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1998-08 出版社:廣東人民出版社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內容筒介
《中藥臨床應用(修訂本)》是由中山醫(yī)科
大學專家編著的一本按中西醫(yī)結合的觀點和方
法介紹中藥臨床應用知識的書籍。全書共收載
中藥560種,方劑和成藥制劑760個。對每種
中藥,除介紹其有效成分及藥理作用外,還詳
細介紹了臨床使用的適應癥、療效、配伍、注
意事項、不良反應及防范、性能特點(與近似
藥比較,以及可能的替代藥)。該書內容較新
穎實用,敘述深入具體。全書約56萬字,分
18章,每章末附文獻索引,書末附隨證用藥參
考、藥名、方劑名稱等索引??勺鳛橹形麽t(yī)醫(yī)
務人員在醫(yī)療實踐中案頭常備的一本實用的中
藥參考書,也可供醫(yī)學生及廣大中醫(yī)藥愛好者
和其他讀者閱讀參考。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卓大宏 中山醫(yī)科大學教授,醫(yī)學專家。長期從事中西醫(yī)結
合醫(yī)療康復及研究工作,與名老中醫(yī)合作,以現(xiàn)代科學知識和方
法整理中醫(yī)中藥理論和經驗。70年代曾在《新醫(yī)學》雜志主持
中西醫(yī)結合講座專欄,參與編寫或主編《中醫(yī)基本理論》、《中藥
臨床應用》、《中醫(yī)方劑新解》等系列專題講座,后補充修訂成冊
出版,即廣東人民出版社1972年出版的《中醫(yī)基本理論》、1975
年出版的《中藥臨床應用》(第1版)及廣東科技出版社1981年
出版的《中醫(yī)方劑選講》。
現(xiàn)為中國中醫(yī)藥學會中醫(yī)康復分會顧問、廣東省中醫(yī)藥學會
常務理事。在康復醫(yī)學方面,任中國康復醫(yī)學會副會長、中國殘
疾人康復協(xié)會副理事長。
曾多次出訪美、加、歐洲、日本、澳洲、新西蘭、菲律賓、
韓國、非洲等地講學,介紹中西醫(yī)結合醫(yī)療康復理論及經驗,在
國內外專業(yè)雜志上發(fā)表這一領域的論文50余篇。在國際學術界
任職方面,現(xiàn)任世界衛(wèi)生組織康復專家咨詢團專家、世界衛(wèi)生組
織康復合作中心主任、康復國際亞太區(qū)醫(yī)學委員會主席、國際康
復醫(yī)學會委員。
其學術成就及事跡(包括中西醫(yī)結合方面的成就和事跡)已
被收入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的《國際知識界名人錄》(第10
版,1993)、《國際傳記辭典》(第23版,1995),日本出版的
《現(xiàn)代中國針灸、手法治療、氣功醫(yī)學100名人》(1989),以及
我國出版的《二十世紀中國醫(yī)學首創(chuàng)者大辭典》等書籍中。
余斌杰 中山醫(yī)科大學中西醫(yī)結合專家,內科學教授、博士
生導師、內科學教研室主任導師。
羅致強 中山醫(yī)科大學中西醫(yī)結合專家,中醫(yī)學教授、中醫(yī)
學教研室主任導師、廣東省中醫(yī)藥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中醫(yī)藥學
會眩暈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委員。
鄭國柱 中山醫(yī)科大學中西醫(yī)結合專家,外科學教授。
書籍目錄
目錄
再版序言
走中西醫(yī)結合的道路,提高中藥臨床應用的水平
(第一版代序)
第一章 解表藥
一、辛溫解表藥
1.麻黃
2.桂枝
3.紫蘇葉(附:紫蘇梗)
4.荊芥
5.防風
6.羌活
7.藁本
8.白芷
9.細辛
10.生姜
11.蔥白
12.香薷
13.蕪荽
14.西河柳
15.辛夷花
二、辛涼解表藥
1.薄荷
2.牛蒡子
3.蟬蛻
4.桑葉
5.菊花
6.野菊花
7.蔓荊子
8.淡豆豉
9.浮萍
10.木賊
11.谷精草
12.葛根
13.柴胡
14.升麻
第二章 瀉下藥
一、攻下藥
1.大黃
2.芒硝
3.番瀉葉
4.蘆薈
二、潤下藥
1.火麻仁
2.郁李仁
三、峻下逐水藥
1.牽牛子
2.甘遂
3.蕪花
4.大戟(附:紅芽大戟)
5.商陸(附:廣東商陸)
6.續(xù)隨子
7.葶藶子
第三章 清熱藥
一、清熱瀉火藥
1.石膏
2.知母
3.天花粉
4.梔子
5.談竹葉(附:竹葉卷心)
6.夏枯草
7. 寒水石
8.蓮心
9.蘆根
10.決明子
11.青葙子
12.密蒙花
13.熊膽
14.蕤仁肉
15.青天葵
二、清熱涼血藥
1.牛角(附:犀角)
2.生地黃
3.玄參
4.牡丹皮
5.紫草
6.地骨皮
7.白薇
8銀柴胡
三、清熱燥濕藥
1.黃芩
2.黃連
3.黃柏
4.龍膽草
5.苦參
6.秦皮
7.胡黃連
四、清熱解毒藥
1.金銀花(附:銀花藤)
2.連翹(附:連翹心)
3.大青葉(附:青黛)
4.板藍根
5.蒲公英
6.紫花地丁
7.敗醬草
8.魚腥草
9.金沙藤(附:海金沙)
10.穿心蓮
11.白花蛇舌草
12.地膽頭(附:白花地膽頭)
13.白頭翁
14.鴉膽子
15.馬齒莧
16.白鮮皮
17.土茯苓(附:?莫)
18.貫眾
19.馬勃
20.山豆根
21.北豆根
22.射干
23.土牛膝
24.草河車
25.金果欖
26.漏蘆
27.彭魚鰓
五、清熱解暑藥
1.荷葉
2.綠豆
3.西瓜(附:西瓜皮)
4.扁豆(附:扁豆花、扁豆衣、南豆花)
5.豆卷
6.青蒿
第四章 利水滲濕藥
1.獲苓(附:赤茯苓、茯神、茯苓皮)
2.豬苓
3.澤瀉
4.茵陳蒿
5.廣防己
6.漢防己
7.滑石
8.薏苡仁
9.冬瓜仁(附:冬瓜皮)
10.木通
11.通草
12.燈心草
13.瞿麥
14.地膚子
15.?蓄
16.石葦
17.車前子(附:車前草)
18.冬葵子
19.萆?
20.金錢草
21.赤小豆
22.半邊蓮
23.玉米須
24.澤漆
25.魚腦石
第五章 祛風濕藥
1.獨活
2.秦艽
3.威靈仙
4.海桐皮
5.木瓜
6.蠶砂
7.五加皮
8.蒼耳子
9.桑枝
10.?薟草
11.絡石藤
12.石楠藤
13.海風藤
14.清風藤
15.千年健
16.鹿銜草
17.徐長卿
18.狗骨膠(附:人工虎骨)
19.白花蛇
20.烏梢蛇
21.蛇蛻
22.半楓荷
23.寬筋藤
24.松節(jié)
25.丁公藤
第六章 溫里祛寒藥
1.附子(附:烏頭)
2.干姜(附:炮姜)
3.肉桂
4.吳茱萸
5.花椒(附:椒目)
6.丁香
7.小茴香
8.高良姜
9.豆鼓姜(附:畢澄茄)
10.蓽菱
11.胡椒
第七章 芳香化濕藥
1.廣藿香
2.佩蘭
3.厚樸(附:厚樸花)
4.蒼術
5.豆蔻(附:豆蔻殼、豆蔻花)
6.草豆蔻
7.草果
8.砂仁(附:砂仁殼)
第八章 理氣藥
1陳皮(附:橘紅、橘絡、橘核、橘葉、橙皮)
2.青皮
3.大腹皮
4.枳實(附:枳殼)
5.香附
6.木香
7.烏藥
8.沉香
9.檀香
10.薤白
11.佛手(附:佛手花 香橡皮)
12.素馨花
13.玫瑰花
14.川楝子
15.荔枝核(附:荔枝肉)
16.柿蒂(附:柿霜餅)
17.救必應
18.兩面針
第九章 理血藥
一、止血藥
1.蒲黃
2.三七
3.白及
4.大薊(附:小薊)
5.地榆
6.槐花米
7.槐角
8.茜草根
9.側柏葉
10.艾葉
11.降香
12.藕節(jié)
13.蓮房
14.陳棕炭
15.花蕊石
16.紫珠草
17.白茅根(附:白茅花)
18.牛角腮
19.仙鶴草
二、活血藥
1.川芎
2.丹參
3.雞血藤
4.毛冬青
5.延胡索
6.郁金
7.姜黃
8.益母草(附:茺蔚子)
9.澤蘭
10.凌霄花
11.月季花
12.臘梅花
13.絲瓜絡
14.赤芍
15.桃仁
16.紅花(附:藏紅花)
17.莪術
18.三棱
19.乳香
20.沒藥
21.白膠香
22.牛膝
23.王不留行
24.路路通
25.劉寄奴
26.落得打
27.自然銅
28.血竭
29.蘇木
30.急性子(附:鳳仙花)
31.瓦楞子
32.穿山甲
33.水蛭
34.土鱉蟲
35.山羊血
36.鐵包金
37.穿破石
第十章 補養(yǎng)藥
一、補氣藥
1.人參(附:人參蘆 人參葉、人參子)
2.黨參
3.太子參
4.黃芪
5.山藥
6.白術
7.大棗
8.甘草
9.黃精
10.飴糖
11.四葉參
12.靈芝
13.刺五加
二、補陽藥
1.鹿茸(附:鹿角 鹿角膠 鹿角霜)
2.蛤蚧
3.冬蟲夏草
4.肉蓯蓉
5.鎖陽
6.淫羊藿
7.巴戟天
8.胡蘆巴
9.核桃仁
10.補骨脂
11.益智仁
12.仙茅
13.杜仲
14.狗脊
15.續(xù)斷
16.骨碎補
17.菟絲子
18.沙苑子
19.紫河車
20.韭子
21.海狗腎(附:羊腎 狗腎)
22.陽起石
23.鵝管石
24.海龍
25.海馬
三、補血藥
1.熟地黃
2.何首烏
3.當歸
4.白芍
5.阿膠
6.枸札子
7.桑椹
8.龍眼肉
四、補陰藥
1.沙參(附:南沙參)
2.西洋參
3.天門冬
4.麥門冬
5.石斛
6.玉竹
7.百合
8.桑寄生
9.槲寄生
10.旱蓮草
11.女貞子(附:女貞葉)
12.黑芝麻
13.烏豆(附:烏豆衣)
14.龜板(附:龜板膠)
15.鱉甲(附:鱉甲膠)
16.白木耳
17.魚膘膠
第十一章 固澀藥
1.山萸肉
2.五味子(附:南五味子)
3.烏梅
4.赤石脂
5.訶子(附:西藏青果)
6.肉豆蔻
7.罌粟殼
8.石榴皮(附:石榴根皮)
9.蓮子(附:蓮須 石蓮子)
10.芡實
11.金櫻子(附:金櫻根)
12.覆盆子
13.五倍子
14.銀杏(附:銀杏葉)
15.浮小麥
16.麻黃根
17.糯稻根
18.烏賊骨
19.桑螵蛸
20.刺猬皮
第十二章 安神藥
一、重鎮(zhèn)安神藥
1.龍骨(附:龍齒)
2.牡蠣(附:牡蠣肉)
3.磁石
4.朱砂
5.珍珠(附:珍珠母)
6.珊瑚
7.紫石英
8.琥珀
9.代赭石
二、養(yǎng)心安神藥
1.酸棗仁
2.柏子仁
3.遠志(附:小草)
4.合歡皮(附:合歡花)
5.夜交藤
第十三章 芳香開竅藥
1.麝香
2.蘇合香
3.安息香
4.冰片
5.菖蒲
6.牛黃(附:人工牛黃)
第十四章 熄風鎮(zhèn)痙藥
1.羚羊角(附:黃羊角 綿羊角)
2.鉤藤
3.天麻
4.白蒺藜
5.石決明(附:鮑魚)
6.淡菜
7.玳瑁
8.地龍
9.全蝎
10.蜈蚣
11.僵蠶(附:僵蛹)
第十五章 化痰止咳藥
一、清化熱痰藥
1.前胡
2.川貝母
3.浙貝母
4.瓜蔞子(附:瓜萎皮、全瓜蔞)
5.天竺黃
6.竹瀝
7.竹茹
8.浮海石
9.海蛤殼(附:文蛤)
10.昆布
11.海藻
12.海蜇
13.荸薺
14.胖大海
15.羅漢果(附:羅漢果葉)
16.礞石
17.海底椰
18.海底柏
19.屈頭雞
20.咸竹蜂
21.風栗殼
二、溫化寒痰藥
1.半夏
2.天南星
3.白附子
4.旋復花(附:金沸草)
5.白前
6.白芥子
7.桔梗
8.皂角(附:皂角刺)
三、止咳平喘藥
1.杏仁(附:甜杏仁)
2.紫菀
3.款冬花
4.蘇子
5.批杷葉
6.百部
7.桑白皮
8.馬兜鈴(附:天仙藤)
9.木蝴蝶
10.明黨參
第十六章 消導藥
1.山楂
2.麥芽
3.谷芽
4.神曲
5.雞內金(附:鴨內金)
6.萊菔子
7.布渣葉
第十七章 驅蟲藥
1.使君子
2.苦楝皮
3.榧子
4.鶴虱
5.雷丸
6.蕪荑
7.檳榔
8.綿馬貫眾
9.南瓜子
10.大蒜
第十八章 外用藥
1.明礬
2.爐甘石
3.硼砂
4.無名異
5.蛇床子
6.馬錢子
7.兒茶
8.山慈菇
9.樟腦
10.蟾酥(附:蟾蜍)
11.露蜂房
12.木鱉子
附錄一 補遺中草藥名錄
附錄二 隨證用藥參考
附錄三 部分常見疾病(西醫(yī)診斷、中醫(yī)辨證)
參考用方舉例
附錄四 中文藥名索引
附錄五 拉丁學名索引
附錄六 方劑 制劑索引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