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7-6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作者:崔之清主編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以縱向的時序分期為骨架,橫向的結構形態(tài)為肌體,考察了國民黨(1905~1949)的歷史。研究重心在國民黨的政治結構與社會結構,兼及政治理念、權力斗爭、派系沖突與整合、黨務活動、黨務經費等相關領域。尤其重視結構分析和數(shù)量分析,探究國民黨政治與社會結構演變的特征與規(guī)律,求證國民黨結構形態(tài)變化所產生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效應,以及對國民黨政權造成的復雜影響,分析導致其結構變動的多元因素,從深隱層次探討和揭示國民黨及其政權結構性腐敗的根源,從而對國民黨革命和執(zhí)政的興衰歷程做出了較為客觀的解釋。
作者簡介
崔之清,1941年生,安徽宣城市人。南京大學臺灣研究所所長,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歷史學碩士。主要學術領域:晚清史、太平天國史、國民黨史、當代臺灣史。著有《太平天國通史》(三卷)、《太平天國戰(zhàn)爭全史》(四卷)、《海峽兩岸關系曰志(1949一1998)》、《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歷史與現(xiàn)實之實錄》、《洪秀全評傳》、《太平天國興亡歷史實錄》、《中國古代典籍精華——學林新篇》(二卷)等十余種,發(fā)表學術論文90余篇。曾獲第四屆、第八屆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國家教委第三屆優(yōu)秀教材一等獎、1998年度江蘇省優(yōu)秀社會科學工作者等獎勵。主要學術與社會兼職:海峽兩岸關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太平天國史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江蘇省政府參事、江蘇省歷史學會副會長,江蘇省臺灣研究中心特約顧問等。
書籍目錄
導言上編 1905~1927 第一章 中國同盟會的政治與社會結構 一 同盟會的創(chuàng)立及其政治理念 二 革命時代同盟會上層的政治與權勢沖突 三 中國同盟會的組織演變與社會構成 四 后期同盟會的政治運作與組織發(fā)展 第二章 國民黨·中華革命黨的結構嬗變 一 民初國民黨的政治與社會結構 二 中華革命黨的政治與社會結構 第三章 三民主義:從創(chuàng)新到混亂 一 三民主義的推陳出新 二 三民主義思想的進一步升華 三 國民黨政治理念的混亂 第四章 權力結構與組織流變:從整合到分裂(上) 一 孫中山整合國民黨 二 國民黨“一大”時期的政治結構分析 三 孫中山逝世后國民黨上層權力結構的動蕩 第五章 權力結構與組織流變:從整合到分裂(下) 一 國民黨的公開分裂 二 蔣介石圖謀專制與黨內反蔣運動的興起 三 從同盟會成立到國民黨改組后的政治學檢討 第六章 中國國民黨早期黨員規(guī)模與黨務經費考察 一 中國國民黨早期黨員規(guī)??疾臁 《≈袊鴩顸h早期黨務經費考察中編 1927~1937 第七章 政治理念之退化 一 三民主義的變質 二 “以黨治國”理念的成型 三 愚民教化之一:力行哲學 四 愚民教化之二:新生活運動 五 法西斯主義聲浪的高漲 第八章 訓政體制的出臺(1927~1931) 一 “訓政”名義下的“以黨治國” 二 五院制的建立及運行 三 訓政架構下的黨政關系 四 派系沖突與武力統(tǒng)一 第九章 “九·一八”事變后的體制變異 一 蔣汪合作與共治 二 權力結構的調整 三 紛爭與整合之分析 四 走向獨裁體制 五 特務組織的泛濫 六 重拾保甲制 第十章 黨務工作的整頓與重建 一 “清黨”與整理黨務 二 黨員總登記(1928~1930) 三 黨務工作的系統(tǒng)化與制度化 四 地方黨務的不平衡發(fā)展 五 黨務經費之分析(1927~1937) 第十一章 組織結構之定型 一 中央權力結構:決策系統(tǒng) 二 中央權力結構:執(zhí)行系統(tǒng) 三 地方權力結構:垂直形態(tài) 四 地方權力結構:平行形態(tài) 五 中央與地方:整合與反整合 第十二章 社會結構的分化 一 上中層群體:革命精英官僚化 二 黨員群體:精英化向大眾化轉型 三 官僚化與大眾化的悖論下編 1937~1949 第十三章 戰(zhàn)時政治理念調整 一 適應戰(zhàn)時體制 二 固化政治合法性 三 強化“黨國”原則 四 “以軍治黨”的意義 五 適度的政治開放 第十四章 戰(zhàn)時組織結構變化 一 黨團并舉的矛盾 二 黨務系統(tǒng)的運作模式 三 派系的整合與分化 四 黨政軍一體化 五 體制腐敗的端倪 第十五章 戰(zhàn)時群體結構嬗變 一 精英黨?大眾黨? 二 群體素養(yǎng)的升降 三 經費與待遇的考察 四 離合的雙向效應 第十六章 戰(zhàn)后政治理念蛻變 一 “六大”決議的實質 二民主還是集權 三 “革新運動”興衰 四 “以軍治黨”再強化 第十七章 戰(zhàn)后組織結構病變 一 黨團合并的無奈 二 系統(tǒng)精簡與功能退化 三 組織痼疾公開化 第十八章 戰(zhàn)后群體結構惡變 一 群體離心與組織潰瘍 二 精英階層的背離 三 政治合法性喪失 結語:關于國民黨結構史的若干思考 參考文獻 一 中文、日文著作 二 民國報刊 三 英文資料
章節(jié)摘錄
第五章 權力結構與組織流變:從整合到分裂(下) 一 國民黨的公開分裂 ?。ㄒ唬拔魃綍h”的經過 孫中山逝世后,國民黨內的矛盾與紛爭進一步加劇。一方面表現(xiàn)為國民黨內析出的分裂小團體迅速增加,且影響不斷擴大,另一方面則是國民黨上層組織的公開分裂?! ∠仁窃趯O中山病重期間, 中央執(zhí)行委員石瑛宣布辭職,“理由是他認為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目前的組成狀況有利于中國無產階級反對民族資產階級的階級斗爭”。擁護“分共”主張的一部分人士則在北京成立了國民黨護黨同志駐京辦事處,并發(fā)表《通告》,指責汪精衛(wèi)“勾結”共產黨, “紊亂黨綱,蹂躪黨是,專擅已極”,使國民黨“遭遇難關,朝暮難保”。繼之,又有一個“國民黨海內外同志衛(wèi)黨同盟會”的組織提出“推倒共產黨”的七項方法,包括中央黨部及各執(zhí)行部的共產黨員一律撤職;與共產黨有關之黨內印刷所、新聞雜志、學校、宣傳機關之津貼,一律停止;黨內政治問題由總理孫中山決定、以無共產黨嫌疑之純粹黨員三人以上負責辦理;派至各省的國民會議宣傳員中的共產黨員一律撤換;在最短時期內于北京召開黨的二全大會,共產黨代表不得出席,各地黨員此前提出的彈劾共產黨各案,應由“純粹黨員”組織特別裁判委員會重新裁判;外國人不準干預本黨事宜等。這個“衛(wèi)黨同盟會”的首領就是馮自由,但他的“衛(wèi)黨”綱領未被孫中山采納??梢妵顸h內的分裂勢力并沒有接受孫中山曾經對他們的批評,在執(zhí)意“分共”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在孫中山逝世前4日,即1925年3月8日,一個名曰“中華民國國民黨同志俱樂部”的組織在北京大學第三院開會宣告成立,發(fā)起組織者為馮自由、張繼、喬義生、于右任、張知競、盧師諦、鄧家彥、徐謙、褚輔成、劉成禺、梅光培、黃大偉、朱卓文、彭養(yǎng)光、于洪起、李書城、呂復、賀之才、郭泰岐等。其成立《宣言》稱:“我黨盡力建國大業(yè),歷數(shù)十年,內行民治,外求國際平等,舍實行三民主義外,其道莫由。然辛亥革命,終以與反革命妥協(xié),未能循軍政、訓政、憲政三個時期,次第發(fā)展。最近共產黨加入后,更形惡化。黨貴有一定主義政綱,眾人在同一旗幟下,為國盡力。然共產黨欺朦(蒙) 總理,佯稱歸順國民黨,實則利用本黨名義, 自圖發(fā)展,為禍本黨。彼等接受俄國運動費,收買青年,欺騙勞工。彼等百計謀不利于黨,高唱放棄外蒙,作俄人走狗,阻礙黨務,罵本黨最大多數(shù)同志為反革命,非黨人,以赤化本黨。三民主義決不與共產主義同科。欲言救國,必先有國民革命運動;欲言國民革命運動,必須擁護三民主義;欲擁護三民主義,則同志之意見疏通,實為急務。本此旨趣,爰有同志俱樂部之組織?!痹摗熬銟凡俊睆囊婚_始就定位為一個“全國性的組織”。其章程預定要在各省成立分部,并籌備召開全國代表大會。據(jù)載,在俱樂部的成立會上, “到會人數(shù)竟有二千以上”。選舉產生的理事達40余人,多系國民黨黨員?! ?/pre>編輯推薦
《國民黨政治與社會結構之演變(1905-1949)(套裝全3冊)》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