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5-6 出版社:南開大學 作者:楊英杰 頁數(shù):345
Tag標簽:無
前言
南開大學出版社組織編寫的高等院校旅游專業(yè)系列教材,是一套高水平、高質量的教材,十余年來一直被全國許多高等院校所選用,久獲盛譽。今有幸應孫淑蘭先生之邀,加盟南開大學出版社高等院校旅游專業(yè)系列教材的編寫工作,負責《中國歷史文化》一書的編撰。承蒙信重,深表謝意。多年來,我一直從事歷史專業(yè)、旅游專業(yè)的教學與管理工作。因此,對旅游專業(yè)的教材建設也就非常熱衷與關注。能夠為旅游專業(yè)的教材建設貢獻一點綿薄之力,這既是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作為一名教師的光榮。中國歷史文化課,是全國各高等院校旅游專業(yè)必修的專業(yè)基礎課。歷史文化是旅游業(yè)的靈魂。從旅游資源的開發(fā)、旅游市場各個環(huán)節(jié)的運作,到具體的各個旅游景點的導游工作,都離不開歷史文化。旅游活動實際上就是一個在旅游機構的引導下,沐浴自然,感受歷史,體驗文化的過程。因此,了解和掌握中國歷史文化的基礎知識,對于任何一個中國旅游工作者來說都是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中國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要在一本書里把中國歷史文化作全面詳盡的介紹,那是不可能的。本教材的編寫,主要是從大專院校旅游專業(yè)學生的知識結構、教學任務以及未來的工作需要出發(fā)進行專題選擇。同時也兼顧旅游專業(yè)各部門在職工作者進修提高的需要和對中國歷史文化有濃厚興趣的各界廣大讀者的需要。《中國歷史文化》一書不是系統(tǒng)地講授中國歷史,而足側重介紹與旅游緊密相關的各類文化事象的淵源及其發(fā)展演變的過程,是文化事象的歷史。因為是講歷史,就須選題要精,脈絡要清,釋說要詳,其說有源,其論有證?;谶@樣的考慮。
內容概要
中國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本教材的編寫,主要是從大專院校旅游專業(yè)學生的知識結構、教學任務以及未來的工作需要出發(fā)進行專題選擇。同時也兼顧旅游專業(yè)各部門在職工作者進修提高的需要和對中國歷史文化有濃厚興趣的各界廣大讀者的需要?!吨袊鴼v史文化》一書不是系統(tǒng)地講授中國歷史,而是側重介紹與旅游緊密相關的各類文化事象的淵源及其發(fā)展演變的過程,是文化事象的歷史。因為是講歷史,就須選題要精,脈絡要清,釋說要詳,其說有源,其論有證?;谶@樣的考慮。本教材選了十九個專題。分為十九章。第一章為總論,概述中國古代社會中國歷史文化的基本特征,以及對中國歷史文化的態(tài)度。以下十八章分述十八個專題。每個專題都是相對獨立的,但互相之間又是有著緊密聯(lián)系的。從婚姻、家族、國家政權而至貿易、衣食、文字、文學、經學、宗教、道德、民俗、節(jié)慶等,構成一幅清晰簡要的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的縮影。在教材內容的敘述中,適當?shù)匾昧艘恍v史文獻的原文,一方面是為了使所論述的文化事象有源有證,同時也是為學生提供讀書線索,進一步去涉獵更廣闊的知識領域。因為是供大專院校學生使用教科書,就不能淺白如通俗讀物。所以本教材選題雖少,但知識含量較大,并有一定的學術品位。這樣既為教師的講授提供充分闡釋發(fā)揮的余地,也有利于學生擴大知識視野、提高理論水平和培養(yǎng)鉆研思考的能力?! ”緯幕緝热?,主要是作者多年來的研究心得,同時也吸納了學術界各方面專家的最新研究成果。因受教材體例的限制,不便于在行文中一一注明,只能在書后列出主要參考書目。
書籍目錄
第一章 中國歷史文化總論第一節(jié) 中國與中國古代社會第二節(jié) 中國歷史文化的基本特征第三節(jié) 中國歷史文化的批判與弘揚第二章 中國古代的婚姻制度第一節(jié) 中國古代的婚姻形態(tài)及其演變第二節(jié) 中國古代的婚姻制度第三節(jié) 中國古代的婚禮第四節(jié) 中國古代少數(shù)民族的婚俗第三章 中國古代的家族與宗法制度第一節(jié) 中國古代父系血緣團體的結構與宗法制度第二節(jié) 秦漢以后的封建大家族第三節(jié) 中國古代的親族與親系稱謂第四章 中國古代的姓氏名號第一節(jié) 中國古代的姓與氏第二節(jié) 中國古代的名與字第三節(jié) 中國古代的別號、綽號第四節(jié) 中國古代的名字的避諱第五節(jié) 中國古代的自稱與對稱第五章 中國古代的帝王制度第一節(jié) 中國古代帝王的繼承制度與登極儀制第二節(jié) 中國古代帝王的常朝儀制第三節(jié) 中國古代帝王的尊號、年號、謚號、廟號制度第六章 中國古代的職官、選官制度……第七章 中國古代的禮儀第八章 中國古代的軍事第九章 中國古代的貿易第十章 中國古代的服飾第十一章 中國古代的飲食第十二章 中國古代的文字與書法第十三章 中國古代的詩詞曲賦第十四章 中國古代的儒家與儒學第十五章 中國古代的道家與道教第十六章 中國古代的佛教第十七章 中國古代的傳統(tǒng)道德第十八章 中國古代的吉祥觀與吉祥物第十九章 中國古代的節(jié)日與節(jié)慶主要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任何一個具體的文化事象,都是自然與社會的綜合產物。那么中國的歷史文化是植根于一個什么樣的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中呢?一、自然的中國在世界的東方,有一塊被喜馬拉雅山一天山一阿爾泰山和大海環(huán)抱的古老而遼闊的土地。世世代代生活在這個大封閉圈里的古人,以為這里是居天之中的神州,因而稱之為“中國”。在中國這個大封閉圈中,幅員廣闊,大約有一千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地形復雜,西南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由西及北為綿亙的戈壁沙漠,由東而南瀕臨海洋;腹內群山縱橫,河流交錯。黃河、長江、珠江、遼河、松花江、黑龍江等眾多河流,滋潤著錯落相連的高原和平原;氣候多樣,大部分是屬于北溫帶,南經亞熱帶直至熱帶,北至寒帶。中國古代的各個民族就生活在這樣一個豐富多彩的自然環(huán)境中,共同地創(chuàng)造了中圈的歷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華民族文化。 二、中國古代社會的特點 中國古代的歷史,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三種社會形態(tài),經過百十萬年的發(fā)展演變,形成了一系列區(qū)別于其它國家的鮮明特點:(一)農業(yè)為主體的多元經濟結構社會在遠古和上古時代,古人類主要是依賴自然條件而生存的,有什么樣的自然環(huán)境,就選擇什么樣的生產方式。中國的地理環(huán)境、氣候條件最適于農耕。因此。中國古代的先民們,大多數(shù)是以農耕為主。今甘肅、青海、西藏以東的廣大地區(qū),雨量充沛,氣候溫暖或炎熱,成為著名的農耕地區(qū)。以秦嶺、淮河為界。其北部形成以麥、粟、稷等為主要作物的旱地農業(yè)Ⅸ,其南部則是以水稻為主要農作物的水田農業(yè)區(qū)。而西部和今長城以外的北部地區(qū),多為戈壁、沙漠,問雜草原,氣候偏冷,雨量比較少,自古即為射獵畜牧區(qū)。居住這里的先民們先以射獵繼而以游牧為生.是為牧獵經濟。其人數(shù)要少于農耕之民。從考古發(fā)掘的資料看.大約在距今一萬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初期,就已經開始有了分野。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是原始鋤耕農業(yè)發(fā)展最早的地區(qū)。在距今七千至五千年的仰韶文化和距今七千至六千年的河姆渡文化等遺址中, 都出土有大量的石刀、石斧、石鐮、石鏟、石耜、骨耜等農耕器具和石磨 盤、磨棒等谷物加工器具。更發(fā)現(xiàn)了許多粟、稷、稻等谷物的籽粒以及蔬 菜籽等。在距今五千至四千年的時候,中國的歷史由母系氏族公社進入 了父系氏族公社時代,在考古學上為新石器的晚期。原始的鋤耕農業(yè)進 入更加繁榮的階段。中華民族始祖之一的炎帝。
編輯推薦
《高等院樣旅游專業(yè)系列教材?中國歷史文化》的基本內容,主要是作者多年來的研究心得,同時也吸納了學術界各方面專家的最新研究成果。因受教材體例的限制,不便于在行文中一一注明,只能在書后列出主要參考書目。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