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6-12 出版社:江蘇教育出版社 作者:約翰·杜威 頁數(shù):447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沒有生活方式站著不動或能夠站著不動;它或者往前走,或者往后退,往后退的結(jié)果就是死亡。作為生活方式的民主主義不能站著不動。如果它要繼續(xù)存在,它也應該往前走,去適應當前的和即將到來的變化。如果它不往前走,企圖站著不動,它已開始走上通向滅亡的道路?! ”緯敲绹逃龑W家約翰·杜威20世紀30至40年代發(fā)表過的論文選集,為讀者勾勒了杜威的民主理論和現(xiàn)代教育觀點的脈絡。杜威對教育的本質(zhì)提出了自己獨特的見解: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jīng)驗的不斷改造。他的教育主張和課程思想對世界具有廣泛的影響。本書學術(shù)性較強,是讀者更好地了解和研究約翰·杜威的民主教育思想和哲學觀的必讀著作。
作者簡介
約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國著名哲學家、社會學家、教育學家,美國實用主義哲學最重要且最具影響的代表之一。曾任芝加哥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美國心理學會、美國哲學學會、美國大學教授聯(lián)合會會長。1919—1921年間曾來中國講學。主要著作有《哲學的改造》、《確定性的尋求》、《藝術(shù)及經(jīng)驗》、《學校與社會》、《民主主義與教育》、《邏輯:探究的理論》等。
書籍目錄
前言序 人的問題與哲學的現(xiàn)狀第一部分 民主與教育 一 民主信仰與教育(1944) 二 今日世界中的民主與教育(1938) 三 民主對教育的挑戰(zhàn)(1937) 四 民主與教育管理(1937) 五 教師和他的世界(1935) 六 關于文學院的問題(1944) 七 方向的需要(1935) 八 權(quán)威與對社會改變的抵抗(1936) 九 自由與社會控制(1935,1936) 十 自由主義的前途(1935)第二部分 人性與學術(shù) 一 對自由思想的挑戰(zhàn)(1944) 二 對科學的反抗(1945) 三 科學與哲學之關系是教育的基礎(1938) 四 宗教、科學與哲學(1936) 五 什么是社會研究?(1938) 六 人性改變嗎?(1938) 七 在經(jīng)驗中的自然(1940)第三部分 價值與思維 一 對道德進行科學研究的邏輯條件 二 評價判斷與直接性質(zhì)(1943) 三 再論評價是判斷(1943) 四 關于價值的幾個問題(1944) 五 “內(nèi)在的善”的模糊性(1942) 六 憑借自然與憑借藝術(shù)(1944) 七 心靈是怎樣被認知的?(1942) 八 現(xiàn)代哲學的客觀主義-主觀主義(1941) 九 探究與情境的不確定性(1942) 十 命題、證實的可斷言性與真理(1941)第四部分 關于思想家們 一 馬希與美國哲學(1941) 二 威廉·詹姆斯的哲學(1942) 三 詹姆斯心理學中消逝著的主體(1942) 四 懷特海的哲學(1937)
章節(jié)摘錄
書摘 即便最有遠見的人們也不能在五十年前預料到近五十年來事變推移的動向。樂觀主義者所抱的種種期待所以值得注意,是因為事變的實際動態(tài)曾有力地奔向相反的方向。19世紀的熱忱的、懷著希望的社會的理想主義者已被證明是如此錯誤的,以致發(fā)生了一場極端相反的反動。一個現(xiàn)代作家曾建議悲觀主義者應組織一個兄弟會,在一個社會的沙漠中的綠洲內(nèi)過著共同生活。把在今天看起來已遭到悲慘挫敗的舊信仰的項目列舉出來,這是很容易的一件事。 第一個項目是關于廢除戰(zhàn)爭的期望。從前大家認為商業(yè)和交通的革命會打破那些使各民族相互感覺生疏和敵對的藩籬,并會建立足以保證持久和平的一種相互依賴的情況。只有一個極端的悲觀主義者敢提出這樣的暗示;相互依賴可能會增加摩擦和沖突的地點。 那種信仰的另一項目是:相信隨著科學革命所引起的知識的增進和傳播,教化和理性將有一個普遍的發(fā)展。因為相信理性和自由是密切聯(lián)系著的,所以大家認為,在英國、美國和法國革命中陸續(xù)產(chǎn)生的走向民主制度和平民政府的運動必定會繼續(xù)展開,直到自由和平等成為地球上每一個國家的政府基礎?! ∑毡橛廾梁蜔o教化的一個時代和專制壓迫的政府統(tǒng)治的一個時代,曾被認為在實際上是意義相同的名詞。因此牽涉到信仰的第三個項目。在社會哲學家中,曾有這樣一種信仰:政府的活動必然是或多或少帶壓制性的;政府的行動常是對于自然律的作用進行的一種人為的干涉。所以教化和民主制度的傳播,會使國家的政治權(quán)力逐漸地但是必然地萎縮下去。大家假定自由植根于人性中是如此深固的,只要有理性的教化的傳播,自由會照料其自身,而最少的政治行動則限于保證外部的警察秩序而已?! 峒暗男叛龅牧硪豁椖?,是大家相信工業(yè)革命引起的偉大的、差不多無法估計的生產(chǎn)力的增進必定會把生活標準提高到在實際上消滅極端貧窮的地步。大家相信,對于每一個身體上和道德上正常的人,都保證有機會去過一個適當?shù)?、自足的和自尊的?jīng)濟生活?! ‖F(xiàn)在,事變的動態(tài)足以證明這些殷切的期望怎樣遭到悲慘地挫敗。代替著世界和平,曾發(fā)生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其范圍的廣大與破壞性的嚴重,在歷史上是空前的。代替著民主自由和平等的一律的和穩(wěn)步的進展,我們看見強大的極權(quán)主義國家的興起,其徹底壓制信仰和言論自由超過從前歷史上最專制的國家。我們看見,作為保證多數(shù)人自由的工具,政府在立法上和行政上權(quán)力的范圍與重要性的增強,已是一個證明了的確切事實。代替著經(jīng)濟的安全性的增進與消滅貧困的運動的進展,我們看見工業(yè)危機在范圍和程度上的大增加與工人失業(yè)人數(shù)的大大增加。社會的動蕩不安已經(jīng)到這般地步,如果不設法加以制止,那就可能引起革命。 表面上看來,悲觀主義者的看法好像是最正確的;但在我們得到這個結(jié)論以前,我們應考察理想主義的樂觀主義者所根據(jù)的前提的真實性。這個原則肯定,更可欲的目標是為種種勢力的一個復合體所完成的,這些勢力的總稱是“自然”。在實際效果上,接受這個原則就等于采取忽略人類智慧與努力的放任政策。結(jié)論是無根據(jù)的,直到我們已查明失敗和挫折是信賴放任政策的結(jié)果;這個放任政策把那只有人類智慧和努力可能完成的工作委之于“喬治”,委之于自然和自然律。結(jié)論不能作出,直到我們已考慮到另一可能:如果我們承認在國際間建立和平情境,并在國內(nèi)保證自由和經(jīng)濟安全的責任應為深思熟慮的人類合作的努力所完成,其結(jié)果將如何呢?就專門學術(shù)性的意義上來說,所謂放任政策在應用上是有限制的。但其有限制的和專門學術(shù)性的意義即是一個例證,足以表現(xiàn)一種普遍的信任,即信任非人格的種種勢力或自然有能力去做那應由人類智慧、預見和有目的的計劃去做的工作。P3-5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