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殺啟事

出版時間:92/02/01  出版社:遠流出版  作者:Agatha Christie  譯者:何克勇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被喻為〝情節(jié)設計巧妙絕頂,從頭到尾疑雲密佈,吊人味口不著痕跡,破天荒以來最天才的構思!〞,是瑪波與臺灣讀者見面的第一件隆重大禮,它將使您感受到這位女神探的可愛魅力,並拜服於她聰慧的辦案能力。
啟事:11月29日星期5晚上6點30分,小圍場將發(fā)生謀殺案,朋友們務請接受邀請,不再另行通知。
原本恬靜而波瀾不興的奇平村,因一則怪異的報紙啟事,而攪得沸沸騰騰,啟事是誰登的?不知道。熱鬧要不要看?當然是要的。小圍場在眾親友的簇擁下,熱鬧已極,唯是當空中響起三聲槍響後,一切的興奮好玩,剎時間便化為尖叫與恐懼了。
當謀殺不再是遊戲,而成為事實時,誰能為眾人解惑?
而殺人遊戲真的隨槍聲的消逝,而就此結束嗎?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謀殺啟事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0條)

 
 

  •      這是我讀到的關于馬普爾小姐探案的第一部小說,總體感覺不如波洛偵探系列的精彩。最為關鍵的是,我竟然猜到了兇手,可能是讀過懸崖莊園奇案后對于我的推理能力有所提高吧,呵呵,這兩部書設置的情節(jié)太類似了。而這一本,繁多的人物名稱讓我眼花繚亂,而且名字、姓氏和昵稱總是交替著使用,讀完以后,有種如釋重負的感覺。馬普爾小姐由于身份的限制,并沒有像波洛一樣穿插在探案的每個細節(jié)中,更多的情節(jié)由警督帶給我們,這很容易讓我忽略這個老人家,也難以感到她的精明。不過剛看有人評論說,馬普爾小姐的短篇更為精彩,呵呵,期待短篇。
  •     今天看完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謀殺啟事》。我對這本書的評價是——一如既往的精彩。
      在看到夏洛蒂想要溺死米琪之前,也就是在看到這本308頁的小說的第276頁之前,我仍然對兇手一無所知。到了276頁的時候,情節(jié)峰回路轉,原來的我的懷疑,猜測,最終被證明都錯了。記得金庸評價克里斯蒂的小說時說,和她的每次智力角力,總是以失敗告終。我看克里斯蒂的小說,每每也是這種感覺,當然這種感覺無關沮喪,這種失敗的感覺帶來的是一種喜悅,一種不枉花費精力去看這本書的滿足感。
      克里斯蒂小說的風格迥異于柯南道爾。福爾摩斯往往是化個妝神秘失蹤一兩天之后,案情就水落石出了,看柯南道爾的故事,我覺得自己更像是一個聆聽者;克里斯蒂不同,看她的故事則讓人覺得自己更像是個參與者,她的故事是正宗的偵探小說——謀殺,調查,劇中人逐個受到懷疑!(《羅杰疑案》的卷首語)
      克里斯蒂的小說更不同于松本清張,松本清張的特長是在你很早就已經知道兇手是誰的情況下,仍然能夠吸引你把厚厚的書讀完,他的小說與其說是推理懸疑,不如說是揭露社會腐敗的《官場現形記》。克里斯蒂的小說無關政治,但她和松本清張相比有著更緊張的懸念和更快的節(jié)奏,最重要的是——她把各種推理的元素用到極致。
      小說中除了絲絲入扣的推理給我?guī)淼臉啡ぶ猓倬褪强死锼沟賹τ谌诵缘钠饰觥M醢矐浺彩且粋€克里斯蒂的粉絲,她還專門寫了一本《華麗家族》來分析克里斯蒂的小說,這本書的第一篇,在評論克里斯蒂的小說時,她的標題是“人性都是相通的”。
      在馬普爾或者在克里斯蒂的心中,充滿著對舊時代的眷戀。《謀殺啟事》中的第131頁這樣寫道:“戰(zhàn)爭開始以來世界就是以這種特定的方式發(fā)生變化的。……如今再也不比以前了。每個鄉(xiāng)村都擠滿了外地來的人,他們沒有任何當地的關系,就這么來住下了……那種曾經把英國農村社會聯系起來的紐帶而今已蕩然無存。在城鎮(zhèn)里不能指望誰了解自己的鄰居。在鄉(xiāng)村,如今誰也都不了解鄰居,盡管可能還以為自己了解……”
      時代急劇地變化,但是人性卻永遠是相通的。每一個設計精巧的謀殺背后,其實最終還是不外為情、為仇、為一筆巨額的遺產……古今中外,別無二樣。
      所以馬普爾小姐堅持以最不信任的態(tài)度去對待別人的說法,寧可把別人想得惡一點,以免誤信他人,讓真正的犯罪分子逍遙法外。按她自己的說法是:“實際上,我并沒有什么天賦——一點兒也沒有——只不過對人性略知一二。我發(fā)現人們大多過于輕信。而我則恐怕總是相信最壞的一面。這不是什么好的品質。但卻經常被接二連三的事件證明是對的。”(《謀殺啟事》第101頁)
      馬普爾小姐充滿著懷疑去看待別人的證詞,使她往往能夠發(fā)現案件中的蛛絲馬跡,最終尋找到真正的殺人兇手。但是即使是對待殺人兇手,她也依舊懷著最深切的憐憫。
      書中最后夏洛蒂被揭露出來的時候,她仍然堅持認為兇手是一位“心地善良。充滿愛意的人兒”,她認為,“生性懦弱而又心地善良的人往往最容易背信棄義。一旦他們對生活抱有怨恨,他們原有的一點兒道德力量便會被怨恨消耗殆盡。”
      小說的最后十幾頁基本就是馬普爾小姐在分析夏洛蒂如何在一念之差下一錯再錯,最終變成一個瘋狂的殺人惡魔?!耙坏┸浫醯娜苏娴暮ε缕饋?,他們會因恐懼而變得殘忍,會變得毫無自制之力?!?br />   最后馬普爾小姐因此得出一個結論:“一個人的幸福與不幸概由自己使然?!痹跁?,她說她的這些感慨是偏離了破案的正題,然而我卻覺得這正是這本書的正題。
      
      
      BY ZJMR
      2009.10.26
  •     實在不明白這本書為何在阿婆作品的各種排行榜上排名那么靠前····
      
      從一開始就是大段的“主婦對話”····后來發(fā)現全書竟然90%都是····
      
      兇手也非常直觀,最不可能的犯罪有時往往是最容易暴露兇手的···
      
      故事發(fā)展到最后可能阿婆也覺得老是“主婦雜談”太枯燥了,忽然就讓兇手發(fā)威連斃二人····
      
      殺第一個人那么精心構局,所以后面簡直是太突兀了,前后矛盾。
      
      不過故事也在“主婦雜談”中結束,這個算是前后呼應了吧····嗯。
      
      
      
      這本書歷時4個月終于在昨天下定決心讀完,超越《啤酒》歷時2個月記錄······可喜可賀·····
  •     第一感覺很重要。
      看了越來越多的推理懸疑小說后,發(fā)現往往第一感覺是兇手的就是。
      后面作者往往會用其他一些人轉移我們的注意力。
      看這本書的時候我就被轉移了,懷疑了其他一些人。
      
      這是我看的第一本推理書。
      在這以后我非常相信第一感覺。
      果然感覺都是正確的。
  •      這本書我一邊看,一邊在猜誰是兇手,看完后,果然猜對了。
       阿加莎的書我看了不下十本了,看完了再總結,結果真給我總結出一條規(guī)律,就是看起來最不像兇手,往往被證明是兇手。她(他)總是面目模糊,而且在所有可能是兇手的人群中是最不像兇手的一個,別人會有明顯的嫌疑,但是他(她)不,在邊緣狀態(tài),最后,卻會是她(他)。
       如果你看她的書,記住這個規(guī)律,那么猜對兇手往往是十拿九穩(wěn)的事。
       即便如此,我還是愿意在一個空閑的周日,不受干攏地安靜地看完她的一個故事。而且完全不愿意想兇手是誰,就這樣給她牽著鼻子走,直到劇終。
       她的故事確實有讓人迷醉的力量。
  •     這是我看的阿加莎的第一本小說,之前看過一些改編成的電影,電影情節(jié)很緊湊,隨著情節(jié)的跌宕起伏,心情也隨之越來越緊張,當然也看的饒有興味。
      這本書不是一氣呵成的,斷斷續(xù)續(xù)的用了很長時間,可能因為感覺人物太多,名字又個個都那么復雜,看到后來都不知道誰是誰了。因此,再拿起看了一半的書,已經有些迷迷糊糊了。
      不管怎樣,好書還是要看完的,譬如《紅》,看了快兩個月了,終于快完了,怎么著也得對得起自己付出的那些時間,沒看到結尾還是有些不甘心,只是那本得了什么大獎的書真不是我喜歡的類型,情節(jié)太拖沓了。跑題了……還是說這本《謀殺啟事》,因為看的有些漫不經心,因此當警官對每個人都盤查了一篇得出“大家說的結果都不一樣”的時候,我還有些吃驚,自認為每個人都說的毫無漏洞,而實際上卻是漏洞百出……
      昨晚一口氣看完了整本書,終于有些霧開云散的味道,最出彩的當然還是MAPLE,這個有著細膩思維和超強直覺力的老太太,再找不出頭緒的案子,被她四兩撥千斤,一兩句話就豁然開朗。
      看到默……小姐被殺的時候,我就猜到殺手應該就是主人翁,也是直覺,沒有任何推理的成分,而后面,又出來了雙胞胎,讓我不僅改變了些原先的想法,當然最終還是證明自己的直覺還是不錯的。
      結尾還是有些出彩的,給了我一些意外,但是又稍微有些草草,可能這就是大師給讀者留下的一些自由聯想吧……
  •   認同你的觀點,非常貼近生活,善良的人性經不起怨念和利誘,的確是這樣的,這就是馬爾普系列的精髓——原罪。
  •   這篇寫得很贊`~ UP起~~~
  •   喜歡你的評論,潛水很久了上來冒個泡。
  •   一個人的幸福與不幸概由自己使然
  •   這部的確不太行,才一半就猜出兇手及動機,作者暗示太明顯。
    不過的確像你講得那樣,完全不去猜,才是最有趣味的。
  •   你應該繼續(xù)增加看阿婆作品的量,“誰是兇手”這個答案就不僅只是“最不像兇手的一個”那么簡單了。
  •   看起來最不像兇手,往往被證明是兇手。她(他)總是面目模糊,而且在所有可能是兇手的人群中是最不像兇手的一個,別人會有明顯的嫌疑,但是他(她)不,在邊緣狀態(tài),最后,卻會是她(他)。
    +1
    大多數如此
  •   額,我其實很早就開始懷疑利蒂了,但是她耳垂的傷口讓我有些懷疑,因為我覺得如果不是子彈所致,很容易從子彈的檢驗結果中看出,就因為這樣,我把對她的懷疑漸漸減小,但是到多拉 邦納的死的時候,我又開始懷疑她,首先多拉的藥莫名失蹤,而出問題的藥又是利蒂的,如果兇手只是想殺利蒂,根本不需要拿走多拉的阿司匹林,如此故布疑陣,只是利蒂為了更深一步把自己偽裝成兇手,這就很自然懷疑到了利蒂本人
  •   最不像兇手也經常不準的,比如黑麥奇案這一類的
  •   同意。這里不僅人物多,涉及的地名也多。不過阿婆同學的作品大多這樣啦。東方快車和無人生還不都是這樣嗎?反正我每次都用紙和筆先記錄一下,強化人物關系先,再慢慢進入劇情。
  •   你太認真了吧,還做筆記
  •   我也覺得,每次記人名就很辛苦?;桀^昏腦的。
  •   這本書人物真的太多了 而且太復雜
  •   那個《紅》我現在也沒看完,徹底被散文詩一樣的文字弄瘋了,我偷看了結局~~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