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7-11 出版社:宗教文化 作者:釋衍空 頁數(shù):188
Tag標簽:無
前言
知識時代的一個特征,是大學教育的日趨普及。今天,大學除了傳授專業(yè)與科學等學科知識外,亦十分重視全人教育及素質(zhì)教育。海外著名學府近年的一個發(fā)展趨勢是:要求讀理工醫(yī)商等專業(yè)學科的同學們,亦多選修一些人文學科,藉以開拓他們的視野;提高他們素質(zhì)修養(yǎng)。說白了,就是讓他們的學會更好地與人和諧共處,即學會做人?! ∵@個學會做人,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不容易。年青人要應付現(xiàn)代社會的生活壓力(包括學習壓力),實不容易。他們偶爾還會碰到一些問題,導致情緒上的不安或煩惱。他們?nèi)缒芏鄬W習一點傳統(tǒng)文化中久經(jīng)證驗的人生智慧,或能減少一點煩惱,讓自己生活得更快樂自在?! 》鸾痰囊恍┗居^念和義理,早已成為我們傳統(tǒng)文化和生活智慧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當代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曾說:“不懂佛教,就不會懂中國文化”。這是句至理名言。佛教的基本目的是讓人離苦得樂。它提倡“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它的“五戒十善”,與胡錦濤總書記講的“八榮八恥”,頗為吻合。佛教重視人我之間ˉ的和睦共處,強調(diào)尊重與包容,是個追求和平的宗教,對構(gòu)建和諧社會有積極的意義?! ♂屟芸辗◣熯@本《正覺的道路》,用淺易活潑的文字,圖文并茂地介紹了佛教的基本義理,特別適合年青讀者和社會人士選讀。它的繁體字版兩年前在香港出版后,深受香港社會及廣大同學的歡迎,流通極廣。我誠懇地向內(nèi)地廣大讀者推薦這本難得的好書,深信大家定會從中得到很大的啟發(fā),從而令大家生活得更有智慧,更快樂自在。
內(nèi)容概要
為了達至“契理契機”的兩大原則,對教理的闡釋,《正覺的道路:智者的足跡和開導》盡量以佛教原典為依據(jù),務求契合佛陀說法的本懷;至于佛教歷史和發(fā)展源流,則以可考據(jù)的歷史事實為準繩。全書內(nèi)容分為三部分:智者的足跡、覺醒的指引和教化的源流。其中第二部分《覺醒的指引》再細分為:菩提道的基礎、解脫菩提道、圓滿菩提道。此細分之方法,乃參照宗喀巴大師、太虛法師和印順法師對佛法的判攝,亦可說是佛陀為了契應眾生不同的根機,而解說離苦得樂的三個層次。
作者簡介
衍空法師,出生于香港:于美國俄勒岡州州立大學取得電腦和國際商貿(mào)學士學位,1993年于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宗教研究系取得碩士學位。2001年協(xié)助香港大學創(chuàng)辦佛學研究中心和設立佛學碩士課程并擔當教學工作。法師亦是覺醒心靈成長中心主持,并以“關懷你的心”為口號,呼吁及協(xié)助世人好好照顧至為寶貴的心靈健康,同時亦為香港醫(yī)院管局員工提供心靈輔導。
書籍目錄
前言第一章 智者的足跡佛陀出現(xiàn)的時代背景覺者的生命歷程第二章 覺醒的指引佛法的判攝菩提道的基礎——人天乘導論業(yè)報與輪回——苦與苦的生起相關經(jīng)文《優(yōu)婆塞戒經(jīng)》:《凈三歸品》選《雜阿含經(jīng)》第一○四四經(jīng):“四不壞凈”《南傳法句經(jīng)》:雙品解脫菩提道——聲聞乘導論四圣諦——佛法的根本緣起法的根本含義十二因緣——離苦的根據(jù)五蘊無我——生命的本質(zhì)相關經(jīng)文《雜阿含經(jīng)》第二經(jīng):“五蘊”四念住——自覺覺他圓滿菩提道——菩薩乘導論緣起法的思想發(fā)展六度四攝相關經(jīng)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選《妙法蓮華經(jīng)》:“火宅喻”《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選第三章 教化的源流佛教在印度的發(fā)展概況今日的佛教——南傳佛教今日的佛教——漢傳佛教今日的佛教——藏傳佛教今日的佛教——西方佛教佛教在香港的發(fā)展多元化的香港佛教
章節(jié)摘錄
舍棄榮華,出家求道 家族背景 大約2600多年前,在現(xiàn)今尼泊爾中部的古印度,有一個小國——釋迦族的迦毗羅衛(wèi)城。雖然周圍16大小邦國并立,紛爭迭起,但城主的政治修明,人民生活得以繁榮安定。 佛陀的父母親,就是迦毗羅衛(wèi)城城主凈飯王和王后摩耶夫人。凈飯王本姓喬達摩,又譯作瞿曇,屬于剎帝利種姓。摩耶夫人原是拘利城的公主。 佛陀的出生 依照印度當時的傳統(tǒng)風俗,孕婦是要返回娘家分娩的。摩耶夫人也不例外,需要回到拘利城待產(chǎn)??墒呛⒆颖阮A期早出生,在途中的藍毗尼園內(nèi)一棵無憂樹下,佛陀誕生了?! 麸埻跻恢币詠矶伎释袀€兒子繼承王位,現(xiàn)在終于得償所愿。他給太子取名悉達多,意即“成就大志者”。當時,一位隱居已久的修道者阿私陀特別到來為太子相命。他預言:太子如果在家,必是“轉(zhuǎn)輪圣王”。;倘若出家,必成圣者?! √映錾髢H七天,母親摩耶夫人便去世了。悉達多自小便由他的繼母,也就是王后的胞妹摩訶波閹波提夫人撫養(yǎng)成人。 童年與出家 悉達多太子自幼天資聰穎,領悟力特強,在各科目的學習上成績斐然,文武兩方面都有過人的表現(xiàn)。太子的品格高尚,心慈好靜,喜歡思考默想。有一次,當他跟隨父親參加一年一度的春耕祭儀時,目睹農(nóng)夫在烈日下耕作,汗流浹背;耕牛被農(nóng)夫鞭打得皮破血流,拖著笨重的犁耙吃力地前進;在被翻起的泥土中掙扎的小蟲,則被鳥兒爭相啄食;而鳥兒卻又被兇猛的大鷹追捕。這一連串弱肉強食的殘酷場面,令太子感嘆悲惻,并且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麸埻鯇μ拥某领o性格十分憂慮,恐怕他會合家學道,所以兒子年屆17歲,便立即給他迎娶了拘利城公主耶輸陀羅為妃,更特意興建了三個宮殿供于寒、暑、雨三種不同季節(jié)享用,又安排無數(shù)樂師與宮女歌舞玩藝,冀望太子縱情宮中繁華享樂。然而悉達多面對浮華,內(nèi)心卻常思索人生的意義?! 麸埻跻恢苯吡κ固影沧∩顚m,不見老弱殘障,不解人間疾苦。但有一天,悉達多得以出城游歷,成為他生命的轉(zhuǎn)折點。首先,在東門他碰見一個曲腰駝背的老翁,顫抖而行,老朽不堪;到南門,又看到一個病危者在路旁痛苦呻吟,病態(tài)嚇人;至西門,更驚睹一列送葬隊伍,抬著死人哀哭無助。最后來到北門,太子遇到一位托缽持杖的修道人,安詳獨行。修道人告訴悉達多,他出家修道,為求解脫。四門的見聞激發(fā)起太子對人生問題有更深切的反省,老病死的苦況,深深觸動了太子的心弦,令他興起出家探求斷除人生苦患之道的念頭。 獨立思考,悟道成佛 修行與證道 悉達多尋思出家修道之際,正當29歲盛年,兒子初生未久。雖然剛為人父,但覺察到生死大患迫在眉睫,眾生苦難亦無有了期,于是斷然合棄宮中安逸,拋開慈父妻兒的愛戀,出家修學,尋求解脫之道?! ∠み_多曾先后追隨阿羅邏和郁陀羅兩位當時最著名的大師學道,修習禪定,不久便能達到老師所教的最高禪定境界,連老師也自愧不如。但是悉達多發(fā)覺這種禪定的功夫只能獲得短暫的精神寧靜,煩惱并沒有徹底止息,不能真正解脫,于是離開老師,另覓道跡?! ≡趯熢L道的路途上,悉達多曾經(jīng)受到摩竭陀國的頻婆娑羅王的賞識,更邀請他一同治理國家,但他未有動搖初衷,只是答應得道之后,必會與大王分享他的證悟?! ∑浜?,悉達多來到伽耶山的苦行林中,嘗試以當時盛行的極端刻苦方式修行,以期超越身心的束縛。他每天長時間端坐沉思,僅食一麻一麥來維持生命。這樣經(jīng)過了6年,只換得蓬頭垢面,瘦骨嶙峋,但仍未能斷除生死輪回的束縛。后來他覺悟到苦行并非解脫之道,便毅然放棄。他先走到尼連禪河沐浴整潔,跟著又接受牧女的供養(yǎng),進食乳糜。當時因仰慕他認真修習苦行而追隨他的五個同修,看見他不再堅持苦行,都以為他的道心已退,于是便一起離他遠去?! ∠み_多放棄了苦行,卻沒有放棄修道。他重新整頓身心之后,更堅定地在一棵畢缽羅樹下,鋪草為座,發(fā)大誓言:若不成就正覺,誓不起座。然后端身跏趺而坐,在樹下一心思維正觀,最后終于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成為真正圓滿的覺者——佛陀?! 〈蟊瘽溃敕ǘ壬 》鹜映傻乐?,觀察到緣起法理甚深,世人執(zhí)迷亦甚深,實難以證悟,無從解脫。后來遍觀蕓蕓眾生中,亦有善根成熟能聞法得度的。因而起悲憫心,決意盡以方便力化度,幫助他們成就正覺,體證涅架?! 〕蹀D(zhuǎn)法輪 佛陀首先前往摩揭陀國的鹿野苑,尋找曾與他一起修習苦行的僑陳如等五人,作為第一批教化的對象。他給五人講說四諦法,令他們都得開法眼z,證得初果圣者的境界。接著,佛陀又為他們講解五蘊無常、無我的道理。不久,他們便證得阿羅漢的果位,解脫了生死煩惱?! ∵@次鹿野苑的說法,名為“初轉(zhuǎn)法輪”,在佛教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因為除了是佛陀第一次宣講滅除生死苦的修行方法之外,僑陳如等五人聽佛教化后,亦皈佛出家,遂產(chǎn)生了雛形的僧團。因此,佛、法、僧三寶,也都在這次說法時,一并出現(xiàn)于世上?! 』纫帷 ∫鲜悄咄訃粋€富商的年輕兒子。雖然他在物質(zhì)生活上非常豐足,但奢侈放縱的生活方式,使他感到厭倦,心靈上覺得非??仗?。一夜,笙歌酒宴之后,他感到異??鄲?,獨個兒闖進了鹿野苑的森林徘徊。剛巧佛陀也在那里禪坐,聽到有人嗟嘆苦惱,于是便與他傾談起來。 佛陀為耶合講解布施、持戒、生天等理論,又給他解釋為何欲樂是痛苦的根源。耶合聽后,明白了因果和無常的道理,頓時感到一片清涼,悶氣全消,心中也安穩(wěn)過來。接著,佛陀又給他講說四圣諦,令他得開法眼,成就初果。耶合喜獲法益,決定出家追隨佛陀;而耶合的父親,也因為這個機緣,得聞佛法,成為佛陀第一個在家弟子。 化三迦葉 在摩揭陀國眾多的外道之中,拜火教的迦葉兄弟在當時備受尊崇,尤以優(yōu)樓頻羅迦葉最負盛名,有五百徒眾之多。一次,佛陀前往拜訪他,并在他那里暫時住下來,與他互相切磋論道。最后,優(yōu)樓頻羅迦葉被佛陀的精妙見解說服,得以破除執(zhí)迷妄見。佛陀講解的法理,除了令他五體投地,更促使他帶領五百弟子追隨佛陀出家修學。他的兩位兄弟知道后,也都帶同他們的弟子,一起轉(zhuǎn)投佛陀門下。摩揭陀國人民對佛陀的信心,也因此而大大增加起來?! 《阮l婆娑羅王 佛陀并沒有忘記他初出家時對頻婆娑羅王的承諾,他專程前往王合城見頻婆娑羅王,向他講說自己已證悟的解脫之道。頻婆娑羅王聽過有關無常、無我、緣起之法,欣喜不已,便聯(lián)同一眾大臣皈依三寶,并為僧團興建寺院。這所竹林精合,便成了第一所佛教寺院,而頻婆娑羅王的皈依,更使佛教的聲譽提升,遠播四方。 舍利弗和國犍連的度化 合利弗和目犍連,是王舍城著名的外道弟子。他們聰明豁達,非常受人尊重。他們又是很要好的同修,彼此互相承諾,誰先證得解脫之道,都必須要告訴對方?! ∫惶?,合利弗在路上遇到馬勝比丘,被他高雅不凡的儀容所攝。于是,合利弗便上前問他的導師是誰,馬勝比丘告訴舍利弗他的導師是佛陀。但當合利弗繼續(xù)追問有關佛陀的教理時,馬勝比丘僅以一首偈語作答:“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合利弗聽后,當下便得開法眼。他立刻通知好友目犍連,然后一起前往求見佛陀,成為佛陀的弟子。他倆不久便證得圣果,并且成了佛陀得力的大弟子。
編輯推薦
《正覺的道路:智者的足跡和開導》的最終目的,是希望讀者能從中領會到覺醒的道路,學到處理煩惱,尋找到生命的方向,有活力和得到真正的幸福和安樂。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