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學

出版時間:1984-11  出版社:上海科技  作者:李鼎 編  頁數:115  
Tag標簽:無  

前言

由國家組織編寫并審定的高等中醫(yī)院校教材從初版迄今已歷二十余年。其間曾進行了幾次修改再版,對系統整理中醫(yī)藥理論、穩(wěn)定教學秩序和提高中醫(yī)教學質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隨著中醫(yī)藥學的不斷發(fā)展,原有教材已不能滿足并適應當前教學、臨床、科研工作的需要。為了提高教材質量,促進高等中醫(yī)藥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衛(wèi)生部于一九八二年十月在南京,召開了全國高等中醫(yī)院校中醫(yī)藥教材編審會議。首次成立了全國高等中醫(yī)藥教材編審委員會,組成32門學科教材編審小組。根據新修訂的中醫(yī)、中藥、針灸各專業(yè)的教學計劃修訂了各科教學大綱。各學科編審小組根據新的教學大綱要求,認真地進行了新教材的編寫。在各門教材的編寫過程中,貫徹了一九八二年四月衛(wèi)生部在衡陽召開的“全國中醫(yī)醫(yī)院和高等中醫(yī)教育工作會議”的精神,汲取了前幾版教材的長處,綜合了各地中醫(yī)院校教學人員的意見;力求使這套新教材保持中醫(yī)理論的科學性、系統性和完整性;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正確處理繼承和發(fā)揚的關系;在教材內容的深、廣度方面,都從本課程的性質、任務出發(fā),注意符合教學的實際需要和具有與本門學科發(fā)展相適應的科學水平;對本學科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進行了較全面的闡述;同時又盡量減少了各學科間教材內容不必要的重復和某些脫節(jié)。通過全體編寫人員的努力和全國中醫(yī)院校的支持,新教材已陸續(xù)編寫完畢。本套教材計有醫(yī)古文、中國醫(yī)學史、中醫(yī)基礎理論、中醫(y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內經講義、傷寒論講義、金匱要略講義、溫病學、中醫(yī)各家學說、中醫(yī)內科學、中醫(yī)外科學、中醫(yī)兒科學、中醫(yī)婦科學、中醫(yī)眼科學、中醫(yī)耳鼻喉科學、中醫(yī)傷科學、針灸學、經絡學、腧穴學、刺灸學、針灸治療學、針灸醫(yī)籍選、各家針灸學說、推拿學、藥用植物學、中藥鑒定學、中藥炮制學、中藥藥劑學、中藥化學、中藥藥理學等三十二門。其中除少數教材是初次編寫者外,多數是在原教材,特別是在二版教材的基礎上充實、修改而編寫成的。所以這套新教材也包含著前幾版教材編寫者的勞動成果在內。教材是培養(yǎng)社會主義專門人才和傳授知識的重要工具,教材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人才的培養(yǎng)。要提高教材的質量,必須不斷地予以錘煉和修改。本套教材不可避免地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因而殷切地希望各地中醫(yī)藥教學人員和廣大讀者在使用中進行檢驗并提出寶貴意見,為進一步修訂作準備,使之成為科學性更強、教學效果更好的高等中醫(yī)藥教學用書,以期更好地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四化建設和中醫(yī)事業(yè)發(fā)展的需要。

內容概要

  《經絡學(供針灸專業(yè)用)》以引用古代有關經絡文獻為主,結合近代研究資料擇要分別敘述。書中“經絡概論”一章,對經絡理論的起源、形成和發(fā)展作了概括的論述;在“手足太陰與陽明”、“手足少陰與太陽”、“手足厥陰與少陽”各章中,以十二經脈為主,將絡脈、經別、經筋的記載隨經一起介紹,以經帶絡,使之成為較完整的概念;“奇經八脈”一章,集中介紹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陽蹻脈、陰陽維脈的內容,并說明其與十二經的關系;“經絡的分部關系和運用”一章,論述根結、標本、經絡分部、六經辨證、藥物歸經等內容,以便于臨床運用;“經絡現象及其現代研究”一章,介紹近代有關經絡現象的調查研究概況和各種見解。

書籍目錄

1.經絡概論1.1 經絡概念的起源1.1.1 血氣、脈、經絡1.1.2 對氣血運行的認識1.2 理論系統的形成1.2.1 經絡的命名1.2.2 經絡與臟腑的關系1.2.3 經絡與自然界的關系1.2.4 經絡系統的主要內容1.3 經絡系統的概貌1.3.1 十二經脈1.3.2 奇經八脈1.3.3 十二經別1.3.4 十五絡脈1.3.5 十二經筋1.3.6 十二皮部1.4 經絡的功能1.4.1 運行氣血。協調陰陽1.4.2 抗御病邪,反映癥候1.4.3 傳導感應,調整虛實1.5 臨床運用和發(fā)展1.5.1 分經辨證1.5.2 循經考穴1.5.3 子午流注1.5.4 藥物歸經1.5.5 歷代關于經絡的著述2.手足太陰與陽明2.1 手太陰2.1.1 手太陰肺經2.1.2 手太陰絡脈2.1.3 手太陰經別2.1.4 手太陰經筋2.2 手陽明2.2.1 手陽明大腸經2.2.2 手陽明絡脈2.2.3 手陽明經別2.2.4 手陽明經筋2.3 足陽明2.3.1 足陽明胃經2.3.2 足陽明絡脈2.3.3 足陽明經別2.3.4 足陽明經筋2.4 足太陰2.4.1 足太陰脾經2.4.2 足太陰絡脈2.4.3 足太陰經別2.4.4 足太陰經筋3.手足少陰與太陽3.1 手少陰3.1.1 手少陰心經3.1.2 手少陰絡脈3.1.3 手少陰經別3.1.4 手少陰經筋3.2 手太陽3.2.1 手太陽小腸經3.2.2 手太陽絡脈3.2.3 手太陽經別3.2.4 手太陽經筋3.3 足太陽3.3.1 足太陽膀胱經3.3.2 足太陽絡脈3.3.3 足太陽經別3.3.4 足太陽經筋3.4 足少陰3.4.1 足少陰腎經3.4.2 足少陰絡脈3.4.3 足少陰經別3.4.4 足少陰經筋4.手足厥陰與少陽4.1 手厥陰4.1.1 手厥陰心包經4.1.2 手厥陰絡脈4.1.3 手厥陰經別4.1.4 手厥陰經筋4.2 手少陽4.2.1 手少陽三焦經4.2.2 手少陽絡脈4.2.3 手少陽經別4.2.4 手少陽經筋4.3 足少陽4.3.1 足少陽膽經4.3.2 足少陽絡脈4.3.3 足少陽經別4.3.4 足少陽經筋4.4 足厥陰4.4.1 足厥陰肝經4.4.2 足厥陰絡脈4.4.3 足厥陰經別4.4.4 足厥陰經筋5.奇經八脈5.1 督脈5.1.1 分布部位5.1.2 功能與病證5.2 任脈5.2.1 分布部位5.2.2 功能與病證5.3 沖脈5.3.1 分布部位5.3.2 功能與病證5.4 帶脈5.4.1 分布部位5.4.2 功能與病證5.5 陽蹄、陰蹄5.5.1 分布部位5.5.2 功能與病證5.6 陽維、陰維5.6.1 分布部位:5.6.2 功能與病證5.7 奇經八脈的綜合作用5.7.1 溝通、聯絡作用5.7.2 統率、主導作用5.7.3 滲灌、調節(jié)作用6.經絡的分部關系和運用6.1 根結、標本與氣街6.1.1 根結與根、溜、注、入6.1.2 標本與氣街6.1.3 四海6.2 經絡分部6.2.1 頭面部6.2.2 頸項咽喉部6.2.3 胸脅腰背部6.2.4 腹部6.3 六經辨證與關、闔、樞6.3.1 六經辨證6.3.2 關、闔、樞6.4 藥物歸經6.4.1 十二經用藥6.4.2 奇經八脈用藥7.經絡現象及其現代研究7.1 經絡現象的基本特征7.1.1 循經感傳現象的調查7.1.2 循經感傳現象的特點7.2 經絡現象的近代研究7.2.1 研究概況7.2.2 關于循經感傳出現率7.2.3 今后努力方向7.3 對經絡的各種見解7.3.1 經絡與生物電7.3.2 經絡與脈管7.3.3 經絡與神經節(jié)段7.3.4 經絡與中樞神經7.3.5 第三平衡論7.3.6 控制論與經絡7.4 國外對經絡研究的概況7.4.1 神經論7.4.2 肌肉論7.4.3 特殊結構論7.4.4 整體現象

章節(jié)摘錄

插圖:1.1.2.3 疾病癥候針灸、按摩、氣功等方法都是用于治病,從疾病癥候的表現可反映氣血運行的異常現象。如出現上下相連、內外相應的病痛等?!鹅`樞.經脈》說的“當脈所過者熱、腫”;《靈樞.周痹》說的“上下移徙隨脈”;“隨脈以上,隨脈以下”;《素問.藏氣法時論》說的“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膺背肩甲間痛,兩臂內痛?!边@些都是把病痛出現的部位直接與“脈”聯系起來,構成了上下內外相通的病理概念。所以每一經脈或絡脈,于循行路線之后都記述其有關病候。1.1.2.4 穴位主治作用針灸治療,從局部取穴的“以痛為輸”發(fā)展到根據穴位的主治作用來選穴,即所說“治主病者”(見《素問.厥論》),這在認識上是一個飛躍?!爸沃鞑≌摺币咽钦莆樟搜ㄎ恢髦蔚囊欢ǖ囊?guī)律性,認識到穴位非僅能治療局部的病痛,還能治療有關的遠隔部位的病痛。如《靈樞.終始》說:“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頭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胭?!睘槭裁瓷喜】梢韵氯?,下病可以上取,頭病可以取足,腰病可以取胭,其中必然存在一定的聯系途徑。經絡學說所表述的循行路線,可能是結合了這方面的認識。這種聯系,主要是指四肢部穴位與頭身之間的主治聯系,以及頭身部穴位與臟腑、五官之間的主治聯系。不同部位各有一些代表性穴位,近人把它總稱為特定穴。1.1.2.5 解剖知識《靈樞.經水》說:“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一.一十二經之多血少氣,與其少血多氣,與其皆多血氣,與其皆少血氣,皆有大數。其治以針灸,各調其經氣”?!毤幼⒁獾氖牵@里首先講到對正常的人可以通過外部的測量、按壓、撫摩而探知經絡氣血的活動;其次才講到對于死人還可以解剖開來觀察。應當認為,前者(度量,切循)是主要的、易于做到的方法,后者(解剖)則是配合性的、不易于做到的方法。說明古人認識經絡不是以解剖觀察為主,而是以按摩、針灸等方法為主,在臨床上發(fā)現若干規(guī)律性現象,進而把它結合到一定的解剖知識來進行描述。

編輯推薦

《經絡學(供針灸專業(yè)用)》為高等醫(yī)藥院校試用教材之一。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經絡學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1條)

 
 

  •   不認真,還真學不了它
  •   覺得買的超值
  •   適合我看
  •   正是我要的,經典的五版哦(藍皮的)!
  •   這本書很便宜,而且書中的內容實在是好。。
  •   是五版教材,想著便宜就買了,沒想到還真買對了!不過就是書有些在皺皺的!
  •   教材很好,講的清晰透徹,絕對好評啊
  •   這本書只能作為針灸學的一個補充教材,有了針灸學教材這本書完全是個擺設。
  •   國醫(yī)經典,受用終身,值得信賴!
  •   經典教材,很好用。。
  •   經典版本,先收了再說,慢慢研究
  •   有些簡單 但是適合初學者
  •   是我需要的,非常感謝
  •   講義類型,輔助黃帝內經的,對初學者的話還成。
  •   不錯,印的還可以,就是紙不太好
  •   閑來無事,自學買的,慢慢學
  •   見科室主任有一本2.15元哦~翻了一下,編得比我們現在學的經絡腧穴學好,就買了。到貨之后對照了一下主任那本,幸好內容是一樣的,書還是老的好。現代的書都是泛泛而談,真正有料的,又藏著掖著,哎
  •   聽說中醫(yī)教材第五版書是經典
  •   不錯的一次購物經歷
  •   高等醫(yī)藥院校試用教材
  •   我愛的書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