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3 出版社:中國社會 作者:王玉偉 頁數(shù):357
Tag標簽:無
前言
通俗與提高、專家之學與普及性讀物之間的關(guān)系如何平衡,一直是史學界的老問題。早在1946年,顧頡剛先生檢討抗戰(zhàn)以前中國史學發(fā)展的經(jīng)驗教訓時就指出,在此之前大家的精力都投向了專的方面,而忽略了通的方面,專家的研究固然是史學界的基石,萬萬缺不得,可是接受專家研究的成果、融會貫通后送給一般人看的普及讀物也萬萬缺不得,因為“喚起民族意識,把握現(xiàn)代潮流,都靠在這上了”,所以他希望將來的史學應(yīng)當“兩條路都走,兩種人才都培養(yǎng),然后可以學盡其用”。 令人遺憾的是,顧先生的這個真知灼見并沒引起此后中國史學界的重視。幾十年來中國史學界對于普及應(yīng)用性史學的發(fā)展一直重視不夠,使歷史學在公共知識體系建設(shè)中成為較為薄弱的一塊。由于歷史教育的缺陷和歷史研究論著缺少趣味性,導致很多人的歷史知識不是來自歷史課堂和史學研究論著,而是來自一些缺少歷史依據(jù),甚至是胡編亂造的“歷史小說”或“歷史劇”。這些“歷史小說”或“歷史劇”最嚴重的問題不在于描寫“官場傾軋”、“宮廷秘聞”、“皇帝野史”等事情的不真確,而在于它們崇尚和傳播的是“弱肉強食”、“心狠手辣”、“見風轉(zhuǎn)舵”、“明哲保身”、“權(quán)錢萬能”等不利于人類健康發(fā)展的思想。深受這些小說或電視劇影響的人們的歷史觀念也因此而扭曲變形,成為“清官”、“好皇帝”、“權(quán)錢”的崇拜者。史學界除了發(fā)出幾聲不滿外,對這些毒害人民、貽害民族的現(xiàn)象并未能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遏制。 在這種情況下,發(fā)自學界以外的歷史通俗讀物開始出現(xiàn),并且逐漸贏得了不少讀書者的喜愛,這種史學現(xiàn)象也引起了學界內(nèi)外的關(guān)注和爭論,有人反對,有人贊賞。平心而論,盡管目前出現(xiàn)的歷史通俗讀物良莠不齊,表現(xiàn)各異,不過它們的確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專深歷史研究不擅長知識傳播和普及的缺點,向人民大眾傳播了較為真確的歷史知識,拉近了歷史學和大眾的距離。綜觀近幾年出現(xiàn)的歷史通俗讀物,它們總體上有一個基本的取向,就是求真、求善、求美。毋庸諱言,人文社會學科存在的目的就在于不斷地促使人類實現(xiàn)真、善、美。所以對于這種求真、求善、求美的歷史通俗讀物,歷史學界應(yīng)當給予提倡和鼓勵?! ∷^“求真”,就是歷史通俗讀物的寫作應(yīng)當以正確的歷史事實為基礎(chǔ)?!氨P直書”是一切歷史著作之所以為歷史著作的根本。歷史通俗讀物雖然追求通俗易懂和生動有趣,但是它本質(zhì)上還是歷史著作,所以自不能例外。目前被認可的一些歷史通俗讀物,雖然已被人指出存在某些“硬傷”,但是大體也都遵守著這一根本原則。從歷史通俗讀物被指出的“硬傷”來看,主要問題在于過分依賴“正史”而不注重對已有歷史研究的吸納。歷史學發(fā)展到現(xiàn)在,幾乎在所有知識點上,都有專深的研究,并且不少都是被普遍認可的結(jié)論,這就給歷史通俗讀物的撰寫提供了很好的知識儲備。所以,歷史通俗讀物如想更好地“求真”、避免“硬傷”,就必須更多地參考已有的專深研究,而不能僅僅依靠一些傳統(tǒng)史書。 所謂“求善”,就是歷史通俗讀物的寫作應(yīng)當以正確的價值觀為指導。司馬遷一部《史記》之所以能夠傳誦千年而不止,正是它努力踐行了“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繼絕世,補弊起廢”的“王道”?,F(xiàn)代社會雖然已經(jīng)不再需要宣揚“王道”,但是明辨是非、懲惡揚善、糾偏補弊依然是歷史書寫的基本追求,而且公民社會的建設(shè)還給其賦予了更高的目標,即塑造與公民社會符合的歷史觀。在這種情況下,歷史著作,尤其是歷史通俗讀物在敘述、評說歷史時,雖然是以個人視角解讀歷史,但也應(yīng)盡可能擺脫個人好惡或時流俗見的影響,謹記建設(shè)公民社會正確價值觀的使命。因為,歌頌“清官”、“好皇帝”,其實質(zhì)是在支持“人治”反對“法治”;崇尚“權(quán)術(shù)”、“厚黑”,其效果一定是顛倒是非、揚惡懲善。 所謂“求美”,就是歷史通俗讀物的寫作應(yīng)當生動有趣,易懂好讀?!把灾疅o文,行而不遠”一語準確地概括了論著能否得到傳播和普遍接受的真諦。專深的歷史研究論著是寫給職業(yè)史學研究者看的,它要的是言之有據(jù),論證精詳,所以不必講求文采,更不能講故事。但是歷史通俗讀物是寫給普通大眾看的,如果語言不生動,故事不有趣,情節(jié)不曲折,行文不好讀,那么就不會引起普通大眾的閱讀興趣。所以它必須要把紛繁復雜的歷史過程精練簡化為一個個有趣的情節(jié)或故事,然后通過精美生動的文句、娓娓動聽的講述、自然合理的議論,給閱讀者以美的享受。 一句“歷史原來可以這樣寫”成為近幾年評價贊揚歷史通俗讀物最流行的評說語。這句潛藏著對過去數(shù)十年由職業(yè)歷史學家主掌的歷史書寫“否定”意味的話語,值得我們當前史學界深思。就歷史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來說,今天的中國史學研究無疑已經(jīng)超越了六十年前,但是在歷史知識的傳播和普及方面,我們則很難說進步多少,甚至可能在某些方面還退步了。比如民國時期的一些史學大家,如顧頡剛、呂思勉等人都熱心于歷史通俗讀物的編撰,在這些史學家的努力和支持下,《大公報》、《益世報》等主流報刊也開辦了面向公眾的史學欄目。反觀今天的中國史學界,既很少有在史學研究上卓然有成的史家致力于歷史知識的普及傳播,也難在普通報刊上見到面向公眾的史學欄目。史學論文和專著雖然數(shù)量在不斷增加,且不說思想的枯萎和見識的短淺,就是越來越干巴的行文也讓史學界內(nèi)部不少人士難以讀下去。中國史學界目前的確是越來越專了,以至于研究明清不知魏晉,可是這恰是中國史學的悲哀而不是驕傲。缺少“通人”,缺少“通識”不僅使歷史學遠離大眾,脫離現(xiàn)實,也使史學研究自身讓人生厭,失去吸納后繼人才的魅力?! ‘攩栴}不能由正常方式來解決的時候,就一定會由某個非正常的渠道來解決。歷史知識普及的任務(wù)既然職業(yè)史學工作者不擔負起來,那么發(fā)自“民間”的歷史通俗讀物則會讓人眼前一亮,并迅速被社會大眾認可?! ∠鄬τ谀切┖巵y造的“歷史小說”和“歷史劇”存在的種種問題來說,旨在求真、求善、求美的歷史通俗讀物,在向公眾普及必要的歷史知識、塑造正確的價值觀和促進歷史學健康發(fā)展等方面是頗為有益的。職業(yè)歷史學家和學院派學人對于這類歷史通俗讀物的編撰,應(yīng)該予以提倡和支持!
內(nèi)容概要
那是一個帶著一絲血腥的時代,但那也是一個讓人心馳神往的時代。在那個時代,如果不想被別人統(tǒng)治,唯一的選擇就是統(tǒng)治別人。生于一個那樣的時代,他們必須義無反顧地把時代當作自己的舞臺。于是,頂盔貫甲的武將來了,他們在萬馬軍中拼死沖殺,哪怕到頭來身首異處,馬革裹尸。搖著鵝毛扇的陰謀家來了,他們在廟堂之上設(shè)謀劃策,滔滔雄辯,哪怕到頭來家國俱碎,只是畫餅。
許多人不喜歡做歷史研究,但歷史本身卻以無可阻擋的魅力讓我們沉迷在了他的懷抱。
作者簡介
2005年畢業(yè)子北方一所不算有名卻非常實用的211工科院校,之后順利進入那個被稱為“亞洲最賺錢公司”的地方分公司,不太安分地過了兩年渾渾噩噩的國企打工生涯。吃喝玩樂(不包括嫖賭)之后,突覺生活乏味,于是奮發(fā)向上,經(jīng)過業(yè)余時間一番奮戰(zhàn),考取了北方一所著名大學的歷史系研究生。順利完成了從“純工”到“純文”的歷史性跨越,之后很長一段時間被時人和后人稱為“瘋子之舉”?,F(xiàn)為江蘇省南通市一公務(wù)員。
書籍目錄
第一章 鏖戰(zhàn)
一、孤膽英雄
二、高雞泊傳說
三、老將再出馬
四、揚州遺夢
五、英雄齊聚首
六、洛陽大會戰(zhàn)(一)
七、洛陽大會戰(zhàn)(二)
八、江淮血戰(zhàn)
九、續(xù)洛陽大會戰(zhàn)
第二章 晉陽起兵
十、晉陽起兵(一)
十一、晉陽起兵(二)
十二、晉陽起兵(三)
十三、晉陽起兵(四)
十四、晉陽起兵(五)
十五、晉陽起兵(六)
十六、晉陽起兵(七)
十七、絕代夫妻
十八、通觀全局
……
第三章 大決戰(zhàn)
第四章 大轉(zhuǎn)折
第五章 最后的悲歌
第六章 亂戰(zhàn)
第七章 生死對決
第八章 統(tǒng)一之戰(zhàn)
第九章 絕世猛人
第十章 奇功
章節(jié)摘錄
唐軍:幾乎派上了全部精銳部隊,僅軍長級別的將領(lǐng)就達到了十 幾個,總?cè)藬?shù)不低于八萬;經(jīng)歷過幾次大的戰(zhàn)斗,作戰(zhàn)經(jīng)驗比較豐富?! 】傊笓]是李世民,一個嘴上剛長毛、骨骼剛長硬的孩子?! ⊙姡菏勘?cè)藬?shù)在十萬左右,精兵不超過五萬;中下層將領(lǐng)大 多沒有經(jīng)受過戰(zhàn)火的洗禮,作戰(zhàn)能力有限??傊笓]是薛仁果,年齡也 不是很大。 總體來說,唐軍要處于優(yōu)勢地位,而且優(yōu)勢比較明顯?! 】勺屓祟H感遺憾的是,具體的戰(zhàn)斗過程,史書中沒有任何記載,,不管是《資治通鑒》還是《新唐書》、《舊唐書》。至于今中情形,那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充分驗證了一條顛撲不滅的真理: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贊揚的:李世民出手不凡,大破薛仁果,斬首數(shù)千級,一直狂追到甘肅地界才返回?! ≠H低的:雙方根本沒有交戰(zhàn),薛軍只是在按照計劃撤退。 中性的:雙方有過交戰(zhàn),但是規(guī)模不大。薛仁果可能是因為糧食出了問題,主動選擇了撤退。李世民從后面跟著,但一直沒敢發(fā)動攻擊?! ∧敲?,究竟哪種說法更為可信呢?說實話,我也吃不準。 按照常理來推測,如此重要的一場戰(zhàn)役,而且還是由偉大的“天可汗”親自指揮的,后世史家們沒有理由不寫得詳細一點(前面幾次都很詳細);除非,其中確實乏善可陳!另外,從后面的歷史往前推,我們也可以肯定一點:薛軍在此戰(zhàn)中并沒有遭到實質(zhì)性的打擊,頂多也就是有組織的撤退而已?! ∫虼?,我個人傾向于“中性的”觀點。 但不管怎么說,薛軍回了隴西地區(qū),唐軍基本達到了自己的戰(zhàn)略目的。 薛仁果返回后,薛舉有些沮喪,也有些擔心:李唐兵力如此之盛,將來鹿死誰手還真的是很難說;更要命的是,人家占有富庶的關(guān)中地區(qū),無論是所處位置還是號召力,都要比自己強不止一倍?。 ?/pre>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