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0-2-1 出版社:上海書畫出版社 作者:張偉生 頁數(shù):17
內(nèi)容概要
此件作品名為璅言,璅,義同“瑣”,即瑣碎之言,是翁同籪于清光緒三年(一八七七)四十八歲時寫給其五哥翁同爵(陜西巡撫)的第一個兒子翁曾榮的一封家書,是年陰歷八月初七(九月十三日)翁同爵病逝于湖北巡撫任上,翁同龢前往武昌料理后事,十月初四(十一月八日)返京,此信即是翁返京后所寫。其中所言雖均屬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瑣細(xì)之事,但體現(xiàn)了翁同龢在兄長過世后,對其侄子視同己出的一片拳拳之心,讀來感人肺腑。此時翁同龢正奉懿旨,與兵部侍郎夏同善在毓慶宮行走,授讀光緒帝,正值壯年,又身為帝師,其學(xué)養(yǎng)、閱歷也已非同常人。從此瑣言中我們可以看到翁同龢的書法基本風(fēng)格已漸趨成熟,用筆爽捷而沉著,結(jié)字寬博而大氣,并已將章草及碑意融入其書寫之中,是由董、米向顏和碑轉(zhuǎn)化的代表作品翁同龢居京為官時贈人的作品太多端穩(wěn)雄渾,但仍然缺少在書寫日記和家書時的那種流暢之美和自然之趣。翁同籪以后書法的風(fēng)格也大抵在這個范圍內(nèi)展開,只是筆致更為蒼老沉著而已。所以,這件作品對于我們了解翁同龢書法的演變及風(fēng)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書法表現(xiàn)上,這件作品字距緊湊,以展橫勢為主,與其晚年作品的字距行距均顯疏朗有所不同,但點畫精勁,精力彌滿而充藏,故而在書寫中一氣呵成,但又頓挫有致,不時流露出意外神來妙筆。筆畫之間的對比度較大,頗富視覺美感,加之其中摻雜一些小字批注,使章法上尤見燦爛翁同龢于書法及道德、文章中的修煉也從中可見一斑。正是由于翁同籪善于融碑于帖,并別創(chuàng)渾厚大氣的表現(xiàn)風(fēng)格,故能在晚清之時雄視書壇,所以楊守敬將其書法比喻為“老鼴當(dāng)?shù)?,百獸震恐”,可見其當(dāng)時的影響力是何等的巨大。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