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評傳

出版時間:1994-2  出版社: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作者:劉炎生  頁數(shù):261  字數(shù):210000  
Tag標簽:無  

前言

中華學術,源遠流長。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并起,百家爭鳴,呈現(xiàn)了學術思想的高度繁榮。兩漢時代,經(jīng)學成為正統(tǒng);魏晉之世,玄學稱盛;隋唐時代,儒釋道三教并尊;到宋代而理學興起;迨及清世,樸學蔚為主流。各個時代的學術各有特色。綜觀周秦以來至于近代??梢哉f有三次思想活躍的時期。第一次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競勝。第二次為北宋時代,張程關洛之學、荊公新學、蘇氏蜀學,同時并興,理論思維達到新的高度。第三次為近代時期,晚清以來,中國遭受列強的凌侵,出現(xiàn)了空前的民族危機,于是志士仁人、英才俊杰莫不殫精積思,探索救亡之道,各自立說.期于救國,形成中國學術思想史上的第三次眾說競勝的高潮。試觀中國近代的學風,有一顯著的傾向.即融會中西。近代以來,西學東漸,對于中國學人影響漸深。深識之士.莫不資西學以立論。初期或止于淺嘗,漸進乃達于深解。同時這些學者又具有深厚的舊學根柢,有較高的鑒別能力.故能在傳統(tǒng)學術的基礎之上汲取西方的智慧,從而達到較高的成就。試以梁任公(啟超)、章太炎(炳麟)、王靜安(國維)、陳寅恪四家為例,說明中國近代學術融會中西的學風。梁任公先生嘗評論自己的學術云:“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輩,……欲以構成一種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學派,……蓋固有之舊思想既根深蒂固,而外來之新思想又來源淺觳,汲而易竭。其支絀滅裂,固宜然矣。”(《清代學術概論》)所謂“不中不西即中即西”正表現(xiàn)了融合中西的傾向,不過梁氏對西學的了解不夠深切而已。梁氏自稱“適成為清代思想史之結束人物”,這未免過謙,事實上梁氏是近代中國的一個重要的啟蒙思想家,誠如他自己所說“為《新民叢報》、《新小說》等諸雜志,……二十年來學子之思想頗蒙其影響.……其文條理明晰,筆鋒常帶感情,對于讀者別有一種魔力焉”。梁氏雖未能提出自己的學說體系,但其影響是深巨的。他的許多學術史著作今日讀之仍能受益。章太炎先生在《薊漢微言》中自述思想遷變之跡說:“少時治經(jīng),謹守樸學……及囚系上海,三歲不覿,專修慈氏世親之書……乃達大乘深趣……既出獄,東走日本,盡瘁光復之業(yè),鞅掌余間,旁覽彼土所譯希臘德意志哲人之書……凡古近政俗之消息、社會都野之情狀.華梵圣哲之義諦、東西學人之所說……操齊物以解紛,明天倪以為量.割制大理,莫不孫順?!边@是講他兼明華梵以及西哲之說。有清一代。漢宋之學爭論不休,章氏加以評論云:“世故有疏通知遠、好為玄談者,亦有言理密察、實事求是者,及夫主靜主敬、皆足澄心……茍外能利物,內以遣憂,亦各從其志爾!漢宋爭執(zhí)。焉用調人?喻以四民各勤其業(yè),瑕釁何為而不息乎?”這是表示,章氏之學已超越了漢學和宋學了。太炎更自贊云:“自揣平生學術,始則轉俗成真,終乃回真向俗……秦漢以來,依違于彼是之間,局促于一曲之內,蓋未嘗睹是也。乃若昔人所謂專志精微,反致陸沉;窮研訓詁,遂成無用者,余雖無腆,固足以雪斯恥?!碧鬃载撋醺?,梁任公引此曾加評論云:“其所自述,殆非溢關?!闭率喜┩ㄈA梵及西哲之書,可謂超越前哲,但在哲學上建樹亦不甚高,晚歲又回到樸學的道路上了。

內容概要

林語堂(1895-1975),又名玉堂,福建龍溪人,著名語言學家、學者、文學家。    本書以林語堂一生的主要經(jīng)歷為經(jīng),以他的國學研究活動為中心內容,將他的社會批評活動和文學活動穿插其中,全面評述了他在語言學、文藝學、文化學、哲學、歷史學等方面的觀點和著述,闡述了他向西方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貢獻。    本書材料廣博翔實,用新的觀點評價復雜現(xiàn)象,敢于推翻一些傳統(tǒng)的看法,實為近年來林語堂研究的新成果。

作者簡介

劉炎生,男,1939年出生于廣東。1961年畢業(yè)于中山大學中文系?,F(xiàn)為華南師范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已發(fā)表《魯迅與梁實秋論戰(zhàn)述評》和《評徐志摩的戲劇活動》等論文三十余篇,出版合著有《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中國現(xiàn)代文學社團流派史》等。

書籍目錄

總序重寫近代諸子春秋序英文提要前言第1章 早年的文化董陶  1.1 “山地的孩子”  1.2 在尋源書院  1.3 在圣約翰大學第2章 出國游學前后的文化汲納  2.1 在清華學校  2.2 在哈佛大學  2.3 在樂魁索、耶那和萊比錫大學第3章 重返北京初年對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及其它  3.1 執(zhí)教北京大學  3.2 提倡用科學方法研究國學  3.3 研究語言學  3.4 首倡幽默  3.5 批評泰戈爾的說教第4章 《語絲》時期對傳統(tǒng)文化的反思和致力于社會批評  4.1 參加《語絲》社  4.2 主張徹底改造“國民性”  4.3 斥責紳士名流的“高潮”  4.4 抨擊“勿談政治”  4.5 支持“女師大”學生的正義斗爭  4.6 “首都革命”中的勇士  4.7 “費厄潑賴”——由贊同到控棄  4.8 “三·一八”慘案發(fā)生后的悲憤  4.9 “打狗運動”的急先鋒  4.10 對執(zhí)政府的“叭兒狗”的總攻擊  4.11 被迫逃亡第5章 在廈門大學和武漢革命政府期間的文化活動  5.1 出任廈門大學文科主任兼國學院總秘書  5.2 繼續(xù)從事語言學研究  5.3 反對扼殺國學研究……第6章 到上海后的國學研究和對東西文明的態(tài)度第7章 《論語》前期的社會活動和文化活動第8章 創(chuàng)辦《人間世》、《宇宙風》和寫作《吾國與吾民》第9章 在海外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和宣傳抗日救國第10章 繼續(xù)在海外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和反對美國制造“兩個中國”第11章 在臺灣從事文化活動的新績林語堂學術行年簡表參考資料后記

章節(jié)摘錄

1895年10月10日,林語堂出生于福建南部山區(qū)龍溪縣坂仔村一個基督教家庭。他的父親為他取的乳名叫和樂。坂仔村,是一個四面高山環(huán)抱的小村莊。當?shù)厝朔Q它東湖。村子的南面是十尖山,高聳人云,無論晴雨,都掩映于云霧之間。北面是石缺山,矗立如鋸齒形狀,山壁陡立,危崖高懸,塞天閉日。山嶺上中間裂開,傳說有一仙人曾路過此山時將其大趾誤插在石上裂痕。接近東南方向,有一帶橫嶺。村中有一條河,急流激湍,但水淺不深。村中土地肥沃,農(nóng)民們世世代代在這里耕種,過著異常純樸的生活。林語堂是在坂仔度過快樂的童年生活的。他小時候,是一個無憂無慮而又好動的孩子。經(jīng)常涉足于山野、禾田或河岸邊,盡情地呼吸大自然的清新、自由的空氣,欣賞日落時的奇景,和氣吞萬象的高山雄壯景色。這使他驚異于大自然的神奇變幻,并常?;孟朐鯓幼叱鲞@四面皆山的深谷,更是培育了他酷愛自由,不受束縛的個性,以及熱愛故鄉(xiāng)山水之情。他曾一再自詡是“山地的孩子”,并在《四十自敘》詩中寫道:我本龍溪村家子,環(huán)山接天號東湖;十尖石起時入夢,為學養(yǎng)性全在茲。可見,坂仔的山水給林語堂的影響是很大的。林語堂的祖父,是漳州北郊貧瘠的五里沙村的農(nóng)民。1865年(咸豐十年),太平天國侍王李世賢的部隊撤離漳州地區(qū)時,他被抓去當挑夫而失蹤。祖母是基督教徒,生有二子。自從丈夫被抓走之后,她逃到廈門鼓浪嶼,將次子送當?shù)匾粋€有錢的呂姓醫(yī)生,將長子(林語堂的父親)留在身邊,相依為命。她是農(nóng)家出身的婦女,力氣很大,頗有膽量。有一次在五里沙受到十幾個土匪襲擊時,她競揮動一根扁擔將他們擊退。林語堂的父親叫林至誠,曾做過小販,經(jīng)常肩挑糖果或炒豆,四處叫賣。有時挑米去監(jiān)獄賣,或挑竹筍到漳州去出售。十三四歲時,他還無償?shù)貫橐晃荒翈煱徇\行旅,走了八九十公里,結果,超負荷的重擔使他的肩膀上留下了一個永不消失的疤痕。他后來把自己肩上的疤痕指給孩子們看,“要小孩們知道必須刻苦耐勞,才能站起來做人,”。24歲時,他人了教會的神學院,成了一個虔誠的基督徒,在坂仔村傳教。他同情勞動者,敢于跟邪惡的稅吏、鄉(xiāng)紳抗爭,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和“樂天派”,“敏銳而熱心,富于想象,幽默詼諧。”他通過自學,有一定的中文修養(yǎng)。而且由于經(jīng)常閱讀傳教士范禮文博士介紹的“新學,,書籍,和上?;浇虒W會林樂和牧師(YoungJ.Allen)主編的《教會消息》,對西方文化有所了解,思想較新,因而不僅擁護光緒皇帝的改革新政,并希望自己的六個兒子都能上大學讀書,甚至列牛津大學、柏林大學去深造。

后記

經(jīng)過一段緊張的寫作后,全書終于依期脫稿了。這總算完成了一件事,心里不免有如釋重負之感。寫這么一本書,對我來說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因為林語堂本身就是“一團矛盾”,是一個極為復雜的文化現(xiàn)象,而且自30年代以來,國內評論界一直對他持有較多的非議,因而不容易對他作出中肯的評述。不過,我認為他畢竟是一種客觀存在的文化現(xiàn)象,不管怎樣“矛盾”和復雜,經(jīng)過花一番力氣之后是可以得到切實的了解,并作出恰當?shù)脑u價的。為此,我在寫作過程中,盡量多看一些原始材料,力求以較充分的史實來說明真實情況。同時盡力做到全面地考察和審視問題,以減少以偏概全和主觀臆斷的片面性。此外,堅持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去分析問題,“當好說好,當壞說壞”,不隱瞞自己的看法。可以說,我是在有限的時間內,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寫了自己至今所能達到的認識了。不過,限于這書主要是評述林語堂作為國學家的活動的,因而對他的小說創(chuàng)作談得較少,對他晚年社會態(tài)度也未去涉及。這是必須加以說明的。而且,所作的評述,肯定會有不當之處。懇請專家和讀者指正。這書之所以能夠較為順利地寫成,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一是得到百花洲文藝出版社的大力支持,特別是此書的責任編輯錢宏先生對此書寫作提出了寶貴的指導意見。二是海內外許多研究林語堂的學者提供了豐碩的成果,使我省去了不少重復摸索的力氣,并有可能在他們所取得的成就基礎上多少有所進展。三是有好些友人不吝賜教和幫助解決資料難題。如金岱、吳定宇二位先生曾與我共同商討林語堂文化活動的特點等問題;李銘標先生和范靜梅、李秀卿女士分別在臺灣和香港為我購買了大量的林語堂著作,吳定宇先生也給我借閱了不少的珍貴資料。在這里,讓我對所有給過我助益的同志和朋友,謹致由衷的感謝!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林語堂評傳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