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9 出版社:傅佩榮 時代出版?zhèn)髅焦煞萦邢薰荆S山書社 (2009-09出版) 作者:傅佩榮 頁數(shù):167
Tag標簽:無
前言
莊子是道家的代表,與老子合稱“老莊”。談起道家,最難懂的當然是這個“道”字。“道”并不是我可以客觀加以界定的對象,而是包含一切客觀與主觀之物的“整體”。整體是唯一的,我們身在其中,又怎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呢?我們看待任何事物,只要走出自我中心的狹隘范圍,那么隨著觀點的提升與擴大,眼界與心胸也將不同凡響。如果抵達“道”的境界,亦即可以從“道”的角度來觀察萬物,則將覺悟“一切都很好”。人生的種種切切,無論悲喜順逆,最后難免都是“船過水無痕”。這時是只能低嘆三聲無奈呢,還是可以放曠慧眼、穿透表象,直觀“道”之本體,見出一切變化都是“道”的姿態(tài),若有苦樂,則純屬人為造作呢?莊子由此人手,以令人驚羨的“達觀”心態(tài),把人生的煩惱與痛苦一一點化,成為連綿無盡的美好風光。在莊子筆下,我們看到他如何夢見蝴蝶、欣賞魚樂、曳尾于涂、笑傲江湖。他口中的比喻,有如連環(huán)之珠,晶瑩剔透而閃耀懾人,能使聽者駐足沉思、若有所悟,甚至自覺慚愧、若負平生。他擅長描寫平凡人的不凡,如庖丁解牛、疴僂丈人承蜩、大馬捶鉤之絕技、梓慶鬼斧神工、輪扁得心應(yīng)手,等等。任何一樣小技藝,只要長期專注去做,心無旁騖而樂此不疲,最后皆可登至化境,如有神助,甚至形同通靈一般,可以自娛娛人。
內(nèi)容概要
莊子是道家的代表,與老子合稱老莊。談起道家,最難懂的當然是這個道字。道并不是我可以客觀加以界定的對象,而是包含一切客觀與主觀之物的整體。整體是唯一的,我們身在其中,又怎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呢?我們看待任何事物,只要走出自我中心的狹隘范圍,那么隨著觀點的提升與擴大,眼界與心胸也將不同凡響。如果抵達道的境界,亦即可以從道的角度來觀察萬物,則將覺悟一切都很好?! ∪松姆N種切切,無論悲喜順逆,最后難免都是船過水無痕。這時是只能低嘆三聲無奈呢,還是可以放曠慧眼、穿透表象,直觀道之本體,見出一切變化都是道的姿態(tài),若有苦樂,則純屬人為造作呢?莊子由此入手,以令人驚羨的達觀心態(tài),把人生的煩惱與痛苦一一點化,成為連綿無盡的美好風光?! ≡谇f子筆下,我們看到他如何夢見蝴蝶、欣賞魚樂、曳尾于涂、笑傲江湖。他口中的比喻,有如連環(huán)之珠,晶瑩剔透而閃耀懾人,能使聽者駐足沉思、若有所悟,甚至自覺慚愧、若負平生。他擅長描寫平凡人的不凡,如庖丁解牛、痀僂丈人承蜩、大馬捶鉤之絕技、梓慶鬼斧神工、輪扁得心應(yīng)手,等等。任何一樣小技藝,只要長期專注去做,心無旁騖而樂此不疲,最后皆可登至化境,如有神助,甚至形同通靈一般,可以自娛娛人。
作者簡介
傅佩榮,1950年生,祖籍上海。臺灣大學(xué)哲學(xué)研究所碩士,美國耶魯大學(xué)哲學(xué)博士。曾任臺灣大學(xué)哲學(xué)系主任兼哲學(xué)研究所所長?,F(xiàn)任臺大哲學(xué)系教授、浙江大學(xué)講座教授。傅佩榮積極推進哲學(xué)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和普及,被臺灣《民生報》評選為“大學(xué)最熱門教授”,獲臺灣地區(qū)教育部門“教學(xué)特優(yōu)獎”。出版作品逾百種,曾獲臺灣地區(qū)“中正文化獎”、“最高文藝獎”等多項殊榮。作為一位杰出的演講家,近十幾年來,他每年開展200多場哲學(xué)及國學(xué)的演講和講座,還多次應(yīng)邀前往馬來西亞、韓國、新加坡、美國等華人社團作傳統(tǒng)文化講座,在華人文化思想界影響深遠。
書籍目錄
前言:莊子的智慧莊子概述 從容的風度 辯論不必要 朝三暮四 夢中的蝴蝶 別相信算命 大鵬鳥的寓言 魚的快樂 從困境中覺悟 人心的奇妙 修煉入門 層次的差距 龍的傳說 書本只是糟粕 孝順的階段 渾沌的寓言 避免雙重傷害 權(quán)力的傾斜利益與危險養(yǎng)護生命福與禍之間蝸角之爭的序曲蝸角之爭的寓言游刃有余承蜩與捶鉤放下的妙用算命不如修養(yǎng)虛幻人生雙面儒者君子固窮窮困之至食古不化逆耳忠言松柏之姿真實與真誠紛亂的世間保存真我何去何從再談何去何從不受拖累沉思死亡面對死亡無所不在的“道”最高的智慧天人合一外化而內(nèi)不化天地之大美無用之用超凡的意境精神最可貴無限的向往
章節(jié)摘錄
人生處處都是限制,為了活得自在,就須一一加以突破。莊子特別指出四種:空間、時間、生死、義利。首先,在空間方面,他舉一個例子,就是《莊子·秋水》所描述的:秋天到了,下很多雨,山上的水就流入小溪,小溪又匯流到大河里,河水暴漲,河神非常得意,認為天下之美,盡在于己。天下最美、最了不起的就是我了。河水繼續(xù)向東而流,到了大海,河神發(fā)現(xiàn)大海居然沒有邊,就很崇拜地向海神說:你才真了不起!我以前像井底之蛙,以為自己是最大的,現(xiàn)在才發(fā)覺海最大。海神說:你不要羨慕我,海在天地中只不過是個小小的洞而已,整個中國在四海中,也只不過是倉庫里的一粒米而已。海神的這段話讓人嚇一跳,不免心想:莊子怎么會有這么特別的思想,居然把中國看成一粒米一樣,難道他是從太空看到的嗎?我們知道,坐飛機從天上往下看,飛得愈高看地面愈小,等你飛到月球再看地球時,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拳頭。而莊子在二千多年前,居然可以提其神于太虛而俯之,把自己的精神提到最高層次,然后往下看。這說明了莊子真是有一種太空人的本事。所以,方東美先生就用spaceman(太空人)來形容道家;既然提到太空人,另外一邊的儒家可以稱為timeman(時間人);太空人跟時間人是不一樣的,太空人是能超越空間的限制,時間人則是配合時間的發(fā)展往未來開創(chuàng)。莊子在第一篇《逍遙游》里就特別強調(diào)空間的超越。他借一只大鵬鳥作比喻,這個比喻不能由字面去看,若從字面去看的話:北海有一條魚叫鯤,這條鯤很大,有幾千里那么長。這當然是跟我們開玩笑,哪有這么長的魚?哪有這么大的海容得下呢?更奇怪的是,這條魚一變變成大鵬鳥。事實上這完全是他愛怎么說就怎么說,所謂的以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時恣縱而不儻。(《莊子·天下》)你如果認真去問:真的有這回事嗎?就難免要失望了。大鵬鳥的背也是幾千里,往上一飛就是九萬里。換句話說,數(shù)字在莊子手中像魔術(shù)一樣,可以運用自如,他就以這種大鵬鳥一飛就是九萬里的廣闊概念,來俯視人間。說大或說小,只是人們相對的、主觀的認定,我們也有類似的經(jīng)驗,假如你很在乎一件事時,這件事就是天下最重要的;另外一個人如果不在乎這件事,會說這件事根本沒有什么關(guān)系。所以莊子第一步就是要我們突破空間的限制:他用《秋水》里的河神來比喻,再配合大鵬鳥作為說明,使整個空間突然開闊起來。這樣的空間,絕對不是真實的空間,而是想象的空間。兩者相較之下,當然是想象的空間比較重要。因為真實的空間一定是有限制的,而想象的空間可以無窮大,突破了空間的限制之后,你就可以從事像他所說的逍遙游了。第二,要突破時間的限制。時間的限制要怎么突破呢?首先要問:這個宇宙有開始嗎?還是會有結(jié)束?都沒有!開始以前還有開始,可以往前延伸到無窮;這個宇宙會有結(jié)束嗎?它既然已經(jīng)存在,你向未來去找的話,也無法找到一個終點。這一來就把時間從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個定點,往兩邊延伸,讓時間變成永恒。人活在時間過程里,往往會擔心明天還有什么事沒做完。其實,未來的事你可以不用擔心,因為從永恒來看,所謂的過去、現(xiàn)在、未來,根本沒有什么好區(qū)分的。莊子很輕易地便化解了我們在時間的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焦慮,進入一種無始無終的情況。我們有時候會羨慕長壽、富貴、多男子,莊子認為這三樣?xùn)|西,不但不令人羨慕,反而是令人警惕的東西。他的觀點與儒家的觀點是倒過來的,為什么倒過來?因為你一定先設(shè)立一些標準,才會有所評價。但是莊子說,標準的本身就有問題,因為從永恒的角度來看,你說一個人再怎樣長壽,怎么老得過烏龜呢?一只烏龜隨便一活就是幾百年;怎么老得過一棵樹木呢?一棵樹木隨便一活就是幾千年。于是你所斤斤計較的高壽與短命,都變得毫無意義,這種時間上的區(qū)分已經(jīng)沒有必要了。這樣就能突破時間的限制。第三,突破生死是更難的,因為一個人活在世界上,他最在乎的往往是死亡的問題。莊子怎樣去突破死亡的限制呢?首先他設(shè)法強調(diào)整個宇宙是大氣的流行,氣分陰氣與陽氣兩種,陰陽二氣對人來說,就等于父母一樣。氣一聚,人就出生了,氣一散,人就死亡了。所以人的生與死沒有什么特別,只是氣的聚和散而已。氣的聚散有沒有什么善惡的報應(yīng)呢?完全沒有!所以你說好人可以活得很久,壞人就會受到報應(yīng),這種思想在《莊子》里,完全沒有立足的余地。這么一來,生死就可以慢慢突破了。莊子以他個人的經(jīng)驗為例。莊子的妻子過世了,他的朋友惠施去吊喪的時候,發(fā)現(xiàn)莊子居然鼓盆而歌,令惠施大惑不解。莊子說:不錯!開始時我跟一般人一樣地哭,哭到一半覺得不對,因為我太太原本并不存在,只是草堆里的一股氣,后來我岳父母生下了她,嫁給了我,活了一輩子,現(xiàn)在又化成了氣回到草堆里去,等于是回家一樣,回家是件很快樂的事,我卻在這里哭,這不是有點莫名其妙嗎?想通了之后,我就替她感到高興了。他說明死亡并不是件可怕的事,只不過是宇宙里必然的現(xiàn)象;既是必然的,人有生必有死,那么何必對生死帶有喜怒哀樂呢?當你把死亡的觀念跟生命的對立化解了之后,生就是死,死就是生,你就可以完全超越了。莊子自己將死之時,他的幾個學(xué)生很難過,計劃要好好地替他辦個喪事。莊子說:何必把我埋葬了呢?天地就是我的棺材,日月星辰就是我棺材上的裝飾,我死之后把我往荒野一丟就好了。學(xué)生說:這樣不行,天上的老鷹會把你吃掉,怎么辦?莊子說:把我埋在地下,螞蟻也會把我吃掉,你們把我從老鷹口中搶過來,送給螞蟻吃,這對我來說并沒有什么差別。由此可見,莊子確已將生死看作是大氣運行的一種過程而已,能看透這一點非常不容易。第四,是義與利的突破。義就是應(yīng)該做的事,受教育之后,了解了各種道德要求與人生義務(wù)。利就是一般所謂的利益。一個社會的形成,一定是許多人聚在一起,然后去分辨某些價值,譬如說誰應(yīng)該有權(quán)力、誰應(yīng)該有名聲、誰應(yīng)該有地位,這些都是社會需要所造成的結(jié)果。莊子在這方面,強調(diào)從三代以下,幾乎所有人都為了某些東西而放棄了自己的本性。人的本性是大自然的一分子,人應(yīng)該活得自在不受約束。可是現(xiàn)在一般人為了利而犧牲自己;讀書人為了名而犧牲自己;做官的為了家而犧牲自己;圣人為了天下老百姓而犧牲自己。換句話說,每個人都有所犧牲,在這個意義上,一個圣人跟一個老百姓是沒有差別的。這種觀念對我們肯定的社會價值來說,有很強的批判力。譬如,一個老師認真教,他的價值是否比一個做生意的人高?未必。每一個人都是為了某些身外之物,而犧牲自己的時間、自己的健康。莊子指出這一點,就是在說明義與利也應(yīng)該設(shè)法超越。老子的思想有保持距離以策安全的態(tài)度;莊子發(fā)現(xiàn)一個人不可能保持距離,一定會受社會的影響,那么不如采取一種主動積極的態(tài)度,投身在這個變化中,與它一起變。大家怎么流行、怎么走,我就跟著一起發(fā)展,講難聽點,就是跟著一起混。換言之,他比老子更進一步。老于說要保持距離,莊子說既然不能保持距離,我就跟它一起發(fā)展。所以莊子思想的三步驟是:第一步化解各種外在有形的限制,第二步回到內(nèi)心弄清楚各種災(zāi)難從何而來,第三步往上提升看能不能像大鵬鳥一樣。大鵬鳥所比喻的是一個人的精神狀態(tài),我們每一個人的精神都可以從一條魚轉(zhuǎn)變成一只鳥,然后再往上飛,飛到無窮高的地方,這是莊子思想的一個基本立場。心齋與坐忘當我們把各種外在有形的限制排除之后,第二步就要設(shè)法回歸內(nèi)在,因為一個人一生中所接觸到的苦樂,都是由他的自我所造成,也是自我在感受這些苦樂的,為了回歸內(nèi)在,莊子提出了三個步驟:第一,要弄清楚什么叫知。知這個觀念,我在拙著《傅佩榮細說老子》(國際文化出版公司)里已經(jīng)講得很清楚;莊子對知也作了補充說明。第二,從知回到心。知代表我與外在世界對立,我要去了解它。如何去知?就要靠心的作用。第三,提升到天人合一。我們先要了解知到底是好還是壞?莊子用了一個比喻說明:南海之帝、北海之帝經(jīng)常到中央之帝這里來玩,中央之帝招待他們,南海之帝和北海之帝很感激,心想:每個人都有七竅,可以用來觀察感知,但中央之帝叫渾沌,渾沌就是沒有七竅,那多不方便!他既然對我們這么好,我們就要感激他。因此南北二海之帝每天替中央之帝開一個竅,開到了第七天,渾沌就死了。這說明什么?說明渾沌原來是沒有區(qū)分的,是一種混同唯一的狀態(tài),是和諧圓滿、沒有分裂的。你替他開了七竅,使他可以得到知識,一旦得到知識,他馬上就喪失了道。這個道是最重要的,你為了追求知識的話,就可能喪失了道。所以,莊子強調(diào)一個人的研究態(tài)度。首先是,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論。舉例來說,宇宙之外有沒有上帝呢?這是存而不論的。因為你不能證明,也不能否定,所以不要去談。其次是,六合之內(nèi),圣人論而不議。你可以說,但不要去詳細討論。譬如,天文學(xué)是什么?地理學(xué)是什么?這是六合之內(nèi)的問題,你可以發(fā)表個人見解,但不須與人商議。第三是,春秋經(jīng)世,先王之志,圣人議而不辯。我們古代有很多圣王,他們怎么治理老百姓,你可以去商議,但是不要辯論,你一辯論,麻煩就來了。這些都值得我們參考。當你一步一步把知的范圍限制在一個有效的情況之下,就能自我約束,不要太多不必要的知識。否則,你知道得愈多,離道愈遠。道原來是整體,既然是整體,你就不應(yīng)該把它區(qū)分。而你在知的時候,一定會造成區(qū)分的效果。所以莊子要設(shè)法回到內(nèi)心的層次,第一步就是弄清楚知。第二步是要找到知的根源,知的根源在于心。因此就出現(xiàn)一個特別的觀念:心齋。心齋,代表你的心像吃素一樣,不要想葷的事情。如何才是心齋?莊子舉了一個有趣的故事:有一個工匠很會雕刻,他刻的人與真人完全一樣。君王看了嚇一跳,問他:怎么能刻得那么像呢?工匠回答說:我開始刻的時候,一定要先守齋,三天之后,心里就不會想慶賞爵祿,就是說不去想會得到什么賞賜,或者別人會不會給我一個官做?守齋五天之后就不敢想非譽巧拙,就是想別人會不會稱贊我,說我技巧很高呢?七天之后,就忘了自己有四肢五官了。所以,心齋的意思,就是把功名利祿統(tǒng)統(tǒng)排除;把別人對你這種技術(shù)的稱贊也都設(shè)法排除;最后連自己的生命都要設(shè)法超越,然后才去雕刻。這個時候,你的雕刻已經(jīng)沒有主觀的欲望成見,刻什么像什么,等于是宇宙的力量在你身上表現(xiàn)出來。你沒有一個自我,反而不受隔閡與限制了。這個心齋的比喻說明了:我們的心平常都是向外追逐,追逐許多具體的東西而不知道回頭,以致忽略了這個心本身只有一個作用,就是要讓它靜下來,從虛到靜,從靜到明。我們的心如果充滿各種欲望的話,它就是亂糟糟的,把所有的欲望都排除掉之后,它自然就虛了,虛了之后它自然就靜下來,靜下來有什么好處呢?水如果靜下來,就可以當鏡子來用,照出一個人長什么樣子。我們的心也是一樣,從虛到靜再到明,心若澄明的話,宇宙萬物皆在我心中,我一看就看到真相。我們一般很容易扭曲我們所看到的事物,以我們自己的意思、自己的愿望來扭曲,因此我們都看到自己想要看的部分,專家學(xué)者也不例外。譬如,有一群人一起散步,撞頭看見天上的月亮,第一個人說月亮的光是從太陽光折射而來的,因為這個人是天文學(xué)家。第二個人說嫦娥奔月是多么的美,這個人當然是文學(xué)家或詩人。第三個人說月亮是上帝的另一種啟示,讓我們在夜晚也可以看到光明,不致迷路,這個人顯然是宗教家。每一個人看到月亮,都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但這樣就不能看到月亮的真相。當然,我們也很難說月亮的真相是什么?你一說是什么,就代表你已經(jīng)設(shè)有立場;在這種情形之下,你又何必區(qū)分它是不是月亮呢?所以莊子設(shè)法讓我們在心齋這個層次中,讓自己的心由虛到靜到明。
編輯推薦
《的智慧:傅佩榮心得》:品味《莊子》體悟道家的智慧與境界。CCTV百家講壇主講專家傅佩榮教授解讀《莊子》更精彩!傅佩榮說:“智慧來自對人生整體的觀照與洞察,找到自己的適當位置,才可以欣賞萬物的多姿多彩。”傅佩榮代表作品傅佩榮細說孟子傅佩榮細說論語傅佩榮細說老子傅佩榮細說孔于解讀易經(jīng)解讀老子解讀論語解讀孟子解讀莊子哲學(xué)與人生易經(jīng)與人生心靈導(dǎo)師用智慧重建心靈西方哲學(xué)與人生(第一卷)西方哲學(xué)與人生(第二卷)聽傅佩榮講人生問題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