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1-5-1 出版社:人民教育 作者:高覺敷 頁數:479 字數:37600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共分十七章,其內容包括十七世紀至十九世紀英國和法國的哲學心理學思想;十七世紀至十九世紀德國的哲學心理學思想;十九世紀的生理心理學;實驗心理學的誕生和馮特的貢獻等等,就西方近代心理學的發(fā)展歷史作了綜述。 本書內容全面,條理清晰,結構合理。具有融科學性、系統性、理論性及史料性為一體的特點,可供相關人士閱讀參考。
作者簡介
高覺敷(1896-1993),中國現代心理學家、心理學史家。又名高桌。1896年11月6日生于浙江省溫州市。早年就學于北京高等師范學校和香港大學教育系,畢業(yè)后在上海暨南學校教授心理學。1926年起任上海商務印書館哲學教育部編輯、主任編輯,1930年與唐鉞合編《教育大辭典》。1933年轉任廣東襄勤大學教育系主任和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心理學部主任。1940任國立師范學院教育系主任。1926-1946年間,主要致力于西方現代心理學流派的研究與翻譯。對中西心理學學術交流作出了貢獻。1955年曾任南京師范學院副院長。1959-1964年,以辯證唯物論為指導思想編著《心理學史講義》(包括中國、西方和蘇聯心理學史)。他還重視對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的研究,發(fā)表的論文有《王夫之論人性》(1962)等。1978年,曾任中國心理學會副理事長。又擔任教育部主辦的全國統編教材《心理學史》(包括中國和西方心理學史數冊)主編。學術專著有:《現代心理學》(1935)、《群眾心理學》(1934)、《心理學名人傳》(1933)、《教育心理學》(1946);在刊物上發(fā)表評價w·麥獨孤、行為主義、格式塔和精神分析等學派的文章約100篇。主要論著有:E·G·波林的《實驗心理學史》、S·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論新編》。K·科夫卡的《心之發(fā)展》、W·克勒的《格式塔心理學》等。近年撰編和主編的著作有:《西方近代心理學史》(1982主編)、《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研究》(論文集)(1983,與潘菽主編)、《中國心理學史》(1985主編)、《高覺敷心理學論文選》(1986)、《西方心理學的新發(fā)展》(1989重編);論文主要有:《心理學的歷史經驗教訓》(1979)、《我的五十多年的心理學工作的回憶》(1980)、《西方近代心理學史的總結與展望》(1981)、《評西方心理學史的時代精神說》(1983)?! ≈饕鳎骸督逃筠o典》 《心理學史講義》 《心理學史》(包括中國和西方心理學史數冊) 《現代心理學》《群眾心理學》《心理學名人傳》《教育心理學》w·麥獨孤《實驗心理學史》《精神分析引論新編》《心之發(fā)展》《格式塔心理學》《西方近代心理學史》《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研究》《中國心理學史》《高覺敷心理學論文選》 《西方心理學的新發(fā)展》
書籍目錄
緒 論第一章 十七世紀至十九世紀英國和法國的哲學心理學思想第二章 十七世紀至十九世紀德國的哲學心理學思想第三章 十九世紀的生理心理學第四章 實驗心理學的誕生和馮特的貢獻第五章 與馮特同時代的德國心理學家第六章 意動心理學第七章 進化論及其對心理學的影響第八章 構造主義和機能主義第九章 哥倫比亞的機能心理學第十章 麥獨孤的策動心理學第十一章 行為主義第十二章 新行為主義第十三章 格式塔心理學第十四章 勒溫的拓撲心理學第十五章 精神分析第十六章 新精神分析第十七章 日內瓦學派總結與展望編后記人名索引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第一章 十七世紀至十九世紀英國和法國的哲學心理學思想近代哲學心理學思想是傳統科學心理學的一部分來源。本書前兩章,將專門對近代哲學心理學思想作一概述。第一章主要介紹英、法兩國經驗主義心理學思想(也包括聯想主義和感覺主義心理學在內),第二章則主要介紹德國理性主義心理學思想。第一節(jié)十七世紀至十九世紀英國和法國的哲學心理學思想的歷史背景17世紀至19世紀的英國和法國,是推翻封建主義制度,逐步確立資本主義統治的時期。在這一時期里,經濟上,首先是英國,后來是法國,封建生產關系逐漸解體,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逐步確立,資產階級逐漸掌握了國內外貿易和國民經濟的命脈。政治上,英國通過17世紀的革命,法國通過18世紀的革命,新興的資產階級先后從封建主手中奪取了政權,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隨之,兩國社會的基本矛盾由封建主同資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的矛盾,開始轉變?yōu)樾碌馁Y產階級統治者同廣大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矛盾。科學上,在資本主義生產發(fā)展的需要和反對宗教神學斗爭的推動下,自然科學有了長足的進步。開始形成為獨立的科學部門的一些分支,如生理學、解剖學和醫(yī)學,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特別是力學、數學和天文學,獲得了巨大的成就。這些科學成果促進了人的思想解放,為近代唯物主義批判封建神學和經院哲學提供了科學依據。柏拉圖又認為靈魂是與理性不可分割的。當神創(chuàng)造世界時,神“便把理性放到靈魂里邊去,把靈魂放到身體里邊去”。所以,理念不是外在世界的反映,而是外在世界的根源。不是萬物產生了理念,而是理念產生了萬物。學習是把生而具有的理念從靈魂深處挖掘出來或回憶出來的一種過程。所以學習就是回憶。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反對柏拉圖的理念論,以為理念不是萬物的根源。盡管沒有萬物的理念,萬物還是會有的;沒有蘇格拉底這個理念的存在,蘇格拉底其人還是會出現的。他提出了四因論。他把事物的原因分為四種,即質料因、形式因、動力因和目的因。質料因是事物所由形成的原料,如銅像的銅,銀盤的銀。形式因是事物的形式,因為每一事物都是以一定的形式出現的。動力因是事物變化的最初源泉,“制造者是制造品的原因”。目的因是事物終極的原因,例如散步為了健康,健康是散步的目的因。亞里士多德以為質料是消極的、被動的,形式是積極的、主動的;形式被視為事物之能動的本質。譬如,建筑家建筑房屋需要一個藍圖,證明了形式先于質料。但自然界的形成與此不同。亞里士多德擴大了形式的作用,似乎在自然現象中,形式這個能動的本原先于質料這個消極的本原。這便導致了亞里士多德的所謂“形式的形式”成為宇宙變化的第一動力。因此,他否定了理念,卻又引進來與理念相同的“形式的形式”。
編輯推薦
《西方近代心理學史》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