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的文化歷程

出版時間:2009-1  出版社:中國電影出版社  作者:許樂  頁數(shù):192  字數(shù):21500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該書是一部以香港電影文化史為核心的研究著作。該著作對1958年至今香港電影五十年的發(fā)展歷史進行了簡單扼要的梳理;在閱讀具體影片文本的基礎上對香港的電影文化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考察了香港電影這五十年里“國”與“城”的交替變遷;以“國”與“城”的交替變遷為契機,研究了香港電影文化中呈現(xiàn)和暗含的“香港身份”的問題。

作者簡介

許樂,1979年生,山西人。1998年考入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獲理學學士學位;2002年考入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電影學專業(yè),獲碩士學位;2005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電影歷史及理論專業(yè),獲博士學位?,F(xiàn)為同濟大學電影學院講師,講授中外電影史、電影分析、電影批評等課程。主要

書籍目錄

緒言第一章 邵氏電影中的家國夢 第一節(jié) 黃梅調·古裝片·文藝片 第二節(jié) “彩色武俠世紀” 第三節(jié) 邵氏電影的轉型之路第二章 1970年代的本土化之路 第一節(jié) 李小龍Vs.張徹 第二節(jié) 許冠文Vs.李翰祥 第三節(jié) 洪金寶·成龍Vs.楚原·劉家良第三章 1980年代香港電影之“城” 第一節(jié) 新藝城的都市喜劇 第二節(jié) 成龍與香港的雙重軌跡 第三節(jié) 英雄片與黑社會文化 第四節(jié) 香港電影中的“黃賭毒”第四章 國城之間的文化變奏 第一節(jié) “新武俠”與《黃飛鴻》 第二節(jié) “無厘頭”與“內地熱” 第三節(jié) 黑社會片的復興與嬗變第五章 國際化·本土化·內地化? 第一節(jié) 國際化之路與香港身份 第二節(jié) 堅守香港的銀河映像 第三節(jié) CEPA后的香港電影結語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就電影文本而言,1980年代的香港電影已經和香港這座城市越來越密不可分,并且相當穩(wěn)定地占據著東南亞一帶的電影市場,成為香港制造并引領時尚的流行文化之一種。這里面嘉禾、新藝城相繼崛起并得到觀眾的接受和認可,除了經濟上的原因以外,其根本原因在于一種電影文化上的創(chuàng)新。今天看許冠文電影,其最為超前之處在于影片文本和香港這座城市之間的零距離。但這一特點似乎并沒有能夠引起當時的電影創(chuàng)作者們更多的注意。1970年代邵氏新老導演們的探索始終都停留在香港這座城市的外面,而喜劇功夫片也一直都是以模糊的清末民初作為時間背景,盡管在觀念意識方面已經相當?shù)南愀郾就粱?,但?chuàng)作者們在當時并沒有考慮到要進入香港這座城市的問題,必須要到1980年代以后才由成龍和洪金寶來完成喜劇功夫的現(xiàn)代化轉型。如果說邵氏經營的是家國美夢、李小龍點燃的民族情緒的話,那么自許冠文以后,自香港電影“新浪潮”以后,尤其是自新藝城出現(xiàn)以后,香港電影開始和香港這座城市完全融為一體,由此形成為香港這座城市所特有的一種城市文化。就電影形態(tài)而言,1980年代的香港電影將以往的喜劇片、動作片、黑社會片、千術片等各種類型統(tǒng)統(tǒng)進行了現(xiàn)代化的翻新和改造,從而使得香港電影在這一時期呈現(xiàn)出異常豐富和多彩的面貌。而倘若我們換一個相反的角度看的話,可以說,1960年代的邵氏電影創(chuàng)造了一個想象中的中國,而1980年代的香港電影創(chuàng)造了一個影像中的香港。在香港這座城市被高度影像化的同時,一個存在于影像中的迷人城市在1980年代的香港電影中被逐漸孕育成熟了。在這些香港電影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座不斷變換色彩并永遠充滿生命力的城市,在這座城市里面生活著各式各樣的可愛“市民”:這座城市時而既摩登又卡通,兩個信心十足的香港人在這里既滑稽玩世又總能將國際罪犯玩弄到狼狽不堪(《最佳拍檔》);這座城市時而既可愛又丑惡,一位和藹可親的香港警察在這里既樂知天命又竭力消滅著城市里的犯罪(《警察故事》);這座城市時而既冷漠又溫暖,兩位風度翩翩的黑道英雄在這里既殺人越貨又相濡以沫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英雄本色》),這座影像中的虛擬城市不斷變幻著它的色彩,在這座虛擬的城市里也不斷有各式各樣的人物登場,上演著他們的悲歡離合與喜怒哀樂。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香港電影的文化歷程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還沒過夠癮就看完了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