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1-02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作者:李沛良 頁數(shù):424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社會研究的統(tǒng)計應用》詳細介紹了社會研究中各種相關的數(shù)學統(tǒng)計方法。從較簡單的統(tǒng)計敘述開始,逐次進入統(tǒng)計推論、多變項分析和社會變遷分析,循序漸進,層次分明。本書內容豐富、深入淺出,并有兩個鮮明的特點。第一,本書主要是介紹社會學常用的各種統(tǒng)計方法,并且盡量將統(tǒng)計分析與社會學知識相結合。第二,本書偏重統(tǒng)計方法的應用,而非數(shù)理基礎。力求文字簡明,避免繁復的數(shù)學推算。因此,對于社會科學各門學科的研究者來說,它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科書和參考書。
作者簡介
李沛良,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講座教授兼崇基學院院長。著有《現(xiàn)代社會學國際評論》、《衛(wèi)生轉移評論》等。
書籍目錄
作者序第一篇 導論第一章 科學方法與社會研究歷程第二篇 統(tǒng)計敘述:單變項與雙變項第二章 簡化一個變項之分布第三章 簡化兩個變項之分布第四章 相關測量法與測量層次第三篇 統(tǒng)計推論:單變項與雙變項第五章 抽樣與統(tǒng)計推論第六章 參數(shù)值的估計第七章 假設檢定:均值與百分率第八章 假設的檢定:兩個變項之相關第四篇 多變項分析第九章 詳析模式與統(tǒng)計控制第十章 多因分析第十一章 因徑分析第十二章 定類或定序依變項回歸分析(彭玉生)第十三章 多項互關分析第五篇 社會變遷分析第十四章 趨勢資料分析法第十五章 同組分析參考書目附錄
章節(jié)摘錄
第一步是統(tǒng)計分析,將眾多的資料作綜合運算。首先是運用適當?shù)臄⑹鼋y(tǒng)計方法,把所得到的資料簡化,使我們容易理解。我們要簡化每一個變項的資料,也要簡化變項與變項之間的關系。如果所研究的是一個樣本,那么我們也要運用適當?shù)耐普摻y(tǒng)計方法,用樣本的研究結果來推論總體的情況?! ∫粋€嚴謹?shù)难芯?,在未分析變項與變項之間的關系之前,應該先檢驗每個變項的測量信度(reliability)和測量效度(validity)。如果用相同的方法重復測量變項時所得的資料是很吻合的,就表示該變項的測量信度很高。例如,重復詢問各老師的專業(yè)資格時所得的答案如果相近,就顯示這個變項的資料的信度甚高。所謂測量效度,是指所得的資料是否與測量的目標相吻合。例如,我們的測量目標是老師的專業(yè)資格,如果所得的資料大部分只包括老師的教學年期(即答非所問),就表示測量的效度頗低了。當然,信度高不等于是效度高,因為重復地測量所得的資料,即使是互相吻合(信度高),卻可能是重復地錯誤(效度低)。我們進行研究時,最好是先確定每個變項的測量信度和效度,才開始運用統(tǒng)計方法分析資料以求驗證假設。檢查信度和效度的方法頗多,可以參看社會研究法的專門書籍;由于篇幅所限,不在這里介紹了。有一點要提出的是,信度和效度的分析,可以在前述的試點研究中進行,減少日后錯誤的機會。當然,即使在試點研究中已確定信度和效度,也應該在大規(guī)模研究中收集資料以后,再次鑒定,才算妥當。 第二步是解釋研究結果。我們要問:為什么變項與變項之間會發(fā)生這種關系呢?在籌劃研究的階段中,我們已對假設提出若干解釋(見第一節(jié)第四項),但現(xiàn)今在搜集和分析資料以后,可能發(fā)現(xiàn)以前的解釋不對或不夠成熟,故要在這里提出更精確和更周詳?shù)慕忉?。要注意的是,研究結果與原來的假設可能一致,但也可能不一樣。如果研究結果是否定原來的假設,我們就須要解釋為什么如此。在科學研究中,推翻假設是一件重要的事,不可輕易放過,但要盡可能說明為什么原來的假設不對。假如,在上面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父母教育水平愈高但辦學成績愈低的情況,我們就要嘗試加以解釋,比如說:可能是父母的教育水平雖然高,但他們擔任的社會職務也多,開會的時間也多,顧不得教育子女,因此對其子女的學習成績并無幫助。這樣,當有人再說,父母的教育水平高,其子女的學習成績就會好時,我們就會說:那不一定,這要看他的父母有沒有時間對他進行學習上的指導和幫助而定。當然,這種說法,還有待于將來的研究予以證明?! 〉谌剑f明你的研究結果有什么貢獻。講理論的貢獻,還要講實際的貢獻。一個好的社會學研究員,要盡量說明這兩方面的貢獻。把具體的研究資料推廣于更大范圍,務求置諸四海而皆準,這就是理論貢獻。例如,從剛才的例子中,我們可以指出學校的辦學成績除要視乎學生的素質以外,也要視乎學校與社會是否提供一個優(yōu)良的學習環(huán)境。決定學習環(huán)境的因素中有兩個是重要的,一個是教師的素質;一個是家庭教育。假如教師素質好和家庭教育好,就會造成優(yōu)良的學習環(huán)境,學生的成績就會好。推而廣之,這就成為教育社會學的一項理論。這就表示了我們的理論貢獻。再者,我們不要做書呆子,只講理論問題,應該對國家作出實際的貢獻。譬如,我們的研究發(fā)現(xiàn)教師素質和父母教育水平會影響學生成績,那就可以提議提高教師的水平,同時給父母提供一些學習時間,如辦些成人進修班等?! ∽詈?,要提供若干新的研究題目,即使自己未能解答,也要提議別人去尋求答案。我們在整個研究過程中一定會發(fā)現(xiàn)很多新問題,是以前沒有想及的,但值得將來作進一步的研究。例如,可能發(fā)現(xiàn)有些父母雖然自己的文化水平低,但他們很重視教育,拼命鼓勵子女多讀書,子女的學習成績就好。又如,在研究時發(fā)現(xiàn)鄉(xiāng)鎮(zhèn)學校距離城市的遠近,可能會對教學成績有影響,這是因為接近城市的學生見聞多,邊遠地區(qū)學生的見聞比較少。又比如說,我們發(fā)現(xiàn)鄉(xiāng)鎮(zhèn)學校除了教師的素質問題,還有統(tǒng)一教材與鄉(xiāng)土教材的問題。再如,師生比率的高低或男女學生比率的差異,也可能影響學校的辦學成績。上述各點,皆可作為日后的研究題目。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科學研究是有累積性的,既是解決問題,但也提出新問題。任何科學研究一定要積累起來。這樣每積累一次,我們對人們的社會行為就越來越了解。每次的積累,皆要經過上述的研究歷程:籌劃、執(zhí)行和總結。 在分析一個定序變項與一個定距變項的相關時,除了可以應用相關比率系數(shù)以外,也有些社會學研究會將定序變項看做是定距變項,因此采用積矩相關系數(shù),甚至進行線性回歸分析。如教育水平分高、中、低三項,本是定序變項,但我們可以給分數(shù)如下:高=2、中=1和低=0,然后將這些分數(shù)當做是定距資料來分析。又如在分析家庭收入時,可使高收入家庭得1分,而低收入家庭得0分,然后以r系數(shù)來測量其與英文水平的相關。實際上,這些分數(shù)(0,1,2等)只具有等級的含義,沒有定距層次的數(shù)學特質(即不能作加減運算)。如果我們要堅持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就不應運用積矩相關法或回歸分析法。然而,有不少社會學研究都抱著“雖不中亦不遠矣”的態(tài)度,還是將定序資料看做是定距資料,為求方便統(tǒng)計分析。同理,如果兩個變項都是定序變項,理應用Gamma或dv,但也有不少研究是采用r系數(shù)或回歸分析。在當前的社會學研究者中,大部分還是接受這種做法。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在積矩相關與回歸分析法的基礎上比較容易進行多變項(即兩個以上變項)的統(tǒng)計分析。關于此問題,本書將于第三編詳細介紹?! 〗逃绞嵌ㄐ蜃冺?,如將之看做是定距變項,那就可以應用積矩相關與簡單線性回歸法來分析其與精神病征的關系,而不用進行虛構變項回歸分析這樣麻煩。然而,虛構變項的回歸分析有一個好處,就是不用假定是直線關系,因而可以顯露非直線的效果。如在上例中,中等教育水平的效果大于高教育和低教育,顯示教育水平對精神健康的影響是非直線性的。倘若我們是采用簡單線性回歸分析和計算以直線關系為基礎的積矩相關系數(shù),就可能錯誤地理解這兩個變項的實際關系(參第四章第四節(jié))。因此,無論是定序或定距變項,如果我們認為效果可能是非線性的,則可采用虛構變項回歸分析。如是定類變項(如婚煙狀況),那就更要用虛構變項回歸法來比較各類的相對效果,然后計算復相關系數(shù)值來表示其與另一變項的相關程度?! ∷^直角旋轉法,就是要求各個因子在旋轉時都要維持直角的關系(即互不相關)。在直角旋轉時,每個變項的共量是不變的。這類旋轉的方式,基本上有兩種做法:變值盡簡法 (varimax solution)和因值盡簡法(quartimax solution)。變值盡簡法,是在旋轉時要盡量弄清楚在每一個因子上的各個變項的因子負荷情況,也即使到因子矩陣中每一列的a值盡可能變?yōu)?或0。這種做法的效用是突出每一個因子的性質,使我們清楚知道哪些變項是屬于它的。如果研究的目的是要找出多個因子(multiple factor structure),以澄清概念的內容(如前面表13-2所示的例子,是要澄清社會經濟地位這個概念的各種性質),就最好是采用變值盡簡的直角旋轉法。至于因值盡簡法,則是在旋轉時要盡量弄清楚每一個變項(X;)在各個因子上的負荷情況,即令每一個變項在某一個因子上的負荷盡可能等于1,而在其他因子上則盡可能等于。。這種做法的效用是增強第一因子的解釋力,而使其他因子的效力減弱。如果研究的目的是找出一個最強大的因子(single factor structure),就最好是采用因值盡簡的直角旋轉法。例如,我們要將多個項目組合成為一個尺度,就應采用因值盡簡法。除了因值盡簡與變值盡簡這兩種基本做法以外,尚有均等盡簡法(equimax solution),它是一種中庸之道的做法,要求同時簡化因子與變項的負荷情況,其毛病是可能使得兩者都未能盡量清楚。 前面曾多次指出,同組研究的作用大于趨勢研究。但是,同組研究并不是沒有問題的。首先是遺失個案的問題。同組研究要求調查相同的樣本個案,但在第一次調查的樣本可能在第二次調查時有一部分已失去,如某些個案不愿再次合作或不能再取得聯(lián)系等。假如這些遺失的個案可能具有其特殊性,就會嚴重影響資料分析的正確性。例如,在前述的老人健康調查中,在1997年有1000人,假定在2000年只能找到其中的920人,則在分析轉動情況時就只有比較920人,不是原來的1000人。若遺失的80名老人可能都是由于死亡或病重而不能接受調查的話,那么我們就會因此而在轉動分析(n = 920人)時高估了老人的健康狀況。所以,在研究時,我們要特別注意所遺失的個案是否有其特殊性,要加以認真的分析,以決定所得的同組資料是否有代表性。一般來說,相隔的年期越長和重復調查的次數(shù)越多,遺失問題就越嚴重?! ×硪粋€問題是前期測量的效應,即在前一時期測量個案的情況時所用的測量方法可能改變了個案的思想和行為,因而影響了后期的測量的準確性。例如,以一組問題來測驗青年人的政治水平,而這次測驗卻可能使這些青年在日后特別留意被問及的政治問題,因而在第二次再接受測驗時便顯得政治水平提高了。另一種的可能性是,有些青年人在第二次測驗時仍然記得他們在第一次測驗所填寫的答案,由于不愿意表示自己是一個三反四復的人,故此雖然是政治水平已有改變,但仍然填寫相同的答案。種種的可能性,都會歪曲了真實的轉變情況。一般來說,前、后兩期相隔越短,前期測量的效應就越大。如要解決這項問題,除了要酌情將相隔年期加長以外(但會引起更多遺失的個案),最好是成立一個控制組,將之與原來的樣本相互比較(參第一章第一節(jié)講的實驗設計),但這種做法卻會使研究代價加大,而且要先確定這兩組人的背景是相同的?! ‘斍暗纳鐣W研究大多數(shù)是采用社會調查方式,即在自然環(huán)境中搜集資料,然后用本書所介紹的種種統(tǒng)計方法來分析各個變項之間的關系。由于人力和物力所限,大部分調查是屬于橫剖研究,即在某一時期收集資料。如果在不同時期向同一樣本收集資料,就成為同組研究。其實,同組研究的基本邏輯,是相當于實驗法中只選用一個實驗組,其前、后兩期的資料搜集就是相當于實驗法中“實驗前”和“實驗后”的測量。因此,同組研究比橫剖調查研究更能精密地證明因果關系。倘若能夠加上另一個樣本作為“控制”樣本,模仿典型實驗設計的邏輯,那就更美滿了。近年來,在社會學界興起了評估研究(evaluation research),以鑒定某項措施(X)是否引起某些思想或行為(Y)的改變,就是大多采用以實驗設計為基礎的社會調查研究。有興趣的讀者,可參閱Suchman 1967,Saxe and Fine 1981?! ?/pre>媒體關注與評論
作者序 當我完成本書的增改工作,準備送交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謝壽光先生的時候,不禁想起與本書相關的20年前舊事,更懷念剛于今年1月辭世的楊慶堃老師。我決定執(zhí)筆,把這些涌上心頭的往事與懷想寫成本書的序言。 社會學起源于19世紀中葉歐洲的法、英、德等國家,20世紀中葉則在北美遍地開花,蓬勃發(fā)展。社會學在西方有170多年歷史,在中國的年齡也有100年左右了。自從嚴復把英國社會學 大師斯賓塞(Herbert Spencr)的《社會學原理》(Principles of Sociology)翻譯為《群學肄言》,于1903年發(fā)表以后,社會學即備受中國知識分子重視。10~40年代間,各地國立和私立大學(如廈門、燕京、清華、復旦、中央、滬江、金陵、嶺南等)相繼設立社會學課程,并展開多項農村地區(qū)和貧困地區(qū)的調查,引發(fā)民眾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和對社會改革的要求?! 〉?,中國社會學自1952年院系調整期間被取消以后,到1979年才乘著改革開放的新形勢,獲得重建的機會。當時,鄧小平同志指出:對社會學的研究,我們過去多年忽視了,現(xiàn)在需 要趕快補課。 重建社會學的工作甚艱難,人才與教材皆缺乏。一個關鍵性的機緣,就是國內的費孝通教授與其國外的老朋友、老同學楊慶堃教授恢復聯(lián)系,并且攜手共建中國社會學。楊教授于50年代初移居美國,多年來在匹茲堡(Pittsburgh)大學社會學系任教,其對中國宗教以及農村家庭的研究,甚受歐美社會學界重視。更可貴的是他對祖國的熱愛和遠見。記得,楊教授于1965年夏,以校外考試委員身份訪問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他親自接見我,并解釋為什么要把我這個即將畢業(yè)的學生送往美國深造。他說,中國社會學目前雖然黯淡無光,但總會重見天日,為國家的現(xiàn)代化盡一分力量。他計劃以香港為基地,為日后中國社會學的重建播下種子?! ∈紫?,他與當時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社會學系主任黃壽林教授合作,送畢業(yè)生到匹茲堡大學進修社會學博士課程,而我就是于1965年首名被挑選出來的學生。隨后數(shù)年,也有幾名畢業(yè)生到匹大進修。楊教授的另一項計劃,是安排匹茲堡大學的名教授(如Burkart Holzner,Jiri Nehnevajsa等)和波士頓大學的陳郁立教授與其夫人沈愛麗教授到香港中文大學任客座教授,協(xié)助課程改革、提高學生素質和推動實地研究?! ?979年中國改革開放,費、楊二老得到良好機會,合作重建中國社會學。在費教授安排下,楊教授帶領多名美國社會學者到北京講解社會學與現(xiàn)代化的關系,取得中央領導人的信任和支持,并開始擬定培養(yǎng)人才的計劃。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和中國社會學研究會于1980年夏和1981年夏在北京先后舉辦兩屆《社會學講習班》。除了獲得我國著名學者如費孝通、雷潔瓊、吳文藻、陳道等作專題演講外,更在楊慶堃教授的協(xié)助下取得嶺南基金會的資助,并且請到多名美國社會學者與香港中文大學教授來講課。而我就是其中一位講員,于1980年第一屆講習班負責《社會調查與統(tǒng)計分析》的課程,上課4周,每周5天,每天3小時,合共60小時。本書就是根據(jù)當時用的教材編寫和增改而成?! ≈v習班的學員有41名,來自北京、上海、天津、遼寧、黑龍江、吉林、新疆、廣東、四川、湖北、貴州、陜西等12個省、市、自治區(qū)的社會科學教學或研究單位。他們在課程完結后,把我的教材編寫成一套講義,使更多人有機會學習。由于該講義是課堂的記錄,未經審核,錯漏難免。后來,得到講習班的主辦人正康教授的建議和安排,讓我修正講義,并于1987年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書名《社會研究的統(tǒng)計分析》??上У氖?,發(fā)行量很少,許多地方的人都買不到。后蒙臺灣巨流圖書公司的熊嶺先生賞識,請我把書的部分內容修改以適合臺灣社會情況,然后讓其公司出版。臺灣版本于1988年發(fā)行后,頗受高等教育界歡迎,到1997年已有七印了。但是,中國大陸的老師和學生不易買到。 ……編輯推薦
《社會研究的統(tǒng)計應用》作者李沛良先生為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院長,本書詳細地介紹了社會研究中各種相關的數(shù)學統(tǒng)計方法。從較簡單的統(tǒng)計敘述開始,逐次進入統(tǒng)計推理、多變項分析和社會變遷分析,循序漸進,層次分明。本書內容豐富,深入淺出,力求文字簡明,避免繁復的數(shù)學報算。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