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客家“崇文重教”的歷史重構

出版時間:2009-7  出版社:巴蜀書社  作者:嚴奇巖  頁數(shù):367  
Tag標簽:無  

前言

  在中國的傳統(tǒng)時代,學校教育更多承載文化背景的教育功能,當然這種文化背景對進入上層社會而言,也可以說成是一種技能、資格。可以肯定,傳統(tǒng)社會更多的生產(chǎn)生活技能和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是通過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來完成的。近代進人工業(yè)化時代后,學校教育更多承載了真正進入社會的技能教育的功能,而文化背景教育在學校教育中往往處于相對弱勢,但文化背景教育更顯多元的格局,其中社會(社區(qū))教育、家庭教育中的文化教育功能更是重要。所以,我們研究中國教育可能更多要研究社會教育、家庭教育?! ∫酝覀冚^多關注少數(shù)民族的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研究,對不同區(qū)域漢族民系的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差異研究的關注較少,如以前較少有人關注漢族屯堡人的教育和客家人的教育,這些年才有人開始關注起來,但研究還浮于表面,很少有學者從人類學角度系統(tǒng)研究這些民系的教育歷史。

內(nèi)容概要

  清代“湖廣填四川”后,閩、粵、贛等地的客家人將客家文化播遷到四川。300年來,處于弱勢地位的四川客家頑強地傳承了自己的文化,從而創(chuàng)造了許多客家文化的奇跡。從文化與教育的關系看,客家文化的奇跡也是客家教育的奇跡。客家傳統(tǒng)文化在四川的傳承和變遷中客家教育起了重要的作用,也表現(xiàn)出客家教育的特色。在四川移民社會中,素有“崇文重教”之稱的客家人怎樣培養(yǎng)、教育子女的問題,是值得研究的問題。因此,四川客家教育研究不但有助于破解客家文化之謎,而且以區(qū)域文化方面具有典型性的客家人的教育為研究對象,是進行區(qū)域教育研究的突破口,但是長期以來學界對客家教育的研究顯得非常薄弱?! ”狙芯繌摹俺缥闹亟獭钡慕嵌?,運用比較研究方法,探討四川客家教育的族群性和區(qū)域性特色。即從族群比較的角度,將四川的客家人與湖廣人作比較,分析客家文化在與巴蜀文化的融合與沖突中,為了保存自己的文化特色,四川客家教育所充當?shù)慕巧鞍l(fā)揮的功能,突出客家教育的族群性特色;通過區(qū)域比較,即在比較四川客家聚居區(qū)與客家散居區(qū)以及四川客家與閩、粵、贛客家的基礎上,初步分析出四川客家教育的地域性特色,揭示了四川客家教育的時空差異,分析四川客家教育發(fā)展模式與特色,從而勾畫出四川客家的教育史輪廓?! ∪墓卜至?,外加導言和結語,共有八大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內(nèi)容如下:  導言部分主要包括研究范圍的界定、選題原由、文獻綜述、研究方法及研究意義等內(nèi)容。  第一章四川客家文化。分析了四川客家移民的比例與分布,探討了四川移民文化“嫁接型”和“移植型”的兩種類型,目的是為了將四川的湖廣人與客家人作比較,以突出四川客家文化特  色,為客家教育的研究奠定基礎。  第二章四川客家人教育觀及其影響。論述了四川客家人教育觀及其對客家生活諸方面的影響;客家教育觀有兩重性,即廣泛的普及教育和英才教育。客家教育觀體現(xiàn)出家族性、務實性、傳統(tǒng)性等特點。而客家人的婚姻觀、職業(yè)觀、居住環(huán)境觀、社會民俗等方面體現(xiàn)出的客家教育觀,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客家人“崇文重教”?! 〉谌滤拇图胰恕案x傳家”。介紹了外來移民與清代四川教育的復興,指出以“耕讀傳家”自居的四川客家善耕又重讀,體現(xiàn)出族群性特點。文章分析了四川客家從發(fā)富到發(fā)貴的發(fā)  家史,指出客家移民在四川白手起家,堅持半耕半讀或先耕后讀的生計模式,依靠佃耕或農(nóng)商兼顧等方式逐漸發(fā)跡,并出現(xiàn)許多科舉人才或文化世家,為四川教育的恢復和發(fā)展作出了貢獻。四  川客家耕讀起家后多在第三代出現(xiàn)科舉人才,與客家原鄉(xiāng)相比,四川移民家族出現(xiàn)科舉人才的時間要早,表現(xiàn)出一定地域特色?! 〉谒恼滤拇图乙泼裎幕J同教育。四川客家移民強調文化認同教育具體表現(xiàn)在客家母語教育、移民史教育(家族史教育、祖籍教育和創(chuàng)業(yè)教育)以及道德禮俗文化教育等方面。四川客家恪守“寧賣祖宗田,不賣祖宗言”的祖訓,強化客家母語教育,以客家獨特的《廣東小兒歌》等形式來突出客家母語教育和道德文化教育,而移民史教育突出表現(xiàn)在以《入川履歷》和《張興萬  自傳》為典型個案。其目的是強化集體記憶,保持族群的文化認同。四川客家移民強調文化認同教育是“崇文重教”的主要體現(xiàn),因而“崇文重教”保證了客家文化的傳承。  第五章四川客家祠堂與家族教育。分析了四川客家祠堂、族田以及客家宗族辦學背景及概況,指出由于客家宗族觀念強,客家族學相對要發(fā)達。進而文章論述四川客家家族的助學、獎學活動及族學管理,其中以成都市郊龍?zhí)多l(xiāng)范家祠辦學為典型個案??图易谧遛k學成為客家社會生活中重要的社會活動,是族群性的表現(xiàn)。但是,受四川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四川客家宗族辦學又體現(xiàn)出地域性特征?! 〉诹率撬拇图医逃椒治?。分析清代以來四川客家人才和私立學校狀況來說明四川客家教育狀況。總體上四川客家教育存在明顯的時空差異。清代移民人川有一個創(chuàng)業(yè)發(fā)展的過程,  初期的客家正規(guī)教育十分落后,乾嘉以后四川客家教育才開始起步,到近代客家教育才得以蓬勃發(fā)展起來,客家名人相繼涌現(xiàn);這與清代以來四川教育發(fā)展的軌跡一致。就四川客家人才狀況而  言,與湖廣人相比,盡管四川客家經(jīng)濟狀況比不上四川的湖廣人,但四川客家人才比例不遜于湖廣人;從私立學校發(fā)展看,與湖廣人相比,四川客家人積極辦學,私立學校的比例和質量要高,四川客家體現(xiàn)出“崇文重教”的族群性特點;但是與客家原鄉(xiāng)相比,四川客家教育總體發(fā)展水平并不樂觀,四川客家教育存在明顯的區(qū)域差異,“崇文重教”又表現(xiàn)出明顯的地域性色彩。其原因有二:從經(jīng)濟因素看,四川家族組織的不發(fā)達和四川客家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等兩大因素影響下,導致四川族田的不發(fā)達;從環(huán)境的原因看,四川客家區(qū)的族群關系和當?shù)孛耧L狀況導致四川客家教育的區(qū)域差異?! 〗Y語部分總結了四川客家教育特色和存在問題并提出了一些思考。教育特色表現(xiàn)為充分挖掘教育資源,注重客家歌謠教育功能;客家教育主要集中于家庭教育、家族教育以及社區(qū)教育,強  調族群文化認同教育。但是四川客家教育嚴重忽視女性教育;過分強調教育的群體歸屬功能;強調耕讀的生計模式,形成“重農(nóng)抑商”的價值觀,影響客家地區(qū)經(jīng)濟的發(fā)展,從而又制約客家教  育的整體發(fā)展水平。

作者簡介

  嚴奇巖,男,漢族,1971年生于江西省蓮花縣。中學從教多年后繼續(xù)深造,并先后于2004年和2007年獲西南師范大學碩士、西南大學博士學位。現(xiàn)為貴州師范大學歷史與政治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區(qū)域歷史文化地理和西南民族史研究。在《民族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學報》、《農(nóng)業(yè)考古》、《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貴州民族研究》等十多種刊物上獨立發(fā)表學術論文三十多篇。參編教材一部。

書籍目錄

序序二中文摘要導言一、問題的緣起二、文獻綜述三、研究的主要內(nèi)容、重點和難點四、理論視角和研究方法五、論文的結構安排第一章 四川客家文化特色一、四川客家移民的比例與分布(一)四川客家移民比例(二)四川客家的分布二、四川移民文化的兩種類型(一)“湖廣填四川”與四川兩大族群的出現(xiàn)(二)嫁接型移民文化(湖廣人)和移植型移民文化(客家人)三、四川客家文化核心和特色(一)四川客家強烈的宗族觀念(二)傳統(tǒng)守舊,以保存固有的文化傳統(tǒng)見長(三)質樸無華、崇尚名節(jié)第二章 四川客家人的教育觀及其影響一、四川客家人的教育觀(一)客家教育觀的兩級性(二)客家教育觀的特點二、客家教育觀對客家人的影響(一)對客家婚姻觀的影響(二)對四川客家人職業(yè)觀的影響(三)對客家人居住地選擇的影響(四)對四川客家民俗的影響第三章 四川客家人的“耕”思想和實踐一、外來移民與清代四川教育的復興(一)清初四川文化教育的“渾樸時代(二)乾嘉以來四川文化教育的“文盛時代(三)清代移民對四川教育發(fā)展的積極影響二、四川客家耕讀思想(一)“以末致富,用本守之(二)“耕可致富,讀可榮身三、善耕的四川客家(一)四川客家居住的地理環(huán)境(二)四川客家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貢獻四、耕讀傳家與四川客家的崛起(一)客家移民發(fā)家致富的生計模式(二)從發(fā)富到發(fā)貴的四川客家(三)四川客家耕讀起家的類型(四)四川客家耕讀傳家的典型(五)“耕讀傳家”的經(jīng)驗第四章 四川客家移民文化認同教育一、四川客家母語教育(一)四川人打鄉(xiāng)談(二)四川客家“寧賣祖宗田,不賣祖宗言(三)《廣東小兒歌》與客家母語教育二、客家傳統(tǒng)道德文化教育(一)客家禮俗文化教育(二)《廣東小兒歌》與四川客家道德教育三、客家移民史教育(一)家族史教育(二)祖籍教育(三)家族創(chuàng)業(yè)教育四、四川客家移民文化教育的兩個典型個案(一)鐘宏予《入川履歷》(二)客家教育史詩——《張興萬自傳》(三)兩部客家家書的比較第五章 四川客家祠堂與家族教育一、四川客家祠堂(一)四川客家祖堂(二)四川客家宗祠二、客家宗族辦學(一)四川客家族田(二)宗族辦學的背景和目的(三)客家宗族辦學情況三、客家家族的助學、獎學活動(一)客家社會力量興教助學(二)宗族獎學、助學概況(三)客家宗族對獎學、助學的管理四、客家宗族辦學的典型——龍?zhí)多l(xiāng)范家祠(一)范家祠辦學歷史(二)范家祠辦學成功的原因分析(三)范家祠辦學與龍?zhí)多l(xiāng)的教育第六章 歷史上四川客家學校教育發(fā)展水平一、四川客家人才狀況(一)四川客家科舉人才(二)近現(xiàn)代四川客家名人二、四川客家學校教育發(fā)展的時空差異(一)時間上的差異(二)空間上的差異三、四川客家“崇文重教”區(qū)域差異的原因(一)經(jīng)濟方面的原因(二)社會環(huán)境方面的原因結語附錄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二章 四川客家人的教育觀及其影響  一、四川客家人的教育觀 ?。ㄒ唬┛图医逃^的兩級性  文化的特性決定教育的特征,文化決定教育最關鍵的是文化價值的定向作用。一切教育目的是保持文化價值,教育是按照文化價值培養(yǎng)文化成員的最佳途徑。任何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觀,客  家文化特色決定了其客家人的價值觀。不同的價值觀形成不同的教育觀。教育觀中最核心的是教育價值觀,即人們關于教育對人和社會的意義或作用的根本性看法和態(tài)度,它包括個體教育觀與  社會教育觀。教育的根本問題是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怎樣去培養(yǎng)的問題。在這個根本問題上,不同的教育價值觀有不同的培養(yǎng)目標和教育內(nèi)容??图医逃酁樗綄W教育,其教育目的有兩級性,一  是廣泛的普及教育,滿足家族子弟讀書識字的需要,重在宣揚封建倫理道德,維護家族內(nèi)部的團結和秩序;二是英才教育的需要,即滿足家族子弟科舉應試以入仕為目的,從而光宗耀祖。普  及教育關系到家族整體素質的提高,而科舉教育關系到一個家族社會地位的高低??图医逃膬杉壭?,決定了客家教育觀的多元化。  1.強調“品行第一,功名第二”的教育觀,注重思想道德教育  出于普及教育的目的,客家人強調“品行第一,功名第二”的教育觀,十分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功名與德行,兩者都關系到家族的盛衰??图易遄V強調,“讀”不僅是為了功名,也是為了  培養(yǎng)子弟的德行。讀書明理是主要目的。讀書不只是為了功名,更主要的是提高宗族的素質。如吳氏認為“先賢垂訓學問,弘以變化氣質為先”。①因為讀書后,“秀敏者,固可以出身成名起  家,光前裕后;樸拙者,亦可以變化氣質,保身保家”。②胡氏強調“子孫雖愚,經(jīng)書不可不讀,所謂讀書以明理也”。③胡氏“務須讀書,使知禮儀道德”。④張氏則批評民間以各種借口不送子讀書的短見:“人之不教其子孫者,不日吾家道貧寒,則日彼賦性鈍拙,不知送子讀書一年所費無多,省雜用以圖正業(yè),則子孫賢明,安知異日無補益者乎。如謂賦性鈍拙,俗云‘久教無頑子”日漸月靡,自能通曉……必當隆師重道,朝夕嚴督供應束惰,隨家之厚薄以盡其禮,則上焉者文章顯達,因為士林之英豪;次焉者筆墨粗通,亦為人中之俊杰,讀書有何負于人哉。”  這些都表明客家送子讀書目的首先在于教育子弟怎樣做人,對于功名,雖然竭力鼓勵,但并不苛求。因而對成績好而品行陋劣的也給予懲罰。如東山范氏規(guī)定:“品行陋劣,事跡敗露者,學業(yè)  雖然優(yōu),扣獎以示懲儆。”②筆者在龍?zhí)墩{查時,范家后代范學中先生談到讀書是為了提高素質,是為了懂規(guī)矩,而不只是為了當官.岡為修身比做官更重要。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四川客家“崇文重教”的歷史重構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