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兵器通論

出版時間:2005  出版社:紫禁城出版社  作者:楊泓  頁數:27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1998年,紫禁城出版社約請在京的部分文物考古工作者座談,會上故宮博物院和紫禁城出版社的領導盛情相約大家參加中國考古文物通論叢書的撰著。會上分配給我撰寫的選題是中國古代兵器通論,當時一因本人學力有限,二因承擔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寫作和教學任務過重,估量難以如約按期完成,故曾極力婉拒,但終因難卻前總編輯孫關根的盛情,最后只能勉強應允。其后,果因工作負擔繁重,始終沒有時間撰寫,以致一拖數年。直到2003年,因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要求我為法學系臺灣博士生許耀華講授中國古代兵器考古,經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考古系領導同意,決定在該年為考古系的博士和碩士生等講授這一課程,不料授課開始,又值2003年春北京非典流傳,師生無法會面,課程中斷。只能按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要求,先為學生撰寫課程講義。直至該年12月,才又安排學生上課,聽講的有考古系的博士、碩士生和韓國留學生,還有法學系的許耀華。2004年,受到中國社會科學院老年科研基金的資助,得以將為學生準備的講義,進行補充修改后,重新撰寫為《中國考古文物通論:古代兵器通論》的第一至八章,又補寫了第九章,并配附插圖,改題《中國古代兵器通論》,送交紫禁城出版社。蒙李文儒社長的大力支持,由江英女士進行了精細的編輯加工,使《中國考古文物通論:古代兵器通論》得以順利出版。在《中國考古文物通論:古代兵器通論》即將付梓之際,對關懷和協(xié)助《中國考古文物通論:古代兵器通論》出版的各位,在此一并致謝。

作者簡介

  楊泓,男,滿族。1935年2月12日生于北京市。1953年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門化學習,1958年畢業(yè)。自1958年至今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原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工作,1958年9月至1979年5月任研究實習員,1979年5月至1983年5月任助理研究員,1983年5月至1990年7月任副研究員,1990年7月開始任研究員,并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導師。1998年開始,擔任《文物》月刊編輯委員會委員。2005年被聘為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  主要研究中國漢唐考占學(著重于研究魏晉南北朝考占)、中國美術考古和中國古代兵器考古。先岳參加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集體編著的《新中國的考古收獲》(文物出版社,1961年)、《新中國的考古發(fā)現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年)和《考古精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四十年紀念》(科學出版社,1993年)等書的部分撰寫工作。自1958年在《文物參考資料》(現《文物》)發(fā)表論文《高句麗壁畫石墓》以來,迄今已在《考古學報》、《考古》、《文物》等刊物發(fā)表學術論文逾300篇。主要學術專著有《中國古兵器論叢》(文物出版社,1980年;增訂本,1985年)、《美術考古半世紀--中國美術考古發(fā)現史》(文物出版社,1997年)、《漢唐美術考古和佛教藝術》(科學出版社,2000年)等。曾被聘為《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的《古代兵器》學科主編,主編《中國軍事百科全書·古代兵器分冊》(軍事科學出版社,1991年)。

書籍目錄

第一章 緒論第一節(jié) 中國古代兵器研究概況一、古代有關兵器的文獻二、20世紀50年代以前中國古代兵器研究概況三、20世紀50年代以后中國古代兵器研究概況第二節(jié) 中國古代兵器歷史分期第三節(jié) 中國古代兵器研究應注意的問題第四節(jié) 中國古代兵器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和工作展望第二章 石器時代的兵器第一節(jié) 石器時代兵器的時代特征一、石器時代的發(fā)展階段二、中國古代文獻中關于兵器發(fā)明的傳說三、中國古代文獻中關于遠古戰(zhàn)爭的傳說四、與兵器出現有關的考古現象第二節(jié) 石器時代兵器類型分析一、遠射兵器:弓箭二、格斗兵器:斧鉞、矛三、衛(wèi)體兵器:匕首四、防護裝具:甲胄、盾五、作為權威象征的兵器:玉鉞第三章 青銅時代的兵器第一節(jié) 青銅冶鑄工業(yè)和兵器制作一、早期青銅器二、青銅用于制作兵器三、商代的青銅冶鑄業(yè)和青銅兵器四、周代的青銅冶鑄業(yè)和青銅兵器第二節(jié) 車戰(zhàn)與兵器一、車戰(zhàn)初始二、商代晚期的戰(zhàn)車三、西周時期的戰(zhàn)車四、東周時期的戰(zhàn)車第三節(jié) 青銅兵器類型分析一、格斗兵器:戈、戟、矛、鈹、殳、鉞、劍、刀二、遠射兵器:弓矢、弩三、衛(wèi)體兵器:短刀、短劍四、防護裝具:盾、甲胄五、邊疆民族的青銅兵器第四章 青銅兵器向鋼鐵兵器的過渡第一節(jié) 隕鐵刃兵器的出現第二節(jié) 鋼鐵兵器開始出現第三節(jié) 鋼鐵兵器初現戰(zhàn)爭舞臺第四節(jié) 步、騎兵的發(fā)展對兵器的影響第五節(jié) 先秦鋼鐵兵器類型分析一、格斗兵器:戟、矛、劍二、遠射兵器:鐵鏃和鐵鋌銅鏃三、衛(wèi)體兵器:短劍、匕首四、防護裝具:兜鏊、鎧第五章 秦漢兵器第一節(jié) 秦始皇陵園發(fā)掘所見秦代兵器第二節(jié) 漢承秦制對西漢初年兵器的影響第三節(jié) 漢代兵器的新發(fā)展一、漢代軍隊的新面貌二、漢代鋼鐵冶煉技術的新發(fā)展三、西漢長安城遺址和帝王陵墓出土的兵器四、漢代兵器材質的轉變五、漢代步兵和騎兵裝備的兵器第四節(jié) 漢代兵器類型分析……第六章 魏晉南北朝兵器第七章 隋唐兵器第八章 宋代兵器第九章 元明清兵器附錄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槍:《武經總要》中記錄的槍有9種名目,即雙鉤槍、單鉤槍、環(huán)子槍、素木槍、璃頸槍、錐槍、梭槍、槌槍和大寧筆槍(圖二六一)。其中施有鉤、環(huán)的雙鉤槍、單鉤槍和環(huán)子槍都是騎兵用槍,素木槍和鵶頸槍是步兵用槍,這些槍與前代的槍相比,槍的頭部較長,所以兩側的刃部也較長,加強了殺傷能力。梭槍較短,又名“飛梭槍”,即標槍,與盾牌配合使用,可以投擲,是從西南地區(qū)少數民族引入的兵器。至于槌槍,是不施刃而在前端裝木質圓槌,用于訓練和校閱,以避免誤傷。此外,《武經總要》書中還記錄了一種特制的寬刃槍,稱“搗馬突槍”,是專門對付騎兵的。同時,宋軍裝備的槍,除用于白刃格斗外,也還有其他用途,如用于扎筏渡河等。取掉槍的刃和鱒,將每10條槍桿捆成一束,然后一束一束地縱橫綁扎起來,扎成筏子。一條筏子用槍桿5000根,據說可乘坐500人之多?! 〉叮骸段浣浛傄分杏浀牡队?種名目,即手刀、掉刀、屈刀、掩月刀、戟刀、眉尖刀、鳳嘴刀和筆刀(圖二六二)。其中只有手刀是手握短柄的刀,它是由唐代的橫刀發(fā)展而來,但手刀已不是窄體直身,而是寬體,厚脊薄刃,刃口弧曲,刀頭較寬,堅重有力,更適于劈砍格斗(圖二六三)。以后明清的腰刀,都沿襲這樣的形制。其余幾種刀,都安裝有長柄,也可說是沿襲著唐代陌刀裝長柄的傳統(tǒng),后代又習稱這類刀為“大刀”。這些刀的刀頭,也多是刃部前銳后斜、頭闊體瘦的形狀,以掩月刀最典型,類似的有鳳嘴刀、屈刀、筆刀等,明清時的關王刀就遵循著這種形制。另有一種眉尖刀,刀頭不加寬,反而呈尖狀起翹,似直立的彎眉。此外,除書中列舉名目并有圖像的以外,當時已有另一些名目的刀,如太平、定戎、朝天、開山、開陣、劃陣、偏刀、車刀等等,它們的形狀與上述掩月刀等大體相近,所以書中只列名目,未附圖像。另外,書中所記戟刀,形制最特殊,因漢魏時流行的戟,唐代已從實戰(zhàn)格斗兵器中被淘汰,只充儀仗用具,到宋代則更是銷聲匿跡了。北宋出現的戟刀,已與古戟無關,本是長柄刀中的一種。后代更不識古戟,誤認戟刀為戟,所以將它列為所謂“十八般兵器”中的戟,元明小說戲曲中所謂的“方天畫戟”,就是依戟刀的形貌演化而成?!Γ哼@時已不是軍中大量裝備的實戰(zhàn)兵器,但還有使用(圖二六四)。在《武經總要》中也附有兩幅劍的圖像(圖二六五)?!“簦喊纛惐髟谒未辛溯^大的發(fā)展,品種增多,殺傷力增強。當時棒有四種名字,互相通用,就是棒、棍、杵和桿,一般用堅重的木材制造,有的用鐵包裹,或加鉤、刃和利釘。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古代兵器通論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