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大師的17則智慧

出版社:大千出版社  作者:陳平坤 著  頁數(shù):468  

前言

  推薦序當代臺灣禪學(xué)名家楊惠南專文推薦楊惠南  許多讀者都知道下面這則出自《六祖壇經(jīng)》的故事,而從這則故事可以看出惠能融和「般若空」和「佛性有」的事實:  惠能即會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jīng)》。至「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祖知悟本性,謂惠能曰:「不識本心,學(xué)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梗ā读鎵?jīng)˙行由品》)  在這則惠能開悟的故事當中,五祖弘忍為惠能宣講的是《金剛經(jīng)》,它是《般若經(jīng)》的一種,而所宣說的,自然是「萬法皆空」。然而,惠能悟入的,卻是「自性能生萬法」這類與「佛性有」相關(guān)的思想。而弘忍所讚嘆的,也是「見自本性(佛性)」的「佛性有」。「般若空」與「佛性有」被惠能(和弘忍)巧妙地調(diào)和在一起了?! ∈聦嵣?,禪宗原本就有兩個思想傳承:初祖菩提達摩到四祖道信之間,以四卷本《楞伽經(jīng)》為「心印」;五祖弘忍後,改以《金剛經(jīng)》作為「心印」。這點,宋?蔣之奇〈楞伽阿跋多羅寶經(jīng)序〉說得很清楚:「昔達摩西來,既已傳心印於二祖,且云:『吾有《楞伽經(jīng)》四卷,亦用付汝。……』……至五祖,始易以《金剛經(jīng)》傳授?!埂督饎偨?jīng)》談的是「般若空」,而四卷《楞伽》談的則是「佛性」(如來藏)。惠能融和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思想,想來是有跡可尋的?! ∪欢档米⒁獾氖牵夯菽艿娜诤习闳襞c佛性,並不是採取一視同仁的平等態(tài)度,而是以佛性吸收般若思想,把般若空神不知、鬼不覺地化為佛性有。這可以從下面這段《壇經(jīng)?定慧品》的引文看出來:  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於世間善惡好醜,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並將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xù)不斷,名為繫縛。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钫?,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 ∑渲校笩o念」和「無相」肯定是般若空的思想;「真如本性」肯定是佛性有的思想。而「無住」,則介於二者之間。若說「念念之中,不思前境」,則是般若空的思想;若說「念者,念真如本性」乃至「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這是佛性的思想;若是「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則屬般若空的範圍。因此,「無住」是一個融和般若與佛性的綜合性概念。  拙作〈《壇經(jīng)》中之「自性」的意含〉(收錄於拙著《禪史與禪思》,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初版,頁208?229),曾以下面的圖表,說明《壇經(jīng)》中所說佛性與般若之間的從屬關(guān)係:拙作並進一步從這個圖表歸納出兩點結(jié)論:  (1)心念與萬相都由自性(如來藏)所生,因此都是本性清淨的;  (2)因為心念與萬相本淨,所以應(yīng)該無住,亦即應(yīng)該無念和無相?! ≡谶@?,我們看到了佛性(自性、如來藏)與般若空(無住、無念、無相)之間的關(guān)係,並非平等的關(guān)係,而是從屬的關(guān)係。換句話說,一方面自性是萬法的根源,因此也是能夠開發(fā)無住、無念、無相之般若潛能的根源。(《壇經(jīng)?般若品》所謂「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及至「須假大善知識,示導(dǎo)見性」。)無住乃至無相的般若空,不過是從屬於自性(佛性)的概念而已。另一方面,無住乃至無相的般若空,只是實踐上的手段,而非目的。禪修的目的是在頓悟自性──所謂「見性成佛」。就這個意義而言,佛性為主,般若只是修行(實踐)上的方便手段而已。般若空被佛性有所吸入,消沉在佛性的大海當中了。就這點來說,惠能並沒有超越天臺和華嚴的高僧們。他們都一樣,選擇中國人喜歡的佛性,相反地,揚棄中國人(也許是所有凡夫)所疑懼的般若;因為唯有如此,才能完成印度佛教的本土化工程?! 』菽芏U的本土化工程具有鬼斧神工之妙,但這也意味惠能本人並不一定意識到他自己的所作所為,是一種劃時代的、革命性的本土化工程?;菽芏U本土化的清晰意識,也許要由學(xué)者的專心研究才能完成。陳平坤先生的大作──《慧能禪法之般若與佛性》,即是站在學(xué)者的研究角度,來看惠能禪如何調(diào)和「般若空」與「佛性有」?;菽芏U的本土化工程,並非一人一日、或一宗一派所能完成;這點已在前文有所論及,但卻著重禪門之外的一些高僧大德,例如牟融、智顗、法藏、澄觀等人的本土化工程。陳先生的大作,則直接從菩提達摩的禪法談起,一路說到四祖道信和五祖弘忍。四祖以前,偏重在四卷《楞伽》的教學(xué),因而也許談不上有什麼調(diào)和般若與佛性的工程。(陳先生的大作當中,曾零星論及初祖達摩至三祖僧璨的禪法,也存在著若干般若空的思想。這點,印順法師的《中國禪宗史》也曾有相同的觀點。但畢竟這些般若空的思想,只是鳳毛麟角而已。)般若與佛性的調(diào)和工程,明顯開始於四祖道信。他的禪法當中引進了《文殊說般若經(jīng)》;經(jīng)中,除了含有「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這種念佛三昧(一行三昧)的禪法之外,還有濃厚的般若空思想,例如:「如是入一行三昧者,盡知恆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因此,道信所開創(chuàng)出來的禪法特色是:「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梗ǖ佬拧度氲酪奖汩T》。)乃至「看心、看淨」。(詳見前揭書。)  到了五祖弘忍,除了繼承道信的念佛禪,提倡「急速念佛名,令淨心」(《傳法寶紀》對弘忍禪法的描述)之外,還改以《金剛般若》作為「心印」,進一步在四卷《楞伽經(jīng)》的佛性思想上,引入般若空的思想。這也因而開啟惠能禪法的本土化工程。這些前因後果,讀者都可以在本書第三章中詳細讀到。至於第二章,陳先生是從闡述般若空和佛性有的佛典當中,歸納出其中的思想特質(zhì),而為後面幾章的調(diào)和工程,打下堅固的理論基礎(chǔ)。  陳先生大作的最中心章節(jié)是第四、五章。第四章的內(nèi)容,著重在客觀地分析惠能禪的特質(zhì);陳先生的結(jié)論則是:惠能禪是一種「實存式思惟」,亦即透過「無念行」(般若空),以悟見「自性」(佛性)本體。而在第五章,陳先生則把研究中心,集中在惠能禪如何調(diào)和般若空和佛性有的本土化工程之上。結(jié)果,陳先生發(fā)現(xiàn):不管是在「教理」或「宗行」這兩個層次之上,亦即,不管是在理論或?qū)嵺`這兩個層次之上,惠能禪都具有會通般若和佛性的特質(zhì)?! £惼嚼は壬俏叶嗄昵凹嫒戊度A梵大學(xué)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的學(xué)生,鑽研禪學(xué)已有十年之久?!痘勰芏U法之般若與佛性》一書,即是改寫自當時的碩士論文。筆者忝為指導(dǎo)老師,特別為陳先生對於學(xué)術(shù)研究的奉獻與執(zhí)著,致上敬意;也與有榮焉地為這本即將出版的好書,寫下以上的一些話。

內(nèi)容概要

  聖嚴法師說:六祖慧能大師的知識程度並不高,但他是成就最高的禪師。(強調(diào)句)  為什麼知識程度不高的人,會有洞見世情的智慧,自在無礙?  為什麼六祖大師的影響力歷經(jīng)千百餘年,不衰反盛?  在這經(jīng)濟衰退的時代,世局混亂,有多少聰明人反被聰明誤,六祖大師的智慧給予人們什麼啟發(fā)?  本書以慧能的禪教思想為研究對象之中心,旨在從事將《壇經(jīng)》所載慧能禪教的主要觀念及實踐方法,置諸「般若」與「佛性」兩大佛法教說系統(tǒng)相互比較的問題思維脈絡(luò)底下,來探論其中義蘊的研究工作;而其基本目的,在於闡論慧能禪教具有會通般若教說與佛性教說的確實內(nèi)容及意義。緣於此一基本目的,以及解釋自心:「中華禪教思想的根本內(nèi)涵,究竟是傾向於般若教說,抑或是佛性教說」的疑滯,本論文乃首先展開「般若教說與佛性教說的基本性格為何」之追問,而在獲致對其確定內(nèi)涵的理解與掌握之後,本書接著以析論《壇經(jīng)》禪教思想要義所得之研究成果,試圖發(fā)明慧能禪教中所含哲學(xué)暨歷史的雙重意蘊?! ∑溟g,為要具體掌握慧能禪教得以現(xiàn)出本論文所說之內(nèi)涵和樣貌的根由,本書遂不僅針對自達摩至慧能為止的初期禪宗,從事闡明其教說意旨的簡要論述;並且,還更探問了慧能的禪教思想裡,是否另有遠為深層的奠基性觀念?亦即循此雙重的思維脈絡(luò),本書於是能夠分析與抉擇出那內(nèi)含於慧能禪教思想中的「會通」性格,以及其他觀念特色;同時,又對此一「會通」性格和其他特色得以形著的精神動力和義理根據(jù),也能有所論明。本書研撰者藉由進行這種哲理思考與研究的工作嘗試,從慧能對禪教法義的開示之中,也學(xué)得了面對一個具有價值理想與實踐活動之設(shè)定的教說思想,一種可更相應(yīng)理解其觀念義涵的思維方式和基本學(xué)術(shù)態(tài)度。

作者簡介

  陳平坤  1969年出生,臺灣省?彰化縣人,臺中一中、臺灣大學(xué)中國文學(xué)系、華梵大學(xué)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畢,臺大哲學(xué)系博士生?,F(xiàn)職世新大學(xué)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1997年當選華梵大學(xué)優(yōu)秀青年。獲獎作品:《論慧能會通般若與佛性的頓教禪法——「壇經(jīng)」禪教思想探義》碩士論文,榮獲中華佛學(xué)研究所第十二屆博碩士學(xué)術(shù)論文獎、《談佛教在臺灣社會的角色功能及影響力》,榮獲「慈濟佛學(xué)論文獎」、《涅槃之研究——以漢譯「阿含」經(jīng)教為範圍》,榮獲「中華慧炬佛學(xué)會佛學(xué)論文獎」、〈《大圓滿禪定休息(一)、(二)》研究心得〉,榮獲「中華慧炬佛學(xué)會佛學(xué)論文獎」、〈夢幻老人著述《一條妙修行路》讀後感〉,榮獲「中華慧炬佛學(xué)會佛學(xué)論文獎」、〈《入中論講記》讀後感〉,榮獲「中華慧炬佛學(xué)會佛學(xué)論文獎」、《臨濟義玄與洞山良價的禪教思想——以兩者的「共識」為討論重心》,榮獲「92年度悲廣文教基金會佛學(xué)論文獎」、〈「三智一心中得」論釋——《大智度論》義與天臺宗義〉,曾獲「93年度華嚴蓮社大專學(xué)生佛學(xué)論文獎」、〈《佛教的生命觀與宇宙論》研究心得〉,曾獲「中華慧炬佛學(xué)會佛學(xué)論文獎」。

編輯推薦

    一位不世出的的偉大禪師,以菩提般若之智,闡發(fā)獦獠身內(nèi)的如來寶藏。他所留傳下來的經(jīng)典──《六祖檀經(jīng)》,錢穆將之與《論語》、《孟子》鼎足而三,並列為探索中國文化的必讀經(jīng)典?! ”緯驹凇羔嵩O(shè)」(meta-)研究之立場,嘗試將六祖慧能在《壇經(jīng)》中所開示的頓教禪法,置諸「般若性空」與「佛性真常」兩大教說系統(tǒng)之下,以探討其所含的「會通」意義,同時論述它的主要義理內(nèi)涵暨教學(xué)特色。書中對於慧能禪法的主要思想觀念、以及它的基本實踐方法,譬如:「識心見性」、「一行三昧」,和「無念」、「無相」、「無住」,乃至「頓悟頓修」等等,莫不做出一定清晰的論釋。而面對中華禪教之核心意旨,究竟是傾向於般若思想、抑或是佛性教說:這一緊要疑慮,書中也有相當明確的解答。因此,透過參閱本書,讀者不僅能夠掌握「般若」與「佛性」兩大教說的義理性格,以及明瞭初期禪宗所尚之「修心」功夫傳統(tǒng),同時更能了解慧能如何得把一切法義,收攝於踐行「見性成佛道」之智慧活動,而予以實存呈顯、自在表述的精神主軸,以致建立起「迷即為眾生,悟即為佛」的「實存心性論」型態(tài)之頓教禪法。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