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資治通鑒

出版時間:2005-11  出版社:岳麓書社  作者:司馬光  頁數(shù):1175  
Tag標(biāo)簽:無  

內(nèi)容概要

《資治通鑒》是我國古代著名歷史學(xué)家司馬光和他的助手劉恕、范祖禹、司馬康等人編纂的一部規(guī)??涨暗木幠牦w通史巨著?!顿Y治通鑒》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顿Y治通鑒》所記歷史斷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顯德六年(959年)?!顿Y治通鑒》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歷史上對《資治通鑒》的稱譽,除《史記》之外,幾乎沒有任何一部史著可與《資治通鑒》比美。
  《資治通鑒》既是一部偉大的史學(xué)著作,也是一部偉大的文學(xué)著作,在這部巨著中,作者運用敏銳深刻的觀察力和匠心獨具的藝術(shù)手法,不僅形象生動地展現(xiàn)了波瀾壯闊的社會生活畫面,而且成功地塑造了大量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形象。
  《資治通鑒》著眼于為政得失,擇取治政史料,略古詳今,剪裁運化,系統(tǒng)完備,通覽政史,警誡后世。宋神宗聽司馬光講讀了該書部分內(nèi)容之后,認為它“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欣然改書名為《資治通鑒》。司馬光曾官翰林學(xué)士、御史中丞,最后官至宰相,率史學(xué)家劉恕、范祖禹等人,治書十九載,在正史之外,參閱涉獵了稗官野史、筆記、文集、雜史諸書,凡三百二十二種之多,最終成就了它“網(wǎng)羅宏富、體大思精、為前古之所未有”(《四庫提要》卷四)的美譽。
  《資治通鑒》描繪了戰(zhàn)國至五代十國,幾十個政權(quán)的興盛與衰亡的軌跡,生動刻畫了這些帝王將相的治國為政,待人處世之道以及他們生死悲歡的個人命運。司馬光的歷史觀未必能被今人茍同,但書中記人則神采飛揚,栩栩如生,呼之即出,敘事則詞釆縱橫,汪洋恣肆,抒發(fā)心懷清風(fēng)穆如,長歌慷慨,渲染征戰(zhàn)則意氣飛揚,一瀉千里;辭彩華美遜于齊梁,文風(fēng)骨氣直逼兩漢。其內(nèi)容思想博大精深,求實考信,通古今之變,兼收并蓄拾遺補闕,考評興衰得失于前世,鏡鑒往昔當(dāng)今于后人,實為一部皇皇大書。

作者簡介

湖北省枝江縣人,1953年5月3日生。華中師范大學(xué)歷史學(xué)博士?,F(xiàn)為華中師范大學(xué)歷史文化學(xué)院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任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會長。著有《戰(zhàn)國迄唐田租制度研究》、《中華大謀略》、《大唐西域記注譯》等書。本書編譯第75~118、238~240卷。

書籍目錄

卷第一周紀一
卷第二周紀二
卷第三周紀三
卷第四周紀四
卷第五周紀五
卷第六秦紀一
卷第七秦紀二
卷第八秦紀三
卷第九漢紀一
卷第十漢紀二
卷第十一漢紀三
卷第十二漢紀四
卷第十三漢紀五
卷第十四漢紀六
卷第十五漢紀七
卷第十六漢紀八
卷第十七漢紀九
卷第十八漢紀十
卷第十九漢紀十一
卷第二十漢紀十二
卷第二十一漢紀十三
卷第二十二漢紀十四
卷第二十三漢紀十五
卷第二十四漢紀十六
卷第二十五漢紀十七
卷第二十六漢紀十八
卷第二十七漢紀十九
卷第二十八漢紀二十
卷第二十九漢紀二十一
卷第三十漢紀二十二
卷第三十一漢紀二十三
卷第三十二漢紀二十四
卷第三十三漢紀二十五
卷第三十四漢紀二十六
卷第三十五漢紀二十七
卷第三十六漢紀二十八
卷第三十七漢紀二十九
卷第三十八漢紀三十
卷第三十九漢紀三十一
卷第四十漢紀三十二
卷第四十一漢紀三十三
卷第四十二漢紀三十四
卷第四十三漢紀三十五
卷第四十四漢紀三十六
卷第四十五漢紀三十七
卷第四十六漢紀三十八
卷第四十七漢紀三十九
卷第四十八漢紀四十
卷第四十九漢紀四十一
卷第五十漢紀四十二
卷第五十一漢紀四十三
卷第五十二漢紀四十四
卷第五十三漢紀四十五
卷第五十四漢紀四十六
卷第五十五漢紀四十七
卷第五十六漢紀四十八
卷第五十七漢紀四十九
卷第五十八漢紀五十
卷第五十九漢紀五十一
卷第六十漢紀五十二
卷第六十一漢紀五十三
卷第六十二漢紀五十四
卷第六十三漢紀五十五
卷第六十四漢紀五十六
卷第六十五漢紀五十七
卷第六十六漢紀五十八
卷第六十七漢紀五十九
卷第六十八漢紀六十
卷第六十九魏紀一
卷第七十魏紀二
卷第七十一魏紀三
卷第七十二魏紀四
卷第七十三魏紀五
卷第七十四魏紀六
卷第七十五魏紀七
卷第七十六魏紀八
卷第七十七魏紀九
卷第七十八魏紀十
卷第七十九晉紀一
卷第八十晉紀二
卷第八十一晉紀三
卷第八十二晉紀四
卷第八十三晉紀五
卷第八十四晉紀六
卷第八十五晉紀七
卷第八十六晉紀八
卷第八十七晉紀九
卷第八十八晉紀十
卷第八十九晉紀十一
卷第九十晉紀十二
卷第九十一晉紀十三
卷第九十二 晉紀十四
卷第九十三 晉紀十五
卷第九十四 晉紀十六
卷第九十五晉紀十七
卷第九十六晉紀十八
卷第九十七晉紀十九
卷第九十八晉紀二十
卷第九十九晉紀二十一
卷第一百晉紀二十二
卷第一百一晉紀二十三
卷第一百二晉紀二十四
卷第一百三晉紀二十五
卷第一百四晉紀二十六
卷第一百五晉紀二十七
卷第一百六晉紀二十八
卷第一百七晉紀二十九
卷第一百八晉紀三十
卷第一百九晉紀三十一
卷第一百一十 晉紀三十二
卷第一百一十一晉紀三十三
卷第一百一十二晉紀三十四
卷第一百一十三晉紀三十五
卷第一百一十四晉紀三十六
卷第一百一十五晉紀三十七
卷第一百一十六晉紀三十八
卷第一百一十七 晉紀三十九
卷第一百一十八晉紀四十
卷第一百一十九宋紀一
卷第一百二十宋紀二
卷第一百二十一宋紀三
卷第一百二十二宋紀四
卷第一百二十三宋紀五
卷第一百二十四宋紀六
卷第一百二十五宋紀七
卷第一百二十六宋紀八
卷第一百二十七宋紀九
卷第一百二十八宋紀十
卷第一百二十九宋紀十一
卷第一百三十宋紀十二
卷第一百三十一宋紀十三
卷第一百三十二宋紀十四
卷第一百三十三宋紀十五
卷第一百三十四 宋紀十六
卷第一百三十五齊紀一
卷第一百三十六齊紀二
卷第一百三十七 齊紀三
卷第一百三十八齊紀四
卷第一百三十九齊紀五
卷第一百四十齊紀六
卷第一百四十一齊紀七
卷第一百四十二齊紀八
卷第一百四十三齊紀九
卷第一百四十四齊紀十
卷第一百四十五梁紀一
卷第一百四十六梁紀二
卷第一百四十七梁紀三
卷第一百四十八梁紀四
卷第一百四十九梁紀五
卷第一百五十梁紀六
卷第一百五十一梁紀七
卷第一百五十二:梁紀八
卷第一百五十三梁紀九
卷第一百五十四梁紀十
卷第一百五十五梁紀十一
卷第一百五十六梁紀十二
卷第一百五十七梁紀十三
卷第一百五十八梁紀十四
卷第一百五十九梁紀十五
卷第一百六十梁紀十六
卷第一百六十一梁紀十七
卷第一百六十二梁紀十八
卷第一百六十三梁紀十九
卷第一百六十四梁紀二十
卷第一百六十五梁紀二十一
卷第一百六十六梁紀二十二
卷第一百六十七陳紀一
卷第一百六十八陳紀二
卷第一百六十九陳紀三
卷第一百七十陳紀四
卷第一百七十一陳紀五
卷第一百七十二陳紀六
卷第一百七十三陳紀七
卷第一百七十四陳紀八
卷第一百七十五陳紀九
卷第一百七十六陳紀十
卷第一百七十七隋紀一
卷第一百七十八隋紀二
卷第一百七十九隋紀三
卷第一百八十隋紀四
卷第一百八十一隋紀五.
卷第一百八十二隋紀六
卷第一百八十三隋紀七
卷第一百八十四隋紀八
卷第一百八十五唐紀一
卷第一百八十六唐紀二
卷第一百八十七唐紀三
卷第一百八十八唐紀四
卷第一百八十九唐紀五
卷第一百九十唐紀六
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紀七
卷第一百九十二唐紀八
卷第一百九十三唐紀九
卷第一百九十四唐紀十
卷第一百九十五唐紀十一
卷第一百九十六唐紀十二
卷第一百九十七唐紀十三
卷第一百九十八唐紀十四
卷第一百九十九唐紀十五
卷第二百唐紀十六
卷第二百一唐紀十七
卷第二百二唐紀十八
卷第二百三唐紀十九
卷第二百四唐紀二十
卷第二百五唐紀二十一
卷第二百六唐紀二十二
卷第二百七唐紀二十三
卷第二~-ilk唐紀二十四
卷第二百九唐紀二十五
卷第二百一十唐紀二十六
卷第二百一十一唐紀二十七
卷第二百一十二唐紀二十八
卷第二百一十三唐紀二十九
卷第二百一十四唐紀三十
卷第二百一十五唐紀三十一
卷第二百一十六唐紀三十二
卷第二百一十七唐紀三十三
卷第二百一十八唐紀三十四
卷第二百一十九唐紀三十五
卷第二百二十唐紀三十六
卷第二百二十一唐紀三十七
卷第二百二十二唐紀三十八
卷第二百二十三唐紀三十九
卷第二百二十四唐紀四十
卷第二百二十五唐紀四十一
卷第二百二十六唐紀四十二
卷第二百二十七唐紀四十三
卷第二百二十八唐紀四十四
卷第二百二十九唐紀四十五
卷第二百三十唐紀四十六
卷第二百三十一唐紀四十七
卷第二百三十二唐紀四十八
卷第二百三十三唐紀四十九
卷第二百三十四唐紀五十
卷第二百三十五唐紀五十一
卷第二百三十六唐紀五十二
卷第二百三十七唐紀五十三
卷第二百三十八唐紀五十四
卷第二百三十九唐紀五十五
卷第二百四十唐紀五十六
卷第二百四十一唐紀五十七
卷第二百四十二唐紀五十八
卷第二百四十三唐紀五十九
卷第二百四十四唐紀六十
卷第二百四十五唐紀六十一
卷第二百四十六唐紀六十二
卷第二百四十七唐紀六十三
卷第二百四十八唐紀六十四
卷第二百四十九唐紀六十五
卷第二百五十唐紀六十六
卷第二百五十一唐紀六十七
卷第二百五十二唐紀六十八
卷第二百五十三唐紀六十九
卷第二百五十四唐紀七十
卷第二百五十五唐紀七十一
卷第二百五十六唐紀七十二
卷第二百五十七唐紀七十三
卷第二百五十八唐紀七十四
卷第二百五十九唐紀七十五
卷第二百六十唐紀七十六
卷第二百六十一唐紀七十七
卷第二百六十二唐紀七十八
卷第二百六十三唐紀七十九
卷第二百六十四唐紀八十
卷第二百六十五唐紀八十一
卷第二百六十六后梁紀一
卷第二百六十七后梁紀二
卷第二百六十八后梁紀三
卷第二百六十九后梁紀四
卷第二百七十后梁紀五
卷第二百七十一后梁紀六
卷第二百七十二后唐紀一
卷第二百七十三后唐紀二
卷第二百七十四后唐紀三
卷第二百七十五后唐紀四
卷第二百七十六后唐紀五
卷第二百七十七后唐紀六
卷第二百七十八后唐紀七
卷第二百七十九后唐紀八
卷第二百八十后晉紀一
卷第二百八十一后晉紀二
卷第二百八十二后晉紀三
卷第二百八十三后晉紀四
卷第二百八十四后晉紀五
卷第二百八十五后晉紀六
卷第二百八十六后漢紀一
卷第二百八十七后漢紀二
卷第二百八十八后漢紀三
卷第二百八十九后漢紀四
卷第二百九十后周紀一
卷第二百九十一后周紀二
卷第二百九十二后周紀三
卷第二百九十三后周紀四
卷第二百九十四后周紀五
附錄一資治通鑒序
附錄二進書表
附錄三宋史司馬光傳

章節(jié)摘錄

書摘周紀一    起戊寅(公元前403年),止壬子(公元前369年),共三十五年。    威  烈  王二十三年(戊寅,公元前403年)    初次冊命晉國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    臣司馬光說:我聽說天子的職事沒有什么比禮更重大的,禮沒有什么比區(qū)別上下身份更重大的,而身份:殳有什么比名位更重大的。什么叫禮呢?紀綱就是禮。什么叫身份呢?君臣上下就是身份。什么叫名位呢?公、侯、卿、大夫就是名位。    以四海之內(nèi)這樣廣大的疆土,億兆之多的民眾,受天子一人所統(tǒng)治,即使有超人的氣力,出類拔萃的才智,沒有不為天子奔走服役的,難道不是以禮為這統(tǒng)治維系嗎?所以天子統(tǒng)制三公,三公率領(lǐng)諸侯,諸侯制約卿大夫,卿大夫治理士和庶民百姓,尊貴的高居于低賤者之上,低賤的奉承尊貴的。居上位的使喚在下的如同心腹使手腳運作,如同樹木的本根制約枝葉一樣。居下位的奉事在上位的,如同手足衛(wèi)護心腹,如同樹木的枝葉庇蔭本根,然后才能上下相保護而國家得以治理、安定,所以說,天子的職事沒有什么比禮更重大的。    周文王編次《周易》,把《乾》、《坤》兩卦放在首位??鬃訛椤吨芤住纷飨缔o說:“天尊高地卑下,乾坤便安定一r。地卑下天尊高已陳列,貴賤也就確定位置了?!边@是說君上臣下的位置確定如同天尊地卑的不可改變一樣?!洞呵铩防镆种浦T侯,尊重王室,為王的人勢力雖已微弱,卻位列在諸侯之上,由此可見圣人;對君臣的上下關(guān)系從來都是念念不忘的。如果沒有像夏桀王、商紂王的殘暴,為臣的商湯、周武的仁厚,人們歸附仁厚的湯、武,天意安排湯、武取代桀、紂這樣的情形,按君尊臣卑的名分,應(yīng)當(dāng)是臣下對君上只有守臣節(jié)伏死罪而已。所以如果以微子啟代紂為商王的話,那么成湯就總是配天享祭的王者祖宗,如果以季札為吳國國君,那么太伯就永享宗廟祭祀,然而這兩個人寧愿亡國而不做國君的原因,實在是以為禮的大節(jié)不可以打亂。所以說,禮沒有什么比君臣之分更重大的。    禮,可以辨別貴賤等級、序列親疏關(guān)系,裁定一切事物,制訂各種事務(wù),不用名號就不能顯示它,不用器物就不能表現(xiàn)它;以名號來稱呼它,以器物來區(qū)別它,然后使上下尊卑鮮明而有倫次,這就是禮的大典式。名號和器物的準則既亡失不復(fù)存在,那么禮制又怎么能夠獨自存在!從前仲叔于奚對衛(wèi)國有功,他辭去賞賜給他的食邑而請求給予繁纓,孔子以為不如多賞給他食邑。只有名號和器物不可以給人,這是國君所掌管的;政詒權(quán)力亡失,那么國家隨之滅亡。衛(wèi)國國君等待孔子治理國政,孔子想首先正名分,認為名分不正則人民連手腳都不知道該放在明j里。繁纓,是小器物,而孔子吝惜它;正名分,是小小的事務(wù),而孔子要先實行它:實在是因為名分器用的規(guī)范搞亂之后,君臣上下的關(guān)系便不可能保持的緣故。一切事物沒有不是從細微發(fā)生而至顯著時見成效的。圣人考慮長遠,所以能謹慎地在事態(tài)隱微時就治理它;眾人的見識淺近,所以必然待到事態(tài)顯著了之后去挽救它。在隱微時著手治理它,那么用力少而功效多;在它顯著時去挽救它,那么竭盡力量而不能奏效。《周易》里面說:“當(dāng)踐踏到地面的白霜時,意.味著大地凝結(jié)堅冰的嚴寒就要到了?!薄渡袝氛f:“每天都有隱微的事情發(fā)生?!闭f的就是這類情況。所以說禮沒有什么比名號更重大的。    痛心啊!周幽王、周厲王失去大德,周朝的政道一天天衰敗,綱紀散失毀壞,居下位的侵凌居上位的,居于上位的人權(quán)力衰落,諸侯專擅征伐大權(quán),大夫?qū)I弥T侯的國政,禮制的大體十分之七八已喪失。然而周文王、周武王的宗廟祭祀仍能綿綿相連不斷,大抵是由于周代的子孫們還能恪守名分的緣故吧。為什么這樣說呢?以前,晉文公對周王室建有大功,向周襄王請求死后能像王者一樣用通隧道下棺柩的禮儀,周襄王不允許,說:“這是表明天子不同于諸侯的禮制啊,沒有更代周室的德運而有兩個天子,這也是叔父你所厭惡的啊。不然的話,叔父你自己有轄地而盡可修隧道,又為什么來請求呢?”晉文公因此懼怕而不敢違抗。所以從周王的轄地說來不比曹國、滕國大,以周王的民眾說來不比邾國、莒國多,然而經(jīng)歷了幾百年,仍舊為天下宗主,雖以晉、楚、齊、秦的強大而不敢侵凌它,是什么原因呢?只因名分還存在的緣故啊。至于如季氏在魯國,田常在齊國,白公在楚國,智伯在晉國,他們的勢力都足以驅(qū)逐國君而自立,然而終不敢這樣做,哪里是他們勢力不夠或心不忍呢,只不過是畏懼冒犯名分而天下共同誅伐他們?,F(xiàn)在晉國大夫侵凌、蔑視他們的國君,瓜分晉國,天子既不能討伐他們,又寵護加爵秩給他們,使列位于諸侯,這是人人都知曉的名分既不能保守住并且把它拋棄掉,先王的禮制至此已喪失殆盡了。    或者認為正當(dāng)這時,周室衰微積弱,晉國的韓、趙、魏三家已強盛,雖想不容許他們立為諸侯,這能做得到嗎!這看法很不對。韓、趙、魏雖然強盛,假如他們不顧天下人的誅伐而侵犯禮義,那么就會不向天子請求而徑自立為諸侯了。不向天子請準而自立為諸侯,那就成為狂悖逆亂的臣子,天下假使有齊桓公、晉文公那樣的國君,必然會尊奉禮義而征討他們?,F(xiàn)在是他們向天子請求而天子許諾了他們,是受天子的冊命而立為諸侯的,又還有誰能夠去討伐他們!所以韓、趙、魏列為諸侯,不是韓、趙、魏破壞禮制,而是天子自己破壞了禮制。    唉!君臣上下的禮制已經(jīng)敗壞了,那么天下的人便以智謀實力相爭為一時一地的強主,于是使圣賢的后代原已列為諸侯的,他們的國家沒有不被泯滅,他們的人民離散死亡幾乎沒有余類,這難道不令人悲哀嗎!……P1-3

圖書封面

圖書標(biāo)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白話資治通鑒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4條)

 
 

  •   原來是打算買中華書局的20冊版的,但一直等不到貨,我想是不是不印刷了。比較了一下,還是出手買了這個版本。個人覺得書的印刷和紙張都還不錯,翻譯方面:因為是多個國內(nèi)(主要是湖南湖北)大學(xué)教授翻譯的,水平稍有不同,第一章節(jié)感覺翻譯的語句不流暢,也可能是第一張春秋周這塊本來就不怎么好翻譯。還有一點稍不方便的就是,因為只有五冊,每冊都顯得很有份量,大概有兩斤左右,拿久了手會有一點酸,建議出版商還是分多一點冊比較方便閱讀。難得這么啰嗦,希望對大家有用。
  •   簡體橫排,譯文流暢,全5卷,性價比高。
  •   書的質(zhì)量很好,送貨速度也快!內(nèi)容在書店已大致翻閱,通俗易懂!
  •   不錯。仔細看后收獲很多。不像原文難懂
  •   看著無障礙,但得慢慢看了,希望自已能在一年堅持看完。
  •   故事寫得不錯,翻譯的也很好,不過太長了。最有趣的是,書里的很多人都慨嘆命運的無常,而評論卻說人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要是漢武帝沒生在皇家,沒有文景之治的攢下的財富,只怕比隋煬帝還慘。一個人讀書再多,沒有命運的眷顧,也成不了什么大事,仲尼就是例子。
  •   好書,一定要好好通讀,頂!
  •   書的質(zhì)量一般,第一本的后面有些褶皺,有錯別字,其中序言一處很明顯的把司馬光寫成司馬廣,我很懷疑書是不是盜版的,這幾個字都會寫錯,其他的就不一一舉例了。我剛好不在是叫同事幫我簽收的,送貨的人員態(tài)度也很差,打電話給我說今天不收明天就拿回去,不會再幫我送過來。嚴重不滿,我在桌越買過幾次東西了,如果以后還是這問題我就考慮以后是要在京東還是當(dāng)當(dāng)買了。
  •   內(nèi)容還過得去,但地名、人名下都沒有橫線,外面那層黃色的皮,說是精裝,竟然是皺的。是全譯的。
  •   等了一年多的樣子,這書總算從原來的八折降到現(xiàn)在的七折了,好書還是盡量賣便宜點吧,給愛好歷史書的朋友們一個收藏好書的機會。
  •   開始讀史,從這本為曾國藩極為推崇的《資治通鑒》開始?,F(xiàn)在沒有足夠的時間和心情讀書,所以讀白話本的。覺得還行,并不使我失望。
  •   這書太貴——司馬光寫這書時只是為了推廣,完全不計較版權(quán)和收入,現(xiàn)在的人在大師的基礎(chǔ)上加工幾下就胡亂要價,實在是對不起古人啊~~
  •   你們不要精裝行不,我們買了是看書,不是放在書架上,包裝很精美,但是很重,拿在手里,沒有一點腕力還不行,我們是讀書人,不是武林高手,難道這些書是給懦將讀的嗎?平裝就行了,再便宜點不是好嗎?100以內(nèi),我買了.成不.
  •   譯得非常好,功底很深
  •   折扣應(yīng)再低一些.
  •   在多個網(wǎng)站上比較,還是這里價格最低,買了,呵呵的確是好書,再配上中華書局出的《資治通鑒》白文普及本(共四冊),很是相得益彰哦。加起來300元都不到!!!!!
  •   博庫書城7.5折 打算在那買 這太貴了!更是相信岳麓的功力!中華書局的史記(傳世經(jīng)典文白對照)韓兆琦譯的,私人感覺還沒有岳麓的白文本譯的好!
  •   基本還算可讀,就當(dāng)看小說了,希望逐漸修訂日臻完美。
  •   字排版看得不舒服,非常一般。
  •   司馬遷老先生的傳世之作!而且還是白話文的。符合大眾口味!
  •   紙張質(zhì)量不是很滿意 其他方面暫時還沒有發(fā)現(xiàn)
  •   質(zhì)量挺好,建議第一次看資治通鑒的朋友購買次數(shù),第二次看最好就看對照版的了
  •   總體來說,書的包裝很漂亮,印刷很字體很清晰。略微看看,翻譯者的水平確實一般般,做不到信達雅。只能說“總算看的明白。”
  •   非常滿意,非常好,價廉物美。
  •   第一次在卓越上買書,本來沒抱太大的期望 的,今天拿到書還是覺得挺滿意的。相對于現(xiàn)在的書市場,這個價格不算太貴。書有點厚,恨不得拆成十本,呵呵??磥淼谜笪Wx這本書咯。
  •   這個書很不錯的 就是有一點 最好不要拿在手里看 因為每一本都很厚 好象是膠水沾上去的 我有過一本這樣裝訂的《紅樓夢》 幾年以后書看的全散了 所以這樣的書 還是要小心的閱讀
  •   很牛的一部書。本人很是喜歡?,F(xiàn)在買了一套24史。
  •   歷史使人們明白很多
  •   書不錯..印刷紙張包裝什么的...太爛
  •   這次圖書確實很優(yōu)惠,趕快搶了幾套。
  •   一套不錯的史書!
  •   幫老公買的,,
  •   資治通鑒充滿智慧的書籍
  •   讀史 必不可少 很好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