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十六家

出版時間:2008-11  出版社:上海書店出版社  作者:吳魯芹  頁數(shù):264  
Tag標簽:無  

前言

這本集子里面的文字,去年(1980年)在《中國時報》開始連載的時候,總題目是:“我談、我訪我喜歡的當代英美作家”。第一篇刊出的日期是九月十一日,我曾經(jīng)寫了簡短的“卷首語”,現(xiàn)在先抄在下面:看上去這一系列浮光掠影的“印象記”,勢必成“卷”,謹冠以“卷首語”,作一交代。今年十月,《中國時報》創(chuàng)刊三十年,創(chuàng)辦人面囑送一份賀禮,我哪里會寫祝壽的文章,叨光兩頓午餐之后,勉強得到一結論:就是我可寫點我所喜歡的當代作家。每月一人,一年一打。凡是談喜歡的事和人,作家與作品,都容易辦。“我談、我訪”的“訪”字,是為了增加一點真實感。

內(nèi)容概要

  《英美十六家》收錄作者1980年訪問或介紹英美16位作家的文章,其中不乏大家,也有今天不常見的若干作家。以作者一貫的娓娓道來的語氣,再現(xiàn)作者與受訪者之間相談甚歡的場景,中間穿插作者對作家或作品的見解,文學研究者讀來會受啟發(fā),一般讀者則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享受到了吳氏恬淡從容的文風。

作者簡介

吳魯芹(1918-1983),字鴻藻,散文作家,英美文學教授。上海市人。畢業(yè)于武漢大學外文系,先后任教于武漢大學、貴州大學、臺灣師范學院、淡江英專(今淡江大學)、臺灣大學等,策劃英譯當代中國文藝作品。1956年與友人聯(lián)合創(chuàng)辦《文學雜志》。1962年赴美,任教于密蘇里大學等。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美國去來》、《雞尾酒會及其它》、《瞎三話四集》、《余年集》、《暮云集》及報道訪談當代歐美作家的《英美十六家》等。

書籍目錄

雜七搭八的聯(lián)想自序英國篇:勞?!じ道盏ぁご魑募s翰·魏英喬治·布凱南布列姬德·布勞菲階·比·普里斯特萊金斯萊·艾密斯大衛(wèi)·戴啟思美國篇:貝拉德·馬拉默德伊·碧·懷特瑪麗·麥卡賽約翰·契佛索爾·貝婁羅柏·潘·華倫艾琳娜·克拉克約翰·歐普戴克附錄 讀者投書

章節(jié)摘錄

艾琳娜·克拉克是1913年7月在洛杉磯出世的,自小就住在新英格蘭,她說她是百分之百的新英格蘭人,她丈夫華倫是百分之百的南方人。我在談瑪麗·麥卡賽女士那篇文章里談到著名的瓦薩女子大學,艾琳娜·克拉克也是瓦薩畢業(yè)的?!拔覀兺粋€時期,但是不同班,瑪麗大約比我高一班?!碑厴I(yè)之后,先在紐約一家相當大的出版公司當編輯,二次大戰(zhàn)期間,在華盛頓的戰(zhàn)略服務處工作,也是文字方面的事,1952年與羅柏·潘·華倫結婚,那時華倫已經(jīng)是耶魯大學的教授,“所以我不需要離開我的新英格蘭!”接著我想問她夫婦二人都是作家,彼此是不是互有影響。我告訴她我在英國見到一位作家,是詩人,小說家,他太太也是小說家。這位英國小說家告訴我他們夫婦的習慣,是朗誦自己的原稿給對方聽。聽的一方如果對某一句或者某一段不滿意,就提出意見,斟酌一番?!澳銈儍晌皇遣皇且采塘勘舜说淖髌罚俊卑漳取た死苏f:“我們是各人寫各人的,互不干擾。你看到我們兩人各有一間工作室,在谷倉的兩端。就好像一間是在新英格蘭,一間是在田納西或者肯塔基,不過朗誦的事近半年每天晚上都有。我的眼睛不行了,簡直就不能讀書。他每天晚上讀詩給我聽,不是他自己的詩,是古人的,昨天晚上他就讀了一點但丁的詩?!卑漳取た死说膶懽鞣秶?,只是小說與非小說兩類。她的第三部小說,是以新英格蘭的另外一州韋芒州做背景的。我問她何以放棄了她住了大半輩子的康州。她說:“你可能不知道我們在韋芒外鄉(xiāng)下有一座木屋。我們夏天常住到那邊去,瑞德說那是他隱居的地方。事實上,他到那邊去也還是工作,鄉(xiāng)下的環(huán)境好,屋旁就有潺潺的小溪流水,我們在那邊一住就是幾個月,而且?guī)缀趺磕甓既?,所以對韋芒州我也有熟悉的地方?!卑漳取た死说牡谌啃≌f,雖然是以韋芒州的一個小鄉(xiāng)鎮(zhèn)為背景,實在把這個故事移到凡是務農(nóng)為本的小鄉(xiāng)村,也都適用?,F(xiàn)代社會的病癥所帶給小鄉(xiāng)村的威脅,是共同的。只是新英格蘭諸州的傳統(tǒng)價值觀念要深一點,引起的沖突也就更尖銳一點。書中的若干主要人物,并不是韋芒州的土著,他們不同的宗教信仰,或者覓取不同宗教信仰的體驗,增加了這本書的哲學意味。有些是決非善類的過客,有些是青年人,受過好的教育,可是受不了社會上人吃人的那種競爭,逃避現(xiàn)實,逃到韋芒州來,以為那是世外桃源。另外做房地產(chǎn)生意的,坐了自備飛機在上空看了又看,他們不是來看這世外桃源的風景的,他們是為了開發(fā)這個地區(qū),想造成像鴿子籠那樣一小撮住宅,然后就有了房地產(chǎn)買賣??墒亲髡卟皇怯盟脊胖那榈难坨R觀察的。舊日的韋芒州,老一代的韋芒州有它的價值在,但是老的舊的也不全都是好的,新的也不全是可怕的,它們的對峙局面給作者表現(xiàn)出常人不可及的聰明才智。我說我不敢批評她三本長篇小說的長處和短處,不過對第三本我似乎有-特殊的感覺,那就是她的敘述節(jié)奏比較快,和以前的兩本比較起來,這一本她是用快的節(jié)奏說故事。艾琳娜·克拉克說:“你說的可能是對的,你是接連一本一本讀下去的,而且是在三四個月之內(nèi)讀的,我寫這三本小說,前后相差三十幾年,你的感覺應該比較敏銳一點。至于何以會有這種現(xiàn)象,我想和故事本身也有關系,另外還有一點心理因素,我年紀老了,我總想趕快做完-件事,這也會影響節(jié)奏的,寫這本小說的時候,我的眼疾還沒有壞到這種程度,再壞下去,我就只能用口述了。”艾琳娜·克拉克最享盛名的~本書是《洛克麥尼凱的牡蠣》,曾經(jīng)得到一九六五年非小說類的全國杰出書獎,凡是喜歡吃海鮮的,大約都知道牡蠣之為物,洛克麥尼凱在法國北部,據(jù)說該地所產(chǎn)之牡蠣,在全世界是數(shù)一數(shù)二的。艾琳娜不是吃吃就算了,開始對這一地區(qū)所產(chǎn)的牡蠣發(fā)生興趣,于是進而研究探討,這小動物是怎么培養(yǎng)的,這還不算,愈陷愈深,從動物的背景歷史,到這一地區(qū)的神話傳說,都加以搜羅、整理,最后就是研究這些培養(yǎng)牡蠣的漁民生活,當然沒有他們的辛勤,這一區(qū)的牡蠣說不定就不可能達到如此的地位。

編輯推薦

《英美十六家》的作者吳先生是小品文的大家,可以和梁實秋先生媲美,更是林語堂大師的傳人。他流露在文中的幽默感,在我心目中和他翩翩的紳士風度配合得天衣無縫,令我這個新竹來的土包子可望而不可及,在真正的尾酒會上一其實我參加得極少一更不敢接近。其實魯芹先生聽說還是很隨和的,而且溫柔敦厚,滿肚子學問,卻從不露武功。以東方風范面對西方文學的博學鴻儒,在閑逸的話語中有豐富的智慧和心靈的光輝,在信筆揮灑、嬉笑詼諧中見巧妙勾連和縝密嚴謹。董橋、劉紹銘、李歐梵、余光中、陳子善、葉兆言、孫甘露、傅月庵深情推薦。一位有學養(yǎng)、有風度的散文家,功力勻于字行間,情思入于化境。輕松地游走在中外優(yōu)秀文章之間,既有西方的隨筆傳統(tǒng),又有中國的散文精髓,非但處處都是學問,而且處處都有哲理。他的作品是字斟句酌的藝術品,不是即興揮灑,而是將儲藏多年的學問、智能、幽默和性情融合而成。他無論寫裝電話、寫買書、寫自己的懶散、寫卑微的小襟人物,都遠超出看似狹窄的主題。他寫的是一種抗拒輕、俗的人生態(tài)度。會心的讀者能在他的“我”中找出自己。寫的是生逢今世,面對各種“新世界”的訝異、抗拒,終于妥協(xié)的無奈,以“人的尊嚴”為最基本底線。——齊邦嬡(臺灣大學外文系名譽教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英美十六家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條)

 
 

  •   先說吳魯芹的英文水平。能驅(qū)車赴英美與諸作家面談,英文程度似乎毋需多言。英語不是母語,卻能表達自如,于我恐終余生也難企及了。國人學英語,多是過考試關,圈涂ABCD的成績雖高,不足以說明運用能力,達到吳先生水平的已是少數(shù)了。再說文學素養(yǎng)。吳先生是科班出身,又師承名家。英美文學本是他的“初戀”,幾十年間情不移。對英美“文”市,了如指掌,品評作家作品,如數(shù)家珍。教授外國文學而飽讀似吳先生者,恐怕也不是太多。第三說說古文功底。在我看來,魯先生用古文如“趨謁崇階,一聆雅教(P80)”“行有余力”“相與大笑”等,并非絞盡腦汁刻意仿古,多是泉思汩汩自然流淌?!皶r光容易把人拋”“長安居大不易”等鑲嵌于上下文中也少見斧鑿痕?!懊?!命也?。≒122)”“不如此,何以遣有涯之生?(P31)”等,有其必要的功用,如幽默詼諧,這形成文章風格,也是做人的風格。而我們時常見到,有些英語文章的漢譯,用古文似乎只有一個目的――擺譜,根本不考慮“古裝”形式的必要性,有時與白話的兼容也成問題。第四是寫作能力。這里不說他對文字的敏感度和驅(qū)遣能力,只就其文章布局和風格說幾句。十幾篇訪談并無雷同。入題有急有緩,尾聲有長有短,在采訪的描述中還要適當插入作家介紹。在談到契佛時說,他風格“簡潔、自然,好像毫不著力,但是他每一個字每一句都細心安排了的”,而我覺得...吳先生的訪談也相似,盡管讀起來幽默輕松像是信筆寫來不著力,即他自己說的“只寫不出氣力的文章”,但我認為也是精心安排了的。樸素中洋溢著幽默,從容里蘊含著功底。第五是采訪技巧。吳先生曾自謙說自己的訪問“雜亂無章”,“這種訪問的方式,新聞學教授恐怕不會給我及格分數(shù)”。可被采訪者喜歡這種“以文會友的漫無邊際的清談(P33)”。就連朋友覺得不易采訪的索爾·貝婁,吳先生也能談上一下午,而沒有觸怒他“暗示逐客之令(P197)。”比較一下我們的記者先生“你沒拿到金牌,是不是很難過?心里是不是覺得對不起全國人民?”之類的提問,孰優(yōu)孰劣,應該很清楚了。吳先生的采訪沒有列出一二三四,沒有機器錄音,但我覺得恰恰應該得高分。采訪不是審問,需要背景知識,需要心理學作基礎的交流技巧,需要平等與尊重。而這些吳先生都不缺。第六是人格魅力。這是我想要談的一個重點(且聽下回分解^_^)。單就一方面,能超過吳魯芹的可能不在少數(shù),可是,諸方面綜合起來,吳先生出類拔萃是顯而易見的。吳魯芹的書,《英美十六家》是我讀的第一本書,也是唯一的一本。管孔之見,能否窺一斑而知全豹,不敢說,有興趣者可讀其他書以驗證。[...] 閱讀更多 ›
  •   4年以前讀他的幾個散文集子,讀到深夜,意興不減,中文好,是好的譯者,又精通人文,是大家,可惜生命態(tài)度過于散漫,未能完全施展在文學方面的天才。我仍然喜愛這樣的人,他不是急于事功者的朋友。
  •     讀吳魯芹的書,最初是讀的一本《暮云集》,淡淡的亞麻色,薄薄的一小冊,上海書店出的,便隨手從架子上抽了下來,封面甚是雅致,又喜它名字清雅,想起一句“朝云暮卷”,不由得翻看,看了幾頁,竟不能罷手。想并不曾聽說過此人,細看簡歷,乃是臺灣又去得美國的,大陸不常聞,也就不奇了,安安靜靜的又看下去,一口氣一個晚上也讀完了。
      吳是陳通伯的弟子,頗有其師風格,吳文可謂中西合璧之成,足見博聞強記,卻又無砌藻之虞,只覺的底蘊悠然,文字里淡淡的透著溫和,讓人讀著心下里莫名的親切,如同白發(fā)之人伴著最悠遠的鐘聲述著陳年之事。聽者不一定記得些許,但單單那感覺,便然人覺得有幾分留戀。
      于是,便又去找吳其他的文集,《英美十六家》亦不厚的,兩百多頁,夏志清做的二十五頁的代序,李歐梵的書評也只能印在封底上。從序中亦知遍訪名家之不易,其中大部分名家已經(jīng)斯人已逝了,看過目錄,我卻只挑得素日里略有所聞的翻來。吳將大家生平和所訪之經(jīng)過娓娓道來,實比那些傳記有趣生動,仿佛作者從書中走出來一般,偶爾幾處幽默趣事,讓人不禁莞爾。而寫到作者為懷特背中國古詩中的悼亡詩,寥寥幾筆更感鶼鰈情深,而書中所及之人如今已多半辭世而去,連作者亦不在了,難免心下凄然。
      讀罷,便又去搜了書中所寫幾位名家的簡歷,聊以記之。(偷個懶,簡介網(wǎng)上拉的,如有舛誤,包含一下)
      
      一、E.B.懷特(1899-1985)生于紐約蒙特弗農(nóng),畢業(yè)于康奈爾大學。多年來他為《紐約人》雜志擔任專職撰稿人。懷特是一位頗有造詣的散文家、幽默作家、詩人和諷刺作家。對于幾代美國兒童來說,他之所以出名是因為寫第一流的兒童讀物 《小斯圖亞特》(1945) 和 《夏洛特的網(wǎng)》(1952)。一代又一代學生和作者熟悉他,因為他是 《風格的要素》這本書的合著者 (兼修訂者)。該書是關于作文和慣用法的很有價值的小冊子,最初由在康奈爾大學教過懷特英語的小威廉.斯特朗克教授撰寫。散文 《自由》于1940年7月首先由《哈潑斯》雜志發(fā)表。當時美國尚未加入反對納粹的戰(zhàn)爭,世界正處于納粹──蘇聯(lián)條約的時期,無論左派或右派都忽略了極權主義對民主的威脅。這篇散文收入懷特的文集《一個人的肉食》(1942)。
      
      二、索爾?貝婁(1915—2005),美國猶太裔小說家。出生于加拿大魁北克省的拉辛城。父母是來自俄國的猶太移民。貝婁九歲時,隨父母到芝加哥定居,就讀于芝加哥大學和西北大學,獲人類學和社會學學士學位。二次大戰(zhàn)期間,他曾在商船隊服役,戰(zhàn)后在明尼蘇達大學、紐約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任教,現(xiàn)為芝加哥大學教授和社會思想委員會主席。貝婁的作品主要有長篇小說《掛起來的人》(1944),寫一個應征入伍的人在等待去部隊期間的心理活動;《奧基?馬奇歷險記》(1953),寫的是一個年輕的芝加哥猶太人的經(jīng)歷,本書被認為是貝婁的成名作,曾獲全國圖書獎,《雨王漢德森》(1959)用現(xiàn)實主義的手法描寫了一個百萬富翁在內(nèi)心“我要,我要”這一欲望驅(qū)使下來到非洲,在那里所經(jīng)歷的各種奇遇;《赫索格》(1964)表現(xiàn)了中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在60年代動亂中的苦悶與迷惘,描寫了資產(chǎn)階級人道主義的危機,《洪堡的禮物》(1975)則描寫了兩代作家的成功與失敗,反映了當代美國各階層知識分子的精神感情和情操。進入八十年代,貝婁還創(chuàng)作了長篇小說《院長的十二月》(1981)和《更多的人因傷心而死》(1987)。前者以芝加哥和布加勒斯特為背景,將所謂的“自由社會”和“警察國家”加以比較。后者側(cè)重揭示當代文明對人的生活的侵蝕。此外,貝婁還寫過長篇小說《受害者》(1947),中篇小說《只爭朝夕》(1956)《偷竊》(1989)和《比拉羅賽內(nèi)線》(1959),短篇小說集《莫斯比的回憶》(1968),《失言者》(1984),劇本《最后的分析》(1965)以及一部非文學類的游記《耶路撒冷來去》(1976)。貝婁的作品包含了豐富的內(nèi)容,他善于描寫高級知識分子,尤其是猶太裔知識分子在當代美國社會荒謬的處境中的思想狀態(tài)。1976年,因其對“當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三、約翰?契弗:(Cheever.J.)(美)(1912——1982),美國現(xiàn)代重要的小說家,生于馬薩諸塞州昆西市,讀大學預科時因叛逆被學校開除。1930年了表第一篇小說《被開除》,從此一發(fā)不可收拾。1957年發(fā)表第一篇長篇小說《華普肖一家》,之后發(fā)表《華肖丑聞》、《彈丸山莊》。自選集《約翰?弗短篇小說集》于1977出版,獲得了1978年全國圖書獎和普利策小說獎,1977年,長篇小說《獵鷹者監(jiān)獄》問世。契弗一生著述豐富,尤以短篇見長,有“美國郊外契訶夫”之譽。
      
      四、馬拉默德(1914~1986)
        Malamud,Bernard
        美國作家。1914 年4月26日生于紐約市布魯克林一俄國猶太移民家庭,1986 年3月18日卒于紐約。畢業(yè)于紐約市立學院,后勤工儉學獲得哥倫比亞大學英文碩士學位。1939年起在大學執(zhí)教,并試寫小說 ,50 年代成名。其作品有《 店員》、《新生活》、《房客》、《杜賓的選擇》、《上帝之恩》等長篇小說,以及一批內(nèi)容豐富的短篇故事集。他自幼受俄國文化影響,文筆兼具契訶夫與海明威之風,簡潔明快,幽默雋永,又帶有卓別林的“ 憂郁抒情詩意 ” ,想象豐富,情感深厚 。他極善勾描美國猶太社區(qū)貧寒百姓的眾生畫像,創(chuàng)造出令人難忘的小店員、雜役、鞋匠、裁縫與潦倒文人的形象 。側(cè)重表現(xiàn)對人性善惡 、因果報應、道德良知的感悟。他筆下的小人物大多樸實善良 , 歷經(jīng)磨難而同情之心不泯;又往往糊涂可憐,苦苦贖罪卻難以獲得重生。馬拉默德以其懷舊色彩與傳統(tǒng)觀念,具有強烈的反省啟迪意義。他多次榮獲創(chuàng)作大獎,曾擔任美國作家協(xié)會常務理事與國際筆會美國分會主席。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