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

出版時間:2003-3-1  出版社:中國友誼出版社  作者:(英)沃克  頁數(shù):320  字數(shù):220000  譯者:谷祖綱,李小波  
Tag標簽:無  

前言

  收集化石是一個富有趣味性的愛好,近幾十年間越加流行。它之所以誘人,是因為:化石的發(fā)現(xiàn)帶來的興奮,且給你收集和整理化石標本的樂趣,同時在學習化石鑒定中會投入學術挑戰(zhàn)?! ∫晃换瘣酆谜咄ㄟ^發(fā)現(xiàn)、收集化石,也許能對我們的歷史知識作出重要貢獻,這是任何其他科學學科都不能與之相比的。  1910年,羅伯特·法爾肯·司科特爵士開始了他的歷史性的也是悲壯的南極探險,在返途中,司科特和他的四個伙伴遭遇惡劣天氣而不幸遇難。但這悲壯的結局卻給科學研究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清理這些遇難者的私人物品時,人們發(fā)現(xiàn)了他們采集的種子蕨類舌羊齒化石,它充分說明,現(xiàn)今荒蕪嚴寒的南極大陸曾是一片溫暖肥沃的大地,司科特的采集表明,當時他已意識到自己發(fā)現(xiàn)的科學價值?! ¤T幣到骨  英語“fossil”(“化石”)源于拉丁文的“fossilis”(意為“從地下挖出的”),原指任何埋于地底的物體,不僅包括石化的動植物遺體,而且包括礦物、巖石,乃至鑄幣等人工制品。現(xiàn)在,化石一詞專指保存于地層中的古代生物的遺體和遺跡?! 【眠h的思索  化石是什么?這問題曾長期使人迷惑不解。古希臘哲學家認為,化石是一種奇特的形成于地下的自然現(xiàn)象,和鐘乳石、礦物結晶的成因類似。馬丁·路德(1483—1546)認為,發(fā)現(xiàn)于山頂上的化石是《圣經(jīng)》記載的“大洪水”的證據(jù)。列奧那多·達·芬奇(1452—1519)的筆記中有化石是一度生存過的生物遺體的記述,他的這一看法當時被認為是異端邪說,所以長期擱置,直到19世紀才公開發(fā)表。17-18世紀人們逐漸認識到化石的真面目。當時出版了些化石收藏方面的書籍,加之人們對自然界廣泛深入的了解,逐步揭開了化石成因之謎。號稱“地層學之父”的史密斯(1769—1839)發(fā)現(xiàn)一個重要規(guī)律——不同層位的巖石存在不同種類的化石,它對第一幅地質(zhì)圖的編制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并由此產(chǎn)生了現(xiàn)代古生物學和地層學?,F(xiàn)今,古生物學以生存于10000年前的動植物化石為研究對象?! ∶头诸悺 』拿Q用拉丁語表示,命名采用“雙名法”,即一個化石種名是由屬名和種名兩部分組成,但部分化石仍有它的俗名,如在歐洲把牡蠣化石叫做“魔鬼腳趾蓋”,把腕足類化石叫做“燈罩殼”等,該俗名雖廣為人知,但缺乏科學的嚴謹性,更為重要的是,沒有國際通用性,并且會造成混亂?! ∫粋€完整的化石種的名稱如Ailuropoda melanoleuca David,1869(大熊貓現(xiàn)代種)是由三部分組成:①斜體印刷的Ailuropoda(屬名,名詞“大熊貓”)melanoleuca(種名,形容詞“現(xiàn)代的”);②命名者David;③命名年代1869。如命名者的名字被置于括弧里,則表示該化石經(jīng)后來研究歸到其他屬或種?! ∶總€名稱都指一類特定的化石,該名稱能為全球的古生物學家共識。種是基本的分類單元,雖然分類學家對種的概念的認識存在分歧,但同種生物都有相似性,以及同種生物間可雜交并產(chǎn)生能繁育的后代,這點人們的看法一致。一個種或相似的一些種歸并成一個屬,依次類推,有共同特征的一些屬歸并成一個科,許多相關的科歸人同一個目,目上依次為綱、門、界,由它們相互的關系做出生物系統(tǒng)樹。種以上的分類單元的確定常因分類學家觀點的不同而異,帶有“隨意性”,是人為分類,這種不確定性反映在系統(tǒng)樹上,常使專家及業(yè)余愛好者大傷腦筋?! 【帉懕緯哪康暮蛢?nèi)容的局限  作者欲通過有廣泛代表性的,包括那些常見并易于發(fā)現(xiàn)的以及稀有但難以采到的化石圖片幫助愛好者收集和鑒定化石。從世界上最大、收藏最為豐富而又全面的大英博物館化石收藏中挑選標本,照相后制成圖片。盡管微體化石十分令人驚異和引人人勝,但未收入本書,它們的研究還需要更為專門的知識。本書收羅了從蠕蟲到恐龍,從菊石到人類,從不同地質(zhì)時代到各個大陸的代表性化石,除圖片外,每一類化石都由該類化石的專家作了概要的描述,專業(yè)術語被減少到最低限度,難度大的地方盡量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加以解釋?! 〈送猓笮团佬袆游锖筒溉閯游锏恼w形象本書不便以圖片表示,愛好者將難以了解動物的全貌,不過給出的頭骨化石圖往往是鑒定該類化石的重要依據(jù)?! ∠抻谄豢赡軐⑺谢捌鋱D片都收入本書,然而,就收入本書的化石而言,包羅的范圍與種類足以滿足收藏者的需要,參照圖片和描述對化石作出基本的鑒定。  …… 

內(nèi)容概要

《自然珍藏圖鑒叢書》內(nèi)容詳實、精確,生動地展現(xiàn)了奇妙的自然生態(tài)。每冊都有栩栩如生的彩色照片和文字簡潔、內(nèi)容豐富的描述,裝幀精美,使用方便,就介包羅萬象的自然博物館,是讀者學習、了解各類動物、植物、礦物,以及天文、地理知識的理想讀物。

作者簡介

西里爾·沃克,著名古生物學家,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丙兩棲類、爬蟲類和鳥類化石鑒別部負責人,從事化石鑒別、研究和考古工作30余年,參與并主持過多項考古活動。他還主編過《庭院鳥類》、《英國鳥類索引》、《鳥類圖鑒》、《自然筆記》等書籍。
戴維·沃德,曾從事獸醫(yī)工

書籍目錄

引言如何使用本書什么是化石化石的保存方式地質(zhì)年代表到哪里尋找化石……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亞門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化石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條)

 
 

  •   基本知識】·化石的概念化石(Fossil)存留在巖石中的動物或植物遺骸。通常如肌肉或表皮等柔軟部分在保存前就已腐蝕殆盡,而只留下抵抗性較大的部分,如骨頭或外殼。它們接著就被周遭沈積物的礦物質(zhì)所滲入取代。許多化石也被覆蓋其上的巖石重量壓平?;ㄗx音:huashi),古代生物的遺體、遺物或遺跡埋藏在地下變成的跟石頭一樣的東西。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幫助確定地層的年代。保存在地殼的巖石中的古動物或古植物的遺體或表明有遺體存在的證據(jù)都謂之化石。簡單地說,化石就是生活在遙遠的過去的生物的遺體或遺跡變成的石頭。在漫長的地質(zhì)年代里,地球上曾經(jīng)生活過無數(shù)的生物,這些生物死亡后的遺體或是生活時遺留下來的痕跡,許多都被當時的泥沙掩埋起來。在隨后的歲月中,這些生物遺體中的有機質(zhì)分解殆盡,堅硬的部分如外殼、骨骼、枝葉等與包圍在周圍的沉積物一起經(jīng)過石化變成了石頭,但是它們原來的形態(tài)、結構(甚至一些細微的內(nèi)部構造)依然保留著;同樣,那些生物生活時留下的痕跡也可以這樣保留下來。我們把這些石化了的生物遺體、遺跡就稱為化石。從化石中可以看到古代動物、植物的樣子,從而可以推斷出古代動物、植物的生活情況和生活環(huán)境,可以推斷出埋藏化石的地層形成的年代和經(jīng)歷的變化,可以看到生物從古到今的變化等等。·詞源化石(英文:Fossil)一詞來自拉丁語“fossilis”,意思是挖出來。大多數(shù)化石是史前生物的能保存下來的堅硬部分,而且這些生物是在化石采集地區(qū)生存的?!竟湃苏f法】在有文字記載的人類歷史的早期,某些希臘學者曾被在沙漠中及山區(qū)有魚及海生貝殼的存在所大大迷惑。公元前450年希羅多德(Herodotus)注意到埃及沙漠,并正確地認為地中海曾淹沒過那一地區(qū)。公元前400年亞里士多德就宣布化石是由有機物形成的,但是化石之被嵌埋在巖石中是由于地球內(nèi)部的神秘的塑性力作用的結果。他的一個學生狄奧佛拉斯塔(Theophrastus)(約公元前350年)也提出了化石代表某些生命形式,但是他認為化石是由埋植在巖石中的種子和卵發(fā)展而成的。斯特拉波(Strabo)(約公元前63年到公元20年)注意到海生化石在海平面之上的存在,正確地推斷,含有該類化石的巖石曾受到很大的抬升。在中世紀的黑暗時代,人們對化石有各種各樣的解釋,人們或者解釋為自然界的奇特現(xiàn)象,或者解釋為是魔鬼的特別的創(chuàng)造和設計以便來迷惑人。這些迷信以及宗教權威們的反對,妨礙了化石研究達數(shù)百年。大約在15世紀初,化石的真正起源被普遍接受了。人們懂得了化石是史前生物的殘體,但仍然認為是基督教圣經(jīng)上所記載的大洪水的遺跡。科學家與神學家的爭論大約持續(xù)了300年。文藝復興時期,幾個早期自然科學家,著名的達芬奇論及到化石的問題。他堅決主張,洪水不能對所有化石負責,也無法解釋化石出現(xiàn)在高山上。們肯定地相信,化石是古代生物無可置疑的證據(jù),并認為海洋曾覆蓋過意大利。他認為,古代動物的遺體被深埋在海底,在后來的某個時候,海底隆起高出海面,形成了意大利半島。在十八世紀末和十九世紀初,化石的研究打下了牢固的基礎,并形成一門科學。從那時起,化石對于地質(zhì)學家越來越重要了。化石主要發(fā)現(xiàn)于海相沉積巖中,當海水中沉積物如石灰質(zhì)軟泥、沙、貝殼層被壓緊并膠結成巖時,就形成了海相沉積巖。只有極罕見的化石出現(xiàn)在火山巖和變質(zhì)巖中?;鹕綆r原來是熔融狀態(tài),它的里面是沒有生命的。變質(zhì)巖經(jīng)歷了非常大的變化而形成的,使得原始的巖石中的化石一般都化為烏有。然而,即使在沉積巖中,所保留下來的記錄也只是史前動植物的很小一部分。如果考慮到形成化石這一過程所需要的苛刻條件,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沉積巖中所保留下來的也只是史前動植物的很小一部分。【形成條件】雖然一個生物是否能形成化石取決于許多因素,但是有三個因素是基本的:(1)有機物必須擁有堅硬部分,如殼、骨、牙或木質(zhì)組織。然而,在非常有利的條件下,即使是非常脆弱的生物,如昆蟲或水母也能夠變成化石。(2)生物在死后必須立即避免被毀滅。如果一個生物的身體部分地被壓碎、腐爛或嚴重風化,這就可能改變或取消該種生物變成化石的可能性。(3)生物必須被某種能阻礙分解的物質(zhì)迅速地埋藏起來。而這種掩埋物質(zhì)的類型通常取決于生物生存的環(huán)境。海生動物的遺體通常都能變成化石,這是因為海生動物死亡后沉在海底,被軟泥覆蓋。軟泥在后來的地質(zhì)時代中則變成頁巖或石灰?guī)r。較細粒的沉積物不易損壞生物的遺體。在德國的侏羅紀的某些細粒沉積巖中,很好地保存了諸如鳥、昆蟲、水母這樣一些脆弱的生物的化石?!狙葑冞^程】人們已知道,由附近火山落下的火山灰曾覆蓋過整片森林,在森林化石中有時還可見到依然站立的樹,以很好的姿態(tài)被保存下來。流沙和焦油瀝青通常也能迅速把動物掩埋起來。焦油瀝青的行為好像一個捕獲野獸的陷阱,又象防腐劑能阻止動物堅硬部分的分解。洛杉磯的蘭喬•拉•布雷(RancholaBrea)瀝青湖由于在其中發(fā)現(xiàn)許多骨化石而聞名了,在其中發(fā)現(xiàn)的骨化石包括長著銳利牙齒的野豬、巨大的陸地樹獺以及其它已經(jīng)絕滅的動物。在冰期生存的某些動物的遺體被凍結在冰或凍土之中。顯然,被冰凍的動物有的可以保存下來。雖然地球上曾有眾多的人們并不知道的生物生存過,而只有少數(shù)生物留下了化石。然而,使生物變成化石的條件即使都滿足了,仍然還有其它原因使得某些化石從未被人們發(fā)現(xiàn)過。例如,很多化石由于地面剝蝕而被破壞掉,或它的堅硬部分被地下水分解了。還有一些化石可能被保存在巖石中,但由于巖石經(jīng)歷了強烈的物理變化,如褶皺、斷裂或熔化,這種變化可以使含化石的海相石灰?guī)r變?yōu)榇罄韼r,而原先存在于石灰?guī)r中的生物的任何痕跡會完全或幾乎完全消失。還有很多化石則存在于無法獲得來進行研究的沉積巖層中,也還有很好出露于地表的含化石的巖石分布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卻沒有進行地質(zhì)學研究。另外一個很普遍的問題是,可能由于生物的殘體變成碎片或保存得很差,而不能充分顯示出該生物的情況。再者,當我們向過去回溯的時間越古老,化石記錄缺失的時間間隔越長。巖石越老,受到破壞性力量的機會就越多,化石也就越加不可辨認。而且由于較古老的生物和今天的生物不同,因而對它們進行分類就很困難,這一情況使問題進一步復雜化了。然而,盡管如此,大量保存下來的生物化石仍為我們認識過去提供很好的記錄。動物和植物變成化石可以通過很多不同途徑,但究竟通過哪種途徑,通常取決于:
  •   第一次**當購書,感覺書籍很全
  •   彩色配圖,很好!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