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zhàn)時期的美蘇關系

出版時間:2006-1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牛軍  頁數:246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國際冷戰(zhàn)史的研究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包括美國和前蘇聯等各有關國家大量解密與開放歷史檔案文獻的基礎上的,本套書就是在利用這些最新的檔案資料作出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編撰的北京大學國際冷戰(zhàn)史專題講義。本書著重講述冷戰(zhàn)時期美蘇之間直接對抗、妥協的情況,涉及的內容有:冷戰(zhàn)的機理與概觀、兩極格局的形成、美國的遏制戰(zhàn)略、蘇聯的對外政策、美蘇對第三世界的政策、美蘇軍備控制與裁軍、中美蘇三角關系。    本書講義包括的主要是美國這與蘇聯之間的關系中的一些重大問題。因為冷戰(zhàn)的歷史從起源到結束,都主要是美國與蘇聯兩個超大國之間的關系的歷史。貫穿所有前述重大問題之始終的,便是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有關政策和它們之間關系的互動。不過,這本講義力圖與其他的論著有所區(qū)別,并適應專題教學的需要,其編寫的主旨不是一般地敘述冷戰(zhàn)中美國與蘇聯之間關系的演變化歷史,也不是一般地分析一些重大的歷史事件,當然更不是面面俱到的。它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是力圖勾畫冷戰(zhàn)的宏觀圖景。其次是在宏觀圖景下,突出強調從冷戰(zhàn)興起到最終結束的過程中,美國與蘇聯各自的安全戰(zhàn)略、對外政策等的形成、主要內容及其發(fā)展與演變。

書籍目錄

前言第一章  美蘇冷戰(zhàn)史:機理與概觀  第一節(jié)  傳統(tǒng)中心的衰落和側翼大國的興盛  第二節(jié)  十月革命到冷戰(zhàn)形成期間的美蘇關系  第三節(jié)  美蘇冷戰(zhàn)的歷程、基本性質和世界歷史意義第二章  冷戰(zhàn)的起源與兩極格局的形成  第一節(jié)  冷戰(zhàn)的起源  第二節(jié)  冷戰(zhàn)的爆發(fā)  第三節(jié)  冷戰(zhàn)高潮與兩極格局的形式第三章  冷戰(zhàn)時期的美國遏制戰(zhàn)略  第一節(jié)  遏制戰(zhàn)略的提出與形成  第二節(jié)  遏制戰(zhàn)略的主要內容  第三節(jié)  遏制戰(zhàn)略的實施、調整與發(fā)展  第四節(jié)  遏制戰(zhàn)略的終結與延續(xù)第四章  冷戰(zhàn)時期的蘇聯對外政策  第一節(jié)  冷戰(zhàn)時期蘇聯的對外政策思想  第二節(jié)  蘇聯與冷戰(zhàn)的形成  第三節(jié)  蘇聯對西方政策的演變  第四節(jié)  蘇聯對社會主義陣營的政微  第五節(jié)  蘇聯對第三世界的政策  第六節(jié)  蘇聯對外政策的改變與冷戰(zhàn)終結第五章  冷戰(zhàn)與美國對第三世界的政策  第一節(jié)  “第四點計劃”與杜魯門政府對第三世界的政策  第二節(jié)  “冷戰(zhàn)的主要戰(zhàn)場”:艾森豪威爾時期美國對第三世界的政策  第四節(jié)  “里根主義”與美國對第三世界的政策第六章  冷戰(zhàn)時期蘇聯對第三世界的政策  第一節(jié)  “兩大陣營”與斯大林時期蘇聯對第三世界的政策  第二節(jié)  “和平共處”與赫魯曉夫時期蘇聯對第三世界的政策  第三節(jié)  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在第三世界的攻勢  第四節(jié)  從安德羅波夫到戈爾巴喬夫:蘇聯對第三世界政策的調整和變化第七章  冷戰(zhàn)中的美蘇軍備控制與裁軍  第一節(jié)  軍控與核軍控  第二節(jié)  冷戰(zhàn)時期核軍控的起步與進展  第三節(jié)  “START Ⅰ”和“START Ⅱ”  第四節(jié)  后冷戰(zhàn)時代國際多邊軍控的發(fā)展第八章  冷戰(zhàn)中的中美蘇三角關系  第一節(jié)  中美蘇三角關系的形成  第二節(jié)  中美蘇三角關系的發(fā)展  第三節(jié)  中美蘇三角關系的變動與終結附錄  大事年表(1945—1991)

編輯推薦

這本講義包括的主要是美國與蘇聯之間關系中的一些重大問題。首先是力圖勾畫出冷戰(zhàn)史的宏觀圖景。從19世紀國際關系歷史發(fā)展中,梳理出冷戰(zhàn)發(fā)生的脈絡和線索;從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國際政治的演變,闡釋導致冷戰(zhàn)爆發(fā)的種種原因,從對20世紀后半葉國際關系歷史進程的宏觀透視與概括中,界定冷戰(zhàn)的世界歷史地位。突出強調從冷戰(zhàn)興起到最終結束的過程中,美國與蘇聯各自的安全戰(zhàn)略、對外政策等的形成、主要內容及其發(fā)展與演變。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冷戰(zhàn)時期的美蘇關系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條)

 
 

  •      在討論冷戰(zhàn)的起源時,無論是“正統(tǒng)派”還是形形色色的“修正派”,都試圖通過還原史實的辦法來說明美蘇(以及英國,甚至有的研究者把視野擴展到了歐洲和亞洲的其它國家,例如中國和朝鮮)對于冷戰(zhàn)所負的責任。
       這樣的研究是有益的。但是我不認為,純粹的歷史學研究能夠對國際關系理論,甚至在學科譜系中處于更高位階的政治學理論做出多大的貢獻。事實上我們也看到,無論是冷戰(zhàn)史研究中的哪一派,都不可能窮盡史料,也當然難以真實無誤地還原歷史(這可能是一個歷史哲學問題了)。
      
       實際上,在經典現實主義理論中,已經有比較完美的解釋。我們回顧一下《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史》中的描述:
       公元前434年,一個叫做埃皮達姆努斯的小城邦發(fā)生了內亂,民主派和寡頭政治的支持者們相互爭斗起來。令人始料不及的是,這場原本發(fā)生在希臘世界邊緣地帶的小規(guī)模的危機,緊接著引起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科西拉、科林斯、帕提地亞、墨加拉乃至雅典和斯巴達等城邦都先后卷入到紛爭中,最后竟愈演愈烈,蔓延成為持續(xù)二十多年的第二次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
       到底是什么導致了這場災難性的大戰(zhàn)呢?歷史學家修昔底德看得非常清楚,他在描述了發(fā)生在埃皮達姆努斯和科西拉等地的一系列事件之后告訴讀者,所有這些都不是戰(zhàn)爭的真正動因,使戰(zhàn)爭變得不可避免的是雅典力量的增長以及因此引起的斯巴達的恐懼。 也就是說,雅典為了確保自身的安全而竭力追求權力增長,但是它的行動使斯巴達深深感到不安,于是也要增強實力以制約雅典的力量。這樣,每一方都是完全理性的(沒有出現戰(zhàn)爭狂人或者極端的民眾情緒),都只是在努力確保自身的安全(雅典和斯巴達都認為停戰(zhàn)的局面有利,并不愿意卷入大規(guī)模戰(zhàn)爭當中),但最后的結局卻使得雙方都更加不安全。這樣的情形,也就是所謂的“安全困境”。
      
       假如我們把雅典和斯巴達分別換成美國和蘇聯,難道不是驚人地類似嗎?所以我覺得,冷戰(zhàn)起源的問題,對于現有的國際關系理論體系來說,可能不構成一個新問題。
      
       同樣地,基于上述的這種認識。我也不認為意識形態(tài)因素對于冷戰(zhàn)有多么重要。在一個全部由“最大利益追求者”組成的國際無政府社會,實際上與霍布斯筆下“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戰(zhàn)爭狀態(tài)”并無二致。此間不但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立法機關,也不存在任何具有強制力的司法與執(zhí)行機關,因此國際政治雖然不能說是“不道德”的,但任何理性的政治家所應當追求的都必須是國家的“自我保全”和權力的不斷擴充,而不是什么正義。
       還是舉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中的例子。當米洛斯島上的居民拒絕服從雅典人的統(tǒng)治時,力量強大的雅典人就宣稱,他們有權統(tǒng)治米洛斯人?!拔覀円螅毖诺淙苏f,“每一個民族應該根據其力量規(guī)定自己的威勢和權利……你們和我們都非常了解,整個人類,除了雙方力量相等時,是不存在什么要求正義的問題的,我們都很清楚……人類注定要由那些力量強大的民族來統(tǒng)治?!?換一句話說,“強大的就是正義的”。誰力量大,誰就擁有話語權。難道冷戰(zhàn)中的國際關系不是這樣的嗎??
      
       但是,堅持現實主義立場的同時,我在閱讀的過程中又逐漸意識到,還有一些過去注意不多的因素需要被考慮進去。比如,如何來理解“恐懼”?
       最近,在美國留學的朋友和我講,他剛剛聽了哈佛大學肯尼迪政治學院前院長、原美國國防部助理國防部長Joseph Nye的一個講座,主要是介紹他的新書,也就是進一步鼓吹他的Soft Power概念。這個朋友當時給他提問,說:如果美國的“自由、民主”也是Soft Power的組成部分的話,那么,承載言論自由的媒體應該是Soft Power的實施者。然而,美國媒體在中國問題上如此的不公正的報道,這將有損于美國的Soft Power,進一步有損于美國的霸權地位。(他提這個問題顯然是受到最近西藏事件的刺激)
       他沒有想到的是,Nye當時沒有直接回答他,而是給了他一個標準的現實主義回答:中美緊張關系的本質是Fear! (也就是說這個問題跟什么意識形態(tài)對立無關)
       Nye的這個回答,似乎又回到了修昔底德。他雖然是新自由主義的代表人物,可也不得不用現實主義的概念來點出問題的實質,這再次證明現實主義的強大解釋力。中國的快速崛起,西方是如此的Fear,這是個事實。但是,Fear what? 我認為,不是Fear中國的洲際導彈和核武器,也不是Fear充斥市場的“中國制造”。
       那么,恐懼什么呢?我認為,西方恐懼的是,中國的高速發(fā)展、中國獨特制度的旺盛生命力以及中國老百姓的富裕生活。這聽起來似乎有點荒誕,然而這可能恰恰是問題的實質——而且這可能也是理解冷戰(zhàn)的一個關鍵。
       這個結論和我一貫的現實主義立場有點不同,好像從現實主義開始轉變到自由主義甚至轉向建構主義。
       伯克在《美蘇爭霸的國內根源》中說,美蘇爭霸的國內根源,就是恐懼對方的體制以及國內人民對于自己國家體制的懷疑。伯克認為,這個懷疑就是生活水平。從結構現實主義的觀點看,伯克簡直就是胡說八道。但是蘇聯是怎么崩潰的呢?或者再往前看,上個世紀30年代大蕭條時代西方對蘇聯的崇拜,難道不正是這樣的理由嗎?
       所以牛軍教授在上課時提到,西方為了保衛(wèi)自己的“生活方式”而選擇與蘇聯對抗。這樣的觀點是極有見地的。這其實也說明,蘇聯的“生活方式”絕對不是一無是處,而是曾經擁有強大的生命力,能夠使西方對此產生恐懼。
       當年鄧小平推行改革開放政策的時候,西方學者曾經相當普遍地認為,中國根本不可能走向市場經濟,因為市場經濟將會瓦解共產黨統(tǒng)治的基礎。30年過去了,中共不但沒有被瓦解,反而在高速的經濟發(fā)展中,取得了更加鞏固的地位。中國的制度,也許大量學習了西方的資本主義制度,但是,它仍然是獨特的,與西方不同的,它的活力驚人。這樣的結果,是西方始料未及的。更可怕的是,這種高速發(fā)展的趨勢沒有停滯的跡象,如果按照這個速度發(fā)展下去,再由20年—30年的時間,中國實現工業(yè)化,中國社會的富裕程度將趕上西方國家的平均水平。
       這就是恐懼的真正根源。
       在我看來,東西方無不在進行著意識形態(tài)的“洗腦”,冷戰(zhàn)時代如此,今日亦如此。從“生活水平”“生活方式”或者上升到“制度優(yōu)越性”競爭的層面來解釋,可能會使我們對冷戰(zhàn)的認識更加深刻。我們佩服修昔底德對“恐懼”的發(fā)現,但是,我們也應該豐富對“恐懼”的理解。
      
  •   中國在國際上還是給人不理性及橫蠻的感覺,因為缺少了對環(huán)境 法律與禮節(jié)的尊重。與大陸朋友的討論里,包括我自己受過一流大學教育的親人,不能先定是非而后分親疏。所有討論到后來只變成愛不愛國及為不為國犧牲的評價。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