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在氣/中國美學范疇叢書

出版時間:2001-12  出版社: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作者:涂光社,蔡鍾翔,鄧光東 著  頁數:220  
Tag標簽:無  

前言

范疇,是對事物、現象的本質聯(lián)系的概括。范疇在認識過程中的作用,正如列寧所指出的,它“是區(qū)分過程中的梯級,即認識世界的過程中的梯級,是幫助我們認識和掌握自然現象之網的網上紐結”(《哲學筆記》)。人類的理論思維,如果不憑借概念、范疇,是無法展開也無從表達的。美學范疇,同哲學范疇一樣,是理論思維的結晶和支點。一部美學史,在一定意義上也可以說是一部美學范疇發(fā)展史,新范疇的出現,舊范疇的衰歇,范疇涵義的傳承、更新、嬗變,以及范疇體系的形成和演化,構成了美學史的基本內容。中國傳統(tǒng)美學范疇,由于文化背景的特殊性,呈現出與西方美學范疇迥然不同的面貌,因而在世界美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價值。中國現代美學的建設,非常需要吸納融匯古代美學范疇中凝聚的審美認識的精粹。自20世紀80年代后期以來的十余年中,美學范疇日益受到我國學界的重視,古代美學和古代文論的研究重心,在史的研究的基礎上,有逐漸向范疇研究和體系研究轉移的趨勢,這意味著學科研究的深化和推進,預期在21世紀這種趨勢還會進一步加強。到目前為止,研究美學、文藝學范疇的論文已大量涌現,專著也有多部問世,但嚴格地說,系統(tǒng)研究尚處在起步階段,發(fā)展的前景和開拓的空間是十分廣闊的。中國傳統(tǒng)美學范疇的特點是很突出的,根據現有的研究成果,大致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一、多義性和模糊性。范疇中的大多數,古人從來沒有下過明確的定義或界說,因此,這些范疇就具有多種義項,其內涵和外延都是模糊的。如“境”這個范疇,就有好幾種涵義。標榜“神韻”說的王士禎,卻缺乏對“神韻”一詞的任何明晰的解說。不僅對同一范疇不同的論者有不同的理解,同一個論者在不同的場合其用意也不盡相同。一個影響很大、出現頻率很高的范疇,使用者和接受者也只是仗著神而明之的體悟。二、傳承性和變易性。范疇中的大多數,不限于一家一派,而是從創(chuàng)建以后便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成為歷代通行的范疇,但于其傳承的同時,范疇的內涵卻發(fā)生著歷史性的變化,后人不斷在舊的外殼中注入新義,大凡傳承愈久,變易就愈多,范疇的內涵也就變得十分復雜。如“興”這個范疇,始自孔子,本是屬于功能論的范疇,而后來又補充進“感興”、“興會”、“興寄”、“興托”等涵義,則主要成為創(chuàng)作論的范疇了。三、通貫性和互滲性。古代美學中有相當數量的范疇是帶有通貫性的,即貫通于審美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如“氣”這個范疇,既屬本體論,又屬創(chuàng)作論;既屬作品論,也屬作家論,又屬批評、鑒賞論。至于各個范疇之間的互滲,如“趣”和“味”的互滲,“清”和“淡”的互滲,包括對立的互轉,如“巧”和“拙”的互轉,“生”和“熟”的互轉,就更加普遍。因而范疇之間千絲萬縷、交叉糾纏的關系,形成一個復雜的網絡。

內容概要

  “氣”是被中國人掛在嘴邊的一個詞語。古往今來從萬物生成演化、藝術創(chuàng)造到日常交往,都會用到有“氣”?!段幕囆g大講堂:原創(chuàng)在氣》要回答這樣的問題:為何先民們把一種物態(tài)提升為概念和范疇?為何“氣”惟獨在中國特別受青睞,早在先秦就被認同,數千年沿用不衰?它體現出怎樣的意識和運思特點?對于當今人們認識傳統(tǒng)的藝術追求和美的創(chuàng)造機制有何啟示?《文化藝術大講堂:原創(chuàng)在氣》追溯了“氣”概念形成和被普遍運用的過程;重點評介了中國古代文學、音樂、書法、繪畫諸藝中的“氣”論;對“氣”這一有代表性的古代美學范疇及其所屬的龐大概念族群的意蘊、屬性、特征進行詮釋和梳理、概括,最后以“原創(chuàng)”二字凸現“氣”范疇之要義和使命。由此從一個重要側面探究我們民族的精神品格、審美心理、思維特征和理論形態(tài)。

作者簡介

涂光社,1942年生,籍貫湖北黃陂,在貴州山區(qū)度過青少年時代。1978年考取遼寧大學研究生,畢業(yè)后留校任教至今。1981年起在《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研究叢刊》、《文學評論》、《文史》、《文心雕龍學刊》、《古籍研究》等刊物上發(fā)表論文多篇,出版專著《文心十論》、《勢與中國藝術》、《雕龍遷想》、《劉勰及其文心雕龍》、《中國古代美學范疇發(fā)生論》、《因動成勢》等,為《文心雕龍研究論文選(1949-1982)》及《魏晉南北朝文學作品譯注講析》的兩主編和撰稿人之一:并出版了自己創(chuàng)作的《夏天的寓言》。

書籍目錄

總序(蔡鍾翔 陳良運)引言第一章 “氣”概念的形成及其在古代哲學中的發(fā)展軌跡第一節(jié) “氣”字辨義第二節(jié) 春秋戰(zhàn)國奠就的理論基石第三節(jié) 秦以后的發(fā)展梗概第四節(jié) “氣”論與美學小結第二章 “陰陽五行”說和“神形”論中的“氣”第一節(jié) “氣”論與“陰陽五行”說的相互滲透與結合第二節(jié) “神形”論中的“氣”小結第三章 “養(yǎng)氣”說第一節(jié) 前期的“養(yǎng)氣”說側重于生理營衛(wèi)第二節(jié) 遙承孟子的“養(yǎng)氣”說小結第四章 文學理論中的“氣”第一節(jié) “文氣”說的發(fā)展脈絡和一般特征第二節(jié) 韓愈“氣盛言宜”的理論與實踐第三節(jié) 側重作家思維創(chuàng)造和精神品格的“氣”第四節(jié) 側重作品展開態(tài)勢、韻致和力度的“氣”第五節(jié) 重“氣象”的詩論小結第五章 樂論中的“氣”第一節(jié) 早期樂論中的“氣”概念第二節(jié) 漢以后的嬗變第三節(jié) 徐上瀛《溪山琴況》中的“氣”小結第六章 書法論中的“氣”第一節(jié) 書法與“氣”的不解之緣第二節(jié) 主體之“氣”對功利塵俗有所超越第三節(jié) “氣”在造型論中第七章 古代畫論中的“氣”第一節(jié) 繪畫藝術主體論中的“氣”第二節(jié) 以“氣韻生動”為第第三節(jié) 造型論中其他帶“氣”的概念第四節(jié) 媒介論中的“氣”小結結語后記

章節(jié)摘錄

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論李成、關仝、范寬三家山水畫時曾說:“夫氣象蕭疏,煙林清曠,毫鋒穎銳,墨法精微者,營丘(李成)之制也?!庇^今存李成的作品以及關仝的《關山行旅圖》和《秋山晚翠圖》,范寬的《溪山行旅圖》、《雪山蕭寺圖》、《雪景寒林圖》,確乎一派蒼涼蕭疏。郭熙出是北宋山水巨匠,我們能觀賞到他的《早春圖》、《窠石平遠圖》、《山林圖》、《雪山幽谷圖》,領略其構圖的宏博氣勢和豐富層次。其《林泉高致集·山水訓》指出:“山水,大物也。人之看者,須遠而觀之,方見得一障山川之形勢氣象?!笨芍皻庀蟆痹诋嬚撝信c文論一樣,主要是一種大處著眼進行總體把握的精神和意象。清人董榮《養(yǎng)素居畫學釣深》說得明白:“寫山水以位置闊大、氣象雄偉為主?!彼味稀稄V川畫跋·書燕龍圖寫蜀圖》云:“山水在于位置,其于遠近廣狹,工者增減,在其天機。務得收斂眾景,發(fā)之圖素,惟不失自然,使氣象全得,無筆墨轍跡,然后盡其妙。故前人謂畫無真山活水,豈此意也哉?”這里似乎透露出中國山水畫的獨特造藝原則,古人并不主張對“真山活水”作忠實的模擬,而是憑借畫家的“天機”,在“收斂眾景”的基礎上有所“增減”。只有做到“不失自然”才能“氣象全得”。這“氣象”是山水的精神氣概,包含著畫家對宇宙萬物生命運動的理解。

后記

80年代末應約寫“勢”范疇的書,感覺是面對挑戰(zhàn)。因為綜論古代“勢”論的著作還從未有過,材料大多塵封在故紙堆里,議論上也無所依傍,能不能羅掘周全,得“勢”之神髓,作比較全面的概括呢?現在寫“氣”面對的挑戰(zhàn)又是另一種類型。盡管80年代初我就在《文史》十三輯上發(fā)表過《曹丕文氣說新探》的文章,但要全面總結古代美學中的“氣”范疇仍然自覺學力不逮:它涉及面太寬,“雖或輕采毛發(fā)”,卻“深極骨髓”。近百年的古代美學和文藝理論研究中,“氣”從來就是探討的重點之一。無論就書法繪畫還是古代文學都發(fā)表過不少文章。從文學批評史學科的創(chuàng)立者郭紹虞先生,到國內外的古文論學者,都對“氣”論給予特別的關注。在中國古代哲學的研究上更是一個先行的課題,已經出了好幾種專書。

媒體關注與評論

后記80年代末應約寫“勢”范疇的書,感覺是面對挑戰(zhàn)。因為綜論古代“勢”論的著作還從未有過,材料大多塵封在故紙堆里,議論上也無所依傍,能不能羅掘周全,得“勢”之神髓,作比較全面的概括呢?    現在寫“氣”面對的挑戰(zhàn)又是另一種類型。盡管80年代初我就在《文史》十三輯上發(fā)表過《曹丕文氣說新探》的文章,但要全面總結古代美學中的“氣”范疇仍然自覺學力不逮:它涉及面太寬,“雖或輕采毛發(fā)”,卻“深極骨髓”。近百年的古代美學和文藝理論研究中,“氣”從來就是探討的重點之一。無論就書法繪畫還是古代文學都發(fā)表過不少文章。從文學批評史學科的創(chuàng)立者郭紹虞先生,到國內外的古文論學者,都對“氣”論給予特別的關注。在中國古代哲學的研究上更是一個先行的課題,已經出了好幾種專書。近代的“氣”范疇研究概括起來說,哲學上圍繞本根論闡發(fā);藝術領域或解釋為主體的生命精神、個性風格,或者貫注于作品的精神、語勢……就其形成過程而言,一般多從哲學概念說起延伸到藝術領域的移用和衍生。90年代中期蔣述卓先生撰文,以為“文氣”論的來源是原始人的宗教觀和生命主義思想①,也很有啟發(fā)性。    對美學范疇的“氣”怎樣寫,能不能忠實于歷史的本來面目,在借鑒已有成果的基礎上對其意義既有較為準確和全面的概括,又不落窠臼,有所突破,在新的層面作有價值的開掘呢?    有前人的研究成果奠下的基礎是好事,但也平添了超越之難。    今年4月在鎮(zhèn)江又見到了王元化先生。他一貫獎掖后學,道德文章和學術思想都深為我敬仰。先生以自己的著述和畫傳賜贈,對我準備應約撰寫“氣”范疇大加鼓勵,還指示要再讀讀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的有關章節(jié),以為了解西方人是怎樣認識和評價中國古代哲學的對寫作會有好處。課題的挑戰(zhàn)性和前輩的鞭策使我不能不知難而進,勉力而為。    對于撰結本書的一些思路也想作一點交代:    論證的對象是古代范疇,不得不較多地征引原典,有代表性的重要材料甚至是不可或缺的,這是立論的依據。原始材料龐雜,既要言之有據,又不能為材料所淹沒。這也是每章末尾以小結形式概述內容的目的。        常常這樣提醒自己,隨時留心古代理論形態(tài)的特殊性。在材料的運用上不能受一家言的局限(哪怕是名家的說法),一家言有其時空的規(guī)定性乃至隨機性,即使有令人折服的真知灼見也未必可以作為統(tǒng)領全局的定論,因為古代理論批評家運用約定俗成的概念術語,自由發(fā)揮的天地極其廣闊,很難被一家言所包容。對于古人的某個論斷、某篇論著中的“氣”概念或許能作意義界定和確切的說明,然而對古代美學范疇的“氣”作一個統(tǒng)一的簡明定義則是不可能的。按我的理解,定義所以言“定”,應該在任何場合都意義不變,即“放之四海”而皆然。但古代理論范疇的意義卻常常因人因時因境域而異,我們的綜論只宜進行動態(tài)的闡釋。    分論哲學和各藝術門類中的“氣”,必須辨明其不同個性。即在各章分論中,考察“氣”意義在不同領域中的拓展,從而全面了解這個范疇在中國思想史和藝術實踐、理論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

編輯推薦

《原創(chuàng)在氣》是中國美學范疇叢書之一。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原創(chuàng)在氣/中國美學范疇叢書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