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館

出版時間:2001-1-1  出版社:外文出版社  作者:老舍  頁數(shù):235  譯者:霍華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本社專事外文圖書的編輯出版,幾十年來用英文翻譯出版了大量的中國文學(xué)作品和文化典籍,上自先秦,下迄現(xiàn)當代,力求全面而準確地反蚋中國文學(xué)及中國文化的基本面貌和燦爛成就。這些英譯圖書均取自相關(guān)領(lǐng)域著名的、權(quán)威的作品,英譯則出自國內(nèi)外譯界名家。每本圖書的編選、翻譯過程均極其審慎嚴肅,精雕細琢,中文作品及相應(yīng)的英譯版本均堪稱經(jīng)典?! ∥覀円庾R到,這些英譯精品,不單有對外譯介的意義,而且對國內(nèi)英文學(xué)習(xí)者、愛好者及英譯工作者,也是極有價值的讀本。為此,我們對這些英譯精品做了認真的遴選,編排成漢英對照的形式,陸續(xù)推出,以饗讀者。

書籍目錄

人物表第一幕第二幕第三幕附 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茶館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7條)

 
 

  •      在老北京一家叫“裕泰”的茶館里,三個時代發(fā)生的不同事情,在老舍的筆下都成為了當時黑暗社會的縮影。
       初秋,維新變法失敗。人們在裕泰茶館中玩鳥,喝茶,談?wù)勈虑?。清朝已是搖搖欲墜,但茶館里卻是平靜如常??墒牵鐣谋破冗€是讓一些流氓事情發(fā)生在此處:康六受不住東家的壓迫,無奈之下把自己的女兒康順子賣給龐太監(jiān)!如花的生命就這樣開始受到無盡的折磨。唯有黑暗與混亂,才能讓這件事理所當然地發(fā)生。另一邊,是那資產(chǎn)階級的秦仲義。他有抱負,他要開工廠救窮人、抵制外貨。此時的他,壯志滿懷,卻看不清前路到底有多困難。
       一個冷笑的太監(jiān)帶走了一個姑娘,一個自信的青年要追逐他的夢想:一個守著即將覆滅的制度,一個盼著施展宏圖的時代。
       初夏,辛亥革命失敗。裕泰茶館在王利發(fā)的努力下,又多了點門面,但日子仍不好過。他一心想著改良,卻不愿意把長辮子剪掉:“改良!改良!越改越?jīng)?,冰涼!”沒準有一天又把皇上給改回來了,自己還能混下去。巡警查戶口、強收糧食做兵糧,王利發(fā)也就維諾地說幾句,了事就好。做過國會議員自認造孽的崔久峰,聽別人說到了秦仲義辦工廠,不僅嘆道:“實業(yè)救國,救了誰?”革命有什么用,不過自誤誤人而已。
       大家都是在恐慌中生存者。一個腐朽的制度是廢掉了,但一個讓資產(chǎn)階級生存的時代卻是如此短暫,讓人惋惜悲嘆。
       秋,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國民黨特務(wù)和美國兵在北京橫行。秦仲義的夢想還是破滅了。辛苦經(jīng)營的工廠被視作“逆產(chǎn)”沒收掉了;常四爺感嘆“大清國完了”,自食其力賣花生米;王利發(fā)的茶館一日不如一日,竟要用到女招待??尚Φ氖?,小劉麻子的腦子里有“托拉斯”生意,談到金錢的時候還提到法幣、美鈔;龐海順更是無知,那封建制度早已一去不復(fù)回,竟還做著皇帝夢,龐四奶奶還想著當娘娘。可悲的是,三個花甲老人,用冥錢自己祭奠自己。
       一場大戰(zhàn)的結(jié)束,沒有給茶館里的人帶來多大的好的變化。打走了一個帝國,來了一場內(nèi)亂,最終吊死了一位老大爺。
       這就是混亂的社會制造出的悲哀。荒謬、可笑、可悲的事情在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中不斷重復(fù)上演。老舍選取了幾個典型人物和事件,把三個時代的黑暗放在了一個由盛轉(zhuǎn)衰的茶館當中。茶館的由盛轉(zhuǎn)衰,暗示的是每一個時代的命運都按著既定的軌跡進行——盛極一時的天朝大國受不住列強的堅船利炮,覆滅了;辛亥革命的轟轟烈烈,建立了一個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又被袁世凱竊取了勝利的果實;八年抗戰(zhàn),用無數(shù)的生命換來了勝利,國民黨特務(wù)和美國兵來了。犧牲了多少鮮活的生命才得到的和平、穩(wěn)定,是多么地短暫,短暫得讓人懷疑勝利是否真的存在過。
       前兩個時代,以黑暗一方的失敗結(jié)束了。第三個時代,老大爺?shù)跛懒?,沒有把結(jié)局說明白。其實,何須點明?結(jié)局都是一樣的,否則為何把三個時代放在同一個地方,而且著重敘述三個主角的悲劇一生呢?經(jīng)常聽到“適者生存”,龐太監(jiān)注定在歷史的洪流中消失得無影無蹤;崔久峰的自怨自艾也拯救不了自己;秦仲義、王利發(fā)、常四爺?shù)淖缘熘皇歉嬖V我們黑暗社會的最終結(jié)局。三個黑暗時代,就這樣,轟轟烈烈而又默默無聲地被埋葬了,而作為祭品的又何止茶館中人。
       三個黑暗的時代在戰(zhàn)火中相繼結(jié)束了。秦仲義、王利發(fā)、常四爺想要的社會環(huán)境出現(xiàn)了。倘若沒有自奠的悲哀,秦仲義是否“人老心不老”,重新建立工廠?王利發(fā)是否能重振裕泰茶館?常四爺自食其力還是可以活出自己?答案是否定的。即使沒有那自奠的可悲,他們在經(jīng)歷三個黑暗時代的洗禮之后,心理還對生活有多大的期望?不過是認為,這是又一打擊自己的黑暗時代來臨前,某些人施舍的一點曙光而已。和平?穩(wěn)定?改革成功?在他們心理,永遠是遙遠的名詞!這就是黑暗時代對人最大的摧殘!
       裕泰茶館中的事情,隨著真正的和平與穩(wěn)定,或許被人遺忘得一干二凈;但是,它的價值,卻會被烙在時代的警鐘上,被人們永遠銘記!
  •     
       《茶館》是老舍的代表劇作,所有戲劇尤其是話劇能否成功,無外取決于三個方面:結(jié)構(gòu)、語言、人物。略看了幾篇現(xiàn)今的論文,似乎多數(shù)人都喜歡從“主題思想”上來解析,王利發(fā)竟成了“小資產(chǎn)階級”,秦二爺?shù)膶崢I(yè)失敗竟被簡單歸結(jié)于所謂“三座大山”的壓迫,謬哉!亦有人提出《茶館》乃共和國文學(xué)的奉命之作,行文之中有幾多不得已。鳳凰衛(wèi)視談話節(jié)目“鏘鏘三人行”的主持人文濤說過一句“不管什么門,都是羅生門”,用在這里極恰當,真相是什么,我們平頭老百姓永遠弄不清楚,也不敢弄清楚,得等人家打贏了的來編教科書、歷史書,它說什么,便是什么罷!《茶館》之所以經(jīng)典,是因為作品中小人物的苦痛和作者的同情都是真切而純粹的,而無論在哪個禁錮的人間哪個倒行逆施的時代,這些苦痛總是雷同的,最偉大的作者往往不書寫時代,而關(guān)注內(nèi)心,因為人心不會說謊,超越時代。學(xué)中文的不懂這些,且從結(jié)構(gòu)、語言、人物來淺析這部劇本的藝術(shù)特點,莫談國事!
      
      《茶館》的結(jié)構(gòu)藝術(shù)
      《茶館》分有三幕,基本遵循古典三一律,以每一幕代表一個時代的變遷,地點全在裕泰茶館,將時代的變遷、歷史的行止自然生發(fā)、收束于老裕泰茶館的興衰、“茶館客”們的談資中,可謂以小見大,管中規(guī)豹?!恫桊^》也不以一個故事來貫穿全劇,而是以人物為中心,采用“人物展覽式”的結(jié)構(gòu),10多個主要人物和幾十個次要人物穿插在一起,而在人物安排上,作家又巧妙的把主要人物自壯至老,全劇次要人物,父子相承,每個角色都說自己的事,無關(guān)緊要的人物一律招之即來,揮之即去。因此,人物雖多但活動有序,事件雖繁,但情節(jié)不亂,時間雖長,但線索明晰,充分體現(xiàn)了老舍駕馭戲劇藝術(shù)的嫻熟技巧。
      
      《茶館》的語言特色
       話劇是語言的藝術(shù),演員的功夫講究聲、臺、形、表,聲音和臺詞占了頭兩位,可見語言重要性?!恫桊^》的語言美首先在于其要言不煩,簡潔生動。寥寥數(shù)語便交代了事件的前因后果,人物的喜惡愛憎。比如這段:“這種大茶館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見了。在幾十年前,每城都起碼有一處。 這里賣茶,也賣簡單的點心與飯菜。玩鳥的人們,每天在遛夠了畫眉、黃鳥等之后,要到這里歇歇腿,喝喝茶,并使鳥兒表演歌唱。商議事情的,說媒拉纖的,也到這里來。那年月,時常有打群架的,但是總會有朋友出頭給雙方調(diào)解 ;三五十口子打手,經(jīng)調(diào)人東說西說,便都喝碗茶,吃碗爛肉面(大茶館特殊 的食品,價錢便宜,作起來快當),就可以化干戈為玉帛了??傊@是當日 非常重要的地方,有事無事都可以來坐半天。”寥寥幾筆就把茶館是個什么地兒、坐的是些什么人、辦的都是什么事兒以及如今茶館營生的不景氣交代得干干凈凈。再如第一幕王利發(fā)奉承秦仲義的這幾段:"您在我這兒坐坐,我臉上有光!"“您怕什么呢?那么多的買賣,您的小手指頭都比我的腰還粗!”聽聞秦半開玩笑半真地要把茶館的房子收回去,王利發(fā)立馬賠笑道:“您甭嚇唬著我玩,我知道您多么照應(yīng)我,心疼我,決不會叫我挑著大茶壺,到街上買熱茶去!”就這么幾句,把人物的性格、意圖和話里話外的那點子韻味兒刻畫地淋漓盡致,這王利發(fā)活脫脫一個精明又爽利的生意人,有這等說漂亮俏皮話的本事,哪還怕生意做不下去?其次,《茶館》的語言美還在精當?shù)那苍~、煉字。就比方說第一幕中,松二爺見了劉麻子的洋表,脫口稱贊:“好體面的小表!”此處老舍用的是“體面”,而不是“漂亮”,連“考究”也不用,當真是隨便一語么?筆者以為“體面”最能包含“考究”、“精致” 、“氣派”、“文雅”等這類形容詞,也帶著“彰顯身份的優(yōu)越感”,而“漂亮”詞義太淺,“考究”又僅指做工、用料的講究,終究差點意思。再比方說第二幕里,茶館生意不景氣,里里外外地縮了水,兩個特務(wù)來討保護費,讓王掌柜的“意思意思”,王利發(fā)拿不出來,倆特務(wù)就讓他莫要“把這點意思變成不好意思”。這意思來意思去,字同還意不同,語言運用的精當就是有這么一股子“勁兒”,老舍先生妙筆讓人擊節(jié)稱贊。其三,《茶館》語言之妙在其“京味兒”十足。要說什么京味兒語言體現(xiàn)地域特色啦,展現(xiàn)北京生活的精神風貌啦都太平板太隔膜了。這就和《白鹿原》為什么要用陜西方言,張愛玲的小說為什么海派味兒十足是一個道理。北京人幽默、爽快,誰都愛說個俏皮話,京片子逗人一樂,但嚼嚼那話中的意味,卻是笑中帶淚,悵然若失。最深刻的悲慟常常不是眼淚與憂郁,而是詼諧。
      
      《茶館》的人物塑造
       上面一節(jié)講的語言,其實話劇就是靠長長的臺詞串起來的,人物塑造靠的自然也是語言?!恫桊^》塑造了很多典型的人物形象,令人印象深刻,過目不忘,下面挑幾個主要人物略作解析。常四爺和松二爺。且看二位這般出場:“松二爺和常四爺都提著鳥籠進來,王利發(fā)向他們打招呼。他們先把鳥籠子掛好,找地方坐下。松二爺文縐縐的,提著小黃鳥籠;常四爺雄赳赳的,提著大而高的畫眉籠?!边@能看出點什么來呢?首先二位自然是吃“鐵莊稼”的旗人公子、老爺不必說,都愛坐坐茶館溜溜鳥,講求點生活情趣,享受清平日子。其次這常四爺雄赳赳的,養(yǎng)的也是強壯活潑的畫眉;這松二爺呢,文文弱弱,養(yǎng)只秀氣的小黃鳥,這一強一弱對比起來,更顯得人物入木三分。下面又見這常四爺說:“要抖威風,跟洋人干去,洋人厲害!英法聯(lián)軍燒了圓明園,尊家吃 著官餉,可沒見您去沖鋒打仗!”更直言“大清國要完”??梢娛莻€心懷家國天下的剛正之士。因了這句“大清要完”他被特務(wù)抓去蹲了一年牢,旗人又失了勢,出來了一直靠賣蔬菜、花生米維生到70來歲,但他“雖年過七十,可是腰 板還不太彎”。想起《白鹿原》里黑娃打折了白家軒的腰,恨他“腰桿兒挺得太直”,真是異曲同工。此外唐鐵嘴、劉麻子等人物也十分典型,值得一提的是小唐鐵嘴、小劉麻子等人物,這些"小字輩兒的”雖不如父輩典型生動,卻體現(xiàn)了子承父業(yè)的老北京風貌,又巧妙地承接了情節(jié)發(fā)展,更影射出“任時代變遷,光陰荏苒,而世道依然”的現(xiàn)實道理。
       王利發(fā)是劇中戲份最多、最重要的人物,相比起常四爺、劉麻子人物的典型性,王立發(fā)的形象更加復(fù)雜、立體。因此王利發(fā)的形象要分析起來,簡直值得大書特書,可稍稍概括為“一個善良與淡漠,順從與反叛,真誠與圓滑的矛盾體”,不少論文都已分析得盡量詳盡,為避免拾人牙慧,這里不作贅述。
  •     看完茶館,只想到一句話來形容自己當初心酸的感覺,就是:茶館依舊,但早已滄海桑田。估計看到最后,與王掌柜帶給我的難過相比,丁寶讓我感到些許安慰,但終究也是個可憐人。。。。
  •      終于看完了《茶館》,首先連續(xù)劇給我的感覺就是很親切,沒有降龍十八掌,沒有滿口甜言蜜語的愛情,感覺實在,我就好這一口。演員們的演技也很是值得稱贊,拿王掌柜來說,一副卑恭的模樣及那老了的范兒,活生生一真的。圍繞的人物也過度的很好,演員的出場合情合理。 再看劇情,那正是個動蕩的年代,從光緒到民國到抗日到內(nèi)戰(zhàn),沒有一刻的消停,從茶館可以看出,戰(zhàn)爭對于百姓的影響是最大,你說清朝封建貪官污吏多吧,但是欺負到頭上也就是那兩個衙門頭子,但是打戰(zhàn)了,欺負到頭上就有漢奸有傷兵,就連得勢的小劉麻子他都不想讓茶館活。不僅剝削的多,雖說打著解救老百姓的旗幟,但回頭看壓根是殘害老百姓,看看里面茶館的客人從熱鬧到末期僅有幾人消費就明白了,人家個個都食不裹腹的還怎么喝茶!真的是越改越?jīng)觥?br />    回首松二爺,他是旗人的代表,無所事事,養(yǎng)鳥養(yǎng)蛐蛐為主業(yè),小動物的重要性居于老婆孩子之上,在那火燒眉頭的日子在乎的不是生計問題,他心中就在乎他的小動物,直到死都沒有后悔過。感情這也是當時逼出來的,與其累死累活受罪,還不如典賣寶貝過生活來的優(yōu)哉,這也算對生活的諷刺吧,你累你的,我快樂我的。正如王小波黃金時代,你們批斗你的,咱上山上做愛舒服。 再看看那些壞人們,我看的時候就想他們早早地去陰曹地府,不過你越想的事卻越發(fā)不會發(fā)生,他們總是活的很瀟灑,就連劉麻子唐鐵嘴宋吳兩個衙役死了你也喊不出痛快,反倒是壓迫的香火不斷,該有壓迫還是有壓迫。那世道算是被老掌柜他們看透了,那世道就不應(yīng)該做良民,那世道就應(yīng)有幾個錢吃喝漂賭?,F(xiàn)實不也是如此嗎,現(xiàn)代的縮影很多還是能夠從以前的封建社會中看出來。這個社會改良了100年但還是涼的,大部分的人如今還是不快樂,如今還是被那少數(shù)人欺負來著。改良藥根本不治本,可如果你動那個根的話就有人把你治了。現(xiàn)實還是有太多的無奈,老舍算是看透,所以我想他就失望的去了。
       話說回來,我唯一羨慕的就是里面的情。當然不是那種要自己活技想要老爹早死的父子情,也不是有錢就實施給你的友情,唯一羨慕的是,為朋友不怕死的情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常四爺松二爺王掌柜秦二爺那種哥們之情。
       第一次寫影評,90后的認識還是很膚淺的,望各位指教
      
      
      
  •     作為一名窮人,我一般不進電影院。這兩年單位發(fā)票,于是躬逢其盛,看了《建國大業(yè)》、《建黨偉業(yè)》。電影里面有好多明星,都是走馬燈似的晃了一下臉就消失。真不懂弄這么多明星來干嘛。好好的看個袁世凱,跑出個周潤發(fā),要入劇情很難呀??赡芤彩菍?dǎo)演都自覺電影沒有什么劇情吧。整個影片,就象一張張的幻燈片,前一個場景和后一個場景基本缺乏過渡。我極懷疑如果一個對近現(xiàn)代史缺乏了解的人,會看得懂電影在演什么。也許電影本來就沒有演什么。獻禮片嘛,就象暗夜里的煙花,聲光色都極盡華彩。但你若要追問煙花過后剩下什么?灰燼罷了。
      如果再翻翻老舍三幕話劇《茶館》,體會也就會更深。同樣都是要表達大時代里的變遷,那兩個影片手忙腳亂,硬是塞進了許多情節(jié),蕪雜支蔓,然后還讓人感覺許多東西都沒有敘述清楚完整。導(dǎo)演像給主席臺領(lǐng)導(dǎo)排座位的秘書,無奈來賓太多主席臺太小,最后是亂哄哄的主席臺,空蕩蕩的觀眾席。而《茶館》只有三幕,卻要寫五十年的變遷,但老舍寫來,從容不迫,收放自如。依我看來,之所以好,不過是嚴格遵循了文學(xué)藝術(shù)上常見的“以小見大”的規(guī)律罷了。我們雖然常常稱贊一部作品是史詩,是恢宏巨制,但實質(zhì)上,文學(xué)最擅長的,仍是一滴水中見太陽、半瓣花上說人情。老舍筆下要葬送三個時代,不過是借“裕泰茶館”遠遠寫來。一個茶館的興衰,卻也是時代風云起于青萍之末的見證。
      而且,雖然三個時代五十年間人物紛雜、頭緒繁多,老舍卻始終抱定“茶館”這條主線。只是我們這個時代,不喜歡“以小見大”,更不能隨便確定什么主線。當然,這一點也不能怪獻禮片的導(dǎo)演。導(dǎo)演所讀、所知、所理解的歷史,根本就沒有主線,要說有主線,那就是誰是老大誰就是主線。
      還有個感覺,獻禮影片中的人物的言語神態(tài)呢,除了模仿歷史人物的口音蠻像的,一無是處。又話說,如果我是大人物,被人惟妙惟肖地模仿口音,肯定心里不是個滋味。難道我們對歷史人物,不管正面反面,都要這么挖苦嗎?而老舍筆下的人物的語言,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京腔”,豐滿生動,曲盡世態(tài)人情。不像現(xiàn)在的京腔,有一種天子腳下唯我獨尊看不起人的味道。
      老舍用《茶館》為三個時代唱了挽歌,但最終,老舍在新的時代里跳湖自殺了。于是,一個所謂的新的時代,耗盡資源成本的所謂大制作,也就只能唱一唱空洞破碎的贊歌。
      
  •      時隔半個世界,現(xiàn)如今我們周圍也充斥著和《茶館》里的各式各樣的人一樣的人。我愛國了,誰愛我?中國式思維、中國式人際關(guān)系、中國式的悲哀.
      《茶館》里有的對白能引人一笑,但是這笑中更多的是苦笑,是無奈的自嘲。這些發(fā)笑的對白,要么出自那些被生活逼得走投無路的人無奈之下說出的無奈之話,要么就是那些令人厭惡的角色的溜須拍馬。笑過之后,不禁感到一絲悲涼——“人活著總得有條路走啊,可是哪有路可走啊!”愿為國家排憂解難的人們飄零四方,一輩子只想太太平平的老掌柜被逼上吊自殺,見風使舵溜須拍馬毫無良心的人卻有錢有勢,不惜讓別人用命來滿足自己的私欲。打?qū)W生的老師追殺愛學(xué)生的老師,給官差兩個洋錢就能免去殺身之禍,官差指誰就殺誰——“這什么世道???”
        《茶館》最后的一部分,三位氣數(shù)將盡的老人碰在一起,回顧自己的一輩子,讓人頗感心酸:心懷浩然正氣的常四爺干了一輩子的活卻“一事無成”,心懷實業(yè)救國理想的秦二爺耗了四十年心血建的工廠“拆了”,安分守己的王掌柜“做了一輩子順民”,到了讓人趕出自己開了50年的茶館。這就是“愛國”“順民”的“下場”……“我愛咱們的國啊,可是誰愛我?。俊背K臓斣谕坏攸c時隔五十年兩出此話,著實讓人嗟嘆不已……
      
  •     一直以來,我都對共和國文學(xué)避之不及,老舍的《茶館》自然也成了“政治的犧牲品”,多少次過其門而刻意不入。若不是于是之等北京人藝的老一輩藝術(shù)家出神入化的表演詮釋使之成為話劇經(jīng)典,《茶館》恐怕早就淹沒在共和國文學(xué)連篇累牘的文字垃圾中了。我之所以看《茶館》其實也是沖著北京人藝爐火純青的表演去的。漸漸入戲之后,才恍然覺得,老舍的劇本雖然寫于贊歌大躍進的1956年,系奉命而作,但是那顆體恤下層人民的心,卻沖破了政治外殼的包圍,就像云雀沖破了寂靜黎明的禁錮,婉轉(zhuǎn)而悠揚,直擊人心。
      《茶館》里有的對白能引人一笑,但是這笑中更多的是苦笑,是無奈的自嘲。這些發(fā)笑的對白,要么出自那些被生活逼得走投無路的人無奈之下說出的無奈之話,要么就是那些令人厭惡的角色的溜須拍馬。笑過之后,不禁感到一絲悲涼——“人活著總得有條路走啊,可是哪有路可走?。 痹笧閲遗艖n解難的人們飄零四方,一輩子只想太太平平的老掌柜被逼上吊自殺,見風使舵溜須拍馬毫無良心的人卻有錢有勢,不惜讓別人用命來滿足自己的私欲。打?qū)W生的老師追殺愛學(xué)生的老師,給官差兩個洋錢就能免去殺身之禍,官差指誰就殺誰——“這什么世道?。俊?br />   《茶館》最后的一部分,三位氣數(shù)將盡的老人碰在一起,回顧自己的一輩子,讓人頗感心酸:心懷浩然正氣的常四爺干了一輩子的活卻“一事無成”,心懷實業(yè)救國理想的秦二爺耗了四十年心血建的工廠“拆了”,安分守己的王掌柜“做了一輩子順民”,到了讓人趕出自己開了50年的茶館。這就是“愛國”“順民”的“下場”……“我愛咱們的國啊,可是誰愛我???”常四爺在同一地點時隔五十年兩出此話,著實讓人嗟嘆不已……
      改良,改良,越改越良。寧做太平犬,不做亂離人——這大概是中國人對于革命的一貫態(tài)度,幾千年來未有改變。但是,越是茍且躲避以求自保,就越是被各色無賴欺壓魚肉,一輪輪地盤剝搜刮,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說到茶館,多數(shù)人津津樂道的還是北京人藝一幫老藝術(shù)家入木三分、形神兼?zhèn)涞谋硌?。但我剛開始看時,還是不大習(xí)慣,總覺程式化痕跡太濃,一舉一動一板一眼,每一個動作的精心雕琢。后來看眾人的評論,才知道這其中透出的老北京人生活的尊嚴和做人的溫良恭儉讓,那時的人們就是這樣見面作揖,硬骨朗朗,言行舉止中千年文化的修養(yǎng)一覽無遺。中國戲劇唱念做打凌然不亂的套路原來就是那個禮教中國的生動顯現(xiàn)?,F(xiàn)在這樣的就中國人怕是無處可尋了。
      舊時的茶館是市民們幾乎僅有的公共空間,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混雜其中,上層人物與平民百姓一桌喝茶聊天,倒恍然間讓人忘記了階級差別的存在。但是再仔細琢磨茶館中活躍的都是些什么人,就能看出平頭百姓是坐不起茶館的,在茶館里悠閑品茗,提籠架鳥的幾乎都是吃份額的旗人,前清遺老;吃洋人軟飯的買辦和“誰有錢就為誰賣命、充當打手”的地痞流氓;專心向佛不問政事的參議員……至于底層人民,這里則是他們賣命、乞討的傷心之地。
      作為公共空間的茶館很容易使人聯(lián)想起西方大革命時期的咖啡館。但是二者的意義卻更好相反。本雅明說,巴黎的咖啡館里經(jīng)常擠進一些付不起80法郎高價訂閱報紙的人,圍在一起搶讀一張報紙,議論國事,密謀革命。西人后來把這造反的發(fā)源地(包括小酒館和街壘)冠上個很好聽的名字叫“公共領(lǐng)域”。但是《茶館》里讓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個貼了幾十年的“莫談國事”,也沒聽說中國最后一個皇帝是幾個愛耍嘴皮子的茶客硬給喝下臺的。重農(nóng)抑商,皇權(quán)浩蕩的封建社會中誕生不了法國那樣的穿著燈芯褲的中產(chǎn)階級,《茶館》中實業(yè)救國的那位民族資本家最后落了一個“一無所有”的境地。中國的“公共領(lǐng)域”只是言論無路的上層精英們過過嘴癮、發(fā)發(fā)牢騷的地方罷了,不是民主的醞釀所,而是民意的疏散地。后來北京的茶館漸漸式微了,成都等地的茶館依然花開遍地,不過依然是“莫談國事”。至于傳說中的“中產(chǎn)階級”,咖啡館可是彰顯高雅品位,為權(quán)錢交易去臭的好地方。
  •      其實我并沒有讀過原著,只是最近看了陳寶國演的電視劇。
       當看到他家內(nèi)掌柜死的那一段,看到王利發(fā)那絕望憂傷的臉,那從骨髓中透出的對世道的無奈,我抑制不住自己的悲傷,淚流滿面。。。
       當看到最后常四爺、秦二爺、王掌柜這三個老朋友在一起概況自己的人生,唱著那極度抑郁的祭奠:四角的更夫,本家賞錢。。?;钪娜藪伻鰮靵淼募堝X祭奠即將逝去的自己,那是一種多么絕望的心情呀。。。
       時代的不公,天理的不容,扼殺了多少人。。。在茶館鋰演繹的那些三教九流的人生無一不烙上那個不公的時代的烙?。耗阋獙崢I(yè)救國?到頭來自己都救不了;你要愛國,除暴安良?你遇難時又有何人來為你解圍?你想老老實實過好自己?你不找事兒,事兒會找你。。。你有心狠手辣?那你就能吃香喝辣;你能泯滅良心?那你就可以橫行霸道;只要你能傷天害理,你就會活的有滋有味。。。。這是不是顛倒乾坤?對咯,在那個顛倒乾坤的社會里,這就是世道。。。
  •     聽聽人藝的話劇于是之版的《茶館》,感觸良多。
      
       想想當年上初中的時候,似乎還演過這出,當時的感覺是覺得很搞笑。現(xiàn)在聽來,覺得真是無比沉重。不知人間事,自然枉為人。老舍先生早年不知怎的就投了未名湖,這文學(xué)獎應(yīng)該是他拿的。這部戲的高潮迭起,鋪陳開來的清末的民不聊生,談不上什么風情畫,而是一部悲慘人生,應(yīng)該去看戲。所幸的是老舍先生的下筆已經(jīng)夠狠,天朝的評論員已經(jīng)沒有什么可以加載的內(nèi)容了。這種時候還少不了貼金,那個時代的烙印。腐朽的滿清政府,摧枯拉朽的學(xué)生運動諸如此類。人家?guī)兔Φ臅r候就說人家摧枯拉朽,擱在現(xiàn)在就是攪亂社會治安。
      
       開茶館的老板交保護費,三教九流人等。抓壯丁,當街殺頭的逃兵,抽大煙的,看相的,拉皮條的,我們現(xiàn)在好像也都有哈。賣了家產(chǎn)的地來開工廠,結(jié)果被政府沒收;滿大街穿的是洋服洋玩意兒。以前是沒得選,洋槍洋炮把資本主義送過來了,現(xiàn)在呢,自己敞開門跟著人家后頭,做世界大工廠,全民炒股炒房炒鹽。我們真的用得著那么多化學(xué)用品?我們真的用得著吃那么多肉?我們真的用得著那么多石油?我們真的用得著那么多房子?
      
       世界好像沒有多少不一樣,所幸的是我們文明的程度——有見地的人民才是社會的財富,文明的象征,不是嗎?可是為什么我覺得門是開了,卻是個狗洞。要做成個宏偉的大門,還需要很多的時日。
  •     雖然2010年拍的電視劇茶館已經(jīng)非常出色了,但是看書遠比看電視有意思。老舍這短短三幕,時間跨度從戊戌變法到解放前,講述了在三個斷代時間里的百態(tài)人等,寫法和《萬歷十五年》神似。
      
      且不說文學(xué)上的造詣,恐怕同時期的作家沒有哪個能夠本著平平正正不左(我不想看紅巖?。┎挥遥ㄟ@個比較少)的心紀錄下那個亂世的面貌。那才叫苦逼的日子。第一幕農(nóng)村人被迫賣兒賣女,有點錢的太監(jiān)娶老婆,人口販子,黑幫老大,旗人與漢人的差別待遇(現(xiàn)在沒有了嗎?這不是和希特勒想做的一樣嗎?),人五人六的洋人走狗(假洋人),撲善營(類似城管)對內(nèi)強硬對外軟蛋。時局一天一個樣,第二幕就變成了軍閥混戰(zhàn),給錢就是娘的大內(nèi)密探,還有兩個逃兵扭扭捏捏的跟人販子買一個老婆(笑死了)。第三幕就變成了日本人走后國民經(jīng)濟崩潰通脹率奇高的解放前,茶錢都要先付(因為一個時辰一個價),撲善營的兒子聽政府的話,靠打?qū)W生賺大錢(學(xué)生游行示威嘛),后來就改成打老師(也逗得很)。這些對話我覺得很真實,不做作,對了解那時候底層生活很有幫助。
      
      再說這些經(jīng)歷了大變革的人,活著真的是種運氣。也不知道那天就和唐鐵嘴一樣莫名其妙就給拉出去咔嚓了。也不知道餓死的那天能不能碰到給碗碎肉面的好心人(就像常四爺)。有能力的努力也是一場空。善于經(jīng)營的好比王利發(fā)也對能不能經(jīng)營下去沒有信心最終被逼上吊。有雄心抱負的實業(yè)派也沒法獨善其身被這個那個盤剝保不住最后的倉庫。正義一輩子的常四爺?shù)筋^來連個棺材本都沒有。
      
      這種現(xiàn)實讓人有種無力感,與其奮斗一聲一場空還不如將不將的茍活著,還能自殺了不成(反倒那時的人惜命)?
      
      那時那時這時這時,此時此時彼時彼時,有點不同,又有點一樣,自個兒看去吧。。。
  •     老舍先生的巨作《茶館》可謂家喻戶曉,曾經(jīng)一度被公認為是中國話劇史上的“扛鼎之作”。
      老舍先生截取中國近代史上具有代表性三個橫截面,以一個小小的北京茶館為窗口,通過描繪不同時期中人物不同的言談舉止及命運悲歡,向觀眾演繹了一段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中國近代史。
      第一幕,作者選取了戊戌政變后的清末社會為敘述背景,向觀眾展現(xiàn)了大清國際將滅亡的社會現(xiàn)狀以及窮苦老百姓悲慘的境況。清王朝將傾未傾之時,勢力集團仍以清朝皇族為主,而此時,外敵入侵、洋人當?shù)?,清政府腐敗無能,故而那些為洋人跑腿辦事的賣國賊也日漸猖狂。松二爺、常四爺,是清朝貴族,因與皇卿國戚沾邊故而也有幾分資財,日子過得也舒適,常來茶館坐坐,喝杯茶、聊聊天、溜溜鳥。然而二人性情正直,因此變成了作者筆下忠良的代表人物。吃皇糧的二德子因仗善捕房捉人的一點點權(quán)利便猖狂,對常四爺?shù)膸拙溟e話而要大打出手。卻又因懼怕吃洋教的的小惡霸馬五爺而作揖鞠躬,像條搖尾巴的哈巴狗。馬五爺因吃洋教便在眾人面前擺架子,居高氣傲不可一世。龐太監(jiān)呢?在皇宮里的了皇帝的寵,聚攔錢財,有錢有勢便要買大姑娘做老婆。與這些社會上的上層人物相比,底層貧民的生活便可以說貧困至極,還要受強權(quán)之人的欺侮。貧苦無錢的鄉(xiāng)婦、康六要賣女兒養(yǎng)家糊口,正直的常四因一句“大清國要完了”而入獄,流氓暗探橫行鄉(xiāng)里,茶館老板王利發(fā)迫于生計里外周旋、左右逢源。這便是大清國即將落幕時的中國,國之將傾時的北京,黑暗、腐朽不堪。
      第二幕,作者選取辛亥革命失敗后各派系混戰(zhàn)中的軍閥統(tǒng)治的民國社會為背景,展現(xiàn)了這一時期的社會現(xiàn)狀,此時大清國雖然被推翻了,清朝皇帝也被推下寶座,然而人民真的得救了嗎?真的過上幸福無憂的生活了嗎?此時的老百姓沒有得到一點好處,原本心心念念鼓舞人心的辛亥革命口號似乎也只是一片浮云,沒有給老百姓帶來一絲一毫的益處。就像茶館伙計李三所說“皇帝沒了就算大改良吧?可是改來改去,袁世凱還是要做皇帝。袁世凱死后天下大亂,今兒打個炮,明兒關(guān)個城,….”由此可見,辛亥革命的成果并未因大清的腿反而恩澤百姓,反而在百姓心中種下的還是一顆不安定的種子。貧民照舊是貧民,王利發(fā)照舊開著茶館,而城里的瘋亂又鬧的雞犬不寧。原來混得還可以的松二和常四,現(xiàn)在也淪落到當街賣菜、衣食無著的地步,原本賣予太監(jiān)的康順子也因大清滅亡、龐太監(jiān)死而流落街頭。城里城外四處是難民,民心不穩(wěn),軍心也不安定,兩個逃兵荒唐的要花錢共買一個老婆享用。一切的一切還是錢與權(quán)說了算,兩逃兵有錢因而免去了被殺的厄運,劉麻子因無錢無權(quán)因而作了替死鬼;巡警逼迫王利發(fā)上交八十斤大餅,否則火燒茶館,而又以賄賂巡警錢財,使得此事逢兇化吉….這些現(xiàn)狀是百姓想要的嗎?推翻了清政府,可腐敗、腐朽的惡勢力依舊,只是換了一個稱號,國家已久民不聊生,這些就是貧苦百姓真正尋找到的出路嗎?作者引發(fā)了我們深深的思考和對黑暗社會的無限感悟。
      第三幕,作者選取抗戰(zhàn)后國民政府統(tǒng)治下的國統(tǒng)區(qū)為背景,向觀眾展現(xiàn)了一個一代不如一代讓百姓越發(fā)失望的社會。在這個社會大背景下,不僅在原來大清國時期像松二、常四、王利發(fā)這些勉強可度日的順民生活更加艱難了,就連在軍閥混戰(zhàn)的民國社會中還勉強能撐得下去的人,現(xiàn)在也沒有落得個好日子。原來靠說評書為生的鄒福遠與衛(wèi)福喜現(xiàn)在也活不下去了,坐在一起感嘆世事的“邪不壓正,正經(jīng)東西連根兒爛?!庇幸皇趾脧N藝的明師傅也變賣了依仗吃飯的工具,改為監(jiān)獄里的犯人做菜而艱難度日,一心想通過實業(yè)救國的秦仲義,也折了大本,工廠全被拆的拆,被擄走的擄走,所有的希望與努力都化為了泡影,所有靠以為生的來源都沒有了,膽小的松二活活被餓死,自食其力,憑良心干了一輩子的常四老到頭也淪落到靠賣花生過活。茶館老板王利發(fā)做了一輩子順民,茍活到如今也活不下去了,但三個由舊時代茍活下來的人聚在一起,不是歡樂、不是敘舊,而是老淚縱橫,互相唱起了挽歌,這一幕無不讓人催淚。原來得勢得寵的龐四奶奶隨依舊穿金戴銀,但日子卻不像過去那樣舒適,因貧窮而作女招待的丁寶為了掙錢糊口卻也只能任由擺布。而當年的小混混之子小劉麻子、小唐鐵嘴卻仗著國民黨官員的地位仗勢欺人,趕走了茶館老板王利發(fā),強行霸占茶館,說是對茶館加以改良,是為國民黨利用,成為國民黨官員做茍且、享樂之事 私人場所,直面的抨擊了國民黨的腐敗與惡行,是作者對時代黑暗的扼腕嘆息。在第三幕中,作者在無盡的黑暗中寫到了一盞燈,為貧民帶來光明的指路明燈?!耙蠲衔魃剑魃缴嫌邪寺奋姟痹诖送怀隽税寺奋娨恍臑槊?,深得人心的觀點,暗藏了時代的轉(zhuǎn)折與未來的希望。在國民黨統(tǒng)治的時代,人民依舊未能過上安定幸福的生活,時代是黑暗的,政權(quán)是將傾的,是歷史的悲劇,是時代的悲哀。
      作者通過描寫這三個時代的黑暗,腐朽與專政暴力,來展現(xiàn)下層下層人命的疾苦與艱辛。并試圖用這三個時代的悲劇告訴觀眾:大清國救不了中國,軍閥統(tǒng)治下的民國政府救不了中國,而中國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dǎo)下的八路軍才是人民可靠的依賴。由此昭示了新時代的到來,歌頌了當今社會百姓安居樂業(yè)的盛世局面,用“埋葬三個時代來歌頌三個時代?!?br />   老舍先生的《茶館》不愧被譽為中國戲劇之精品,它刻畫人物入木三分,情節(jié)簡潔卻又寓意深刻,不僅為我們記錄下了一段寶貴的歷史,更是我們從中感悟到了新時代的美好。
      
  •     有一個人開茶館,一天,不久來了一位客人。他說‘;我要茶,’那人立刻給他。他說;‘謝謝!他以后得到很多人表揚,他的了快樂。
  •     作者從一個茶館的角度,描繪了一段歷史,寫活了一個時代。無論是王掌柜;常四爺;松二爺這些主要任務(wù),還是黃胖子,吳祥子.宋恩子這樣的次要人物,甚至是只有幾句臺詞的大兵,都顯得個性鮮明,完整,真實的再現(xiàn)了那個動亂和難忘的時代......
  •     看了電視劇才看這些經(jīng)典,作為高中生必讀書目,我基本沒有讀過,。那時候沒有那心情,也沒這道行。不知道高中生讀過能思考多少,他們能體會到的又有多少,聞道有先后,不知道那時候我要是多讀讀書,是否能找些開化。所以現(xiàn)在盡量多補補。
  •     初中讀《茶館》,覺得滿篇都是你來我往的對話,沒有情景沒有波瀾;高中讀《茶館》,知道了王掌柜的圓滑、常四爺?shù)膭傊?;大學(xué)第三次接觸《茶館》,是電視劇。
      
       場景切換了,從茶館到八道彎,從后院到百花深處,編劇的妙心安排,讓茶館濃縮了四九城的每一個角落:茶館的廳堂是四九城的“官面兒”,你方唱罷我登場,日本人來了又走,美國人來了又走,國民政府來了、西山的英雄來了,可是茶館卻毀了;茶館的后院是四九城的放抗和掙扎,北大學(xué)生租住公寓,暗地里宣傳反抗,宣傳獨立,宣傳民主政治,不洋不土的學(xué)者崔先生,代表了被夾在時代的夾縫里的讀書人,他們背著儒學(xué)長大,等到考取功名的時候,清政府沒有了,倒塌了,他們被逼得出國、接受新學(xué),學(xué)成了、回國了,可是人家不要他們了,年紀大了,學(xué)無所專,只好帶著滿腹的幽怨守著枯燈殘卷,以尋佛問道安慰自己,他們吃著醬肘子,說著大道理,談著國家的不足,卻只能守著自己沒有未來的未來;公寓改的倉庫,是實業(yè)救國的縮影,秦二爺把自己畢生的心血都投入了實業(yè),沒有給自己留下一點后路,火柴廠紅火了開紗廠,清政府倒了,預(yù)想中的紅火沒有出現(xiàn),反而是接二連三的難民、傷兵,交捐納稅,你壓我榨,火柴廠和紗廠在世界資本大發(fā)展的時候,轟然倒塌,倉庫被查封,廠房被拆掉,辛辛苦苦一輩子的秦二爺最后只撿到了自己的鋼筆頭,“它知道啊,我用它簽了多少支票,寫了多少計劃書”。
      
       王掌柜,就像史官,茶館這部歷史書里記載的風風雨雨都在他眼皮底下劃過,60年的老裕泰,60年的史歌,60年的見證,光緒年和民國,老裕泰改良了,翻新了,丟臉了,就像風雨飄搖基石不定的舊中國,戊戌維新、軍閥混戰(zhàn)、建立民國、內(nèi)戰(zhàn),老裕泰的生意一天不如一天,老百姓的生活一天不如一天,大米飯變成了白面兒,白面兒變成了雜和面,最后連雜和面都摔到地上,摻上了土。
      
       王掌柜、常四爺、秦二爺,三個歷經(jīng)時代變遷,備受折磨的老人圍坐在60年的老茶館的老方桌邊,回憶著自己的一生,品評著自己的一生,秦二爺要王掌柜告訴后來人“有錢就要吃喝玩樂、胡作非為,千萬別干好事”,常四爺憑著一身的本事鋤奸懲惡,卻老無所依,王掌柜為茶館忙碌了一生,累了一輩子,卻落得家破人亡。
      
       “四角的邊夫,本家賞錢,一百二十吊”,三個老人,圍著茶館,唱著送葬詞,撒著紙錢,說是給自己死后準備點錢花,實則用自己的手將這個不讓人活命的世道埋葬。滿天飛舞的紙錢,映照著抬頭可見的“生意興隆”,映照著老掌柜臉上的皺紋和兩鬢白發(fā),映照著破爛不堪的茶館。
      
       滿地的紙錢埋葬了茶館,埋葬了王掌柜一輩子的心血,埋葬了他自己,更是埋葬了無可救藥的世道。
      
       風兒吹,紙錢飛,百年老裕泰在掌柜點燃的紙錢里化成了灰。
      
       大傻楊,數(shù)來寶,把一朝歷史一個時代,唱得透透徹徹。
      
  •     小時候看《茶館》,以為是魯迅的作品,其實是老舍的,老舍是中國著名的作家,他還被人稱為“老北京的活化石”,老北京的那些事,沒有他不知道的,他為人開朗,生活情趣很濃,《茶館》是一部了不起的文學(xué)作品,多次搬上話劇舞臺,很受觀眾的歡迎,他筆下的每個人,寫得很鮮活,個性都很突出,他在文革的歲月里,依然剛直不曲,留下了讓人感嘆的懷念,人們至今都默默的祝福已離開的老舍,讓人難忘的老舍。
  •     電視劇里有一幕雖然原著劇本里沒有,但很出彩,讓人記憶深刻。巡警們因為王利發(fā)占道擺攤,又不肯交“罰金”,搶去了王利發(fā)的幾套桌椅。街邊的閑人勸老掌柜莫和混蛋生氣。老掌柜一句:“我已然不知道生氣是什么滋味了."
      幾十年政壇上風云際會,看似變化巨大,然而不變的是政府對民眾的巧取豪奪,富人對窮人狠心的壓榨。
      
  •      大師,經(jīng)典,刻畫人物入木三分,場景人物宛如眼前。
       老舍,藝術(shù)的輝煌,但自身卻被時代裹挾,悲乎。
       王利發(fā)最終走向了繩圈,老舍你自己最終走向了未名湖。
       唉,殊途者,同歸。
  •      今天晚上剛剛看完話劇《茶館》有感,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生活的舵手,你如何理解生活,就會如何演繹生活。
      
  •      《茶館》在初中就已經(jīng)看過。但為了完成學(xué)年論文又看了一遍。老舍一直都是我喜歡的作家。他完美的運用了北京方言口語。那些文字組成了一個優(yōu)美的國度。老舍這種近似口語似的語言,就像說書人一樣向我們講述故事。讓我們感覺很親切。
  •     根本上說,這書的價值不在別的文學(xué)方面因素,而是考驗大家對戲劇的理解。從戲劇出發(fā),才能明了它的價值。
  •   說的我想看了??!
  •   @來 以前蹭你們班語文課,小魏也提過你還記得不。
  •   小魏提過好多次這種老舍魯迅的文章,聽起來很有意思,我自己看的時候看了一點都放棄了……
  •   《茶館》最后的一部分,三位氣數(shù)將盡的老人碰在一起,回顧自己的一輩子,讓人頗感心酸:心懷浩然正氣的常四爺干了一輩子的活卻“一事無成”,心懷實業(yè)救國理想的秦二爺耗了四十年心血建的工廠“拆了”,安分守己的王掌柜“做了一輩子順民”,到了讓人趕出自己開了50年的茶館。這就是“愛國”“順民”的“下場”……“我愛咱們的國啊,可是誰愛我?。俊背K臓斣谕坏攸c時隔五十年兩出此話,著實讓人嗟嘆不已……
      改良,改良,越改越良。寧做太平犬,不做亂離人——這大概是中國人對于革命的一貫態(tài)度,幾千年來未有改變。但是,越是茍且躲避以求自保,就越是被各色無賴欺壓魚肉,一輪輪地盤剝搜刮,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   哇, 說的我也想看了, 我還沒看過呢..
  •   老舍自己給茶館真正結(jié)了個尾,最后一個場景:文革。
  •   唱的比說的好聽
  •   昨晚我把劇版《茶館》收官了 感受也很深刻 但寫不出你這樣的文字,表達不出內(nèi)心的心酸。
  •   我在看的時候說:怎么和現(xiàn)代一樣啊,這不是活活的城管嗎?
  •   哈哈哈,同感同感!
  •   幾十多年過去 中國還是那個中國
  •   要去看一看~~~~
    元前是中文系的?
  •   是呀 我一直認為漢語可以構(gòu)筑一個優(yōu)美的國度
  •   XXXXXXXXXXXXX
  •   等待中.......
  •   看著很悲情,人民被壓迫啊,讓人同情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