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6-6 出版社:重慶大學出版社 作者:伍威·弗里克 頁數(shù):380 譯者:孫進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質性研究導引》最先以德語出版,后被翻譯為英語、葡萄牙語、日語、韓語等,在國際社會科學界產(chǎn)生了廣泛的影響。此次中文版的出版直接譯自德文原版,并且在翻譯過程中得到了作者本人的親自關心和指導,因此可以說是對歐洲大陸質性研究方法最原汁原味地介紹?! 顿|性研究導引》經(jīng)過教學法方面的精心設計,包括7大部分共31章,內(nèi)容按照讀者認識質性研究、確定研究問題、設計研究過程、選擇質性研究方法、收集和分析質性資料、撰寫質性研究報告、評價質性研究質量以及展望質性研究未來發(fā)展的認知邏輯順序排列。每一章都有具體的學習目標、重點提示、案例分析、要點總結、思考練習題以及拓展閱讀文獻。此外,《質性研究導引》還配有許多形象的插圖和概括總結性的表格。教學法方面的這些精心設計極大地提高了《質性研究導引》的易讀性,令它既適合讀者自學使用,也適合用作質性研究課程的教材,能夠滿足學生、教師和質性研究者各種層次的使用需求。
作者簡介
伍威·弗里克(Uwe Flick),博士,教授,1956年生于德國海德堡,先后在慕尼黑和柏林學習心理學和社會學。1985--1989年,在柏林自由大學任講師。1989--1996年,任教于柏林科技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并于1994年在此獲得教授資格。1996--1997年,在漢諾威醫(yī)學院擔任醫(yī)學社會學系的主任。自1997年以來,在柏林艾麗斯·薩魯蒙應用科學大學(Alice Salomon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擔任質性研究專業(yè)的教授。與此同時,他還在柏林科技大學兼任健康科學研究所的私立講師。他曾在多所國外的大學從事教學和科研活動,如加拿大紐芬蘭紀念大學、法國巴黎高等社會科學學院、英國倫敦經(jīng)濟學院和倫敦城市大學、新西蘭奧克蘭梅西大學,以及智利的圣地亞哥、瑞典的卡爾斯塔德、意大利的帕多瓦、葡萄牙的里斯本。他的教學與科研重點為:質性研究方法、日常知識、個體及公共衛(wèi)生、質性評估、青少年無家可歸等?! O進,博士、副教授,本科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德語系,先后在德國波鴻大學獲得歐洲文化與經(jīng)濟學碩士學位,教育學碩士學位和教育學博士學位。現(xiàn)任職于北京師范大學比較教育研究中心和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
書籍目錄
第一部分 本書框架1 本書指南本書的定位本書的結構本書的特殊組成要素如何使用本書2 質性研究——現(xiàn)實性、歷史和特征質性研究的現(xiàn)實性以定量研究的局限性為發(fā)展起點質性研究的特點質性研究的歷史處在現(xiàn)代末期的質性研究3 質性研究與定量研究質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的關系在同一項研究中結合使用質性研究與定量研究質性數(shù)據(jù)與定量數(shù)據(jù)的結合質性研究方法與定量研究方法的結合質性研究結果與定量研究結果的結合研究的評價與推廣化有關質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的最新討論以方法的適合性作為參照點4 質性研究倫理質性研究倫理的必要性倫理準則——所有問題的解決辦法倫理委員會是解決辦法嗎如何讓自己在研究中的行動符合倫理質性研究倫理——更好的研究所必需的第二部分 從理論到文本5 質性研究中的文獻使用有關研究對象的理論性文獻在質性研究中使用理論有關前人研究的實證性文獻在自己的研究中使用方法文獻撰寫研究報告時對文獻的使用文獻查詢6 理論流派質性研究中的研究視角主觀意義:符號互動主義社會現(xiàn)實的生成:常人方法論社會現(xiàn)實與主觀現(xiàn)實的文化框定:結構主義模型范式的競爭或視角的多元結合不同理論的共同點女性研究與性別研究實證主義與建構主義7 文本的建構與理解文本與現(xiàn)實文本作為世界的生成:一級建構與二級建構文本之中的世界生成:擬態(tài)(Mimesi8)處在傳記和敘事關系之中的擬態(tài)第三部分 研究設計8 質性研究過程線形研究過程扎根理論對過程的理解研究過程的線形與環(huán)形研究過程中的理論作為世界的版本9 質性研究中的研究問題研究問題的裁定確定問題領域與界定研究主題關鍵概念和視角的多元結合研究問題的類型10 進入實地……第四部分 口述資料第五部分 觀察法和媒介資料第六部分 從文本到理論第七部分 有效性論證、寫作和發(fā)展前景
章節(jié)摘錄
軟件對質性研究的影響:舉例說明 有關軟件對質性研究影響的討論從軟件開發(fā)的初期開始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這一討論受到了人們不同顧慮和擔心的影響:首先,有一部分主導性軟件是在某種特殊方法背景下發(fā)展出來的(如按照扎根理論來進行編碼),難以應用于其他的方法。如果這種軟件不適合用來在更高的程度上進行順序性詮釋,那么使用這種資料分析方法的研究者就會忽略這種軟件。使用這種軟件會不會改變分析文本資料的方式呢?或者說,使用這種軟件會不會在普遍的意義上造成方法的統(tǒng)一,導向一種質性研究的“黃金標準”,正如Coffey等人(1996)所擔心那樣?Fielding/Lee(1998)在他們的一項有關在質性研究中使用軟件的實證調查中發(fā)現(xiàn),盡管他們所調查的研究項目都使用了CAQDAS軟件,但是其中有三分之二的項目并沒有使用扎根理論的方法及其編碼方式。這一事實駁斥了這樣的一種論點,即:使用這種軟件會導致分析方式的統(tǒng)一,讓某些方法占據(jù)主導地位。由此來看,對電腦的使用與對Strauss(1991)的方法的使用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并不像有些研究者想象的那樣緊密?!瓼en Have(1999)向人們展示了如何可以將軟件應用于會話分析?! ×硪粋€問題就是電腦軟件對于各種不同的詮釋方法的適用性。與編碼和分類的方法相比,在順序性分析這里,不同軟件程序所提供的功能顯得更加不重要了。這里仍然需要提出的一個批判性的問題是,隨著人們在詮釋文本中越來越多地使用電腦程序,對它們的使用有可能隨著時間的發(fā)展而成為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這種情況在多大程度上會導致特定的與這些軟件“不兼容”的文本處理方式不再得到人們的使用?如今人們使用錄音機做記錄已經(jīng)成為自然而然的事情。因此,那些不能被錄影錄音的內(nèi)容,比如參與式觀察,有時候就只能居于次要的地位(參見Bohnsack1999)。另一個擔心是,軟件程序會以含蓄的方式將自己的邏輯結構和展示結構強加給資料和分析。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