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源流史

出版時間:2009-1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作者:呂思勉  頁數(shù):288  字數(shù):3200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呂思勉(1884—1957)字誠之,江蘇武進(今常州)人,是二十世紀著名的歷史學家,和陳垣先生、陳寅恪先生、錢穆先生一起被推重為“現(xiàn)代史學四大家”。他在中國古代史的研究方面,成就卓著,一生著有兩部中國通史、四部斷代史、五部專門史,另有在史學界享有盛譽的大量史學札記,共計1000多萬字。    呂先生曾經(jīng)花費了大量的時間致力于中國歷史知識的普及工作。除了著名的《白話本國史》之外,他還對中華民族的歷史做了深入的研究和普及工作,其成果就是向普通讀者講述中華民族由來的《中國民族演進史》,和向讀者更深一層講述中華各民族起源和發(fā)展、最終如何融合為一個統(tǒng)一大家庭的《中國民族史》。為了方便廣大讀者了解“我們是從哪里來的”——即了解中華民族的起源、發(fā)展和融合過程,我們把《中國民族演進史》和《中國民族史》編輯在一起,以《中華民族源流史》為名出版。

作者簡介

呂思勉(1884—1957),字誠之,江蘇武進(今常州市)人,和陳垣、陳寅恪、錢穆一起被推重為現(xiàn)代史學四大家。早年執(zhí)教于常州溪山小學堂、常州府中學堂,學生中有后來成為文史大家的錢穆、趙元任等人。1926年后長期執(zhí)教于光華大學,解放后為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一級教授。他讀

書籍目錄

中國民族演進史 序 第一章 什么叫做民族 第二章 中國民族的起源怎樣 第三章 中國民族是怎樣形成的 第四章 中國民族怎樣統(tǒng)一中國本部 第五章  中國民族第一次向外開拓怎樣 第六章 五胡亂后的中華民族是怎樣的 第七章  中國民族在近代所受的創(chuàng)痛是怎樣 第八章 中國民族的現(xiàn)狀怎樣 第九章 怎樣復興中國民族 第十章 中國民族演進的總觀察怎樣  附錄一 參考書  附錄二 復習問題中國民族史  序 第一章 總論  第二章 漢族  附錄一  昆侖考  附錄二  三皇五帝考   附錄三 夏都考   附錄四 釋亳 第三章 匈奴    附錄一 赤狄白狄考   附錄二  山戎考   附錄三 長狄考   附錄四 秦始皇筑長城 第四章 鮮卑   附錄一  鮮卑   附錄二 后魏出自西伯利亞   附錄三  宇文氏先世   附錄四  契丹部族 第五章 丁令   附錄一  丁令   附錄二 丁令居地   附錄三  突厥與蒙古同祖 第六章 貉族   附錄一  貉族發(fā)見西半球說 第七章 肅慎   附錄一 金初官制 第八章 苗族 第九章 粵族 第十章 濮族 第十一章 羌族   附錄一 鬼方考 第十二章 藏族 第十三章 白種

章節(jié)摘錄

中國民族演進史第一章 什么叫做民族什么叫做民族?這個,在西洋民族主義久經(jīng)發(fā)達的國家,尚覺一時難于確答,在中國更不必說了。但是民族觀念的晶瑩與否,與實際上民族的存在與否,毫無關系。在中國,民族觀念,雖未見晶瑩,然中國民族,則久經(jīng)存在;而且從其演進之跡說起來,中國民族,真可稱為民族之模范。然則到底什么是民族呢?請就我淺陋的見解,先下一個定義,然后再加以申說。民族,是具有客觀條件,因而發(fā)生共同(對外即可稱為特異)的文化;因此發(fā)生民族意識,由此意識而相團結的集團??陀^條件,自然是先要明白的。但是這條件的有無,和其重要性,在各時代、各地方,并不一致。這是因為:條件只是構成民族意識之具;而民族意識,當由何種條件構成,及其各種條件的重要性,在各時代、各地方,本不能一致之故。但是條件雖有出入,而無條件則民族意識無由構成,這是理論上當然的結果。我現(xiàn)在且舉出民族的重要條件如下:(一)種族種族在普通見解中,最容易受重視。尤其是像我國這種種族素不錯雜的國家。①但是種族的當受重視,實不如普通人所想像之甚。種族是以體質(zhì)為標準的。②在普通人的見解上,總疑心貌異則心亦隨之而不同。其實為人類相親愛、相了解的障礙的,是心理而不是體質(zhì)。所以畫人類的鴻溝的,是文化而不是種族。現(xiàn)今世界上,實無一單純的種族,更無一單純的種族所構成的民族。這不但現(xiàn)在如此,在歷史上亦然。用不著什么專門的考據(jù),就通常事實,略加考核便知。而一種族分為數(shù)民族,①一民族包含數(shù)種族,②及數(shù)種族漸化為一民族的,卻不乏其例。所以種族的當受重視,實不如民族之甚。然種族純一,雖非構成民族必要或重要的條件,究不能說沒有相當?shù)膬r值。因為體格的差異,由于婚姻的不通;而婚姻的不通,則由于文化的隔閡。所以種族的差異,雖不就是文化的差異,而此兩現(xiàn)象,卻往往互相平行。貌異則心不同,雖可說是人類的誤解。然既有此誤解,即足以為團結的障礙。所以民族的團結,雖不要求種族的絕對的純一,然能有相當?shù)募円?,亦是有助于民族的團結的。所謂相當?shù)募円唬海?)謂其上溯至相當?shù)哪甏荒芨杏X其種族上之差異。(2)則此等純一的種族,占民族中的大多數(shù)。④(二)語言語言為民族構成的要素,其重要,卻遠在種族之上。雖亦有少數(shù)例外,⑤然通常,大都以一個民族,有一種語言:此語言即為此民族所獨有為原則。語言是表現(xiàn)思想、情感最重要的工具。語言統(tǒng)一,彼此的思想、情感,才得統(tǒng)一,而心理的團結的基礎以立。⑥民族的團結,其源泉是要追溯到既往的。惟有本族的語言,最適宜于表示既往;惟有本族的語言,最能使人了解既往。⑦所以語言的合一,就是民族的同化;語言的廢棄,往往即是民族的滅亡。⑧世界上各事都可采用他人,獨不見采用異民族的語言為本族的語言的。語言的擴大,則為文字。民族的員數(shù)多了,所占的地域大了,語言或不能不因方土而殊異,文字的統(tǒng)一,往往足以彌其缺憾。⑨我國就是最好的一個例子。(三)風俗風俗是思想和行動的一種習慣,大多數(shù)人守之已久,不期然而然,受其陶冶的。這可說是最廣義的教育。人,本來是由教育造成的。一個問題當前,為什么如此?想一件事情當前,為什么如此做?這幾于無所謂天性,①都是由習慣造成。所謂習慣為第二之天性。所以民族性可說是風俗鑄成的。亦可說民族性的特征,即為風俗。惟風俗統(tǒng)一,然后民族統(tǒng)一。思想融洽,步調(diào)罄齊。風俗固亦有其成因,然既成之后,則不易驟變。這又是一個民族,所以不易為他民族同化的原因。(四)宗教宗教是規(guī)定道德、倫理的趨向,及其軌范的。其作用,似乎和風俗相類。然宗教能深入人心的深處,而鼓舞其精神,則其力量,非普通的社會規(guī)范所及。同是社會規(guī)范,茍為宗教所承認,而成為宗教上的信條,就神化了,美化了,其意義更高尚,而更能使人死守不渝。惟宗教能發(fā)生信仰。古代社會的宗教,大抵是發(fā)生于本社會之中的。所以都和其習俗相合。但是到后來,習俗因生活方式的改變而改變了,而宗教的教義如故,甚至儀式也如故,則宗教和生活之間,就發(fā)生沖突。至于由別一社會中傳人的宗教,其不能與本社會的生活吻合,更無待于言了。而初期的教會,有一種組織公眾的力量,②及其在學術智識上所占位置的重要,到后來也逐漸改變。所以淺演的民族,宗教為使其團結極重要的條件;到后來,就漸漸的不同了。在今日,信仰既以自由為原則?而在事實上,一民族奉數(shù)種宗教的也很多。但是宗教,在民族團結上,究仍有相當?shù)牧α?,如猶太、印度、荷蘭、比利時等,都是其適例。③(五)文學文學是感情的產(chǎn)物,而亦即是所以陶冶、鼓舞人的感情的。凡事,知其當如此,不如愿意如此,愿意如此,又不如不能不如此。到不能不如此,就生死以之了。此非訴諸感情方面不為功。而文學,就是陶冶、鼓舞感情唯一的工具。所以文學是民族的靈魂。即以理智方面論,文學亦能將公眾的理想,具體化了,賦無形者以形,而使人易于了解。若論實際,則歷史上偉大的人物,創(chuàng)痛和光榮的事業(yè);地理上美麗的河山,以及足以使人系戀的一事一物,亦都因文學的歌詠、描寫,而其意義更深。所以文學是民族的靈魂。文學以語言為形質(zhì);惟有自己的語言,最適宜于表示自己的感情和理想;這也是語言所以成為重要條件的一因。(六)國土一群人民,必須有一片土地,為其棲息之所。地理上各處的情形,是不同的,其及于人的影響,也自然不同。所以一群人民,住居在一片土地上,持續(xù)到相當?shù)臅r間,自能發(fā)生一種特殊的文化。而在地理上,性質(zhì)相同,可以算做一個單位的一片地方,其住民,也自會聯(lián)結而成為一個民族。地理及于人的影響,是很微妙的。無論怎樣荒涼瘠薄,在異域的人,視為不堪居住的地方,住慣了的人,對于他,仍會發(fā)生愛慕系戀之情。愛鄉(xiāng)愛國之情,此實為其根源。所以一民族習慣住居之地,即此民族住居最適宜之地:惟此地方,能產(chǎn)生此特殊的文化;亦惟此特殊的文化所陶冶而成的人民,最適宜于此地方:民族的品性,實為地理所養(yǎng)成。然既養(yǎng)成之后,即與其地分離,品性亦不改變。而此地方,即成為其愛慕系戀的對象。猶太人的懷念郇山,即其適例。所以民族或者有無國土的,決沒有無故國的。①此故國為其所愛慕系戀,與國土無異。但使愛慕系戀的情不衰,即為此民族光復國土的基本。(七)歷史現(xiàn)在是不能解釋現(xiàn)在的;現(xiàn)在的所以成為現(xiàn)在,其原因全在過去,所以無過去即無現(xiàn)在。知此,則知歷史所以重要的理由了。不論什么事,總是時間造成的。惟時間,能使事物成為如此性質(zhì);惟時間,能使具有一定性質(zhì)之物,達于一定的分量。時間就是構成事物最重要的因素。所以人和過去,關系極深。所以人對于過去,自能發(fā)生感謝愛護之情。惟愛護過去,才想保持現(xiàn)在;才想擴大將來。惟流浪之子,不知其祖先的光榮;而忘其祖先之人,亦最易成為流浪之子。③所以無歷史的人民,很難說會成為一個民族。。一個民族而自棄其歷史,也可以說是等于自殺。以上七種,都是構成民族客觀上最重要的條件。此等條件備具:即或缺其若干,或有若干種不甚充足:共同的文化,自會發(fā)生。其人民,自然會發(fā)生同類的感覺;覺得彼此相互之間,較諸和他人相互之間,更為親密,就會發(fā)生一種相親愛、相扶持的情緒。至此,則民族意識,可云業(yè)已完具。但還有逼迫之,而使之人于覺醒的狀態(tài)的,是為外力。(八)外力我,自然是繼續(xù)存在的。但非與人相對之時,我之觀念,亦朦朧而不清晰。民族,國家,也是如此。使一民族自覺其為一民族的,是異民族相當?shù)膲毫?。使一國家自覺其為一國家的,是異國家相當?shù)膲毫?。壓力愈重,其覺醒之程度愈高;其團結的力量亦愈厚。所以說:“殷憂可以啟圣,多難可以興邦?!笔澜绺髅褡澹鹤陨淼臈l件,業(yè)已備具;民族的組織,可謂完成;而其自覺的意識.總在若明若昧之間;及至近世,乃一齊覺醒;民族主義,隨而伸張;民族事業(yè)。因之完成;近世史中,其例不勝枚舉。我國到現(xiàn)在,才盛言民族主義,亦是苴一例。民族的團結,固因外力而促成;即團結既成之后,亦因外力的壓迫,而更形堅固。有外爭時,即內(nèi)爭因之消滅;經(jīng)一次失敗,即愈興奮其恢復的精神,都是彰明較著的事實。所以外力雖為外的條件,而實是民族構成重要的條件。但外的條件,對于民族的構成,雖具有一種促進之力,能使之急速完成,而其成就的大小,與其堅固不堅固,則仍視其內(nèi)的條件,是否充實而定,此又不可不知。如此,則像我國這種演進極深的民族,自然足以自豪了。怎樣說民族的成就有大??;而其既成就之后,其性質(zhì)還有堅固不堅固之別呢?須知民族的本身,并非不變的。天下本無不變的事物,民族亦何獨不然。民族是怎樣變化的呢?民族的成因,總說起來,可以說是原于文化。一民族,就是代表一種文化的。文化的差異不消滅。民族的差異,也終不能消滅。而文化之為物,并不是不變的。文化,只是一種生活的方式。生活的方式變,即文化變;而人所遭遇的環(huán)境變,即其生活方式,不得不因之而變。環(huán)境是無時無小變的,所以人類社會,也不絕的在漸變。到環(huán)境生大變化時,人類要求適應他,乃罄其潛力(即平時儲蓄之力以應之),就發(fā)生所謂突變了。①此等變化,劣者必改而從優(yōu),乃是自然而然,不可避免的公例。所以兩個以上的民族相遇,其文化必有變動。變動的結果,劣者的文化,全無可取,悉數(shù)改而從優(yōu)。此項文化,即隨之而消滅,而其民族亦即隨之而消滅。劣等民族的消滅,即是優(yōu)等民族的擴大:我們中國民族,依據(jù)優(yōu)勝劣敗的原則,也不知其擴大過若干次了。這是講《中國民族演進史》時重要的觀念:若其兩個民族,文化互有短長,彼此互有棄取,則或者互相融合,而新民族產(chǎn)生;或雖有所取于人,而其固有的特性,仍不消失,則為舊民族之革新;亦即一種變化。

媒體關注與評論

當時常州府中學堂諸師長尤為余畢生難忘者,有呂思勉誠之師?!  獓鴮W大師錢穆論方面廣闊,述作宏富,且能深入為文者,我常推重呂思勉誠之先生、陳垣援庵先生、陳寅恪先生與錢穆賓四先生為前輩史學四大家。 ?。ㄥX穆)先生肄業(yè)府中三年余,……而治學則受呂思勉誠之先生影響最大。  ——著名史學家嚴耕望

編輯推薦

《中華民族源流史》由九州出版社出版。所有中國人都應該看的書,史學大師寫給大眾的書,品思勉,與陳寅恪、錢穆、陳垣稱為史學四大家,是錢穆最敬重的恩師,易中天引用最多的史學家。中國人是從哪里來的?漢族、匈奴族、鮮卑族、蒙古族等民族是怎樣融合成一個中華民族大家庭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華民族源流史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7條)

 
 

  •   大師之作,盡管沒有《中國通史》和《白話本國史》那樣有名,但它所體現(xiàn)的史學功力絕不亞于那兩本,或許這本過于專業(yè),所以才沒有那么大的名頭。個人認為,大師的那幾本斷代史同樣寫的很好。這本書包含《中國民族演進史》和《中國民族史》,《中國民族演進史》向普通讀者講述中華民族的由來,《中國民族史》。向讀者更深一層講述中華各民族起源和發(fā)展、最終如何融合為一個統(tǒng)一大家庭。
  •   呂思勉先生的這本書適合中等學生閱讀。按照我的理解,任何一個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公民,都應該讀一讀這本書,了解中華民族的過去,了解中華民族形成的歷史過程。
  •   呂思勉的民族二史,是學習民族史的學生必備的
  •   講述了中華民族的起源、發(fā)展、壯大、融合,豁然開朗。
  •   很喜歡 呂思勉的史學書 感覺書的紙張質(zhì)量太差 。
  •   要自我反省下自己所在國家名族的由來及真實可信的論據(jù),此書讀起來是有點晦澀,但寫的非常好,不光有大民族,還有小民族,一些未聞過的知識還是很多,值得一看
  •   呂先生的作品值得一讀
  •   非常完善的典籍引證,對民族來源的史料做了系統(tǒng)的梳理。值得一讀。
  •   作為中國人,這個只是應該了解
  •   在一個沒有大師的時代讀過往大師的著作,受益匪淺。
  •   中國人從哪來,這是每個中國人都應該思考的問題
  •   學者的書,不是現(xiàn)在那種快餐式的歷史書,而是充滿做學問的嚴謹
  •   了解,正視,發(fā)展
  •   這是大家的著作真心覺得不錯哦
  •   物有所值,我很喜歡。
  •   好人運輸好書??匆娺€要買好書。
  •   這本書很好,但是有些內(nèi)容還是需細細琢磨
  •   大家之作,推薦!
  •   給老爸買的,十一回家?guī)Ыo他看。
  •   ok!!!!!!!!!!!
  •   追本溯源,其實中華民族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大熔爐。很多湮沒在歷史塵埃里的民族,在現(xiàn)存的漢族、蒙、藏、回、維等民族里仍能找到一絲印痕!~值得一看!
  •   期待已久,對于了解民族文化,復興漢族精神,和漢服復興起到指導和借鑒作用。
  •   做學問很認真,不錯。
  •   真的有用,豐富知識
  •   不知有無精裝本
  •   看得有點慢,文言文多。內(nèi)容可以
  •   不僅讓你了解民族的歷史和起源,還讓你了解民國學者的思想和民國的教育,增強民族自豪感。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