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漫畫史

出版時間:2011-5  出版社:中央編譯出版社  作者:[英] 波罕·林奇  譯者:張春穎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漫畫不僅是一種藝術形式,更是一個時代的符號。這是一部濃縮了兩千多年西方漫畫發(fā)展史的著作,展示了古希臘與古埃及漫畫的雛形、中世紀漫畫的成熟,以及近代漫畫的興盛。我們能盡情領略杜米埃、比爾博姆、賀加斯這些巨匠們創(chuàng)作的近百幅精妙絕倫的藝術作品。

作者簡介

  波罕·林奇(Bohun
Lynch,1884—1928)是20世紀初期優(yōu)秀的藝術評論家。他的文字有著學者的精煉和低調,同時兼有文學家的洗練和生動。著有《腦海中的馬克斯·比爾博姆》、《意大利里維埃拉的風景、風俗與美食——在濱海阿爾卑斯山的記錄》和《拳擊場》等多部作品。

書籍目錄

序言
第一章:漫畫的本質
第二章:古代到中世紀的漫畫
第三章:早期世俗漫畫
第四章:偏見漫畫
第五章:十八世紀的英格蘭(上)
第六章:十八世紀的英格蘭(下)
第七章:《名利場》
第八章:歐陸漫畫
第九章:不遠的過去
第十章:馬克斯?比爾博姆
第十一章:今日英格蘭和今日美國
尾聲
參考書目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西方漫畫史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6條)

 
 

  •   “漫畫(carica***e)”一詞源于意大利文“caricare”,意思就是 夸張。因此,將漫畫這種藝術定義為“充滿夸張的表達方式”既富有年代特點,又簡短便利。但是,直到17世紀下半葉,真正的漫畫一詞“carica***a”才在意大利悄然出現(xiàn)。一本古老的法文詞典寫道:“漫畫就是指在畫中進行夸張”,這一說法也表達了類似的含義。

    在這本濃縮了兩千多年西方漫畫發(fā)展史的著作,展示了古希臘與古埃及漫畫的雛形、中世紀漫畫的成熟,以及近代漫畫的興盛。

    很好讀!能盡情領略巨匠們創(chuàng)作的一幅幅精妙絕倫的藝術作品。
  •   這本書挺好看的,也挺好讀的。

    所謂簡潔,我的意思是 非常精練,沒有廢話;而大氣,當然都是大師之作。

    大師的漫畫作品好看;作者解讀大師的文字也好讀。

    區(qū)區(qū)208頁的書,非常簡潔明了地勾勒出兩千多年西方漫畫的發(fā)展史,這需要相當?shù)墓αΑ?br />
    寫下這些許文字才看到,作者是優(yōu)秀的藝術評論家。他的文字有著學者的精煉和低調,同時兼有文學家的洗練和生動。難怪!
  •   上初中的時候就喜歡看漫畫,自己邊學邊畫。記得那個時候一個男生還送兩本日本的漫畫圖集作為生日禮物。
    但是,我看這本里面所展示的漫畫更古典,思想更深邃,而日本漫畫吧,個人覺得大部分是青少年流行文化的風格。
    還有,這本書里介紹了很多西方的漫畫大師以及他們的作品,讀起來很簡潔流暢,同時也擴展了我的視野。很喜歡。
  •   一說到“史”,首先讓人想到的宏篇巨制,以及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而這本 漫畫史,非常簡潔明了,用有限的篇幅闡述了 漫畫的本質、古代到中世紀的漫畫、早期世俗漫畫、偏見漫畫、十八世紀的英格蘭漫畫、歐陸漫畫、今日英格蘭和今日美國漫畫。

    全書輕松易讀,配以大幅的漫畫作品,相得益彰。
  •   漫畫從來就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無論是報紙雜志這種傳統(tǒng)的媒介,還是網(wǎng)絡手機ipod這種電子傳媒,有信息的地方就可以用漫畫來表示。這本書介紹了西方早期的漫畫歷史,反映了當時一部分民眾對于世界的看法。也許對于西方人而言,上班以后到報攤買一份報紙,看著諷刺政治人物的漫畫哈哈大笑,也是一種排遣抑郁、舒緩矛盾的美事。
    從清末人們痛心疾首的看《時局圖》、《刀大殺人多》,到現(xiàn)在看著輕松幽默的生活漫畫,我們感受到了國家的發(fā)展和世事的變遷,也感受到了自己和祖先們的羈絆。從早期國家之間互相敵視的丑化漫畫,到現(xiàn)在全球的漫畫迷追看同一部漫畫,我們感受到了世界的和諧與人們的寬容,漫畫從來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   居然是成書于1923年的西方漫畫史,難怪把蓬頭彼得放到封面上。
  •   這本書挺好看的,無論文字還是漫畫,尤其里面大師級的作品的確不一般。
  •   對于漫畫的了解很好!
  •   給孩子買的,他非常喜歡。
  •   很有意思,就是沒有包括現(xiàn)代多少有些遺憾
  •   主要是理論,不過還挺有趣的,不枯燥
  •   算是參考書嗎
  •   內容有趣,知識豐富
  •   不過還沒看完,趣味性不是很大,畢竟帶點史學性質,不過功夫做得很細。
  •   與期望不符,因此退貨
  •      恩貝托·艾柯,幾年前出版了一本親自編著的圖冊《美的歷程》,歷數(shù)史上關于美的藝術成就,出版之后銷得極其火爆。在書商的攛掇下,艾柯又費時費力地編出一本《丑的歷史》,銷量不明,但讀者和批評家們立刻有了反應:那是一本狗尾續(xù)貂之作。
      
        這并不出人意外,因為“美”有肯定的純一性,好比仰望者的目光指向同一個天空,而作為否定性的“丑”則注定多元。博學如艾柯者,也無力回答“什么是丑?”只能依自己的所知,把有著滑稽、怪誕、恐怖、畸形的視覺效果的藝術作品盡量搜羅起來,勉強串聯(lián)成書。
      
        漫畫里的道德判斷
      
        對照近九十年前波罕·林奇的《西方漫畫史》一書,可見對“丑”之三味的辨析研究似乎進展不大。林奇對漫畫之本質的提煉基本是印象式的,引用了約翰遜博士、康拉德、托馬斯·布朗、帕斯卡爾、柏格森、愛德華·??怂沟热苏務撀嬍址ê托Φ脑淼闹谎云Z。理論上無所突破,林奇轉而試圖揭示一種事實之所以發(fā)生的背景:他是個英格蘭人,故而特別關心漫畫這種形式的繪畫創(chuàng)作,是如何在素以端莊正統(tǒng)為特點的英倫紳士文化里發(fā)展起來的。他寫道,在他的那個年代:“英格蘭人通常喜歡政治‘卡通’……社會‘卡通’。這些畫除了保留對客觀事物的描摹外,無情刪除了一切諷刺因素?!比欢?,這個論斷十分可疑,似乎只是對他認識和推崇的著名漫畫家馬克斯·比爾博姆的一句話的重復:
      
        “一幅漫畫對它的主題不寓含任何態(tài)度。它回避任何一種象征,也不講故事,它處理的只是主題自身的外在樣貌……一幅漫畫所引起的笑僅僅是美學性的。”
      
        事實當然并非如此。比爾博姆最有名的畫作都是人物漫像,例如作家奧斯卡·王爾德、詩人A .C.史文朋、畫家D .G .羅塞蒂,畫工輕靈,線條流暢,富有情趣。但是,那些含有更多“態(tài)度”的漫畫,是我們在審視漫畫史時不可能繞過去的:假如我們看到比爾博姆1920年所繪名作家魯?shù)聛喌隆ぜ妨值穆嬒瘛粡堄昧攘葦?shù)筆線條勾畫出的一個短發(fā)、大撅下巴的粗魯?shù)膫饶?,并分辨出下面的題簽:“脖子后頭還應該更殘忍些”時,就會知道他不是只滿足于玩一場(如林奇所說的)“游戲”,他是希望讀者們能體會他對畫中人的道德否定。
      
        比爾博姆不愿承認他是帶著道德判斷去畫漫畫的,但事實上,他如此畫像,正是因為預判到相當多的讀者跟他一樣,討厭吉卜林早已名聲在外的殖民主義做派,不會讓他的諷刺動機落空。這樣的預判必不可能發(fā)生在價值觀相對單一、知識集中、社會等級森嚴、信息來源有限的中世紀,而要等到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之后,人的主體意識覺醒之時。漫畫要成為一個獨立的行當,得等到大家都有“意見”的時候,漫畫家強過普通大眾的地方,只是那種通過精巧的構思和夸張的手筆,訴諸視覺語言來表達意見的才智。
      
        飛入尋常百姓家
      
        早期的漫畫作者們,生怕不明語境的讀者識別不出自己的意見,或雖能識別卻不知其來由,故而要么訴諸直白(例如把人畫得特別肥頭大耳、尖嘴猴腮、道貌岸然),要么訴諸文字,將畫中各個角色的象征意義一一標明。而當敬虔時代過去,市民社會開始形成時,一切就不同了。波罕·林奇說,晚至19世紀上半葉,歐洲漫畫還不怎么涉足政治,在英國,詹姆斯·吉爾雷和托馬斯·羅蘭森這兩位活躍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英國著名漫畫家就不夠“大眾”。他們兩人的畫作仍是供給精英的,有錢人買去作私人收藏,或者掛在酒吧和咖啡館里。
      
        吉爾雷1815年去世,羅蘭森1827年去世,這之后,印刷術發(fā)達起來,當人們能通過更多的報紙、雜志讀到信息和觀點時,當大家都有了“意見”時,漫畫家們就不必再孜孜以求“貨與帝王家”,而可以跳出來,像社論作者一樣去做“意見領袖”了。大眾是他們新的衣食父母,買份報紙,就能看到好幾幅漫畫,對于其中那些技法高明又善于恰到好處地玩“內涵”的作者,漸漸就有了熟悉度。到這時,西方漫畫才算是真正進入了繁榮期,體現(xiàn)為“政治漫畫”的形式。
      
        關于這其中的因果聯(lián)系,林奇語焉不詳(也可能是這本書的譯者完全不知道自己在翻譯什么)。他只是告訴我們,有一本創(chuàng)辦于1868年的名叫《名利場》的雜志,對于漫畫的大眾化居功至偉。他粗略列舉了不少《名利場》雇用的漫畫家,但事實上,這些人大多也可稱為“插畫家”,此時,兩個職業(yè)的身份已經(jīng)混同了。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中產(chǎn)階級,那些和父輩們一樣向往上流社會品位的人,已經(jīng)可以買到一些小幅的、不太貴的畫作,掛 在 自 己 不 太 寬 敞 的 居室里———實在不行,還可以剪下報刊上的漫畫、插畫貼起來。類似的情形也出現(xiàn)在歐陸。布爾喬亞的崛起,引得畫家們傾心去為他們服務,作者摻雜著名聲資本的藝術水準,至少在新的買家看來毫不低于前輩。
      
        徹底走入俗世
      
        可以說,現(xiàn)代漫畫之所以興盛于西方,正是因為受益于15、16世紀的大變局,那個社會率先充分地“俗”了起來;不過,一如貢布里希所警覺到的,它在催生了漫畫家群體的同時,也挑戰(zhàn)了藝術與“美”之間原有的等號。福樓拜在《包法利夫人》出版時,便惱怒地發(fā)現(xiàn)出版商在硬封皮上印了一個包法利夫人的插畫肖像,他認為,那個東西玷損了他用文字編織的美妙的藝術品;與此同時,英國學院、法國沙龍熏陶出的批評家們也在蜂起抗議,說布爾喬亞的品位混淆美丑優(yōu)劣,將“藝術”的底線不斷降低。民主化和商業(yè)化,對那些依然懷有美的情結的漫畫家而言,同樣是一塊既肥又苦的面包。林奇先生沒有提到,有許多漫畫家成天“放下筷子罵娘”,一面賣畫收錢,一面抱怨著自己的心血之作變成了普通家庭的墻上裝飾品。
      
        在我看來,《西方漫畫史》的最大缺憾,在于作者問題意識的缺失,他并沒有解答什么疑問的強烈欲望,在回溯歷史時常常神不守舍,仿佛只是為了給比爾鮑姆的才華背書似的;更何況,這本書還不幸攤上了一位遣詞分寸感極差的中譯者(例如,他筆下頻頻出現(xiàn)“粗俗”這一有著刺眼貶義的漢語詞,但實際上,作者想說的無非是漫畫作品的“俚俗”,即其草根性、大眾性),使得波罕·林奇所寫的更像漫畫史上不成體系的浮云。
      
        但把這些東西撥開,我們便會發(fā)現(xiàn),當初的社會與文化之間是如何彼此消長磨合,點滴攢集起能量,推著人們一步步走入并擁抱今天這個徹底的“俗世”。作為顛覆力量的笑聲,當初用于祛魅、用于消解神圣的習慣,如今更多的時候用于無奈地冷嘲;而制造笑聲的19世紀藝術家的思維方式———夸張、戲仿、比喻、象征,泰半在我們凡人的掌中了。時政漫畫家們的核心使命早已完成,那就是:教會大眾如何去形成和表達自己的意見。
      
      
  •     “因此,我們必須互相忍受各種微小且并無惡意的偏見與誤解?!?
      
      “無論如何,粗魯和殘暴無疑點燃了人們的想象。但只要它們都可以表現(xiàn)得直白并且公開,即便最糟糕的想象也并無害處?!?br />   
      這樣的翻譯也太生硬了吧,比google translate的機器翻譯好多少?很難讀下去,唯一能夠看看的也就是那些漫畫了,可是花39元僅為這些印在普通紙張上的漫畫,也對不起這個價錢。
      
  •     一、居然是成書于1923年的西方漫畫史,難怪把蓬頭彼得放到封面上。并非說100年前的漫畫史沒有借鑒意義,但我想,如果真是為了介紹漫畫史,應該有更晚近、成果更全面的著作可選吧。謹慎懷疑出版社挑這本書主要考慮的是版權問題。
      二、注釋太少。雖然譯者還算貼心地把所有專有名詞的原名都列在了括弧里,但根本沒有嘗試對這些名詞進行解釋??催@滿坑滿谷的人名,估計譯者也不知道作者說的誰誰誰,到底是怎么回事吧。寥寥幾個注釋,都用于解釋雙關語了。這是“XX史”之類的著作應有的范兒嗎?
      三、圖文脫節(jié)。有些地方作者費半天勁兒描述一幅漫畫如何構圖、如何描畫,但看不到原圖。有的地方給出的圖片則并不在作者的描述范圍中。當然,很多地方圖文是合得上的,但總體上圖文脫節(jié)的現(xiàn)象還是很嚴重。
      四、翻譯錯誤。雖然沒有看到原文,但看中文就有怪怪的感覺,有時還有前后意思沖突。把“陌生”寫成“謀生”這種錯誤也不鮮見。這些當然都是翻譯的問題了。
  •   想問一哈,封面是剪刀手愛德華的原型么?
  •   蒂姆 伯頓在設計剪刀手的形象時應該是受到該人物(蓬頭彼得)和同書另一人物高大裁縫(他會用大剪刀剪掉吃指頭男孩的拇指)的啟發(fā)。
    該書德文原名:Der Struwwelpeter
    英文譯名:Slovenly Peter
    有一個大陸譯本如下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179073/
  •   我是責任編輯,回應一下lz的批評。
    1。作者簡介已經(jīng)明確了時代,蓬頭彼得的選擇也是基于這本書的歷史,所以你的謹慎懷疑無疑有道理。不過,我們并不是因為要出版一本漫畫史而去找一本,只是正好碰到了這一本,就出版了。如果依據(jù)“應該有更晚近、成果更全面的著作可選”這條標準,大部分的圖書都不應該出版。而我認為,一本書在某個領域還有些價值,我們不能因為它比較古老而認為它“較差”,這個論據(jù)有點牽強。
    2。你很喜歡看注釋嗎?對于大眾圖書,一般我們要求譯者的注釋越少越好。雖然這是一本“**史”,但畢竟不是學術著作。請看看作者的前言后記,作者甚至希望這是一本能給小孩看的書。
    3。當年的出版,配圖是一件很艱難的事情,不似今天有計算機和網(wǎng)絡,所以原書的插圖確實欠缺了一些。近百年后,我們想再精確找到作者描述的那些古老的漫畫,已不可能,只能提供部分關聯(lián)作品??此泼摴?jié)的插圖,往往還是與文字有關聯(lián)的,只是可能不是恰恰描述的那一幅。
    4。如有文字錯誤,那是不折不扣的質量問題,稱得上“較差”。感謝你的認真閱讀與批評,如果能把具體的錯誤告訴我,就更感謝了!
  •   謝謝責編這么認真的回復。相信你一直用這么態(tài)度工作,一定可以讓書的質量越來越好。
    1,如果你同意選本書是基于版權考慮,我覺得這點上咱倆是達成一致了;
    2,就注釋而言,我認為不是喜不喜歡看的問題,而是需不需要看的問題。與其看一本沒有注釋、不知所云的書,我寧可看一本注釋詳盡、能幫助讀者有效理解書中內容的書。如果你們想把本書定位為給小孩看的書,就更應該注意不要讓書中出現(xiàn)那么多陌生的人名啊。不注釋,難道不解之處就不存在了嗎?這種態(tài)度,無異于掩耳盜鈴。
    結合前兩個問題再說一下,選一本讓大眾易于理解的書,和選一本很久以前的書肯定是存在矛盾的。如果是一本講史努比/父與子/蝙蝠俠的大眾漫畫讀物,我相信肯定不需要那么多注釋的。
    3,看來這點上你也基本同意我的看法,畢竟沾邊和對得上不是一回事情;
    4,文中舉了一個碰到的例子,沒舉頁碼是因為書不在手邊。如果有興趣再看,碰巧電腦和書都在手邊,會給你列出來的。
  •   這年頭肯花錢買書花時間看書花精力評論一下的三花讀者不多,雖然我還有點不同意見,也不拿出來討論了。確實如你所說,我們大致上是統(tǒng)一的。
  •   \\hand
    順便恭喜您當?shù)?/li>
  •   難得看到編輯冒出來的。
  •   是現(xiàn)在編輯都不敢冒出來了,因為書的問題實在太多。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