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1 出版社:機械工業(yè) 作者:朱瑟琳·喬塞爾森 頁數:181 譯者:高榕,溫旻
Tag標簽:無
前言
“我發(fā)現了你,還是我創(chuàng)造了你?”這是人際關系的基本問題之一,在精神分析學家D.W.溫尼科特(D.W.Winnicott)的洞察之中可以見到對這個問題的思考。但是,很少有人公開討論或者私底下問過自己這個問題。發(fā)現與創(chuàng)造存在于所有的人際關系之中。他人所具有的特征,是從他們之前獨特的關系中演化而來的,而我們被這些特征所吸引。然而,我們看到了他人身上的哪個特征,我們放大了他們身上的哪個特征,我們努力想要在他們身上植入哪個特征——這些全部都是創(chuàng)造的結果。 我們無意識的涓涓細流匯聚在我們親密的關系之中。在人們看來,生活中的其他人可能是被發(fā)現的,存在于已經形成的狀態(tài)之中,正如他們經常被創(chuàng)造出來一樣。隨著自己的需要在別人宜人的精神土壤中生根,這些創(chuàng)造行為無意識地出現,而且這種愿望與實現愿望的巧合把人們聯系在了一起。他人重要性的本質在于尋找表達的具體需要,而且這些需要往往與有意識感受和希望的東西不一致。因此,人們需要親密的人來體現自己隱藏的一面,或者使親密的人成為懲罰的力量,表明他們對“壞的”他人的憤怒和憎恨,并且與對方一起被鎖在關系之中。 關系是被創(chuàng)造的,而不是被發(fā)現的。心理分析理論提供了豐富的理解,幫助人們了解如何無意識地創(chuàng)造自己既需要又害怕的東西。但是,大多數治療師還沒有很好地理解這些過程。治療師經常變得和病人一樣,忽略在生活中創(chuàng)造與他人的關系時自己的角色,使得病人好像只是不幸“有”個冷漠的母親或者“找了”一個缺乏愛心的伴侶。人際關系中的創(chuàng)造過程大部分是無意識的,很難被看到。結果,大多數關系理論家雖知其存在,卻很少闡釋這一過程是如何展開和顯現的。這本書是用心理學術語解釋人們創(chuàng)造彼此微妙的相互作用的一次努力。 我寫就這本書的愿望來自三個源泉。一是我對多年來我所做的關系訪問中所呈現的羅生門般的特點的迷戀。從兩方面講述的關系故事照亮人們之間流動的空間,在這個空間中關系被動態(tài)地創(chuàng)造和再創(chuàng)造。二是我對于把心理咨詢中過渡性客體體驗(transitional object experience)和投射認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這些概念介紹給大家的興趣,以及它們在普通人類體驗中作用的思考。這些已經在精神分析場景和越來越多的嬰兒早期發(fā)展中得到了很好的理解,但在一般關系中卻沒有。因此,我用發(fā)展的觀點看待這個相互構成彼此交織的世界的演化(Stolorow等人,2001)。三是我對臨床案例研討會(和回應發(fā)表了的案例報告)中的未經檢驗的客觀性越來越沒有了耐性。當治療師描述病人生活中的人們時,常用確定性的措詞,比如,“這個病人有一個自戀并且要求苛刻的母親”,或者“這個病人的父親是一個只關心自己又有控制欲的人”。“你的意思是,這個病人感受到她的母親自戀并且要求苛刻,或者認為她的母親自戀并且要求苛刻?!蔽铱偸菐е悟}糾正說。心理學家和治療師太容易成為客觀主義的謬誤(objectivist fallacy)的犧牲品了,他們會相信人們對他們生活中他人描述的表面現象(這也越來越多地發(fā)生在敘述性的研究中)。然而,謹記互為主體的空間中創(chuàng)造的復雜性是更大的挑戰(zhàn)。我懷著鼓勵人們增強對這些復雜性的意識的目標,詳述我們在生活中創(chuàng)造他人的過程。
內容概要
就像在古希臘神話中,皮格馬利翁愛上了他親手雕塑的加拉泰亞,每個人也在“創(chuàng)造”著生活中自我和他人的角色。雖然,他人在我們看來就是他們本來的樣子,是我們“發(fā)現”了他們,但是關系中包含著無意識的復雜心理過程,引導我們用自己構建的方式去感受他人。
心理分析理論使得我們能夠很好地理解人們如何無意識地創(chuàng)造其需要和恐懼,但大多數治療師對此沒有深刻的理解。治療師經常變得和病人一樣,忽略了在人際關系中創(chuàng)造他人時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使得病人好像只是不幸“有”個冷漠的母親,或者“找了”一個缺乏愛心的伴侶。
其實,每個人都像一位導演,在舞臺上將其他人塑造成某一個角色,而其他人也會將我們塑造成他們劇本當中的角色。
作者簡介
朱瑟琳·喬塞爾森(Ruthellen Josselson)
著名心理學大師歐文·亞隆的得意門生,執(zhí)業(yè)心理治療師,密歇根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是菲爾丁研究生院的心理學教授,由美國職業(yè)心理學委員會(ABPP)認證,曾在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和哈佛大學任教,獲得美國心理學會頒發(fā)的亨利
A. 莫里獎和富步雷獎。
著有《我和你:人際關系的解析》《發(fā)現她自己:女性認同發(fā)展之路》(1987)等,她還發(fā)表了很多關于青少年、女性和敘事的文章。
書籍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彼此創(chuàng)造
第二章 在記憶中重塑對方
第三章 你是我不能忍受的自己:唐娜和洛玻塔
第四章 舞臺上不許有感情:馬克和瓊
第五章 “女兒就是女兒”:瑪麗和拉維妮娜
第六章 安全結:湯姆和凱茜
第七章 皮格馬利翁和加拉泰亞
注釋
致謝
參考文獻
譯者后記
章節(jié)摘錄
20歲那年,唐娜迷戀上了博特,他高中時曾經約會過洛玻塔?!安贿^我沒讓感情發(fā)展下去,因為他約會過我姐姐?!焙髞硭撕苤氐牟。颇纫恢痹谏磉呎疹櫵?。“他很難懂,也很自閉,我們只談論文學和電影。他現在成了有名的作家,3年前寫過一個短篇小說獻給我,告訴我這些年來我對他有多么重要,他以前從沒說起過。我以前不知道我對他很重要。我沒有哥哥,他就像是我的哥哥?!比欢?,不僅如此。對唐娜來說,父母姐姐親戚都跟她有或多或少的相似,而博特是第_個跟她完全不同的人,是第一個以“外人”的身份跟她相處的人,盡管她仍然把他標記為“洛玻塔相關人等”?! √颇鹊谝粋€真正意義上的男友是馬迪,他狂熱地愛她。她享受那份浪漫的愛慕,卻并不愛他。唐娜當時在紐約做著一份“不需要腦子的秘書工作”,并且卷入了女權運動。朋友伊馮娜鼓勵她去上大學,還幫她了解如何爭取獎學金?!?0歲那年妙極了。我發(fā)現自己是有頭腦的。老師讓你自己思考,自己做功課,、我喜歡那種方式。我喜歡學習,喜歡泡在圖書館。我干得不錯,成了系里最好的學生?!彼囊晃话⒁趟坪跆娲四赣H的位置,會去宿舍看望她,帶日用品給她,幫她做事?! ≡趯?0歲的回憶中,唐娜很少談到洛玻塔,雖然她在地圖上把洛玻塔畫得離自己最近。洛玻塔的確在那兒,不過是在唐娜身后。對唐娜來說,洛玻塔是個可以避世的安全港灣,雖說停泊在那兒,兩人也有沖突的可能?! √颇绕戳嗣プ鲎约?,爭取跟姐姐有所不同,她的女權理念和羅曼史見證了她的這一努力。她與某位教授關系暖昧。她跟女教師麥拉建立了親密的友誼,還跟麥拉、洛玻塔合作了一本書。對于洛玻塔的參與,唐娜沒說什么,好像洛玻塔可以理所當然地跟她同進同出。唐娜覺得,自己在這一人生階段遇到的人,尊重她“建設自我”的努力,也支持她對于才學的追求?!八麄兪钦娴南矚g我這個人,在才學方面我也的確有所提高。”然而,她仍然有種疏離感,好像自己哪兒都不屬于?;仡欉^去,除了某些閃光點,她只記得20~25歲是一段“可怕的時光”?! ≈v到25歲的時候,唐娜開始拿自己的人生跟洛玻塔作比較?!拔乙恢痹谧鲎约合胱龅氖?,而她盡到了本分,25歲時她有了孩子?!碧颇纫月宀K閰⒄瘴?,來構筑自己的身份特征:她是自由的;洛玻塔則被束縛。唐娜的感情生活被麥拉這個密友主導?!八艽笈?,她讓我著迷。我愛她,仰慕她。我想我們相愛了很長時間。她覺得我很棒很聰明,所以才可以走這么遠。她,還有另外一個教授,真的給了我勇氣,讓我試著去做些事情,去讀研究生?!薄 胞溊夷赣H剛好相反。她會說‘你真聰明’,然后給我獎學金;或者‘你真聰明’,然后給我打個高分。”唐娜跟麥拉有過一次性經歷。“那次真的把我們的關系搞砸了。我發(fā)覡自己不是同性戀,我不知道自己那樣做是否只是為了讓她高興,我再沒試過。那次之后我們的感情留下了傷疤。我們都不敢去討論這個問題。之后她離開了美國幾年,后來才告訴我,她當時一直愛著我,而我跟她說我做不來時,真的傷了她?!薄 ?5歲以后,唐娜還跟謝爾曼有過一段感情。他“讓我覺得自己更像個女人了。他崇拜我,愛我。我覺得自己年輕了好多,人也漂亮了。而我可以愛他這件事,也讓他感覺良好。他很迷人很英俊,這讓我很得意,可惜他是個酒鬼。他到現在還想著我,他說過我是他的最愛。他雖然不能讓我真正尊重他,但的確讓我自信了不少”。唐娜跟查爾斯——她的另一個教授,也有過一段感情。“我跟他發(fā)生過關系,但那不重要,重要的是精神層面的東西。我們兩個的腦電波很合拍?!薄 ∵@些人,在唐娜說來,都是真的喜歡她,也能幫她增長才識,可她仍然感覺疏離?!拔业呐笥讶俏业睦蠋煛N視⒓铀麄兊木蹠?,但我不是老師,不屬于那個世界。我不知道自己是誰,我始終有這樣的感覺?!薄 ?/pre>媒體關注與評論
驚人的洞察力和同情心!這本見解深刻、引人入勝的書不可不讀,尤其是對于那些想要了解人如何在關系中創(chuàng)造出自己的現實的讀者。清晰的條理,令人回味的語言,細致的分析與案例研究,展示出人們彼此構建的動態(tài)過程。讀完后,治療師對來訪者的看待,人們對自己的關系的看待,都會產生新的啟發(fā)?! 獨W文·亞隆 美國團體心理治療的權威、精神醫(yī)學大師、存在主義治療三大代表人物之一 人類以心理活動構建周遭的人際世界,作者無疑抓住了這些心理活動的瞬間。沒有哪位心理學家能夠這樣精確地描述出我們如何在人際互動中認識自我,又是如何在發(fā)現和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扮演了自己的角色。無論愛人、女兒還是朋友,都是我們把自己和其他人帶進了一種關系當中。在本書中,作者將她的重要研究擴展到識別人際關系中未曾預期的層面?! 乩铩ぐ⑵仗亍〔┦俊 虼髮W社會心理學家,著有《妹妹結》(The Sister Knot) 本書中關于人際關系中的無意識過程給予了清晰有力的描述,非常有價值,無論對于治療師、來訪者,還是任何熱衷于探究人類思維是怎樣在人際互動中彼此創(chuàng)造的心理學愛好者,都是這樣。作者向我們指出:我們的原生家庭、當前的人際關系、他人留給自己的印象、自己留給他人的印象,是怎樣復雜地影響著我們的情緒反應?! 材荨ち_杰斯 博士編輯推薦
驚人的洞察力和同情心!《皮格馬利翁效應》這本見解深刻、引人入勝的書不可不讀,尤其是對于那些想要了解人如何在關系中創(chuàng)造出自己的現實的讀者。清晰的條理,令人回味的語言,細致的分析與案例研究,展示出人們彼此構建的動態(tài)過程。讀完后,治療師對來訪者的看待,人們對自己的關系的看待,都會產生新的啟發(fā)。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