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5-11 出版社:黃河水利出版社 作者:楊志峰等 頁數(shù):332 字數(shù):490000
前言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類生存與發(fā)展的命脈。水多為患,水少成災,水臟貽害。解決好水的問題,是實現(xiàn)社會經(jīng)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鍵之一。因此,流域水資源評價、管理工作歷來是研究關注的重點。其研究工作最早可追溯到1840年美國開展的密西西比河河川徑流量統(tǒng)計,此后,前蘇聯(lián)開展的《國家水資源編目》和《蘇聯(lián)水冊》也對河川徑流量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20世紀60~70年代,美國、西歐、日本、印度等國在重點分析可供水量和供水需求的基礎上,相繼開展了水資源評價、管理研究。我國于1979年開始第一次水資源評價工作,較為全面地評價了全國地表水及地下水資源數(shù)量、質量、分布規(guī)律和水資源總量以及開發(fā)利用現(xiàn)狀及供需情況。20世紀80年代,隨著可持續(xù)發(fā)展思想的提出,水資源評價不僅是水量評價,還包括對水質、水資源保護、供需狀況、水資源管理等進行綜合評價。盡管水資源評價技術相對成熟,但隨著研究的深入,水資源評價中的一些重要問題也凸顯出來,如水質水量割裂評價、未考慮生態(tài)需水和流域的整體特性等。20世紀90年代以來,基于水資源的自然流域特性實施水資源統(tǒng)一管理已為世界所公認,其核心是以健康河流為目標,維持流域水資源的可再生性。因此,從水資源可再生性進行水資源評價成為水資源評價的必然。但迄今為止,有關水資源可再生性的系統(tǒng)研究還未見報道。黃河流域是我國人均占有水資源量很低而水資源開發(fā)利用程度極高的地區(qū)之一。黃河的水患治理和水資源開發(fā)利用雖已經(jīng)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許多新的問題又不斷產(chǎn)生,主要表現(xiàn)為水資源短缺、水環(huán)境污染和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三大問題相交織。尋求維持黃河水資源可再生性的途徑,提出緩解黃河水資源短缺的方法,是解決黃河流域所面臨的水資源危機的關鍵,也是維持黃河河流系統(tǒng)健康的關鍵。
內(nèi)容概要
本書是有關黃河流域水資源可再生性理論與評價的專著,主要內(nèi)容包括六個部分:(1)流域水資源可再生性基本理論及研究方法;(2)黃河流域水資源量可再生性變化特征及其影響因素;(3)黃河流域水質特征分析及水資源的水質水量綜合評價;(4)黃河流域及其主要城市水資源可再生性綜合評價;(5)黃河流域水體交換規(guī)律及水文模擬;(6)黃河流域水資源可再生性維持閾值。本書以全新的視角探討黃河流域水資源的可持續(xù)利用問題,在系統(tǒng)探討黃河流域水資源的水量再生、水質恢復、自然再生、社會再生的基礎上,建立了流域水資源可再生性的基本理論體系,開展了黃河流域水資源可再生性評價,探討了流域水資源的可再生能力,確定了水資源可再生性維持的閾值。本書研究成果對于實現(xiàn)黃河流域水資源的可持續(xù)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也可為其他流域水資源管理提供借鑒。?本書可供流域管理部門、科研技術人員參考使用,也可供有關大專院校師生閱讀。
書籍目錄
前言第一章 結論 第一節(jié) 研究背景和意義 第二節(jié) 黃河流域水資源評價研究進展 第三節(jié) 研究目的和本書結構第二章 流域水資源可再生性基本理論 第一節(jié) 水資源可再生性基本特性 第二節(jié) 水資源可再生性基礎理論體系 第三節(jié) 水資源可再生性評價的內(nèi)容第三章 黃河流域水資源量自然可再生變化 第一節(jié) 黃河流域概況 第二節(jié) 評價分區(qū)與評價數(shù)據(jù)獲取 第三節(jié) 黃河流域水資源量自然可再生再化與預測第四章 黃河流域水資源量可再生的影響因素分析 第一節(jié) 黃河流域水資源可再生的氣候背景 第二節(jié) 地理位置對水資源可再生性的影響 第三節(jié) 蒸發(fā)與河道水量補損對地表水資源的影響 第四節(jié) 降水與非降水因素對天然徑流量衰減的作用 第五節(jié) 氣溫-降水-徑流的相關關系 第六節(jié) 土地利用/植被覆蓋與水資源可再生的關系 第七節(jié) 人類取用水對徑流量的影響 第八節(jié) 太陽活動對黃河流域水資源的影響 第九節(jié) 氣候變化對黃河流域水資源的影響 第十節(jié) 黃河流域污染物排放分析第五章 黃河流域水質水量綜合評價 第一節(jié) 黃河流域水體污染特征 第二節(jié) 從水質水量相結合的角度評價黃河水資源第六章 黃河流域水質恢復能力評價及水質恢復機理研究 第一節(jié) 黃河流域水質恢復能力評價 第二節(jié) 黃河流域水質恢復機理第七章 黃河流域主要城市水資源社會可再生性評價 第一節(jié) 城市水資源社會可再生性 第二節(jié) 黃河流域典型城市水資源社會可再生性評價第八章 黃河流域水資源可再生性綜合評價 第一節(jié) 水資源可再生性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第二節(jié) 指標體系的篩選 第三節(jié) 水資源可再生性評價標準的建立 第四節(jié) 不同評價方法的評價結果第九章 黃河干流黃型河段水體交換與傳輸特征評價 第一節(jié) 水體交換與傳輸?shù)幕纠碚摗〉诙?jié) 黃河干流典型河段更替周期及平均傳輸時間變化趨勢分析第十章 基于文化模型的黃河流域水資源模擬 第一節(jié) 緒言 第二節(jié) 水文模型的構建 第三節(jié) 模型率定與驗證 第四節(jié) 變化環(huán)境下徑流預測第十一章 黃河流域水資源可再生性維持閾值 第一節(jié) 水資源可能再生維持閥值基本理論 第二節(jié) 維持生態(tài)系統(tǒng)健康的最小生態(tài)環(huán)境需水量閾值 第三節(jié) 人類可在利用的最大水資源開發(fā)利用閾值 第四節(jié) 維持一定水環(huán)境功能的污染物排放閾值 第五節(jié) 控制社會經(jīng)濟關鍵要素的發(fā)展閾值
章節(jié)摘錄
與水資源再生包括水量的增加和水質的恢復改善兩方面一樣,城市水資源社會再生能力(或者可再生眭)也需要從更多的方面理解。在對城市水資源社會再生系統(tǒng)進行了分析之后,認為至少有兩方面是必須注意的,即絕對再生能力及相對再生能力。同樣地,在本研究評價城市水資源社會再生能力的時候,在不同的城市之間,必須注意以下兩方面的內(nèi)容:(1)絕對再生能力,即城市水資源社會再生的總水量,或城市水資源社會再生能力的再生量方面。這與城市的規(guī)模及自然條件等密切相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該城市獲得的社會再生水資源的絕對數(shù)量。(2)相對再生能力。本研究稱其為城市水資源社會再生能力的再生效率方面,即拋開城市規(guī)模的影響而將水資源再生能力置于城市綜合能力的基礎上,使不同的城市之間形成可比性,這與城市的發(fā)展程度、環(huán)保重視程度、相關項目投資力度等相關,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該城市在水資源社會再生方面的工作狀況和潛力。通過對城市水資源社會再生系統(tǒng)進行系統(tǒng)分析,本研究將城市水資源社會再生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分為兩組,每組4部分,具體說明如下:進行評價時,將建立兩套指標,一套評價絕對再生能力,其指標是具有量綱的,評價結果能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再生總量的大??;另一套評價相對再生能力,其指標由無量綱的比率型指標和具有量綱的比值型指標組成,評價結果可以說明城市水務管理、再生潛力等方面的水平。兩部分有些指標相關,或者具有某種換算關系,但并不是完全對應的。每組指標都分為以下4部分:城市基礎性指標、工業(yè)用水指標、生活用水指標和農(nóng)業(yè)及景觀生態(tài)用水指標。在研究自然界中的水問題的時候,指標的劃分往往通過水循環(huán)途徑來考慮,而本研究所關注的社會再生能力是以城市這個社會環(huán)境為基礎的,水循環(huán)在這里受到了全面的人為控制和調(diào)配,因而不能像自然界那樣進行循環(huán)。所以,這四部分的劃分是以人類社會生活中的用水方式為參考進行的。這種劃分方式能更好地揭示水資源的再生利用狀況。將農(nóng)業(yè)用水和景觀生態(tài)用水兩類指標放在一起考慮是因為它們的用水方式相似,如非管道控制、小尺度面狀用水等,同時它們對水質要求相對較低,因而是回用水的一個重要用途。它們產(chǎn)生回用的過程或者對這個過程的影響也不像工業(yè)及生活用水那么復雜,而是相對簡單,因此影響因子也較少。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