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12 出版社:群言出版社 作者:余秋雨 頁數(shù):360 字數(shù):298000
Tag標簽:無
前言
這是一次文化考察,又是一次現(xiàn)代傳媒行為。因此,它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tǒng)的文化考察的孤寂、沉潛方式,從一開始就熱火朝天。這種情形可能會使文化界有些朋友疑惑,而我作為一個參與者則感受到它的獨特意義。相比之下,它比較匆忙,不可能對具體對象進行深入、準確的研究,顯得有點粗糙,但它的文化觀照對象那樣地充滿直觀沖擊力,它的快速行進使多種文明群體的對比力度超常呈現(xiàn),它的即時傳播所產(chǎn)生的群體效應使一個小隊的考察行動變成了無數(shù)華人的集體行為,這一些都是以往的研究方式所不可能具備的。 就我個人而言,雖然常被人規(guī)勸不要太多參與電視,實際上以前對電視的投入還是太少太淺,直到這次才深刻體會到,一個從事學術研究的文化人要取得對電視的真正接納還需要經(jīng)歷從心態(tài)到生態(tài)的多方面更替。例如,需要從重視結論性判斷,轉向重視過程性體驗;需要從追求細密準確,轉向對原生態(tài)粗糙的容納;需要從對安靜環(huán)境的適應,轉向對歷險過程的著迷;需要從習慣于個人思考,轉向習慣于群體操作……這些更替和轉變很不容易,因為其間并不僅僅是一種愿意不愿意的態(tài)度,而是要落實在每時每刻的行為上。因此這次旅行,對我是一次重要的身心訓練。我至今不鄙薄傳統(tǒng)的學術考察方式,但增加一種方式,無疑是更健康的體驗。 鑒于上述理由,我贊成鳳凰衛(wèi)視把此次旅程的資源充分開掘,眼前的這本資料性記錄便是開掘的一個重要方面。隨手翻翻已經(jīng)編成的書稿,一些面容和場景立即呈現(xiàn)在我眼前。 天天與我一起思考、直接對話的是各位主持人小姐。 許戈輝第一個,我們一起去了希臘、埃及、以色列。她畢業(yè)于英語專業(yè),有很好的文化感悟能力,不大會唱歌,卻能在儀式性的表演場合有放松而高雅的表現(xiàn)。她的文化思考主要來自單純的生命直感,加入足夠的國際目光和散文式的提煉,有一種近似“懂事的小女孩講大人話”的組合式美感。戈輝最讓人驚訝的是,哪怕走在最陌生的地方,她都是落落大方、自作主張。 接著是陳魯豫,在以色列、巴勒斯坦接棒,到約旦、伊拉克、伊朗。魯豫到的幾個國家,各自面臨著不少大問題,作為一個主持人,難以應對之處甚多,但她全部從容取下,舉重若輕。魯豫心間有一種一般女孩子少有的人類道義大線條,容易把文章做濃,但又濃得那么貼切自然,很是難得。她有新聞記者的敏捷,但敏捷得不失優(yōu)雅,這種優(yōu)雅不是表情,而是一種視覺高度之下的輕松。 孟廣美在伊朗接魯豫。人高馬大的廣美其實最具孩子氣,心地純凈而坦誠。此次旅行數(shù)她最可憐,一來就到廢墟,然后一直是塵土滾滾、滿目赤貧。這是連來自中國西北地區(qū)的男子漢們都要大驚失色的地方,她卻在顛得頭昏腦漲之后還能對著鏡頭作出最慈善的描述。她以平常、通俗、喜樂的情緒面對紛亂恐怖的世界,結果使得最沒有觀賞性的景物也具有了觀賞價值。事實證明;廣美這種胸無城府的文化表述方式具有極其廣泛的感染力。 李輝和廣美都到過一部分印度,但最讓人怵目驚心的部分和最崇高神圣的部分都讓李輝趕著了,真是命好。我指的是印度,怵目驚心是恒河,崇高神圣是佛教。她熱情,善于感動,對各種文化現(xiàn)象容易全身心投入,感受重于評判,對于外界,她更愿意選擇美好,對丑陋比較淡漠,這與她的佛教信仰有關。她在佛教圣地的虔誠跪拜,在尼泊爾對蒼山碧水的由衷歡呼,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曾潛漪虔摯、干練,有女俠之風,但平常又是那么溫順。她完全不事張揚,但一見面就能成為朋友。她對文化的態(tài)度是一種二元組合:既玩賞充分的陌生感,又投以充分的親和感。因此,她的敏感點,是親和的陌生,或者說是陌生的親和。她不刻意給任何文化圖象添彩增色,只是一味平和、一味樸實,結果產(chǎn)生觀眾的信任。 最后一位是吳小莉。小莉在電視鏡頭上表現(xiàn)優(yōu)秀,而在實際生活中則有一陜速領悟能力,謙虛而不羞怯,對每個文化話題都能用心靈去預習,于是一開口總是非同凡響。她的精神幅度很大,頃刻之間能從莊嚴走向活潑,從有趣走向堂皇。這種精神幅度加上她對世界的善意,使得在平日不乏天真的她只要一上熒屏就體現(xiàn)出大家風范。她太有名,永遠被人圍繞,在這次旅途中有很長時間還在生病,但她從不抱怨慍怒,只覺人間美好,結果人們確實也給了她美好。 正是這些可愛而又不怕艱苦的主持人,把整個旅程的艱難和危險溫潤了。因此,不妨說,四萬公里是她們用生命綰接的人格長廊。 在她們背后,還有一大群人在努力,從各位編導到攝影、司機,從高層決策者到隊長,從前方的香港到后方的北京,都在每天忙碌。這些人被一種無形的力量籠罩著,每個人獨當一面、發(fā)揮良好,幾乎沒有辦不成的事、走不通的路。隨時可以到達前沿,隨時可以通宵達旦,隨時可以改變路向,結果做出了遠遠超過他們人數(shù)的成績。這種情景,成了鳳凰衛(wèi)視一種獨特的內在景觀。 我與此次旅程前前后后的每一個人都結下了深厚友誼,男男女女全成了莫逆的“兄弟”。正是他們,使我完成了一次很大的人生方式的轉移,因此不管他們叫我做什么,我都樂意參加,包括編這本書。 我不知道這樣一本書對廣大讀者是否有很大的價值,但對我們自己而言,則是一份珍貴的友誼記錄,每一頁都能引起我們永久的美好回憶。
內容概要
本書是余秋雨親赴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五大文明發(fā)源地和主要宗教發(fā)祥地,直面穿越千年的人類文化,以冷靜疏朗的筆觸描繪古老文明的昨日與今朝,輝煌與衰落。此次行程跨越亞、歐、非三大洲,一行人走過希臘、埃及、以色列、約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等眾多異域國度,最終回歸中華故土,虔誠尋訪雪域高原和中原古都,傾聽歷史亙古悠遠的聲音。
作者簡介
余秋雨,當代中國文化史學者,作家。畢業(yè)于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著有《文化苦旅》《山居筆記》《霜冷長河》《行者無疆》《摩挲大地》《晨雨初聽》《借我一生》《笛聲何處》《尋覓中華》等優(yōu)秀文學作品。
書籍目錄
序 言
路從希臘起
拜倫的呼喚
雅典之魂
邁錫尼的星殞
酣睡的獅子
揮灑人生
獨一無二的橋
迷失的奢侈
德爾菲神諭
米戈洛斯風情
亙古悠然
問惑埃及
你從哪里來
法老傳說
雄偉的沉默
生命海河
西奈山日出
烽火巴以
出埃及記
金壁綠墻
請你停一停
拉賓的遺囑
在此哭泣
勇闖加沙
平和約旦
火熱開場白
圓融與堅持
儉樸長眠
死海不死
雙面安曼
玫瑰之城
遺失的傳統(tǒng)
他鄉(xiāng)遇故
國王的風采
伊拉克未眠
它是個未知數(shù)
初抵巴格達
一千零一夜
他們不鬧
生存現(xiàn)狀錄
穿越巴士拉
巴比倫的沒落
內秀伊朗
腳下古城
還我舊時袍
革命印跡
生活在此處
地毯學校
探秘里海
麥地生日快樂
居魯士雄魂
請來了解我
跌宕巴基斯坦
走過金三角
風塵閨秀
花花世界
緣何冷漠
泥底云端
鬧市與貧民窟
大唐西域記
又見到孩子
神秘任務
降旗大戰(zhàn)
印度喟嘆
有客自遠方來
眾神的花園
歡樂迎國慶
多情遺世
輝煌與溫柔
種姓制度
要飯有理
夢斷泰姬陵
盛來琥珀光
恒河晨浴
佛法生輝
行走尼泊爾
得道不易
三國鼎立
活女神
市井閑步
美麗大腳
高層訪談
山水波卡拉
謂我何求
走吧,回家!
中國. 雪域佛顏
涌蓮初地
響銅佛殿
大昭寺
擁抱神圣
扎什倫布寺
一路向北
莫高窟
大漠絲路
中國. 錦繡巴蜀
冬臨九寨
千秋天府
峨眉金頂
人河兩相顧
無字三星堆
中國. 長安榮華
明月棧道
關中傲骨
青銅之鄉(xiāng)
雄哉秦陵
大唐宮女圖
歸祭祖
凝神母親河
平遙古城
萬里長城永不倒
此行成矣
未知的旅程
宗教的力量
戰(zhàn)爭與和平
歸家的心情
后 記
章節(jié)摘錄
插圖:慢慢靠近中國的時候,我們全隊的人,這些人都是經(jīng)常出國的人,有一種神圣感,是過去所沒有的,就是出于對國家、民族,對這種文明的一種新的理解?;貋砹?,就這種感覺。余秋雨:在外邊走了那么多的文明古國之后,突然在對比之中感覺到,我們的中華民族了不得。中華文明還有很多很多毛病,我們需要檢討,需要繼續(xù)認真地思考,但是我們的祖先走這么一條道路非常不容易,我們過去作為中華文明的子民沒有很好地理解這一點。我們該為這個文明講話的時候我們沒有說話,我們有的時候甚至還抱怨,覺得我們的祖先為什么不走其他路,走了這么一條路。這個時候感覺到有一種對不起自己祖輩的一種抱愧,這種抱愧越在外面吃不到中國飯,越在外面看到各種各樣的破敗、貧困的景象時,就越強烈,產(chǎn)生了對祖國的另外一番思念,覺得需要重新看一眼,需要重新叫一聲。甚至有的時候不僅僅是為了吃中國飯,我們想念960萬平方公里領域里面的任何一個小餐館,任何一個小飯店。這些東西加合在一起的時候,我就比較理解鑒真和尚當年一個人走到斯里蘭卡的時候,突然看到一塊白絹,他一看就知道是中國的,當時淚流滿面。我們最后在喜馬拉雅山看到雪峰的時候,我就想到了那塊白絹。我想,多少年前的一個和尚看到那么小的一塊白絹淚流滿面,我們當時看到的是那么大的一塊白,我們怎么能夠不感動呢?那個時候就覺得比我們過去每一次回到中國的感情要深得多,要說的話多得多。吳小莉:我們的車隊辛萬苦地回到中國國內,不止是為了回家,而是為了要探索屬于中華文明自己的所在地。所以我把我的心情歸零,就跟秋雨老師一起去看一看屬于中華文明的幾個發(fā)源地,包括長江文明的三星堆,包括了黃河文明。我記得為了要補課,所以我到了四川之后不斷地給秋雨老師打電話,我問秋雨老師,現(xiàn)在我們要去三星堆了,你覺得三星堆是什么樣的?我記得秋雨老師跟我講過,他沒有去過三星堆,這是他文化苦旅當中一個空白的點。我突然覺得非常有興趣要去探索這一個點。秋雨老師跟我講,你會不會覺得是騙人的,是人造出來的?我們以這種探秘的心情,非要去追溯到底是不是真實的心情?余秋雨:為什么會覺得它是假的呢?因為有許許多多的四川的有學問的人告訴我,為什么懷疑它呢?中國人特別喜歡記錄歷史,你看印度,他們現(xiàn)在重新恢復他們的宗教遺跡,就靠我們玄奘的大唐西域記,我們特別喜歡記,但是三星堆在我們的記述之外,在我們的歷史當中找不到,而且挖出來的面具奇奇怪怪,完全不像中國的古代的傳統(tǒng)雕塑,這就引起各種各樣的猜測,有人說是不是外星人的?大家又覺得很懷疑,是不是從其他地方搬來的?誰搞的這個陰謀搞不清,我們就去看了,看了以后就有一個結論,肯定是真的。吳小莉:我還記得秋雨老師跟我說,你看看這個土層,我看了有點訝異,因為那個文化事實上是龍山文化,5000多年前的文化,一些老百姓,他們在挖掘那些古物,他可能并不知道它的價值有多少,旁邊是一些考古人員在監(jiān)督他們,但是當秋雨老師看到那個殘壁的時候就說,你看看這個土層,真的是有年代的。余秋雨:我們看到地質層,這種偽造絕對不可能是在挖的農民偽造的,那么開闊的地質層。最關鍵的就是我剛剛跟小莉講,在看了許多埃及文明,看了兩河文明,看了希臘文明以后,我們對文明這個起源狀態(tài)的理解開始寬泛了,并不像原來那樣用一種非常簡單的方式來理解中華文明是什么樣,像小學老師、中學老師來講課的時候那樣了。我們期待有一些神秘感,因為任何偉大都會包含著神秘。我們羨慕埃及有一個說不清道不明的金字塔,說他是法老的墓,一直沒有發(fā)現(xiàn)過法老的木乃伊,他到底是什么,不清楚。我們很奇怪它什么時候消亡的,希臘文明是這樣,希臘文明來自何處,來自于克里特島,但是克里特島又來自何處,都搞不清。但是這個搞不清并不影響他們文明本身的偉大和充滿魅力。我們是不是太急匆匆地想把我們偉大文明的一切都講清楚?余秋雨:我們寧肯接受這么一個不清不楚的三星堆,告訴我們,你們中國人一個世紀一個世紀下去,對于中華文明的讀解可能永遠有新發(fā)現(xiàn),可能你們的子孫永遠有驚喜,驚喜不是說在200年前已經(jīng)結束了,不是,永遠有驚喜??吹搅似渌拿鞯拇嬖跔顟B(tài)具有很大的神秘性和多異性,我們對中華文明也會有新的認識。吳小莉:我記得很深刻的一點就是,在去三星堆的之前、之后,秋雨老師一直跟我說,世界上有很多文明的東西,除了劃上驚嘆號之外,不一定要劃上一個句點。比如說我們理解它了,你或許劃上一個問號更有美感,更有想象的空間,更有探索的一個機會。余秋雨:也更真誠。其實我們是不太了解,特別是三星堆,什么也好,唯一的缺陷就是它的文字不好。它的冶金也好,它的雕塑也好,一切都好,就是文字不好,那就記錄不下來它為什么產(chǎn)生。由此我們回過頭去想,在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的文字之前,中國大概存在過很多很多文明。統(tǒng)一以后,就用一種讀解方式了,我們怎么能夠理解在約旦遇到的佩塔爾阿里巴巴的山洞,這是一個傳說,到底是什么?很多文明都沒有見之于史冊,這一點就特別有魅力。吳小莉:我們過蜀道,過秦嶺,到了黃河文化的發(fā)源地,也就是我們的黃河平原、關中平原了。我記得那一次為了要去看兵馬俑,對我來說是第一次,也是很難得,但是因為秋雨老師去過好多趟。我又跟秋雨老師補課了,我跟他說,你覺得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或者說秦始皇的功過到底怎么論定?秋雨老師說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話,他說相信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這個話題會不斷地在爭論,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就是秦始皇真的統(tǒng)一了中國,不然的話,我們這兒可能是浙江國、山東國、河北國……這一點我在當?shù)鼐偷玫搅擞∽C。我下到了1號坑,除了享受克林頓一家的待遇,在某一個雕像前面拍照之外,我還在里面游走,然后我就發(fā)覺很多的雕塑者,什么“咸陽乙”、“山東籍”。從這一點就可以證實,果然秦始皇是統(tǒng)一了中國,那對于這一點,我想我們都是勿庸置疑。但是我記得秋雨老師說,看兵馬俑有一個不同的感受,看到了一些殘骸在里頭,基本是說,葬身于此都無憾于世了。余秋雨:對,我上一次和賈平凹、龍應臺3個人去看兵馬俑,現(xiàn)在兵馬俑是整理得很好,但是我們看到一個沒有整理的兵馬俑,完全是一片亂瓦,堆在那兒,時間的力量在那兒體現(xiàn)得那么強烈。整理好的好像時間突然消失了,當沒有整理好的堆在那里的時候,就覺得真是了不起,好像是一個古戰(zhàn)場,它們雖然是碎片,但是這種碎片極有魅力。龍應臺跟我講,不想回臺灣了,想死在那兒。吳小莉:其實這一次我去的時候我有類似的感受,因為秋雨老師也告訴我說,還有館長告訴我說,那里有6000大軍,是地下的大軍。但是事實上,我們在1號坑看到的只有1000多,還有很多大軍是埋在土里頭的。我們經(jīng)過特許繞到1號大坑后面去,然后他告訴我說,你瞧,旁邊那里,埋在土下面的,露出來一個發(fā)髻就是兵馬俑。那種感受,比看到立體的在我面前的面對面的那種感受,更讓我震撼,因為很多很多的未知,還在我們不知道要發(fā)掘的地方。而當時的館長告訴我,事實上秦陵我們開發(fā)了只有百分之多少而已,所以未知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我們看到巴蜀文化,然后又進入中原的文化,然后我們又去拜了炎帝,進了皇帝陵,又去看了堯廟,我們離我們自己的老祖宗也越來越近。事實上,在看了這么多大河文化之后,對于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黃河文化跟長江文化你有更多不同的感受。余秋雨:可以堂而皇之地說,我們也有兩河文化了,兩河文化連在一起的話,中國文化顯得既多元又完整,兩種都是補充在一起了。它們有不同的風格,當它們互相轉移重心的時候,兩河文明之間又沒有發(fā)生過戰(zhàn)爭,非常好地整合成一種中華文化。剛剛講到的秦始皇,他有那么多的兵馬在統(tǒng)一中國的時候,一方面使我們感到統(tǒng)一的快感,因為統(tǒng)一帶來很多很多的好處,但是也感覺到這樣的兵馬可能在當時掩蓋了很多具體的文明。到底這種掩蓋是好還是不好,從統(tǒng)一的角度是好的,但是從每一個地域文明的多元化來講,可能損害比較大。面對這樣的一種歷史,對于這么一個非常大的國家,我們產(chǎn)生的感受就特別豐富了。到底用一句什么樣的語言來概括,就要看面對什么主題了??偟膩碚f,就是我們的腳重新踩到了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我們作為這種文化的后代的感覺就更明確了。我們回來拜了很多的祖宗,一個個地拜,特別是祭拜皇帝陵,歷代所有的炎黃子孫都祭拜。在祭拜的時候我們想到一點,中國人不管在哪里,都會直接地和遙遠的祖先連在一起,那種親切感是其他民族很少有的。余秋雨:我重新來到敦煌,在那石窟里面,100年前,其實就是在現(xiàn)在這個時候,我們的藏經(jīng)洞發(fā)現(xiàn)了,里面的東西被一點點運走了,這件事情我們一直感到很痛苦,凡是中國人都感到痛苦。我們就想到一個問題,我們在海外走的時候,無論是在希臘還是在埃及的時候,發(fā)現(xiàn)他們的文物也是在這一兩個世紀由歐洲的考古學家來發(fā)現(xiàn)的,他們有的遺跡也被拿走了。但他們好像不太痛苦,不僅不太痛苦,讓我更驚訝的是,他們居然在遺跡旁邊把考古學家的銅像塑在那兒。我當時就覺得是不是我們中國人太小氣了,我們一直覺得很難過,他們大大方方把西方考古學家的銅像塑在那兒。后來我在那個洞門口,仔細地一想,我的理解是不對的,為什么呢?因為他們的文明已經(jīng)斷了,斷了以后這種古文明和這塊土地現(xiàn)在的人來說,已經(jīng)沒有直接關系了,上面那個文明其實已經(jīng)屬于全人類。也可以說,讀解它的能力,他們這塊土地上的后代已經(jīng)是沒有了,他只能求助于其他的力量來讀解他,所以他們在這個問題上很瀟灑。我們的文明是血脈相通,就是在一個還連著血脈的一個肌體上突然砍了一刀,于是流血不止,流了整整一個世紀。這種痛苦來自于我們的文明一直沒有斷殘,在于我們的文明一直血脈相通,所以這個血脈相通既給我們帶來光榮,又給我們帶來痛苦。余秋雨:我們敦煌洞口發(fā)現(xiàn)的時候就是八國聯(lián)軍燒圓明園后不久。你可以想象當時中國人民的心態(tài)。一個帝國的首都給人家燒掉了,我們不了解那種文明,那種文明把我們的首都燒掉了,而他們后面的考古學家又把我們能夠有一點驕傲的唐代的東西都拿走了,所以一致認為是我們中華文明的傷心史,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我非常不贊成現(xiàn)在有一些批評家在這個問題上過于瀟灑的態(tài)度,說這是人類的遺產(chǎn),就拿去吧。這個人對中華文明,我覺得是不太了解。我們在希臘,看到幾個教授和工作人員在發(fā)一種文件,就是說巴特農的文明一定要想辦法拿回來,因為都拿到英國去了,他們的宣傳冊上幾條理由寫得非常義正詞嚴。第一,它們的名字叫巴特農,巴特農在雅典,不在倫敦。第二,英國人應該明白,所有的文物只有放在環(huán)境當中它才能活,這個環(huán)境在哪里,英國人知道。第三,這是聯(lián)合國承認的世界文物遺產(chǎn),英國人可以瞧不起希臘人,但是英國人應該瞧得起人類。這幾條一條一條寫,因為我是中國人,我們好多文物也給他們拿走了,我當時看了那個資料,感情就很激動。而且他們的文化部長最后還有一句話,文化部長說我希望我死以前這些文物能夠回來,如果我死后它們能夠回來的話,我一定想辦法復活。這個文化部長已經(jīng)去世了。我們還沒有斷絕的文化血脈關系的中國子民,對這樣的問題應該有自己的回答。不在于我們一定要把這些文物拿回來,這是一個很具體的問題,在于對中華文明的那種重新認識,那種重新?lián)肀А摦a(chǎn)生另外一種態(tài)勢,不能像后來有一些人顯得那么的隨意,如果用一種非常隨意的態(tài)度來面對的話,我相信不是對不起誰的問題,不僅對不起我們的民族,也對不起整個人類的文明。因為整個文明開創(chuàng)了這個版圖,就留下了中華文明。如果我們自己的子民也不珍惜的話,就會非常非常的麻煩。我和小莉走后面這一程的時候,有一個非常強烈的感覺,當時我們在祭拜黃陵的時候,我們的祭詞里面有一句話、四個字,“此行成矣”。想告訴祖宗,我們這條路走完了,這件事情做成了,千言萬語就在這兒包含了,我們努力地想做一群對得起你們的后代。
后記
歷時4個多月,跨越歐、亞、非三大洲,鳳凰衛(wèi)視一行攝制組人員與余秋雨先生一起,完成了跨越性的文明之旅,征程4萬公里。 此次行走,意在對人類歷史發(fā)展進程和人類文明做一次回顧性的考察。原定位在四大文明古國的路線設計,最終加上了文化傳承不斷的歐洲文明,因此,實際行程包括了四大文明古國、五大文明和世界主要宗教發(fā)源地。 參與這場征旅的一行人一路經(jīng)歷了種種自然和人為挫折和險境,克服了無數(shù)難以預料的困難,才能得以完成這一華人傳媒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跨國采訪行動。在他們之前,沒有任何人或隊伍走過這條路線,它是人類考察史中一次前無古人的壯舉。一隊執(zhí)著的文化人,不顧舟車勞頓,風塵仆仆地踏著人類文明旅程的腳印,完成了一場史無前人的文明朝圣。這本書,也正是這樣一個群體對人類文明的過去和發(fā)展的直觀見證。正是這些一往無前,和那些真實記述,成全了本書的文化厚度、深度和穿透力。 如果說,《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立足在中華上下五千年宏大文明歷史的圖景上,對自身民族文明的迷思和絢爛所做的拷問和追尋?!段拿髦谩穭t以更為冷靜疏朗的筆觸,和更直觀的鏡頭感,展現(xiàn)了世界各地文明旅程的本來面目,以及一個學者、一群文化人在身體力行實地探訪種種文明遺跡后,對不同民族命運和人類文明興衰的真誠關懷和思考。這種思考,不論在何時,都具有振聾發(fā)聵而又發(fā)人深思的力量……
編輯推薦
《文明之旅》編輯推薦:文化大師余秋雨放眼世界,冒著生命危險貼地穿行四萬公里,走過當今世界最危險的地區(qū),親身考察人類全部重要古文明的遺址,揭示不同民族的命運。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