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5 出版社: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 作者:(伊拉克)安東·穆爾特卡//伊薩·蘇勒曼|譯者:周順賢//袁義芬//朱一飛 頁數(shù):294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古代伊拉克藝術(shù)》內(nèi)容廣泛,史實豐富,資料翔實,分析透辟,描述生動,圖文并茂。讀過此書的人都會感到:讀著它,就仿佛進入古代一個莊麗華美的藝苑,其樂無窮;閱畢《古代伊拉克藝術(shù)》,掩卷沉思,還會流連忘返于古王國宮殿、寺廟、陵墓等建筑及其繪畫、雕刻之中,面對古王國和各個民族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宗教、藝術(shù)、教育、禮儀和神話、傳說、故事等,都會嘖嘖稱贊,驚嘆不已。
作者簡介
作者:(伊拉克)安東·穆爾特卡(Moorteka.A.) (伊拉克)伊薩·蘇勒曼(Sulaman.E.) 譯者:周順賢 袁義芬 朱一飛
書籍目錄
序言
第一章 蘇美爾-阿卡德藝術(shù)
Ⅰ.歷史黎明時期(第六—四層烏拉卡厄時期和捷姆迭特·納色爾時期)
1.建筑
(1)烏拉卡厄第五層時期
(2)烏拉卡厄第四層時期
(3)捷姆迭特·納色爾時期
2.雕刻
3.浮雕和平面藝術(shù)
(1)烏拉卡厄第六一四層時期
(2)捷姆迭特·納色爾時期
a.烏拉卡厄第四層時期風(fēng)格
b.嶄新的發(fā)展
Ⅱ.第一過渡時期和梅薩勒姆時期(瓦解和重建)
1.建筑
2.藝術(shù)
(1)捷姆迭特·納色爾時期向梅薩勒姆時期的過渡
(2)梅薩勒姆時期
Ⅲ.第二過渡時期(伊姆杜庫杜一蘇庫羅和烏爾第一王朝時期)
1.建筑
2.藝術(shù)
(1)雕刻
(2)浮雕和平面藝術(shù)
Ⅳ.阿卡德時期
1.建筑
2.藝術(shù)
(1)薩爾貢時期
(2)英希吐·安娜一馬尼什吐蘇時期
(3)納拉姆辛和沙爾卡利·夏里時期
Ⅴ.蘇美爾一阿卡德復(fù)興(從拉卡什國王烏爾·巴巴到巴比倫國王蘇木·阿布姆)
1.庫提人和藝術(shù)
2.蘇美爾一阿卡德復(fù)興時期建筑
(1)神殿建筑
(2)宮殿建筑和王權(quán)觀念
(3)王陵建筑
3.蘇美爾一阿卡德復(fù)興時期的藝術(shù)
(1)雕刻
(2)浮雕和平面藝術(shù)
a.浮雕
b.印章雕刻
(3)重新確定瑪里壁畫的歷史時期
第二章 古巴比倫藝術(shù)
迦南第一巴比倫王朝時期兩河流域國家的古代藝術(shù)
1.建筑
(1)宗教建筑
(2)宮殿建筑
2.雕刻和繪畫
(1)印章雕刻
(2)壁畫
(3)浮雕
(4)雕刻
第三章 中巴比倫時期藝術(shù)(加喜特)
加喜特統(tǒng)治時期的巴比倫藝術(shù)至曼利希荷二世
1.建筑
2.雕刻和繪畫
(1)僅剩的少量雕像
(2)壁畫
(3)浮雕
(4)印章雕刻
第四章 亞述藝術(shù)
Ⅰ.古代和中古亞述藝術(shù)(公元前2000年)
1.古代亞述藝術(shù)
2.胡里特-米坦尼藝術(shù)和中古亞述藝術(shù)
3.公元前14世紀亞述的特殊風(fēng)格
4.公元前13世紀中古亞述藝術(shù)
5.中古亞述藝術(shù)的衰微
Ⅱ.新亞述藝術(shù)
1.公元前9世紀(提格拉特·尼奴爾塔二世—薩爾瑪那薩爾三世)
(1)阿拉米人對亞述藝術(shù)的影響
(2)建筑和繪畫藝術(shù)的統(tǒng)一體——亞述那西爾帕二世宮
(3)壁畫和建筑雕刻
(4)壁雕
a.題材
b.技巧
c.風(fēng)格
(5)薩爾瑪那薩爾三世的伊卡爾馬什拉梯宮
2.公元前8世紀(新亞述壁畫和夏姆希伊洛將軍時代,公元前780—前752)
3.公元前8世紀(提格拉特·帕拉沙爾三世至薩爾貢二世)
(1)新亞述帝國時期的建筑和藝術(shù)(公元前745—前705)
(2)薩爾貢二世時代的建筑
4.公元前7世紀(圣哈里卜、阿薩爾哈東、亞述巴尼帕)
(1)建筑
(2)格溫介卡藝術(shù)(圣哈里卜西南宮)
(3)亞述巴尼帕?xí)r期藝術(shù)
第五章 新巴比倫藝術(shù)的尾聲
譯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插圖:神殿設(shè)計的主重部分是拉丁字母“T”型大殿,長62米,寬約11.5 米。如此寬度,只有用最高大的樹干才能架頂。部分房頂碎片的發(fā)現(xiàn),證明這個有柱架的巨室并非露天庭院。房頂是后期修建的可能性也不應(yīng)絕對排除(烏拉卡厄第四層時期)。有一個有頂?shù)膱龅?,矩行屋宇的兩個長側(cè)邊各有四個完全對稱的內(nèi)室。每個側(cè)邊各有一扶梯間,內(nèi)有梯級通向平整的殿頂,其余的內(nèi)室均可通過相對的房門在屋宇內(nèi)出入。這座建筑物的南窄邊有一個重要的房間,它的每一邊有一間小邊房。可以通過中間長方形房間的大房門進入這個重要房間。大房門的門角飾有拱形和波紋褶皺,大房門位于殿宇的縱軸線上。高聳的四壁和拱形飾物正是史前幾千年近東地區(qū)宗教建筑之特征,沒有其他附屬設(shè)施,如能表明宗教屬性或宗教用途的拱頂、壁龕和祭壇等。誠然,石灰石神殿是伊厄納圣地上第一時期最龐大的建筑。但它不是唯一的,而是同另一座建筑緊密相連,那座建筑只發(fā)掘出一部分。同時,西南面有一“L”型的講臺,用大塊土坯建成。講臺分為相接的兩個部分,呈直角,周圍是低平的場地。講臺的西南部就是眾所周知的南北臺,上有殿堂,稱為A殿,其設(shè)計與石灰石神殿相仿,但A殿是泥結(jié)構(gòu),體積也小得多;西北部是個獨特的圓柱建筑,寬約30米,有兩排巨大的圓柱,每根直徑在2米以上。這些圓柱與墻相交在半圓處,這排半圓柱圍住石灰石神殿、A殿和廊柱大廳,廳內(nèi)有一矩形場地,比其四周約低2米,東南面是進口。場地圍墻先用大土坯,然后再用16×6×6厘米的小土坯砌成。建造石灰石神殿時,因擔心土坯易于破損,便改用石頭,而在建造柱廳及其周圍場院時試用了另外的方法,即用土和蘆葦或土和木材。這種別致的方法在兩河流域的國家里持續(xù)了幾個世紀,甚至上千年。原來護墻慣用草席的方法也被一種新方法取代:在墻壁的泥層中植入千萬枚錐型陶釘,釘頭有平的,有帶黑、白或紅色豁口的。嵌成的墻壁如同馬賽克精品。這使人們想到原來古老的護墻席可能就帶有這類顏色和圖案。陶釘貼面不僅用在矩形場院的四壁,西北部講臺的四壁和大廳半圓柱上也都采用了(圖3、4)。這種用鑲嵌飾加固的墻壁是整個歷史黎明時期建筑的一大特點,對于單調(diào)的石質(zhì)建筑物,其優(yōu)點很突出。用錐體陶釘植入的方法,即用小塊彩色物體鑲嵌成圖案,和蘇美爾的大自然是和諧一致的。事實上,這個方法不僅用于建筑,在造型藝術(shù)上也一直廣為采用,直至蘇美爾時代結(jié)束。蘇美爾人認為,完美不可能是物體固有的,必須通過改建與再創(chuàng)造才能呈現(xiàn)其偉大之本色。取代護墻席的陶釘鑲嵌貼面,很可能也代表著向石釘馬賽克發(fā)展的第二個轉(zhuǎn)變(圖2、4)。用彩石鑲嵌裝飾的泥壁,在烏拉卡厄第四層(艾努和伊厄納兩地)的建筑物中亦能看到,如場院墻壁上鑲嵌的陶釘、院內(nèi)建筑上鑲嵌的白大理石圓錐釘、紅色和黑色的石灰石圓錐釘,整個龐大殿宇象征著以石灰石神殿為代表的純石料建筑向石面泥建筑的過渡。這一切引導(dǎo)考古專家們設(shè)想,柱廳中類似大柱的支撐物和鑲嵌裝飾貼面是以前石柱的代用品,因為對于土坯建筑物來說,石柱的使用顯然是不相宜的。這樣,蘇美爾建筑藝術(shù)的發(fā)展排除了大柱。
編輯推薦
《古代伊拉克藝術(shù)》是由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