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

出版時間:1989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作者:(德)歌德  譯者:錢春綺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浮士德(珍藏本)》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

書籍目錄

浮士德
簡?愛
大衛(wèi)?考坡菲
海涅詩集
普希金作品選
前夜 父與子
白鯨
坎特伯雷故事
罪與罰
巴黎圣母院
福爾賽世家
巨人傳
神曲
安娜?卡列尼娜
唐璜
紅與黑
泰戈爾抒情詩選
棄兒湯姆?瓊斯史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浮士德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6條)

 
 

  •      很簡單的一本書,情節(jié)邏輯清晰,且內容豐富,引用非常多的神話傳說。究其竟,諷刺為多,哲學辨思成分也很多,都在說明作者對無神論的辯論,諷刺各式各樣的宗教和形而上學,追捧大自然的本源美。最喜歡這本書的結論,善惡不分離,最終的善,不會離開惡的先前引領,非常棒的結論!
  •     《浮士德》這部詩劇是歌德耗費60年寫就的,在這本書中,歌德通過對浮士德的思想進行描寫,塑造了浮士德在不同時期的形象,“浮士德精神”也是后世借此而產生的一個對浮士德思想的描述的代名詞。
      然而,“浮士德精神”經過了長時間的傳承和各種因素的影響,被漸漸臉譜化了,漸漸只有“永不滿足,樂觀進取”這類大而化之的詞語象征浮士德精神了,而我理解的浮士德精神,卻遠不止于此。
      首先,需要指出一點,浮士德精神不是永恒不變的,不同時代的人都會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其含義也不盡相同。再者,書中的浮士德經歷了不同人生階段,其思想也非一成不變,所以在分析一個人的精神思想時,不能脫離現實的時代背景以及書中人所處環(huán)境。
      浮士德的人生可分為五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則是書齋生活,在靡菲斯特找到浮士德前,浮士德只是每日埋首于書卷中。而在這之后,浮士德則毅然決定外出闖蕩,這實際象征著由純粹理性到實踐的轉變。浮士德在將希伯來文的《圣經》翻譯成德文時,其中有一句“太初有道”,浮士德再三斟酌,最終改為了“太初有行”。顯而易見的,“道”非真實存在之物,而是一種思想或是冥冥之中的一種規(guī)律,而“行”則代表了實際的作為,是由我們自身所決定的。歌德借此告訴人們要突破舊知識的枷鎖,要將自己投身于更大的世界中,要行動,不要空談?!陡∈康隆纷鳛閱⒚晌膶W的代表作,所蘊含的便是這種對教條的舊知識與舊理性的反抗。另外,這種精神在薩特的存在主義學說中也傳承了下來,薩特一直強調人自我選擇的重要性,這一點與這一階段的浮士德精神是吻合的。
      浮士德的愛情階段始于他沖出書齋后,愛上了市民格里卿。與格里卿的愛情象征了浮士德的欲望,而這種欲望不但遭受了世俗的批判,還有理性的沖擊,最終使浮士德喪失理智,甚至喪失道德。在這里,歌德有意提醒我們偽裝后的欲望所能帶來的后果。在這里,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到康德式的倫理學仍對歌德有深遠的影響。康德視道德為義務問題,乃是絕對命令,即普遍法則。另外,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學原理》中特別強調了所謂的“實踐理性”,簡而言之即該怎么做。這里,比起浮士德精神,歌德所要表達的更多是這種康德式的倫理觀。那么,關于這一階段的浮士德精神又有什么體現呢?我想,還是“存在”,浮士德在這場愛情中十分重視當下,希望用一切來換取當下的滿足,當然,這種“活在當下”的極端就是喪失理智。
      浮士德的第三個階段——政治經歷讓我想到中國古代的文人,浮士德最初希望建功立業(yè),卻受到挫折,也看到了政治的陰暗面,于是轉入第四階段,開始逃避現實,沉浸在古典美中。然而不幸的是,用藝術教育來改造世界是不可能的,最終浮士德所追求的古典美也隨海倫的魂魄幻滅了。浮士德的經歷引起我們對藝術的反思,是否藝術必須以現實為基礎?如空中樓閣的古典美又該何去何從?浮士德的故事是虛構的,然而這個問題卻橫貫東西方。在當今,許多人向往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于是便開始數落城市的弊端,然則在今天,我們可能脫離社會而成為一個孤立的人嗎?且不說日常生活的諸多不便,還有就是天下哪里有那么多的樂土供隱士們陶醉其中,于是就成了“相逢盡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見一人”的局面。我們的城市有許多不足,但遠不是我們可以隨便棄之而去的,即使遠處是青山綠水,但我們注定要與平庸一同棲宿。
      經歷這一切后,浮士德的性格也由最初的剛強激烈改變?yōu)樯畛?、和藹,于是帶著他的哲思與感悟,他進入了一個社會追求階段,他開始注重自然與物質,注重于現世的幸福。我們可以將其視為歌德對時間重要性的再一次強調,以及對一切華而不實的哲學和藝術的批判。也許在歌德看來,只有自然哲學才能真正造福人類。
      最后,浮士德所構想的烏托邦也隕落了,然而浮士德的靈魂卻回到了主的懷抱之中, 歌德給了這個悲劇一個帶有希望的結尾。這是為什么?因為進步,哲學是永不止步的,哲學不會消亡,浮士德精神亦是永恒的。
      到了今天,浮士德精神在于其包含的各種各樣的對立:理性與實踐,欲望和道德,藝術和政治,理想和現實……在我們的身邊,永遠充滿了這樣的選擇,然而人們在面對這些問題時,可曾流露出像歌德那樣的悲觀氣息,抑或是為難?這是一個人們都有著極度“健康”的精神的時代,“健康”到沒有任何問題在人們心中。是什么賦予了我們這樣一種荒蕪的“健康”?
      由此可見,浮士德精神所包含的絕非簡單幾個字所能概括的,它是會改變的,也不一定永遠是正面的。浮士德精神在當今仍有著深遠的影響,歌德的偉大之處在于,他能夠站在高處,以悲憫的眼光俯視眾生,又可以超越時代,寫下他清晰痛苦的哲思。正因如此,《浮士德》才作為世俗的《圣經》,得以傳唱不衰。
      
  •     這本書對我個人而言有很大的影響。它讓我陷入了痛苦的自我認同的危機,但也看到了以前沒有看到的自己。它讓我發(fā)現自己一直處于一個狹隘的自我中心的小世界里,卻對于外部世界充滿恐懼和疑慮。我不應該用精神世界的高貴來粉飾自己對于現實的恐懼和退縮。我應該重新思考我在這個世界上的位置和在這個世界中應該作出的奮斗。
  •     高中時候硬著頭皮看過半本,也算是唯一看過的世界名著。不得不說德意志人的思想就像他們的造的東西一樣縝密而且深奧。其實這種書個人覺得完全可以拿給初高中拿去死死腦細胞,省的滿腦子都是游戲盒精蟲充腦。
  •     浮士德」
      1浮士德主要探索根本問題,即人類是否能夠不斷向前發(fā)展,人類的發(fā)展方向在哪里的問題。歌德認為人類可以不斷發(fā)展,該主題貫穿浮士德始終,浮士德象征人類,代表人類的探索。
      浮士德整體上回答了所有關于哲學的問題,如宇宙的形成、萬物的起源、認識的性質、人生意義乃至人類發(fā)展的未來等,重新闡釋人的認知理性,具有深刻的哲學寓意。
      2內容
     ?。?)獻詞
      (2)序幕:有關戲劇價值和人生關系,戲劇和觀眾之間的大討論,反映了作者的戲劇觀,不屬于劇情。
      (3)天堂序曲,起到引導和框架的作用,與結尾相呼應
      a兩場賭局的意義:第一場賭局指天帝和美菲思特訂約,其本質是關于人性善惡的哲學;第二場賭局指美菲思特和浮士德訂約,表現了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對于變革現實的渴望。
      b深層意義:
      「1」這是歐洲三百年人類精神歷史的總結,該過程不是一帆風順,人性的弱點使人沉迷貪圖歡愉。歌德認為可以反面刺激人類積極進取,體現了歌德的辯證思想,即善惡的統(tǒng)一,二者相對立相影響。
      「2」上帝和魔鬼是一對矛盾的存在,歌德賦予上帝以革命性的全新解釋,在這之前人們認為上帝是全善的化身,對歌德而言,至善是創(chuàng)造萬物的本源之一,魔鬼代表至惡,歌德同樣認為惡也是本源之一,歌德將宇宙萬物歸結為善和惡的斗爭。
      「3」通過上帝和魔鬼之間的關系,揭示了世界本源之外還有魔鬼和浮士德為代表的人類的關系,說明人類精神的辯證關系。美菲思特身上體現了人類精神的惡,浮士德是人類精神的善的表現。"世界萬物交織成為一個整體,他們互相影響世界才有了活力。"
     ?。?)浮士德的經歷(五個階段)
      A知識悲劇:
      a浮士德對精神的否定反映了人類知識在豐富的現實實踐面前的困境,也表現了作者對中世紀思想體系的否定,以及希望恢復人與自然聯系的渴望,這一否定是人文主義思想家的精神寫照。
      b浮士德在知識需求的支配作用下,所有的機能和活動能力都成為追求知識的工具,其他機能全部退位和隱藏。
      c浮士德徹底否定了中世紀的學問,在現實生活中獲得新生,將泰初有道改為泰初有為,表明通過實踐向中世紀挑戰(zhàn),同時也諷刺不注重實踐的認知方式
      B愛情悲?。?br />   a浮士德的愛情悲劇反映了封建的陳舊關系對人的感情的扼殺,浮士德的愛情并非生理需求,而是真摯的愛戀。
      b浮士德雖然有時沉溺在及時行樂的貪欲中,然而他總是在靈魂與享樂的斗爭中掙扎。他反省自責自卑自己的渺小和卑弱,將情欲需要當作對人生真諦追求的行為,說明浮士德已經超越文藝復興資產階級毫無節(jié)制的享樂人生幸福觀。因而從整體上講,作為浮士德精神發(fā)展的一個階段,愛情悲劇也可以看成近代西方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在精神歷程中擺脫感官享受這一低級趣味的特定結構。
      c從浮士德與格雷琴的愛情悲劇中,反映了浮士德作為人類代表自身所處的兩難境地,即安逸的愛情生活使人幸福,而平庸毫無精神追求的愛情生活又違背追求人生真諦的本性,這實則是西方社會心理中一直存在的靈與肉、感情與理性之間的悲劇性沖突的縮影。
      C政治悲?。?br />   體現了啟蒙主義時期,德國資產階級向封建王權妥協為封建王權盡忠的政治態(tài)度,然而這并未能使資產階級實現其政治思想。在統(tǒng)治者看來,浮士德只是他的工具,浮士德無法通過政治渠道改變這個虛無的世界。
      D美的悲劇
      浮士德帶著理性光輝,象征著人類的智慧,到古希臘見到海倫并生下歐福利翁,從心理學意義上講這是一種不正常的幸福感。歐福利翁要求擺脫一切束縛求得絕對的自由,其象征意義在于實現人的真正解放。歐福利翁最后摔死的悲劇象征性地揭示了無限制追逐自由的美最后也是要失敗的。
      E事業(yè)悲劇
      「1」浮士德滿足于改造自然的事業(yè)悲劇,但他雙目失明而誤把魔鬼挖墳墓認為是人類在勞動, 他看到的只是人類勞動的幻影,并未給出人類發(fā)展的答案
      「2」 浮士德的悲劇是歌德的悲劇的最好表現,體現了歌德對人類悲劇的理解,歌德并未給出人類社會發(fā)展的藍圖,而是充分肯定了浮士德的精神,即四次失敗卻仍積極向上不斷追求,從而使每一次向善而最終失敗的追求成為下一個追求的悲壯先導。
      
      歌德的悲劇觀:
      無限的美是虛妄的,個體有限生命去追求無限善的目標注定是悲劇性的,但是個體的人類卻不應該因此而止步,因為正是這一次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追求過程本身,才能顯出個體的生命意義和價值。同樣,人類的希望在于一代一代人在有限的不休止的努力中日益走向自由王國,個體生命的意義和人類前途在于不斷的運動和不懈的追求,更在無數個有價值的矛盾深化的過程中。不懈努力的過程本身就是人類自我拯救的中心。
      3主題
      a哲學層面:浮士德體現了對人性善惡和宇宙本源的哲學思考,人性的善體現在上帝和浮士德,惡是美菲思特,兩者相互依存,構成辯證統(tǒng)一體。在具體人性中,善中有惡,惡中有善,是善惡的合金體。浮士德在造惡的過程中又向善,體現了人的善惡的統(tǒng)一,浮士德在對善的追求中,體現了人行正面力量的勝利。
      b社會層面:浮士德的探索是西方資產階級三百多年的精神發(fā)展史,形象地再現了上升中的資產階級如何走出書齋這一精神牢籠,如何超越個人情欲,如何從古典美的造夢中醒來,如何從政治改良的幻覺中醒悟,如何去追求更高遠更自由的社會理想而幻滅的過程,實際上隱喻了所有知識分子探索精神出路悲劇命運。
      c道德層面:浮士德本身就是一個矛盾體,善惡、靈肉、進取與沉淪,高尚與庸俗,是完整的人性的代表。其道德意義在于為人類提供了一條道的進化的道路,即一個人應該不斷克服生命本能原欲,努力超越名利地位權勢感官的美等外在物質的誘惑。追求理想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唯有如此才能走向更高遠更遼闊的境界,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人生價值,不斷開拓自我價值和生活的可能性的空間。
      d人格層面:浮士德精神是一種永不滿足永遠追求和探索的實踐精神,他的人格魅力在于生生不息的創(chuàng)造精神,浮士德的人格的創(chuàng)造和高貴,體現了人的價值和尊嚴。
      
      4浮士德和美菲思特是對立統(tǒng)一體(哲學內涵)
      「1」對立關系:浮士德代表肯定的精神,美菲思特代表否定的精神。浮士德肯定人性肯定現實生活,相信人的智慧和力量,認為現實世界大有作為,美菲思特看不起人類,否定人的智慧,對現存的一切事物采取否定的態(tài)度,認為這一切都是虛無縹緲的,作為肯定的精神,浮士德向往美追求美,美菲思特則是丑的化身惡的代表,二人約定后浮士德走向現世,美菲思特則想讓他走向沉淪,二人逐漸走向對立。
      「2」統(tǒng)一關系
      在天堂序曲中上帝說他之所以創(chuàng)造出惡魔是為了設置障礙,從反面激發(fā)人們努力,免得他們精神萎靡。美菲思特自稱是作惡造善的統(tǒng)一體,他固然不行善,但在做惡的過程中卻起著造善的作用,從反面激發(fā)浮士德前進,成為浮士德的前進的推動力,浮士德在否定與惡的斗爭中前進,其道路不是一帆風順。而正是在這種艱難進程中,更顯出浮士德身上的肯定精神和善的偉大力量,顯示出他自強不息的崇高性格。沒有美菲思特就意味著浮士德失去了前進的對立面,就不能發(fā)展和完善,因此浮士德與美菲思特是相反相成的統(tǒng)一體。
      5藝術特色
      a象征手法貫穿全劇。浮士德的總體構成體現著歌德所理解的宇宙間的矛盾以及與人類關系的基本看法,而浮士德的一生象征著人類精神由低級向高級不斷發(fā)展的漸進過程。
      浮士德形象的多重含義:他在很大程度上是歌德的化身,性格特征也寓意著歌德自己的生命活力;浮士德是近代先進知識分子的象征,離經叛道,不斷求索,體現了近代思想家不滿足于現實要消除理性見諸實踐,將人生藝術化的追求;浮士德是人類積極精神的象征,是新興資產階級的象征。
      b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大量采用分身以及變形的手法,浮士德是上帝至善的外化,美菲思特是上帝至惡的表現,
      c運用多種詩歌藝術題材,從體裁看浮士德是一部詩劇,同時具有戲劇和詩歌的特點。
      
  •     海倫,歐福里翁,兼說外文詩的翻譯
      
      
      海倫的出現像一個概念。她不像有血有肉的女子,不像格蕾辛,她是一個阿尼瑪概念?!翱量岬拿\糾纏我,到處盅惑男子的心,使他們顧不得自己,顧不得任何大事??偸菗寠Z啊,勾引啊,戰(zhàn)斗啊,帶到東又帶到西。半神、英雄、天神、甚至惡靈,他們都領著我去各處漂流?!?br />   特洛伊的海倫,象征整個古希臘之美。浮士德渴望與她結合,這一回,個人的愛欲成分很少,更多的,是文化的融合。
      浮士德與海倫結合,生下歐福里翁。歐福里翁比海倫更像概念,這個沖動的、激情的新生兒,十分之短命?!艾F在讓我跳,現在讓我蹦,向太空之中,往上面直沖,是我的欲望,情不自禁?!薄拔以僖膊辉冈诘厣狭粝拢砰_我的手,放開我的頭發(fā),放開我衣裳,它們都為我所有?!睔W得里翁參加戰(zhàn)爭,高高飛翔,摔落地面死去。
      海倫哀悼兒子,也追之而去。
      這一場因為寫得概念化,較之格蕾辛的故事,要遜色一些。
      
      歐福里翁,這個天才而短命的孩子,據說是詩人拜倫的縮影。對歐福里翁的挽歌,本是歌德為悼念拜倫而作。嘗試讀這首詩——這是因為讀不進去,所以抄一遍,然后再讀:
      
      不會孤單!——不論去哪里,
      因為我們總會認識你;
      你雖然匆匆告別人世,
      我們的心總離不開你。
      我們幾乎忘記了悲愁,
      艷羨地歌頌你的造化:
      不論陰晴,你的詩歌
      和勇氣總是高雅而偉大。
      
      出身高貴,能力很強,
      生來享受世間的榮華,
      可惜!你很早就迷惘,
      被奪去青春之花。
      你的慧眼能洞察世界,
      對任何雄心抱有同感,
      對好女子無限熱愛,
      你還寫出獨特的詩篇。
      可是你卻奔放不羈,
      闖入身不由己的網罟,
      你跟法律和風俗慣例
      發(fā)生極強大的抵觸;
      最后,你的崇高的壯志
      開始重視純粹的勇敢,
      你要成就光輝的大事,
      可是你卻未能如愿。
      
      誰能如愿?——悲愴的問題,
      命運也對此回避不說,
      就在這極其不幸的時期,
      全民都在流血而沉默。
      可是請喚起新的詩歌,
      別再垂頭而意氣沮喪:
      大地還會再產生詩歌,
      正像它歷來如此一樣。
      
      老實說,讀這首詩,我讀不出好來。讀翻譯的外文詩,我的感覺經常都是這樣,我覺得它不是詩——不是我所理解的詩,這也許是翻譯的問題,也可能因為西方詩的特質,跟中國詩不一樣。雖然都叫詩,但它們是兩種東西。
      格蕾辛思念浮士德那首詩,我覺得意思極好,譯文也質樸真摯。這一首的意思我能明白。至于譯文,老實說,全是生硬的大白話,挺糟糕的。比如這些句子:“你的慧眼能洞察世界,對任何雄心抱有同感,對好女子無限熱愛,你還寫出獨特的詩篇。可是你卻奔放不羈,闖入身不由己的網罟,你跟法律和風俗慣例發(fā)生極強大的抵觸;最后,你的崇高的壯志開始重視純粹的勇敢,你要成就光輝的大事,可是你卻未能如愿?!币遣环中信帕?,讀起來還順利些。我覺得像“任何、抱有同感、跟法律和風俗慣例、開始重視純粹的美感、發(fā)生強大的抵觸”這些字詞組合,是一種與詩格格不入的語詞,它更像法律書政治書的言說。
      其實這些文意要是寫成詩,漢語也并非沒有辦法。既然是詩,譯過來,至少也要是詩才好。不知德語原文如何,說不準另有美感,也說不定。
      
  •     浮士德與梅非斯特
      
      
      我能理解浮士德的欲望。浮士德的渴望,不就是生而為人的,最最平常的渴望嗎?
      生而為人,成長是第一個原生的愿望??释笾?,渴望知道世界的本質,知道更多更多,渴望把所有發(fā)生的事了解,渴望把世間所有的問題解開。浮士德于是在書齋待了五十年。此時魔鬼尚未出場,但人已經作繭自縛,用知識綁住自己,關在書齋里慢慢變老。
      最近一再覺得老子莊子好,對于生命,對于人的困境,古時道家的理解有真智慧,人皆要求知,其中杰出者如蘇格拉底,思考了能思考的一切,仍然深感無知,亦如中國古語“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鼓勵盡一生之力,去作永遠的求索,然后回頭一顧,發(fā)生生命已然虛度,浮士德的第一個困境,本是人類癡愚于知識的象征。
      “人生亦有涯,而知亦無涯。以有涯之生,求無涯之知,得不償失”,這一點,莊周在遠古便已提醒。其實這并非難解的謎題,人不能知悟,緣于欲望困阻。障人眼目的,皆是欲望,但凡欲望,總有一種特質,它會獨自膨脹,不斷自激,以至于無窮,甚至于人窮盡一生之力,亦無法滿足,這叫做欲壑難填。中文有詞叫做“求知欲”,這三個字,尤其“欲”,對于求知的本質,是十分明確的彰顯。
      這時,五十多歲的浮士德博士遇到魔鬼,梅非斯特來到他面前,與他簽訂靈魂之約。惡魔梅非斯特愿意成為浮士德的仆人,為他服務,條件是在浮士德感到滿足的那一刻,他的靈魂就為魔鬼所有,成為魔鬼的奴仆。
      魔鬼不大會在人健康的成長中出現,他的形象總在人的困境中浮起,魔鬼最初看起來并不真的丑陋可惡。最初,它最樂于幫助人,乍一看,魔鬼形象真像天使。但因為它幫助的,總是片面欲望的實現,所以它帶人走上的,總是危險之路。這條路之所以稱之為誘惑,是因為代價慘重。為了片面欲望的實現,人付出整體生命作為代價,所以魔鬼是可怕的。
      梅非斯特帶浮士德去到魔鬼的丹房,讓他看鏡中美女,浮士德看到的——男子在鏡中看到的,是自己的阿尼瑪嗎?浮士德驚艷不已“啊,一個天女的姿影!愛神,把你最快的翅膀借我一用,帶我前往她的仙境!世間真有這樣的美人?……我簡直要發(fā)狂。我現在覺得五內如焚……”
      再喝下魔女的靈藥,浮士德恢復了青春。他急切想要體驗愛情,體驗性愛,他如今五內如焚,渴望愛欲的滿足。
      愛欲比起求知欲,力量自然要強大得多。浮士德走在街上,迎面走來美貌的格蕾辛,他急切地想要得到她。魔鬼在旁幫助,他當然如愿以償??墒沁@是一個怎樣的悲劇呢?滿足了愛欲,他傷害了格蕾辛。說傷害不正確,他毀滅了格蕾辛。如果說格蕾辛本是浮士德自己的一部分,是他的阿尼瑪,那么浮士德所毀掉的是他自己最重要的半個靈魂。格蕾辛悲劇象征著人最重要的困境。誘惑與真愛有區(qū)別嗎?浮士德之愛格蕾辛,他思念她之心,想要得到她的心念,不可謂不真實,不可謂不真誠。問題仍然在于片面自足。愛欲只想求得它自己的滿足,對浮士德來說,愛欲的歡樂與滿足得到了,但他全然不曾考慮靈魂的完整性,他以犧牲格蕾辛的方式滿足自己,犧牲格蕾辛,事實上就是犧牲他自己靈魂的一個部分,他把自身的阿尼瑪置身于地獄,把她變成了鬼魂,這是魔鬼的方式。人若以這種方式對待愛欲,他便以自己的雙手,斷送了愛情可能的價值。從道德角度說,愛是一件帶來幸福的事,一種帶來幸福的能力,浮士德沒有愛格蕾辛,他占有了她,毀滅了她,這是最糟糕的愛欲之一。
      在書中,梅非斯特,它是浮士德身外之物。是另一個人。是誘惑浮士德的惡魔。然而這也只是象征。梅非斯特不是別人,不是身外之物,他是浮士德的另一個自己。它是陰影,是完整人格的看不見部分。悲劇是因為浮士德分裂出魔鬼之后,才發(fā)生的。
      正道在于合抱為一,接納梅非斯特作為自己靈魂的一部分,讓自己完整,作為完整的自然人去愛格蕾辛,格蕾辛才會獲得幸福。格蕾辛的幸福,就是浮士德的幸福。
      
  •     
       《浮士德》這部悲劇是歌德從二十幾歲起始、直到八十幾歲在他死的前夕才完成的。六十年間經過改稿,經過停頓,但是最后的定稿從頭到尾一萬二千一百一十一行都被一個一致的精神貫注著。19世紀后半葉,有一部分研究《浮士德》的人,不視《浮士德》系一整體,而分成片斷,并蓄意在其中發(fā)現矛盾,雖一代大師如色勒(Scherer)者亦不免此迂曲之見。其實《浮士德》全書自始至終具有一貫的精神與一致的結構,海岱山(Heidelberg)大學哲學教授梨克特(Rickert)在其1932年出版的《歌德的浮士德》一書中對此發(fā)揮盡致。。十九世紀后期,在歐洲對于《浮士德》有一個錯誤的見解,只讀它的第一部而忽視那較為艱澀的第二部,直到現在還影響著一般的讀者。這不但容易使人誤解《浮士德》,并且可以誤解歌德。我們無論談到《浮士德》里的哪一個問題,都要從全部著眼,不能有所偏廢?,F在在未談到正題之前,我認為把《浮士德》全部的結構介紹一下是必要的。
        《浮士德》是一個悲劇,分第一第二兩部,內容是悲劇主人公浮士德的一生。全部可以分成四個大階段,就是四個最高峰,其余的節(jié)目不過是從這一高峰到另一高峰的過渡。如果對于這四個階段每階段都給一個題目,就可以寫作:
        (一)學者的悲劇,
       ?。ǘ鄣谋瘎?,
       ?。ㄈ┟赖谋瘎。?
       ?。ㄋ模┦聵I(yè)的悲劇。
      這四個悲劇被一頭一尾像個框子似地給嵌起來。開端是《天上序曲》,上帝和魔鬼賭賽,上帝準許魔鬼去誘惑浮士德,因此演出這一部悲劇;歸終是以魔鬼的誘惑失敗,浮士德死后的魂靈得救而結束。
        在第一個階段學者的悲劇里,無事跡可言,大部分是獨白。因為過著書齋生活的人是演不出什么熱鬧的戲的。但是這里邊充滿了悲劇的成分:幾十年孜孜不息的學者生活,最后所得的是僵死的知識,生活里充滿“憂慮”,內心里是“執(zhí)著塵世”和“向上”的兩個靈魂在沖突,同時又感到外邊的自然與人生好像在向他呼喚,獨自坐在牢獄一般的書齋里,求死未果,求生不能,——正在這懷疑絕望的時刻,魔鬼乘隙而入了。最后和魔鬼訂約放棄了學者生活。
        與魔鬼訂約后,在一個女巫那里喝了返老還童的藥,恢復了朱顏。在大街上和一個名叫葛淚欣(Gretchen)的女孩相遇,得到魔鬼的幫助,把她騙到手里。使這天真無邪的女孩毒死母親,殺卻自己的嬰兒,她的哥哥也死在浮士德的劍下,歸終她罪孽重重發(fā)了狂,死在獄里。這樣,浮士德經歷了塵世的享樂和痛苦,演完他愛的悲劇?!陡∈康隆返牡谝徊恳苍谶@里終結了。
        第二部開幕時,浮士德倒臥在山明水秀之鄉(xiāng),無數的精靈在歌唱,使他忘卻過去的罪惡,得到新生。魔鬼把他帶到一個皇帝的宮廷里,那皇帝認為浮士德善于魔術,要他把古希臘的美女海倫娜(Helena)拘來出現。浮士德受了魔鬼的指示,當眾使海倫娜出現了。浮士德一見這從未見過的絕世美人,大受感動,昏倒在地上。魔鬼背著昏迷不醒的浮士德回到故居的書齋,這時浮士德舊日的學生瓦格納(Wagner)正從事于制造一個“人造人”(Homonculus)。魔鬼幫助瓦格納把“人造人”做成,這“人造人”能夠看出浮士德在昏迷中想望的是希臘的美女,于是率領著浮士德和魔鬼到了古希臘的神話世界。浮士德在地獄里感動了地獄的女主人,她允許海倫娜復活。海倫娜,美的具體,在舞臺上出現了,和浮士德結婚,代表希臘精神和日爾曼精神的結合,生了一個兒子叫哀弗利昂(Euphorion)。哀弗利昂生下來不久就為了無限制的追求而隕逝。隨著兒子,母親也回到了陰間。愛死亡,美幻滅,海倫娜只留下衣裳托著浮士德回到北方的寂寞的深處。
        浮士德經驗了愛和美后,心里興起一個更高的要求,創(chuàng)造事業(yè)。他看著水濱潮汐的漲落起了雄心,想把水化為平地。正巧在這時那皇帝的治下起了內亂,浮士德借用魔鬼的魔術把內亂平息了,在海邊獲得一片封地,他得以施行他的計劃,把海水變成平地。但是舊日海濱住著兩個老人,不肯把住了許多年的房屋讓出,妨礙浮士德的計劃;他命魔鬼去幫助那對老夫婦搬家,老人執(zhí)拗不肯,魔鬼索性一鼓氣連房帶人都給燒毀了。這時浮士德已經一百歲,深夜里望著房屋被焚,濃煙中升起四個女人。其中一個女人是浮士德未與魔鬼訂約之前所謂的“憂慮”。這次“憂慮”又出現了,因為浮士德已決心與魔術脫離?!皯n慮”不能傷害浮士德的精神,只是吹瞎了他的眼睛。浮士德雙目失明,但內心明亮,到死為止。死后,魔鬼和天使爭奪浮士德的靈魂,還是天使得了勝。
        魔鬼和上帝的賭賽,和浮士德的訂約,以及浮士德的得救,是這篇文章所要談的主題,將來要詳細申述?,F在我們看浮士德在這四個階段里,可以用歌德自己的話來概括,是“一個越來越高尚越純潔的努力,直到死亡”【1831年6月6日與愛克曼談話。】。一句中國的古語也適宜說明《浮士德》的一貫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不過我們要附加上兩個注解:在自強不息的途中,總不免要走些迷途;同時,誰若是一生自強不息,歸終是要得救的。
        這里所談的范圍只限制在魔鬼身上?!陡∈康隆防锏哪Ч斫凶髅曳撬雇蟹抢账梗∕ephistopheles)。這個名字不是歌德獨創(chuàng)的,它在浮士德傳說里已經出現了。這個字是什么意義呢?歌德的朋友采爾特(Zelter)問到這個問題,歌德回答說:“靡非斯托非勒斯這個名字自何而生,我簡直不知道應如何答復?!薄?829年11月20日與采爾特信?!亢笕嗽囆薪忉屵@個字,追溯字源,在希臘文里有個類似的字,大意是“不愛光的人”;又有人想到希伯來文的Mephiz-tophel,這字是破壞者、說謊人的意思。所以靡非斯托非勒斯也許是個希伯來的魔鬼,帶上了希臘字的尾音。
      
       各民族的神話與宗教各自創(chuàng)造出神與魔兩個相對的超人的力量,互相消長,影響人的行為,是很普通的現象。《浮士德》里的魔從外表看來,是根據基督教的傳統(tǒng),附加上些北歐的傳說。我們從《圣經》里知道,撒但這個字本來是仇敵的意思,他最初是天使團體里的一個天使,他的職務是巡查世人的罪惡,告訴給神。他后來因為犯罪被黜,變成兇惡,能行異跡奇事,能誘惑天使或人,能試探人,控告人,刑罰人;又能引人犯罪,使人成為他的仆人。在《新約》里邊,魔鬼更人格化了,他曾經試探耶穌,遇見信道的人,他就給以困苦,而成為人的大敵。所以保羅說,叛道的人是魔鬼教成的。又說魔鬼的羅網到處都是,人若給以間隙,就遭魔鬼的迷惑,人若能敵得住,魔鬼就跑開。——雖然如此,魔鬼試探人,必須先得神的允許;若是不經神的允許而擅自試探人,神必加以限制。因此魔鬼又稱為試探者。
        在歐洲中古基督教的世界里,若有人不遵守教會儀式,或作些非常的事業(yè),就常被看作與魔鬼有關,被稱為與魔鬼結約的人。尤其是在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時代,有不少特出的人士,被人說是與魔鬼有緣,并且有人以此自傲。當時的人們感到怎樣與魔鬼為鄰,畫家都勒(Dürer)的那幅銅雕《騎士、死與魔鬼》是一個很生動的圖像。至于與魔鬼有關的魔術,那時因為知識面的擴大,以及對于自然界較為深入的觀察,也同時增加了向神奇玄秘的力量的追求,所以在南歐的一些大學里,有的甚至把魔術列為一門學科。特別是到處漫游的學者、放蕩的大學生、冒險家、騙子、變戲法的人,都愛在大庭廣眾間表演奇跡。浮士德的傳說也就是在這時代里產生的。
        這些字源的與歷史的研究,這里不能不略為提及,對于我們題目的本身卻是不關重要的。歌德自己在那封給采爾特的信里也說:“在《浮士德》這部著作上假使人們去做歷史學的與文字學的研究,往往越弄越渺茫?!备璧聦憽陡∈康隆冯m然有些傳說上的根據,但大體看來,是歌德自己的創(chuàng)造。我們研究這部著作,愿意遵守歌德這句話,如果不是必要,就不牽連到作品以外的事物上去。這就是說緊緊“把握這部大著作,從第一行到最后一行,一步也不放松。有時也要把歌德關于《浮士德》所發(fā)表的言論【歌德關于《浮士德》所發(fā)表之言論,搜集成書者有“島嶼叢書”(Insel-Bücherei)第44號《歌德論自著之浮士德》。該書有中文譯本,商務印書館1940年出版?!考捌渌淖髌纺脕碜髋宰C。這樣,庶幾不至于曲解作品,冒瀆詩人。
        現在我們回到歌德的《浮士德》里的靡非斯托非勒斯。靡非斯托非勒斯的許多奇跡,是本諸魔鬼的傳說;但是他的性格卻是歌德的創(chuàng)造。從前者看,他是一個具有超人能力的魔鬼;從后者看,他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他的存在是理想的,他的性格是實際的。這一點,歌德的朋友席勒在《浮士德》第一部還未完成時便已感到了,并且覺得這是一個矛盾?!?797年6月26日席勒與歌德信?!科鋵嵾@兩方面是并行不悖的。
        具有非常能力的傳說中的魔鬼,他能夠辦些非人力之所能及的事,并不新奇,這也不難想象。問題卻是歌德所創(chuàng)造的靡非斯托非勒斯實際的性格,看這個怪物含有人類的哪一部分的精神。我們先分析一下靡非斯托非勒斯的性格,然后再看他在《浮士德》中的意義。
        談到靡非斯托非勒斯的性格,要從另一方面、他的性格里所缺少的一個事物談起。那是幽靈(Daimon)。據希臘的傳說,幽靈常選擇一個人,住在他的身內,發(fā)號施令,支配這個人的行為。蘇格拉底常說,他的行為每每受他心內的一個幽靈的聲音所指導。歌德在老年,時常想到這個字?!娟P于這字的意義,歌德在1828年以后,也就是在他死前的三四年內,屢屢和他的秘書愛克曼談到,見諸愛克曼的記錄里的有十幾處之多。同時在他晚年脫稿的自傳《詩與真》第四部最后一章里也有一段詳細的解釋:“他相信在有生的與無生的、有靈的與無靈的自然里發(fā)現一種東西,只在矛盾里顯現出來,因此不能被包括在一個概念里,更不能在一個字里。這東西不是神圣的,因為它像是非理性的;也不是人性的,因為它沒有理智;也不是魔鬼的,因為它是善意的;也不是天使的,因為它常常又似乎幸災樂禍;它猶如機緣,因為它是不一貫的;它有幾分像天命,因為它指示出一種連鎖。凡是限制我們的,對于它都是可以突破的;它像是只喜歡不可能,而鄙棄可能……這個本性我稱為幽靈的?!?】
        在歌德看來,人越向上,越容易受幽靈的影響。它天天引導我們,催促我們,告訴我們什么是要做的事。一旦它離開我們,我們就疲怠而在暗中摸索了。歌德在繪畫里看到拉斐爾(Raffael),在音樂里看到莫扎特,在詩里看到莎士比亞:這些人都是被幽靈領導著達到一種旁人所不能達到的境界。我們再看浮士德的一生,處處拋棄可能,追求不可能,做了些非理智所能及的、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事業(yè),可以說歌德的浮士德的本性是充滿了幽靈的氣氛?!幸淮?,歌德又向愛克曼給幽靈下一定義:“幽靈的天性是些不能由于理智和理性所解決的事物。”【1831年3月2日與愛克曼的談話。】愛克曼聽了這話,就接著問:“靡非斯托非勒斯不是也帶有幽靈的色彩嗎?”歌德回答:“不是,靡非斯托非勒斯是一個過于消極的本質,幽靈的天性卻是表露在一個完全積極的行動力里?!边@是一句非常重要的話,從這里出發(fā),我們可能理解靡非斯托非勒斯的本性。
      
       靡非斯托非勒斯是怎樣“一個消極的本質”呢?
        第一,他不認識人類里有一種積極的力量,也就是幽靈的力量,對于不可能的事物的追求。所謂宇宙和人生中的偉大,他都不能理會。在《天上序曲》里,一開幕就是三個天使輪替著高唱莊嚴壯麗的歌,贊頌宇宙萬古長新。歌聲甫畢,魔鬼就出現了。他說,他不會說大話,縱使人們因此而嘲諷他,他也不在意。他不善于歌頌太陽宇宙,他只看見人類是怎樣自苦。人的能力是始終有限的,所謂遠大的理想是永久達不到的。有些人們徒然向上,歸終卻是離不開地,在泥土里過他們的生活。所以人類若是看不見上帝所給他們的一點向上的天光,他們也許會生活得更好一些?!碎g高尚的努力、所謂純潔的愛、創(chuàng)造的事業(yè),在他狹窄的眼光里都是沒有意義的。浮士德所驚訝的海倫娜的美,在他看來也不過是在刺激人的官能;浮士德與海倫娜的結合也成了官能的游戲了。當浮士德要努力于事業(yè)時,靡非斯托非勒斯不理解事業(yè)本身的價值,只問他是否想要名譽。其實他覺得,名譽已經是多余的事了。所以浮士德和靡非斯托非勒斯初遇時,他說他要握住最深最高的事物,而魔鬼卻說這是永久不能消化的酵母?!叭笔菫樯裨O的,神在永恒的光中,人應該安心住在黑暗里。
        第二,他贊頌黑暗。他闖進浮士德的書齋時,浮士德問他叫作什么,他自稱他是黑暗的一部分。黑暗是母親,黑暗生出光來,光不應該驕傲地爭奪黑暗的地位。他被稱為混沌的兒子,在他裝扮丑惡的女妖時,又被稱為混沌的女兒。他不理解神為什么從黑暗里喚出光明,人為什么從混沌中制造出形體。
        第三,他不理解“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意義,他的哲學是虛無主義。他把一切看得毫無意義,只發(fā)現“空”和“無”。這無論在東方或西方,從古以來便支配許多人的思想行動的論調(悲觀論里最浮淺的一部分),在這里又多了一個代表。靡非斯托非勒斯的虛無論正如《舊約》里傳道者所說的:“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人一切的勞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勞碌,有什么益處呢?!彼辉俾暶?,他是“否定的精神”,他處處代表虛無,和他所看不起的“有”作對。因為萬事歸終都要滅亡,倒不如根本不曾有過好。他看定了浮士德的命運:縱使他不委身于魔鬼,也必須沉淪。浮士德一生不息,直到死亡,在靡非斯托非勒斯看來,不過是
        沒有快樂,沒有幸福滿足過他,
        他不住向著輪換的形體追逐,
        那最后的、惡劣而空虛的剎那,
        這可憐的人也要把它把祝
        他一向這樣堅強地與我相違,
        時間成了主人,老人在沙中長睡。
        浮士德一死,魔鬼自覺勝利,他以為他的哲學應驗了。這時有合唱的聲音說,“這是過去了”,他緊接著發(fā)揮下去:
        過去與純粹的虛無,完全一樣!
        永久的創(chuàng)造對我們有什么用處!
        創(chuàng)造的事物歸終又歸入虛無!
        …………
        所以我愛那永久的空虛。
      實際上這并不是“一樣”的,做了一些事,究竟是做了一些事,不能與虛無并論。
      
       第四,靡非斯托非勒斯既然是個虛無主義者,他就不大容易理解“人之異于禽獸者幾希”的道理。他說,向上也好,墮落也好,都是一樣,他看什么都是“差不多”。為了目的,不擇手段。葛淚欣的鄰婦的丈夫遠征,靡非斯托非勒斯說謊報告她,說她的丈夫在外邊死了,他教浮士德寫一張死亡證明書。浮士德不肯。他說,你從前講學,給宇宙以意義,也和寫假證明書差不多。浮士德在葛淚欣那里犯了許多罪,他埋怨魔鬼不該這樣使人作惡。魔鬼回答說,葛淚欣并不是第一個被犧牲的女人,浮士德何必這樣介意呢。
        第五,靡非斯托非勒斯自以為看透世情,對于世事也非常冷淡,無感傷,無熱情,與浮士德相比,正好是一個對照。浮士德屢屢說他冷酷而僭妄。葛淚欣說他總是嘲諷地望著人,他冷淡無情,在他的額上寫著,他不能愛一個人。一個這樣冷靜無情的性格,對于人生也就往往有極銳利的批評。他聰明,幽默,善于調侃。歌德在這一點上利用了靡非斯托非勒斯的口吻極盡嬉笑怒罵之能事。我們聽到他嘲笑教會,嘲笑三位一體,嘲笑宮廷里的幸臣,嘲笑紙幣,嘲笑女人的作偽,嘲笑地質學中的火成論者,嘲笑摹仿,嘲笑浪漫派的詩,嘲笑當時流行的騎士小說……最有趣的莫過于第一部里他與一個學生討論求學之道,在第二部第二幕里和這人(這時他已成為學士)的對話了:在前者盡量嘲諷歌德青年時代的大學課程,在后者則針對1814年自由戰(zhàn)爭后一時成為風尚的目空一切的狂妄的青年。靡非斯托非勒斯的這些譏嘲和毒辣的諷刺,歌德自己也承認,是他本人“氣質中的一部分”1827年5月3日與愛克曼談話。。
        這種否定的性格根源于片面的理智。歐洲18世紀中葉,是一個崇尚理智的時代。理智當時在積極方面把人類從種種阻礙進步的錯誤觀念里解放出來,建設健全的、樸質的人生。另一方面,它卻往往給人的活動劃了一個范圍,把熱情與理想都摒除在這個范圍以外。歌德把這個世紀稱作“自作聰明的世紀”,他在他的《顏色學》里有一段談到18世紀,他說這世紀“太自負某一種明白的理解,并且習于按照一個現成的尺度衡量一切。懷疑癖與斷然的否認互相輪替,這樣產生同一的作用:一種傲慢的自足和一種對于一切不能立即達到、不能一目了然的事物的拒絕。哪里有對于高尚的、不能達到的要求的敬畏的心呢?哪里有對于一種沉潛于不可探求的深處的嚴肅的情緒呢?對于勇敢而失敗的努力的寬容是如何稀少!對于緩緩的演變者的忍耐是如何稀少!所以在那時有不少冷靜的持批評態(tài)度的睿智之士,他們多半屬于上層社會,受過較高的教育,因為對于人生取旁觀態(tài)度,否定的精神遂得發(fā)展,所謂幽靈的力量,都在他們心內窒息了。這種精神盤踞在一個聰明人的心里,往往推翻人生中一切的努力、一切的建設與莊嚴,以致無所建樹地沉淪下去。在這里我們想到法國狄德羅(Diderot)的《拉謨的侄兒》(Le neveu de Rameau)。此書在法國尚未出版時,歌德曾由席勒介紹,于1804年根據原稿把它譯成德文,并為文以論之。書中主人公狂放怪誕,不拘禮節(jié),對當世肆意嘲諷,然嘲諷中有極精辟的見解,是一個具有靡非斯托非勒斯色彩的代表人物。歌德在少年時遇見過不少這樣的人。青年朋友中有一個叫作貝里史(Behrisch)的,后來還有一個他終身懷念不置的、在中年時自殺的梅爾克(Merck),歌德都認為是帶有靡非斯托非勒斯色彩的人。歌德在他的自傳里回憶梅爾克:“他具有適當而銳敏的判斷力,……身軀瘦長,突出的尖鼻惹人注目,……在他的性格中含有奇妙的不調和處。本性上他是一個善良、高潔、可信賴的人物,他卻憤世嫉俗,一任這憂郁的習性所支配,他感到一種不能克制的傾向,故意充當一個惡作劇者,甚至一個無賴。在某一瞬間,他顯出是一個明達、安閑、溫良的人,但在另一瞬間,就想做出一些事來傷人的感情,惹人的憤怒,甚至與人以損害??墒钦缡廊讼嘈抛约簩δ撤N危險有安全的保障而愛和這危險親近一般,我就有一種更大的傾向,和他一起生活,享受他好的特性,因為一種安全的感覺使我感到,他不會把他壞的方面轉向我。”【歌德自傳《詩與真》第十二章。】這里所說的二重性格的一方面不就是靡非斯托非勒斯的性格嗎?歌德自己也承認:“梅爾克和我兩人,總像是靡非斯托非勒斯與浮士德似的?!窢柨说恼{侃無疑地是由于一種高級文化的基礎;可是他并不是創(chuàng)造性的,反而有一種顯然消極的傾向……”【1831年3月27日與愛克曼的談話?!棵窢柨擞新斆鳎兄腔?,只因對人生否定多于肯定,以致一事無成,后來自殺而死,這是歌德深致惋惜的事?!襁@樣的性格很容易使人自以為看透世情,反而對于人類許多崇高的理想不能理會,處世既不拘小節(jié),因此也昧于大義,是非之感會漸漸泯滅,匹夫匹婦之慕義勇為對于他都成為可笑的事了。
      
       所以靡非斯托非勒斯,就性格看來,已經不是傳統(tǒng)的魔鬼,而是一個玩世不恭的人,——也可以說是“現代的魔鬼”。在《天上序曲》里,上帝稱他為Schalk(惡作劇者),是很值得深思的。
        下邊談靡非斯托非勒斯在《浮士德》中的意義。
        歌德的《浮士德》全劇是從兩個賭賽引出來的。一個是魔鬼和上帝的賭賽,從這里又產生了魔鬼和浮士德的賭賽。
        第一個賭賽是在天上,可以說歌德采用了《約伯記》里撒但和上帝的賭賽。靡非斯托非勒斯敢于和上帝賭賽,因為他認為浮士德正處在對于魔鬼的誘惑成熟了的時候。他知道浮士德要從天上要求最美麗的星辰,從地上要求最高的快樂;一切的遠方和近方都不能滿足他激動的心胸。在不能滿足中他正對于一切發(fā)生很大的懷疑。這正是好的時機,去誘惑浮士德使他吃著泥土終身蛇一般地匍匐而行。一旦他成功了,他將要在上帝面前夸耀他的勝利。上帝為什么肯和他賭賽呢?因為他知道,人在努力的時間內,總不免要走些迷途。同時他又確信:一個善人在他陰暗的沖動里,總會意識到正當的道路。所以在浮士德有生之內,上帝把他交給魔鬼,并沒有什么擔心。但是另外他還有一個更大的期望,他認為:
        人的努力能夠太容易衰弱,
        他太喜愛無條件的休息;
        所以我愿意給他一個伴侶,
        他刺激他,以魔鬼的身分工作。
        這是上帝給與魔鬼的積極的意義。在這里可以知道,惡的反動的勢力對于一個孜孜不息的人是一個有力的刺激,使他更積極地努力。關于這一點,還有一個旁證。在第二部第二幕里,靡非斯托非勒斯到了希臘,遇見那善于謎語的Sphinx,Sphinx曾說出一個以魔鬼為謎底的謎語,大意為:“對于善人和惡人都是必要的,對于善人他是個護胸甲,練習比劍;對于惡人他是個好朋友,共同作些荒唐事。二者都使宙斯(Zeus)高興。”這又是以一種開玩笑的態(tài)度說出靡非斯托非勒斯的意義。
        第二個賭賽是在浮士德的書齋里。浮士德在最深的絕望時詛咒高尚的理想,詛咒現象的?;?,詛咒名譽與死后的虛榮,詛咒妻子、奴仆與田畜,詛咒財富,詛咒葡萄酒漿,詛咒愛情,詛咒希望,詛咒信仰,詛咒忍耐。靡非斯托非勒斯認為時機到了,勸他不要與煩惱相戲,煩惱像鷹鷂似地在啄食他的生機,他應該離開寂寞,走到外邊的世界去享受人生。就是最下流的社會也會使他感到,他是一個人與眾人為伍。浮士德若肯與靡非斯托非勒斯結約,他情愿成為浮士德的仆人,供給浮士德塵世的享樂。靡非斯托非勒斯向浮士德所提的條件是在今生他侍奉浮士德,聽他驅使;但死后浮士德必須聽從靡非斯托非勒斯,即浮士德死后他必須據有浮士德的靈魂,好向上帝夸耀他的勝利。但是浮士德也感到他的努力的心靈是不會衰竭的,他也向靡非斯托非勒斯提出條件:假如有一次他在軟床上偷安,他就算完了;假如他感到滿足,就是他最后的一天;假如他對著一個美好的瞬間說——
        停止吧,你是這樣美!
      魔鬼就可以把他束縛起來,他情愿淪亡。
      
       兩個賭賽訂好了以后,這個精通世故的聰明的虛無主義者就擔起來他的任務了。他的任務分兩方面進行:一方面盡仆人的責任,處處給浮士德幫忙;一方面施展魔鬼的夙愿,阻礙浮士德向上。他穿著金線繡花的紅衣,套上堅實的緞質的小外套,帽子上插著雄雞的羽毛,佩著尖尖的長劍,成為浮士德一生不能離身的侍從,陪著他的主人先看“小世界”,后看“大世界”。
        在浮士德和靡非斯托非勒斯結了約,離開書齋的時刻,二人可以說是在同一點上:懷疑一切。但是懷疑的性質不同,在浮士德是一個反動,在靡非斯托非勒斯是本質如此。二人雖然從同一點出發(fā),但是心境的距離越走越遠,因為浮士德的反動是暫時的,靡非斯托非勒斯的本質是永久的。浮士德在享樂的階段時,靡非斯托非勒斯還能洋洋得意,自覺成功;后來他超越過這個階段,越超越得遠越與他自己本來的夙愿相違,終于他成為一個不能理解浮士德的心意的助手,失卻主動的地位。
        此后浮士德身經三個階段:官能的享樂、美的追求、事業(yè)的努力。在這三個階段里,靡非斯托非勒斯都盡了他的任務,同時也盡量發(fā)展了他的破壞的、引人墮落的伎倆。在第一個階段,愛的悲劇里,浮士德所求的是生的快樂,官能的享受,正與靡非斯托非勒斯的愿望相吻合。靡非斯托非勒斯也極力聽從浮士德的驅使,為浮士德想盡種種方法,做出種種機緣,把葛淚欣騙到浮士德的手里。浮士德正在熱戀中,有一次回到自然,發(fā)生反省,靡非斯托非勒斯又惟恐浮士德拋卻官能的享樂,就迅速趕上他,把他拉回到葛淚欣那里。等到浮士德在葛淚欣那里做下許多罪惡,靡非斯托非勒斯又恐怕浮士德良心起作用,反倒要設法使浮士德斷念于葛淚欣,帶他去參加妖魔與女巫的跳舞之夜,希望他能沉湎于更下流的享樂,但這時浮士德卻又念念不能忘懷葛淚欣了。這段悲劇得到一個悲慘的結局,浮士德在這段生活里并沒有向著一個瞬間說——
        停住吧,你是這樣美!
        葛淚欣悲劇結束后,靡非斯托非勒斯引導浮士德到“大世界”里去。這是一座皇宮,終日亂忙,并無高尚的目的,他要在這宮廷的浮淺的生活里試探浮士德。少年的皇帝不思振作,一味貪圖娛樂,正在想舉行一個大規(guī)模的化裝跳舞會。靡非斯托非勒斯裝作一個新的侏儒在皇宮里出現,在這浮囂的氣氛里自覺如魚得水。當各位大臣抱怨國家財政困難時,這假扮的侏儒在旁邊發(fā)表意見,為什么不發(fā)行紙幣呢。后來在跳舞會里,靡非斯托非勒斯化裝為“吝嗇”,浮士德化裝為財神,引起皇帝的注意。他們勸皇帝發(fā)行紙幣,國家財政表面上周轉過來了,于是獲得皇帝的信任。因為在跳舞會上浮士德曾經得靡非斯托非勒斯之助演過玄妙的戲法,皇帝認為浮士德神通廣大,便更進一步要求他把古希臘的美女海倫娜喚出來給皇帝看一看。浮士德問計于靡非斯托非勒斯,靡非斯托非勒斯說,這可沒有發(fā)行紙幣那樣容易。這北方的魔鬼對于希臘古典的美素無因緣,這是他第一次感到的無能為力。他只能給浮士德一把鑰匙,叫他到“群母之國”里去尋求使海倫娜出現的方法,這群母之國是一個神秘,一個理想,在空間時間之外,靡非斯托非勒斯是一個“理智”的人物,他不愿意去發(fā)現它。浮士德必須親身到那里去,他不能陪往,他看那里是“無”是“空”,他以為浮士德也會被嚇回來。但正因為那里是神秘,反倒吸引浮士德,他說:
       我不在僵滯中尋找我的幸福,
         悚懼是人類的最好的一部。
        群母之國,這觀念的世界,靡非斯托非勒斯看來,是死的,對于浮士德卻成為活的了?!髞砗惸鹊南窠K于出現,浮士德一望昏倒,引起他美的追求,應驗了浮士德對靡非斯托非勒斯所說的一句話:
         在你的無里我希望得到一切。
      浮士德在虛偽無聊的宮廷生活里不但沒有說——
        停住吧,你是這樣美!
      反而因為海倫娜的出現,他的努力又向上一步,這是靡非斯托非勒斯所預料不到的。
        自古典美被發(fā)現以后,浮士德與靡非斯托非勒斯二人的心意從此顯然是分開了。由那個“人造人”引導著,靡非斯托非勒斯用魔外套裹著還在昏迷中的浮士德到了古希臘的神話世界?!叭嗽烊恕碧綄ど脑恚∈康聦に骱惸鹊嫩欅E,都是嚴肅的,靡非斯托非勒斯卻以好奇的心理走到這生疏的國度。浮士德的至誠感動鬼神,致使海倫娜復活。靡非斯托非勒斯終于遇到一種他引為同類的怪物,希臘神話里最丑的角色海神的女兒Phorkyaden姊妹。姊妹三個,共同有一只牙,一只眼,輪流借用。遇事時,把一只眼放在頭上,平時就保存在桶里。她們只住在沒有光、沒有太陽、沒有月亮的陰暗地方。靡非斯托非勒斯請求她們把三體改為二體,剩下一個形體借給他。這樣,浮士德找到了美,他找到了丑。
        海倫娜復活了,從特洛亞(Troja)回到她的丈夫梅涅勞斯(Menelas)的宮殿,伴著她的是從特洛亞擄來的女子們的合唱隊。人們發(fā)現了丑惡可怕的海神女兒之一弗爾基亞斯(Phorkyas)在爐邊蜷伏著。在《海倫娜》這一幕里,靡非斯托非勒斯就以弗爾基亞斯的形體出現,在宮里充當女管家。他一向看海倫娜是一個容易被人引誘的女子,他要攻擊海倫娜,于是擺出道德家的面孔,他說,羞恥與美是不能攜手同行的。他又轉過來咒罵特洛亞的女子們像是天空的鶴群,鳴聲傳到地上勾引行人,但行人依然在原路上行走。說她們使士兵和人民的精力萎縮,像一群蝗蟲在侵蝕人的努力,竊食地上的萌芽。他又制造謠言,說梅涅勞斯要用她們作犧牲,把美的氛圍攪得大亂??墒峭瑫r他也給浮士德制造了一個機緣。他告訴海倫娜,有一個騎士從日爾曼來,建堡壘于斯巴達附近,海倫娜可往求救。這時,充作弗爾基亞斯的靡非斯托非勒斯立了一件大功,克服了空間和時間的隔離,使希臘和日爾曼、古代和中古、古典的和浪漫的、海倫娜和浮士德結了婚。
        這一段的結局,是海倫娜因為兒子哀弗利昂的隕落而消逝。浮士德在美的階段里并沒有能夠說——
        停住吧,你是這樣美!
        靡非斯托非勒斯一切的試探都是徒然。在浮士德最后的一個階段內,他只成為浮士德的仆人,被強迫去工作;他對于浮士德的影響越來越少,只能供給他一些計謀。他間或也做些破壞的勾當,但無損于浮士德崇高的努力?!∈康聟s雄心勃勃,把住了自己的命運。
        靡非斯托非勒斯最后一次引誘浮士德,像撒旦引誘耶穌一樣,“帶他上了一座最高的山,將世上的萬國與萬國的榮華都指給他看”。浮士德卻不在意,他反而說:“有一個大的事業(yè)在吸引我?!比ゲ聹y這個“大的事業(yè)”,已非魔鬼的智力所能及了。他問浮士德所貪圖的是不是正在發(fā)展的城市,是不是園林之好,與美女去度樂園的生活。浮士德說,這些都是時髦而鄙俗。他繼續(xù)問,你的渴望是否往月亮那里吸引你。浮士德說,地球上還有許多地方供我們去從事偉大的事業(yè)。他又問,你是不是要名譽呢?浮士德說,事業(yè)是一切,不是名譽。這時浮士德完全鄙視魔鬼了——
       你哪里知道,人想望什么?
        你這敵對的本質,刻薄銳利,
        你哪里知道,人需要什么?
        浮士德這時所想望的是:征服自然。
        正巧那少年皇帝的治下,因為國家太貧困了,起了內亂。靡非斯托非勒斯又給浮士德看出來一個機會。他說:戰(zhàn)爭也好,和平也好,從中取得一些自己的利益,是聰明的事;人們要注意每個湊巧的時機,去把住這時的機會*—這對于浮士德誠然是一個時機,但并不是魔鬼所想的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為了去做一些大事業(yè)。靡非斯托非勒斯幫助浮士德把內亂平息了,浮士德因此獲得海濱的一塊封地。
        浮士德努力于從海水中爭取土地的大事業(yè),靡非斯托非勒斯只有小丑一般在旁做些惡劇。他利用浮士德在海濱的勢力從事于海盜的生涯,又曲解浮士德的心意把不肯遷居的一對老人以及房屋都焚成灰燼。這時浮士德深切地感到與魔鬼斷了緣,他說——
        我若能從我的路上離開魔術,
        完全忘卻了那些魔言咒語,
        自然,我獨自一人立在你面前,
        作一個人,多少勞苦我也心甘。
        隨后他肉體的眼睛被那叫作“憂慮”的女人給吹瞎了,但是他的內心更為明朗。他繼續(xù)努力,開發(fā)沼澤,使人想到《圣經》里靡西的晚年。他體驗到“智慧的最后的結論”:
        誰若天天爭取自由與人生,
        就能夠享用自由與人生。
      在這一瞬間,浮士德不由自主地說出來——
        停住吧,你是這樣美!
      浮士德終于說出了這句話,他隨即倒在地上結束了他的塵世的生活。但是在浮士德的一生里,這時也在內,他從未在軟床上偷安過。所以他對于靡非斯托非勒斯的賭賽只是輸了一半。
        靡非斯托非勒斯最后的努力是奪取浮士德的靈魂。天使群出現后,魔鬼一時感到無力,歸終浮士德的靈魂被天使奪去了。靡非斯托非勒斯自家怨艾——
        一個大的枉費白用了。
      他不曾據有浮士德的靈魂,他對于上帝的賭賽是輸了?!詈笥捎谔焓沟目谥姓f出全劇的意義:
        誰永遠自強不息地努力,
        我們就能夠解救他。
      這樣,魔鬼也無形中滿足了上帝的希望,陪伴浮士德一生,刺激他,使他更為努力,不曾疲怠,但同時也應驗了魔鬼向浮士德介紹自己時給自己下的一個定義:
        我是那力量的一部分,
        它永遠愿望惡而永遠創(chuàng)造了善。
       
       1943年1月28日在昆明
         西南聯合大學文史學會演講
      
  •     很早以前看了這本書,略覺得晦澀和不理解。
      
      后來工作了,自己生活了很久以后,再想起這本書。。。發(fā)現,人人都是浮士德。。
      
      魔鬼為了獲得浮士德的靈魂,為浮士德提供了所有他想要的,刺激的,甚至是無恥的經歷。。
      
      生活中的我們,面對著所有物質的精神的和其他的誘惑,誰敢說不是來自于魔鬼呢?就算是為了得到上天堂的機會,也是一種誘惑。
      
      人們追求享樂,追求物質,追求所有超越其他人的機會,面對魔鬼的一個又一個誘惑,人人都獻出靈魂變成魔鬼,繼續(xù)誘惑其他人。。
      
      
  •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電影情節(jié)愈令人費解,愈紛繁復雜,往往更易得到好評??催^電影的叫賣自己對電影的獨特理解,沒看過的不甘人后,也趕去影院觀影,然后以獨特的視角試圖證明自己智商上的優(yōu)越感。
      編劇們慢慢摸清了觀眾心理,于是一出出令人費解,曲折離奇甚至編劇自己都不能理解的劇本在熒幕上演。其中不乏成功者,然而更多的是粗制濫造的垃圾。
      浮士德開場有一段非常精彩的對話。對話發(fā)生在劇院經理,丑角,以及劇作家之間。劇作家希望寫出可以流傳后世的作品,而經理則給予劇作家無情的嘲諷:
      人們是來欣賞,人們最愛觀看。
      情節(jié)要復雜紛繁。
      使得觀眾眼花繚亂,
      你們便會四處揚名,
      為大眾所吹捧和歡喜。
      你們只有讓觀眾盡量飽看,
      每個人終會挑選出一點半點。
      多多拿出東西,總會對人有益;
      人人跨出劇場,都是樂不可支。
      只要一部劇作,不妨多寫幾出!
      這樣的雜燴,想你必定會做;
      容易端上臺面,何必枉費心思。
      你縱然做得十全十美又頂啥用?
      多么精彩的諷刺!不愧是歌德,十幾行詩就把觀眾們浮夸又膚淺的嘴臉描寫地淋漓盡致,同時又無情地抽了那些迎合觀眾口味的編劇們的耳光。
      現代主義大師密斯·范·德·羅有一句經典的話:少即是多。然而當下的導演編劇們,拼命往自己的作品中塞入冗余的內容,將電影變得拖沓又龐雜,如同用尸塊拼湊的生物。觀眾們卻樂在其中,取其一瓢而大談特談,顯示自己智商上的優(yōu)越感。編劇導演更是笑咧了嘴,還有什么比電影話題更好的宣傳呢?票房口碑雙贏,皆大歡喜,皆大歡喜呀。
      所以我更欣賞昆汀而不是諾蘭。雖然昆汀喜歡搞多線操作,然而總的來說還是直來直往。諾蘭是天才,他可以輕松駕馭復雜的劇情。但是總有些自不量力的導演,試圖模仿諾蘭,終落得畫虎不成反類犬的下場。
      我始終認為,電影和小說一樣,都是在講故事。好的故事,明明白白將它講清楚這就是很大的成功。爛的故事再怎么包裝依舊掩蓋不了其中的敗絮。如果導演所做的不是尋找好故事然后再想辦法將它完整地講出來,而是隨便找個爛橘子,包裝包裝粉墨上市,那么這個導演的生命也就可以結束了。
      再次贊美一部純粹的電影,姜文《陽光燦爛的日子》。一首充斥著陽光,汗液,荷爾蒙氣息的歲月之歌,每個人都能從中看到自己18歲那個夏天的影子。
      
  •     現代性從一開始就是在與古代(性)的對照中得到理解的;因此現代性可以包括中世紀的世界。一方面,現代與中世紀,另一方面,古代,這兩方面之間的差別,在1800年左右被重新闡釋為浪漫與古典之間的差別。狹義上說,浪漫主義指的是盧梭引起的思想和情感的運動。當然浪漫主義在其任何形式上都更加清晰地現代于古典主義。也許,關于被理解為浪漫與古典之間的沖突的,現代性與古代(性)之間的豐饒沖突的,最偉大的文獻是歌德的《浮士德》。浮士德被主自己稱作“一個好人”。那個好人犯下了滔天的罪行,這些罪行有私人的也有公共的。這里我不會談論這個事實,即他因進行有益的公共行動,一個使他能夠和一個自由的人民一起站在自由的土地上的行動而得到救贖,以及,這個有益的政治行動不是罪行也不是革命,相反嚴格地說它是合法的;它因他(浮士德)從德皇那里接受封邑而變得可能。我只是要強調這個事實,即浮士德的好/善決然不是德性——亦即,歌德最著名的著作的道德視野,是為盧梭所開啟的。確實,浮士德的好/善并不等同于盧梭意義上的好/善。盡管盧梭的好/善伴隨著對行動的克制(abstention,棄絕),與一種休憩(rest)相伴,浮士德的好/善卻是不安(unrest),不斷掙扎,不滿于一切有限的、已經完成的、完全的、“古典的”事物的。浮士德對現代性,對現代人把自己理解為現代人的方式的意義,在斯賓格勒那里得到了正確的理解和欣賞——他把現代人稱作浮士德式的人。我們可以說,斯賓格勒在描述現代性的特征的時候,用“浮士德式的”取代了“浪漫的”。
  •     加起來總共兩三周吧 讀完了浮士德
      
      可能有先入的人生觀念 再讀的時候 覺得
      歌德的語言 觀念 和古希臘文學 神話有比較深的了解
      引入 想象和擴展
      對各式人性 各種情緒 神意的融入
      詩歌語意的形式 龐大的人物群 復雜的各式關系
      而浮士德作的幾件事
      是人類最普通 常識的 古老的情感 大部分人類都會經歷的
      沖動的戀愛 和世界的進入 貴人 無目的的和人群互動
      婚姻 美好的婚后生活和孩子 恐怖的社會經歷 抗爭和參與
      最后 投入 積極的事業(yè)
      
      人生 書 和經歷
      很難想象完全的脫離
      頭腦已是最大 經歷卻是最小
      從神意的層面
      浮士德和梅菲斯特是一體
      浮士德是肉體化的梅菲斯特
      浮士德是查拉圖斯拉
      他的經歷 是大地的顯現
      而詩人 既有各式人的自我表露
      又有合唱式的頌美
      查拉圖斯拉 本性上改變大地
      教人做超人
      大地變?yōu)闊o 神意話 完美的世界-大地
      浮士德 是自我的參與 個人事件的發(fā)生
      偶然化 和大地在互動中的理解
      和純精神的梅菲斯特交替顯現
      經歷惡與善 靈魂升華
      
      歌德本質是甜
      尼采本質是對抗
      人在說出自己意見的同時
      或獲得贊同 或期待對抗
      
  •     舞臺序幕
       請去跨越宇宙的全境,以一種從容不迫的態(tài)度,遍游天上人間和地獄
      
      P15
       你從祖先手里繼承的遺產,要努力利用,才能安。不用的東西乃是沉重的負擔,只有應時的產物,才能有應時的用場。
      
      P31
       有兩個靈魂住在我的胸中,它們總想互相分道揚鑣;一個懷著一種強烈的情欲,以它的卷須緊緊攀附著現世;另一個卻拼命地要脫離塵俗,高飛到崇高的先輩的居地。
      
      P60
       好好利用時光,光陰似箭,但循序漸進,會贏得時間
      
      P65
       理論全是灰色,敬愛的朋友,生命的金樹才是長青。
      
      P189
       你摸不著的,就當它遠隔千里,把握不住的,就當做完全烏有,沒計算過的,就以為純屬虛構,你沒稱過的,就說它重量很輕,你沒鑄造的,就認為不能通行。
      
      P368
       如果胸中充滿熱情的向往,就要四顧而發(fā)問——
       誰與共享
       心靈就不展望未來,不回顧過去,只有現在才是——
       我們的幸福
      
      P381
       讓太陽的光輝消逝,只要靈魂豁然開朗,全世界找不到的東西,刻在自己的心中尋訪。
      
       愛情要給人凡人的幸福,就去撮合高貴的一對,可是,要給人神仙的樂趣,它就造成貴重的三位。
      
      P447
       我只管在世間到處漫游;把一切歡樂緊緊抓在手里,不能滿足的,就將它放棄,掏出掌心的,就讓它脫離。我只管渴望,只管實行,然后再希望,就這樣以全副精神沖出我的生路
      
      +++++++++++++++++++++++++++++++++++++++++++++++++++
      從語言來看:
       小時候寫作文,總喜歡用“瑰寶”這個詞來形容某人的作品,讀完浮士德才明白什么是真的文學瑰寶!
       難怪歌德要花了一輩子來寫這部作品,所有的章節(jié)語言都十分優(yōu)美,就好像是一篇篇優(yōu)美的散文組成的文集??上Э床欢挛模g版的就已經如此有滋味,想必原著肯定更美。
      
      從思想來看:
       我還是比較俗氣,開始能堅持看下去是因為浮士德和格蕾辛的愛情故事,結果到了悲劇第二部,被大堆的希臘神話希臘人物灌暈了,不太看得懂了
       從追求感官上的享受,到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再到為人類社會進行創(chuàng)造,浮士德最終獲得拯救,歌德本人對生命的理解也就貫穿于其中。
      
      
      
  •     出于一種媚俗的心態(tài),原本無甚文學功底的我象征性的把這本書翻到了最后一頁?;仡^來看,除了自身的問題,來自本書的一些困擾確實是一場災難( 如果是我自身沒有細讀的問題的話,希望有人能指正 ),在這里抱著吐槽的心態(tài)寫一段述評吧。
       讀完第一幕后,縈繞于心的最大的問題,并非字句的晦澀,或是文化背景上的鴻溝,而是蒙太奇式的巨大跳躍。最深刻印象的,是浮士德和瑪格麗特前一頁剛預謀好要給女方的母親下藥,后一頁時,女方已經被她的哥哥在一群酒徒之中所唾棄。我不知這是原著的構思,還是譯者的意思,又或者是翻譯局的想法?難道是我不小心讀到了盜版的緣故?
       此后還有幾處我認為有明顯刪節(jié)的地方,我也不愿贅言于此了。寫下這段書評的目的在于,希望可以有看過這個版本書的同學能交流一下,希望有誰能夠給自己一個理由重新讀一遍這本書。
      
  •     這是一個我自己的筆記,算不上書評。
      獻詩—第一個我看懂的敘事詩“眼前的一切,仿佛已跟我遠離,消逝的一切,卻又在化為現實?!?br />   木偶戲《浮士德》有趣,什么個來源?
      他的標準記住,是使一切生動新穎,有意義,使人高興。
      陣痛這個比喻略血腥,魏瑪,一個現在落寞曾經文人聚集的小鎮(zhèn)。
      詩魂這個翻譯是指靈感么?
      群眾倒倒真總是任性的,先入為主也確實是總不好。
      詩人的賦予自己的豐功不予否認,觀眾看劇的目的也分析的在理。
      他們將帶著決心與青春去跨越宇宙的全境。
      序曲開始。
      失樂園的拉菲爾再次出現,而撒旦替換為梅非斯特。
      撒旦慷慨激昂,梅菲斯特卻怕被笑。
      一個反抗一個聽從。
      悲劇第一部。
      被苦情阻攔生命活動的浮士德,對世界的大多學問研究透了的浮士德。
      他投身于魔術,地靈在火焰中顯現。
      短暫生命面對學無止境,浮士德羨慕著周游世界的忙碌精靈
      基督脫離腐朽的地心,游人涌出陰暗的沉門
      贊嘆那魔鬼般胡鬧的歌唱,浮士德說自己終于算是人
      精靈的痕跡出于訓練,獅子狗的野性可不是如此
      它就是梅菲斯特,浪蕩學生的裝束必定帥氣
      常在否定的精靈或許會跟萬物同盡?
      魔腳五星的圈套,傻瓜博士被套牢
      三遍進來,再次相見
      尋樂力行不要再克己煩惱,脫離孤獨不要再玩弄憂傷
      簽訂血的契約,著手新的人生
      梅菲斯特調戲著可憐的小子,那其實就是傻瓜博士
      酒吧跳蚤,魔女丹房。
      再提撒旦卻是禁止,諷刺基督傳布迷妄
      浮士德喝下引起肉欲的靈藥,與魔女訂約瓦爾普吉斯之夜
      將平民的姑娘當做最美的海倫,首飾換出肉體,可是這些卻無一人介意
      最初的面具的游戲,最后會成為悲劇
      格蕾辛失去安寧,白貝辛接著刺激
      在圣母面前祈禱,哥哥因其喪命
      惡靈出現,她無處申訴
      哈利的移動城堡里出現過的小鬼火“您是吾家主人”
      迷霧夜色,妖魔狂熱,越過樹根,越過巖石,欲望噴發(fā)。
      協調的相會,夜夢開場。
      一串諷刺,竟是在提高丑的地位。和席勒的孩子叫著撒旦為爸爸。
      幾十個人群瘋狂的叫喊,監(jiān)獄里的無望
      拯救姑娘,遇見刑場,氣氛愈發(fā)緊張
      監(jiān)獄的歌聲,最后的獲救,那個女人殺死自己的孩子和母親
      悲劇第二部開始。
     ?。〞簳r到這,好累阿)
      
      
      
  •     看第一遍的時候總是囫圇吞棗,看著晦澀難懂的長短句,完全琢磨不透歌德想要表達何種情感,只是感覺到一邊讀,心情就隨著語句的節(jié)奏一起起伏,這就是名著的魅力吧。看第二遍的時候,感覺到浮士德是個多么悲劇的存在,他想要積極進取,探尋真理,后困于心,困于復雜而荒唐的“愛情”之中。我不知道這算不算得上是愛情,但覺得是當時世俗所不容許的。感性壓過了理智,但也束手無策,情感本來就是不可控的。應該去責怪浮士德的感性還是責怪輿論道德呢,還是用存在即合理這五個字詮釋這一切嗎。歌德先生用一生傾注在《浮士德》身上,正如某位評論者說“一切蜻蜓點水的奢談都是對他的褻瀆”,所以明年再看一遍吧。
  •     浮士德博士的故事,在我看來,不過是天主與梅非斯特之間的一場豪賭,天主押的是人性的善,而梅非斯特這個惡魔卻要挑戰(zhàn)這一點,認為自己能夠最終獲得浮士德的靈魂。為了使這個賭約能夠進行下去,梅非斯特又進一步和浮士德進行了約定,如果在某一瞬間,浮士德說出“停一停吧,你真美麗!”那么惡魔將贏得勝利。就此,一場豪賭拉開序幕。
      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我這個讀者逐漸地感覺一些吃力。歌德花了60年的時間來完成這部著作,其中所出現的各種典故和引用,以及其中所含的那些隱喻和諷刺,褒揚和贊美,都不是這個時候的我所能夠完全知曉和理解的。在“瓦爾普吉斯之夜”,群魔亂舞,每一個具體的妖魔鬼怪悉數登場,口里念念有詞,都爭著搶著發(fā)出自己的聲音,而安排這么一幕,歌德本意是諷刺當時他所在的社會所流行的那些思想。只是,那些人面獅,美人鳥,水精,魔女等等,我此時已經混淆,亦不知他們所說的那些話中到底代表著如何的思想潮流,我想,這可能是因為我不了解這些遙遠世紀的故事,所以也沒法接受。當然,在《浮士德》中,梅非斯特為了讓浮士德博士能體驗一切而說出那句結束一切的話,也為他安排了許多奇異的冒險,這其中,既有與格蕾辛的偷情,也有與絕世美女海倫的愛情,而后希臘神話中的各式神靈和英雄,古希臘時期的哲學大家,粉墨登場,當真是一場人類精神文化的盛大派對。至此,我不得不承認,拋開故事主線不提,《浮士德》之所以能成為與荷馬史詩,但丁《神曲》,莎士比亞《哈姆雷特》齊名的歐洲四大名著,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歌德將神學,神話,哲學,科學,藝術,音樂等等文化要素以奇異而巧妙的方式貫穿其中。雖然我也沒法全部都熟悉,但我能感覺到這其中蘊含著的洶涌澎湃的力量!
      也正是因為如此,對于浮士德博士,這個一生渴望探求真理,孜孜不倦地奮斗者而言,這場與魔鬼的賭博是一次華麗的冒險。浮士德博士將在其短暫的一生去體會人世間所有的情感和經歷,他將會與清純少女歡度良宵,沉迷于絕世美色,與智慧神靈對話,與希臘軍隊作戰(zhàn),同時也將深味人類的無聊,苦痛,哀傷,失落,憂愁,時而寧靜,時而瘋狂,就如一片投入驚濤駭浪中的樹葉,在高潮和低谷之間無數次起伏,沉淪升華。最終,浮士德博士懷著追求人類最美好的理想逝去。梅非斯特在這整個過程中,憑著自己有限的法力,幫助浮士德去實現這些體驗,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這個魔鬼為了收割浮士德的靈魂,進而能贏得與天主的賭博。這一切都進行地非常順利,只是到了最后,梅非斯特并沒有拿到浮士德的靈魂。
      為什么?浮士德博士最后不是說出那句話了嗎?我對這一點很是困惑,雖然本書的序言中已經給出了一個解釋,說明浮士德的靈魂,最終還是會得到解救而升往天堂,但是我不信服。在故事的結尾處,天主并未出現,出現的是一群天使,他們披著榮光,唱著贊歌,退散了梅非斯特身邊的小鬼,而最終也使得梅非斯特迷惑屈服,搶走了浮士德的靈魂。所以,浮士德最終是留住了善,天主獲得了勝利。好一個天主,好一位神!他只在故事一開始的地方出現過一次,在故事的過程中從未曾出現,卻獲得這場豪賭的勝利。而且,是那群天使用了手段,讓梅非斯特陷入了卑鄙的情欲和荒唐的色情之中,從而獲得浮士德的靈魂。無怪惡魔會說“你們罵我們是惡靈、該死,你們才是道地的魔術師”。
      惡魔果然還是最愚笨的,他最笨的一點就在于,他竟然妄想挑戰(zhàn)天主的權威。即使他能證明自己是對的,而最后的結果也只能是失敗。因為天主只能是正確!所謂的正義,就是只能有這一種正面的解釋!就是這個邏輯!因此,這場賭博,從一開始就是不公平的。
  •     有理性的之光照亮人心最幽深處的風景。
      
      還沒有力量來深刻地分析《浮士德》的精神,所存在的瞬間感受顯得那么膚淺。基本上是不喜歡看外國文學的人,因為不喜歡中文譯者的某些風格,總覺得翻譯過后的文字,像隔在玻璃后面的花朵,聞不到它在風中輕輕飄散的氣息。獨特的氣味,無法被視覺涵蓋。
      
      現在卻有了截然不同的想法,縱使有千百個譯者,但是故事傳達的精神終究只有一個。
      
      浮士德說:要每天每日去開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夠作自由和精神的享受。
      
      不自禁感慨:也許人生的意義不在于目標而在于追求的過程,所有的目標都不能讓我們真正滿足。
      
      追求知識,他滿腹經綸,卻于事無補;追求愛情,愛情被保守思想和封建禮法扼殺;追求政治,為封建王朝服務,卻因愛上海倫而葬送自己的前程;追求藝術,追求古典美,也以幻滅告終;追求理想社會,圍海造地,建造人間樂園,卻在吶喊中倒地而死。
      
      也許幸福,從來都是我們的主觀感受。沒有一把尺,可以度量它的長短;沒有一把秤,能夠稱量它的輕重。也許它從來都是我們永遠無法觸摸與計算的秘密。
      
      
      
      
  •      都說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浮生若茶,潮起潮落。所有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愛恨情仇,終歸逃不出一個“情”字;而所有悲傷的故事、難過的劇情,卻逃不過一個“貪”字。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而是人的內心,是心的距離,是內心的悲劇。一如浮士德。
      
       (一)你懂得越多,就越像是這個世界的孤兒
      
       有時候會想,初生的嬰兒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被人呵護被人疼愛,還沒有形成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但是他們卻可以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無憂無慮,沒有紛爭,沒有煩惱,自然也就沒有悲哀。
       然后開始慢慢長大,慢慢被周遭的人不斷灌輸他們腦中已有的東西,接著你開始學習,開始接受教科書里面一層不變的教條,開始慢慢地進入社會這個大牢籠,被賦予社會的屬性、社會的責任。你不再是簡單的自己,你是一個社會人,你做什么都要考慮到這個世界的感受。到了這個階段,不管是否出于自愿,你都已經開始慢慢認識這個世界,這個復雜的世界。
       直到有一天,你漸漸發(fā)現,越是長大越是孤單,你懂的越多,就越像是這個世界的孤兒。你不知道自己的路在哪里,不明白自己從何而來,有將從何而去。你滿腹學識,卻無法加深這個世界的深度;你向往光明,卻無法改變這個世界的黑暗;你擁有理想,追求美好,卻一次又一次被現實的殘忍掙破了皮肉,撕破了凡心。
       世界很殘忍,生活很無奈。
       一個人,有理想,有追求,很對;一個先進的知識分子,看到現實的紛亂而不滿,也很正常,只是太力不從心,終是屈服在現實面前。浮士德大半輩子將自己埋在故紙堆中,到頭來卻一事無成,既沒有像希望中的救世濟民,也沒有得到對于自己內心的救贖。課本中說浮士德雖有自信承擔下界苦樂的意志,有和暴風雨斗爭的勇氣,但未能真正了解。因為這種無知,導致了他第一階段的知識的悲劇。但反過來想一想,當今的人、社會上的群體,難道不正是在復制浮士德身上的悲劇嗎?
       有一種悲劇,叫做無能為力,就是想做卻又做不了,那種在現實面前的無力感,是悲劇深處的未知的恐懼。你看到的越多,這種無力感越深,恐懼越大,悲劇越悲。
      
       (二) 你們得不到,是因為你們不求;你們求也得不到,是因為你們妄求。
       人,生而就有本能,本能驅使著肉體和靈魂去做一些出于常規(guī)的事情;同時,人生而就有欲望,而欲望正是人的本能的一種,欲望太多,總會衍生出一些不好的事。想要的東西太多,最終失去的時候最是傷痕累累。
       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浮士德,亦或者,每個人都是浮士德。因為每個人的心中都有欲望,都要想求的東西。只是他有上帝與惡魔給予的那個機會和媒介,然后去做了,而你沒有,但是這并不影響你人生的悲劇的存在乃至悲哀的擴大。因為肉體的存活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望是無限的,就算給你再多的嘗試,總會還想再嘗試新的一種。得不到的總是最珍貴的,別人的總是最好的,自己擁有的再難得也是廉價的——這樣的思維與意識該歸結于人的“貪”的本質。也許人的肉體的本身沒有錯,錯的是你的思想。而這種思想——貪婪,是人生來就有的悲劇,只是有的人非常貪婪,所以悲哀,有的人有點貪婪,也許就只是小傷感了。我們不能把人生的悲劇,當作是人性陰暗面的展現,我們也不能將貪婪、欲望作為最無力的悲劇,因為有時候,它們也會滋生出營養(yǎng)。
       只是人生在世,亂世浮華,鉛華落盡,終將趨于塵土?!妒ソ洝防镎f:“你們得不到,是因為你們不求;你們求也得不到,是因為你們妄求?!辈皇遣蝗プ非?,那樣太消極;也不要過于追求,那樣傷人傷己。放棄也是一種收獲,沒有人擁有全世界的美麗,但是你只要珍惜眼前的幸福,就等于擁有了整個世界。沒有放棄就沒有收獲,人生面臨著許多的選擇,而選擇的前提是你必須要放棄一些。關鍵的就是放棄的正確才是選擇的成功。不要到頭來,想求的求不到,擁有的也失去了,那會是悲劇的事。
      
     ?。ㄈ﹩柺篱g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世間的情感分很多種,但困住人心的,往往都是愛情。
       如今什么都離不開愛情,什么里都有愛情。但是當愛情被普及到所有我們所能及的地方的時候,它是否還真的是愛情?還有愛嗎?還有情嗎?當所有的劇情里標榜的都是愛情的時候,我卻不知道它真正的歸屬在哪里。靈與肉,輕與重,情與愛,到底哪一樣才是歸屬,才是救贖。當浮士德迷陷于肉體的歡愉無法自拔的時候,當他被惡魔帶入愛欲的世界的時候,你是否也看到了一個潛在的自己。
       可以看到,浮士德和瑪甘淚的愛情是一場悲劇。因為個性自由與封建勢力的沖突讓兩個人的結合不再是簡單的相愛,而被周遭的條條框框賦予了他們原本不想要的東西。于是,感情就有了束縛,有了枷鎖。她只想要一份純潔的愛情,卻要遭到輿論的譏嘲和宗教的折磨。
       那么放眼現在,有何嘗沒有瑪甘淚這樣的悲劇呢?只是封建勢力也許沒有了,但是封建思想仍在;教會沒有了,廟堂仍在。有多少有情人因為家庭的差距,父母的反對,八字的不合而被硬生生地拆開,不能終成眷屬?,F在的時代,愛情已被“利”化。小學的時候牽牽小手就以為是愛了,中學的時候擁抱親吻就以為是愛了,大學了想要真正體會愛了竟然發(fā)現別人首先關心的是你的家境、你的出身,那么也許等進入了社會以后,那種兒時最初純純的愛便真的無處可尋了。
       再來看看這場愛情悲劇的男主角——浮士德。正如所有的書上寫得一樣,他不斷地追求,然而在這段感情中內心又充滿了矛盾,因為他知道自己與愛人之間存在著很多無法跨越的鴻溝。但是即使這樣,他仍然經不住魔鬼的誘惑,陷入迷離的愛欲之中。
       這讓我想到了很多身邊的人,也想到了我自己。很多事情,明明知道是錯的,但還是會去做,不管結局的悲傷;很多人,明明知道不應該在一起,但還是要倔強的堅持,不管最后的分離。最好的幸福,當然是在對的時間遇見對的人做對的事。可是,更多的時候,我們不是在錯的時間遇見對的人,就是在對的時間遇見錯的人,所以結局都是不幸福。
      
       (四)滾滾的潮流,浮躁的人心
      
       對于浮士德的評價,不管在哪本書中,我們都可以看到不外乎是“自強不息,不斷追求,永不滿足,勇于奮斗”這樣的字眼,這么多年來翻版了那么多次卻始終沒有變過。為什么?因為從第一個人認定了這些浮士德精神開始,第二個、第三個,之后的千千萬萬個都自動跟隨了前人的腳步;因為我們的教科書里,都被印上了已經統(tǒng)一的描述,沒有開放的空間,只有填鴨式的接受,因為答案只有一個。這也許是當今應試教育下的悲哀。但是有時候反過來想想,中國現在的國情,又能實現何種水準的素質教育呢?體制在變,人心不變,做生命都是徒勞的。這又不得不是一種無可奈何的哀傷啊。
       再看看如今這個浮躁的社會,人心被囚禁在鋼筋水泥的森林里,忘記了作為一個人的堅貞與個性,自由與理想。人們總是在杏色匆匆地趕路,忘記了停下來等一等落在后面的靈魂。
       我們還在行走,但有些珍貴的東西卻消逝了;我們還能觸摸,但有些動人的感受卻不見了;我們還有時間,但真正屬于自己的還有多少?2012真的會來嗎?想做的事還來得及做嗎?想見的人還有機會見嗎?想去的地方還在嗎?當如今的高考作文都年復一年以時間為主題的時候,你看見自己的時間了嗎?我們都是浮士德,有太多的事情想去做,太多的夢想要去追;可是我們也不是浮士德,因為我們沒有上帝給我們這些機會,我們的生命有限,我們能做的也有限。很多曇花一現的驚艷,只能停留在記憶之中?;氖彽谋旧砭褪且环N保留,如果你會哀傷,可以為它悼念,卻無法改變。
      
       有時候想想,我們終究還是太年輕了,對于這個世界的理解還存在這僥幸的幻想,盲目的信任與不信任同時在腦海之中。因活著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所以一切空泛與熱血的犧牲最終都將是無疾而終的。因為除了活著本身,沒有什么能改變活著的貧瘠。而這種貧瘠,是人的內心的無盡的空虛,是文化的缺失與道德的遺漏,是活著的無意義的悲劇。
  •   給你打沒用評論的那個人一定是個NT
  •   呵呵,隨便他
  •   我給你投“有用”了,感謝你對貓貓的照顧,我也喜歡看你的一些觀點,很符合我的想法。
  •   hehe ...等過幾年,再看,也許有新的感悟
  •   沒事,我知道,你說的人人都投靠魔鬼只是當今世界大多數人迷失方向的寫照,并不是真的指所有人都是魔鬼都是壞人,所以我還是給你投“有用”。
    PS:嘿嘿,其實我們早就認識過的,這個是我另外一個ID的馬甲,原ID是誰暫時保密。
  •   其實我覺得梅非斯特是一個很值得同情的惡魔,至少他活得很真實。他更像一個現世的哲學家,洞悉世事,充滿智慧,只不過心靈有些邪惡罷了,卻也沒見做什么大奸大惡之事,當然,除了結尾部分燒死一對老人不可原諒外。
  •   嗯,我也深有同感。比起天主的偽善來,他雖邪惡卻真實,到最后仍然就被天主玩了。
  •   之所以點進來就是因為豪賭這兩個字 這的確是場豪賭 而天主是以不公平的方式贏得 更像是"作弊"
    梅非斯特最初對于天主是敬重 可最后因為天使長們以不公正的方式帶走了浮士德的靈魂而大罵
    更覺浮士德是一可憐之人 天主視他為衷心的仆人 同樣也是一個賭注 將他交與梅非斯特 一個魔鬼
  •   沒錯,就仿佛小孩跟大人打賭,小孩明明贏得了賭局,但大人也會用自己的邏輯和規(guī)則以及無形中樹立起的權威對小孩說“你輸了”。這確實是作弊
  •   對于浮士德 讀者都在贊揚他對于真理不懈的追求 我不否認這點 但我覺得他最后升入天堂并不是因為對真理的追求 而是天主要贏 從這個賭局的開始 結局就已經訂好了
  •   翻譯過來的作品,都會加上翻譯者的烙印,而這些翻譯者,大多數都是唱的主旋律,歌頌“堅持不懈,艱苦奮斗,孜孜不倦的拼搏精神”。其實人物性格哪有那么簡單就能夠描繪完的?
    我們能做的,就是拋開這些,讀出一些跟“宏偉壯麗的主題”無關的東西,或許收獲更多
  •   人是這世界上最復雜的動物 因為有思想 有性格
    一些同學提到浮士德就直接說他對于真理的追求 我總會心里默默地飄一句:你真的看過這本書嗎?
    就算我沒看過我也知道浮士德在不斷追求真理 這只是些人云亦云的東西罷了
  •   在看之前,我都不知道浮士德代表的是什么,所謂追求真理啊什么都是后來人說的,不聽也罷。
    人心確實復雜!
  •   可人在某一方面是無能的 尤其是在面對大自然的時候
    就像浮士德在天主面前一樣無力 只能順從
  •   我挺喜歡梅菲斯特的,因為他能夠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事情,而且他完全能夠享受當下的生活。
  •   這是個顛覆已有定義認知的時代!Faust?!看來你確實很喜歡這部作品
  •   觸及心靈的一篇評論。
    我們都是浮士德,但我們終究也不會是那個浮士德。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