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5-10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作者:張國良 頁數(shù):204 字數(shù):2470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與改革開放同步,傳播學引入中國已整整四分之一世紀了!25年來,這一學科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曲折走向光明的歷程,令人信服地表明,學科的成長、學術的發(fā)展確有客觀規(guī)律,不以個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zhuǎn)移。一方面,信息時代的來臨、網(wǎng)絡社會的形成、全球經(jīng)濟的一體化等世界潮流(它們彼此又相輔相成、互為因果),共同建構(gòu)了傳播科學得以持續(xù)繁榮的宏大背景,以及傳播學人皆可大展身手的廣闊平臺;另一方面,知識和思想的積累,實踐和理論的互動,中外同行的切磋和交流,相關學科的碰撞和激蕩等學術作為,又不斷提升著這一學科的水準,包括推動著其研究、教育力量的壯大。 于是,我們欣喜地看到了一系列進步的軌跡:從傳播學課程的開設、碩士點和博士點的建立、本科專業(yè)點的問世,到大量論文的發(fā)表、眾多專著和譯著的出版、各種國內(nèi)國際研討會的召開,再到全國傳播學會的成立、國家重點研究基地的組建、國家重點學科的誕生。 短短25年間,取得這樣的驕人成績,既可說是“水到渠成”,又不可忘“飲水思源”。除了各種外部條件的作用之外,特別需要強調(diào)的是,其中凝聚了諸多先驅(qū)者的巨大辛勞。由此,還可引申出如下兩點認識: 第一,作為學人,我們應始終保持謙虛的心態(tài),因為任何個人的聰明才智及其貢獻,都是有限的,都只是浩瀚“學術銀河”中的一顆“星星”(盡管彼此有大小明暗之區(qū)分)。沒有前人、沒有同人,就沒有作為學者的個人,換句話說,根本沒有我們存在的可能。第二,作為后人,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我們當然應始終高揚創(chuàng)新的精神,力爭超越前人,因為這不僅是對前人的最好回報,而且是我們存在的理由和價值?;谝陨纤悸?,我們不斷探索著前進的方向。 于是,在到達目前這樣一個學科建設亟待向縱深推進的時刻,發(fā)現(xiàn)了一個問題,即:迄今為止,中國傳播學界還缺少這樣一種出版物——它集中刊登傳播學的論文;它主要發(fā)表傳播學的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它不問作者的名聲和地位,只看作品的質(zhì)量和貢獻;它既服務中國,密切關注本土的現(xiàn)實課題,又放眼全球,敏捷追蹤國際的理論前沿。也可以說,它以成熟、權威的國際核心期刊為楷模,肩負如下重任:集納成果精粹,推動學術交流,培育研究團隊,深化學科發(fā)展。 為此,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我們邁出了試驗的一步——按照上述指導原則,推出了這樣一部論叢。無疑,它一定還存在著各種欠缺,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們相信,在傳播學科與社會需求的良性互動的過程中,它將一步一個腳印,不斷從稚嫩走向成熟,從“幼苗”成長為“大樹”。不僅如此,我們還希望,有更多的同類出版物出現(xiàn),最終形成一片茂盛的“森林”。于此,最不可缺少的“陽光”和“雨露”,則是來自廣大讀者的意見和建議,我們真誠地期盼著。
書籍目錄
主編的話研究論文(Research Articles) 電視、象征資本及其在一個特定社區(qū)中的實踐——獨鄉(xiāng)個案之田野研究 中國新聞與傳播學科核心作者群的現(xiàn)狀與分析——基于CSSCI(1998—2003)的研究 電視劇、文化與傳播新技術——從《笑傲江湖》的接受與反饋看中國電視劇的文化特性與傳播新技術的作用 在市場和體制的壓力下求存:大中華地區(qū)新聞從業(yè)人員對爭議性采編手法的態(tài)度及其成因 海外特稿(Research Articles) 釋法莫立法,立法即違法——評主張司法保護死者名譽的各種理論 解讀凱利·新聞教育·新聞與傳播之別 從歐美崇拜到亞洲偏好——日本人對亞洲文化興趣的變化學生論文(Research Brief) 民工的媒介接觸及評價調(diào)查研究——以上海市徐匯區(qū)為例 建設者還是破壞者——滬上三大報紙報道中的民工基本形象分析 譯文選粹(Selected Translations) 作為社會生產(chǎn)的新聞 重估大眾傳播研究中的新修正主義書評(Book Review) 話語分析:如何為媒介等社會語言實踐提供說明?——費爾克拉夫和他的《話語與社會變遷》 社會力場中的圖像傳播——讀《攝影的力量——照片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國外主要傳播學雜志摘要 《歐洲傳播學季刊》(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新聞與大眾傳播季刊》(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稿約及論文體例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