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

出版時間:1995年5月1版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求那跋陀羅 譯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影印底本為南宋磧砂藏,共50卷,首印3000冊。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雜阿含經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9條)

 
 

  •     
      明法比丘 撰
      
       《阿含經》為佛陀遺留下來的重要珍寶,因為時空的阻隔及人為的因素,使《阿含經》在中國譯出之后,未受到時賢的重視,而且一些不明就里的人士不當貶抑《阿含經》的言論,使佛陀正法的泉源《阿含經》,在漢傳佛教界隱晦千百年,何其不幸!近百年來,時賢努力追溯佛陀原始的教義,才使《阿含經》得以逐漸受到重視,重光于世。
      
       「四阿含」之一的《雜阿含經》是公元四三五到四四五年間(中國劉宋元嘉年間),求那跋陀羅( gunabhadra,意譯為功德賢,中印度人,生歿于三九四到四六八年)在楊郡(南京)祇洹寺譯出,共有五十卷,一三六二經?!峨s阿含經》的「雜」有「如其所(相)應,次第安布,次第結集」之意,「阿含」是流傳下來的圣教之意?,F存的《雜阿含經》卷第二三、卷第二五,已佚失(含:天、念處、如意足、正勤、根相應,可研讀《相應部》),被誤編入三經(六0四、六四0、六四一經)為「阿育王譬喻」的部分經文,若扣除這三經實得一三五九經。流傳下來的《雜阿含經》的次第已有錯簡、零亂,經呂澄先生發(fā)現《瑜伽師地論》〈攝事分〉(卷八五至九八的部分)為《雜阿含經》的本母(作抉擇契經),并整理、刊訂及印順法師等人的繼續(xù)努力整理,大致恢復較合理的順序,學人若要依照整編過的順序閱讀,請依據「《雜阿含經》次第」一文;若隨手翻閱、賞玩經法也能受惠無窮。
      
       《雜阿含經》另一譯本《別譯雜阿含經》(二十卷,三六四經,「別譯」為后人所加),早《雜阿含經》譯出,可比對《雜阿含經》的「八眾誦」(眾相應)及「如來所說誦」。其它別譯的小經及巴利三藏都作為比對及研習。本經附有一些次第表、對照表,應有資益于進一步研習之用。對于還想深入法義者,研習阿毗達摩大有裨益。
      
       在臺灣,近十年來,原始佛法漸漸受到研讀、修習,但直接閱讀《阿含經》的人還不多,因此,多少影響聲聞者的正知見的建立。我們倡印《雜阿含經》是第一步,希望能繼續(xù)整理、流通《阿含經》,令受持、讀誦、吟詠、修習者,早日成熟解脫智,也作為報答佛恩及匡正漢傳佛教許久以來的法義偏差。我們采用《干隆大藏經》(雕期為公元一七三三到一七三八年),本大藏經版以明朝永樂《北藏》為藍本,并加以增減、精校,因為木刻版本精美,字大(本版已縮小39%),除了便利閱讀、玩誦之外,又能有懷古感恩之情來學習無上道法。我們徑行改正錯字(更正表附在后),修補字體,并加以重新標點,方便現代人的閱讀習慣。我們一生若都有《阿含經》相伴隨,就有如佛陀及諸賢圣、諸大善知識常相左右,何其幸運!何其幸福!
      
       愿所有受持阿含者,皆能厭欲、離欲、滅盡欲,得究竟安樂!
      
      
  •     漢譯《雜阿含經》(劉宋·元嘉二十年(443),中印三藏求那跋陀羅譯)是四部阿含之一,在國際佛學研究領域,它被佛學史家認為是最接近早期佛經原貌的佛陀言論集,其語言簡約,意義深邃,基本完整地體現了佛陀思想的原貌。全經內容包括:四圣諦、十二因緣、蘊、處、界、八正道、三十七道品、涅槃、慈悲喜舍、自利利他等,是以后佛教各乘各宗建立其理論體系的最原始依據,如《大毗婆沙論》、《阿毗達摩俱舍論》、《中論》、《瑜伽師地論》以及大乘諸經等。此經也是研究佛教歷史、哲學和古印度哲學、文化史以及中國佛教、哲學、禪宗等學科的必研經典,而對它的解讀正確與否,將直接關系到對整個佛教歷史、哲學乃至其他相關文化現象的把握。
      
        然而,如此重要的典籍,卻在中國佛學史上一直為代表中國佛學主流的大乘學者及以后的大多數研究者們所誤解,貶之為小乘經,也因此使這部經典在流傳中沒有得到很好的保存而發(fā)生經卷次第顛倒、缺失、誤補等現象,這部傷痕累累的經典在積滿塵垢的書架里悄無聲息地留存至今。時至近代,支那內學院呂澂先生在對《瑜伽師地論》的研究中發(fā)現了《雜阿含經》的原始編次和論釋(即所謂“本母”),著《<雜阿含經>刊定記》,對《雜阿含經》的經名、品目文段次第等進行了刊定。以后印順法師在此基礎上對《雜阿含經》又作了進一步研究,著《雜阿含經論會編》,又著有《佛法概論》等,以《雜阿含經》為原始經典依據,揭示出佛法之原始精神,以及對后世經論展開的影響,使《雜阿含經》從小乘經之蒙塵狀態(tài)中抖擻而出,為世矚目。到上世紀末葉臺灣佛光出版社參考印順等學者的研究成果對《雜阿含經》進行了重新整理出版,大陸也相繼出版了簡體橫排標點本《四阿含經》(宗教文化出版社)和印順的《佛法概論》(先后由中國佛協(xié)和上海古籍出版,2000年上海古籍又出新版)。
      
        以上兩部《四阿含經》雖已問世,但尚存不足之處,主要有:(1)佛光版《雜含》的注釋和校勘均有失當之處(包括漢、巴校注的誤會及底本的明顯錯誤未作訂正,等)(2)宗教版《四阿含》的文字排印錯誤較多,有些錯誤甚至是很嚴重的,標點亦多有舛誤,且無校勘、注釋,不利解讀。(3)《雜阿含經》是早期漢譯作品,語句漢梵交雜,譯字不規(guī)范(同詞異譯等),專用名詞查考困難,而佛光版對其中許多難字、難詞、難句均無注釋。(4)據專家考證,《雜阿含經》第23、25卷原失佚,后人誤將《無憂王經》補入。對此,宗教版《雜阿含經》一仍其誤,未作任何說明;佛光版雖指出其誤,但對此二經保留原卷號,內容從缺。(5)古籍的校釋標點是古籍整理工作的最后階段,也是最重要的階段,通過校釋標點,原來屬內的專業(yè)研究成果將轉化為屬外的服務于大眾的文化產品。這個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方便讀者閱讀理解。而以上兩種版本的《雜阿含經》所存在的缺陷給現代讀者帶來許多不便,不能滿足廣大讀者(包括研究者)的需求。
      
        校釋將針對這些缺陷,在整編過程中努力嘗試對其進行彌補,并在整體上達到一個新的水平。主要工作是:
      
     ?。?)對次第紊亂的經卷依《雜含》本母等原始資料作復原,并對全經進行??保ňx10種校本,包括巴利本)、標點、注釋;
      
     ?。?)在注釋方面,則比照巴利經,以《阿含》注《阿含》的方式為主,以阿毗達磨及其他論疏作注為輔。努力使其在最大程度上忠于經文的原義,以期改變在佛學研究中對以《雜阿含經》為代表的《四阿含經》的誤解,糾正佛教大乘、小乘兩家對原始經教的誤會。
      
     ?。?)另外應當著重指出的是,為忠于經文原義并使讀者能更清楚地接近、讀懂經典原意,作者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深入巴利語三藏,進行漢、巴文的??惫ぷ?,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對已失佚的經卷作了補譯(譯自巴利三藏《雜尼迦耶》的相關經文)。(參見《<雜阿含經>校釋·凡例》)
      
        編輯思想:(1)分類。對全部經文進行分類,分類后的經文均標示出原經、卷號和新經、卷號。(2)???。底本選取《高麗藏》,校本選取:《房山石經》、《趙城藏》、《磧砂藏》、《資福藏》、《普甯藏》、《嘉興藏》、《洪武南藏》、《永樂北藏》、《巴利三藏》、《大正新修大藏經》之《阿含部》中相關經典、無著《瑜伽師地論》的《雜含》本母部分等,主要工作是校正文字錯愆,凡偽、衍、脫、舛等文字,一律訂正之,凡改訂處皆出校,并說明依據或理由。另外,對經文中有文字訛誤而無他版藏經可校對者,若經確定純屬傳寫、排印錯誤,則依前后經文、巴利本或其他漢譯異譯本,或刪增、或改訂,并出校記。另外,還對流通較廣的大正本、佛光版《雜含》以及《會編》中的錯誤作了訂正。(3)正字。將底本中之異體字、缺筆字和部分通假字均依《漢語大字典》統(tǒng)一正作常用繁體字。(4)標點。對全部經文重新斷句,并采用現代漢語標點符號系統(tǒng)對其進行標點。(5)題解?!峨s阿含經》經文簡約,語言特殊,經義晦澀難懂,又因種種歷史原因,過去對它的解說往往多有偏頗,不切經文原意。為了方便讀者正確閱讀理解,本選題對在每一(或一類)經文下作扼要的題解,闡釋要義、辯正誤說。(6)注釋。對經文中的難字、難詞、難句和專用名詞等均作注解。注解原則是:以《雜阿含經》注釋《雜阿含經》為根本,其次參考《中阿含經》、《長阿含經》、《增一阿含經》和《巴利三藏》;再次,以《俱舍論》、《大毗婆沙論》等阿毗達磨論典(包括南傳論典),及《中論》、《瑜伽師地論》等為參考(其他參考資料見《附:主要參考資料》)。注釋形式:(1)專用名詞的注釋將以《雜含詞典》的形式附于全書末,以便查詢。(2)字、詞、句的解釋將注于所屬經文之下。
      
  •     請參看如下頁面的評價: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2da66001000993.html
      
      
  •   那有新版的呢?
  •   可惜巴利三藏沒有漢譯本:(
  •   有,臺灣那邊出版過校釋的漢譯本,據說內地也正在著手這項工作
  •   臺灣元亨寺那個是從英文版譯過來的,屬二道販子了^_^
  •   大概明年能出版吧
  •   這個頁面下沒什么評價?。。。。。。。。。。。。。。?!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