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10 出版社:劉曉真、胡晶瑩、 白庚勝 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 (2008-10出版) 作者:胡晶瑩,劉曉真 著 頁數(shù):185
前言
21世紀,人類文明跨入一個全新的時空。不管是否愿意,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乃至每一個人都被這個時空一網(wǎng)打盡;無論是否承認,每一種文化傳統(tǒng),每一種文化元素,甚至每一種文化基因都面臨著決定性的選擇。因為,憑借科學技術原創(chuàng)而生發(fā)的文化創(chuàng)新正在超強提速,伴隨全球一體化而彌散的文化消費令人眩目。當此考驗,開放的中國生機煥然,不僅實現(xiàn)了國民經(jīng)濟的高速度增長,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而且重視和諧文化的建設,既立足于本土、傳統(tǒng)、民族,又面向世界、現(xiàn)代、未來,弘揚中華文化,共享人類文明,致力于推動和諧世界的進程,引起全球性的關注。在實現(xiàn)社會轉型,以及工業(yè)化、城市化、后工業(yè)化等現(xiàn)代化過程中,我們沒有驚慌失措,我們沒有麻木不仁,我們更沒有放棄責任,而是登高望遠,審時度勢,科學決策,精心部署實施,解決了觀念、人才、技術、資金、市場等方面的困難,進行了各民族文化的保護、傳承、轉型、創(chuàng)新、開發(fā)等實踐,發(fā)展了文化生產力,協(xié)調了文化生產關系,實現(xiàn)了文化轉型,確保了國家文化安全,參與了當代世界多元文化的創(chuàng)造與共享。其中,最值得大書特書的便是我國始自20世紀80年代響應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倡導、對中華文化遺產所進行的保護行動。由于黨和國家的正確領導,文化藝術界的堅守與躬行,全民族的積極參與,至今,我們已經(jīng)建立起文化遺產保護的領導體制,制定了文化遺產保護的全面規(guī)劃,采取了包括國際保護、國家保護、民間保護、教育保護、法律保護、學術保護、產業(yè)保護在內的一系列舉措,實施了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國家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開展了對文化遺產杰出傳承人的命名,建立了國家遺產日制度,公布了一批國家文化遺產目錄,申報成功了數(shù)十個世界遺產項目,加速了文化遺產立法的步伐。由此所引發(fā)的文化盛事不可勝數(shù),但見孔子學院大大方方走向世界,滿足了各國人民揭示“中國奇跡”的語言需求;以“百家講壇”為代表的文化講古深受歡迎,對華人社會的歷史傳統(tǒng)“充電”及增強文化認同起到了“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恢復如雨后春筍,城鄉(xiāng)人民的文化生活日趨豐富;整理國故正在拓展其廣度與挖掘其深度,使儒學的第四次重振雄風漸成可能。
內容概要
在民間,老百姓對秧歌有個生動的概括,那就是“鑼鼓鞭炮,紅火熱鬧,旗羅傘扇,花里胡哨”。如果把秧歌看做簡單易學的“玩意兒”那可就錯了。秧歌的形式除了在地面上舞蹈,還有把丈把高的木蹺縛在人的腿上,不僅要完成行走,還有跳躍、翻筋斗、跨越障礙等高難動作,這大概也是千百年來秧歌能夠得到百姓喜愛的魅力所在吧?! ∮腥嗽f漢族是不愛歌舞的民族,可當我們真正走入民間去感受形式各樣的秧歌時,就會被它們的多彩而感動,身體里所傳達的對于歷史、文化和生命的表達又如何說睨漢族不愛歌舞呢?只是我們對它們的了解太少。由此,作者將在這本小書中通過眾多的故事和圖片帶我們走入秧歌的海洋,去重新發(fā)現(xiàn)和認識這一具有深厚歷史積淀的漢族歌舞藝術。
書籍目錄
前言一、皇城文化與京津秧歌(一)北京秧歌1.北京的歲時節(jié)日、宗教祭祀和秧歌會2.北京地秧歌3.北京老秧歌4.蝴蝶會5.宣武的五斗齋高蹺秧歌(二)天津秧歌1.天津的“皇會”2.雙傘陣圖秧歌3.窯洼秧歌4.旱船秧歌5.清平竹馬二、黃土地的秧歌藝術(一)山西秧歌1.八大角秧歌2.白店秧歌3.大同踢鼓秧歌4.地燈秧歌5.鳳秧歌6.傘頭秧歌7.霍縣秧歌8.朔縣踢鼓秧歌9.迓鼓10.汾孝地秧歌(二)陜西秧歌1.陜北秧歌2.洛川老秧歌3.地社火4.韓城秧歌5.魚嬉蓮6.跑驢7.撲蛾8.戰(zhàn)船9.牛斗虎10.跳跳11.八仙板12.梆絞舞(三)寧夏秧歌1.同心跑場子2.彭陽跑場子3.隋朝秧歌4.鹽池秧歌5.新橋高蹺6.高蹺跑驢7.竹馬舞8.十二旱船9.打春牛(四)甘肅秧歌1.隴東秧歌2.云朵子3.地蹦子三、中原秧歌文化(一)山東秧歌1.鼓子秧歌2.膠州秧歌3.海陽秧歌4.漁燈秧歌5.花籃秧歌6.柳林秧歌(二)河北秧歌1.地秧歌2.拉花3.滄州落子4.地平蹺5.花貍虎6.瘋秧歌7.官傘8.拾花杠(三)河南秧歌1.道口秧歌2.濮陽秧歌3.寸蹺秧歌四、黑龍江上的東北秧歌(一)黑龍江秧歌1.韃子秧歌2.鑼鼓高蹺3.拍水茶茶妞4.老舞(二)吉林秧歌1.高蹺秧歌2.地秧歌(三)遼寧秧歌1.遼南高蹺秧歌2.遼西高蹺秧歌3.謝杖子地秧歌4.老輩秧歌5.燈花秧歌6.傘燈秧歌五、廣東的“英歌”1.廣東英歌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插圖:一、皇城文化與京津秧歌自從14世紀明代君主將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之后,京津一帶文化中心的位置也就確立了,這里的文化既有皇家氣派,也有市井俚俗的獨特韻味,正是所謂“北京城。天津衛(wèi)”這兩個方面的結合,使得京津這地的皇城文化得以豐滿。
后記
當我們在中國的版圖上粗疏地把各地秧歌挑揀出來加以說明的時候,時常面臨取舍的難題,實在有太多的內容值得讓人們去認識。也許有人會說,秧歌年年都跳,都是些老東西不新鮮了。其實這樣說只是看到了生活的表象,許多隱藏在秧歌背后的歷史和文化并不被外人所知。在過去的歲月里,當我們的生活還緊緊和大自然聯(lián)系在一起的時候,一年中的二十四節(jié)氣,提醒著我們一年四季中天地物候的細微變化。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這些變化所帶給人們的對于生命的體驗和感悟都深深地影響著觀察這個世界的眼睛和心靈,也直接產生了與此相關的文化和觀念。秧歌作為表達文化和觀念的身體符號,極有力地印證著農耕時代人們的所思所想,它們不是標新立異的各種學說,而是對幾千年前中國人已經(jīng)定型的哲學理念的延伸,一種終極地接近永恒的天人合一的規(guī)律。老百姓們就是在一年中適合的時間、用適合的工具、唱著適合自己心情的歌曲、跳著適合自己身體的舞步,在自己生活中裝扮歷史故事里的人物。也可以這樣說,在歷史人物的裝扮里釋放著真實的自己,算是對一年中的辛苦耕作的犒勞,這種精神上的供給和滿足大概是現(xiàn)在住在都市里、淹沒在影音和網(wǎng)絡世界中的人所難以體會的。每到一個地域,秧歌既有自己獨特的風貌,也會有與其他地域相似的特點,這種現(xiàn)象其實不僅僅是秧歌才有。雖然我們經(jīng)常用“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來表述風俗的多變和多樣,但在歷史的進程里,終究會有各種各樣的原因使一種風俗在不同的地域出現(xiàn)。比如東北的漢族秧歌就是因為歷史上的移民而使中原的文化得到傳播,還有西北一些省份因為戰(zhàn)爭的原因使原籍在中原的兵士將家鄉(xiāng)的秧歌帶到了那里。所以我們在追溯秧歌故事的時候會和歷史上的許多點點滴滴不期而遇,這樣一種收獲比枯燥地記住歷史知識來得更為生動鮮活。當然,我們也會在這個過程中發(fā)現(xiàn),秧歌里有很多被演繹了的經(jīng)典,往往它們和民間故事傳說混雜在一起,就像茶館里說書先生揮扇之間制造出來的千軍萬馬的景象,攙雜著小時候聽書的記憶奔涌著就來了。那樣一份酣暢淋漓的文化體驗,但凡經(jīng)歷過單純的理想年代的人都會有共鳴震顫在內心深處。我們當然還要回到身體本身,秧歌正是通過這樣的媒介在訴說著種種情懷。對于漢族這個慣于用文字語言表達的民族,一旦有了什么念想付諸于身體行為,那將是猛烈而持久的一場吶喊。所以,重新提起秧歌,重新認識秧歌,意義不在于知識的重提,而是重新尋找泥土的芳香。胡晶瑩、劉曉真2007年歲末
編輯推薦
《秧歌》為“中國國粹藝術讀本”之一?!堆砀琛吠ㄟ^眾多的故事和圖片帶我們走入秧歌的海洋,去重新發(fā)現(xiàn)和認識這一具有深厚歷史積淀的漢族歌舞藝術。趣味濃郁的經(jīng)典故事,全面展現(xiàn)國粹藝術悠久亙長的發(fā)展軌跡。賞心悅目,生動反映光輝燦爛的國粹藝術圖片,立體凸顯中華五千年民族藝術的非凡成果。一部讓青年學子輕松愉快地走進國粹藝術大門的普及讀本。一部讓每個家庭了解國粹文化與營造藝術氛圍的首選圖書。一部具有多重便捷實用的檢索功能的中國國粹藝術百科全書。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