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12-1 出版社:中國發(fā)展出版社 作者:王千馬 頁數(shù):233
Tag標簽:無
前言
跨國公民,又叫全球公民。在全球化時代,這樣的人實在是太普遍了。無疑,此書里的劉瑜、徐賁、瑪雅、翟華、田原、加藤嘉一、李曼泰、徐滇慶、連鵬、王曉鵬這十人,正是這些跨國公民的代表。 在中國,跨國公民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師夷長技以制夷”的留美幼童;而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有一批人懷抱著人生夢想以及改變自身命運為目的而出國,成了“洋插隊”。根據(jù)中國社會科學院透露,自1978年以來,106萬中國學子留學海外,他們在異鄉(xiāng)的土地上揮灑汗水,并積極融入當?shù)氐闹髁魃鐣?。如今,隨著中國的崛起以及在世界逐漸掌握話語權,這些“洋插隊”也開始改變“把異鄉(xiāng)作故鄉(xiāng)”的心態(tài),積極回國創(chuàng)業(yè)成為“海龜”……沐踏著留美幼童的足跡,穿過“洋插隊”的身影,浴著歐風美雨,他們長成了全球化語境下的跨國公民。 美國著名民調專家約翰·佐格比曾于2009年將18~29歲的美國年輕一代稱作美國的第一代跨國公民,他們對二戰(zhàn)、冷戰(zhàn)完全沒有記憶,因此最有可能在美國的中東外交政策方面主張平衡,最不可能主張跟伊朗打仗。他們更有可能擁抱其他民族的文化。相對應的是,中國第一代跨國公民雖然在70后甚至60后中已有零星出現(xiàn).但80后以及90后們是在全球化、市場經(jīng)濟以及互聯(lián)網(wǎng)興起等大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他們更有可能意識到世界在某種程度上是平的。’ 他們不再“師夷長技以制夷”以期救亡圖存,也不單為了追求個人幸福,或是改變人生命運。他們在中國與世界之間毫無障礙地進進出出,如電子產品的按鈕那樣自如地來回切換,甚至樂此不疲。在他們身上,有中國性,也有世界性。中國性的他們,會站立在中國的立場上觸摸世界;世界性的他們,卻能在世界的高度上打量中國。他們滿心希望中國和世界能形成良性共振,而不是惡性循環(huán)。他們是熱血的親歷者,也是清醒的圍觀者……他們要想成為真正的跨國公民,除了要擯棄狹隘的民族主義、超越自身國籍的局限之外,還必須要有全球意識,以及積極追求普世價值。他們身處在哪里不重要,是什么樣的血緣不重要,是追求“救亡圖存”還是“個人幸?!币膊恢匾?,但他們必須要堅定地站立在平等、自由、反戰(zhàn),以及環(huán)保等全球立場之上,并為之搖旗吶喊或踐行理想。 書中采訪的十位活躍的跨國公民兼意見領袖就在這種全球化的背景下暢談這個時代的三個主題:民主、全球化和生存尊嚴——希望能給如今出國求學或者回國就業(yè)的“海龜”們,還有滿天飛并有多重國家生活體驗的人們找到一種心靈詩意棲居的理由。 關于民主,曾遠在英國劍橋教書的劉瑜,被譽為“很有力量的一位女性”。她認為民主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勞什子,而是具體存在于我們生活的每個細節(jié)當中:她認為一個健康的民主制度,一定要依賴于那些草根力量的蓬勃興盛,中國的未來必須翼望于這種活躍的民間社會力量才能夠發(fā)展的起來;她認為中國的70后女性對中國公共事務并不關心,是一個斷層,而作為同樣的70后女性她愿意呼吁一下“關心民主,本質上就是關心我們自己。” 關于全球化,來北大進修的加藤嘉一在某種程度上算是成功了,他頻繁地出現(xiàn)在中國的各大媒體上點評時事,并表達自己對中國的某些看法,他還真誠地發(fā)現(xiàn)了中國的美,他被大國給誘惑了。從人生的長河里看,作為一個以后立志從政的日本人,他寧愿被大國誘惑,為以后的仕途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履歷。 關于生存尊嚴,田原是一位詩人,也是精神世界最純真的人,他去國懷鄉(xiāng)在日本已經(jīng)有20年左右的光陰,并獲得日本第60屆H氏詩歌大獎。他說在那里除了嚴謹之外,學會了兩件事情:謙和和感恩。他認為詩人應該跟政治保持“九米的距離”,與政治保持距離,也更容易超越于政治??吹絿鴥仍妷袄婊w”和“一把豪乳”亂飛的現(xiàn)狀,他想提醒那些寫了幾首不錯的詩后膨脹的不知天高地厚的人要學會謙卑。這類詩人大都是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蕩,刻薄一點說,是一種無知和淺薄;而國內外有大成就的詩人不但十分謙卑,還都具有優(yōu)秀的心靈氣質,因為謙卑是做人的基本品質,讓人收獲生存的尊嚴。 這些跨國公民們愛母國,也愛移居國。反過來同樣成立,也正由于他們在國與國之間來回生活或工作,人生便有了雙重經(jīng)驗甚至是多重經(jīng)驗。他們會用世界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母國,也會站在母國的立場來打量世界,來為母國和世界尋找一種新的平衡。
內容概要
中國如何積極融入世界,又如何在世界的游戲規(guī)則下發(fā)展自己?站在中國的立場讀懂世界,站在世界的立場讀懂中國??鐕竦闹型馍婕氨葘Α㈣?、加藤嘉一等跨國公民觀世界看中國。
作者簡介
王千馬:青年新生態(tài)作家,資深媒體人。曾出版長篇小說《媒體這個圈》(陜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她比時尚寂寞》(陜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合著《20世紀60年代·西方時尚符號》(東方出版社2009年11月)。主編有國內首部關注當下年輕人生存困境及精神特質的《無法獨活一致喂大的年輕人》(陜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5月)。今年新作《無所適從的荷爾蒙》(團結出版社2011年9月)。
曾任《青年時報》文化主筆,瑞典時尚雜志《RODE0》中文版副主編、潮流創(chuàng)意雜志《FUN!》主編、城市類雜志《城市之間》主編等。在知名周刊《杭州雜志》上主持的對話欄目“舌尖上的先鋒們”深受文化界人士好評。在《新周刊》、《昕薇》、《華商報》、《大河報》等報刊擔任特約專欄作者。
2003年曾以非典報道,獲得“浙江新聞獎”。
書籍目錄
關心民主,本質上就是關心自己
政治八卦的公共意義
空談普世價值觀,解決不了中國目前的問題
把一切問題歸咎于“制度”很淺薄
說“中日終有一戰(zhàn)”是不負責任的,與愛國無關
中日兩國人民對對方兼有自信和自卑
韓國人對中國的偏見包含著一點同情
在加拿大,地方政府的權力非常有限
中國的未來要看90后甚至00后
南非依舊是中國的前車之鑒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劉瑜:我覺得可能是,我以前在接受別的采訪的時候也說過了,我覺得這本書之所以現(xiàn)在還比較受到認同,還比較暢銷,就是因為我在正確的時間和地點寫了一本正確的書,所謂的時勢,所謂的大背景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王千馬:這本書其實是一些專欄的合集,當初你在寫這些專欄時,有沒有想到自己后來會有這么大的轟動?劉瑜:沒有,我寫的時候,都沒有想到以后一定會出書,能不能出書在當時不是我能把握的,而且也沒有特別明晰的想法,不過當時寫得比較系統(tǒng)。我也想把我在美國觀察到的那些所謂的民主的細節(jié),給寫出來,而且想盡量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主題來表達。最后出書,以及書賣得好基本上不是計劃的。王千馬:說起民主,總能讓人想起90多年前的五四運動。在這次運動當中,生出了“德先生”和“賽先生”——也就是民主和科學。這差不多也是民主這個字眼,第一次比較正式地走進了國人的世俗生活當中。后來,有人在紀念五四運動90周年時曾撰文說,“按照李澤厚先生的理解,五四運動是‘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90年里,頭30年是救亡;中間30年應該是啟蒙,但結果是蒙昧,“德先生”變成臭老九,“賽先生”帶上了紅袖標;最近這30年,“賽先生”進了各級領導班子。
編輯推薦
《民主不是萬能的》:10位意見領袖暢談這個時代的三個主題:民主、全球化和生存尊嚴。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