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10 出版社:李祥瑞 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 (2011-10出版) 作者:李祥瑞 編 頁數(shù):248
內(nèi)容概要
《動物寄生蟲病彩色圖譜(第2版)》在選圖中,以常見畜、禽寄生蟲為主,實物和染色標本相結(jié)合,病原和典型病變相結(jié)合,力求反映病原和疾病的全貌。
書籍目錄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序 第一版前言 第一章 吸蟲(Trematoda) 第一節(jié) 吸蟲的形態(tài)特征與發(fā)育 一、一般形態(tài) 二、發(fā)育 第二節(jié) 片形科(Fasciolidae) 片形吸蟲病 姜片吸蟲病 第三節(jié) 后睪科(Opisthorchiidae) 華支睪吸蟲病 微口吸蟲病 次睪吸蟲病 貓后睪吸蟲病 第四節(jié) 歧腔科(Dicrocoeliidae) 歧腔吸蟲病 闊盤吸蟲病 第五節(jié) 分體科(Schistosomatidae) 日本分體吸蟲病 土耳其斯坦東畢吸蟲病 第六節(jié) 前后盤科(Paramphistomatidae) 鹿前后盤吸蟲病 菲策吸蟲病 平腹吸蟲病 人擬腹盤吸蟲病 第七節(jié) 棘口科(Echinostomatidae) 棘口吸蟲病 第八節(jié) 前殖科(Prosthogonimidae) 前殖吸蟲病 第九節(jié) 并殖科(Paragonimidae)(隱孔科Troglotrematidae) 衛(wèi)氏并殖吸蟲病 第十節(jié) 短咽科(Brachylaemidae) 雞后口吸蟲病 第十一節(jié) 雙士科(Hasstilesiidae) 綿羊斯克里亞平吸蟲病 第十二節(jié) 盲腔科(Typhlocoelidae) 盲腔吸蟲病 第十三節(jié) 背孔科(Notocotylidae) 背孔吸蟲病 裂葉吸蟲病 第十四節(jié) 嗜眼科(Philoptlthalmidae) 嗜眼吸蟲病 第二章 絳蟲(Cestoda) 第一節(jié) 絳蟲的形態(tài)特征與發(fā)育 一、絳蟲基本形態(tài)特征 二、發(fā)育過程 第二節(jié) 帶科(Taeniidae) 豬囊尾蚴病 牛囊尾蚴病 細頸囊尾蚴病 羊囊尾蚴病 豆狀囊尾蚴病 腦多頭蚴病 棘球蚴病 第三節(jié) 裸頭科(Anoploceptlalidae) 馬裸頭絳蟲病和副裸頭絳蟲病 莫尼茨絳蟲病 曲子宮絳蟲病 中點無卵黃腺絳蟲病 第四節(jié) 戴文科(Davaineidae) 賴利絳蟲病 第五節(jié) 雙殼科9Dilepididae) 犬復(fù)孔絳蟲病 第六節(jié) 膜殼科(Hymenolepididae) 膜殼絳蟲病 劍帶絳蟲病 偽裸頭絳蟲病 第七節(jié) 雙葉槽科(Diphyllobothriidae) 迭宮絳蟲病 雙葉槽絳蟲病 第三章 線蟲(Nematoda) 第一節(jié) 線蟲的一般形態(tài)和發(fā)育 一、一般形態(tài) 二、發(fā)育 第二節(jié) 蛔科(Ascaridae) 豬蛔蟲病 馬副蛔蟲病 犬、貓弓首蛔蟲病 犢新蛔蟲病 第三節(jié) 禽蛔科(Ascaridae) 雞蛔蟲病 第四節(jié) 尖尾科(Oxyuridae) 馬尖尾線蟲病 兔栓尾線蟲病 第五節(jié) 異刺科(Heterakidae) 異刺線蟲病 第六節(jié) 類圓科(Strongyloididae) 類圓線蟲病 第七節(jié) 圓線科(Strongylidae) 馬圓線蟲病 夏伯特線蟲病 第八節(jié) 盅口科(Cyathostomidae)(毛線科Trichonematidae) 鮑杰線蟲病 第九節(jié) 網(wǎng)尾科(Dictyocaulidae) 羊網(wǎng)尾線蟲病 牛網(wǎng)尾線蟲病 第十節(jié) 后圓科(Metastrongylidae) 后圓線蟲病 第十一節(jié) 毛圓科( Trichostrongylidae) 血矛線蟲病 奧斯特線蟲病 古柏線蟲病 細頸線蟲病 長刺線蟲病 毛圓線蟲病 第十二節(jié) 鉤口科(Ancylostomatidae) 反芻獸仰口線蟲?。ㄣ^蟲?。?豬球首線蟲病 貓、犬鉤蟲病 第十三節(jié) 食道口科(Oesophagostomatidae) 反芻獸食道口線蟲病 豬食道口線蟲病 第十四節(jié) 冠尾科(Stephanuridae) 豬冠尾線蟲病 第十五節(jié) 比翼科(Syngamidae) 禽比翼線蟲病 第十六節(jié) 毛尾科(Trichuridae) 豬、羊毛尾線蟲?。ㄘi、羊鞭蟲病) 第十七節(jié) 毛細科(Capillariidae) 禽毛細線蟲病 第十八節(jié) 毛形科(Trichinellidae) 旋毛蟲病 第十九節(jié) 膨結(jié)科(Dioctophymatidae) 膨結(jié)線蟲病 第二十節(jié) 龍線科(Dracunculidae) 龍線蟲病 第二十一節(jié) 旋尾科(Spiruridae) 柔線蟲病 德拉西線蟲病 第二十二節(jié) 尾旋科(Spirocercidae) 旋尾線蟲病 第二十三節(jié) 似蛔科(Ascaropsidae) 似蛔線蟲病 泡首線蟲病 西蒙線蟲病 第二十四節(jié) 顎口科(Gnathostomatiidae) 顎口線蟲病 第二十五節(jié) 華首科(銳形科)(Acuariidae) 銳形線蟲病 第二十六節(jié) 泡翼科(Physalopteridae) 泡翼線蟲病 第二十七節(jié) 四棱科(Tetrameridae) 四棱線蟲病 第二十八節(jié) 吸吮科(Thelaziidae) 吸吮線蟲病 第二十九節(jié) 筒線科(Gongylonematidae) 筒線蟲病 第三十節(jié) 腹腔絲蟲科(絲狀科)(Setariidae) 絲狀線蟲病 第三十一節(jié) 絲蟲科(Filaridae) 惡絲蟲病 副絲蟲病 …… 第四章 棘頭蟲(Acanthocephala) 第五章 蜱螨(Acarina) 第六章 昆蟲(Insecta) 第七章 原蟲(Protozoa) 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 插圖: 一、一般形態(tài) 吸蟲屬于扁形動物門(Platyhelminthes)吸蟲綱(Trematoda)。分單殖目(Monoge—nea)、盾腹目(Aspidogastrea)和復(fù)殖目(Digenea)3個目。其中以復(fù)殖目吸蟲最為重要。復(fù)殖吸蟲蟲體多背腹扁平,呈葉狀、舌狀,有的似圓形或圓柱狀,分體吸蟲為線狀。蟲體大小在0.3~75mm。體表常有小棘。一般為淡紅色、棕色或乳白色。通常具有兩個肌質(zhì)杯狀吸盤:一個為口吸盤,環(huán)繞口孔;另一個為腹吸盤,位于蟲體腹部。腹吸盤的位置前后不定或缺失。生殖孔通常位于腹吸盤的前緣或后緣處。排泄孔位于蟲體的末端。無肛門。蟲體背面常有勞氏管的開口。除分體吸蟲外,皆雌雄同體。雄性生殖系統(tǒng)包括睪丸、輸出管、輸精管、貯精囊、射精管、雄莖、雄莖囊、前列腺和生殖孔等。雌性生殖系統(tǒng)包括卵巢、輸卵管、受精囊、卵模、梅氏腺、卵黃腺、子宮及生殖孔等。消化系統(tǒng)包括口、前咽、咽、食道和腸管幾部分。生殖系統(tǒng)和消化系統(tǒng)的特征常是分類的依據(jù)。 二、發(fā)育 復(fù)殖吸蟲生活史復(fù)雜,需宿主交替。中間宿主的數(shù)目和種類因蟲而異。第一中間宿主為淡水螺或陸地螺,第二中間宿主多為魚、蛙、螺或昆蟲等。發(fā)育過程經(jīng)蟲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和成蟲各期。蟲卵由成蟲產(chǎn)出,多呈橢圓形或卵圓形,淡黃色、棕色或灰白色,除分體吸蟲外,都有卵蓋。卵排出體外時,多數(shù)僅含胚細胞和卵黃細胞,并在宿主體外孵化。有的已有毛蚴。 毛蚴體形近似等邊三角形,周身被纖毛,運動活潑。前部寬,有頭腺,1對眼點。后端狹小。有簡單的消化道和胚細胞及神經(jīng)與排泄系統(tǒng)。卵在水中完成發(fā)育,成熟毛蚴釋出,游于水中。在1~2天內(nèi)遇到中間宿主時,利用頭腺,鉆人中間宿主體內(nèi),發(fā)育為胞蚴。 胞蚴呈包囊狀,內(nèi)含胚細胞、胚團及簡單的排泄器。經(jīng)無性繁殖,體內(nèi)逐漸發(fā)育成雷蚴。 雷蚴呈包囊狀,有咽和一袋狀盲腸,有胚細胞和排泄器,有些還有產(chǎn)孔。有些蟲體有一代雷蚴,有些存在母雷蚴和子雷蚴兩期。經(jīng)無性繁殖體內(nèi)形成尾蚴,由產(chǎn)孔排出或由母體破裂而出,成熟后逸出螺體,游于水中。 尾蚴由體部和尾部構(gòu)成。有吸盤、口、咽、食道和腸管,有排泄器、神經(jīng)元、分泌腺和未分化的生殖器官,體表有棘。能在水中活躍地運動。尾蚴可在某些物體上形成囊蚴而感染終末宿主,或直接經(jīng)皮膚鉆入終末宿主體內(nèi)發(fā)育為成蟲。有些吸蟲尾蚴進入第二中間宿主體內(nèi)發(fā)育為囊蚴。 囊蚴系尾蚴脫去尾部,形成包囊后發(fā)育而成。呈圓形或卵圓形。囊蚴被終末宿主食入發(fā)育為成蟲。
編輯推薦
作為后來者,編著這樣一本前人很少涉足的彩色圖譜,深恐自己學(xué)識有限,造成謬誤。讓人欣慰的是,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xué)動物醫(yī)學(xué)院汪志楷教授審閱了《動物寄生蟲病彩色圖譜(第2版)》的全部圖片,汪志楷教授和沈永林教授審閱了全部文字,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xué)動物醫(yī)學(xué)院孔繁瑤教授對《動物寄生蟲病彩色圖譜(第2版)》的編寫提出寶貴指導(dǎo)意見,并為《動物寄生蟲病彩色圖譜(第2版)》作序。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