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隨喜

出版時間:2012-7  出版社:同心出版社  作者:薛仁明  頁數(shù):245  字數(shù):350000  
Tag標簽:無  

前言

代序?回歸歷史的軌跡——林谷芳訪談林谷芳,禪者、音樂家、文化評論人,臺灣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所長,臺北書院山長。六歲有感于死生,高一時讀佛書有省,從此入禪;臺灣大學畢業(yè)后,隱于市修行;后為印證生命所學,往來兩岸,戮力于文化工作。其參禪講學寫作,均立足在安頓生命的真實學問。林谷芳乃本書作者之業(yè)師,此篇訪談對于作者文章及時代人心皆有點評。訪談時間:2012年2月4日訪談地點:臺北書院編者:本書的一篇文章,題目叫做《躁郁時代》,寫作緣起是作者與您在臺灣的一場對談。這篇文章似乎敏銳地摸到了當今的時代癥候,因為躁郁不安是時下普遍存在的社會心態(tài),像流行病一樣幾乎波及每一個人。請問您如何看待這個問題?林谷芳:用一句簡單的話講,人心之所以躁郁,是因為所求未遂;所求不能達到,自然產生焦躁?,F(xiàn)代社會這一現(xiàn)象尤為突出,是因為社會對于欲求給予的是鼓勵態(tài)度。人們從小接受的教育,以及時代氛圍,都認為加法是天經(jīng)地義要被肯定的。究其原因,不只是物質文明的發(fā)達,不只是當今處在資本主義時代,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近代以西方為主導的文明發(fā)展,自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勃興以來,對人的欲求就一直作正面的看待,使其變得越發(fā)天經(jīng)地義??墒潜徊粩啻碳て饋淼挠笠坏┑貌坏綕M足,就會導致躁郁。欲求膨脹,在西方其實還沒有那么嚴重。在西方,雖然基督教和人文主義于歷史上沖突不斷,但每當人的地位被放大,神和原罪系統(tǒng)都會起到制衡作用,在社會中形成穩(wěn)定的力量。因為觀照到原罪和人自身的不足而產生的謙卑,一定程度上始終是西方非常根柢的性格。而在中國,由于西方文化居于強勢,西化即被等同于現(xiàn)代化,我們不可避免地被卷入資本主義化和物質文明發(fā)展的浪潮里。在這個過程中,因為我們沒有西方的宗教機制和文化土壤,再找不到自己的解決辦法的話,所帶來的問題就會更為嚴重。無論西方式的現(xiàn)代化進程帶來多少弊病,都不可能再倒退回去。那么該怎么辦?一方面,是從大的方面,即社會機制的改造入手;另一方面,其實我們每一個人可以從時代環(huán)境里抽離出來,回到“不與萬法為侶”的主體,做到自足——社會還沒有壓縮到連這個空間都沒有。當社會所有的機制和思想都在肯定外求的合理性,告訴我們只有在社會網(wǎng)絡里生命才有意義的時候,其實你永遠擁有生命的自由,在這里你可以找到生命的安頓。所求未遂導致躁郁,如今在知識分子身上體現(xiàn)尤為明顯。為什么?因為他們更容易把自己的欲求擴充到極致。所謂齊家、治國、平天下,實際上也是欲求。如果這種向外的欲求不能被一種生命丘壑所承擔,就會帶來心理失衡。為什么很多知識分子會酸腐,會憤世嫉俗,會說“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樣的話,就是因為欲求得不到實現(xiàn)而產生了心理落差。最近在大陸,機制問題成為公共知識分子的主要議題,這是社會轉型的必然現(xiàn)象,也有其正面功能;但機制的改造和人心的觀照,這兩方面應當取得平衡,過分聚焦一個,都可能適得其反。編者:您講到知識分子,就關涉到本書引起熱議的一篇文章,《我讀大陸讀書人的臉》。文章指出大陸知識分子過度關注制度方面的問題,問題能解決到什么程度不好說,但立即能從他們身上看到的一個效應是,這些人越大聲疾呼,心態(tài)就越不平衡,結果可能是離他們理想的安穩(wěn)社會越遠。林谷芳:對這篇文章,其實我有些保留看法。仁明比我有更多儒家的味道,所以他筆下會傾注更多的社會關注;為了強調他自己的觀點,雖然他知道不是所有人都如此,但還是用了一個全稱的語氣——“大陸知識分子”,這也是為什么該篇文章在大陸會引起強烈的反彈。但拋開這一點,把它當做多數(shù)樣態(tài)來看,那么大陸知識界確實存在著這樣一個氛圍。公共知識分子關注的社會議題,比一般常民百姓要廣。按理說,應該是看得越廣的人,心胸也越寬闊。但如果關注的議題很大,甚至無限延伸,而心胸卻沒有隨之廣大,反倒容易比一般人更加焦躁。知識分子因為關懷公共議題,因為比常人看得遠而有憂慮,本是常態(tài),但不能過甚。所謂“先天下之憂而憂”,其中的“憂”,還不只是憂一個天下之議題,更是有天下之胸懷。這兩者之間要對稱,否則就容易懷憂喪志、憤世嫉俗,不僅給自己的生命造成負擔,甚至可能加速社會矛盾。我讀仁明的文章,常會作兩個設身處地的設想。其一是設想大陸讀者的閱讀感受,我想他們的反彈更多不是針對內容,而是出于情感。其二是設想我在仁明這個年紀,會如何去談這些問題,語氣是圓熟還是激烈?我是對大陸看得越多,越覺得中國有無限的可能性,所以不會把話說死。其實仁明本可以把話說得更完備,但我這是求全之論了;也許仁明需要的就是這樣一劍,雖不能一擊必殺,但劍路清晰,說不定能引發(fā)一些可能性,只是,這一擊是否反映了自己的急,也還是要自我反觀的。編者:人之所以有種種向外的欲望,是不是和物質文明時代下,人越來越少對生命的真實體驗有關?林谷芳:在當代社會,許多欲望其實是人為創(chuàng)造出來的。好比手機,沒有手機之前人也活得好好的,有手機當然不是壞事,但自從這個東西發(fā)明之后,的確不斷刺激了人對手機新功能的欲望。這不僅有剛才說的思想背景的原因,它和“消費刺激生產”的資本主義邏輯也是一致的。當然,在群體社會里,我們不能簡單地將問題完全歸咎于某種主義或觀點;但在一個社會總和體里面,有沒有作為中和的機制,是避免危機的關鍵。就比如蘋果公司的創(chuàng)始人喬布斯,雖然現(xiàn)在還很難估量信息時代的發(fā)明者于人心的正負影響,但兩岸媒體幾乎無一例外地把喬布斯捧為英雄,對其逝世如喪考妣,對他創(chuàng)造出來的消費需要的兩面性,卻幾乎沒有任何反省,說明我們的社會對于欲望的被創(chuàng)造是給予肯定的。再來說生命體驗的問題。三十幾年前,“知識爆炸”這個詞首次出現(xiàn),說明知識擴充給人類造成了巨大影響,發(fā)展到信息社會就更是如此。在這一過程中,人們越來越傾向于在虛擬世界得到滿足,也就越來越遠離現(xiàn)實的生命體驗。以往是知識分子容易有這個問題,他們會把概念當實在,從而陷入戲論當中;如今更是每一個人都可能沉溺在虛擬世界里,所以這個問題變得越發(fā)嚴重了。我們一直說當代社會是多元社會,但因為信息滲透無遠弗屆,人人可以自由選擇他要的信息,不必將自己暴露在一己不能掌握的實然環(huán)境里,從這兒來看,生命乃至社會反而是在趨于極度的一元化。而我們的文化論述總在倡導求新,年輕人在這樣的鼓動下更加沒有束縛,提供給他們的物質支持也比以前好很多,可是若論到生命的安頓和積累,那么現(xiàn)在年輕人的生活顯然是不足以支撐的。要反轉這樣的現(xiàn)狀,可以通過一些人文的作為,讓人們多一些實際的生命體驗,帶著更多的覺醒回到實際生活,他們一定會發(fā)現(xiàn)其中的吸引力要遠遠大于虛擬世界?,F(xiàn)今的文化環(huán)境雖然不利,但這些嚴肅的對內在生命議題的論說,還是盡量要讓想看的人看到。當有了更多覺醒的分眾和個人,就可能中和一元社會帶來的負面影響。編者:那么在中國,要建立對物質文明和一元社會的中和機制,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不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林谷芳:這個問題我想先談得遠一些。我是教藝術的,過去我們上課,一定是先講藝術理論,再講藝術史;但現(xiàn)在教法不一樣,順序是倒過來了。為什么?說明我們看到,所有的美學都是歷史的產物。即便像西方的思辨美學,想象可以抽離于美學現(xiàn)象去談美的本質,這種觀點其實也是歷史的產物。這又說明什么?說明人都是歷史創(chuàng)造出來的,文化都是歷史創(chuàng)造出來的。文化為什么不能簡單地進行移植,而需要有機地涵化?因為沒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先驗真理存在。人作為一個物種,當然有共通性;但隨意把一個概念加上普世性,其實是很危險的,這樣容易忽略人類社會發(fā)展中的特殊性和歷史軌跡。我們活在這片土地上,活在這片文化氛圍里,這土地和氛圍都是歷史的產物。只有接續(xù)這個歷史,才能改變歷史,而不是依據(jù)一個普世性的原理,就可以否定歷史。每一個社會必然要回到自己的歷史軌跡,去尋求它可能與當代發(fā)生的對應,其對應的樣態(tài)不一樣,也是必然的。所以我們說西方理論不能簡單移植過來為我使用,不是在否定這些理論的價值,而是說要讓它和我們的歷史作一個有機的結合與轉化??墒墙话俣嗄陙恚覀兇篌w上是在用外來的理論看自己,把太多精力放在借用西方的東西來改造自己,以為西方文化是可以直接嫁接和引進的;太少尊重和遵循自己的歷史軌跡,并思考如何從這當中尋得一條對應當代的路。中國尤其是個重視歷史的民族。中國文化是人間性的,好處是一切不離人間,但壞處可能是缺乏終極關懷。中國人在終極關懷上的追求更多表現(xiàn)為一種歷史感,通過歷史的興替起落,了悟生命該如何安頓如何擴充;歷史的聯(lián)結一旦不在,中國文化很可能就只剩現(xiàn)實性。所以說,西方文明傳到中國,負作用之所以會那么大,一方面因為兩種文化屬性不一樣,一方面和歷史的切割也有關。中國尋求自己的出路,還是要回到自身的歷史軌跡作思考。從這一點考慮,那么可以看到仁明的一些說法,正是從中國文化母體出發(fā)所作的詮釋,這是比較重要的;因為這是一個基點,沒有這個基點,生命就很容易搖擺不定。我知道有些人對仁明有看法,認為他只講結論,少有論理的過程;但仁明這樣寫是有道理的,因為觀照有時不需要有那么嚴格的論理邏輯,它可以是一種直觀和總體領悟。編者:有人說,在大陸,中國文化文脈已斷。對此您怎么看?林谷芳:“文脈”也是一個全稱的說法,而中國的民間是非常廣大的。雖然文脈在大陸看似氣若游絲,但并非已經(jīng)斷絕,而是不絕如縷。因為無論主流思想是否關注傳統(tǒng)文化的接續(xù),民間一直有著各種嘗試。大陸的文化人要想在這上面有所作為,自身一定要先有生命的印證;如果只是空談文脈,那談到后來反而是要斷掉的,何況,當前多數(shù)的論說方式也都不是中國的了。對仁明的文章,就不能當學術論文來點評,因為他寫作的訴求點并非學術,而是與生命情境的對接。

內容概要

  本書收錄作者近年來在兩岸報刊發(fā)表的專欄文章,這些文章因目光犀利或直中心懷,逐漸引起熱議,影響不俗。
  文章分為六輯:“躁郁時代”、“臺灣現(xiàn)場”、“志士修行”、“禮樂文明”、“文化興邦”、“教育之道”,令人嘆服地指出當今知識分子受困于理論牢籠、整個社會困頓于產業(yè)膨脹的現(xiàn)實及其深層成因,并指出這些問題如何造成精英階層與民間大眾的脫節(jié),如何又殃及教育疾重疴沉;同時,作者又基于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和生命實感,給出走脫困境的可行之路,他的文字以士者情懷,允諾了一個安穩(wěn)的現(xiàn)世,喜氣的人間。
  本書尤為難得之處在于,作者無論觀察社會,針砭時弊,還是描摹世情,兼說文藝,皆從中國傳統(tǒng)的母體出發(fā)。他寄身傳統(tǒng)二十余載,終能與之相感相親;于是他談傳統(tǒng),能真切,能動情,能與生命相激蕩,與現(xiàn)實相對應。他還原出我國傳統(tǒng)最為光明且親和的一面,如日出山谷,氣象一新;如鄉(xiāng)音悅耳,安穩(wěn)人心。

作者簡介

  薛仁明,1968年生于臺灣高雄縣茄萣鄉(xiāng),祖籍福建漳州,臺大歷史系、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畢業(yè)。曾長期困惑于安身立命之道,十八歲時且因之休學半年。十九歲開始,有心于儒釋道三家,關心的焦點,是文化之重建與生命之修行。
2009年4月,傾十年關注之力,出版《胡蘭成·天地之始》;繼而出版《萬象歷然》(2010年),被譽為“絕對大氣之書”;隨后《孔子隨喜》(2011年)面世,還原孔子的活潑本色,有人稱之為“使孔子出土”。2011年開始,陸續(xù)在上海的《東方早報》與廣州的《時代周報》開辟以中國文化為主體的專欄,并曾在臺灣最重要的兩大報刊文化版面《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和《聯(lián)合報·聯(lián)合副刊》長期發(fā)表專文,影響漸盛,聲名日廣。讀書人和知識界將越來越認識到,這是一位無法繞開的作者。

書籍目錄

代序·回歸歷史的軌跡——林谷芳訪談
楔子·《人間隨喜》緣起
壹·躁郁時代 [時代流弊,在于人心]
 [躁郁]躁郁時代
?。劭昭裕莠F(xiàn)代學者太多,行者太少
 [乖戾]我讀大陸讀書人的臉
?。圪瓢粒菡埳餮浴皢⒚伞倍?br />?。塾貓?zhí)]一以貫之──忠厚者與聰明人之過
?。垓溋撸莶徘橹猓徘橹?br />貳·臺灣現(xiàn)場?。鬯街梢怨ビ瘢?br />?。壅缗c社會]當美麗寶島變成了綜藝島
 [體制與現(xiàn)實]不患寡而患不均──從陳光標談起
?。劬⑴c民間]隱性臺灣與顯性臺灣
?。勖耖g與傳統(tǒng)]星云法師與中國的人間佛教
?。蹖W界與文脈]中國文化在臺灣?
?。蹠r代與青年]黃仁宇與宅男
 [教育與教改]“零體罰”與臺灣教改
叁·志士修行?。圩孕墓饷?,是謂志士;對應生命,是謂修行]
 [元氣]萬象歷然──關于文藝
?。蹥g喜]只因那光明喜氣——我與京劇的初識之緣
 [朝氣]晚九朝五
?。叟d志]獨占一枝春──從梅花談起
 [清澈]孔子的明知故犯
?。蹥舛龋菘组T第一護法
?。鄹窬郑萏锰脻h家歲月
肆·禮樂文明 [春風至人前,禮儀生百媚]
?。廴耸漓o好]何謂文明?
 [文明成毀]華夷之辨
?。蹣分笫迹荨皹贰?br />?。矍鍑辣菊妫莘仓袊鴺菲?,皆是道器
 [人情之美]臺灣的傳統(tǒng)底蘊
?。畚ㄕ\唯敬]敬字亭與文化底蘊
?。鬯臅r祭儀]祖父祖母,皇天后土
 [沉靜清和]法隆寺的黃土墻
伍·文化興邦?。塾斡谒嚕居诘溃?br />?。畚拿}接續(xù)]文章華國
?。厶煨娜艘猓轃o心,以成其大──關于書法
?。燮降煺妫菁娂嬏斓兀帕扔钪姗ぉつ咴偾呃蠋熍c臺北當代藝術館大展
?。蹨厝岫睾瘢輲秃m說幾句心里話
?。鄞嫔裢危菪ν龂?br />?。畚幕寥溃蓐P于兩岸讀經(jīng)
陸·教育之道?。凼蛊涮撔模蛊渥甜B(yǎng),使其擴大]
?。蹘熒⌒模葜亟◣熒P系
?。蹫槿藥煴恚莓攤€神清氣爽的老師
 [端正寅畏]知所寅畏,始可言教
?。圩饚熤氐溃荨爸v座”與“演講”
?。叟d味盎然]游春涉險——關于閱讀
?。圩栽谥袑W]薛樸“留學”
?。垲U養(yǎng)性情]食養(yǎng)山房,唱京劇
?。鄱δ咳荆荻绢^讀三國
跋·我的書,我的老師
編后記·何以安心,何以為家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插圖:    這自殘,使得他,陰郁終身;這自殘,使得他,無論再如何置身自然,皆無濟于事;這自殘,使得他,不管再如何欣羨禪宗老莊,終究只能緣而不入。說到底,太平洋鹽寮海濱的風日灑然抑或陽明山平等古圳的林木蔥蔥,都只是孟東籬那抑制病菌的抗生素;而談禪說玄,也不過是孟東籬暫緩病痛之鎮(zhèn)定劑罷了!他的病根,始終都在。他晚年生理上是拒絕了,但終其一生,在精神上,他卻徹徹底底是,帶病延年。 正因為孟東籬的帶病延年,使得他病急不至于猝然迸發(fā),一如同儕王尚義之肝癌遽逝;也使得他病篤不至于纏綿難耐,一如晚輩袁哲生之自殺身亡。然而,盡管病狀緩急容或有異,但是,三人之病根,同也;其自殘,一也。 話說回來,這自殘,又豈是單單只此三人之所為?數(shù)十年來,有多少文藝青年談克爾凱郭爾、論卡夫卡、誦加繆、讀薩特,那一張張年輕憂郁的臉,布滿了相濡以沫的自殘傷痕。而今,孟東籬已逝,存在主義也不再流行,但是,當下許多的文化人,新一代的文藝青年,盡管看來樣式繁多、色彩斑斕,似乎更多元、更眾聲喧嘩,但好多人的臉上,卻憂郁依舊,仍然是布滿了惶惑與蒼白;這群憂郁之人,他們在寫作、在展演;他們在演說、在討論;他們在相濡以沫。 曾經(jīng),我也是這樣自殘著。大學時代,看西方藝術電影,看他們逼視著人類的困境,剖析著人類的無明,窮究隱微,探盡幽暗。于是,每回看完,撼動惶悚,心頭下沉,緊緊揪著,再久也解不開;隔陣子,又看,又揪,又不能解。這是什么?這當然是自殘。

后記

編后記?何以安心,何以為家?我能感受到,也許其他人亦能感受到,現(xiàn)下是一個亂象叢生、人心惶惶的浮躁時代,或者說,是個體生命飽受擠壓又莫可奈何的艱難時代,因為,這就是如今的生活帶給人們的真切體會??墒?,在真切的體會里,并不一定有生命的真實。在這樣的時代,我們還是可以做些什么,并且應該去做些什么,以豐沛我們的生命。那么,生命的真實是什么?生命的出口又在哪里?本書的作者,有人稱之為“從山野里走出來的讀書人”。一九九三年,為了解脫內心多年籠罩著的煩憂,他“走進了”山野,在臺東縣的池上鄉(xiāng)做了中學教師;十幾年后,他開始發(fā)表文章,這位在文壇上嶄露頭角的“鄉(xiāng)下人”(作者對自己的戲稱),打一開始就顯出不同的氣象,其文被臺灣爾雅出版社的隱地先生評價為“絕對大氣”,同時,他的“走出”,也是從內心的困頓走出,體嘗到生命的清安。讓作者受益良多,也是他在本書當中著墨最多的,是中國文明。中國文明?說起這個詞,如今我們會想到什么?中國文明是四書五經(jīng)嗎?那似乎是專業(yè)學者才會去深究和精研的;是筆墨書法嗎?那似乎已淡出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只視之為藝術;是中國戲曲嗎?那似乎已是可有可無的鑒賞,我們與之隔閡甚深;或者是民間工藝嗎?那似乎也逐漸失去承傳,要悉數(shù)變?yōu)榧埳衔奈锪恕=裉於鄶?shù)國人對自家文明極其陌生,嘆其浩瀚、卻敬而遠之。也難怪有人會感慨,文脈已斷。上述這些學問,當然是中國文明,但中國文明亦可以是普通大眾“習而不察”、“日用而不知”的淳厚民風。譬如本書《何謂文明》這篇里,有客問:“何謂文明?”作者答:“文明是路上有景致,人家有笑語?!蔽羧眨钟泻m成先生說過:“春風至人前,禮儀生百媚?!焙抖U是一枝花》里,還有一段對這幅人世風景的頗令人追懷的描寫:“小時我騎在舅舅肩上去街上看燈市,……彎到我舅舅家,是在僻巷,此地沒有燈翠經(jīng)過,連街上的鑼鼓聲亦不容易聽到,惟家家門口掛一盞燈籠,篾竹絲編的透明油紙燈籠點的紅燭,只覺是天下世界都在蘇州城的燈節(jié)里?!碧幵诂F(xiàn)代社會中的我們,即使對自家文明再怎么陌生,我想,對上述文字當中所蘊含的安穩(wěn)現(xiàn)世、歲月靜好、脈脈人情、悠悠懷遠這層好意思,也多少能體認并感到親切吧。然而,這種其樂融融、物亦有情的人世風景,現(xiàn)今已難尋覓,尤其是在現(xiàn)代化城市里。從這一點來看,即便不能下定論說文脈已斷,但作為世風的文明可以說是隱去了。而我們一直在努力效法的現(xiàn)代西方文明呢?可以給我們一個安穩(wěn)現(xiàn)世嗎?看看現(xiàn)代世界,產業(yè)膨脹、商品泛濫,導致資源蒸發(fā)、生態(tài)失衡、人們忙迫不堪、人心為物所役,其弊日彰,有目共睹,自不待言。艱難時世,中國文明尚能復興嗎?或者換個更切實的問題來問,中國文明如何能讓人受用?作者在這本書里,有頗多筆墨即在談中國文明如何讓他受用。按說,熟讀胡蘭成、拜師林谷芳、習儒釋道已有二十余載的作者,本可以把中國文明談得相當漂亮,但他的文章卻顯得很平實,不離于自身經(jīng)驗。他是做幾分,談幾分。因為他深知,若不能知行合一,那么談得再好,也只是戲論,誤己誤人。這是作者基于自己的生命經(jīng)歷得出的領悟。作者年輕時候,廣泛涉獵各種知識,寫文章可以旁征博引、酣暢淋漓,似乎由此可以實現(xiàn)生命的提升和通達;然而,他怎么也擺脫不了愁悶,亦搖擺在各種理論之間,沒有一個可以讓他在現(xiàn)實中受用,真遇事便不安穩(wěn)。他那時有著知識青年常見的憤懣與煩躁。生命似乎越走越窄,他覺得渾身不對勁,便決定歸于鄉(xiāng)野。那一年,他來到稻米之鄉(xiāng)池上,這里地處花東縱谷,夾居中央山脈和海岸山脈之間,青山幽幽,水田漠漠,他放眼這風景,覺得踏實,就住了下來。他又開始自修傳統(tǒng)文化,靜下心來聽戲曲、寫書法、讀古書,浸潤當中,便體會到其中的好。這般離于抽象思維,親于自然,修身養(yǎng)性之后,他不僅摸到了生命的真實,對世間萬象也看得更為真切。如今作者回首自己一路走來,自嘆“幸甚至哉”??蓢@如今尚有眾多讀書人,徘徊在理論與身心相脫節(jié)的虛假人生里;可幸如今想尋覓生命安穩(wěn)的人們,可以從作者的現(xiàn)身說法里,得一些明白。從作者的書里,我體會中國文明好在哪里?好在且喜、且親、且真的情懷;好在對應生命的真實不虛。作者說:“你看《論語》一開頭,就是‘不亦悅乎’,又是‘不亦樂乎’……也讓我們猛然驚覺,是呀!全世界又有哪個文明的根本典籍是如此開篇的?”這句話真是醍醐灌頂。唯有覺悟的文明,才有光明喜氣。從這喜氣,可見出中國人的通達,即便處于逆境也不會喪失飽滿的人格精神,這就是真生命。而這喜氣,亦肯定和允諾了一個安穩(wěn)繁榮的人世間。這個“喜”字,就是我們的鄉(xiāng)音,最容易喚起我們對自家文明的好感與回憶。中國文明里,不僅有與人親,更有與物親。這個親,在賢者以天下為己任的胸懷里,在陌路人亦可悲喜與共的溫情里,在溫、良、恭、儉、讓的厚樸民風里。甚而自然萬物,也因為人的珍惜與寄情,生出融融情意。這一切,無論磊落人格、美好情懷、物亦有情,皆可見中國人從容有余的生命,不與境遷,因而真。今年農歷正月,我去了向往已久的臺灣,行程中安排了作者書中提到的美濃小鎮(zhèn),那里比較好地保存了客家文化。美濃人當真熱情,令我感念。猶記得正月十五那夜,明月當空,美濃民宿的主人帶我去參觀當?shù)厝税莶募蓝Y。主祭的人身著青衫,另有十幾位鄉(xiāng)民參與,似乎儀式里重要的不是什么具體的象征含義,唯寄托的是一份情思,而懷有這情思,他們便讓人感到可敬可親。聽說,以前參與祭拜的鄉(xiāng)民更多,而今天是美濃愛鄉(xiāng)協(xié)進會的人,為了保存當?shù)匚幕恢潦?,會有意識地承辦這些活動。我想象如果這場面更為喜氣熱鬧的話,就好像昔日蘇州城家家戶戶門前的燈籠,浸潤在這似有若無的文明氛圍和濃濃人情當中,定會給我一種家的感覺,一個使吾心安然的故鄉(xiāng)。若論復興中國文明之必要,其實也不必先比拼文明的高下,因為,那即是我們的家啊,忘失這個家,如何安穩(wěn)人心?可是,中國文明尚能復興嗎?我問自己這個問題。心中給出的是肯定的答案,但理由卻不大對題。不知為何,只是想到這片華夏大地,和土地上的人們,我就認定中國文明只是暫時隱去而已。胡蘭成先生有句話:“今日我與世人喜結同心?!保ā缎慕?jīng)隨喜》)我們情同手足,念及這一點,心中的信念便不會熄滅;而有志者有心人遍在各處,正進行著各種努力和嘗試。所以在我來看,中國文明是否需要又能否復興?這個疑是明明白白的。但這個疑,卻也難解。只是記錄和保存中國文明,這個作為是不夠的。中國文明如何能對應當下,接引大眾,是需要今人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的。本書作者發(fā)表第一篇文章時,已四十出頭;今日向學、踐行中國文明并致力其復興的人們,且不急不躁,來想辦法。這一課題,與追求夢想無關,不過是為了做些事情罷了。編者二〇一二年四月十八日

編輯推薦

《人間隨喜(附贈《對話與問答》別冊)》編輯推薦:躁郁時代下一部安穩(wěn)人心的書,明眼洞察時代之弊,有豁然清朗之氣,還原中國文化之真,有聞者皆悅之喜,文字中見士者情懷,有安穩(wěn)人心之力,附贈別冊,為時人解惑答疑。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人間隨喜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3條)

 
 

  •   作者無論觀察社會,針砭時弊,還是描摹世情,兼說文藝,皆從中國傳統(tǒng)的母體出發(fā)。他寄身傳統(tǒng)二十余載,終能與之相感相親;于是他談傳統(tǒng),能真切,能動情,能與生命相激蕩,與現(xiàn)實相對應。他還原出我國傳統(tǒng)最為光明且親和的一面,如日出山谷,氣象一新;如鄉(xiāng)音悅耳,安穩(wěn)人心。
  •   拍了“孔子隨喜”、“人間隨喜”各一本,可“人間隨喜”寄來了二本,當然收的也是二本的錢。不知為何?
  •   薛仁明先生談中國文化,格局很大
  •   書是家人喜歡的~~
  •   書剛到,送書速度特快!
  •   喜歡這個人,空下來一定要靜靜地看!
  •   很喜歡這本書、老師推薦看的、謝謝贈品
  •   得靜下心來讀的書籍
  •   讓我拓展了知識面,老師推薦的,應該不錯!
  •   改善你的性格,改良你的態(tài)度。用心擁抱人生的點滴。
  •   智慧 內涵 精到
  •   很好,會細細品讀。
  •   挺好的啊,還是覺得是好的
  •   朋友推薦的,剛看了一部分,感覺不錯。
  •   隨手翻翻挺有意思
  •   一起享受美與愛
  •   有點故作姿態(tài)的感覺。
  •   ‘充滿正能量’用這句話做標題,雖然很俗,但未能想到更好的。在這本書中,我看到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如何可能;孔子的隨喜;中華文化那種從容,悠然的態(tài)度,與西方思辨思維方式的不同?!岸U,就是讓人回到生命原點,把人拉回最真切處;既不歧出,也不啰嗦,更不空言”
  •   很不錯,躁郁的知識分子可以看看。
  •   內容還可以,但是看看就好了,不值得深究
  •   看了《孔子隨喜》,忍不住又買了這本。
  •   印刷很好 和期待中一樣
  •   第一次接觸薛仁明,很喜歡他的思想,對我觸動很大。書本質量看起來不錯,但發(fā)現(xiàn)有少少的錯漏之處,尚不礙瞻觀。想對傳統(tǒng)儒學有所了解的,可以買來一讀。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