命”時仍在暨南大學,東西放在那里,沒有被抄家,書目得以保留下來。而她丈夫吳文煇所在的中山大學的家,則被徹底抄了,如果放在中山大學,肯定沒有了。    附錄的第二部分,收了馬文兵的三篇習作。其芳老師一向主張從文章判斷作者的綜合素質(zhì),包括其優(yōu)長和局限。習作也不例外。它們是仍然活著的馬文兵的成員們對那段成長的歷史進行自我省察的鏡子,故錄以備考。    總之,擺在讀者面前的這本《九畹恩露》,既真實地記錄了文研班一期的同學們在那個生命階段成長的心路歷程,提供了許多有價值的材料和生動的細節(jié),更真誠地表達了大家對先師們的感戴之心和敬重之情,還有那讓人難忘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和相濡以沫的同窗之誼。    2010年6月10日午夜

內(nèi)容概要

  本書由文藝理論批評家何西來主編,收錄了21位作者的三十多篇回憶文章,以及幾十張很有價值的照片。這些作者都是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由文學所與中國人民大學合辦的文藝理論研究班的學員,他們對當年在文研班的那段學習生活的回憶,文字生動,細節(jié)真實,有很高的史料價值。這些史料,無論對于填補文學所史的空白,還是對20世紀現(xiàn)代文藝理論和文藝理論教育的研究,都具有獨特的價值與意義。

作者簡介

  何西來,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陜西省社科院特聘研究員,多所大學兼職及客座教授。

書籍目錄

文研班19幀圖片
序/何西來
先師何其芳治學錄/何西來
建理論隊伍之軍——文研班回憶之一/繆俊杰
傳道授業(yè)恩師情——文研班回憶之二/繆俊杰
風雨同舟學友賢——文研班回憶之三/繆俊杰
憶何其芳/孫國林
憶我們的副班主任何洛/孫國林
錢鍾書先生指導我的畢業(yè)論文/陳寶云
受寵若驚——憶中國人民大學首屆文學研究班開學典禮和畢業(yè)典禮/葉風沅
彌足珍貴的歲月——文研班生活片段/黃澤新
在鐵獅子胡同四年/賀興安
珍憶鐵獅子胡同/張學仁
偶思——以此拙詩獻給親愛的同窗們/張學仁
往事——在鐵獅子胡同1號的歲月 /潘翠菁
我們的“鐵一號”/李恕基
往事如煙/李允經(jīng)
鐵獅子胡同生活瑣憶/劉建軍
文研班與我的《魯迅美學思想淺探》/張頌南
我在“文研班”的讀書生活/何西來
“文研班”給予我的/譚霈生
三五七言/陳兆榮
四十年后話“文研班”/李希賢
文研班的記憶/梁仲華
沉痛的回憶,實事求是原則的勝利/戴其鍔
長征精神萬歲——首屆文研班同學四十六年后返京聚會感言/戴其鍔
想起春元兄/申文鐘
在“文研班”的難忘歲月/何寅泰
憶張兄/王德勇
憶學兄陸一帆教授/張頌南
悼其鍔/葉鳳沅
憶馮湘一同學/潘翠菁
難忘的春節(jié)/劉建軍
刻在心上的記憶——追念何其芳同志/何西來
愚人節(jié)的感傷/何西來
附錄一 由班主任何其芳所開具的必讀書目三百部/
附錄二 馬文兵習作三篇/
 第一篇 論資產(chǎn)階級人道主義/馬文兵
 第二篇 在“人性”問題上兩種世界觀的斗爭
   ——就“人性的異化”、“人性的復歸”同巴人辯論/馬文兵
 第三篇 批判地繼承托爾斯泰的藝術遺產(chǎn)
   ——為紀念托爾斯泰逝世五十周年而作/馬文兵
后 記/何西來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插圖:其芳師出身于四川萬縣的一個有文化的封建家庭,有家學的傳統(tǒng),受過長時間的私塾教育,系統(tǒng)地讀過一些古代典籍、詩文和古典小說等,后來又受新式教育,大學先后讀過外文系和哲學系,酷愛讀書,古今中外,涉及面極廣。以新詩而論,做學生時,他就讀過當時大學圖書館收藏的全部新詩集,包括翻譯的。他還讀過當時能找到的、借到的幾乎全部已經(jīng)翻譯過來的外國文學作品。這不僅為他早年的詩文創(chuàng)作,培養(yǎng)了很好的藝術感受力,又為他后來從事文學研究,打下了很扎實的基礎,養(yǎng)成了勤奮讀書的習慣。他愛書如命,嗜書如命。平生不抽煙,不喝酒,幾乎說不上有什么嗜好。在飲食習慣上,喜歡吃肥肉,最好是顫抖的“立方寸”,但這算不上什么嗜好,一如毛澤東的喜歡吃辣,喜歡吃紅燒肉。如果非得要說有什么嗜好的話,就是嗜書。寫作、工作之余,他唯一經(jīng)常光顧的地方就是琉璃廠中國書店。那里有了什么好書,特別是善本、孤本,他一定要為所里圖書館買來,或為他自己買來收藏。文學所48萬冊藏書,其中的線裝書,尤其是善本書庫的收藏,基本上都是在他長所時購置的。而文學類珍、善本的收藏,僅次于北圖,而與北大圖書館互有短長。他個人的藏書,達3萬余冊,除了曾作過文學所第一任兼職所長的藏書家鄭振鐸,在文學所,他就是首屈一指的了。他的藏書,以線裝書為主,也有善本,加上大量平裝書,在內(nèi)容上含古今中外。這些圖書在他身后為廣播學院(今中國傳媒大學)所收藏,那里的圖書館設有專門的何其芳藏書閱覽室。其芳師讀書,有做批語的習慣,許多很重要的思想見解,就批在他自己的書上,它們大部分沒有被系統(tǒng)地整理過。整理這些批語,不僅對于何其芳研究,就是對于更廣的意義上的文學研究,也都是非常有價值的。從文化視野上來看,其芳師學術研究所關注的領域,也可以說涵蓋了古今中外。

后記

校改完這本《九畹恩露》的清樣,已經(jīng)是今年的“五四”青年節(jié)了。北京已經(jīng)春綠,可以聽見陶陶盛夏的敲門聲了。培育我們成長,施給我們?nèi)橹投髀兜南容厒?、先師們,早已駕鶴遠去,連我們自己,也都深深地步入了耄耋之年。同窗之中,竟有三分之一和我們陰陽懸隔,跟到另外一個世界,隨侍先師去了。以致回憶錄的作者中,有兩位學兄戴其鍔和陳寶云的名字,不能不加上黑框,作為紀念。    書稿里師兄師姐們的回憶文章,從收到稿件,到編排成書,到校改完清樣,我至少都仔細讀過三次以上。每讀一次,都感動不已,常至潸然淚下,以致像老杜樣感慨:“天意高難問,人情老易悲!”所以如此,是因為我們都曾有過一個非常青春的年歲,又恰逢共和國的早晨。雖然天空時見陰翳掠過,但畢竟不掩火樣的激情,哪怕是苦難,是饑餓,在回憶的追光里,都浮現(xiàn)出某種詩意的氛圍里。那時,我們正是一年一度的“五四”青年節(jié)的主角。    在這本書的組稿、催稿中,馬文兵同學會的會長繆俊杰兄,做過許多組織工作。他的三篇稿子也寫得極為認真、突出;一遍一遍地改,稿子送來了,還要改。實在讓我感動。    本書的出版,得到了幾屆文學所領導的熱情支持與幫助,新一屆所長陸建德,黨委書記劉躍進,副所長高建平,科研處長嚴平,都多有關照。還有人民大學文學院孫郁院長,張永清副院長,陳傳才教授等所給予的支持和幫助,也讓人難忘,一并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還要感謝出版社的魏小薇和周志寬。    最后,我的老伴兒,馬文兵同學會的秘書長韋鳳葆,在本書的約稿、催稿、催要新老照片的過程中,在后續(xù)的編稿、校稿、聯(lián)系責編等一應瑣細的雜務中,都替我分勞、代勞,勇于承擔,不辭勞累,對她,就不是一個謝字可以了卻的。    謹以此書紀念我們的先師,我們的先走的同窗,還有我們自己遠去了的青春。    何西來    2011.5.4六硯齋

編輯推薦

《九畹恩露:文研班一期回憶錄》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學術文庫之一。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九畹恩露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