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學術傳論

出版時間:2012-6  出版社:安徽大學出版社  作者:武道房  頁數(shù):305  字數(shù):280000  

內容概要

  《中國古代文學論叢:曾國藩學術傳論》將曾國藩學術放在整個清代學術史的大背景中考察。認為曾國藩學術思想的出現(xiàn),既有個人的因素,也是時代的必然。書稿梳理了自清初以來學術發(fā)展的脈絡、趨勢及其原因,討論了曾國藩與宋明理學、清初學術、乾嘉漢學以及道、咸、同學壇、文壇的關系,對曾國藩學術思想的特點以及歷史地位、后世影響給出了自己的解釋。

作者簡介

  武道房,男,1967年生,山東泰安人,文學博士。現(xiàn)為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學術思想史、中國古代文學史。近年來,在《文學評論》、《文學遺產》、《中國哲學史》、《學術月刊》、《孔子研究》、《東方叢刊》、《文學評論叢刊》等發(fā)表論文30余篇,出版著作1部,主持省部級項目多項。

書籍目錄

自序
第一章 曾國藩生平傳略
第一節(jié) 家世與舉業(yè)
第二節(jié) 京師游學
第三節(jié) 諤諤諫臣
第四節(jié) 書生從戎
第五節(jié) 晚年憂患
第二章 曾國藩學術思想之背景研究
第一節(jié) 從宋學到漢學:清代康、雍、乾時期學術風氣的轉移
第二節(jié) 清中葉學術發(fā)展的三個轉向
第三章 曾國藩理學思想的形成
第一節(jié) 曾國藩的理學淵源與師友關系
第二節(jié) 曾國藩的理學思想
第四章 理學與曾國藩的人生境界
第一節(jié) 修身之要——懲忿窒欲、遷善改過
第二節(jié) 處事之要——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第五章 曾國藩以理學為核心的學術觀
第一節(jié) 曾國藩學術觀的成因
第二節(jié) 漢宋之爭中曾國藩的學術取向
第三節(jié) 曾國藩對理學的反思
第四節(jié) 曾國藩對漢學的認識
第五節(jié) 曾國藩以理學為核心,以漢學為補充,以辭章為手段,以經(jīng)世為旨歸的學術觀
第六章 曾國藩會通漢宋的禮學經(jīng)世思想
第一節(jié) 清初以來的禮學經(jīng)世意識與“以禮代理”思潮的興起
第二節(jié) 曾國藩會通漢宋的禮學思想
第七章 曾國藩禮學思想與經(jīng)世實踐
第一節(jié) 曾國藩禮治思想的政治實踐
第二節(jié) 曾國藩禮治思想的軍事實踐
第三節(jié) 曾國藩禮治思想的洋務實踐
第八章 漢宋之爭與曾國藩對桐城古文理論的重建
第一節(jié) 漢宋之爭與桐城派的理論困境
第二節(jié) 曾國藩對桐城古文理論的重建
第三節(jié) 曾國藩重建桐城古~文理論的文學史意義
第九章 曾國藩學術思想的歷史地位及其影響
第一節(jié) 曾國藩學術思想的歷史地位
第二節(jié) 曾國藩的后世評價及影響
征引文獻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比較以上眾說,本文認為,粱啟超和錢穆的觀點,各說出一個問題的不同側面,都比較接近歷史的真實。但他們只是提出了這么一個觀點,沒有具體地展開和論證。我把兩人的觀點綜合起來考察,在此基礎上拈出一個“經(jīng)世說”來解釋從宋學到漢學的嬗變。 一、清初學人經(jīng)世的焦慮與朱子學的回歸 中國古代的儒學,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都以經(jīng)世為目的。宋儒認為漢唐經(jīng)學循規(guī)蹈矩,訓詁考據(jù),各守師說,這種死板的治學方法窒息了儒學的生命力,從而導致儒門淡薄,無法應對佛老的挑戰(zhàn)。于是宋儒疑經(jīng)、改經(jīng),甚至援引佛道,對儒家的幾部經(jīng)書進行了與漢唐說經(jīng)大為異趣的新義理式的創(chuàng)造,這就是所謂的“道學”或“理學”,也有人稱之為“新儒學”。在宋代,道學有程朱一派的理學,側重于道問學,有知識主義的傾向;有陸象山一派的心學,側重于尊德性,有反知識主義的傾向。理學、心學還有氣學都是講義理的,在清代都泛稱為“理學”或“道學”或“宋學”,三個概念可以互用。自元代開始,朱熹所注的《四書》及朱派學者所注《五經(jīng)》成了科舉教科書,朱熹理學也就成了后世官方的指導思想。從明初開始,學術定于一尊,思想統(tǒng)一的同時,出現(xiàn)了很多流弊,科舉考試甚至出現(xiàn)“寧言孔孟誤,不言程朱非”的現(xiàn)象。至明中葉以后,思想的僵化以及程朱道問學知識主義的傾向,使越來越多的學者沉溺于書冊子,所學與所行嚴重脫節(jié),而社會上道德人心卻是越來越墮落,這時需要一種新的學術來應對這種教化危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紹繼象山的陽明學出現(xiàn)了。王夫之曾經(jīng)指出,學者“逐跡躡影,沉溺于訓詁。故白沙起而厭之,然而遂啟姚江王氏陽儒陰釋、誣圣之邪說”。當然船山對王學不免有偏見,但他指出的學術界對知識主義的厭棄是王學產生的一個原因,這是正確的。陳獻章(白沙)的名言“莫笑老慵無著述,真儒不是鄭康成”,很干脆地否定了朱熹格物致知的知識主義治學路向。王陽明在此基礎上提出“致良知”的學說,盡管他本人并不采取反知的立場,但存在直指本心、反知識主義的學術傾向。《明史·列傳·儒林》指出:“姚江之學,別立宗旨,顯與朱子背馳,門徒遍天下,流傳逾百年?!币灾劣诔霈F(xiàn)“嘉隆之后,篤信程朱不遷異說者,無復幾人”的局面。其實,不論是程朱還是陸王,其學術目的都在于經(jīng)世,都認為自己得到了孔孟的真諦,都是針對當時的學術弊端提出的救世方案。學術總是在糾偏糾弊中向前運行,每一種學術的產生都有其時代的合理性。但時代變化了,學術也跟著變,僵化的學術總要被順應時代的新學術所取代。這是學術史發(fā)展的一個普遍規(guī)律。

編輯推薦

《中國古代文學論叢?桐城派學術研究叢書:曾國藩學術傳論》論曾國藩的學術觀,他與一般封疆大吏有所不同,特別是在他的早年,對學問是有所研究和造詣的。并且,他的學術思想及其治學方法,對他的政治思想及政治活動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曾國藩學術傳論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好,分析有深度。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