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帛書校注

出版時間:2002-5  出版社:學林出版社  作者:徐志鈞  頁數:284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是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老子帛書乙本的校注本。乙本缺損的文字主要用甲本補上。對老子帛書的研究,主要從兩個方面展開,一是歷史學的角度,一是先秦文獻訓詁。歷史學的角度,包括一方面從原始社會研究即文化人類學;另一方面從先秦史學的研究來對《老子》這部中國最古的私家著作的思想加以闡述。因為對人文科學,諸如哲學、文學、藝術等等的研究都離不開歷史學的幫助。史學研究的成果可使對《老子》的解釋落到實處,不作虛玄之談。為使老子帛書獲得正確的文字理解,又必須從先秦文獻出發(fā),在訓詁的基礎上進行解釋。

作者簡介

  老子,姓李,名耳,謚曰聃,字伯陽,楚國苦縣(今鹿邑縣)人。約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 間曾做過周朝的守藏史。古代偉大思想家,所撰述的《道德經》開創(chuàng)了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先河。劉志均校注。

書籍目錄

前言
正文










十一
十二
……
本書引用參考書目

章節(jié)摘錄

  氏族社會成員只有氏族觀念,沒有個人觀念。所以充滿了友愛精神,孤、寡是氏族特別加以溫恤的人們。這種風俗到了文明社會,還曲折地反映在由氏族首領演變而來的統(tǒng)治者身上。  首領因個人地位的上升而與整個氏族對立。在社會分化的初期,統(tǒng)治者借助孤、寡、不棄這些稱呼來獲取被統(tǒng)治者的好感,同時借此從群體中分離出來,顯示自己與群體的不同。隨著歲月  的流逝,這些名詞已完全失去了最初的意義而變?yōu)橐环N謙稱。老子對這些稱呼從哲學高度來認識,即個人與社會,部分與整體的關系。老子的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對立的雙方相互依賴的思想貫穿于全篇。  另外,《淮南子·覽冥訓》:“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濫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于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惫糯裨捤f的女媧補天故事,說明在古人思想中天開裂、地傾圮是曾經有過的。古人至少用這種想象中的事實來解釋自然現象。在老子的思想中,他不再依賴神話而是用他所創(chuàng)造的哲學來解釋。這是一個進步,同時也可以看到老子哲學根植于那個時代所能有的文化遺產之中?!  拔舻靡徽摺贝砹死献铀枷胫懈爬系牟糠?。它可以追溯到中國原始民族對數的最初認識階段。“Omnibus ex nihilo ducendis sufficit unum.(只要有1,就能從中引出一切)然而不擁有抽象概念的原邏輯思維卻不是這樣行事。原邏輯思維不能清楚地把數與所數的物區(qū)別開來。這種思維由語言表現出的那個東西不是真正的數,而是‘數——總和’,它沒有從這些總和中預先分出單獨的1。要使這種思維能夠想象從1開始的、按正確序列排列的整數的算術序列,必須使它把數從其所表示的那些東西中分離出來,而這恰恰是它所辦不到的。相反的,它想象的是實體或客體的總和,這些總和是它按其性質及其數而得知的,數則是被感覺到和感知到的,而不是被抽象地想象的。”(《原始思維》187頁)《荀子·堯問》:“堯問于舜曰:‘我欲致天下,為之奈何?’對曰:‘執(zhí)一無失,行微無怠,忠信無勃,而天下自來。執(zhí)一如天地,行微如日月,忠誠盛于內,賁于外,形于四海,天下其在一隅邪!夫有何足致也!”這種把得到一就等于得到整個世界的思想傳衍下來,就醇化為最初的哲學思想。所以老子認為天、地、神、浴、侯王能賴以存在而不走向毀滅的基礎正是那渾然沌然的“一”?!   ″X鐘書云:“黑格爾曰矛盾乃一切事物之究竟動力與生機,曰辯證法可象以圓形,端末銜接,其往亦即其還,曰道真見諸反覆而返復。日思惟運行如圓之旋,數十百言均《老子》一句之衍義,亦如但丁詩所謂‘轉濁成靈,自身回旋?!薄?《管錐編》446頁)“反也者,道之動也?!鞭q證運動從來不是單向運動,而是雙向運動,既分裂又組合,既死亡又誕生,既創(chuàng)造又毀滅,既往又來,既一分為二又合二為一,既對立又統(tǒng)一等。雙向運動是同時進行的。這個“動”正是黑格爾所指出的“變”。“人們能認識到:有與無都只是沒有真理的抽象物,第一個真理只是變——這是人們在認識方面所得到的一個偉大的洞見。理智把二者孤立起來,認為單是一方即是真的和有效準的;與此相反,理性在他物中認識到此物,認識到在此物中包含著此物的對方——所以全、絕對應規(guī)定為變?!?《哲學史講演錄》卷一300頁)“對立物存在于同一東西中?!?同上)老子也體現了這個思想。只講分裂、斗爭、并吞等僅對事物的變化發(fā)展只作單向運動的描述是使辯證法陷入形而上學。在辯證的發(fā)展過程中,幼稚、柔嫩、弱小的事物,常常是充滿生命力的事物。老子時代,從生活的經驗中已總結出了這一點。故曰:“弱也者,道之用也?!薄  独献印繁酒謹惦m少,卻集中了古代辯證法的要義。首先,他指出了世界的本體是從無開始的,從無到有。從有產生整個世界。這與黑格爾所論從有開始正好相反,正是古代辯證法與現代辯證法的不同之處。其次,“反也者,道之動也?!狈捶抵芰鞑幌⒌难h(huán),正是黑格爾所認為的一種壞的循環(huán)。這里面不包含否定之否定的內容。所以極其容易陷入形而上學。近代打著辯證法旗號的機械唯物論正是如此。古代樸素的辯證法,它是建立在形式邏輯基礎上的。從現代辯證法的角度來理解占代的辯證法,正如站在高等數學的高度來理解初等數學中的自然數,那感覺是不同的?!   ∪绻軣o限地追索事物的本質特性,追索得越深,就離開所看到的表面現象越遠,以致相反。人們追求的目標常常與實際達到的目標背道而馳。所以哲學家所看到的,大成若缺,大盈若盜,大直如詘,大巧如拙,大贏如絀。它包含了人類干百年來無數重復認識所得到的經驗。認識事物越深刻,抽象的程度就越高,高而又高,以致離開了事物的具體形象?!痘茨献印さ缿枴罚骸扒啬鹿^伯樂日:‘子之年長矣。子姓有司使求馬者乎?’對曰:‘……臣有所與供儋纏采薪者九方堙,此其于馬,非臣之下也。請見之。’穆公見之,使之求馬。三月而反報  刁:‘已得馬矣。在于沙丘。’穆公日:‘何馬也?’對曰:‘牡而黃?!谷送≈?,牝而驪。穆公不說,召伯樂而問之曰:‘敗矣!子之所使求者,毛物、牝牡弗能知,又何馬之能知!’伯樂喟然大息曰:‘一至此乎!是乃其所以千萬臣而無數者也。若堙之所觀者,天機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內而忘其外,見其所見而不見其所不見,視其所視而遺其所不視。若彼之所相者,乃有貴乎馬者。’馬至,而果千里之馬。故老子曰:‘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人類一旦思維,就必然運用概念。隨著對世界認識的深化,回過來看已認識的事物,必然離開了感性的東西。認識似乎是從非感性的抽象開始,但這種認識決不是猜測、臆造,而是精神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更正確更深刻的反映。從這一角度來看老子的這一篇,就不僅是表面的深刻了。    當人類從遠古走來,進入文明社會時,他們會把原始社會的對鬼神的信仰帶到新的社會。原始的鬼神迷信就演變?yōu)樽诮堂孕拧!赌印っ鞴怼罚骸敖袢羰固煜轮速扇粜殴砩裰苜p賢而罰暴也,則夫天下豈亂哉?”三代以來,統(tǒng)治者的政治活動都涂上了濃厚的宗教鬼神色彩,極端重視鬼神的作用。一切人事活動中,無不有鬼神的參與?!肮使攀ネ踔翁煜乱玻时叵裙砩穸笕苏?,此也?!?《墨子·明鬼》)春秋時代人們仍然對鬼神極端信奉,祈求鬼神佑福。老子此篇即是說明道與鬼神之關系。他確立了道的不可動搖的君臨一切的地位。實際上充分發(fā)揮了周人祖先崇拜,敬天保命,唯德是輔的思想。在這個大前提下,老子并未對當時社會盛行的帶有宗教色彩的鬼神迷信予以否定。雖然道蒞天下,其鬼不神,然而圣人“亦弗傷也”,即圣人并未拋棄鬼神之說?!兑住び^》:“圣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闭谜f出了其中奧秘。馬基雅維里《君主論》稱:為君者不必信教,而不可不貌示篤信。因為有鬼神在精神上的制約,對君主和對臣民,都有了超法律的約束,對維護統(tǒng)治穩(wěn)定是十分重要的。這也就是西方社會贊成有一個好上帝的緣故。老子所說“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闭堑谰R天下,鬼神之設不唯不會妨礙道的運作,相反,無論在精神上還是物質上“德”得到了雙重的體現,也就是“交歸焉”。老子針對當時統(tǒng)治者的神鬼思想,把它納入了道、德決定論的范疇。不但對當時統(tǒng)治者有教訓意義,同時也是對自自的治國理論的補充。鬼神之設,已降為輔佐手段。這決定了二千年來中國社會精神統(tǒng)治的模式?! ×硗猓爸未髧?,若亨小鮮”是從無為而治出發(fā)的。它體現了一種普遍而成功的治國原則。美國亨利·大衛(wèi)索羅的《不服從論》的刊頭詞是:“最好的政府是根本不管事的政府。”一九八八年一月,美國總統(tǒng)里根在國情咨文中引用了“治大國,若烹小鮮”這句話。這正是老子智慧的光輝表現。今天的“小政府,大社會”的思想在某種意義上也可視作老子思想的延伸?!   ±献釉诒酒岢隽嗽忌鐣骄峙渖鐣a品的理想方案。這一思想在二千年來發(fā)生了重要的影響?!疤熘涝?損)有余而益不足”,是原始社會平均分配社會財富的真實寫照?!叭酥涝?損)不足而奉有余?!闭俏拿魃鐣敻环峙洳痪恼鎸崒懻?。人類社會平均分配產品的歷史,在歷史上曾保持了很長很長的時間。在現代,一些處于原始階段的民族,仍盛行這種分配方式?! ∈献鍍炔康囊磺卸际枪藏敭a。布希曼人得到一件禮物時總是要把它分給本氏族的成員。迭爾文曾看到過火地島的一個土人把人家送給他的一床被按照伙伴的人數分割成若干片。假如布希曼人得到一匹?;蛘咂渌裁礀|西,他也同樣平均分配,而給自己往往只留下最小的一份。碰著饑荒的年景,年輕的火地島人跑到海岸邊去尋找食物,假如他幸而發(fā)現一條擱淺的鯨魚,這是他們最喜愛的食物,縱使餓得快死了也不去觸動它一下,而是跑回去報告本氏族成員,他們立即趕快來到發(fā)現場所;然后由年長者將鯨魚的尸體平均分配。(《財產及其起源》38頁)漁季一到,部落的所有成員都集中到盛產魚類的哥倫比亞河里來,所有捕獲的魚也一起存儲。每晚按婦女人數進行分配,每人都領到相等的一份。(《財產及其起源》39頁)  摘引這些材料無非說明:在原始人那里奉行的平均分配收獲物,正是當時盛行的損有余以奉不足的社會通則。也正是老子所說的“天之道”。老子贊成在人類歷史上曾有過的分配方式。這種分配方式到了文明社會已被損不足以奉有余的剝削所代替。老子把實行平均分配的原始社會作為自己的理想國和批判春秋社會的出發(fā)點。  ……

媒體關注與評論

  前言  本書是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老子帛書乙本的校注本。乙本缺損的文字主要用甲本補上。對老子帛書的研究,主要從兩個方面展開,一是歷史學的角度,一是先秦文獻訓詁。歷史學的角度,包括一方面從原始社會研究即文化人類學;另一方面從先秦史學的研究來對《老子》這部中國最古的私家著作的思想加以闡述。因為對人文科學,諸如哲學、文學、藝術等等的研究都離不開歷史學的幫助。史學研究的成果可使對《老子》的解釋落到實處,不作虛玄之談。為使老子帛書獲得正確的文字理解,又必須從先秦文獻出發(fā),在訓詁的基礎上進行解釋?! ±献拥乃枷胫泻胸S富的原始觀念?!敖瘛独献印窌o義甚古,又全書之義,女權皆優(yōu)于男權,俱足征其時代之早。”晚清魏源也指出:“老子道,太古道;書,太古書也。曷征乎?征諸柱下史也。國史掌三皇五帝之書,故左史在楚,能讀《墳》、《索》;尼山適周,亦問老聃。”又說:“然刪《書》斷自唐虞,而老子專述《皇墳》以上。夫相去太遠者,則勢常若相反,故論常過高,乃其學固然,非故激而出于此也。”《老子》書中的原始觀念正如摩爾根所說:  原始的思想胚胎對人類的心靈和人類的命運產生過最有力的影響,這些思想胚胎中,有的關系到政治,有的關系到家族,有的關系到語言,有的關系到宗教,有的關系到財產。它們在遙遠的蒙昧階段都曾有一個明確的起點,它們都有合乎邏輯的發(fā)展,但是它們不可能有最后的終結,因為它們仍然在向前發(fā)展,并且必須永遠不斷地向前發(fā)展?!  独献印氛请x那個“明確的起點”最近的思想紀錄。老子不自覺地、真切地、熱情地寫下了遙遠歷史的回響。他由此而建立的哲學思想,成為人類文明社會早期的曙光之一。有關原始社會的研究成果,對《老子》的研究是十分有用的。把《老子》放到歷史環(huán)境中去考察,用文化人類學的研究成果來解釋,《老子》書中古今注家無法通解而只能曲為之說的部分就可能有更合理的解釋。本書在這方面作了一定的探索,也得到一些成績,但還有待讀者的批評指正。  對《老子》的原始觀念的研究成果,在某種意義上支持了當前史學界所存在的一種觀點,即中國沒有經過奴隸社會。它是從原始社會直接進入封建社會的。老子思想正是原始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時的激烈變化的反映。在這個社會的過渡階段,禮制的毀壞,原始風俗、禁忌的消退,都忠實地記錄在老子的著作中;而社會的激烈變化,也使老子思想達到人;類思辨的偉大  高度?! 【驼w而言,老子是春秋時代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屬于他的那個時代。老子廣泛地接受了周人的思想。這與老子長期生活在周的統(tǒng)治中心所經歷的社會實踐是密切相關的。老子思想受  到時代、環(huán)境的影響,也受到本民族歷史的深刻影響。老子是那個時代思想樹林中的最高枝條。《老子》中既有原始觀念。又有承襲而來的周人傳統(tǒng)思想,加上春秋劇烈變化的社會帶來的新的思考,老子就是在這個基礎上建立了他的哲學?!  独献印窌幸宰钪匾恼軐W概念“道、德”建立起來的思維模式,不但是商周以來傳統(tǒng)思想的產物,也從整體上影響了諸子百家的思想乃至兩千年來的中國思想。老子熟知周王室的文書檔案,精通各種典禮,他的智慧與這些學識是分不開的。老子對當時社會批評的依據是包括原始風俗的古禮。禮制是與當時社會的政治制度、統(tǒng)治方式、社會習俗、倫理觀念、道德標準、教育思想、學術傳統(tǒng)等等緊密結合在一起的。禮制的批評,成為一切社會問題批評的契機。這一點,孔子是深深受到老子影響的。在《老子》書中,通過文獻訓詁,我們所能看到的是一個精通古禮和固守周人精神家園的老子形象。為把老子思想當作一種時代意識,本書的注釋大量引用先秦文獻加以比較,以期讓老子文句回到先秦的語言環(huán)境并求得較為合理的理解。這也是本書不同于前人之處?!  ?/pre>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老子帛書校注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